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71|回复: 11

[【辩证轩】] 作为大学老师,我知道学生为什么不爱上课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和数量性错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 2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lden21c 于 2017-8-1 21:33 编辑

http://www.sohu.com/a/159548083_242690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里,老师如工匠般完成各项论文、课题的考核任务,学生则如机器一般听课、考试、毕业,师生之间维持着小心翼翼的默契,谁也不会去主动触碰那令人焦灼的人生意义问题。日前有媒体发文,将大学生们的厌学归结为青年人的自控不足与短视:“离开了电脑你还能做什么?离开了游戏你还喜欢什么?离开了家你还能到哪里去?离开了父母还有谁会给你送水端饭?对于这些问题,你都找不到答案,你还想找到前程吗?”作为对比,文章最后列出一位勤奋向学的正面典范——一位硕士毕业之后得到30万年薪offer的同学,以此反衬“学渣”们的自暴自弃。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或多或少能感受到当下大学生的种种状况,但这背后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身为校园中人,更让我担忧的是,大学教育已不仅渐如鸡肋,也开始沦为沉疴。此一危机,或被漠视,或者扭曲其内在成因,作出种种错误应对,遂致这一局面,俨然成不可逆转之势。虽然每年都在大谈大学教育改革,每隔几年也有密集的“本科教育评估”,但是这些评估非但没有挽回教学的颓势,反而常常空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加以应付,这种只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的政策取向,正在不断淘空这几十年慢慢形成的大学教育传统与教师群体残存的教学热情。

正如维舟兄的专栏文指出的那样,今日大学生厌学的原因,绝不能仅仅将责任归结到学生自身这么简化,背后其实蕴藏着大学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以及教师无法在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中得到有效鼓励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对课程的失望、沮丧,最终导致各种“消极的抵抗”(上课睡觉、玩手机乃至旷课等等)也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了。

从大学教师的角度,如何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大概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时内心都会涌出来的“天问”。大学教师如今不再自带天然光环,学生为了学分虽然不得不来按时点卯,但真正听课与否,全凭当日心情的阴晴。当然,学生心目中的课程重要性,也自有一套标准,比如理工科的专业课永远都有学生积极占位,文科类课程则多是避之不及,大多都是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低头刷屏,要么干脆趁此机会闭目养神。理工类专业课不仅本身难以过关,但毕竟实用有效,而大部分文科课程在学生心目中,要么是僵硬教条的灌输,要么多属不切实际的谈玄说妙,学它何用?

可是,就算大家觉得文科“无用”,但是却不能解释今日校园里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理工科学生依然充满彷徨与迷惘,正如媒体经常报道的那样,大学生放弃学业整日迷恋电竞者,不乏其人。另外还有不少对学习充满厌倦情绪的学生,就算他们一次次地立志自勉,最终仍然抵抗不过内心中那一根不安定的“芒刺”。他们深知学业与未来的职业前途密切相关,但是他们似乎无法寻找到学习的动力,乃至会对人生道路产生深刻的怀疑,情绪低落乃至抑郁者,并不鲜见。

我大学就读工科专业,后来的人生经历在电信工程师、财经报纸编辑的职业轨道多次转换,使得许多了解我背景的理工科同学常常跑来好奇地询问:“老师,您是如何转换到现在的兴趣和职业方向的?我为什么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呢?”这些同学,读的都绝非冷门专业,不乏金融、通信工程等前景良好的专业,但虽然进入理想中的专业,却依旧无法找到学习的乐趣,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却不知何去何从。

所以,就读什么专业,是否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非是厌学的关键,就像我所接触的学生,专业大多并不冷门,看上去对人生也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仍会找我询问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或许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意义缺乏感”。

所谓“意义缺乏感”,是指在大学阶段,年轻人多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作一次前瞻式的想象和规划。当然,今日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顺从时代的主流价值,那就是“赚钱第一”。但仍有一些年轻人,内心中会对这样的人生价值排序有一种天然的不满与反感。他们性格敏感,也善于思考,对于自己不热爱的事物,也往往缺乏耐心,因此,一旦当他们开始思考“究竟为什么去努力奋斗”的人生问题,就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意义缺乏感”。

如果稍微回溯一下,在80年代,“思考人生”是有用的,因为它提供了人生努力的意义感,对知识、思想有极度浪漫化的渴求,文史哲也因此成为大学里最热门、最受推崇的专业。你可以读不懂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萨特,但是你却不能不谈论他们。因为,这些伟大的人物界定了80年代的大学思想基调——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80年代的大学校园,甚至成为一个“意义过剩”的地方,就算是理工科学生,也多少要迎合一下当时校园里的人文趣味,以此显示自己并没有辜负大学生涯。

从“意义过剩”到“意义缺乏”,其实不过二三十余年的光阴,今日之校园主流价值,已沦落为一种粗鄙的金钱至上主义。

所以,大学里已不容讨论人生“意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盖棺定论,所有一切都是围绕如何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而已,就业率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考核目标。所以,学生对于专业选择不会迟疑,自然是就业前景与赚钱速度为优先标准。所谓学霸,无非就是在这样的价值目标下最有效率之人,“高分多证(各种证书)”是这一类学生的普遍特征。

那些前来和我交流人生意义的学生,多数都会聚焦在一个问题:如果喜欢的事物一时看不到美好未来,那该如何选择?作为老师,我其实不敢给予他们确定的回答,因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僵硬顽固,在他们前面,宽阔平坦的人生道路前途可期,而另一条他们跃跃欲试的小径却充满迷雾,不可预料。哪敢以个人之经验,给他们指一条危险重重的冒险之路?

但是,我能够深深地理解这样的迷惘,因为那也曾是自己年轻时的体验。我最终选择了那条不可预期的小径,但是也深知这一路下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可确认的是,如果再来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仍然会毫不犹豫选择这条少有人踏足的道路,因为每当我尝试踏上那条主流的人生道路时,就觉得人生几如虚度,有一种强烈的“意义缺乏感”。

可是,今天的年轻人不思考意义问题了吗?当然并非如此。今天之所以在大学里少有“生命意义”的讨论,其实并非是年轻人幼稚肤浅,而是因为大学整体氛围的改变,使得为人师者已被体制引入汲汲营营之路,多为生存所累,自顾尚且不暇,何能为年轻人指出一条与主流人生相悖的道路?

这是大学这二十余年最为深层的变化之一,教师不再“传道”,甚至已无“道”可传,徒留技术与知识。这种效率导向的知识生产与教育模式,让大学很难大规模地培养有思想的年轻人,年轻人也很难在大学接触有道德感召力与思想魅力的师者。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经过应试教育阶段,大学阶段本应是最后一次人生意义教育的机会。在这里,除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可以去省察一下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但是今天的大学已经很难承担如此的重任。文科讲座尽管多如牛毛,但只是为应付考核需要的形式过场,能直击人心者却寥寥无几,专业程度越高,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反而越弱。在这样的校园氛围里,老师如工匠般完成各项论文、课题的考核任务,学生则如机器一般听课、考试、毕业,师生之间维持着小心翼翼的默契,谁也不会去主动触碰那令人焦灼的人生意义问题。

所以,当指责大学生自毁前程的时候,只不过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逻辑来审视年轻人的心灵世界。似乎只要学生接受这套大学制度的指令去努力完成就好,就足以体现出大学教育的成功价值。但是,大学生的厌学与自我放逐,虽然多少是因为年轻人心性上的缺陷,当大学教育慢慢成为“职业培训学校”时,就一定会有年轻人试图翻越这套主流规则的围墙,只不过他们的方法多是表现为消极的逃避而已。

迷恋于游戏,常常旷课,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自然属于“不合格的学生”,因为他们不愿配合这套大学教育的游戏规则,更让大学教育因此而受到公众的指摘,进而质疑大学教育的效果与价值。因此,将这一类大学生归类为“负面典型”,成为最为方便的卸责之道。虽然这些年轻人未来不见得失败,但是对于本应鼓励多元和自由探索的大学教育而言,已然宣告了失败的结局。

这是一个看上去最有个性的时代,也一个最为同质化的时代。年轻人似乎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商品,但是他们却无法去寻找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或许,这一代年轻人将会面临比前辈更为残酷的考验。

我是古典乐迷,也因为这样的业余爱好,开设过一门“古典音乐与西方思潮”的通识课,试图给年轻人们分享艺术对于生命成长的影响与意义,鼓励他们尝试通过艺术去认识自己,去寻找不一样的人生价值。前不久,偶然在微博上读到一位学生写下这样一段大学记忆:“记得在大学最困惑迷茫的时期,曾经与成老师交流过古典音乐。他说,记录自己对音乐的体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音乐永远折射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可是,今天的大学教育还会关注这些年轻人的心灵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21: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rmzxb.com.cn/c/2017-07-11/1648405.shtml
与此对照的《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一文就写的有些不对症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30/c_12848242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2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
症结在于经过多少年发展,大学历史形成的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错位。

大学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以及教师无法在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中得到有效鼓励的现实。就读什么专业,是否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非是厌学的关键,或许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意义缺乏感”。从“意义过剩”到“意义缺乏”,其实不过二三十余年的光阴,今日之校园主流价值,已沦落为一种粗鄙的金钱至上主义。

大学里已不容讨论人生“意义问题”,有一切都是围绕如何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而已,就业率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考核目标。所以,学生对于专业选择不会迟疑,自然是就业前景与赚钱速度为优先标准。

今天之所以在大学里少有“生命意义”的讨论,其实并非是年轻人幼稚肤浅,而是因为大学整体氛围的改变,使得为人师者已被体制引入汲汲营营之路,多为生存所累,自顾尚且不暇,何能为年轻人指出一条与主流人生相悖的道路?

这是大学这二十余年最为深层的变化之一,教师不再“传道”,甚至已无“道”可传,徒留技术与知识。这种效率导向的知识生产与教育模式,让大学很难大规模地培养有思想的年轻人,年轻人也很难在大学接触有道德感召力与思想魅力的师者。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经过应试教育阶段,大学阶段本应是最后一次人生意义教育的机会。在这里,除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可以去省察一下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但是今天的大学已经很难承担如此的重任。文科讲座尽管多如牛毛,但只是为应付考核需要的形式过场,能直击人心者却寥寥无几,专业程度越高,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反而越弱。在这样的校园氛围里,老师如工匠般完成各项论文、课题的考核任务,学生则如机器一般听课、考试、毕业,师生之间维持着小心翼翼的默契,谁也不会去主动触碰那令人焦灼的人生意义问题。

迷恋于游戏,常常旷课,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自然属于“不合格的学生”,因为他们不愿配合这套大学教育的游戏规则,更让大学教育因此而受到公众的指摘,进而质疑大学教育的效果与价值。因此,将这一类大学生归类为“负面典型”,成为最为方便的卸责之道。虽然这些年轻人未来不见得失败,但是对于本应鼓励多元和自由探索的大学教育而言,已然宣告了失败的结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5 16: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孩子,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他们恨不得每日每夜的远离课本,在高中时老师老是说你考上大学就没人管你了,使我们就形成了一种观念,在大学不挂科就行了。 所以说在高校挂科的都是大一第一学期,所以说我每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特别强调,考上大学你们的社会责任更重了,所以要好好学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这些年轻人未来不见得失败,但是对于本应鼓励多元和自由探索的大学教育而言,已然宣告了失败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1 20: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golden21c 发表于 2017-8-31 17:34
虽然这些年轻人未来不见得失败,但是对于本应鼓励多元和自由探索的大学教育而言,已然宣告了失败的结局。

确实是这样的,上好一堂课很难搞,这不是针对老师,是针对学生而言,我经常和学生说能够认真的听好一堂课不开小差都是能力的提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9 12: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untzer 于 2017-9-9 12:51 编辑

目前录取研究生的办法,也是导致学风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录取研究生基本上不考专业课,只涉及公共课和极个别的专业基础课。这给非考研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

传统上,也并不指望大学课堂个个都在认真听课。但总有一些骨干在认真听课,他们形成了课堂的支撑正能量。由于这些人的影响力强大,往往使认真听课成为主流。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考研至上。有些课程,对于考研来说,不仅没有正面的效果,相反,你如果花了大量时间在这门功课上,反而影响你考研备考。考研与正常教学相冲突,目前这是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使对于不考研的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课也似乎没有多少用处,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课堂里,学生听课失去了支撑力量,就很难形成“爱上课”的局面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9 2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洋洋洒洒的雄文,鄙人贸然归结为一点:大学的“合目的性”问题。

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个讨论过很多,而且永远讨论不出标准答案。给出答案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大学自足地给出一个目的——人文主义传统:我们是培育人的精神和灵魂,学生应该自己在大学里通过学习找到生命和读书的意义所在,而不是我们给予他们一个现成的答案

第二种不那么人文主义的,可以说是功利主义的或者说是外在于大学的目的导向:大学外的社会需求。就业市场,劳动力人才需要等。随着鼓吹第一个目的的话语的式微,这个愈加说服人心。所以学生们纷纷去考证考级。

那大学本身能否对口地满足这些外在目标要求的期待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学会永远滞后于外在需求一拍,既然学生都已经知道自己在这儿得不到那个可以满足他们的目标,为何不会上课睡觉呢?

因为知道,没有用啊,只是为了那张文凭而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2 1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说不爱上课,不如说不爱上谋些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法上,跟不上时代;内容上,老一套,太陈旧,都是孩子们知道的……这些自然如同炒冷饭,引不起学生兴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5 17: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ichesun 于 2017-10-25 17:04 编辑

别说学生不爱上课,试问有几个老师爱上班?老师始终处于论文、项目、职称、考评、评估、人际关系等一大堆的压力下,试问有几个老师能独善其身,独立思考,保持真我?加上老师经济地位低下,说出来的话根本没有什么底气,谈人生价值,理想等等,岂不是被学生嘲笑。我们都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5 0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大环境比较复杂,学生也跟着浮躁,不想好好学习,只想找个好工作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6 2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richesun 发表于 2017-10-25 17:02
别说学生不爱上课,试问有几个老师爱上班?老师始终处于论文、项目、职称、考评、评估、人际关系等一大堆的 ...


同感!
现在大部分老师都羞于谈什么理想、人生价值。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富豪相亲的。其中有个男性很自豪地宣称:金钱(多)代表了一个男人的综合素质(高)。
好吧,俺们这些当教师的,按他的说法就是综合素质低下的一群人,那还有什么资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18 21:09 , Processed in 0.481761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