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97|回复: 9

[【文史类原创】] 读易中天《帝国的终结》随笔(4.08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14: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缘起

    我是看完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的(视频版,没看央视,因为受不了它的广告),从学术而言,并非毫无价值,其中可成“一家之言”的也不少(我指的是司马子长先生标准的“一家之言”)。当时感觉易先生在品评三国历史、人物时心中是有一杆标尺的,后来看他与崔永元的访谈,这个感觉得到了证实。他在学术理路上与黄仁宇是一路的,主张大历史观,他最后将三国历史放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进行评价,这种历史观我们这代人不陌生,至于这种历史观是否有问题,则是别一回事了。在人物品评上,他是以现代政治学、心理学等思想方法为工具的,在看似随意中,其实在传播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是在延续着80年代的启蒙主题,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摆脱的心结,因为我们经历的大灾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了,随后的思想解放我们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尽管90年代后,这一代人似乎分道扬镳了,但思想的烙印是无法消除的,这就是我对易先生心有戚戚的主要原因。

    尽管对易先生心有戚戚,但他的著述看得并不多,《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之类的书名不喜欢是一大原因,《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之类属于转述,又是一个原因。直到这本《帝国的终结》,终于下决心买下了,一个晚上看完。所思所感自然会有,但要述诸文字,恐怕还得好好地细读,就先开个头,再慢慢道来。

    我当然不是“乙醚”,早过了成为任何人粉丝的年龄。对于那个所谓“美女学者”,无法产生好感(尽管她出自我的母校)。易先生与她的唯一共同点就是都以“学术”出名了,但其实这是两种学术。打一不太恰当的比方,两人都是卖药的,都很会吆喝,生意都兴隆。但易先生吆喝的至少是“生姜两片”或“大枣三枚”(见易中天《答出版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81jb.html),虽然不一定能算药,但至少算是药引子。而另一位卖的是“大力丸”,是淀粉之类的东西,至多是吃不死人,连药引子都不能算的。

    既然开了贴,自然准备写下去。但由于回复之类的夹着,会比较凌乱,所以准备先占若干楼,每楼有个名称,但最后可能会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先挑点小错

易先生大作中似乎“硬伤”不多,这也是他的一大过硬处,也许与易先生的水平相差实在太远,反正俺不太看得出。但这一次因为涉及行政制度等问题,刚好是小僧略懂一点的地方,就且容小僧伸伸脚了(见[明]张岱:《夜航船》)。

今天开工,因为不能集中时间写贴,可能会拖得比较长,还望大家原谅。

本贴主要是挑毛病,其格式是先引原文(黑体),有疑问之句加下划线,并标注页码,再作按语。若有不当,欢迎拍砖。

一、从1851年到1864年,十三年间鼙鼓动地,烽烟四起,神州板荡。太平军转战南北,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将战火蔓延到十六个省份,六百座城池,而且迫近天津,问鼎京畿,差一点就把大清变成了大明P5--6

按:太平军要反清复明吗?还是表示像当年李自成灭明一样灭清?如果是前者,恕在下孤陋,还真没听说过。如果是后者,那李闯王是灭明,洪天王想灭清,也不能比喻成将清变成明啊!这比喻可真令人费解。

二、实际上大清的民心之失正在于此,即不失在政治而失在制度。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制度,我们也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这就是共和、就是宪政,就是民主。正是民主、宪政与共和,使英国和日本那样的“蕞尔小国”战胜了我“天朝大国”。因此,要想“富国强种”,就非得“铲除专制,实现共和”不可。P7

按:说英国是宪政、民主,大概可以,但是共和吗?易先生的共和含义与通行的差的太远了吧。而日本竟然“民主”了,那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改革不是吃多了撑的?

三、贾谊的《过秦论》则其实并未回答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灭秦,固然是“形不利,势不便”;秦灭六国,难道就“形势便利”了?既然大家都不方便,怎么就不能谁也不灭谁,相安无事呢?P16

按:易先生此论可就差矣!军事上的形势是否便利,对交战双方不是平等的,往往对一方是便利的,对另一方可就不便利了。就战国形势而言,秦处关中,有“四塞之利”,利于攻守;而六国大多处于华北大平原,攻守皆不利。当时军事地理问题,史念海先生有精到的分析,尤其是《论战国时期称雄诸侯各国间的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文(《河山集》四集),更有深入的分析。

当然,贾谊所论,仅仅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如果易先生如此立论,可能更有说服力一些:秦以关中为根本,其“四塞之固”的军事地理优势未变,而为何前期它能据以抗六国、灭六国,而秦末却不能据以自保?可见军事地理优势并不是秦之兴亡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4: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代之事可商量

   易先生之作多有涉三代时事,尤其是其基本制度,多一家之言。但文献缺乏,立论依据似乎不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闪光的“一家之言”

    樊树志先生的序中已论及易先生著作中“对‘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为大公’的‘公天下’的理解,对于中央集权的理解,对于官僚制度与官僚社会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杂感(一)

    其他的杂感还有不少,一时想不出适当的标题,先占楼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杂感(二)

    其他的杂感还有不少,一时想不出适当的标题,先占楼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杂感(三)

    其他的杂感还有不少,一时想不出适当的标题,先占楼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关注现实与影射史学的界线与分寸

    易先生此作,绝非仅仅“讲古”,其中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但从历史中得教训真的有用吗?史学的“经世致用”到底有何用?这类问题是应易先生大作而起的,也可算杂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内在矛盾”

    易先生大作有“内在矛盾”一章,专论帝国体制的内在矛盾,这是从《矛盾论》中来的哲学思想。但读者也分明可从易先生此作中读到不少的“内在矛盾”,这是怎么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5: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或然论

    易先生所服膺的历史观,是主张历史决定论的,历史的演变是由某些规律所决定的,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对历史的解释确实会头头是道,但历史真的如此的有规律吗?许多的解释是否多属“事后诸葛亮”?历史究竟是必然的、或然的,还是偶然的?这恐怕是永远也扯不清的“元历史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3-28 21:24 , Processed in 0.37466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