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啄木鸟】] 语文,一个被过高期待的学科
2013年《语文建设》杂志发起了一场关于“真语文”的大讨论,很多语文教师、教研员和课程专家发表了自己对“真语文”的认识和看法。然而,时至今日,关于“真语文”这次讨论,到底能在语文认识上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尚且是个未知数——恐怕对一线教师来说,会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错觉。在笔者看来,大多参加“真语文”讨论的参与者把他们的眼光聚焦在对“真”的阐释上,而把本来应该放在中心的“语文”边缘化了。

抛开对“真”的理解和阐释,单说关于“语文”的讨论,就已经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迷雾重重了,其讨论之众多,指责之严厉,著述之繁杂,可以说是唯语文学科所独有现象。如果不认真对作为学科的语文予以厘清,那么即便在语文之前加上个“真”也恐怕无济于事。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义,在1994年出版的《语文教育学》⑴中,就已经列举了13种之多,而时隔二十年之后,对“语文”二字的商榷更达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定义“语文”的内涵,有的研究者开始使用 “母语”来替代原有的“语文”的,还有人从对外汉语的角度主张统一为“汉语”或“华语”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的研究者并未达到伽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的共识,反而是在基于“视界偏差”的研究道路上,渐行渐远。

的确,语文这个科目的名称,从其出现之始就有着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对“语文”进行过解释“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⑵这个解释的出现其实就是为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文”的困惑,作为一个回答,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只是从语言文字存在的不同样式的角度阐释了“语文”的外在呈现状态。但这样的阐释只揭示了“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内容的外部呈现特征,而没有从学科内部给出符合规范的定义——虽然叶圣陶先生并不是有意如此,但这样的做法却无意中产生了两个不良的倾向:(一)以对学科名称的分析代替对学科内容的实质性考察。以至于,有的学者,以“学科”的概念为基点,从学术分类和中国语言文学门类出发,试图梳理出语文作为学科的脉络,结果却发现,在二者的子门类中均没有“语文”的位置。⑶因为,对语文名称的分析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可资参考的内容。而这种名称分析的方式,正是产生“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源头。(二)无视学科具体内容,而试图以外部宽泛的概念定义语文学科或用抽象的话语揭示语文科学的属性。一方面,有的研究者忽略了“书面”和“口头”的限制与强调,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文进行阐释。所以,就有人主张“语文就是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⑷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⑸,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中小学的语文课,岂不就要改成“语言课”或“思维课”了?但是问题在于,“口头”和“书面”并不是语言学内部的概念划分原则,语文也根本不是语言学的下位概念。因此,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同样会遭遇“无法在相关体系中定位语文学科”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语文是试图从抽象的层面把握语文学科的属性。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自语文学科出现以来的各种对语文学科属性的描述,就会发现无论是基础性、思想性,还是工具性、人文性,抑或是知识性、文学性,以至于语言运用都不是来自于对语文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即便这些关于语文学科属性的判断,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语文学科的反映,但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来自学科教学内容的限定性描述,使得这些判断处于了高高的云端而无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接轨。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按照分析语文名称的方式去思考,很难得出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而要想准确地定位语文学科的功能和属性必然要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事实的出发,来认识语文更能厘清语文学科的真实面目。所以,我们应该追问一下“口头”和“书面”的具体内容。

我国学校教育自小学起开设语文课。一名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在“口头”上学习的是普通话,在“书面”上学习的是简化字,“普通话+简化字”构成了现代汉语的读音和书写方面的主要内容。查找相关辞书,关于“汉语”一词的的解释是这样的“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 ⑹而对于“普通话”的解释则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⑺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主体教学内容是现代汉语,是一种共同语、规范语。下面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共同语”“规范语”这些厘定语文教学范围的词语来审视一下,其他主张,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一、语文不是抽象的语言
从广义角度来说,语言学是一门涵盖非常广的的学科,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知识往往是语言学中的基础部分(具体的汉语言的话又是更小的一部分),同时语文学科中的这部分内容达不到语言研究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所决定的。此外,语言学所研究的内容偏重于静态的语言文字知识,这使语言学更过多地关注于已经发生过的语言现象,这样就使得语言学缺少些许温情,增添了诸多刻板。而语文学科固然离不开对静态语言文字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但语文学科基于人生活的需要,还包含着涵养人文精神的作用。另外,“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能是语文学科进行直接教学的内容。语文学科所面对的只能是具体的字词语句篇章作品,而不能直接传授作为整体性的“语言”。所以,把语文学科作为语言科或者语言学的子学科,无疑与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范围不符。

二、语文不是母语
去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先生撰写了《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一文,在文中潘先生提到“母语是社会成员的个体生命无时不用、无处不在的法定民族共同语。”和“即在纵向反思和横向比较的过程中对大陆母语课程的名称作出名实相符、且与世界母语课程名称同步化的再命名——还母语课程以个性鲜明的中国特色。”等相关描述和建议⑻。但如果结合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决不能等同于母语教学。因为“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⑼而语文学科因为是一个门共同语、规范语的教学,再加上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方言多样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所学到的其实只是一种另类的“方言”,而不是母语习得。
无独有偶,近日,北京高考阅卷组语文组组长漆永祥先生颇受世人关注的一段话,漆先生说:“孩子写作文,就应该是,东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黑土味儿,陕西的学生写出来的就是黄土味儿,江南的学生写出来就是烟雨蒙蒙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我看到大部分作文,八个字:不辨男女,不说人话。” ⑽我们可以理解漆先生语文教学的期望,但漆先生明显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共同语和规范语教育的事实。学生受所学内容的限制,当然不可能出现使用各自的方言语汇来作文的情况,所以“黑土味儿,黄土味儿”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小。另外,如果漆老师指向的是内容和风格,那么他对语文学科的基础功能的期望就太高了。不过,漆先生所表达的内容正可以代表目前很多人,对“语文”和“母语”在认识上混淆的状况。

三、因学科自身范围的限制,无法承担过大的文化目标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普通话是适用于全民族的标准的语言。”“在联合国,汉语就是正式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那里发言,制定文件,汉语是共同使用,共同承认的工作语言之一。那所谓汉语,也指的是标准汉语,也就是普通话。” ⑾而根据上文给出的普通话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默认的情况下汉语的应用范围其实等同于现代汉语。另外,张志公还指出汉语是“共同理解的交际工具”这无疑从实质的角度指出了现代汉语的实质其实就是“雅言(官话)”,而语文教学育的实质就相当于官话教育。刘半农曾说过“所谓普及,是说从前说官话的人,只是少数人,现在却要把这官话教育,普及于一般人。”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半农先生的愿望可以说是实现了,但是如果我们未考虑到这种功能性的局限,就会对语文教学提出过高的期望。
也就是说,按目前语文科学的设置来说,其所能成载的文化内容,既受到“现代”的限制,又在教学范围上沿袭了只以简单沟通为目的的交流功能的限制,所以语文学科无法达到“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承传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精神”的高度。⒀因此上,把语文学科改为“汉语”和“华语”的提议,也会遭到相类的困境。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学科教育内容和应用范围的厘定,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最初基本的功能只是进行共同语和规范语的教育。而目前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人群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语文学科既有的目标设定,而对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具体范围,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了。也正是本着促进语文学科发展的目的,笔者不揣冒昧草拟了这篇文章,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⑴陈菊先主编.语文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130.
⑵叶圣陶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38.
⑶王意如著.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M].上海市:文汇出版社,2011.08. 9.
⑷王家政著.语文教育原理导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4.15.
⑸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
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纪念版[Z].商务印书馆,2012.11. 551.
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纪念版[Z].商务印书馆,2012.11.921.
⑻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北京.语文建设[J].2013.(2):4-7.
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纪念版[Z].商务印书馆,2012.11. 1012.
⑽《文摘周报》[N].2014.2.28.
⑾张志公著.张志公自选集 上.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23.
⑿刘半农著.刘半农文集[M].北京市:线装书局,2009.74.
⒀张中原,徐林祥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9
有见解,其实何止是语文,整个学校教育都是被过高期待了的。
语文确实需要高期望的对待
随着个人计算技术延伸到可穿戴和智能手机这块,这些设备未来预计要内置语音识别和相关翻译转换的模块,以便于未来不同文化人种的面对面交流或者网上直接交流,实时交流时候面部发音的语音识别结合面部动作识别都会加强语言翻译的准确性,所以语文的精确表达和可转换准确性的要求就不是过去的老状态了,语文的统计学研究和不同文化语境状态的准确意义表达的模式研究都被纳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范畴,所以语文的未来或许就会和今天的生物学一样被放置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当前语音识别研究不活跃的因素主要限制于个人硬件的计算能力还不高,但是未来随着新的芯片技术发展,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手势识别和触摸技术加上语音识别技术等都会给语文研究带来更多新的需求,所以语文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比较重要,尤其是本国语言的学习更加重要
引用第1楼kingdeng于2014-06-20 08:32发表的 :
有见解,其实何止是语文,整个学校教育都是被过高期待了的。

的确是这样,学校被很多人认为是人才的加工厂了。
  • 5# yxung
  • 2014-7-28 11:45:56
中国式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失败滴,无数学科都是超过人的期待和意料之外。
  • 6# inzazi
  • 2014-7-28 19:23:13
语文教什么、学什么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首先要解决阅读、沟通的问题,也就是语言规范的范畴,更需要加强审美、人文通识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还能够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语文其实是应该高期待的,只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还很不够,特别是到了大学很多理工科竟然都不学语文了,基本为选修课,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学大学语文,开的课也仅仅是浅尝辄止,不能不说非常遗憾,基本都学英语去了,我不是说英语不重要,但是语文的边缘化实在堪忧。
引用第5楼inzazi于2014-07-28 19:23发表的 :
语文教什么、学什么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首先要解决阅读、沟通的问题,也就是语言规范的范畴,更需要加强审美、人文通识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学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还能够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语文其实是应该高期待的,只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还很不够,特别是到了大学很多理工科竟然都不学语文了,基本为选修课,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学大学语文,开的课也仅仅是浅尝辄止,不能不说非常遗憾,基本都学英语去了,我不是说英语不重要,但是语文的边缘化实在堪忧。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网上随便找点语文段子就足可以对付生活中间大部分的需要了,最难的还是理工科专业课题的探索,语文边缘化也正常,因为多数理工科资料都是英文原文,翻译过来的不多,要提高要研究还必须多看英文的,这是专业所需没有办法的事情

语文的边缘化其实和我们老化的语文教育观念有关系,我们的语文教育希望培养的是艺术家,要玩个性要讲究境界,这样大量时间其实都花费在古文回顾和避免重复上面了,总是要想着出新但是又不能不大量回忆古人经典吸取营养。

其实语文对多数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做艺术家,他们要的就是快速熟悉快速使用,说白了就是培养语文泥瓦匠,我们自己没有很好提炼语文这方面面对现代生活的一致性标准化的东西,交给理工科学生大量的古代或者现代文艺文选,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表达,而且还被孩子们认为是浪费时间,语文应当给追求一致性标准化的需要准备出必要的空间来,比如叫学生正确标准的写成一些格式文件就行了,艺术家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标准化的东西是多数人日常最多次数需要的东西
  • 8# inzazi
  • 2014-7-29 16:23:06
引用第6楼henry2000888于2014-07-29 08:55发表的 :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网上随便找点语文段子就足可以对付生活中间大部分的需要了,最难的还是理工科专业课题的探索,语文边缘化也正常,因为多数理工科资料都是英文原文,翻译过来的不多,要提高要研究还必须多看英文的,这是专业所需没有办法的事情

语文的边缘化其实和我们老化的语文教育观念有关系,我们的语文教育希望培养的是艺术家,要玩个性要讲究境界,这样大量时间其实都花费在古文回顾和避免重复上面了,总是要想着出新但是又不能不大量回忆古人经典吸取营养。
.......

其实我觉得学好语文和哲学对理工科来说太重要了,有很多的东西关联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开拓对工作极有借鉴;自己的接触范围感觉就是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好多表达不出来,本来做的工作极为出色但是表述并不清晰,英语的话是重要但是对不少人来说可能真正用到的到没有那么多,英文资料的阅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自己的英文基础不太好,但读资料感觉够用了)。
引用第7楼inzazi于2014-07-29 16:23发表的 :


其实我觉得学好语文和哲学对理工科来说太重要了,有很多的东西关联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开拓对工作极有借鉴;自己的接触范围感觉就是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好多表达不出来,本来做的工作极为出色但是表述并不清晰,英语的话是重要但是对不少人来说可能真正用到的到没有那么多,英文资料的阅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自己的英文基础不太好,但读资料感觉够用了)。

其实说白了,多数人最终享受高等教育后不是做学科艺术家,所以我们的语文应该分开目标来做定向精确的培养,您说的理工科的表达问题,其实应该放在综合科目中间做精确的培养:

第一理工科的很多常规表达是需要PPT和书面报告的,我们这边就应该专门开辟语文专门的给PPT和书面表达的综合科目,连带学习了常用表达和受众心理的分析,还有就是如何遣词表达我的重点,还有如何技巧性的说出我需要引导的东西,这些都不是当前语文教材能负担的。

第二清晰不清晰,这是一个需要量化的东西,我们觉得或许不清晰,但是专家或者资深老师一般都能帮助分析改善,但是这是需要个性化的辅导和大量的强化练习的,乔布斯也是私底下要长期训练的,我们不能一股脑都推给传统语文,我们传统语文根本承担不起。

第三英文阅读和表达,这同样需要我们的语文底子,我的意思是读完英文材料,自己提炼,这是一个基本功,也需要我们做专业训练的。
  • 10# inzazi
  • 2014-7-30 15:33:55
引用第8楼henry2000888于2014-07-30 14:50发表的 :


其实说白了,多数人最终享受高等教育后不是做学科艺术家,所以我们的语文应该分开目标来做定向精确的培养,您说的理工科的表达问题,其实应该放在综合科目中间做精确的培养:

第一理工科的很多常规表达是需要PPT和书面报告的,我们这边就应该专门开辟语文专门的给PPT和书面表达的综合科目,连带学习了常用表达和受众心理的分析,还有就是如何遣词表达我的重点,还有如何技巧性的说出我需要引导的东西,这些都不是当前语文教材能负担的。
.......

我觉得语文的学习跟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的,但是还远没到做艺术家的程度,要那么说的话文科根本没什么必要学数学了,因为不少文科的人都不用到多么高深的数学,我觉得文科的学数学还是很有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文科生普遍逻辑思维感不强。语文现在的教学模式我觉得倒是有些问题就是太追求标准化,连写作文都有一套套的模式,可能是应试教育下没有办法的状况。
应当把语文分几类,1是基础,讲字词的本意、引申义、用法。2是作文,写作方法技巧。3是欣赏,就是美育教育。4,逻辑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出成绩、学以致用。
  • 12# hzyuan
  • 2014-8-19 18:27:18
[hide=0]有了怎样的语文观,就有相应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换言之,教学什么、怎样教学,归根结底取决于:我认为,语文是什么。

无论我们将“语文”一词理解为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中的任何一种,归根结底,都不离“语言”二字。如果说,在其它课程中,语言仅具有功能性的作用,作为能指而指向语言之外的某物;那么,在语文课程中,语言作为能指,它的所指却是复归其自身。语文,即元语言的课程。

因此,当我们追问语文是什么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必得追问:语言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1、语言即世界。

世界是由语言决定的世界,借助语言,世界成为我们的对象。人只有依靠语言来理解存在,人的本质是语言性的。语言不仅是工具或表意符号系统,而且是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它揭示我们的世界。人永远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给予人一种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世界观。

2、语言是我的世界。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也永不再来的现世,语言建构了我的生命和我的世界。

3、语言的界限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语言的贫乏,也就是我的生命的贫乏,我的世界的贫乏。

什么是语言的贫乏?

语言的贫乏确乎在一定程度上和词汇量的多寡、语言组织的技巧相关,但这些并不构成为判定语言贫乏的关键。因为在很多时候,语言的至为丰盈之处,恰存在于我们已无可言说、或无须言说之时。《古诗》中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无可言说,孟浩然的“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却是无须言说。鲁迅的有话要说、无话可说而终至于说不出话来是无可言说,因为这是直面着浓黑的世界的深渊时的悲愤和颤栗,而语言正于此爱与恨间的撕裂而又无可撕裂所构成的极度张力中(爱与恨本是对立,然而正因为深爱这世界,才痛恨这世界),痛楚而淋漓地绽开。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却是无须言说,是我与世界融为一体时的言说,然而,我既已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则我又何在?言说又何在?这便是无言;然而,我既已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则何处又非我在?何处又非言说所在?这便是有言。所谓的无须言说,也正是这般如空里流霜般的丰盈而又透明的境界。

所以,无须言说也罢,无可言说也罢,归根结底,它的丰盈,只来自于我全身心的在这世界中的言说,而非我站立于世界之外的对这世界的言说。

那么,语言的贫乏和丰盈就更关乎于:

在这世界中,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可以表达?

在这世界中,我们还有多少想要表达的欲望?

在这世界中,我们还有多少可以表达的权利?

奥威尔《一九八四》:
他要做的事情是开始写日记。……他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本子。电幕上现在播放刺耳的军乐了。奇怪的是,他似乎不仅丧失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且甚至忘掉了他原来要想说什么话了。

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当我们想要表达时,却发现语言的贫乏,“甚至独白也枯竭了”。为什么?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心已经死了,语言又于何处立足?语言已经死了,世界又在何处?(贾宝玉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确是未能彻悟,林黛玉续的好:“无立足境,是真干净。”言既不存,又何来的立足境呢。无语言处,即无世界。)

心死了,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可以表达?然而,心为何会死?

奥威尔《一九八四》:
“第十一版是最后定稿本,”他说。“我们的工作是决定语言的最后形式——也就是大家都只用这种语言说话的时候的形式。……你一定以为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新词儿。一点也不对!我们是在消灭老词儿——几十个,几百个地消灭,每天在消灭。我们把语言削减到只剩下骨架。”
“你难道不明白,新话的全部目的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我们要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词汇可以表达。”


我们还有多少可以表达的权利?然而,既已有了表达的欲望,无可遏制的表达的欲望,这冰冷、灰暗、坚硬的世界中便开始融化、撕开,透入一丝温暖的微光。

奥威尔《一九八四》:[quote]
他端正了鼻梁上的眼镜,叹了一口气,把下一批的工作拉到前面,上面就有那张纸片,他把它摊平了。上面写的是几个歪歪斜斜的大字:
引用第11楼hzyuan于2014-08-19 18:27发表的 :
有了怎样的语文观,就有相应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换言之,教学什么、怎样教学,归根结底取决于:我认为,语文是什么。

无论我们将“语文”一词理解为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中的任何一种,归根结底,都不离“语言”二字。如果说,在其它课程中,语言仅具有功能性的作用,作为能指而指向语言之外的某物;那么,在语文课程中,语言作为能指,它的所指却是复归其自身。语文,即元语言的课程。

因此,当我们追问语文是什么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必得追问:语言是什么?
.......

袁兄奉献大餐,恢宏磅礴,让人应接不暇呀。

语文,其中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多。但有一点可以先说一下,“语文”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能用西方的语言学概念套用,因为在中国,汉字发挥的功能要远远高于语音,这一点点的差异,一下子把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国外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


所以追问语文是什么的时候,也是我们要审视中外语言(语音+文字)的差异性之时。
  • 14# hzyuan
  • 2014-8-19 18:52:32
吃饭 先,期待兄的更多批评,好久没和兄交流了。
  • 15# hzyuan
  • 2014-8-20 00:02:50
因为晚上忙于做一个读书笔记,同时也在期待着兄的更多批评,所以拖到现在,甚歉。

兄认为
语文”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能用西方的语言学概念套用。


此点弟以为非弟此帖所述之义,盖弟之所言,实由《文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一语申发,今先述弟所理解之“文”者,所谓“文”者,秩序化之世界也,《十力语要》云:“文,不谓书册页。凡自然现象,皆谓之文。(如云天文与鸟兽之文等)人事亦曰人文。”所述极精妙。若彦和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即自然现象也。又《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朱熹《集注》云:“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此人事之文也。

次述弟所以为之“心生”者,生,即动也。心何为而动?曰感物而动也。《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又彦和《明诗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又《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心既已动,则必欲表达之,故顾随先生又以为“动”与“生”有别,“心静止时是诗的本体,动是后起的,非本体,然必动而后能生(表现出来)。”(按,顾随先生所言生、动之别有二义,弟此处只举其第一义。)据此则“心生”之“生”,非仅感物之动,且已蕴“表现”之义于其间矣。然则以何表现之?曰言也,《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此之谓也。

复言“心”字?心者,何人之心也?曰,非“吾人”之心,“吾”之心也,一“己”之感也,唯“己”之感也,若佛家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然则此感孰能言之?唯“己”能言之也。是以弟引维氏《逻辑哲学论》一语,所欲明者,亦不过此理而已,非套用也。故兄所云之“语文”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能用西方的语言学概念套用,弟实不能心可。

又兄云:
汉字发挥的功能要远远高于语音,这一点点的差异,一下子把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国外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

所以追问语文是什么的时候,也是我们要审视中外语言(语音+文字)的差异性之时。

按此间大有深意,非弟愚钝者所能思及,故亟盼兄能展开论述之,以厌弟心。

潦草作复,辞不达意,尚企兄有以教我,此弟深以为幸者。
  • 16# hzyuan
  • 2014-8-20 01:51:24
寝前复将兄帖所云默思一过,忽悟兄之所言,殆就“元语言”一词而发。弟以此词入文,洵非惬当,兄谓之套用,所论极是。盖西文之“元”(Meta-),本“在后”之义,揆诸出处,颇类“压卷”,遂有“深层规律”一解。则所谓元语言者,语法、词法、语义结构也。而弟所谓“元”者,“大哉乾元”“元者为万物之本”之“元”也,乃取其“本体”义而言之,实非“元语言”之本义。弟每为文,失之率易,囫囵牵入,不遑深思,深可为戒。然弟通篇所论,均就本体义而发,非为套用,此亦不可不辩者也。
引用第15楼hzyuan于2014-08-20 01:51发表的 :
寝前复将兄帖所云默思一过,忽悟兄之所言,殆就“元语言”一词而发。弟以此词入文,洵非惬当,兄谓之套用,所论极是。盖西文之“元”(Meta-),本“在后”之义,揆诸出处,颇类“压卷”,遂有“深层规律”一解。则所谓元语言者,语法、词法、语义结构也。而弟所谓“元”者,“大哉乾元”“元者为万物之本”之“元”也,乃取其“本体”义而言之,实非“元语言”之本义。弟每为文,失之率易,囫囵牵入,不遑深思,深可为戒。然弟通篇所论,均就本体义而发,非为套用,此亦不可不辩者也。

袁兄谦虚了。我不过是稍作澄清而已。即便是一个“元”字中西的语境尚有不同,更不要说一个学科的内容了。兄前贴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弟以为,其实是涉及“人-世界-语言(文字符号)”之间的关系。前几年,曾想对此,有所阐述,但当时尚未涉及维氏思想,恐前人早已论及,所以就搁置了。记得,以前和陶梦兄的对话中曾经略有涉及,需要查找一下。
《華語文教學講義》的笔记-第14页
第一節各主要名詞定義與範圍。

(一)母語(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外國語言



「母語」通常被理解為「母親的語言」,亦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并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



「第二語言」指一個人除了第一語言之外,另外學習掌握的第二種語言,經常作為輔助性語言以及通用語。此外,第二語言因學習者或使用者所處的語言環境及年齡社會政策的背景不同,亦可與第—語言並列為個人母語(Mother Tongue)。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可能是由於第一語言不再具有優勢(社會變遷,政治目的……等)。例如,加拿大普查即定義第一語言為「幼時初學之語言且持續使用」,人類最早學習的語言有可能流失(Loss),是為一種語言替換,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孩童隨著家庭徙居(因移民或固際認養)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



「外國語言」指某一地區的本土居民不使用的語言:例如,英語在日本,韓國等就是一種外語。



有的孩子自出生或自幼就學習一種以上的語言:他們是「雙語者」。這些孩子可以有兩種母語,其中任何一種對他來說都不是外語,即使在他的出生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外語。例如,—個出生在日本,而其父母之可能是澳洲人,這小孩既會說日語也會說英語,其中任何—種對他來說都不是外語。



(二)中文/漢語/華語/回語/普通話/官方語言



「漢語」又稱中文,其他名稱有國文、國語、華文、華語,唐文、中國語,還有唐話、中國話等俗稱。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有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可表音意的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較大,而書面語相對統一。



此外,漢語又有學者因研究方言的差異,而又定義爲「漢族人所說的話」,而使在這個定義範圍下,凡漢民族人土所說的方言,均為漢語。



「現代標準漠語」是普通話、國語、華語的統稱,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語書的主要參照。現代標準漢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東南亞稱為「華語」,而今在台灣,「華語文」通常指稱除了中國大陸輿台灣之外,所使用的現代漢語。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話·國語與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細微差別,儘管可理解爲受到地方方言的影響,然而在正式的書寫語法上相對統一。而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現代標準漢語的變體,如國語在台灣演燮成台灣國語(有強烈台灣的北方話);新馬地區別有新馬華語(受閩粵及馬來語影響的北方話):而中國大陸則有更多變體,如四川普通話、南寧普通話、廣式普通話等等。



「官方語言」是一個國家的公民與其政府機關通訊時使用的語言。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一般從該國使用範圍最廣或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選擇一種或幾種,如:中國為漢語,日本為日語,法國為法語。但一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可能以以前殖民國的語言邊作國家官方語言或者其中的一種,如非洲的許多國家以英語或者法語作為國家唯一的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中的一種。有的國家只有一個官方語言,如德國:有的國家有數個官方語言,如印度:有的國家沒有法定的正式的官方語言,比如美國。美國有30個州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但美國聯邦的法律中並沒有對官方語言的規定。不過,因為美國的憲法等重要法律是用英語寫的,因此,英語實際上是官方語言。在一些國家,某些地區(比如在中围的民族自治地方),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也是官方語言。台灣也是如此,並沒有明確的官方語言規定,而實際上是以中文(現代漢語)為官方語言。



(三)中文(國語文)教學/漢語(普通話)教學/華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



「中文教學」或「國語文教學」,在台灣常是指針對國內人士,尤其是中小學的學生所養成的共通語書,即是中文或國語或國語文的教學。而在中國大睦,則是為普通話教學,是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推廣普通話政策,要求大中小學及各類培訓班必須使用普通話作為惟一的敦學語言(英語學科除外),目的是從小培養當地人的普通話水平,製造普通話的語言環境。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亦稱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中國大陸高校專業,則通稱對外漢語,是一門漢語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和應用學科。對外漢語專業的宗旨是培養面向母語非漢語(即把漢語作為外語)的人進行漢語教學的教師以及相關的研究人員。相對於台灣,名稱則為「華語文教學」。



普遍而言,在台灣的華語文教育的領域裡,「漢語」常用來指稱學科或學術研究的範圍,而「華語/華語文」則常是指語言教學或學習的語言。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工业化时代的教育与工厂差不多。
必须好好学习语文啊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