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690|回复: 118

[【读书进行时】]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读选并星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4 0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逯钦立先生整理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我在读完《诗经》、《楚辞》以后的又一个诗歌阅读计划读本。由于工作与家庭方面的事情都很多,所以没有办法集中精力阅读,只能每天抽时间读一读,挑一挑,只言片语谈谈想法,相信总有读完的一天。
这套书既有纸质版放在书房,又有中华书局的经典古籍库(微信版)原文收录,我主要就是要微信上一边读一边选的。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眼界还不够开阔,慢慢来吧。
同时还在阅读上古的笔记小说大观丛书,诸子的阅读笔记整理仍然会间断进行。诸事纷繁,渐行渐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4 0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0001
擊壤歌

禮記經解正義引尚書傳曰。民擊壤而歌。鑿井而飲。畊田而食。帝力何有。類聚引帝王世紀曰。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歎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
本篇很早道出人心中的渴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08: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2

南风歌
家語曰。昔者舜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云云。史記樂書曰。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驩心。故天下治也。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
此歌节奏与《沧浪歌》居然完全一样,或许当时民歌调子就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5 1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歌,带着巫觋之风,类似于今天的咒语。击壤歌,带着田园之音,类似于后世的隐逸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8: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个说法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3
採薇歌

史記曰。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而作歌。 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没兮。
我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
逯钦立先生推断这首诗出于秦末,我没看明白。
就是论诗,这二位的故事以及这首诗的内容,代表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这种态度仅仅可以用迂腐或者固执来评价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合作的态度,像嵇康一样打铁,斯宾诺莎那样磨镜片,陶渊明那样归园田也就够了。而且非侵略者的政权更迭,这样的不合作多半也是出于个人性情或者恩怨,纯粹是一种政见不同没有必要这样激烈,如果真要激烈倒也不如奋起反抗,或者干脆就在拦路时死在路边,影响还能大一些。即使是侵略者,一些没有反抗,仅仅是不合作的遗民史论也是赞赏的。

要说不合作,从指责“以暴易暴”看,这大概算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先声。不过如果使用了暴力,这就不是不合作,而是反抗了。也有一般似乎反对一切暴力的思维的通病,其实只是反对抗争的暴力实际上支持统治的暴力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非暴力的手段改变政权,可能性不会比中大奖大的。

看秦晖的视频课程,也提到世界上除了甘地,从来没有人承诺过不使用暴力,甘地也一样是看人下菜碟的,要是对纳粹也这样,早灰飞烟灭了(虽然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压力,英国也没那么容易让印度独立)。他就举了他的导师赵俪生当年翻译的《奥京喋血记》,就是讲38(确切年份听过讲不清了)第二国际组织的在奥地利对纳粹的一次暴力革命。

下载赵俪生一篇讲孟子的论文里还同时提到“闻诛这夫纣”,还提到更早婴子的“君诛之乎,民诛之乎”,认为比孟子更进一步,从被诛者的身份提到了诛者的身份。更早的汤誓也是同样的思想,这是《马赛曲》的先声。

在孔子和孟子都肯定汤武革命的正义性质的思想氛围下,伯夷叔齐的故事和立场还一直流传,首提“道统”的韩愈还写专门赞颂,体现了历代的一种思想多元和包容,这比起夏桀四千年后的另一个“红太阳”,妄想“统一思想”批什么“颂错了”气度高太多了。

今天是516通知发表50周年,从这个通知批《海瑞罢官》和吴晗的遭遇来看,这个“红太阳”不如嘉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暴风影音于2016-05-16 10:13发表的 :
不合作的态度,像嵇康一样打铁,斯宾诺莎那样磨镜片,陶渊明那样归园田也就够了。而且非侵略者的政权更迭,这样的不合作多半也是出于个人性情或者恩怨,纯粹是一种政见不同没有必要这样激烈,如果真要激烈倒也不如奋起反抗,或者干脆就在拦路时死在路边,影响还能大一些。即使是侵略者,一些没有反抗,仅仅是不合作的遗民史论也是赞赏的。

要说不合作,从指责“以暴易暴”看,这大概算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先声。不过如果使用了暴力,这就不是不合作,而是反抗了。也有一般似乎反对一切暴力的思维的通病,其实只是反对抗争的暴力实际上支持统治的暴力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非暴力的手段改变政权,可能性不会比中大奖大的。
.......

用自己的生命来选择立场,值得尊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5: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薇歌,伯夷叔齐吃野菜不至于饿死,一种可能就是野菜被他们吃光了,这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先河,这是不事生产的士大夫们注定的结局。我想这首诗歌不是殷商时的作品,从作品的思想性看,倒像是独尊儒术的汉朝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7: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有一个出名的黄生和轩固生的辩论,辩论到了敏感话题,汉景帝出面“不争论”冻住了,即使是汉武帝以后,孟子也没有成为核心经典。

独尊儒术早期只是利用,虽然作为意识形态,就像太平天国洪秀全也不敢公开违背杨秀清“天父”跳大神一样,可是毕竟还是心照不宣。成为一种较普遍重视的意识形态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21: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夷叔齐的故事,目前看到最早的文献是《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为何称颂,文中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故事在当时是较为流行的,是个较为有名的传说。《庄子》中有详细的记载,为了他们“高节戾行”而称颂,可惜在庄子的著作中两位贤士的气节是用饿死换来的(只有死才能更凸显其悲壮),没有出现采薇这种窝囊的苟且之举。《史记》为什么会一方面赞扬一方面又弱化这两位贤士的光环?其实《伯夷列传》本身没有翔实的史料,从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资料在司马迁时已经所存不多,为什么要加上采薇的故事,或许该从文学的方面来思考。其一,给历史人物留下诗意的背景;其二,生拉硬扯上《采薇歌》,弥补历史名人无诗的窘境;其三,这首《采薇歌》肯定不是伯夷叔齐所做,因为他们温饱还未解决,不久就饿死了,断然不会在临死时大歌一阕,也断然不会那么巧有人听到,马上记录下来。从诗歌的内容看,应该与《庄子》所言大致一致。从兮和矣,可看出诗文一体的痕迹,没有形成明确的文体特征,可能是周或秦的作品。
这或许是一首绝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hjqz1于2016-05-16 21:06发表的 :
伯夷叔齐的故事,目前看到最早的文献是《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为何称颂,文中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故事在当时是较为流行的,是个较为有名的传说。《庄子》中有详细的记载,为了他们“高节戾行”而称颂,可惜在庄子的著作中两位贤士的气节是用饿死换来的(只有死才能更凸显其悲壮),没有出现采薇这种窝囊的苟且之举。《史记》为什么会一方面赞扬一方面又弱化这两位贤士的光环?其实《伯夷列传》本身没有翔实的史料,从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资料在司马迁时已经所存不多,为什么要加上采薇的故事,或许该从文学的方面来思考。其一,给历史人物留下诗意的背景;其二,生拉硬扯上《采薇歌》,弥补历史名人无诗的窘境;其三,这首《采薇歌》肯定不是伯夷叔齐所做,因为他们温饱还未解决,不久就饿死了,断然不会在临死时大歌一阕,也断然不会那么巧有人听到,马上记录下来。从诗歌的内容看,应该与《庄子》所言大致一致。从兮和矣,可看出诗文一体的痕迹,没有形成明确的文体特征,可能是周或秦的作品。
这或许是一首绝命诗。

说得很有些道理,但是或许司马迁能看到更早的文献也不一定。我一般不赞成“断然”的说法。周代人的文学表达能力未必比后人差,《诗经》里就有高度成熟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8: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0004
曳杖歌
詩紀云。一作夢奠歌。亦見家語。 檀弓曰。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摇於門。歌曰云云。既歌而入。當户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頽。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遂趨而入。夫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終。

泰山其頽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
这几句诗因为涉及到孔子之死,故而值得重视。
《论语》与《左传》并未记载这几句诗,所以它可能是后人杜撰,但这个杜撰的人的确是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8: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推断逻辑是,这可能不是孔子自己的话,但不涉及哪个时代。我不赞成某个时代不可能出现某些作品这样的推断,这是疑古派的做法,以前有很多证明某些典籍不可能出现在某个时代的推断,后来都被出土文献打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07: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5
穗歌

晏子春秋曰。景公爲長庲。將欲美之。有風雨作。公與晏子入坐飲酒。致堂上之樂。酒酣。晏子作歌曰云云。歌終。顧而流涕。張躬而舞。公遂廢酒罷役。不果成長庲。

穗乎不得穫。
秋風至兮殫零落。
風雨之弗殺也。
太上之靡弊也。

——————————————

故事本身当然以皆大欢喜收场,但滥用民力的事情一直都有,故而这样的诗一直具有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8 12: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曳杖歌,可作谶诗观,穗歌,可作讽谏诗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7: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0006
歲莫歌
詩紀作齊役者歌。

晏子春秋曰。景公築長庲之臺。晏子侍坐。觴三行。晏子起舞曰云云。舞三而涕下沾襟。景公慚焉。爲之罷長庲之役。

嵗已莫矣。
而禾不穫。
忽忽兮若之何。
嵗已寒矣。
而役不罷。
惙惙兮如之何。

——————————————
这支歌与上一支主题一样,而表述方式更显委婉。一直想写关于乱世的文章,当普通人走投无路,就是释放暴力与自由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7: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7
萊人歌
左傳曰。哀公五年秋。齊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衛。公子鉏、公子陽生來奔。萊人歌之曰。

景公死乎不與埋。
三軍之士不與謀。
師乎師乎。
何黨之乎。

——————————————
参考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师,众。党,所。之,往。言群公子失所。
国家大乱,则贵族难以自保,平民更难为人。那时有多少人在苦苦追寻和平的可能?而此后又是漫长的战国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07: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0008

周秦民歌
韓非子曰。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晏子對曰。其田成氏乎。齊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也。父子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故周秦之民相與歌之曰。

謳乎其已乎。
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

——————————————
从这样的故事来看,田氏代齐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08: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9
彈鋏歌
一作長鋏歌。
史記曰。馮驩見孟嘗君。居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客何所爲。答曰。馮先生甚貧。惟有一劍耳。又蒯緱彈其劍而歌曰云云。孟嘗君遷之幸舍。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復彈劍而歌曰云云。孟嘗君遷之代舍。五日。孟嘗君復問傳舍長。答曰。先生又嘗彈劍而歌曰云云。于是孟嘗君不悦。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

——————————————
冯媛客孟尝君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只是这三句分散在原文中,逯先生将它们集中到一起,倒也像一首诗了——不免有生硬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3-29 17:45 , Processed in 0.40276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