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管

[【待审核资料帖子】] Bittermelon博客转载 一個內審人的所知.所見.所想
Bittermelon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uk/

在內審工作接近15年的香港仔,曾任職多家公司包括MNC,中資,港資及美資。名副其實Bean Counter一名,錙銖必較。喜愛攝影,曾夢想成位周遊列國的攝影師,但最後無奈地成為浪跡天涯的auditor。 閒時喜愛寫作,現為《am730》和《Education Post》專欄作者,而且不時在《信報》年青有計專欄、《主場新聞》和《Hongkongcard.com》發表文章。
bittermelon2009@gmail.com
www.facebook.com/bittermelonCIA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账号?注册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4

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雨潤真的轉虧為盈?

雨潤真的轉虧為盈?



雨潤食品(1068)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不少報章以「轉虧為盈」形容,實情是否這樣?若看損益表,雨潤去年純利的確有3,943.4萬元,相比2012年的6.11億元虧損,業績大幅改善106.5%之多。可是看看其他收入,去年因出售附屬公司獲4.44億元收益,若撇除此項特殊收入及假設稅項開支維持不變,去年純利將變成4.05億元虧損,與2012年虧損比較雖然改善了33.8%,但整體而言,業務仍是處於虧損狀態。

為甚麼?或許先分析他們的收入和產品盈利能力。雨潤目前業務包括上游的「冷鮮肉及冷凍肉」,和下游的「深加工肉製品」。上游業務是兩潤主要收入來源,2013年收入185.08億元,佔總額86.3%。可是,若與2012年相比,金額卻大跌23.2%。此外,此業務毛利率也很低,去年僅1.1%。換句話說,未計經營開支,單是賣冷鮮肉和冷凍肉,在每100元收入中僅能賺取1.1元。雖則如此,毛利率已較2012年改善1.4個百分點。若將冷鮮肉和冷凍肉分開看,前者毛利率僅2.9%,後者則是負9.9%,即是「賣一單,賠一單」。但若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改善1.2和1.3個百分點。

至於下游業務,去年收入29.32億元,雖只佔總收入的13.7%,但與2012年相比,金額有9.4%增長。毛利率也較高,去年有18.7%,按年增加2.3個百分點。此業務可分為低溫肉製品和高溫肉製品,前者毛利率有19%,後者有15.4%。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增加2.2和2.3個百分點。雖然此業務收入較少,但盈力能力較佳,向集團貢獻的毛利也較多,按毛利率來計算,下游業務去年毛利有5.48億元,是該集團毛利的主要來源。

接下來看看經營表現,將上游業務的毛利減去經營開支後,由於前者低於後者,因此得出來的經營虧損有1.67億元。不過,與2012年的2.84億元虧損相比,虧蝕已經明顯收窄。此外,此業務去年稅務開支是446萬元,與經營虧損相減後,得出來的全年虧損是1.71億元。相反,下游業務的表現則較佳,去年經營溢利有5,665.8萬元,與2012年的8,558.1萬元虧損比較,溢利大幅改善了166.2%,名副其實轉虧為盈。但不用開心得太早,由於此業務的稅務開支增加了97.4%至5,911.5萬元,埋單計數卻錄得245.7萬元虧損。綜合上述而言,若沒有出售附屬公司的4.44億元收益幫補,業績或許更差。

有一點值得留意,財務開支去年達到2.31億元,按年增加10.4%。由於同期的財務收入增加了19.3%至7,704.6萬元,此消彼長下令財務開支淨額只升6.5%至1.54億元。財務開支增加,主要是年內借貸漲16.8%至84.97億元。其實看凈債務對總資本比率(即借貸總額扣除手頭現金,再與借貸總額和權益總額相除)已看出端倪,去年有24.6%,較2012年增加了5.1個百分點。

既然借款增加,雨潤能否賺取足夠利潤應付利息呢?不妨以利息覆蓋率來衡量一下。計算方法並不複雜,首先,去年經營溢利2.62億元,撇除折舊5.33億元和預付租賃款項攤銷8,509.9萬元,EBIT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是8.81億元。謹慎起見,扣減出售附屬公司特殊收益,再將財務開支與之相除,利息覆蓋率是2.8倍,較2012年的0.8倍有明顯改善,顯示雨潤有能力應付利息開支。但細看資產負債表,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金額有34.15億元,手頭現金合計只有24.9億元,差距有9.25億元之多,雨潤如何應付呢?翻查年報,原來該筆貸款可於到期時重新借貸。

雖然償還債務和利息方面,看來沒有太大問題,但計一計三個流動資產的周轉期,存貨增3天至25天,應收帳款增3天,至10天,資金回籠時間合計多出6天。但應付帳款同時增2天,至16天,最後令現金周轉期只增加2天,至19天,數值變化反映流動資金的壓力增加。此外,年內呆帳撥備上升,截至年尾撥備合計是3,873.3萬元,相當於應收帳款未減值前的5.1%,與2012年的2.3%比較,撥備上升了2.8個百分點,並導致在損益表確認的呆帳減值增加596.7%至2,811.1萬元,客戶信貸風險似乎有否惡化跡象,需要密切跟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9

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核數新手疑難

核數新手來函,說在會計師行做了差不多一年,雖然學到很多東西,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知道要做甚麼測試,但由於不明白背後的邏輯,只要情況稍為轉變,就不知如何是好。工作底稿就更糟糕,不時被上司「Q到暈」,有問題時請教senior嗎?只會著自己跟隨去年的底稿去做。可是,呈交後卻發覺貨不對辦,結果惹來一頓臭駡。因此想知道,如何才可以把審計工作做好。

瓜瓜也是過來人,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首先,審計背後的原理其實不難明白,不論要測試那個賬項,只要清楚了解它的assertion,即使情況怎樣轉變也不怕。甚麼是assertion?翻查了不少中文會計書籍,有的翻譯做「確認」,有些則是「認定」或者「聲明」。可是,總覺得詞不達意,因此索性用回英文名稱吧。

究竟何謂assertion?或許由一個問題開始吧,若在某企業的財務報表中,見到銀行存款有100元,這代表甚麼呢?這樣簡單也要問?自然代表企業有100元存款在銀行內!還能怎樣?

此話差矣,其實當中包含了五個意思,包括截至報表結算日,該筆存款是存在的(existence),企業擁有該筆存款(rights and obligation),所有存款已經入賬而且沒有遺漏(completeness),存款的現值是100元,(valuation and allocation),以及涉及存款的主要會計準則、估值方法和分類等,已適當地在財務報表上披露(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

清楚了解其assertion後,接下來就可以安排測試了。例如存款的存在性和權利與義務,除了核對銀行發出的月結單外,當然還要直接向銀行索取確認書(bank confirmation)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確認書來做兩個測試,其一是存款的完整性,看看有沒有其他存款未有入賬。其二是披露與分類,例如存款提存是否有限制(例如client money account或者pledged with guarantee or loan)。

總而言之,只要循著assertion去想,審核任何賬目都能迎刃而解。

至於準備工作底稿,參考往年固然重要,但未必一定要死死跟著。經驗之談,看往年工作底稿時,最好也翻閱一下Queries,看看去年相關的賬目有沒有被「Q」過,若發現了就要多加注意。此外,憑藉自己的common sense看看往年工作底稿所記載的方法仍否合適,底稿能否清楚表達和記錄所做的測試。不妨嘗試一個方法,在呈交工作底稿前,先假設自己是個門外漢,看看是否明白自己的工作底稿說什麼,若跟著所載的方法去做,能否成功完成測試。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16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剖析合生創展業績

合生創展(754)於3月底公布去年業績,全年收益飆升57.6%至156.48億元,純利增32.8%至38.34億元,表現理想,股價造好,加上市傳內地多個城市限購令有望鬆綁,股價續升。比較其他內房股,合創收益升幅僅次於華潤置地(1109)的60.9%,就算世茂房地產(813)和中國海外(688)兩隻大股去年收益升幅分別僅44.8%和27.7%,為何合創有如此佳績?

因物業銷售增64.1%,此業務佔總收益的比例逾90%,因此帶動整體收益上升。按公告披露,去年已交付之總建築面積增加27.4%至65.4萬方米,將物業銷售與之相除,得出平均銷售單價是每方米21,631元,與2012年比較上升28.8%。換句話說,物業銷售之所以增加,原因就是「價量齊升」。

由於銷售表現理想,連帶令整體毛利也增加41.1%至59.87億元。可是,毛利的升幅卻低於收益,因此令毛利率下跌。計算一下,2013年整體毛利率38.3%,雖然優於其他內房股,如中國海外、世茂和綠城(3900),毛利率分別只有35.5%、35.3%和30.3%,華潤置地和保利置業(119)也分別只有28.2%和23.4%,但與2012年比較卻下跌4.5個百分點。集中看看物業銷售的毛利,去年已落成物業且出售之成本是86.42億元,與同期已交付總建築面積相除,得出平均銷售成本為每方米13,224元,較2012年的9,543元高出38.6%。再將平均銷售單價減以銷售成本,平均毛利有8,407元,較2012年的7,252元高出15.9%。雖則如此,毛利率卻只有38.9%,較2012年下跌4.3個百分點。總括來說,由於銷售成本的升幅較銷售為高,導致盈利能力下降。

究其原因,相信是資本化利息開支上升,去年金額合共是31.91億元,按年增長達9.6%。此外,地價上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雖然公告沒有透露詳情,但看看土地成本,截至2013年12月底有19.29億元,土地儲備則有3,345萬方米,將土地成本平均攤分至儲備,每方米的價格是57.66元,與2012年比較大升了25.3%。

至於經營開支,最大兩筆分別是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以及行政費用,前者去年增加8%至5.44億元,後者則增加4%,至14.11億元。將兩者合計,去年增幅有5.1%,或多花了9450.8萬元。經營開支上升,主要是合創多做了行銷和推廣,而且新推出的項目較上年增加,令銷售及推廣活動費用增加。例如廣告開支,去年急增37.5%至3.28億元。員工成本也是原因之一,僱員福利成本於去年就上升14.7%至8.77億元,因員工人數於年內增加4.4%至9422人,以及人均年薪增加9.8%至93,084元。

此外,由於年內有幾家集團旗下的餐廳開業,令經營支出上升。不過,雖然金額有所提升,可是對收益的比例卻下跌6.3個百分點,至12.5%。即是說,前年每賺到100元,有18.7元需要花在經營開支上,去年則只需12.5元。

此外,合創去年有兩筆非常可觀的特別收益,包括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5.41億元,以及分佔合營和聯營公司淨溢利14.22億元。與2012年比較,前者增加了3.26億元,後者多賺了14.19億元。不過,於2012年因出售財務資產而獲得17.7億元收益,去年則沒有,若果撇除這3筆收益,去年純利將會是18.72億元,與2012年的9億元比較增加了107.9%,反映合創的核心業務表現不俗。

有一點值得留意,若將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按地區來劃分,即是包括物業銷售、其他租金收入和裝修服務,華北地區貢獻最大,去年經營溢利有21.75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52.2%,盈利能力也是最高,經營溢利率有36.6%。不過,若與2012年的24%相比,盈利能力大增12.5個百分點。華南的情況也差不多,去年經營溢利19.39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46.5%,盈利能力也不弱,經營溢利率26.8%,與2012年比較大升14.7個百分點。至於華東的表現最差,去年經營溢利只有5,319.2萬元,與2012年相比大跌了36.4%。其實在2012年,華東是溢利主要來源,當時向該集團貢獻了16.15億元經營溢利,佔總額65.1%。更糟糕的是,2012年的經營溢利率高達40.6%,不知何故,2013年大幅萎縮36.4個百分點至只有4.1%。從以上所見,各地區的經營溢利率「大上大落」,值得我們多加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5

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中國家居夠膽識

最近打開報紙的財經版,中國家居(692)的新聞不絕於耳,不少專欄也談及此股。好奇下找其年報和公告看看,發覺有個地方很有趣,因此寫下此文湊熱鬧。

何趣之有?說的就是他們收購Polar sunshine集團一事。根據年報披露,收購協議早於2013年7月已經簽訂,可是交易一拖再拖,於今年1月以及4月分別簽訂了兩份補充協議,直到執筆之時收購仍未完成。

按今年5月2日上載於《披露易》的公告介紹,Polar sunshine於2013年6月才成立,主要從事買賣發熱木製家居產品,可是目前還未有任何收益和利潤。如此情況也去收購?皆因中國家居看準了其「遠紅外線發熱技術」,而Polar sunshine的持有人林凱先生是這方面的專才。這倒奇怪了,為何中國家居不直接購入該項技術的使用權?其實這項技術由誰擁有?Polar sunshine嗎?看來不是,因為該公司至今還未有重大資產。林先生嗎?這也不是,因為公告透露,他並無持有該項技術專利。既然這樣,若此技術給人抄襲了去,公司利益會否受損?其實中國家居有沒有考慮過,與其甘冒風險收購一家未有往績的企業,雙方何不簽訂合作協議,若將來賺到利潤,就按出資比例分配,這不是更實際,風險更少嗎?

不單如此, 將原協議和最後一份補充協議對比一下,結果也很有趣,原來最初的收購價高達3.8億元,及後下調至目前的2.1億元。此外,原協議設有利潤保證條款,若果Polar sunshine未能達到利潤保證要求,出售人需要按協議支付補償金。利潤保證為期3年,Polar sunshine於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純利需要分別達到7,000萬元,8,000萬元和1億元。即是說,首3年保證利潤合共為2.5億元。

可是,在最新的補充協議下,金額分別調低至750萬元,1,200萬元和2,700萬元,3年合共只有4,650萬元,與原協議相差達81%之多。問題來了,既然保證利潤大幅下調,為何作價只下調45%?按今年5月11日上載的公告,最新的收購作價是參考了獨立評估師作出的評估,可是未有清楚解釋前後差距那麼大的原因。翻查公告,於2013年8月,估值師對Polar sunshine的估值高達4.07億元,但到了2014年5月,初步估值卻只有2.1億元,不足一年其估值下跌48%,這就不禁令人擔心,究竟這宗收購是否物有所值。此外,若果Polar sunshine不幸未能達到利潤要求,而出售人又無力支付補償金的話,到時又怎麼辦?

收購理由也很有趣,其中一個原因是「分散風險」,以符合公司及股東之最佳利益。對公司來說,可能是對的,誰不知於股東而言卻是多此一舉!何解?股東若要分散風險,只要自行在市場買入其他行業的股票即成,既簡單又快捷,根本不用公司代勞。試想一下,若然所有上市企業都分散投資,市場內各行業就變得模糊,反而不利投資者透過市場去分散風險。

還有一點,是次收購全以中國家居發行的新股來支付,涉及股份數目達到3.56億股。由於不涉及現金流,因此不會影響流動資金和負債。可是,現有股東的股權將被攤薄。例如公眾持股量,目前是87.81%,完成收購後將攤薄至77.8%,前後相差10.1個百分點之多。

又例如財務權益,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有21.87億元,以目前27.66億股已發行股份計算,每股的資產淨值是0.79元。假設Polar sunshine的公允值與收購作價相同,收購後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將會增至23.97億元,股份數目則增加至31.22億股,計算出來的每股資產淨值將會是0.77元,較收購前下降3%。

此外,於會計角度去看,由於Polar sunshine目前仍然未有重大資產和負債,由此可以預期,日後的商譽必定很高。雖然商譽不像其他固定資產般需要做折舊,但是每年需要做減值測試,倘若相關業務的盈利不理想,商譽隨時要減值,到時中國家居的業績必受影響。

估值一年內可能大跌,而且既未有收益和利潤,也沒有重大資產和負債,這樣的企業,中國家居仍願意花上2.1億元去收購,看來他們對遠紅外線發熱技術很有信心,不得不佩服管理層的膽識。能否如願?時間可證明一切,今日立此存照,日後跟進他們此收購決定是否正確。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3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