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2|回复: 0

[【原创】] 看《哈利波特》长大的一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8 01: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在楼下翻最新一期《The Spectator》,其中一篇讲新千年一代的极端政治观。作者认为,看着《哈利波特》成长的一代,政治观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极端化。新一代以为人人都可以按照四个不同魔法学校的特性,归类出不同品性;他们眼里似乎到处都是伏地魔,而要像哈利波特一样勇敢的去对抗黑暗势力。  

    其实这种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极化分类(clear-cut narrative roles),正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特点。不仅哈利波特,很多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都有这个特点,古老的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与继母皇后、小红帽与狼外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唐僧和各路妖怪… 都是这种“好人vs坏人”模式,叙事模式也基本都是“好人历经困难最终战胜坏人”。

     儿童认知发展模型,比较有名的两个模型一个是Piaget的认知四阶段模型(Piaget's 4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一个是Kohlberg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型(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从认知发展水平看,儿童在2-7岁阶段,开始从具象走向抽象,但是基本还停留在围绕可感可见的事物思考的水平,还不具备太多抽象能力。在7-11岁,儿童开始从具体事物发展出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开始简单的归纳。但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条件逻辑和过分抽象概念。 这个阶段的认知水平只能处理非常明显的“好人”和“坏人”。  

    从道德认知角度看,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还不能涵盖太多社会概念,“好和坏”都是基于简单的:是否对自己最有利、是否可以逃脱惩罚(Level I: Preconventional Morality)。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发展渐渐融入更多社会元素,但依旧非常简单,“好和坏”依据是否可以取悦老师、是否能赢得信任(Level II: Conventional Morality),依旧是明晰的二元化处理。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哈利波特》之类的读物,是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唯一选择。这个年龄段看人物性格复杂的读物,很可能理解不了,即使勉强读下去,估计也是按照“好人”“坏人”模式去处理。

    《The Spectator》那篇文章在开始之前,就包含了几个隐含的预设前提:
1. 文学可以影响政治观
2. 儿童读物的影响一直会延续到成年阶段
3. 一个思想体系可以归因到一部作品

而这三个前提都需要先成立,文章才有意义,否则只是批评了一个自己树立的稻草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3-29 23:35 , Processed in 0.32151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