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首诗谜 | 宝钗诗谜 | 宝玉诗谜 | 黛玉诗谜 | 赤壁怀古 | 交趾怀古 | 钟山怀古 | 淮阴怀古 | 广陵怀古 | 桃叶渡怀古 | 青冢怀古 | 马嵬怀古 | 蒲东寺 怀古 | 梅花观 怀古 |
明线谜底 | 松塔儿 | 风筝(风鸢) | 走马灯 | 镜子 | 铜钱 | 木偶 | 打狗棒 | 画屏 | 图画 | 墨斗 | 汗巾子 | 骰子 | 纨扇 |
隐线谜底 | 王实甫 | 李煜 苏轼 | 庾信 | 诸葛亮 | 马援 张良 | 周颙 | 韩信 | 杨广 | 王献之 | 王昭君 | 唐明皇 杨玉环 | 小红 | 杜丽娘 |
预线谜底 | 妙玉 | 林黛玉 贾探春 | 贾元春 | 史湘云 | 秦可卿 | 贾迎春 | 王熙凤 贾巧姐 | 晴雯 | 贾惜春 | 香菱 | 薛宝钗 | 袭人 | 李纨 |
暗线谜底 | 松山之战 塔山之战 | 收复台湾 三藩之乱 | 南明政权 | 鄱阳湖大战 | 明朝救钞运动 | 大礼仪事件 | 一条鞭法 | 靖难之役 | 苏州的雨灾 | 剃发易服 | 严世蕃卖官鬻爵 | 朱棣的两场豪赌 | 《廿一史弹词》 |
主线谜底 | 元朝 | 五代十国北宋 | 南北朝 | 三国 | 东汉 | 南朝 宋、齐 | 秦 西汉 | 隋朝 | 六朝 | 西汉 | 唐朝 | 明 | 南明 |
首怀古诗 | 赤壁怀古 | 交趾怀古 | 钟山怀古 | 淮阴怀古 | 广陵怀古 | 桃叶渡怀古 | 青冢怀古 | 马嵬怀古 | 蒲东寺怀古 | 梅花观怀古 |
孙念祖谜底 | 蚊子灯 | 喇叭 | 木偶 | 纳宝瓶 | 牙签 | 纱灯 | 墨斗 | 肥皂 | 骰子 | 扇子 |
依荷听雨谜底 | 诸葛亮 | 马援 | 周颙 | 韩信 | 杨广 | 王献之 | 王昭君 | 唐明皇 | 小红 | 杜丽娘 |
蔡义江谜底 | 总说 | 贾元春 | 李纨 | 王熙凤 | 晴雯 | 贾迎春 | 香菱 | 秦可卿 | 金钏儿 | 林黛玉 |
随狂风去的谜底 | 三国 | 东汉 | 宋朝 | 秦 西汉 | 隋 | 六朝 | 元 | 唐朝 | 明 | 影射南明 |
西嘶的姽婳 | 大香炉 | 唢呐 | 殡葬纸人 | 哭丧棒 | 柳木木梳 | 桃木神龛 | 棺材 | 香皂 | 红灯笼 | 月饼 |
谜底是往事,依荷听雨的谜底按华夏文明被毁猜的,分书厄和人厄
书厄:东汉末年战乱、西汉末年战乱、靖康之难、焚书坑儒、书船沉没、西晋末年惠怀之乱、蒙元南下、安史之乱、闯王起义、清朝禁毁
人厄:黄巾之乱及三国混战、王莽之乱、南北朝混战、秦灭六国、隋末混战、五胡乱华、宋蒙大战、黄巢起义唐末战乱、明亡清兴、扬州十日
主线:谜底是朝代,从秦开始到明、清,世界奉行“强者尊、霸者王”的法则,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是人类的灾难,书籍、人才、人都损失惨重。
反思:自己第一次猜谜有三错,一是偷懒没去验证,就取了专家的谜底;二是没认真阅读红楼,没联系上下文,就取十首怀古诗猜;三是没按谜语规则猜谜,当时读出华夏文明被毁,就往上套。要想揭开真相,以后要尽量客观。
第二次解谜还没总结,要等过段时间再检查验证后再一起把隐线暗线谜底总结写出来。
“风筝”之名,乃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唐代诗人以“檐铃”因风吹动,叮咚作响,清脆悦耳,颇似弹拨古筝的声音,而将“檐铃”戏称、雅称为“风筝”,是取“风”“弹奏的”“筝”之意。如元稹《连昌宫词》诗:“尘埋粉璧旧花钿,鸟啄风筝碎珠玉。”李商隐《燕台》诗:“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诗:“风筝吟秋空,不肖指爪声。”杜甫《谒率玄元皇帝庙》诗:“风筝吹玉柱。”高骈更直接以《风筝》为题,作了四句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可见“风筝”一词(指檐铃),在唐代流传之盛。 到了宋代,有个叫高承的人,他在《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四十二·纸鸢》条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高承以“俗谓”、“昔传”、他人“云是”、“古今相传”的传闻为依据,以想当“然”的“理”由,武断地判定“纸鸢”即“俗谓之风筝”,恰好为“以俗传俗,以讹传讹”作了绝妙的注脚。“风筝”,本为檐铃的“雅称”,到了高承这个“学问家”“考据家”的笔下,竟然化为“俗谓”!把“风筝”与“风鳶”混淆起来了。风鳶,乃指借助风力飞升的纸鸢。风筝,则是从“檐铃”的别称、雅称、戏称中,讹传过来的。
仿唐宋元明折枝花卉(时间)→苏州慧娘(地点)→慧绣→慧纹→锦纹的纹,纹同文,还是双文→慧帝妙锦→明惠宗→朱允炆→年号“建文”→建文帝。
“绣”被改成“纹”讲的是翰林院东林党将田“秀”英的历史强换了“文”。在《玉堂荟记》里造谣说田妃不是田弘遇所生的太子的老师东林党杨士聪,官至翰林院检讨。(《玉堂荟记·卷上》:“田妃父宏遇陕西人,久住在京,曾为千总官,其妻吴氏,妓也。”
唐太宗的“戒奢屏”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国力日渐昌盛,唐太宗也渐渐忘了昔日隋炀帝的教训,露出了“颇好奢纵”的苗头。曾被唐太宗誉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魏徵,于是上 奏《十渐不克终疏》,唐太宗对此奏折“反复研导,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这样,唐太宗便可“朝夕瞻仰”,时刻提醒自己“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 制定了一整套节俭弃奢的国策,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其节俭弃奢的国策是分不开的,而这面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也被后世称之为“戒奢屏”。正因为魏征敢于提反面意见,唐太宗又虚心纳谏而且闻过即改,君臣同心才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后人于是将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称做“戒奢屏”。
唐宪宗的“警示屏”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上》载:唐宪宗李纯初登大宝之时,经常阅读历朝实录,并认真选取14篇历史经验教训,制成六扇“君臣事迹屏风”,置于朝堂之上,用以自警警人。刚开始李纯知行合一,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用历史镜鉴指导自身言行,亲贤臣远小人,任用裴度、李绛等人为相,平定叛乱,整顿财赋,选取名将李愬,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得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长期以来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重振大唐声威,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在取得一些成就后,日渐骄侈,不能自持。他重用宦官吐突承璀,亲之爱之,使宦官势力大增;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罢贤相裴度,国家日见衰败;迷信仙道,下诏全国求方士配长生不老药,遣宦官至凤翔迎佛骨。面对直臣韩愈、崔群诤谏,不但不听,反而发雷霆震怒,将进谏之人纷纷贬谪。最终,唐宪宗李纯自取其咎,不仅本人被宦侍谋杀,此后唐朝皇帝的废立,也都操纵于宦官之手。
明太祖的“勿忘节俭屏”
无独有偶,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专门制作了一面“勿忘节俭屏”,时刻鞭策自己。这面屏风,说起来还是与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息息相关呢!诗文如是:“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要,雨花烟草石城秋。”朱元璋读 罢此诗,百感交集,分外担心奢侈无度重蹈覆辙……于是传旨将该诗文书于自己寝宫的屏风之上,以便朝夕吟咏,提醒自己不忘节俭,力戒奢侈。朱元璋确实做到了节俭成风,他曾对臣子说,“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 到大的”,而他的“勿忘节俭屏”也被传作美谈。
皇帝的“备忘录” 的屏风
除了座屏常常作为皇权的象征被皇帝使用外,曲屏由于可写可画的特点,也常常被历代皇帝作为“备忘录”来使用,而有一些用来警惕自己的屏风“备忘录”,也因这些皇帝与屏风内容相应的作为,而传为历史佳话。
建文帝屏风后的方孝孺
第一幅画,画的是明朝的文武百官在大堂之上四处奔逃,各个面如土色,虽身穿朝服、朝冠,却披发散乱,一副逃命的样子。崇祯皇帝看过后很不理解,便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意思?大臣磕着头回复到,说这可能是出现朝廷动荡,朝臣们都慌乱起来,需要四散逃命,预示着政府要垮台、崩溃的迹象。第二幅画的是,将军手下的兵丁临阵倒戈,百姓背着家产、包袱到处讨饭,流离失所。崇祯皇帝又问大臣,大臣再次回答说,这应该是天下的百姓没法活下去,将士要背板君主。崇祯皇帝很生气,大臣于是劝皇帝不要继续看了。崇祯不信,便展开第三幅画。发现画中的人像跟崇祯特别像,身穿白色背心,右脚没穿鞋,左脚还没来得及脱掉鞋子,头挂在白布上,悬梁自杀,披散着头发。崇祯很惊恐,便严禁身边人把这消息传扬出去。
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民薙发。 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汉人薙发易服作为效忠的标志。薙发令引起一些汉人极大的反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甚至因此改变对清军的态度转而反抗清朝:“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 迫使满清统治者暂缓剃发易服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 明朝大臣史可法在回复多尔衮的书信中也说:“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第二次推行:强令官民剃发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为了保持发饰,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 。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清兵在南方的,多因剃发而起。 清朝统治者当时亦指出:“乃剃头一事,又适为奸民借口,以至变故丛生。”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
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 ,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满族将领令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
六月多尔衮颁布薙发令时,对于汉人之衣冠服饰,也要求更换,但未严令实施期限,“许从容更易”。然而没过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时,又下谕“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于是衣冠之禁也与剃发同样严厉,有学者指出因为不改衣冠而遭屠戮者也同样多。 然而由于抵制剃发的斗争已经持续多年,加上强迫穿满服这一命令的难以推行,以致后来在服饰和发式上推行的清令更加不了了之,后期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干、以满族代为接枝的混合型文化。甚至于辛亥革命年间在某些地区依然保留了明代式样的服饰 。在常熟,“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常熟人民组织乡兵,推崇祯信阳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严栻为首领,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并尊奉活动在崇明岛的明义阳王,一直战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下去。因为薙发令的颁布,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杀了县令,起兵反清。告示曰:“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江阴人民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典史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死清兵数万人,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嘉定人民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嘉定总兵吴志葵趁人民不满时占据县城抗清,导致原本效忠于大顺的李成栋下令,为嘉定三屠“第一屠”之原因 。剃发令传到金坛,抗令者三四百人聚会,清镇江知府从别处运来拒不剃发者的首级威胁民人,声言“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于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后方被。吴江乡民因为不肯剃发,杀县令。1645年(顺治二年)七月,田仰指剃发为名在通州如皋海门起兵,活动在苏北和长江三角洲。1645年(顺治二年)十月,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孔子后人)上书表示:孔子家族衣冠已经延续了三千年,希望能够保持不变,免受剃发易服。多尔衮回应: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1648年(顺治五年)金声桓与李成栋以反对剃发为理由之一而反清重投南明。然而一度效忠清朝其且实行剃发令的李成栋在点兵时依然穿着“乌纱玉带”,当时亦有人穿着“儒冠”观赏李成栋点兵,而杨涟的长子“时虽剃发,犹汉人衣冠,乌纱大带,不改旧服” 。1648年(顺治五年),黄州府广济县民胡俊甫因居住乡村,患病卧床,一度没有剃发,被发现后,胡俊甫被杀,其邻居被重责,当地知县也受牵连获罪。1653年(顺治十年),京师逮捕了王玉、梁七子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人,清廷因此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今二犯敢于违禁,好生可恶。着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内外通行传饬,如有借前项戏子名色留发者限文到十日内即行剃发;若过限仍敢违禁,许诸人即为拿获,在内送刑部审明处斩,在外送该管地方官奏请正法。如见者不行举首,勿论官民从重治罪。”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还有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雅号别称。在诗文方面,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而在绘画方面,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代表画作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杏花茅屋图》等。唐伯虎一生坎坷。弘治十一年,唐伯虎考中应天府解元(乡试第一名),他自恃才高八斗,会试时,被无辜卷入科场舞弊案而蒙冤入狱。这件事后,皇帝为了息事宁人,下令唐伯虎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得为官,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打击,他终日游荡于江湖之间,靠卖字画诗文为生。正德年间,宁王有意起兵造反,急需招募人才共谋事业。有人向宁王推荐了唐伯虎,宁王大喜,派人去接唐伯虎。看到自己多年抑郁不得志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唐伯虎非常高兴。但很快他发现了宁王的造反意图,跟着他可能性命不保,于是急于脱身。但是他知晓了宁王的秘密,宁王岂能轻易放过他?于是唐伯虎想出了绝招,街头裸奔。这下宁王觉得颜面扫地,赶紧放了唐伯虎,事实证明唐伯虎的判断是对的,1519年宁王发动叛乱,被王阳明迅速镇压,成了明朝历史中的一大笑料。唐伯虎的一生,经历了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人生阵痛,终生难以释怀:“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言语看似平淡,却充满对人间的眷恋及愤世嫉俗的狂傲不羁。从这首绝笔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哪怕他自称六如居士,以佛的虔诚之心画再多的《秋风纨扇图》,也道不尽那个时代留给他的悲凉与惆怅
《秋风纨扇图》题材内容取自汉成帝曾经的宠妃班婕妤的原型,她原本受到皇帝宠爱,但赵氏姐妹进宫后,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独自哀愁,孤独死去。班婕妤著有《团扇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从此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用纨扇(团扇)来象征失宠。
比如,唐代王建的《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刘禹锡《相和歌辞·团扇郎》里的诗句:“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创作的《挥扇仕女图》,画中侍女锦衣玉食,她们执纨扇闲憩,纨扇在唐代非常流行,尽管这些女子衣着华美,但是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空虚和无聊。到了清代,费丹旭的《纨扇倚秋图》,画的是一个侍女倚靠着一段枯木,身形苗条,背景冷清萧瑟,整幅画流露出黯然神伤之情。
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说元史西江月》这是《弹词》的尾曲,也是作者的感叹,原来不是不想功名 , 而是追求“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的不朽功名。姑且认为“三皇五帝”的道德传说属实,按说后人依葫芦画瓢本该是无往不利的,但作者没有展开论述,因为结果大家都不陌生。有后人提出《弹词》每一段与所言历史无关,以至于“说秦汉”给了《三国演义》(毛版),而“说三分两晋”又成了《东周列国志》的开场白。诚然,《弹词》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历史对照,比如第五段《说南北史清平乐》中,“昨日羯鼓催花”代指五胡以及北朝的后裔王朝,而“今朝疎柳啼鸦”则昭示了他们的最终凋零。在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西江月》中,“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则暗示了魏晋之际虚伪的“禅让”行为。从“天下为公”到“大道既隐,天下为私”,人心才是社会治乱交替、周而复始的根源。所谓“流芳百世”、“万古称扬”的远古,其实是作者精神寄托所在的理想国,博古通今的他想必知道过去的“真相”,只是现实中竟然找不到更好的例子了。
明末诗人,夏完淳。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文章来源:随狂风去https://zhuanlan.zhihu.com/p/449738489)
《二十一史弹词》卷一
总说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诗曰:
为爱青山日倚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野草闲花徧地愁。
野草闲花徧地愁,龙争虎鬬几时休。举头吴越齐秦楚,回首梁唐晋汉周。
概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八句罢谈诗少卖,且将今古事评论。诗词只可谭风月,今古还堪警世人。
博览经书寻故典,傍搜史传缀新文。零裁锦绣篇篇好,碎剪冰霜字字精。
按捺奸邪尊有道,赞扬忠孝奖贤能。丁当击玉敲金字,剔透蟠龙绣虎纹。
清似钓舟闻夜雨,壮如军垒发秋声。助添豪杰英雄气,感动忠臣烈士心。
短舞长歌思妙曲,高山流水待知音。当场告禀知音者,忙里偷闲试一听。
窃闻诵诗读书,要知今古;抚琴弹剑,须待赏音。昔者太极初分,鸿蒙始判,有大圣人盘古出世,能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自后三皇五帝,世代相传。按史记:盘古之后,有天地人三皇。春秋元命苞曰:开辟以来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之岁,凡一百二十六万七千年,分为十纪。索隐曰: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分为十纪。虽有参差,大概是世远不能详考,不必细推。但要知所谓十纪者: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
自人皇氏至叙命氏,凡八十三君,又一书云:一百八十三君。十纪之最著,有所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浑吨氏、赫婿氏、尊卢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共工氏、神农氏、有熊氏。此等皆系上古。世称伏羲为太昊[在位一百一十五年],神农为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轩辕为黄帝[在位一百年],谓之三皇;继之以少昊[在位八十四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高辛[在位七十年]、唐尧[在位七十二年]、虞舜[在位四十八年],谓之五帝。
三皇五帝,始有文字。相传尧让舜,舜让禹。那时知有义让,不知有争。庄子曰:君如标枝,民如野鹿。风俗淳美敦朴。此后禹传家,汤放桀,武王伐纣,所以干戈竞起,诡诈日生。自此五霸争强,以至春秋列国,互相吞并,千有馀年。按元会运世图云[邵子以自有天地至于穷尽,谓之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盘古三皇正在寅会中,自寅会箕一度至午会星一度,该四万五千馀年,正唐尧起甲辰时也。]:夏禹王治世,先天六会已过,时当午会,阳极阴生,所以治日常少,乱日常多。应后天六会也。至于七国争雄,强秦独霸,楚汉争锋,王莽篡朝,奸雄逞志,阴盛阳衰之气候。虽有圣人复起,无可奈何。后来光武中兴,三分割据,五胡云扰,六代瓜分,南北相吞,隋唐混一,流传五代,粉碎中原。宋太祖才得削平,又有辽金西夏,虎狼蛇蝎,转展相吞,直至元朝,暂时宁帖。上下十九史。按夏禹八年甲子至今洪武十七年甲子,凡三千六百年。夏商周三代,共占一千九百年。中间自鲁隐公元年已未入春秋,至哀公十四年庚申,凡二百四十二年。哀公十五年辛酉至周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入通鉴,至五代之末己未,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宋太祖另起不在通鉴者,又四百年至元末。中间贤愚不等,善恶不同,是几个一场创业开基,几个一场龙争虎鬬,谁弱谁强,谁是谁非,恰似一枕南柯,都打入鱼樵话里。今将历代史书大略编成一段攒十字诗词,虽然言语粗疏,仅可略知大概,少资谈论,以奉知音。
盘古生,一出世,初分天地。
至三皇,传五帝,渐剖乾坤。
天皇氏,定乾支,阴阳始判。
地皇氏,明气候,序列三辰。
人皇氏,相山川,君臣定位。
有巢氏,辨人兽,物类区分。
燧人氏,治熟食,钻燧取火。
女娲氏,补苍天,复立昆仑。
有名号,泯相承,循蜚疏仡。
说赫婿,谈栗陆,概出传闻。
纪年数,云三百,二十七万。
掌世界,共一百,八十馀君。
伏羲氏,木德王,始画八卦。
通婚姻,制琴瑟,礼乐繇兴。
造书契,代结绳,命臣苍颉。
天雨粟,鬼夜哭,凿破蒙芚。
神农氏,火纪官,教民耒耜。
作方书,尝百草,救济生灵。
轩辕氏,制舟车,坂泉三战。
擒蚩尤,涿鹿野,妖雾开昏。
命大挠,及容成,历编甲子。
制冕裳,造算数,律建伶伦。
金天氏,诞星虹,诸祥毕至。
九黎乱,巫史起,恐动人神。
颛顼氏,命五官,无为而治。
高辛氏,有四后,俱产奇儿。
唐尧氏,智如神,存心天下。
命义和,钦历象,观览星辰。
杀猰貐,斩修蛇,庭生蓂荚。
访巽位,扬侧陋,厘降娥英。
虞舜氏,起历山,躬行孝弟。
罪四凶,登元恺,觐狱归仁。
弹五弦,歌南风,阜财解愠。
躬巡狩,崩苍梧,禹避阳城。
崇伯子,盖前愆,九畴锡洛。
奠山川,作贡赋,天地平成。
悬钟鼓,置铎鼗,下车泣罪。
铸九鼎,象方物,天雨黄金。
龙负舟,一生死,蝘蜓齐视。
集会稽,戮防风,万国咸宁。
尧让舜,舜让禹,相传有道。
为生灵,输苦役,非恋尊荣。
从此后,禹传家,子承父业。
夏商周,相仿效,直到如今。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帝。
殷汤氏,三十帝,六百馀春。
成周氏,八百年,三十七世。
九州中,诸列国,并入强秦。
秦无道,十五年,止传二世。
六国人,并楚汉,起义争衡。
汉高祖,定江山,一十三帝。
二百年,遭王莽,篡国酖君。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二帝。
二百年,刘备起,汉室三分。
三国志,乱纷纷,五十馀载。
汉归曹,吴入晋,取次销沉。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
走江东,承旧统,百岁云奔。
南北朝,两相持,不能混一。
气相吞,力厮并,一百馀春。
宋齐梁,传陈国,俱都江左。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
周并齐,隋篡周,平陈一统。
四十年,弹指过,海内风尘。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三百年,捱不到,付与朱温。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
李唐亡,石晋继,刘汉相承。
郭氏周,紧相连,通称五代。
五十年,十三帝,流水浮云。
宋太祖,占中原,无多日月。
西北边,辽金夏,不相住争。
三百载,十八君,汴杭闽广。
到头来,元世祖,一鼓而吞。
胡元氏,并宋金,中华一统。
急慌慌,忙过了,九十三春。
廿一史,笑谈间,从头数徧。
是和非,长共短,细有评论。
要知就里分明处,细简残篇著意听。
西江月
滚滚龙争虎鬬,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鱼樵话里。
明朝有意来相访,绿水青山别是春。
《二十一史弹词》卷二
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鱼樵话里听。
诗曰:
混吨初分气候淳,标枝野鹿看君臣。三皇五帝宾天去,辛苦闍浮世上人。
世上生灵作业多,功名富贵反成魔。常怀杞国忧天闷,不见康衢击壤歌。
仗剑提刀争日月,伏尸流血换山河。白头钓叟秋江上,笑指清鸥下碧波。
诗出大才闲遣兴,话谈今古便惊人。沙金璞玉求良匠,流水高山待赏音。
玉在石中谁辨宝,金藏沙里未为真。淘金必索披沙拣,取玉须教破璞寻。
琴对子期弹雅操,马逢伯乐长千金。龙光未识思雷焕,奇字难知问子云。
美酒要逢知己饮,好诗须向会家吟。讲谈尽合周公礼,褒贬咸遵孔圣文。
断简残篇藏故典,冰弦玉轸播新闻。高人满座垂清听,始信书生用意深。
话说起,三代君,尊称夏禹。
姓似氏,乃轩辕,黄帝元孙。
其父鲧,帝尧时,廷推治水。
为无功,身得罪,殛死黄熊。
续父业,任司空,躬乘四载。
娶涂山,瓜瓜泣,不顾私情。
瀹济漯,排淮泗,注江注海。
任九州,作贡赋,禅代为君。
绝旨酒,拜昌言,下车泣罪。
叙九畴,铸九鼎,镇国安民。
天与子,启承家,兵征有扈。
太康氏,畋洛水,五子歌闻。
仲康氏,讨羲和,阴锄羿翼。
帝相氏,被寒捉,弑逆亡身。
少康氏,灭浇豷,銮舆反正。
一成田,一旅众,靡致中兴。
再传至,七朝君,三回甲子。
抒槐芒,泄不降,以至扃廑。
帝孔甲,醢雌龙,崇神好鬼。
又相传,复二纪,皋发因循。
至履癸,号桀王,荒淫无道。
造琼宫,宠妹喜,涂炭生灵。
十七帝,统江山,子承父业。
四百年,红日落,禹迹无闻。
商汤氏,顺民心,呜条伐夏。
祖名契,姓子氏,掌教明伦。
十四世,乃生汤,南巢放桀。
祷桑林,祈雨泽,祝网施仁。
发庄山,金铸币,赈民困乏。
怀万邦,新其德,自勒盘铭。
举伊尹,任阿衡,扶持太甲。
放桐宫,三载后,允德修身。
伊复政,将告归,敬陈一德。
主善师,绥先禄,永底民生。
传五世,有贤君,中兴太戊。
德胜妖,祥桑死,帝道重兴。
黄河滥,徒其民,因循九代。
至盘庚,还旧境,改国称殷。
天辅助,后三朝,武丁恭默。
梦贤臣,调鼎鼐,作楫为霖。
旧讲学,师甘盘,交修不怠。
敬其亲,丰祢庙,肜日稚鸣。
至武乙,鬬天神,雷霆陨命。
两三朝,无德行,国势颓倾。
末主纣,害生灵,饰非拒谏。
纵奢淫,宠妲己,剖炙贤臣。
巨桥粟,鹿台财,适资敌国。
徒倒戈,血漂杵,衣宝焚身。
三十世,六百年,成汤世界。
二老避,三仁去,麦秀歌闻。
周武王,尊太公,兴兵伐纣。
考其先,姓姬氏,上古贤人。
封后稷,相唐虞,教民耕种。
笃公刘,传太王,王季其勤。
文王昌,羑里囚,演成周易。
赐弓矢,专征伐,虞芮停争。
武王发,十三年,孟津大会。
一戎衣,陈牧野,不用刀兵。
释箕子,封比干,反商旧政。
式商容,僇飞廉,吊问穷民。
作旅獒,却珍奇,蛮夷通道。
陈洪范,访朝鲜,造请贤人。
周公旦,辅成王,居东避位。
大雷电,禾尽偃,天发金縢。
灭殷奄,宅土中,修明礼乐。
召公奭,相康王,棠树巡行。
周昭王,狩汉滨,胶舟溺水。
子穆王,忘讨罪,八骏西巡。
命吕侯,作赎刑,只因财匮。
征犬戎,获狼鹿,荒服观兵。
徐偃王,朝诸侯,彭城走死。
造父封,祈招谏,得止王心。
共懿孝,道衰微,诗人作刺。
恶来后,善养马,非子封秦。
天雨雹,江汉冰,咎徵显著。
至夷王,朝礼坏,下见群臣。
厉王胡,行暴虐,淮夷入寇。
得卫巫,能弭谤,国乱逃奔。
号共和,十五载,断续朝廷。
宣王靖,平淮夷,勤于政事。
任申伯,用山甫,周室中兴。
伐猃允,至太原,不勤远略。
后宫中,姜王后,脱珥规勤。
杀杜伯,及左儒,俱非其罪。
朱弓矢,兴道左,鬼报亡身。
周幽王,宠褒似,龙漦为祟。
幸骊山,举烽火,戏弄邦君。
二川竭,岐山崩,声先裂缯。
用非才,虢石父,结怨群臣。
申侯反,召西夷,犬戎兵动。
弑幽王,掳褒似,国势分崩。
秦襄公,郑武公,驱戎救驾。
立平王,迁洛邑,戍许和申。
并西戎,收馀民,秦封始大。
作鄜畤,祠上帝,僭用牺牲。
至桓庄,无威令,下同列国。
齐桓公,晋重耳,五霸称尊。
釐惠襄,五十年,人知管仲。
作内政,寄军令,束矢钩金。
蛇从龙,佐亡人,赵衰狐偃。
狩河阴,盟践土,颠倒君臣。
顷匡定,礼乐崩,凭谁整顿。
楚庄王,兴士马,问鼎欺心。
简王后,至灵王,时生孔圣。
祖尧舜,宪文武,撑柱斯文。
凤兮歌,丧狗讥,辙环不遇。
作春秋,诛乱贼,绝笔书麟。
景悼敬,两三朝,家翻国乱。
元贞定,哀思考,弑立纷纭。
劳攘攘,数百年,中原瓦裂。
是和非,长共短,史记评论。
秦穆公,宋襄公,假行仁义。
吴夫差,越勾践,改号称尊。
鲁曹沫,匕登坛,收还侵地。
赵武子,孤得立,杵臼程婴。
季札来,聘上邦,请观周乐。
国侨相,听国政,舆济途人。
田穰且,掌兵权,立诛庄贾。
孙武子,教战阵,令斩宫嫔。
伍子婿,入郢宫,鞭尸报怨。
越范蠡,破姑苏,弃职辞君。
韩赵魏,求诸侯,六卿分晋。
威烈王,宠反叛,自坏彝伦。
安烈显,守宗祧,绵绵一脉。
慎靓王,拥虚器,奄奄残云。
收拾在,赧王朝,穷居僻地。
就中间,千百样,变化纵横。
二百载,入春秋,干戈硬并。
九州中,七暴国,气势相吞。
邹子兴,孟轲氏,尊王贱霸。
距杨墨,辟邪说,不合终身。
齐孙膑,魏庞捐,争强鬬智。
赵廉颇,秦白起,赌胜夸能。
鲁连子,射聊城,解纷排难。
蔺相如,渑池会,重赵轻秦。
施战策,冠七雄,田单乐毅。
掉舌尖,说六国,张仪苏秦。
养剑客,四豪门,鸡鸣犬盗。
破秦关,三战国,蚁聚蜂屯。
侯嬴头,晋鄙椎,何其猛烈。
荆轲匕,渐离筑,一样酸辛。
八百年,周社稷,东西灭烈。
至赧王,献国邑,并入西秦。
细思量,夏商周,八十四主。
能几个,崇仁义,有道仁君。
开基主,济苍生,知甘识苦。
守成君,居富贵,不会温存。
禁不止,令不行,诸侯放肆。
恩不流,政不节,百姓生嗔。
一朝灭,一朝兴,鱼龙变化。
一边扶,一边倒,累卵难撑。
乾打闹,占排场,戏棚傀儡。
转头间,消灭却,火上冰棱。
到头止剩中原土,禾黍离离一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