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emppp

[【读书进行时】] 园地重生,2017年读书小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5 0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9-15 15:34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三章:制胜之道(而当一筹莫展的戚将军对他说出自己的苦恼时,唐顺之交给了他一本书,并告诉他,制胜之道就在其中。)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赵文华,整垮张经之后,赵文华的日子是越来越舒服了,由于胡宗宪的抗倭很有成效,赵文华不但拿了很多好处,而且以功臣自居,升任了工部尚书,看起来这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于是,又一个得意忘形的故事要开始了。

      赵文华有钱了,他打算脱离严嵩的控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讨好嘉靖皇帝,想来想去他送了嘉靖一种百花仙酒,为了让嘉靖相信这酒的妙处,赵文华向嘉靖举例说明这酒的妙处,举例说自己的干爹严嵩之所以能七八十岁还能一口气上六楼,腰不酸退不退。原本就是为了让嘉靖相信这酒确实是好酒,但是嘉靖却想远了,严嵩有这么好的东西竟然不给皇帝进献,是何居心?于是嘉靖下了一道手谕质问严嵩。皇帝的问话虽然很难解释,。但是严嵩是何许人,轻松搞定,虽然如此,严嵩还是在心里记恨着赵文华了,于是赵文华赶快想辙,洗脱自己的责任。在一边一直密切关注严嵩的徐阶,岂能错过这个离间他们父子,瓦解严党的机会,于是徐阶跑到严嵩府上,自告奋勇表示,他可以帮严嵩收拾赵文华。徐阶这步棋可谓一举三得,不但可以趁机除掉严嵩的爪牙,也不会得罪人,同时也能表达对领导的尊敬,只可、惜严嵩是不会轻易相信徐阶的,尽管徐阶此计没能立即见效,却没想到赵文华知道这件事后,是真的吓坏了,赶快想办法摆平,干爹那是绝对不能得罪的。于是赵文华找到严嵩的老婆欧阳氏,送礼痛哭好不容易算是平息这场风波。按说这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可是赵文华送礼那是下了血本的,他得找回来,于是赵文华开始拼命捞钱,这原本也不会出太大的事,这可惜嘉靖要修缮住房,结果赵文华还是推三推四,把嘉靖给惹恼了,又加上赵文华的人品,很快嘉靖就知道,原来给自己修房子的东西,都让赵文华给盖了自己的豪华别墅,嘉靖大怒,把赵文华罢官为民,把他的儿子给充军,可怜的赵文华在回家的路上就暴毙而亡了。据说他的死因非常令人称奇,有一天晚上赵文华肚子不舒服,开始揉肚子,结果揉着揉着,就把自己给揉死了。(书中是这样写的:手扪其腹,腹裂,脏腑出,遂死。)这也算是死有余辜了,坏事做绝的人,这样的死法已经算是上天眷顾了。

      严嵩最重要的爪牙之一赵文华就这样完蛋了,虽然对于严嵩本人来说没有太多的牵连,但是严党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这也算是徐阶的第一个胜利。二十多年的磨练,使徐阶明白了,对于落水狗光靠痛打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要趁热打铁。于是不久给事中罗嘉宾就给皇帝上书,弹劾赵文华侵吞军饷,于是赵文华死后被抄家,没收的家产不够抵债的,于是这笔钱一直赔到了万历十一年,还只赔了一半。

      赵文华的死对胡宗宪却是一个可怕的灾难,尽管胡宗宪不喜欢赵文华,可是胡宗宪却是靠着赵文华来实现自己的报国梦的。十几年来,胡宗宪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干了无数违心的事,说了无数违心的话,这都是为了报国救民,都不是为了自己啊,胡宗宪不愿意自己的抗倭大计就此毁于一旦,就在胡宗宪一筹莫展的时候,舟山的地方官给他送来了一件奇特的礼物,估计就是一只得了白化病的鹿。胡宗宪终于想到了办法,他找来徐渭,让徐渭写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和祥瑞“白鹿”一起呈送给嘉靖,因为嘉靖就喜欢这个。于是历史上这篇著名的马屁文章就此被徐渭写就,据说文章言辞优美,却荒诞不经。事实上在这篇卑微下作的文章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耀眼的光芒----即使卑躬屈膝,即使刻意逢迎,也绝不接受失败,绝不轻言放弃。这让我想起了徐阶的理念,为了自己的信仰,绝不轻言放弃!

      果然如胡宗宪所料,嘉靖看了文章之后,不但赏赐了很多财物给胡宗宪,还跑去宗庙祷告,可谓喜出望外了。就此,胡宗宪的地位也保住了,他不再需要依附于任何人,他已经获得了皇帝的支持,这就够了。接下来胡宗宪就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倭寇,而对于此时的局势,戚继光一无所知,他正在全心备战中。

      尽管戚继光训练的义乌兵非常凶狠顽强,但是毕竟这些兵还是太少了,而且对敌时候,也难保全。就在戚继光为此发愁的时候,唐顺之来了。唐顺之这个人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就连徐阶也摸不透他的底。对于唐顺之,胡宗宪也特别敬重,遵照唐顺之的意愿,胡宗宪让他去了前线,在这里他认识了俞大㷕、卢镗和戚继光。唐顺之这个人之所以高深莫测,除了他本人行踪诡异、四处晃悠外,还因为他写过一套书,分别取名为《左》、《右》、《文》、《武》、《儒》、《稗(bài)》合称六编,据说此书上解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包,只可惜却没有人能看懂。而唐顺之交给戚继光的就是那本《武》。戚继光又一次发扬了取其精华的精神,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破敌之策。

      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两万余名倭寇集结完毕,向浙江进发,他们的目标是台州,著名的台州大战就此拉开序幕。种种迹象表明,倭寇进犯的第一个目标将是宁海,戚继光日夜兼程赶到这里,他要在这里指挥自己的第一场战斗。当戚继光赶到宁海的时候,上千名倭寇已经登上了海岸,倭寇们并不惊慌,因为明军以前最怕跟他们进行近身战,每战必败。而这一次,倭寇们终于知道什么叫恐惧了。因为他们这次面对的是戚继光的新阵法----鸳鸯阵。这就是唐顺之交给戚继光的《武》里面的【秘战】中所提及的阵法。十一个人一组,队长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掩护盾牌兵的是站在他们后面的狼筅兵,狼筅兵后面是四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队伍的最后是两名短刀手 ,防止对手迂回,从侧翼保护长枪手。这是一个毫无弱点的阵形,十一个人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此战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的,倭寇们没冲多久,就被标枪、狼筅和长矛杀死大半,宁海前哨战役就这样结束了,倭寇死伤二百多人,戚家军除一人受点轻伤外,毫无损失。戚继光的第一次出击就获得了完胜,但是戚继光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知道这只不过是倭寇的一个陷阱,几万人的倭寇,不可能就这样溃败了。

      戚继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军队抵达宁海的同时,倭寇数千主力正向新河方向急行军,意图偷袭新河城。此时的新河城内十分空虚,大家都很焦急,戚继光却十分镇定地告诉大家,在援兵到来之前,新河城是不会失陷的,为啥?因为戚继光的老婆就在新河城里。据说他老婆特别厉害,除了他老婆本人自幼习武,善用刀剑之外,他老婆的家世也很显赫,他岳父最高曾干到过总兵,曾是明军的高级将领,看到这里大家也可以稍微放点心了。尽管如此,戚继光还是派出了部将胡守仁前去救援。戚继光为啥没有亲自去救,因为戚继光料定倭寇的目标应该是台州,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戚继光所料,进攻新河的倭寇在新河城遭到了戚继光老婆的拼死抵抗,又加上援军及时赶到,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六日,新河战斗结束,倭寇死伤二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经过交锋戚继光才弄明白,其实进犯新河的倭寇也不过千余人,那么倭寇的主力会在哪里呢?就在戚继光以为倭寇的动向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时,倭寇的主力目标却已经改成了台州,而此时的戚继光离台州还有上百里路,所以他下达了命令,全军奔袭台州,为了确保行军速度,他们只带了三天的干粮,而此时已经是第三天,马上就要断粮,戚继光的命令改成了,奔袭到台州开饭!

      于是戚继光一晚上的奔袭,挺进了一百一十里,确实很令人瞠目。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七日,戚家军在黎明时分抵达了台州城下,而此时的倭寇距离台州还有两里。此时的戚家军已经精疲力尽了,说是到台州开饭,现在已经到了台州城下,要吃饭的。戚继光命令士兵从城里取来粮食,开始准备做饭,但是前提是敌人就在前面,杀完倭寇,饭随便吃。就这样,已经被饥饿困住的戚家军,见到倭寇那是要拼命的,杀死倭寇就吃饭,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这一次,地形关系,鸳鸯阵施展不开,于是戚继光变阵法了,变成了五行阵和三才阵,此战戚家军再次大获全胜。

      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战斗结束,倭寇伤亡一千余人,全军溃败,救出被掳百姓五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仅三人。在新河和花街之战后,倭寇大势已去,戚继光继续发动进攻,并在上锋岭和长沙之战中大量歼灭倭寇,同年五月末,进犯倭寇全线败退。

      书中提及:自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继光率其所部四千明军,对阵两万倭寇,在无其他军队配合的情况下,五战五胜,共计歼灭倭寇五千五百余人,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史称“台州大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1: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9-18 13:55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四章:侵略者的末日(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台州大捷之后,戚继光升任为都指挥使,从此后,戚继光被称为了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人,也就是说,戚继光一方面是英雄,一方面又收礼行贿!少年时代的戚继光一直秉承父志,为人刚正不阿,但是他到山东上任后,才发现,父亲和老师的行为在这里是吃不开的。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俞大㷕的被迫离去,让戚继光明白,这个世界上,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有必要去圆滑妥协,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现实教给他的。对于俞大㷕而言,岑港之战是个十分的惨烈教训,他开始演练新军,一门心思打造属于自己的“俞家军”,然而,俞大㷕这一辈子实在是跟莫名其妙干上了。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就在俞大㷕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胡宗宪接到了一个情报,说有一群倭寇在浙江沿海游荡,胡宗宪下达了一个命令,不让这些人靠岸就行。这个命令没用错,但是两个月后,都察院监察御史李瑚告了他一状,说他纵敌逃窜、以邻为壑。为啥?原来是那帮倭寇跑到了福建,在那里大抢了一把。福建巡抚暴跳如雷,在嘉靖那里告了胡宗宪一状。虽然胡宗宪把自己摆平了,但是这个罪总得有人替他扛啊,于是,俞大㷕就被莫名其妙地成了替胡宗宪背黑锅的人,于是俞大㷕被削去官职,抓进了诏狱。戚继光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当成胡宗宪是如何器重俞大㷕,而现在正是这个器重俞大㷕的人,亲自把俞大㷕给送进了诏狱。就在戚继光为俞大㷕感到伤心的时候,俞大㷕竟然出狱了,原因是严嵩收了钱,在嘉靖面前替俞大㷕说话,这才保住了俞大㷕,让俞大㷕去北方边界戴罪立功了。。这让戚继光以为是俞大㷕跟严嵩之间有着某种秘密的关系,后来才知道,其实送钱保俞大㷕的是陆炳,而陆炳是俞大㷕的好朋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戚继光感到毛骨悚然。自己没有任何靠山,万一哪天也步了俞大㷕的后尘,自己必死无疑啊!于是,戚继光开始为自己寻找靠山。

      对于戚继光而言,严嵩肯定不是自己要找的人,自己没有那个能量能跨过胡宗宪,去贿赂严嵩。而徐阶呢,此时的徐阶被严嵩死死压制着,肯定没有能力来替自己说话。于是戚继光将目光投向了高拱,但是高拱这个人实在太孤傲,自己根本无法去接近他。就在戚继光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当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就这样戚继光跟张居正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戚继光的地位就渐渐稳固起来了,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呢!

      在现实面前决不妥协的杨继盛是伟大的,因为他历经磨难,始终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舍身取义,报效国家。妥协的戚继光同样是伟大的,因为同一个崇高的理想。

      嘉靖三十年,戚继光驻守蓟门的时候,那年他二十四岁,有一次在经过一座寺庙的时候,戚继光参加了一个道士们的聚会,正是在那个聚会上,戚继光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鞠躬尽瘁,夕死无憾。

      戚继光一方面搞好上层关系,另一方面,抗倭大计他一刻也没缓,多次全歼倭寇,当时倭寇们都不敢经过他的防区,就别说上岸骚扰了,浙江这一带算是安宁了,但是倭寇们也得吃饭啊,于是他们选择了新地----福建。于是从嘉靖四十年起,倭寇们大肆入侵福建,福建巡抚扛不住了,向嘉靖求救,于是戚继光被借调到福建去抗倭。戚继光到了福建,才发现,福建确实非常危险,因为到处都是倭寇。虽然形势复杂,但是戚继光还是找到了破敌之策。

      横屿是一个小岛,它位于福建省宁德东北,岛上有千余名倭寇。这岛的位置很奇特,早上退潮,下午涨潮,涨潮时候海水会淹没原来的陆地,能拉近海岛与大陆的距离大概有几十里,而退潮的时候,海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又会使道路十分泥泞,根本无法行走。所以,三年下来,前前后后十几万军队,几十位将领,都对此束手无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初九凌晨,戚家军向横屿发起了进攻。他们是带着不杀倭寇,誓不罢兵的雄心壮志出发的。就这样,戚继光率领着他的戚家军,靠着顽强的斗志和毅力,三个时辰之内全歼岛上倭寇,救出被掳妇孺八百余人,戚家军伤亡共计十三人。

      战斗结束了,《凯歌》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横屿之战的真正意义是:此战之后,福建各地倭寇再也不敢嚣张了,戚继光乘胜追击,先后在杞店、牛田、林墩大破倭寇,共歼敌五千余人。但是戚继光毕竟是租借来的,而现在正是打击倭寇的最好时机,如果戚继光撤回浙江,必将前功尽弃。于是戚继光向胡宗宪上书,要求再在这里待一段时间,只可惜戚继光的上书胡宗宪并没有看到,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被削去了官职,逮捕入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1: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五章:英雄的结局(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他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一直以来,告胡宗宪的人就没停止过,直到后来,南京户科给事中陆凤仪弹劾胡宗宪十大罪状,终于让嘉靖对胡宗宪失去了信任,就这样,胡宗宪被革职查问,好在嘉靖念在胡宗宪确实干过很多好事,就把他免职放回家了。但是两年后,胡宗宪又被告发曾假拟圣旨,于是胡宗宪又被关押候审。一向坚强的胡宗宪实在承受不住了,他费尽心思,用尽力气,只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只为了救无辜百姓,只为了平息倭寇。而现在自己落得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士可杀不可辱,于是不久之后的一个深夜,五十四岁的胡宗宪选择了自杀,在牢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临死前,写下了人生最后的愤怒与不平: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从徽州到大同,再从大同到浙江,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不管胡宗宪是贪狡背盟还是阴谋技巧,但是他的精忠报国和坚韧无畏,是不能被历史给遗忘的,历史终究会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尤其在抗倭的功劳簿上,胡宗宪功不可没!

      1558年南京御史李瑚称胡宗宪加剧倭患,抗倭不力,掩败饰功。1559年兵部调查组追加谎报军功、受贿、作风不正等罪名,继续弹劾。1560年兵部调查员称胡宗宪巧立名目、侵盗军需。1562年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列举胡宗宪“十大罪”,胡宗宪被免去职务,赶回老家。1565年直隶巡按御史王汝正指控胡宗宪贿赂严党、假冒圣旨,胡宗宪落入大牢,含恨自杀。

      胡宗宪就这样完蛋了,他的志向被戚继光和俞大㷕接力了下来,东南的抗倭大业继续进行着。先后在兴化、仙游打击倭寇,终于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后五年中,他们又穷追猛打,至隆庆元年(1567年),为祸中国数十年的倭患终于被平息了。在嘉靖三十三年起,在胡宗宪的统领下,经过戚继光、俞大㷕等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十二年的长期战斗,倭寇终于被赶出了中国。

      历史总要对那些有功于人民的人来个评价,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是他们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能忘记。

      俞大㷕:平定福建后,他去了两广地区,就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在那里他成功讨伐叛乱,并获得了一生中的最高职务----右都督(一品)。他一生为官清廉,却被人告黑状,只得回家休养,不久后又出任福建总兵,没承想几年后因为部下犯错被降职,之后又升官,万历八年(1580年)去世,年七十七,追封为左都督,折腾了一辈子的俞大㷕终于不再折腾了,他的丰功伟绩将被后世永远流传、纪念。

      戚继光:去了蓟门,十七年后,当年那个巡逻的小军官又回到了这里,但他的称号已经是戚总兵了,他的后来的路还很长,以后再说。

      徐渭:胡宗宪被抓后,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也要到头了,于是他精神崩溃了,试图自杀,他自杀的方式有三种:1、用斧头砍自己的头,居然不死。2、用钉子钉入自己的脑袋,也没死成。3、用锤子锤自己的肚子,竟然也活了下来。但是他在自杀过程中一时失手,竟然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当地政府看在他的名气大的份上,又是误杀,竟然没有处决他,只把他关进了大牢,一关就是七年。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他游历了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徐渭平生为人孤傲,但是他却非常欣赏戚继光,在他眼里,自嘉靖以来武将中堪称杰出的人只有三个:戚继光、俞大㷕和谭纶(时任蓟辽总兵)。谭纶是文官出身,却喜好军事,从军三十余年,极有谋略,且对敌作战勇猛,据统计被他亲手杀死的敌人多达上百人。戚继光基本同意徐渭的认可,但是戚继光又说出了还有第四人----李成梁。为了验证真伪,徐渭亲自去了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家里。在这里他亲自传授兵法才学给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松和李如柏。二十多年后,李如松作为援朝指挥官,给朝鲜国王李昖 (yán)上了一课,告诉他除了他手里有一本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还有他的老师徐渭的传授。当时已经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正月了,而李如松不知道的是,那时候他的老师徐渭已经卖光了他的所有字画,正在贫病交加之中,不久,徐渭带着他的满腔悲愤悄然离世,年七十三岁。徐渭可谓传奇的一生就此结束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才学和机智,还有他的那些不朽功勋都将被历史和后人所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6: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9-21 10:00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六章:曙光(就在那一刻,被抛在一边的严嵩颤抖了,他以畏惧的眼神看着身边的徐阶,这才意识到,十多年来,他从未把这个人放在眼里,也从未意识到此人的可怕。)

      对于胡宗宪和徐渭来说,不管结局如何,他们终究辉煌过,也算不负此生了。而对于徐阶而言,他一直生活在重重黑雾之中,杨继盛死了,唐顺之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一次又一次让他独自品尝着,因为没有人愿意依附于他,没有人愿意与严嵩作对。而这里面最让他痛苦的事,是王世贞事件。

      确实王世贞并没有得罪严嵩,而严嵩之所以要整王世贞,不过是因为王世贞在杨继盛死后替他收了尸,并大哭了一场,这都不行,这就摆明了是跟严首辅作对。就严嵩而言,敢于反抗他的人要整,同情反抗者的人也是要整的。然而王世贞是很聪明的,他没有给严嵩任何把柄,但是严嵩还是找到了突破口,那是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工作上出了问题,被革职查问了。这原本也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严嵩抓住了不放,于是王忬被定了死罪。王世贞慌了,他舍弃了所有的尊严和立场,跪在严嵩的门口,不停地磕头求饶,严嵩答应了王世贞,保他爹王忬没事,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王世贞探知,正是严嵩,催促着要整死自己老的爹。王世贞惊呆了,第二天,他和弟弟在朝臣们上朝的路上,不住地磕头,并不停地扇自己的耳光,以求有人能帮助他们的父亲,但是没有人敢出声,没有人来帮助他们,一个月后,王忬被杀掉了。

      看起来这一次严嵩又胜利了,只是严嵩没有想到,不是什么人都是想杀就能杀,想得罪就能得罪的,比如杨继盛,再比如眼前的王世贞。要知道,王世贞虽然不算什么大官,但是他却是个大才子,是文坛领袖。王世贞曾写过《明世宗实录》、《嘉靖以来首辅传》、《一捧雪》、《打严嵩》、《鸣凤记》、《丹心诏》、《十五贯》、《五女拜寿》、《唐知县审诰命》等。当然这都是后话,可见王世贞对严嵩之恨有多深吧!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徐阶也被惊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严嵩能狠毒到这个份上。当王世贞当众自打耳光的时候,徐阶没有挺身而出,因为他知道,现在严嵩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他只能是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自从夏言死后,徐阶一直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只是为了能获得皇帝的信任,以除掉那个令他恨之入骨的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徐阶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达到了那个顶点,但是,只是差不多达到,离真正达到虽然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现在看起来竟然真的难于上青天。徐阶知道,再难他也要咬牙坚持住,因为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一定要决不放弃!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徐阶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严嵩的孙子做妾,在内阁事务中,他一切唯严嵩马首是瞻。最后他还舍弃了自己的上海户口,借躲避倭寇之名,把户籍转到了江西,就此成了严嵩的老乡。看到这里,我不仅为徐阶的牺牲感到心酸,实在是太难为他了。要成大事者,必须要学会隐忍,忍得住寂寞和苦闷。

      对于像徐阶这样听话又顺服的人,严嵩有生以来第一次放松了对徐阶的警惕,尽管他并不放心,但至少他不再拿徐阶当敌人来对待,这是徐阶隐忍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关键性进展。面对同门人邹应龙的质问,徐阶面露杀气地回应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这是发自徐阶内心的极度愤怒,等待只因时机不成熟,隐忍只为最后的爆发。徐阶就这样在屈辱和嘲讽中继续唯命是从着,继续等待着。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给事中吴时来、刑部主事董传策、张翀纷纷上书弹劾严嵩。果然按照严嵩预期的结果一样,嘉靖把这三个人关进了监狱,严刑逼供也没有招认是有人主使,于是这三人都被发配充军去了。严嵩忽视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按照嘉靖的聪明,他肯定知道这三个人的弹劾肯定是受徐阶主使的,而嘉靖并没有深究,这就意味着严嵩在嘉靖心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了,而徐阶的地位却在慢慢提升着,徐阶就此探明了自己在嘉靖心中的地位,于是他开始了继续地等待,直到两年后。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陆炳死了。对于这个人,我们应该不会忘记,他绝顶聪明,精于权谋,嘉靖的死党,出身名门,自幼苦读圣贤之道,但是这个人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他知道严嵩是坏人,却依然与他合作,甚至同流合污。尽管他掩护过沈鍊,保护过裕王,帮助过俞大㷕,“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周旋善类,亦无所吝”虽得到如此的评价,却依旧无法抹去他懦夫的表现。其中最让陆炳感到无奈的是,他的老师李默的死。当年李默主持武会试,对陆炳十分赏识,两人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李默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在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和严嵩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严嵩的为人我们都太熟悉了,鸡蛋里挑骨头地整李默,于是李默就被光荣地关进了监狱,之后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狱里。面对这一切,陆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被关入牢房,被整死,却不敢反抗严嵩。虽然他懂得是非,虽然他心存善念虽然他八面威风,虽然他位高权重,虽然他被授予太保(正一品)兼少傅(从一品),是明代三公兼三孤衔的唯一获得者(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但他依然摆脱不了他懦夫的称谓。

      对徐阶而言,陆炳的死确实是件大好事,因为陆炳虽然为人尚可,但是他毕竟是严嵩的重要盟友之一,正如严世蕃所说,得陆炳,天下必无敌。而现在陆炳死了,徐阶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怎么能不让徐阶激动呢。激动归激动,现在徐阶依旧无法与严嵩抗衡,因为徐阶还是孤身一人。尽管杨博还活着,尽管杨博也讨厌严嵩,但是杨博现在却没有办法参加进来,因为杨博有一个独特的兴趣----打仗。杨博这个人,是非常厉害的复合型人才,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之所以一直没能进入朝廷,除了他本人喜欢打仗外,还因为严嵩对此人非常戒备,就这样,杨博一直在边界守卫疆土,即便他想帮徐阶的忙,也是鞭长莫及的。高拱呢,此人老奸巨猾,非常低调,尽管如此,他的才能和企图还是没能逃过严嵩,为了让自己能得以保全,高拱给严世蕃送了重礼才算是摆平,对于这个人,徐阶是没报任何希望的。而此时的张居正呢,才是个正六品官,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啊!算来算去,徐阶,你还是孤独的,至少现在看起来是这样的,而他面前,还有一个最为可怕的对手----严世蕃。

      通过这么多年的暗斗,徐阶看得非常明白,严嵩之所以能一直受到嘉靖的宠信,主要的功劳要归于严世蕃。严世蕃这个人实在可以用聪明绝顶来形容,对于官场上的那些规则与潜规则,他都了如指掌。在贪污问题上,更是出神入化,这些对于徐阶而言,都是小把戏,真正让徐阶感到恐惧的是严世蕃能解读嘉靖的心理变化。嘉靖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不但很难糊弄,也很难伺候。他经常给大臣们下命令,用递纸条的方式,这就需要大臣们能领会皇帝的意图,一般人真的很难桩桩件件都拿捏准,而严世蕃就有这样的本事,其实徐阶也有,只不过他一直隐忍不发。正是靠着严世蕃的这项“独门绝技”,严嵩越来越成了嘉靖离不开的人。就在徐阶一直为无法除掉严世蕃而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让徐阶的复仇之路前途一片光明。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宫里失火,嘉靖西苑的寝宫永寿宫被烧了。嘉靖只好搬到了玉熙宫暂住,有一天嘉靖问严嵩,什么时候才能修完寝宫。不知道那天严嵩是不是吃错了药,竟然要嘉靖先去南宫暂住。大家绝对不会忘记,南宫是什么地方?当年朱祁镇就是被他弟弟朱祁钰给软禁在南宫里的,嘉靖一听就勃然大怒。徐阶久久期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站出来了嘉靖的愤怒,隐忍了长达十余年的徐阶终于第一次占了上风。十几年来,在这个朝堂之上,严嵩用尽了手段,耍尽了阴谋,作为一个旁观者,徐阶见证了所有的惨剧,也学会了所有的权谋。严嵩,这一切都是你教给我的,我将把从你这里学到的一切,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而严嵩呢,一时惹怒了皇帝,还可以慢慢弥补,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老婆死了,按照祖制,严世蕃要守孝。于是没有了严世蕃的严嵩,在嘉靖面前越来越狼狈,而徐阶的才能让嘉靖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自担任首辅以来,严嵩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于是不久之后,严嵩主动请徐阶吃饭,刚吃到一半的时候,严嵩领着一家老小跪在了徐阶的面前,请徐阶照顾他一家老小。面对眼前的这个场景,徐阶陷入了沉思,这个场景对于徐阶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

      那是十五年前,严嵩和严世蕃跪在夏言面前,苦苦哀求并保证痛改前非,心软的夏言啊,此刻你能否感受到?夏言的结果是被整死。

      三年前,王世贞跪在严嵩面前,求他放过自己的父亲,严嵩承诺一定尽力营救,王世贞能明白吗?自己的父亲就是在严嵩的一再催办下被送上了断头台。

      何其相像的场景,徐阶的心在淌血,是啊,这一切都是你严嵩教给我的。于是徐阶立刻上前拉起了严嵩,并作出了同样的表示,一切都包在我身上,请首辅大人放心。

      严嵩,你终于害怕了吗?只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为了贪欲和利益,你杀掉了夏言、沈鍊、杨继盛,你舍弃了那些在俺答铁蹄下的百姓,你害死了太多无辜的人,现在你想不干就不干,已经是天理不容了。单靠善良和正直对你是无济于事的,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战胜你,为了我所坚持的信念,为了我心中的正义,为了那份用生命换来的执著和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4: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七章:胜利(就这样,政坛常青树,混迹江湖半辈子,担任首辅十余年的老寿星严嵩终于倒台了。此刻距沈鍊之死六年,距杨继盛之死六年,距夏言之死十三年。)

      虽然现在形势对徐阶非常有利,陆炳死了,严世蕃暂时离开了,嘉靖也开始厌倦了严嵩,但是徐阶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时机还没有真的到来,几十年的政治搏杀告诉他,若想发动攻击,必有必胜的把握,否则,绝不能轻举妄动。尽管现在嘉靖开始不喜欢严嵩了,但是从嘉靖十七年起,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严嵩和嘉靖几乎是朝夕相处,两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超越君臣的关系,嘉靖离不开严嵩。徐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没有着急,二十年都能等,何况现在优势在自己这边,再等几年又有何妨,而且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年轻,生命还很漫长,严嵩,斗不死你,熬也能熬死你!

      就在徐阶准备继续等待的时候,唐顺之走之前跟徐阶说的那个人出现了。这一直是徐阶心中的疑问,本想有机会问问唐顺之,结果在嘉靖三十九年的时候,唐顺之因为操劳过度,竟然死了。就在徐阶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个人找来了,两人虽然从未谋面,却都是王守仁的学生,这个人叫何心隐。

      王守仁死后,他的心学被光而大之了,但是他门人因为意见不一,分裂成了左右两派,被后人公认为正宗嫡传的是江右学派,此派的代表人物竟然不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而是连师都没拜过的徐阶的老师聂豹。而在天泉桥上得到真传的两位嫡传弟子钱德洪和王畿,部分修正了王守仁的理论,成为了王学左派,又称浙中学派,这样看来,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属左派,两人虽同为王守仁的二代弟子,却分属于不同的派别。左派也有分支,那就是泰州学派,此派的创立者是王守仁那位最不安分的弟子王艮。而泰州学派里最为奇特的人物便是何心隐了。何心隐,原名梁汝元,正德十一年生,他交际广泛,社会关系复杂,虽非高官显贵,却是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更为可怕的是,此人没有信仰,没有禁忌,他藐视皇权,不信神仙,为此他还得了一个外号“何狂”。正因为他观点激进,喜欢闹事,连他本派的仁兄们也都不喜欢他,比如内阁大学士赵贞吉,虽然跟他同属泰州学派,两人却老死不相往来。现在为了他们共同的敌人----严嵩,他们之间消除了门户之见,一门三派再次团结了起来,为了他们共同的信念。

      何心隐,一语道破天机,徐阶一直在思索如何除掉严嵩,可是答案一直找不到,其实答案就在眼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想除掉严嵩,只有一个人能做到,那就是嘉靖。虽然现在看起来除掉严嵩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但是没有皇帝发话,想除掉严嵩,那只能是一个传说了。

      其实想让皇帝除掉严嵩,也不是真的走到了死胡同里,因为嘉靖也有软肋。嘉靖虽然一直沉迷于修道,但是他更关心自己的皇位,于是他面对这些疑难问题,嘉靖既然不能问普通人,那就选择问神仙吧!民间有民间的办法,皇帝也有皇帝的办法,那就是扶乩。二十多年来,嘉靖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和神仙沟通,在这个看似荒唐的游戏中,最为关键的人不是皇帝,二十那个烧掉纸的道士。何心隐的办法就是通过这个道士向皇帝传递神仙的意思。现在负责烧纸的道士是蓝道行,他除了信太上老君外,还信王守仁。这不就真相大白了嘛,唐顺之说的即将兑现。

      于是,聪明的嘉靖就开始一步步走人徐阶的大圈之中,居然连神仙都知道严嵩是奸臣,徐阶是贤能,但是神仙还告诉嘉靖,奸臣为何不遭天谴,那是因为老天爷都尊重皇帝,让皇帝自己裁决。嘉靖非常满意,而严嵩的命运也就此定局了。这个消息让徐阶大为激动,他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于是他找来了邹应龙,在屈辱和隐忍之后,徐阶的反击时刻终于到来了。徐阶授意邹应龙写弹劾严世蕃的奏折,因为直接弹劾严嵩,嘉靖未必能严惩,而严世蕃就不一样了,嘉靖对严世蕃没有心软的理由。

      果然如徐阶所料,嘉靖震怒,严令缉拿严世蕃,并将严世蕃关进了大牢。同时下旨给严嵩,虽然你儿子有罪,但不会牵连到你,只是你要负教育不当的责任,回家养老吧!就这样,严嵩被撤去了所有的官职。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一年的五月,担任首辅十余年的严嵩终于倒台了。

      对于徐阶来说,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严嵩倒了,严世蕃入狱了,严党也四分五裂了,在朝中一片欢欣鼓舞之时,徐阶去拜访了严嵩。这不是徐阶精神失常,也不是他突发善心,因为徐阶知道,一切尚未终结,严世蕃不死,严嵩就不算彻底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0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第十八章:致命的正义(我要你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就如同当年杨继盛的妻子那样。我要你亲眼看着你曾经得到的一切,在你眼前不断地消失,而你却无能为力。)

      严世蕃入狱了,严嵩倒台了,看起来徐阶已经取得了完胜。不,对于这次交锋,严嵩知道自己并没有一败涂地,而徐阶也很清醒,他们之间的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严嵩之所以能超越他之前的杨廷和、郭勋、张璁和夏言等人,靠得不仅仅是聪明的严世蕃,还有他的同党,一直以来,严嵩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严嵩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一股势力,一个相当强大的集团,而其中刑部右侍郎鄢懋卿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眼前的局势,鄢懋卿在仔细分析后决定采取第一个行动,那就是解救严世蕃。尽管严世蕃是皇帝定的案,而且是经过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这三法司会审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很难不代表办不成,果然经过鄢懋卿的折腾通融,最后严世蕃被发配雷州充军了。而被发配的严世蕃在充军途中,竟然跑回了江西,并且比衣锦还乡还荣耀百倍。而嘉靖呢,跟严嵩相处了这么多年,一旦严嵩离去,他感到了孤独,于是他下令,严嵩已经退休,他的儿子也已认罪,以后再有人敢向邹应龙那样上书,立斩!徐阶刚刚看到的希望就这样被扼杀了,徐阶,你还要待在原地继续隐忍下去,因为时机真的还没有彻底成熟。

      而回家休养的严嵩也在南昌停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失败,事情还有转机。经过详加分析,严世蕃发现了这次大祸临头的首犯----蓝道行。他们对蓝道行软硬兼施,只可惜蓝道行有自己的信仰,他相信王守仁的光明之学,蓝道行挺住了,徐阶也挺住了,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接下来徐阶又开始了他的隐忍,他表面上依旧对严嵩问寒问暖,并且对严世蕃的逃跑只字不提,看起来,严嵩和严世蕃都被徐阶的隐忍给迷惑了,因为严世蕃并不了解徐阶,而徐阶对严世蕃却是了解到了骨子里去。因为徐阶相信,聪明到自负的严世蕃肯定会有破绽的,而当徐阶抓住严世蕃的把柄的时候,就是严嵩父子彻底完蛋的时候,现在,徐阶必须要隐忍,要等待。

      在徐阶看来,把严世蕃放出来比关着好,因为他在外面,肯定会惹麻烦的。果然,惹麻烦的人很快就来了,只不过他不是严世蕃,而是罗龙文。对于罗龙文我们也不陌生,他是胡宗宪的同乡,为剿灭徐海他当过卧底,立过大功,但是此人心胸狭窄,好挑拨是非,在胡宗宪倒台后,他竟然投奔到了严世蕃的手下,很快两人还成了朋友。既然是朋友,严世蕃充军罗龙文也充军,严世蕃当逃兵,罗龙文也不闲着,只不过罗龙文投奔了当年的倭寇。罗龙文经常对人说,他要杀邹应龙和徐阶,为自己报仇。在京城的徐阶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上奏嘉靖,并调派了大量的锦衣卫来保护自己和邹应龙的家,徐阶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让嘉靖增加对罗龙文的反感和痛恨,为彻底清除严世蕃做好了思想工作。

      再说严世蕃,他没有像罗龙文那样乱发牢骚,但是他却在家大修豪宅,非常招摇,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买严世蕃的账,有一次严世蕃的仆人羞辱了一位路人,而这位路人名字叫郭谏臣,他虽然只是个袁州推官,但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林润。于是郭谏臣就把自己的委屈写信告诉给了林润,而林润是何许人呢?林润字若雨,福建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此人工作表现突出,很快由县令升任了御史,而林润又是御史中的佼佼者,连严世蕃都对他十分客气。当林润收到郭谏臣的书信后,他决定弹劾严世蕃。尽管嘉靖曾警告过大臣们,不让大臣们再弹劾严嵩父子,但这一次,林润对于目前的形势判断正确,他知道嘉靖对于罗龙文的事件已经很生气了,而现在只要自己敢去点这把火,是一定能让火山喷发的。于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二月,林润正式上书。这是一份十分厉害的奏章,林润再次运用了他的智慧,不但弹劾严世蕃勾结盗匪,还爆出了他的逃兵罪行。嘉靖果然大怒,严令逮捕严世蕃。

      知道谕令后,徐阶马上通知林润,要赶快把严世蕃抓住,不然,严党的势力那是没有办不成的事,万一被他们提前把严世蕃送去了雷州,林润的奏章就成了诬告。令徐阶万没想到的是,被抓进京城的严世蕃和罗龙文并没有被关进监狱,而是住进了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豪宅里。看到严党的势力如此之大,徐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徐阶开始了新的思索,他发现要击破严党这个集团,严世蕃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既然弹劾没有用,逮捕没有用,关进牢房也没有用,那么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杀了他。

       从严世蕃一进京城,他就落入了徐阶的严密监控之中,经过短暂的思考,他明白了严世蕃的全部意图,这是嘉靖年间两个最高智慧者的对决,这是最后的考验,十余年的折磨和修炼,摆在徐阶面前的只剩下最后这个敌人----严世蕃了。

      接下来高手对决就拉开了序幕,三法司的官员们果然无意间落入了严世蕃的圈套之中,如果按照三法司上奏的严世蕃的罪行,严世蕃会被赦免的,而徐阶早已替他们准备好了一份奏折,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奏疏。这份奏疏的内容就选其中的两条就足够,一个是“犯上”,一个是“通倭”,尽管这两条对于严世蕃来说,确实是冤枉的,但是就严世蕃所作所为,这点冤枉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辛酉,严世蕃和罗龙文被验明正身,执行了斩决。严世蕃被处决的这一天,京城民众奔走相告,那才真叫一个大快人心。而在京城就读的一位太学生,高举着七个醒目的大字----“锦衣卫经历沈鍊”,他对天大呼,沈公,你终于可以瞑目了!这位太学生正是当年沈鍊被贬免费教授的一位穷学生。那一天,他终于看到了公道,为了这一天,他也等了太久太久。

      徐阶终于实现了他的正义,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礼义廉耻,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如果说严世蕃死得冤,那么杨继盛、沈鍊、夏言还有那些被严党所害的人,哪一个不是冤枉的?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严嵩的家被抄了,据统计,从他家抄出了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三百万两,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光抄家就抄了一个多月,连抄家的财物清单都被整理成了书,后来还公开刊印出版,取名《天水冰山录》,并成了清代的畅销书。至此,严嵩彻底失望了,他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末路。面对抄家人员,严嵩竟然提出来,家里的仆人多,希望能给他留点钱,好遣散仆人。抄家官员不忍心,就把严嵩的请求上报给了徐阶。徐阶想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他的回答:我记得,杨继盛家里没有仆人。是啊,现在你请求怜悯了,当初夏言被杀时候,你可有怜悯之心?杨继盛、沈鍊被杀之时,你可有怜悯之心?面对在俺答铁蹄下挣扎的百姓,你的怜悯之心又去了哪里?严嵩就此净身出户了!

      徐阶,经过十几年的潜心修炼,十几年的屈辱隐忍,在你愤怒与仇恨,诡计与公道中挣扎求生,此刻,你终于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战胜了严嵩。终于到了你报仇的时候,面对这个罪恶的敌人,你又将作何处置?自嘉靖初年得罪张璁被贬时起,三十多年来,徐阶从一个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的愤青,变成了一个圆滑处世、工于心计的政治家,只是有一点他从未变过,那就是有仇必报!此刻面对这个让他恨之入骨的严嵩,他决心用另一种方式来讨还血债,一种严嵩教给他的更为残忍的方式。不杀严嵩,要让严嵩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就像当年杨继盛的妻子那样,要让你亲眼看到你曾经得到的一切,在你眼前慢慢消失,而你却无能为力。

      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严嵩被剥夺了全部财产,赶回了老家。这个当年红极一时的朝廷首辅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了白银,两年后死于荒郊野外,年八十八岁。

      徐阶以他自己的方式报仇了,只可惜这胜利实在是来之不易,为正义得到伸张,太多的无辜人被残害被压制,尽管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却是血的教训,历史风起云涌,概莫能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6: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今天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六部----帝国,山雨欲来。

      第一章:奇怪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无欲,所以刚强。)

      上一部书中已经写到严嵩倒台了,徐阶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了朝廷的首辅,内阁里还有一个徐阶的学生袁炜,现在徐阶成了朝廷的管理者。于是,徐阶的时代来到了。后世对徐阶和严嵩的评价是这样的,严嵩贪污,他的儿子受贿,徐阶呢,他也不干净,他的儿子还占地呢,严嵩大权独揽,徐阶又何尝不是。这都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这两个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是严嵩不干活,而徐阶是努力干实事的,这就够了。

      在严嵩的时代,大部分官职的分配取决于钱,而徐阶呢,他一上任就废除了这个弊端,虽然他也任用自己的亲信,但总的说来,还是做到了人尽其用,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李春芳、张居正、殷正茂等一流人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严嵩的时代,言官们大多不敢提意见,杨继盛虽然以死相搏,毕竟死了,于是大家集体保持沉默,是徐阶改变了这个局面,他向嘉靖进谏,嘉靖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言路放开,帝国再一次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在严嵩的时代,严嵩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顾天下人的死活,而徐阶呢,虽然他在严嵩的重压下,也曾违心地做过,但是现在他终于可以放手来干实事了,他不再伪装自己,而是一切都是围绕着帝国和百姓的利益,在以后漫长的明代历史上,徐阶是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不是打倒了严嵩,而是他所代表的那股文官集团的势力,也就是相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壮大。

      在明朝的政治统治中,君权、宦权和相权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维持,而最早打破这三角平衡的人,竟然是明代历史上最聪明的嘉靖皇帝。嘉靖十六岁就解决了三朝老臣杨廷和,然后是张璁、郭勋、夏言,在打击大臣的同时,他对太监们也是严厉打压,整个嘉靖朝,四十余年,竟然没有出过一位名太监,真可谓绝无仅有了。现在,徐阶来了,皇帝的时代即将结束,名臣的时代即将到来,他们将取代至高无上的帝王,成为帝国的真正统治者。

      对于嘉靖而言,他的好日子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无论他想干什么,徐阶总要过问,因为徐阶说的在理,嘉靖也没有办法不听。嘉靖实在是烦透了,干脆自己还是专心修道吧,这样才省心,于是徐阶接管了帝国的大多数政务。就这样在徐阶的操持下,帝国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明朝又一次走上了正轨。

      日子就这样在平淡中慢慢向前走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嘉靖收到了一份骂他修道的奏疏。据说这份奏疏的出现,填补了骂人题材的空白,也让嘉靖愤怒到了一个新水平。此文要点明确,思路清晰,其水平实在是超凡入圣,令人高山仰止。这篇奏疏名为《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作者是时任户部正处级主事的海瑞。一看到这个名字,对这个人物,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了。

      对于嘉靖而言,这简直就是挑战书,于是他把奏疏扔到了地上,要立刻把海瑞给抓起来,怕海瑞跑了,其实海瑞这次是备好了棺材来的,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死谏了。正如书中所写,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敢于面对死亡,这是海瑞的勇气所在,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畏,海瑞就是一个无畏的人。

      下面还是要来详细了解一下海瑞吧!

      正德九年(1514年),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山的一个干部家庭,可惜4岁的时候,他爹海翰死了。虽然他爹只是个秀才,但是他的几位叔叔不是进士就是举人。尽管他的家人有当官的,但是海瑞的童年生活却十分困苦,好在他的母亲没有耽误了他的学业,只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尽管海瑞一直刻苦学习,考到二十八岁才光荣地进了县学,成了生员。小时候的困苦岁月培养了他的顽强性格,但是也让他的性格变得孤僻和偏激,在他的世界里,母亲是他唯一信任的人。尽管屡考屡不中,海瑞还是一直坚持考了下去,直到他三十六岁那年,他终于考中了举人,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继续努力奋斗吧,海瑞!又考了六年,海瑞没能考中进士,算了,那就不考了,反正举人也是可以做官的。等了五年,海瑞终于等来了一个职位,福建南平县的教谕。这个官职再不入流,对于海瑞来说,总算是有事干,朝廷每月给发工资,就很知足了,于是海瑞带着母亲去了南平,这一年海瑞四十一岁。

      在南平,因为海瑞对学生们抓的紧,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谁都不能无故旷课,于是海瑞在这里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绰号----海阎王。相处的时间长了后,大家发现他虽然严厉,但是从不收礼金,而且不为难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大家都对他很尊敬。不久之后,延平知府下南平县视察,按照惯例,他们来到了学堂,海瑞带着学生们出外迎接。海瑞面对五品知府竟然不下跪,而且理由充足,教育官员不下跪这是圣贤规定的,于是海瑞的第二个绰号----海笔架就此产生。因为他旁边的两个人都下跪了,只有海瑞一人站立,看起来确实很像个笔架,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后来一位巡按御史又来访,这次几百个人都下跪了,还是海瑞一人鹤立鸡群,知县非常生气,大骂了海瑞一通,可是海瑞呢,听完知县的骂,行礼后回家了,真个是软硬不吃。然而接下来的事更让大家觉得奇怪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竟然意外地接到了吏部的公文,调他去浙江淳安担任知县。这确实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原本是个不入流的县教谕,现在一下子连升六个品级,成了七品知县。这是有原因的,据说福建的学政很欣赏海瑞,因为海瑞工作十分认真,国家虽然需要马屁精,但是更需要肯干活的人,就这样,海瑞离开了福建,去了浙江淳安。

      在淳安,海瑞不但约束下级,刻薄自己,连上级领导,他也一视同仁。据说又一次海瑞进京,去了一趟竟然只花了五十五两银子,这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壮举,因为历任知县进京,再节省也得花到近千两的。

      又一次胡宗宪的儿子来淳安,原本是要来打秋风的,结果反被海瑞给打了一把秋风,据说海瑞不但把胡公子给揍了一顿后送给了胡宗宪,还把胡公子带来的盘缠一并给没收了,给胡宗宪送了一封信,说是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让海瑞给收拾了。这也就是胡宗宪大度,看重海瑞的人品,不然,海瑞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总得看来,胡宗宪确实是个好总督,而海瑞呢,沽名钓誉也好,还是真正光耀后世也好,反正这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得罪完了胡宗宪,海瑞下面得罪的这个人就不那么好对付了。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鄢懋卿当时是个御史,受嘉靖委派到各地视察盐政,海瑞为了不让鄢懋卿来淳安享乐,给鄢御史写了封信,看得鄢御史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于是鄢御史绕道而过,只不过这次海瑞虽然看起来是赢了,但是鄢御史那是小人,也就此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海瑞一直非常节俭,又一次为了给母亲过生日,海瑞亲自去买了二斤肉,一下成为了奇闻,连胡宗宪都知道海瑞买肉了。看到这里,我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了,心里只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海瑞在淳安一下子呆了三年,在海瑞的治理下,淳安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按照惯例,三年优异,海瑞是要升官的,经过吏部的考核,海瑞被评为优等,要被提拔为嘉兴府通判。然而,前面已经提到海瑞得罪了鄢懋卿,于是海瑞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弹劾,后果是海瑞失去了通判的职位,被改任江西兴国知县。这让鄢懋卿不得不另眼相看了,因为按照惯例,如果没有人保海瑞的话,海瑞是不可能保住官位的,于是此后,鄢懋卿再也没有找海瑞的麻烦。也确实是有人保了海瑞,这个人就是当年福建的学政,现在的吏部侍郎朱衡。在这个世界上,有正直的人,就有欣赏正直的人,海瑞之所以能被保下来,多亏朱衡的赏识,正是由于朱衡的保护,海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危机,这年他四十九岁,依然是个七品知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海瑞在兴国继续兢兢业业,嘉靖四十三年,还没到三年考核期,又是朱衡的提拔,海瑞从县令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就这样,海瑞从地方官升到了京官,从七品升到了六品。虽然职务变了,海瑞还是原来的海瑞,在亲眼见识了京城的政治黑幕和贪污腐化后,海瑞终于忍无可忍,写下了那篇天下第一名疏,用他的正直痛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嘉靖皇帝!这就是海瑞,勇敢无畏的海瑞!堪称明代第一奇人的海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9-27 16:25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二章:天才的对弈(天下之能士尽在京城,而在我看来,能兴我学者并非华亭,亡我学也非分宜,兴亡只在江陵。)

      海瑞的奏疏虽然让嘉靖震怒了,但是嘉靖并没有立刻下旨斩立决,不是嘉靖不想,而是嘉靖知道,海瑞敢备下棺材上奏,说明这个人对自己是忠诚的,而且是尽责的,也是正直的,对于这样的人,嘉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人大概算是比干了,我不能做纣王。嘉靖确实够聪明,能如此体谅臣下,也可谓是个好皇帝了。

     嘉靖不杀海瑞,也不放他,就这样,海瑞一直在监狱里蹲着。终于有一天,嘉靖又想起了海瑞,于是又发火了,而且越想越生气,开始痛骂海瑞,骂完了还不解恨,于是决定杀了海瑞。这个时候,徐阶站了出来,他成了第二个保海瑞的人。对于海瑞来说,命保住了,只是他还得继续在监狱里待着,因为徐阶还有更重要的事要解决。

      在严嵩的时候,徐阶给他跑腿,现在徐阶当政了,他找来自己的学生袁炜入阁跑腿,可是袁炜根本没把老师徐阶当回事,还动不动和徐阶吵架,徐阶自然不会生气,但是也不能放任袁炜的放肆,于是给袁炜穿穿小鞋那也是应该的,可是偏偏袁炜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郁闷之下竟然病了,于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袁炜告病回家了,徐阶又找来了严讷和李春芳。然而严讷只干了八个月又病倒了,回老家了,内阁里就剩下徐阶和李春芳。李春芳这个人为人实在是太厚道了,他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状元,虽然跟他的同科同学相比,他的名声和成就都不算大,但是他却进步很快,他之所以能升迁的快,一方面是因为他老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擅长写青词。纵观整个嘉靖朝,凡是写青词好的人,都有好果子吃。

      看起来现在徐阶的日子过得那是一个顺风顺水,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经徐阶力荐,礼部尚书高拱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与其同时入阁的还有吏部尚书郭朴。

      其实高拱不喜欢徐阶,对于这一点徐阶很清楚,但是徐阶以为是自己提拔的高拱,再不济,高拱也不至于跟自己作对,但是徐阶错了。在严嵩专权的时候,高拱就是独立的,当时严嵩为了拉拢高拱,提拔高拱为太常寺卿(三品)兼国子监祭酒,当时高拱不过是裕王的一个讲官。高拱这个讲官应该说是他自己挣来的,因为当时高拱的工作就是整理文件,直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高拱牢牢抓住了,就此他成了裕王的讲官。因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太子去世,嘉靖不但不立太子,还对他的两个儿子若即若离。裕王比景王大一个月,高拱相信未来的太子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肯定是非裕王莫属的。于是在那些风雨欲来的日子里,高拱一直陪伴着裕王。为此裕王非常感激高拱,也正是这个原因,高拱成了香饽饽。高拱对于当前的形势分析很到位,不管是谁提拔他,都是给皇帝干活,所以他谁也不感激,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回家了,徐阶提拔高拱,高拱成了礼部尚书。对于这次升迁,高拱依旧不领徐阶的好意。现在高拱进了内阁,他不但不感激徐阶,反而经常跟徐阶闹别扭。当时但凡在朝廷混的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欠人情,欠了是要还的。这就是两人的根本矛盾所在,徐阶认为高拱欠了他的情,而高拱不这样认为。因为高拱知道,这是徐阶在巴结他,一旦嘉靖没了,裕王登基,高拱自然是首辅,那时候徐阶还不知道会是啥下场呢。所以高拱认为徐阶提拔自己,那是应该的,为自己留的后路。看起来,政治斗争实在是要人命 ,确实太累了,这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这次提拔高拱,确实是徐阶看走眼了,更麻烦的是,与高拱同时入阁的郭朴与高拱早已结成了政治同盟,两人一起跟徐阶作对,而李春芳又是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徐阶的日子能好过嘛。这是在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徐阶第一次用错了人。

      丰富的官场经验提醒了徐阶,他发现高拱并不是一个能够随意操控的人,而且此人的入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取代自己。既然已经走错了这一步,能及时发现就为时不晚,虽然现在自己成了内阁的少数派,不要紧,还有挽回的余地,只要自己再拉一个人进来,就能再次战胜对手,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对于张居正这个名字,我们也都太熟悉了。当年何心隐帮助徐阶除掉严嵩后,在他离京之前告诉徐阶,天下能士都在京城,能兴王学的不是你徐阶,能忘王学的也不是严嵩,决定王学命运的,只有张居正。

      后人这样评价张居正,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

      嘉靖四年(1525年),张居正生于湖广荆州府的江陵县,父亲张文明是个秀才,儿子的到来给张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在给他取名字的时候,张居正的爷爷张镇说出了自己前不久做得一个梦,梦见了一只白龟。就这样张居正的名字就叫张白圭了。关于张居正的籍贯,他们不是湖广人,而是凤阳。当年跟着朱元璋出征的张关保是张居正的祖上。朱元璋起义成功后,张关保被封为千户,去了湖广。尽管张文明虽然发奋读书,二十岁考中了秀才,但是此后连续七次考举人都没有考中,所以张文明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张白圭的身上了。张白圭也果然不负父亲厚望,一岁多就会说话,五岁进了私塾,过了几年,私塾老师告诉张文明,张白圭他已经教不了了,让他去参加考试吧!于是十二岁的张白圭跟着父亲去考试了,并一举夺得了第一。这件事当时在整个荆州府是很轰动的,荆州知府李室翱也就是那一场的主考官,反复看着张白圭的答卷,一直感叹着“国器国器!”并亲自约见了张文明父子。他觉得张白圭这个名字不太好,给改为了张居正。此后,张居正的名字就被神童代替了。

     秀才考中了,接下来第二年张居正参加了一次破格考试,在考试之前,湖广第一号人物顾璘得知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也来考试了,在六十五年前,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曾应考举人并一举中第,他就是杨廷和。顾璘一听,这可不得了,这个孩子他是一定要见见的,这次见面顾璘十分惊讶,对张居正赞赏有加,按理这次考试,张居正是必定高中的,这里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顾璘竟然把自己的腰带送给了张居正,并说将来张居正是要系玉带的,这条腰带暂时先委屈你了。然而张居正备考的结果是名落孙山,为何?因为顾璘见过张居正后,跑去见了主考官,下了这样一道命令,无论张居正的答卷如何,都不能让他中第。因为顾璘知道,像张居正这样的奇才,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够走得更远,他预料张居正的未来是远大的,他不能让他少年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终成为一个庸才,因为这样的先例不在少数。

      嘉靖十九年(1540年),带着不甘和期望,张居正再次进入了考场,这一次他考中了举人。果然是顾璘所料,十六岁的张居正在赞赏声中迷失了自己,转眼第二年要考试的时候,张居正弃考了。于是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无聊生活----玩,直到他遇到了辽王 给他的第一个人生打击,他才决定重新生活。原本辽王跟张居正是没有任何纠葛的,都是张居正当时的神童名气,辽王他妈总是这样说辽王,你看看人家张居正多有出息,再看看你,就这样一直被念叨着,辽王能不恨张居正嘛!当时当辽王想收拾张居正的时候才发现,他根本没有理由来整治他,因为当时的藩王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能自保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了。但是张居正的爷爷张镇是护卫,进辽王府那就没人说三道四了,然而当张镇从辽王府回家后不久就死了,面对爷爷的惨死,让张居正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第一次看到了特权这个东西,这是实实在在的,在特权面前张居正看到了自己的无助,于是张居正放弃了以前的无聊生活,他要发奋图强,为自己争取到特权。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这一年张居正二十岁。凭着自己的才华,张居正以为这一次自己肯定能考中,然而现实又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一次他名落孙山了。张居正终于明白了人外有人,他放下了所有的骄傲和虚荣,苦读不辍,终于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再次赴京赶考,考中了二甲前几名,被选为了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培训班,在这里,他第一次认识了徐阶。十分滑稽的是,一开始张居正竟然是喜欢严嵩的,直到“庚戌之变”张居正与严嵩决裂。愤怒归愤怒,张居正毕竟只是一个七品翰林院编修,他没有杨继盛的胆子,所以他没有站出来公开对抗严嵩。终于有一天张居正实在忍不可忍了,他请病假回家了,这是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临走时候,他给徐阶留下了一封信,内容大概就是痛斥徐阶和稀泥。而徐阶却只在心里感叹,张居正,你还太嫩了,政治斗争那是需要时间和耐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4: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三章:成熟(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十岁的张居正回到了家乡,当时朝廷里严嵩专权,杨继盛死谏,徐阶隐忍,张居正在这个时候躲开纷争的朝政确实很是时候。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张居正游览了很多名胜古迹,同时他也目睹了很多百姓的悲惨生活,很多人饥困交加,卖房子卖地卖老婆卖儿女,吃树皮吃观音土直到活活胀死,而那些富家人每天过得却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原来天堂和地狱之间只有一墙之隔!面对辽王的侮辱和欺凌、面对那些乞求无助饥寒交迫的眼神,张居正再一次确立了自己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

      书中所写的这段话,很值得好好体味。即使这个世界十分阴晦,十分邪恶,即使他让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也依然应该鼓起勇气,勇敢地活下去,因为希望是不会死去的,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到了北京,此时的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如果单以智商论的话,嘉靖年间最聪明的人应该是张居正。这不过现在的他太年轻,还需要历练需要打磨。

      三十几岁的张居正回到北京后的表现给大家的印象是这个年轻人已经脱胎换骨了,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深不可测的政坛高手,他的行为是典型的两面派,跟徐阶走得很近,跟严嵩也算是朋友,他光明磊落,从不结党,坦坦荡荡,这可谓是个典型的正人君子。其实在徐阶面前,他特别激进,大有与严嵩势不两立的架势。这不过徐阶对他只是袒护有加,从不让他去当出头鸟,这段时间里张居正的官只是个正七品编修,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居正终于升任了右春坊右中允,兼管国子监司业,是六品官。这个职位对于张居正来说实在是太有利了,因为右中允能整理太子的文件,能跟太子拉上关系,而且这个职位品级不高,没有成为靶子的危险。看到这里,我们也都明白徐阶的良苦用心了,张居正这枚棋子实在是太重要了。只不过徐阶忘了当时国子监的头头是高拱。

      徐阶对张居正确实太好了,嘉靖三十九年,徐阶和严嵩的斗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即便如此,徐阶也没有让张居正沾染半分,对这一切,张居正很明白,徐阶对自己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保存有生力量,接下来还有更严酷的斗争呢。

      严嵩终于倒了,张居正的前途一片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被提升为右春坊右谕德,虽然这个官职只是个从五品,但是张居正特别激动,因为这个职位的唯一工作就是当然裕王的讲官。前面已经提到,裕王的讲官已经有三位了,他们分别是张居正的老同事高拱,老同学殷士儋,还有当年批他考卷的老师陈以勤。按照徐阶的打算,是让张居正再多磨练几年,现在的情况是高拱占据了优势,而自己处于下风,就在徐阶准备让张居正入阁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张居正竟然成了高拱的朋友。其实高拱这个人性格高傲,一般人极难与他亲近,高拱的朋友真的不多,郭朴算一个,张居正算一个。

      就在徐阶苦思对策的时候,有一个叫胡应嘉的言官弹劾工部部长李登云,由于胡应嘉这篇弹劾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没过几天,李登云就被勒令退休了。这一下让胡应嘉懵了,为啥,他就是闲着没事搞一下小弹劾,哪里想到这么见效,要知道李登云可是高拱的亲家啊,这不明显就是得罪了高拱了嘛。胡应嘉知道自己闯了祸,于是他开始准备奋力一搏,他随即大笔一挥,弹劾起了高拱,据说这是明代最为阴险毒辣的弹劾文章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高拱必死无疑,只可惜嘉靖此时已经病入膏肓,根本没有精力去看奏疏了,于是这份奏疏就落入了高拱的手里。高拱大怒,认定这一定是徐阶主使的,于是他们要开始反击,只可惜没有等到他们的动作实施,嘉靖死了。

      嘉靖虽然是个聪明人,但是他太自私了,以致于百姓穷困潦倒,官场腐败,国家入不敷出,大明帝国已经开始滑向崩溃的边缘。

      在嘉靖死的那个夜晚,第一个接到死讯的人是徐阶,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个反败为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叫来了张居正,干啥,写遗诏啊!按照资格,张居正是没有动笔的资格的,而现在,他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在自己的手中了,这是徐阶政治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他政治智慧的最为辉煌的光芒。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嘉靖遗诏》,据说当时此文一发,举国欢庆,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嘉靖也确实该瞑目了。而徐阶呢,也凭借着这份遗诏,威望达到了极点,权势达到了极点。高拱的气焰被打压了下去,而张居正也就此跟高拱彻底决裂了。

      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一直在大牢里蹲着的海瑞,当听到嘉靖死讯的时候,海瑞哭得那叫一个死去活来,原来对于嘉靖的死,海瑞竟然是如此的痛心疾首,这应该算是嘉靖的幸运呢还是嘉靖的悲哀呢?嘉靖竟然是如此的孤独,死的时候,不管是处于什么心情,竟然只有海瑞痛心。

      十天之后,当全天下人都知道嘉靖死讯的时候,湖广蕲州的平民李时珍正在写着他的那本《本草纲目》。

      李时珍原本不想当医生的,因为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不缺钱,在那时候,四书五经才是正道,所以李时珍参加了三次乡试,可惜都没能如愿,于是一气之下,他决定干父亲的行当。虽然读书李时珍不在行,可是摆弄起药材来,还真有点天赋。行医十几年,李时珍不计成本,只求救人,折腾来折腾去他的名气有了,积蓄也跟着没了。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被请到了楚王府,在这里,他治好了很多人,被称为名医,名震天下。于是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嘉靖的医生,也就是进了太医院,成了太医。在太医院里,李时珍继续搞他的研究,直到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认为自己在这里已经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于是他立刻了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年他三十五岁。回想自己的这段经历,他感慨万千,于是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李时珍开始写《本草纲目》,以后历经二十六年,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所有的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书著作。这部巨著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很遗憾,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并迅速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几十年后又传入欧洲、北美,并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而李时珍呢,他虽然只是一个医生,但是他知道生命的珍贵和柔弱,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著书救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别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可以这样评价他,李时珍医生永垂不朽!

      纵观整个嘉靖王朝,他本人就很复杂,什么事都有,忠臣、奸臣、骂臣、海盗、汉奸、英雄层出不穷,日本、葡萄牙还有西班牙也都没闲着跟着添乱,而这四十五年里,不管嘉靖如何折腾,其灿烂的文化却一直在熠熠生辉着。除了杨慎、王世贞、徐渭等人的诗词书画外,明代最伟大的四大名著也已经全部诞生,它们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这四大名著之中,有一本是禁书。不是《金瓶梅》,而是《西游记》。

      正如书中所写,那真是一个痛并快乐的时代,虽乱却不失其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5: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四章:最终的乱战(斗争形势是复杂的,斗争路线是曲折的,而敌人是狡猾的,所以要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好突破口,才能一举搞定。)

      公元1566年,对于朱载垕来说,确实应该把心放到肚子里去了,为啥,等了二十多年,终于等到了即位这一天。他是奉徐阶替嘉靖拟的遗诏登基的,年号隆庆。朱载垕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前面两个哥哥都没能熬到这一天,所以他是幸运的,但是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为啥?因为大臣们被嘉靖冷落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盼到可以说话了,于是大臣们开始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然而让大臣们惊奇的是,这位皇帝无论下面吵得多么热闹,他始终保持沉默。不久之后,隆庆明白了,不说话也是不行的,时任尚宝丞的郑履淳上书,职责皇帝是不能不说话的。隆庆大怒,说话不行,不说话也不行,这是要造反吗?于是把郑履淳拖出去廷杖了一番,不过最后还是放了他。除了说话的问题,隆庆很快就发现,原来当皇帝竟然是很穷的,自己想干点啥,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哪里哪里都是没有钱的。接下来隆庆因为要给后宫买珠宝、因为皇后生病移居别处、因为宦官们侵占田产等接连收到了詹仰庇三本弹劾奏折,可是把隆庆给折腾得够呛,还是宦官们找了个由头把詹仰庇给赶出了京城。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隆庆实在疲于招架了,于是他意识到,皇帝是不好干的,国家是不好管的,而我这个皇帝也是不行的。于是他就把国家大事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干,而自己呢,还是老老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吧!正是这个判断,让大明王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对于隆庆来说,他信得过的人自然是他的讲官们,于是在隆庆初年(1567年),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郎张居正同时入阁,至此内阁成员分别是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官场上是从来不会闲着的,就在张居正刚入阁不久,我们的老熟人胡应嘉又开始活动了。本来上次胡应嘉弹劾高拱不成,得罪了高拱,能平安过关已经是万幸了,可惜这位先生是不会闲着的,正好明代每六年一次的京察又给胡应嘉提供了机会。现在的吏部尚书是杨博,那就有热闹看了。为啥,因为胡应嘉弹劾杨博袒护乡人,这个问题确实够杨博喝一壶的,好在没等到杨博作出反应,一直等待机会的高拱出手了,只可惜高拱一出手,他自己却要倒霉了。因为高拱要收拾胡应嘉的消息一传出,京城的言官们就开始行动起来,这里面一位最厉害的言官出场了,他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进士,给事中,从七品,欧阳一敬。为啥说他厉害,请看下面的这个弹劾名单就知道了。嘉靖年间,他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晋应槐罢官。他弹劾礼部尚书董份,董份罢官。他调任兵部给事中后,弹劾广西总兵,恭顺侯吴继爵,吴继爵罢官。三个月后,他弹劾陕西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陈其学、戴才罢官。他弹劾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董一奎、浙江总兵刘显、锦衣卫都督李隆等,以上官员中除英国公张溶外,全部罢官。靠着欧阳一敬的弹劾,再加上徐阶暗中整治高拱,隆庆元年(1567年),高拱终于扛不住了,主动提出了辞职,一个月后,郭朴也退休了。此时的徐阶可谓取得了完胜,皇帝也听自己的,内阁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而这个时候,徐阶提出了辞职,因为竟然这么多年的争斗,他确实太疲惫了。之所以徐阶能放心归去,是因为内阁里有张居正,而从大牢里放出去的海瑞已经当上了大理寺丞(正五品),不久之后海瑞又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在徐阶看来,海瑞将成为张居正的得力帮手,所以在隆庆二年(1568年)十一月,徐阶六十六岁,他安心地回到了松江府华亭县他的老家里。

      徐阶是安心地走了,而此时的内阁里也确实很宁静,因为大老实人李春芳成了首辅,另一位大老实人陈以勤也成了次辅,张居正成了老三,大家都相安无事,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看着就舒服。然而,平静的背后将会有更汹涌的惊涛骇浪的。

      隆庆三年(1569年),徐阶迎来了一个自称叫邵大侠的人,此人说愿意帮徐阶再次登上首辅的宝座,徐阶大笑,把他赶出了家门。十几天后,这位邵大侠找到了高拱,而高拱接纳了这个人,正是靠着这个人的能量,高拱于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又回到了京城,又进了内阁,而且成了吏部尚书。当高拱要开始进行复仇的时候,欧阳一敬主动辞职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回家的路上,欧阳一敬竟然死了。而胡应嘉呢,听到高拱上台的消息后,几天后也死了。高拱很开心,因为没用他动手,他的敌人都自己去见了阎王,接下来他才发现,原来现在,内阁里多了一个赵贞吉。对于高拱来说,目前要对付的就是赵贞吉了,就在高拱准备动手的时候,陈以勤辞职了,这个内阁里实在是不安静,不如回家去享享清福的好。对于高拱来说,走一个少一个对手,很快赵贞吉也被高拱给整治得受不了了,也辞职回家了,现在内阁里高拱直接超越了张居正,成了次辅。对于高拱来说,老实人李春芳根本不算什么,现在他要集中全部火力向徐阶开炮。

      对于一个已经退休的人来说,要想解决他,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要找准突破口,很快,高拱就找到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海瑞,也就是徐阶为自己埋好的炸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五章:高拱的成就(自朱元璋起,折腾了两百多年的明蒙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此后近百年中,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和平终究还是实现了,这是高拱造就的不朽功勋。)

      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得到了他人生中最肥的职位----应天巡抚。应天大致包括现在的上海、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无锡以及安徽一带,这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光是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在当时朝廷中公认的四大肥差分别是吏部文选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和兵部武库司,而这四大肥差跟应天巡抚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海瑞之所以能得到这个职位,肯定是徐阶的暗中支持,对于徐阶的厚爱,海瑞是明白的,只是明白归明白,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因为这是海瑞的性格,如果领情了,那就不是海瑞了。

      大家还记得海瑞的绰号“海阎王”吧!一听海阎王要来,应天府一下子旧貌换新颜了,只不过不是喜气洋洋而是如同被洗劫一空一般,海瑞看到了已经是一片狼藉,恶霸不见了,地主不见了,街上的人都穿得破破烂烂,而海瑞对此平静依旧,因为他是来干活的。海瑞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张榜公布,欢迎大家来告状,免费审理。于是司法史上的一个奇迹诞生了,每天巡抚衙门被挤得水泄不通,最多一天竟然收到了三千多张诉状,而海瑞全部断完。结果当然是大多都是富人败诉,而其中也不乏刁民趁机变成了富人。海瑞如此做,也可谓嚣张至极了,为啥没人敢提出异议呢?因为大家并不是怕海瑞,而是怕支持海瑞的那个幕后人----徐阶。然而让徐阶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很快海瑞就向他开刀了,这又是为啥?因为应天最大的地主竟然是徐阶。其实徐阶本人还好,是他的两个儿子,仗着老爹的势力,在地方上横行,海瑞知道后,哪还有商量的余地,给徐阶写信,让徐阶把多占的地给退回来。徐阶也很给海瑞面子,那就退一部分吧!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首辅,主动退休的,还不得给留点地养老。但是海瑞是那种追到底的性格,必须要把多占的地全部退回。徐阶恼了,退一部分还不行了,非得要赶尽杀绝不可吗?于是徐阶坚持不退,海瑞坚持要退完,就在两人坚持不下的时候,高拱来了。高拱一直等着机会,他要收拾徐阶,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海瑞跟徐阶僵持着,正是支持海瑞干掉徐阶的好时候,高拱岂能错过。于是海瑞,这个徐阶亲手扶持起来的人物,就被高拱狠狠地利用了起来。得到高拱支持的海瑞,终于把徐阶逼上了绝路,那就全部退回田地吧!估计此时的徐阶,真真是把肠子都给悔青了。而朝廷里的言官也跟着发难,苏州兵备使蔡国熙是高拱的学生,跟徐阶有点矛盾,于是徐阶被攻击教子不严,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田产全部被没收,徐阶连夜逃往了外地,怎一个惨字了得啊!徐阶,这是你看错人的下场,可惜一切都晚了。

      海瑞和徐阶之间的抗争,看起来是海瑞赢了,因为徐阶已经一无所有,其实这里面真正受益的还是高拱,因为徐阶终于彻底完蛋了,高拱接下来可以毫无忌惮的想干啥就干啥了。隆庆四年(1570年),海瑞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回家休息。对于海瑞来说,走就走吧,但是海瑞岂是好惹的,于是走之前,海瑞又写了一篇骂人的奏疏,据说这封奏疏的知名度仅次于骂嘉靖的那一封。在这封奏疏里,海瑞有一句经典骂语:举朝之上,皆妇人也!面对海瑞的如此痛骂,满朝只有两个人说话了,一个是李春芳,作为朝廷的首辅,不说话实在说不过去,只可惜李春芳只说了一句,照海瑞的说法,他李春芳应该算是个老太婆了,这也太老实了。第二个说话的人便是高拱了,他说海瑞所做的是,如果说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如果说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海瑞是一个不太能做事的人。这算是对海瑞比较中肯的评价,接下来海瑞还是安安心心地回自己的老家吧,于是在隆庆五年(1571年),海瑞回到了海南的老家,目前海瑞是安稳的了,高拱也是开心的,因为高拱重要可以当一回老大了。

      历时三年的“隆庆新政”就此拉开了序幕,尽管高拱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改革新意,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国泰民安,蒸蒸日上,却是现实。尽管高拱在很大地方不如徐阶,但是在用人上,高拱还是很有眼光的。

      第一个人是潘季驯,高拱任用此人,很好地解决了黄河泛滥的问题。潘季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浙江吴兴人,明清两代最伟大的水利学家。有潘季驯坐镇,泛滥多年的黄河得到了平息,在之后的数十年内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

      第二个人是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此人虽是文官出身,却极具军事才能,被认为是一代名将,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极贪。尽管极贪,却特别能干,几个月就把隆庆四年(1570年)的两广叛乱给平息了,虽然他贪污了至少一半的军饷,却能省下一大笔的军费,高拱的成本核算还是很有赚头的。

      跟前面这两位风云人物比起来,下面这位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新科进士那就更需让人刮目相看了,因为他被委派为宣大总督。在明代,宣大和蓟辽总督那可是最了不得的军事长官,当时蓟辽总督是谭纶,总兵分别是蓟州总兵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宣大总督那是何等了得了。他是谁呢,他就是王崇古。据说当时在朝廷中,有三个人是言官们不敢惹的,他们分别是杨博、谭纶和王崇古。为啥,因为他们都是军事文官。

      就在王崇古上任的同时,俺答的大营里跑到明朝这边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这是什么情况,原来是俺答强取了本该属于他孙子的媳妇。在我们看来,这很离奇,但是在俺答他们那里,这不算什么,再不算什么也有点太不地道了,于是把汉那吉要报仇,只能找到明朝来。王崇古面对这样的局面,非常冷静,他知道俺答一定会大举进攻,于是王崇古命令部队坚守不出,结果俺答在这里没赚到便宜,只好撤兵了。俺答走了,把汉那吉怎么处理呢?大。家都建议把把汉那吉给剁了,关键时刻王崇古请示了高拱。经过高拱和张居正的商量,他们决定用把汉那吉去把赵全给换回来。赵全是谁,那可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汉奸,他熟悉明军的布防情况,经常带着俺答的军队来骚扰边界,对此明朝是痛恨至极,现在终于有机会把这个大汉奸给除掉了,那还犹豫啥呀!就这样,他们用把汉那吉把赵全给换回来了,赵全被凌迟处死,总算是替那些无辜受难的百姓报仇雪恨了。

      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一个全新的问题----封贡互市,这对于蒙古来说,那是太有利了,大家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做买卖了,再也不用刀光剑影里抢劫拼命了。但是明朝的很多大臣却持不同意见了,王崇古是极力推动这一制度的,高拱和张居正也是赞同的,但是他们不能自己说了算,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封贡票决”事件发生了,结果参与投票的共四十四人,经皇帝公证,验票统计后,赞成和反对的各占一半。在当时皇帝是不会管事的,自然会把决定权交给内阁,而内阁谁说了算,当然是高拱了。这太有喜剧性了,也许这个结果是高拱提前预料到的,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互市成功。隆庆五年(1571年),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和平终究实现了,不可否认,高拱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六章:死斗(给了他一个教训,今后他就会老实听话----这是高拱的想法。必须尽快解决他,再也不能迟疑----这是张居正的决心。)

      前面已经提到了对潘季驯、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这些都是高拱作为一个无比卓越的优秀政治家的证明。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开始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现在的高拱可谓是位高权重了,只是高拱并不满足于当老大,他要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话,服从他的指挥。张居正是个好人,却不是个老实人,他对于高拱一直是有看法的,尽管高拱从哪里看都要比他厉害,只不过张居正在表面的听话背后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凭啥,一切都要听高拱的,这就是厉害人之间的互相较劲吧!

      这其中有几个插曲,写出来挺有意思的,就权当是故事欣赏一下也不错。

      关于殷士儋这个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被选为庶吉士,之后又被调入裕王府,担任裕王的讲官。隆庆二年(1568年)他还当上了礼部尚书,很奇怪,他却一直没能入阁。为啥,因为高拱不喜欢他这个人,直到隆庆四年(1570年)十一月,靠着太监的关系,殷士儋终于入阁了。这让高拱非常生气,我高拱不让你入阁,你竟然还是进来了,非得整整你不可。于是在高拱的指使下,殷士儋被搞得特别狼狈,在受到侮辱后殷士儋立即开始了反击,大骂高拱,甚至差一点打了高拱,闹腾了半天,殷士儋主动辞职回了山东老家。正是由于殷士儋的离开,让张居正明白,在他和高拱之间,必须有一个人要离开,而要离开的人只能是高拱!

      这期间据说张居正跟徐阶之间的来往让高拱知道了,高拱非常生气地找到张居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而张居正又一次委屈求全地搪塞了过去,这让张居正更加坚定了要尽快解决高拱的决心。光靠张居正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高拱现在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极点,就在张居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太监冯保进入了张居正的视野,冯保是痛恨高拱的,因为在冯保的晋升之路上,高拱一直是拦路虎。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他们的机会终于来了。什么机会?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隆庆皇帝的身体垮了,就在这一天,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临死之前对高拱讲了这样一句话“太子年纪还小,天下大事,就麻烦先生你了。”就在高拱得意的时候,冯保拿出了遗诏。这份遗诏大家应该能想到是怎么回事了。遗诏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着令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而现在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由冯保接任。

      看起来高拱确实已经落入了一个圈套,但是高拱毕竟是高拱,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心腹叫来了自己的心腹之人,很快他们就制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攻击计划,这一天是隆庆六年(1572年)的六月八日。好戏即将开场,历史上的争斗永远充满了无尽魅力,确实值得人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七章:阴谋(把所有不服你的人都打服,敢出声就灭了他。所有人都认你当大哥,这就叫实现团结。)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日,高拱的第一波攻击开始了。这一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上班就接到了高拱写给皇帝的一封奏疏,内容大致是要皇帝收回给司礼监的权力,并对敢于乱凑热闹的人进行严惩。冯保当时就蒙了,高拱这也太弱智了,明知道这封奏疏会落到冯保的手里,高拱还是直言上书,为啥?因为高拱知道,自己的这份奏疏肯定会被冯保给扣住,然后他再次上书,并特别声明,皇帝公务繁忙,把这份奏疏直接送到内阁就行,内阁有人管。谁管?当然是高拱管了。高拱很得意,这回轮到他当皇帝了,于是高拱大笔一挥,狠狠地表扬了自己一下,就按高拱的提议去执行。于是奏疏又回到了冯保手里,不管冯保怎么想,他只能给盖章同意这个批复。这一天是隆庆六年(1572年)的六月十二日,高拱的计划圆满完成,第二波攻击即将开始。

      隆庆六年六月十三日,对于冯保来说,最黑暗的日子来了。工部都给事中程文上书弹劾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罪大恶极,同日,礼部都给事中陆树德、雒( luò)遒也上书弹劾冯保窃权矫诏,一时间京城里人声鼎沸,杀气冲天,大有不把冯保千刀万剐不能完事的形势。冯保崩溃了,他这才意识到高拱的厉害,但他却已经束手无策,彻底失望了。而对于高拱来说,事情进展的实在是太顺利了,他只剩下最后一步,就可以将天下尽握于自己手中了。隆庆六年六月十四日,高拱开始了他最后的攻击。

      高拱去拜访了张居正和高仪,高仪的态度让高拱很失望,因为不管高拱怎么说,高仪只是点头,不讲话,无奈之下,高拱只能离开。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对高拱非常热情,并坚决拥护高拱来除掉冯保。高拱非常满意地走了,只是他不知道,他走后张居正立即通知了冯保,并告诉冯保,现在只有皇帝能救他。于是在张居正的授意下,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冯保一早就去见了皇帝,告诉皇帝高拱一直图谋不轨。大家还记得当时朱载垕驾崩时候,曾有“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之说,而现在张居正给改成了“十岁孩童,如何做天下”,只改了几个字,高拱的图谋不轨之心就昭然若揭了。只可惜此时的高拱还欣喜万分,因为离他自己预想的目标实现只差一步之遥了。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宫里传来消息,六部内阁等机关领导进宫开会,在高拱看来,一定是弹劾冯保的结果,皇帝要表态了,自己即将实现宏伟目标。高拱兴冲冲地朝早朝点无极殿走去,只不过在路上已经有人手持圣旨等着他了。高拱准备接受喜报,没想到却是皇帝的训斥,处理结果是“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一下子崩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不管高拱如何不解,他只能是卷铺盖走人了,而且走得非常狼狈,直被赶出了京城二十里外,堂堂首辅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够狠。此时最为得意的人就是张居正了,他巧妙地利用冯保和高拱的矛盾,解决了高拱。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起,大明王朝最为优秀的六位天才开始了角逐,除了在边塞吹风的杨博,大家都进行了近身肉搏。徐阶等死了陆炳,除掉了严世蕃,把持了朝政,却被高拱一竿子打翻,家破人亡,之后高拱上台,风光无限,然而胜利却属于一直处于低调的张居正,他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成为了游戏的最终胜利者。严嵩之所以输给徐阶,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而是他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了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高拱更精明。张居正除掉了高拱,是因为张居正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的天才!

      从高拱离开的那天起,大明王朝的皇帝实际上已经改姓张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张居正不是小人,他是大名人,因为张居正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的心里装着百姓的疾苦,装着整个大明王朝的存亡。上天似乎也想成全张居正,他刚接任首辅不久,高仪就死了,于是张居正终于一统了天下。张居正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那就是改革!

      张居正做的第一件事叫做一条鞭法,其中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颁布统一规定,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这个一条鞭法,改变了自唐代以来延续了八百余年的税制,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从此以后,不管是田赋还是徭役还是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标准。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就此张居正和他的一条鞭法名留青史。

      张居正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考成法,相当于现在的考勤制度。

      在张居正的严令监督下,官员们都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国家财政收入不断上升,自正德以来走下坡路的明朝,又慢慢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边界上有戚继光和李成梁守着,而宣大那边大家都忙着做生意,于是困扰了明朝多年的边界问题也终于得以缓解了。此时的大明王朝,国考充裕,边界安宁,对于一个已经存在了两百年的王朝来说,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我们应该归功于张居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5: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八章:张居正的缺陷(只进不退的人生是没有的,正如同只升不跌的股票绝不存在一样。)

      在国家陷入深重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时候,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得了最高领导权,并发挥了他不世出的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在尽量不得罪人的情况下把事给办好。他无愧于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堪称国家的栋梁,民族的骄傲!

      然而对于张居正这个人 ,如果说他实在,那纯属扯淡,老实人是坐不到他这个位置上来的。如果说他是好人,也不靠谱,毕竟他干过很多好人绝对干不出的事,确切地说,他这个人应该算是个猛人。

      对于猛人张居正,别人的体会没有王世贞最有发言权,作为嘉靖和万历年间第一才子的王世贞来说,他这辈子虽然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干出名堂的也就两件事,第一是骂严嵩,第二就是骂张居正了。骂严嵩那是处于个人恩怨,骂张居正,那就是为民请命了。王世贞骂张居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若干月、若干年地骂着。然而骂归骂,毕竟张居正是猛人,而王世贞是文人。猛人可以整人,而文人也就是骂人而已!

      为啥说张居正是猛人,他的第一特点就是打落水狗,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老师徐阶有的一比。一旦动手,一定要把动手打到做了鬼都不敢来找。徐阶是这样对付严嵩的,而张居正也是这样对付高拱的。

      万历元年(1573年)正月二十日晨,在万历要到乾清门的时候,侍卫们抓了一个身带刀剑的人,此人名叫王大臣。经过审问,搞清楚了这个人的底细,竟然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这可不得了了,要知道戚继光的后台可是他张居正啊!于是张居正眼珠一转,将此事栽赃给高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一出闹剧即将上演。为啥这么说,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了。就因为这个人,因为要通过此人将高拱彻底搞完,牵扯出了杨博为高拱求情,就此让原本已经设计好的口供给当堂翻供,以至于让冯保骑虎难下。最后还是锦衣卫都督朱希孝为冯保解围,此事也就算是不了了之了。高拱也算是涉险过关,不管怎么说,高拱也算是张居正的朋友,尽管张居正对高拱已经够狠的。
      
      张居正做为猛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有仇必报,在这一点上,他比徐阶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个被张居正解决的是辽王,因为张居正从来就没有忘记三十年前辽王害死自己祖父的那一幕。于是玩了一辈子的辽王终于玩到了自己的归宿,他的余生将在皇室专用监狱中度过了。张居正解决的第二个人虽然不是他的仇人,却是徐阶的死敌----邵大侠,于是在隆庆六年(1572年),在解决了高拱一个月后,张居正就找人干掉了邵大侠。第三个被张居正解决的人是他的学生,在辽东任御史的刘台。张居正为啥要跟自己的学生过不去,因为刘台太不知趣。高拱之所以能够上台,全靠太监,而他之所以能够执政,全靠言官。一直以来,张居正对言官集团十分警惕,唯恐有人跟他捣乱,而刘台就犯了这个忌讳。在被训斥后,刘台竟然上书弹劾张居正,这可就是前所未有的奇闻了。为啥?因为在明朝,骂人也要分清被骂者的身份,皇帝能骂,同僚能骂,上下级能骂,唯一不能骂的便是老师,要知道张居正可是刘台的老师啊!被刘台一骂,张居正实在无法再干下去,于是他提出了辞职。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开始了走过场,张居正竟然还替刘台说话,只是免了他的官,让他回家当老百姓去算了。这岂是张居正的风格,现仇现报太没风度,秋后算账才是有素质的表现。于是在刘台回家后的五年后,刘台被逮捕入狱,并依法充军,这才是张居正的本色。张居正干掉的最后一个对手竟然是他曾经的盟友,他老师徐阶的同门何心隐。对于张居正而言,只要是得罪了他的人,那是绝对跑不掉的,无论天涯海角,一定要找到你,干掉你!十四年前何心隐离开京城的时候曾经跟徐阶说过,兴灭王学之人,就在张居正,现在他的预言得到了实现,万历七年(1579年)的一天,何心隐被抓获,按照朝廷的惯例,犯人一进衙门那是要被打两棍子的,何心隐体质太差,竟然被打死了。这位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虽然通晓黑白,却还是难逃厄运,也只能是让人可悲可叹了。

      现在的张居正,已经解决了所有的恩怨,该是他享受生活的时候了,据说张居正所乘的轿子是由真定地方知府赶制的,面积大致不低于五十平方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两部分,轿内特设了卫生间,考虑到旅途辛苦,轿子两旁还设有观景走廊,另外张大人公务繁忙,轿中还有仆人两个,负责张大人的饮食起居。比现在的豪华房车不知道要奢侈多少倍了,据估算,这样的轿子至少需要三十二人才能抬起。据说张居正还曾坐着这轿子回过荆州老家,怎不令人惊诧不已!面对眼前的繁华富贵,张居正确实应该好好享受,因为历史一再告诫我们,花无百日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10: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九章:敌人(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一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来了,因为他爹张文明死了。按照祖制,张居正是要回家丁忧的。而此时正是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的时候,他如果一走,这么多年的心血岂不是要付之东流了。怎么办?为了自己的理想,张居正必须要走“夺情”这条路。夺情是很不人道的,自己的爹死了,你不回家好好尽孝,竟然还要找出种种理由来不尽孝道,这不是连禽兽都不如嘛!

      其实就目前的形势,即便是张居正心甘情愿回家去丁忧,皇帝也不能放他,毕竟现在大明王朝在张居正的手里已经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而张居正的改革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个时候,怎么能让张居正走呢?于是张居正一而再要回家尽孝,皇帝一而再地挽留,看起来一切都按照张居正的思路在进行着,就在张居正要安心夺情的时候,他的两个学生吴中行和赵用贤还有艾穆和沈思孝上书弹劾张居正,希望他早早回家去尽孝道。一时间朝廷里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面对这个局面,张居正感到了震惊。在短暂的郁闷后,张居正恢复了平静,他决定要对这些人进行反击了。这时候,皇帝也生气了,对这些上书的人决定执行廷杖。于是万历五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廷杖正式执行。

      虽然屁股打了,是非却打不完,此后攻击张居正的人继续增加着,皇帝虽然只有十五岁,他并不糊涂,一看这些人都是些闲着没事干的家伙,而真正拼命干活的张居正被这些人给攻击,实在是太没有天理了。于是万历皇帝颁布了自他继位以来最为严厉的一道命令:再有胆敢攻击张居正夺情者,格杀勿论!就此,张居正夺情事件才算消停了。

      正如书中所写,张居正现在已经爬上了最高的宝座,他已经压倒了所有的人,为什么他要把自己逼上如此艰难的境地?因为他也是个普通人,在权势、地位和财富尽皆到手的时候,他却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只是因为他心中那个至高无上的理想,和那些跟他毫不相干的百姓。他能着眼于大明帝国的发展,着眼于百姓的生活疾苦,这就足矣!能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这也是心学的精髓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5: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十章:千古,唯此一人(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知的人。)

      万历五年(1577年)的夺情事件后,张居正的霸主地位算是得到了彻底巩固,用张居正自己常说的话来描述最贴切“我非相,乃摄也!”啥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我不是宰相,却是摄政。看到这里,大家都能明白张居正的地位和荣耀了。然而一个人如果天下无敌太久了,总是会有插曲出现的,比如现在,张居正就要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另一个却是他的下属张四维,而张四维恰恰是张居正给调入内阁的。

      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年出生,十岁登基,可谓少年天子,他的性格前期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后期偏激厌世,沉湎酒色。这位被称为明代第一懒人的人,实际上曾是一个机智勤奋的人。对万历的童年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分别是他的严母李太后和严师张居正。对于万历而言,张居正是一个类似父亲一样的人。而张居正对于万历呢,他是真心想让万历在自己的手里成长为一代明君的,三十年前,当张居正刚入朝时候,嘉靖皇帝那是位极难伺候的皇帝,好不容易嘉靖驾崩了,接位的隆庆皇帝什么事都不管,搞得张居正事无巨细全要自己去解决,而现在的张居正已经到了半百的年龄,如果不能培养出来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大明王朝将何去何从呢?本着成就千古明君的宗旨,张居正必须要对万历皇帝严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所有人都在张居正铺设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行进着,这一切看起来都太正常了,正常到让人都怀疑这是真的地步,于是问题就会出现了。

      万历八年(1580年)的一天,万历喝醉了酒,耍了次酒疯。这事被李太后知道了,痛责了万历,更让人难过的是李太后竟然交给了万历一本《汉书》,更要命的是让他看《霍光传》。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至少到万历这里,成了警示,如果万历不痛改前非的话,张居正很可能就是霍光!万历吓坏了,立刻做忏悔状,好了,按说说教已经见了效,这件原本并不算是什么大事的事就应该结束了,哪知道李太后竟然要万历写下检讨书,也就是“罪己诏”,这就实在是太让人难为情了,毕竟是皇帝,毕竟不是什么罪不可赦的大事,面对这样的惩罚,万历实在是不想就范。这个时候,张居正自告奋勇替皇帝写起了“罪己诏”。万历在一边看着,眼前这个在文案前忙碌的人,他已经不是张老师了,也不是张大臣了,他就是霍光。于是一颗仇恨的种子被埋下,不是因为训斥,也不是因为罪己诏,而是因为权力!万历已经十八岁了,凭什么让张居正对我指手画脚,凭什么让他威胁到我的帝王之尊!

      对于万历的变化,张居正还是能感受到的,在万历醉酒事件后张居正提出过辞职,但是李太后不同意,皇帝也不答应,没办法从万历八年(1580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夜以继日地贯彻他的一条鞭法,严查欺压百姓的官员,惩办办事不力的官员,同时对边境也强化防守。大明帝国再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边境消停了,国库收入也丰厚了,存银达到了几百万两,地方粮仓储备也充足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这就是张居正的最后两年,他相信国家的前途无量,他相信百姓的生活安定,他相信太平盛世的到来,他相信他的伟大理想将慢慢实现,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在他的人生中都洒满了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

      对于万历来说,张居正死了,他虽然会悲痛,但是悲痛过后,他终于要翻身了,他开始了清算工作。六月份张居正死了,十二月份万历就开始对冯保下手了。有人告发冯保十二大罪,而万历下的结论是: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就这样万历看在冯保陪自己小时候玩的份上,格外开恩,打发冯保去南京养老了,冯保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而对于张居正来说,没用万历自己动手,张四维就开始行动了。为啥呢?虽然张四维是张居正给拉进内阁的,但是张四维是高拱的亲信,而且他和高拱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万历十一年(1583年)陕西道御史杨四知突然发难,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万历同意了对张居正的秋后算账处罚,剥夺了他的一切职务,撤销了他的“文忠”谥号,之后抄了张居正的家。可怜张居正的家人,在被抄的时候,已经有十几口人被活活饿死了,还有几十口即将被饿死的人。最可叹的是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自杀了,他的死才让抄家事件画上了句号。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张四维回家去守制,此时的内阁首辅就是申时行了,他实在看不下去了,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觉得有点过,于是下令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和家人,这才算是给张家留了条活路。而张四维呢,心满意足地在家守制,在即将期满回朝时候,突发暴病身亡。无论仇恨还是痛苦,快乐还是悲伤,一切都结束了。

      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它不会因富贵而逝去,也不会因权势而凋亡。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他用他的智慧和能力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一片蓝天,大明帝国因为张居正而绚丽多彩,他虽然已经死去,却一直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十一章:谜团(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对于万历而言,张居正死了对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影响,相反他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执政以来,他一直勤奋工作着,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他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他应该比张居正更有能力。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他每天处理政务的时间能长达十余个小时之久,还经常半夜召见大臣,绝不消极怠工。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这一年,北京地区大旱,为了显示求雨的诚意,万历亲自走着去南郊的天坛求雨,回来也是步行着。对于当朝皇帝,能如此做,不得不令人折服。

      万历皇帝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来勤政,然而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平静的大明王朝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年的二月,戚继光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对于戚继光而言,在三十年间,他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从未失败过,能如此,他一生再无遗憾!在这一年的冬天,海瑞死了。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只有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据说当时的南京城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幕,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在闻讯海瑞的死讯后,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开。不管海瑞做过什么,终其一生,他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这应算是历史的公正评价,实至名归吧!还是这一年的十一月,一向勤勉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他开始消极怠工了。一开始,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还以为万历皇帝不过是哪里出现了点小问题,过些天就能好了,结果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皇帝彻底不干了,他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大臣外,他谁也不见。

      万历皇帝到底怎么啦?没人知道,自从后,大明王朝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谜一样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

      其实皇帝干不干活,对于大明王朝的百姓来说,也没有啥区别。大臣们心里有点意见也只能是在心里,该干啥还得要好好干的,一切看起来都显得很平静,直到四年之后,也就是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八月,福建巡抚赵参鲁的奏报打破了平静的朝局。

      出现了什么情况,原来是日本的丰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站在修好的城楼最高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朝鲜海峡。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日军已抵达鸭绿江边,朝鲜全境八道仅有全罗道幸存。日军跟大明王朝只有一江之隔了,如果再不着手准备,边境是否又将烽烟四起呢?

      皇帝不能再不上朝,大明王朝又将面临怎样的危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6: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11-14 15:39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十二章:野心的起始(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七年之前,也就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时候,当万历皇帝步行去求雨的时候,日本也在折腾着。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册封,成为了日本的最高官员----关白,日本长达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了。

      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他发誓要将中国的版图也纳入他的管辖氛围之内,于是他开始跟朝鲜国王李昖谈判,要求他们帮助自己进攻明朝。当时朝鲜不是独立的国家,是明朝的附属国。李昖虽然糊涂,但是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他还是能分清是非的,于是他严词拒绝了日本的使臣。于是丰臣秀吉决定先攻朝鲜,再取中国。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二十一日,名护屋。面对朝鲜海峡,丰臣秀吉投下了他一生最大也是最后的赌注,十五万日本士兵分别从福冈、名古屋、对马海峡出发,向着朝鲜海峡挺进。五月二十二日,日军先锋第一军小西行长发起进攻,仅用两个小时就攻破了釜山,仅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打到了首尔。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随即跟进,他们一路打到了平壤,把朝鲜国王赶到了鸭绿江边。

      眼看着朝鲜国王只能寻求大明王朝的庇护了,这时候,挽救朝鲜于危难之中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李舜臣。

      在朝鲜丞相柳成龙的推举下,李舜臣升任佥事,成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正是这个职务,成就了李舜臣的丰功伟绩。

      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六月十六日,日本海军主帅藤堂高虎的上百条战船跟李舜臣在玉浦海相遇了,李舜臣用他的龟船,仅仅用了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将藤堂高虎的五艘战舰击沉,在这次海战中,日军二十六条战舰被击沉,死伤上千人,而朝鲜军队只有一人受了轻伤。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七日,李舜臣在赤珍浦又与加藤嘉明的舰队相遇,在这里,李舜臣将其所属十三艘战舰全部击沉。七月八日,在泗水港击沉日舰十二艘。七月十日,在唐浦击沉日舰二十一艘,舰队指挥官九州大名龟井真钜被被击毙。七月十二日,李舜臣跟加藤嘉明再次相遇,将加藤嘉明主力战舰三十三艘全部击沉。七月十五日,李舜臣又在釜山水域击沉四艘日舰,俘获三艘战舰。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日军明白了,李舜臣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是他们前进的克星。面对这种败局,丰臣秀吉大怒,他亲自制定了一个战略,集中所有的舰队,限期一个月,务必将李舜臣的主力彻底歼灭。他们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肋坂安智统帅七十艘战舰作为先锋,加藤嘉明统帅三十艘战舰负责接应,九鬼嘉隆统帅四十艘战舰负责策应,三队以品字形布阵,向全罗道出击。

      李舜臣得到消息后非常兴奋,他连夜带领海军主力于八月三日到达庆尚道闲山岛,在这里跟日军的联合舰队相遇,只用了四个小时,就将日军的五十九艘战舰击沉,日军的三员统帅带头逃跑,上千日军被淹死,这就是史称的“闲山大捷”。日军海上的进攻暂时被迫停顿了下来,李舜臣靠着他的军事天赋,取得了空前的壮举。只可惜毕竟只有一个李舜臣,朝鲜该丢的地方还是丢掉了,李舜臣也回天无术了。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二十日,日军在福岛正则的率领下向新宁方向进军,途中与权应铢带领的义军相遇,双方展开大战,由于福岛正则指挥不利,日军大败,全军撤退。八月二十四日,毛利辉元侄子也输给了民兵。九月六日,赵宪率领忠清道义军跟日军的黑田长政展开激战,黑田长政不但被打败,连老巢清州城(朝鲜地名)也给丢了。十月三日,黑田长政又率三千余人进攻延安府(朝鲜地名),经过三天激战,黑田长政再次大败而退。

      尽管朝鲜在局部作战时候都取得胜利,但是依旧挡不住日军的主力进攻,朝鲜已经离亡国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14: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十三章:明朝的愤怒(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原则是不能谈判的,比如国家、主权以及尊严。)

      在朝鲜战场上,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非常得意,因为当时的朝鲜虽然义军和民兵很英勇,李舜臣很强悍,但是毕竟朝鲜的能人少,朝鲜的大部分河山还是在日军的控制之下的。日军正准备继续前进,朝鲜在沦亡的边缘挣扎,而大明王朝呢,正在为是否出兵救援朝鲜而争执不休着。

      自打六月日军入侵朝鲜以来,明朝就一直在争执着,直到最后万历发话,明朝才最后确定了出兵的方针。虽然万历不上朝,却不是啥都不管,因为一个不管事的皇帝是绝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于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向朝鲜派出了第一支军队。

      受命出击的人是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只可惜祖承训太过自信,只带着三千士兵就冲进了日军的包围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祖承训几乎全军覆没,死伤两千余人,副将史儒也战死了,明军的第一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终。

      万历得到消息后没有生气,他叫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告诉他正式的对日作战即将开始。对于宋应昌而言,这确实是个大好消息,此人平时沉默寡言,却深通韬略,熟知兵法。而当时的兵部尚书是石星,尽管石星已经两次请战,万历还是拒绝了,他把入朝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宋应昌,因为作战还是宋应昌更合适。宋应昌不负圣望,立即制定进攻计划,不过他却声明,此时不宜出兵,因为他召集的将领里还有一个人要两个月后才能到,所以出兵要等到那个人来了才能成行,宋应昌要等的人是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

      明朝可以等两个月再出兵,此时的朝鲜已经危在旦夕,于是明朝派出了沈惟敬当使者,安抚朝鲜国王李昖,不得已还得去跟日军和谈,为李如松的到来拖延时间。大明朝确实人才济济,不服是不行的,就靠着沈惟敬这个大忽悠,竟然真的为大明朝的出战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具体怎么忽悠的,那是历史问题了,我们也没必要非得字斟句酌,只知道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沈惟敬此人在此战中可谓功不可没。

      怎么来评价李如松这个人,军事天才外加义气豪爽还有就是军阀气势,凭着他的真才实料外加强悍睿智,李如松不辱使命,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同僚刮目相看。这样的人出征朝鲜,那肯定是会另有一番景象的,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5: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的第十四章:兵不厌诈(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战场上的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其实李如松并不是故意耍大牌,要让宋应昌等他,而是他这里刚把宁夏的战乱给平息了,而且他凭着战争的直觉知道此去朝鲜必是一场硬战,他也需要准备充足了才行。作为最为精锐的辽东铁骑,他们的人数并不多,总共也不超过一万人,而且都各自为政,要想打赢这场硬战,必须他们辽东铁骑全体拼命才行。除了要集结所有的辽东铁骑,还有来自蓟州、保定、山东、浙江、山西、南直隶各地的驻军,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各路部队才会师辽东,总兵力四万余人,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他们分兵三路,分别由李如柏、杨元和张世爵指挥。

      李如松为人比较傲慢,在军营里一般都是骂骂咧咧的,其实李如松不是不讲礼貌,只是只有他看得起的人他才对人讲礼貌,对于戚继光他一向奉若神明,而在这些从外地来的将领里面,浙江的游击将军吴惟忠就收到李如松的热情招待。为啥,因为二十多年前,戚继光将吴惟忠招入他的队伍,也就是说,吴惟忠已经算是老牌的抗倭名将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吴惟忠还带来了四千戚家军。跟吴惟忠一起来的还有一位神机营参将骆尚志,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还擅长剑术,据说臂力惊人,号称“骆千斤”。大明帝国的两大主力终于集结完毕,最优秀的将领也都到齐了。

      就在李如松准备大举进攻的时候,沈惟敬又站了出来,他还想继续去忽悠。这次可不是以往了,李如松大怒,要杀了沈惟敬。眼看沈惟敬就要人头落地,时任参谋的李应试拦住了李如松,他们可以将计就计,趁着和谈麻痹对方,正好可以发动突袭,于是沈惟敬又一次充当起了说客。

      李如松也没闲着,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如松率领大军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李如松带兵抵达安定馆,在这里他将会见前来拜会的日本使者,这都是沈惟敬忽悠的结果,日本人还真的信了,来这里接受大明朝的赏赐,他们派来了二十三个人。由于对于日本的忽悠,李如松做了保密工作,没想到他的部将李宁一见日军,拔刀就砍,结果只有七人逃了回去。李如松大怒,差一点砍了李宁。李如松对替李宁求情的李如柏说,这次就饶了李宁,如果你敢违抗命令,我一定杀了你。从那一刻起,再没人敢违抗李如松的命令了。

      就在李如松做好应对日军的准备的时候,日军竟然又派人来了,是为了澄清上次的“误会”的,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然而这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于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军夹道欢迎,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李如松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这次是发生在明军方面,面对打开的平壤大门,面对夹道欢迎的日军,明军中了邪,竟然只有戚家军冲了上去,戚家军是步兵,日军一看,就明白了李如松的进攻计划,于是小西行长立即下令关闭了城门,等到明军反应过来,能一举占领平壤的机会已经错失了。李如松虽然震怒,但是他还是命令士兵对平壤的北城进行了一番攻击,然后败退而去,李如松就为了给日军留下一个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的印象,这就足够了。

      这一天的寅时,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平壤的大西门出发向明军的大营扑去,结果被奉命巡逻的李如柏发现给狠揍了一顿,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正月初七,夜,小西行长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又被巡夜的明军给打了个稀里哗啦。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宣布了他的作战计划,因为日军派来的奸细已经全部被擒获,日军对明军的计划毫无知情,是时候开始总攻了。为了让士兵英勇杀敌,李如松下令,不准取敌人的首级。因为以前都是按杀敌的首级来请功的,这一次李如松给的更实在,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这样大家都不用为了取首级而贻误战机了,大家都会拼命向前杀敌的。

      城内小西行长的安排如下: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对于东面,小西行长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进攻;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派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城外李如松的计划如下:杨元率军一万,攻击西城小西门;李如柏率军一万,攻击西城大西门;张世爵率军一万,攻击西北七星门,此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南军吴惟忠率军三千,攻击北城牡丹台。东城不必攻击,围师必缺!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李如松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小西行长预料的李如松必攻西北门,而李如松反其道而行之,主攻南城。当李如松把计划和盘托出后,大家都恍然大悟,李如松又说出了最后的安排,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作为预备队。按说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大家就各司其职而去。就在祖承训即将踏出大营的时候,李如松又给了祖承训另外的任务,什么任务?明天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3-29 21:25 , Processed in 0.54603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