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园旧梦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灯谜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4 10:33 编辑

《红楼梦》有个规律,隐写的事物一般不只说一次。因为隐,读者阅读时会有不同理解,有不确定性,雪芹会多次隐写同一事物,不会是孤证。我们可用此规则,检验自己理解是否对。

一、贾环的灯谜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二、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三、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四、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五、迎春的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六、探春的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七、惜春的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八、宝钗的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一、贾环的灯谜谜底
明线谜底:木雕枕头、螭吻兽头、朱明玉玺
隐线谜底朱祁钰
预线谜底:贾环
暗线谜底夺门之变、李内讧
主线谜底兄弟阋墙
二、贾母的灯谜谜底
明线
谜底:荔枝 朱明
隐线谜底:朱瞻基
预线谜底:贾母
暗线谜底甲申国变
主线谜底:明清易代
三、贾政灯谜谜底
明线谜底:砚台 玉玺
隐线谜底:杨继盛
预线谜底:贾政
暗线谜底:凝命神宝
主线谜底:知行合一
四、元春的灯谜谜底
明线谜底:炮竹、火器
隐线谜底赵士祯
预线谜底:贾元春
暗线谜底鄱阳湖之战
主线谜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红楼梦》
五、迎春的灯谜谜底
明线谜底:算盘、围棋
隐线谜底:朱载堉
预线谜底:贾迎春
暗线谜底十二平均律
主线谜底世法平等,天人合一。《风月宝鉴》
六、探春的谜底
明线谜底:风筝
隐线谜底:陶广义
预线谜底:贾探春
暗线谜底:郑成功收复台湾
主线谜底:正统之争,法统之争。《金陵十二钗》
七、惜春的谜底
明线谜底:佛前的海灯
隐线谜底:张煌言
预线谜底:贾惜春
暗线谜底:武当山的长明灯
主线谜底:风流隽逸,忠义慷慨 情僧录》
八、宝钗的谜底
明线谜底:更香 钟
隐线谜底:贾至、王维、岑参、杜甫
预线谜底:薛宝钗
暗线谜底:四人和诗的故事
主线谜底: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石头记》

总体解读;贾环、贾母、贾政三个灯谜谜底连起来是人亡、家散、有言必应。贾环的灯谜明线谜底朱明玉玺,贾政的灯谜明线谜底玉玺,贾母的灯谜明线谜底是朱明,贾母和贾政两个谜底合起来也是朱明玉玺。贾政灯谜引出传国玉玺的来历,也提示读者,朱明是没有传国玉玺的,按理就不是正统,天意不站在他这一边可朱明也传承了两百多年。朱元璋没传国玉玺,为显示自己是皇室正统,做了十七颗皇帝玺来证明自己就是天命的真皇。到了永乐时增加了四颗,嘉靖时又添了七颗,来标榜自己作为皇帝的存在。至此明代皇帝的玉玺成功的破纪录到达了二十八颗。朱允炆继位,命人雕刻了一方“凝命神宝”的玉玺,上书“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朱棣感叹道:“他是受了方孝孺、黄子澄的蛊惑,不好好治理国家,偏偏要做这些繁文缛节的东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可见,皇帝做得长久不长久,跟玉玺实在没多大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得玉玺者得天下”,玉玺也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物体,这一方御玺承载的是“正统合法”,何谓正?何谓法?他提出问题,在书中也借凤姐之口回答了。第五十五回王熙凤道:“你哪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借嫡庶之别,说正统之争。南明那些内斗那些反清复明的英雄大都被一个“正”字所害。如果郑成功是正统继承人,如果鲁王是正统继承人,如果孙可望、吴三桂是正统继承人……这些都可能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可惜少了一个“正”字。他们中间只要有一个能延续明朝,后有明末能臣改革,那中华民族就是有“大造化”了。

     贾政的谜底还引出他是知行不一的典范,不说他治家、为官,只说教育晚辈,常板起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动辄一声断喝,毒打贾珠,毒打宝玉,凶神恶煞,吓得儿子如“避猫鼠儿”一般,对贾环不管不问,对贾兰也如此。和宝玉差不多的王阳明就有一个好爷爷,“人才不是管出来的,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不是强制管束,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后来,王阳明融百家之长,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实现了为天下开太平、当圣贤的目标。

    赵士祯、戴梓、神机营代表的是国家的硬实力,只有像赵士祯、戴梓这样的发明家不断研究改造武器,让武器领先于同时代的国家,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江山社稷。他们是功在国家,彪炳千秋。

    程大位、朱载堉代表的是国家的软实力。贾政觉得算盘不详,因为算盘是“打动乱如麻”之物。在程大位手里,一把简简单单的算盘却造就了不平凡的数学技艺。程大位被誉为珠算之父、卷尺之父。朱载堉制作的一款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等数学计算,在此中所得到的每个有价值的数据,他都精确计算到了小数点后24位。凝聚了他毕生勤奋与智慧的十二平均律,就像一颗明亮的恒星,为世人照亮了之后的音乐道路。

    陶广义的万户飞天,他的航天梦。陶广义的存在为世界航天史注进了一股人文精神:对太空的不屈和执着。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陶广义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杨慎等学者为后世探寻的是救国之道。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继盛、张煌言、夏完淳、郑成功、李定国等民族英雄是华夏魂。雪芹是为他们写的“风流隽逸,忠义慷慨”。

    四春和宝钗的灯谜主线谜底是雪芹再次强调他的五书名五个主题。元春的炮竹引出警示之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应《红楼梦》;迎春的算盘引出预言世法平等,天人合一。对应《风月宝鉴》;探春的风筝引出自省,兄弟阋墙,内斗亡国。对应《金陵十二钗》;惜春的佛前海灯引出修身,持守本心,以情济世。对应《情僧录》;宝钗的更香引出治世,引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对应《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自省书。兄弟阋墙,内斗亡国。雪芹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而写《金陵十二钗》,自省正统之争,制度之争,法统之争。也提出问题,让天下有识之士共同思考。《红楼梦》是一部治世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雪芹素怀忧国悯生之心,有补天之志,故写《石头记》。明示有识之士,不管政权如何更迭,只要不忘记华夏魂,不要忘记华夏情,就能让华夏子孙延绵不绝,华夏精神世代永传!也明示执政者要以百姓为重,只要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这就是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红楼梦》是一部警世书。前车之覆,后车之戒。雪芹心存慈悲,以书示警,引人入正路,故写《红楼梦》,它警示当权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失去本心,醉生梦死、奢侈糜烂、贪腐无度、治国无方,就必然走向灭亡,家也如此。也警示读者,分辨真假正反,明白事体情理。《红楼梦》是一部修身书。雪芹认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固然是好事,固然是大人、君子要做的事。但是弘扬不如自修,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为此写下《情僧录》,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持守本心,以情济世。《红楼梦》是一部预言书。雪芹写《风月宝鉴》,用事体情理,引读者辨别。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辨别忠义,辨别华夷,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辨别真诚背叛……从而达到除邪、疗冤、知祸福的目的。再用事体情理,引治理,自身修养,家族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治理等等。它采用步步设谶,以小写大,以家喻国的艺术手法,让读者设想人物、家族,乃至国家的结局。《红楼梦》架空历史,只取“事体情理”,所以它适合任何时代,身处平等自由民主的我们,也还要面对强权霸权,同为地球村的居民,要停止内斗,共同保护地球。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8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2 13:20 编辑

一、贾环的谜面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明线谜底:木雕枕头、螭吻兽头、朱明玉玺
隐线谜底朱祁钰
预线谜底:贾环
暗线谜底夺门之变、李内讧
主线谜底兄弟阋墙

    “大哥”指的是木雕枕头,方方正正一边四个角,可不就是“有角只八个”且“只在床上坐”,暗示大哥是“绣花枕头”。“兽头”,原是屋脊上的兽头形装饰物——螭吻,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有关“九子”,说法不一。明杨慎《升庵外集》“九子”是:囚牛、螭吻、蒲牢、狴犴、嘲风、霸下、睚眦、狻猊、屃赑等怪兽;而“螭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俗语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是说龙所生的儿子,都是些各不相同的怪兽。而螭吻是龙的变种之一。雪芹让贾环说出这“兽头”谜,暗示贾环是个不肖子孙。预言贾环在贾府被抄家之前,引外敌进入贾府,贾环成功继承了国公府。


    朱祁钰:大哥贾珠和二哥宝玉,合起来是朱玉玺。宝玉是奇玉,连起来就是朱祁钰朱祁钰的一生,因为他的大哥,注定了与权谋、命运和家族情感的纠葛。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皇帝的兴衰史,更是一幅展现人性沉浮的历史画卷。朱瞻基晚年与一位名叫吴氏的宫女发生了一段情缘,结果这段情缘竟意外孕育出朱祁钰。朱瞻基觉察事情不妙,将他们驱逐出宫。朱祁钰的母亲吴氏,曾是汉王府的仆人。当初汉王发动叛乱,朱瞻基亲自平定了叛乱,这令他对汉王府的人心生芥蒂。朱瞻基在临终前,仍决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将母子带回宫中,交托给时任太后。朱祁镇初次见到朱祁钰时,对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习惯了独自一人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弟弟,带来了无限的欢愉。两人从小一起在宫中嬉戏,培养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命运常常无情地操纵着人们的命运。朱祁镇因出征瓦剌而被俘,国家不容一日无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祁钰本只是临时代替监国,却被于谦等大臣强行推上了龙椅。而当朱祁镇被释放回朝,却发现世事变幻,皇位已被弟弟夺去,愤怒在他心中升腾朱祁钰登上皇位后,朱祁钰并未懈怠。他的领导才华得到了展现,他重用了于谦等忠诚臣子,最终成功击败瓦剌大军,这和他被俘虏的哥哥朱祁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朱祁镇最终回归,经历一段休养后,凭借一批旧臣的支持,他在“史门之变”中发动政变,成功夺回了皇位,从朱祁钰手中夺得皇权。第二天,于谦等人以谋逆罪名而被蒙冤处死,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并被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一个多月后,离奇死亡,死因不明。朱祁钰做了八年皇帝,却不明不白地死去,按亲王礼被葬在北京西山,是明朝迁都以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墓的明朝皇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祁镇和朱祁钰,本是骨肉情深的兄弟,情谊昭然若揭,然而最终却陷入了生死对峙的局面。这种转变无疑深刻地展示了在权力斗争的风暴中,亲情竟会变得如此脆弱。朱祁钰代兄救国,力挽狂澜,最后成为明朝历史上结局很凄凉的皇帝。


    李内讧: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孙可望、李定国兄弟二人内讧,兵戎相见,把一个刚有点起色的南明永历小朝廷彻底断送掉了。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农民军领袖大西王张献忠的义子,虽不同姓但实属兄弟。在张献忠牺牲以后,孙可望被众人推为盟主,正式成为大西军的最高领导人。张献忠另外两个义子刘文秀、艾能奇对孙可望是真心拥护的;而李定国素来对孙可望不是很服气,孙可望也对李定国在军中的威望很是忌惮;因此,孙可望时不时地就会借题发挥,去敲打一下李定国。在平定云南的战争中,艾能奇不幸中箭身亡,他的部属都归属了孙可望。这样一来,在大西军三巨头之中,孙可望的直属军事力量最强,李定国、刘文秀所掌握的军队都无法与孙可望相比。孙可望与李定国、刘文秀一起,率领大西军余部来到云南,建立了以云南为中心的大西南反清基地。为了整合全国各地的反清力量,他们决定联明抗清,以南明永历朝廷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几个小朝廷都很快接连覆亡。当史可法、何腾蛟、瞿士耜等能臣干吏接连遇难以后,刚刚建立的南明永历小朝廷基本上已处于山穷水尽而又无人可用的地步。就在南明小朝廷的大臣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西军余部抛出了联明抗清的橄榄枝。其实在联明抗清的问题上,李定国、刘文秀二人的政治倾向与孙可望是大相径庭。孙可望是不希望联明,李定国、刘文秀则愿意奉大明为正朔,李定国最后不惜引刀自刺,逼得孙可望不得不联明抗清。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就此埋下。李定国、刘文秀他俩一加入永历朝廷,就对永历皇帝忠心耿耿,一心要打败清军,中兴大明王朝。李定国、刘文秀对永历皇帝的忠诚,使得孙可望大为不爽。孙可望则是有自己称帝的野心,甚至都不加掩藏。孙可望立太庙,把太祖高朱元璋的灵位放中间,张献忠在左侧,孙可望的祖父、父亲放在右侧。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对此李定国非常厌恶。永历二年,在练兵场上,孙可望借口李定国对他不恭敬,就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最后两个人虽然表面上和好,但实际上已经逐渐离心离德。孙可望善于治国理政,他打着永历皇帝大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可望迅速攫取了永历朝廷的朝政大权,成为了实际上的军政一把手。他整肃了朝纲,使得南明政令统一,南明军队得到了充分补充和休整,战斗力迅速提升。从1651年开始,在孙可望的领导下,南明军队对清军展开了猛烈的大反击,给予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其中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次大捷,斩杀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其战绩震撼了大江南北。明军在此次出击中展现出骇人的战斗力,打得清军溃不成军,以致清廷竟然都有了放弃西南七省,与永历朝廷划江而治的打算。此番战绩辉煌,军威震动华夏,让孙可望的个人声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也让身为领军人物的孙可望头脑膨胀起来,野心滋生,欲取代永历帝自己来当皇帝。而李定国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入南明之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效忠永历帝,以打败清军,收复失地,恢复大明江山为己任。孙可望觉得只有除掉了李定国,自己才能从从容容地登上皇帝宝座。李定国1652年7月取得桂林大捷以后,向孙可望献上战利品的同时,仅仅给永历皇帝呈上一份报捷的奏折,这就激怒了孙可望,导致李定国在计划全歼尼堪的八旗精兵之时,孙可望暗中密令大将冯双礼悄悄率部撤走,使李定国计划中的歼灭战最终变成了一场击溃战,战果仅是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孙可望的拆台,自然的,也使李定国心中极为不满。随着李定国连获桂林、衡阳二次大捷,其声望威震天下;这就更使心胸狭窄的孙可望怒不可遏。孙可望软禁了永历帝,他的飞扬跋扈,使永历帝心惊胆战,日夜担忧,永历帝就派密联络忠于明室的李定国。李定国在刘文秀等人的帮助下,把永历帝从安龙接到了昆明。此举不仅打破了孙可望当皇帝的迷梦,而且还使孙可望失去了永历朝廷实际统治者的地位;孙可望对他们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李定国、刘文秀手中兵力仅有三、四万人,而孙可望则拥有精兵二十万,并且,云南境内还有很多孙可望的亲信部下统领的军队。人心向背在这场内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南明军队的将士都以明朝为正统,不愿背叛朝廷,更不愿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孙可望挑起内讧,是尽失人心的。孙可望战败后只带着十数骑落荒而逃,众叛亲离的孙可望,在羞怒之下,带着仅剩的亲信投降了清军。出卖了兄弟们,谋得个义王的头衔。最后孙可望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死得不明不白,倒是身后落得一片骂名。

    “兽头加枕头”的寓意与苏北扬州一带的丧事风俗有关。这一地区,有人亡故以后,家人要将死者枕头用力放置或扔到屋顶上,越上越好。这样就形成屋内的枕头与屋上的兽头为伍的特殊状貌。这一风俗本身的寓意,或以为家人送死者早早升天,或以为是招魂。曹永森先生所著《扬州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暗合苏北扬州的丧事风俗,隐喻了“人亡”二字。


    明朝亡于内斗,先说皇室的内斗明朝,皇权传承,因立嫡立长引发了一系列战乱和纷争。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在皇太子朱标早逝后,悉心培养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希望由他来传承大明基业。然而,朱元璋绝没有想到,就在他刚撒手人寰不久,皇室内部便烽烟四起。明太祖的庶子、身为建文帝皇叔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名起兵,夺取侄儿的帝位。朱棣攻下南京后,弄得侄子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夺国成为明成祖后,深知皇权传承之争的残酷性,也清楚自己老爸朱元璋囿于嫡长制的陈腐礼法,是头脑糊涂: 假若朱元璋不是决定由优柔敦厚的皇太孙朱允炆承继,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场骨肉相残。鉴于自身经历,朱棣不愿将皇位传给体肥脑笨的皇长子朱高炽,而是中意在“靖难之役”中协助他篡得皇位敢作敢为的皇次子朱高煦。然而,知道了道理不代表能够做到。现在轮到朱棣做出选择接班人的决定。他在中国几千的“立嫡立长”的嫡长制前,也不得不俯首屈从。他选择了嫡长子朱高炽,不过后者仅当了两个月皇帝就死掉,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结果,历史惊人的相似。时隔不久,又是皇叔发难:当朝皇帝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仿效其父朱棣谋反。这次,皇叔朱高煦没有造反成功,朱瞻基率军亲征,不仅把皇叔抓起来禁锢,干脆将其置于倒扣的铜缸中,周围放炭火活活炙死。不过老百姓免不了一场意外之灾。明朝中期,历史又一次重演。明正德时,不服立嫡立长的宁王朱宸濠谋反。“靖难之役”。当时朱棣为了争取诸王中最为英勇善战的宁王朱权的帮助,特别许诺如果大功告成,那么他将把天下劈成两半,一半自己留着,另一半分给好兄弟宁王。等到朱棣事成之后,他立刻成为了健忘症患者,把曾经许下的诺言忘得一干二净。宁王自知没有实力跟他硬着来,就请求朱棣把杭州给自己做封地,被朱棣拒绝了,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去新皇帝朱棣给他的封地—南昌。宁王朱宸濠就是朱权的后代,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经过长时期观察,他认定天下对皇侄朱厚照不满意的大有人在。于是朱宸濠同学觉得自己为祖先报仇,光宗耀祖的机会来了。最终,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前面写的夺门之变,这里只简单写三个做代表。


    明朝从开国到亡国,近三百年的权力斗争,主要还皇帝、阁臣、宦官三方权力的角力明朝皇帝有一份非正常死亡名单:崇祯:上吊;天启:落水死; 正德:落水死; 景泰:谋杀;光宗:吃红丸而死;嘉靖:差点被勒死;朱高炽:纵欲死;朱允炆:死因不明;这么多非正常死亡,这里面肯定有鬼,而鬼是谁呢?是明朝文官集团。文臣和明朝皇室的矛盾要追溯到朱元璋时代。朱元璋治的洪武四大案开始,一直到崇祯面临的浙党、东林党和阉党大乱斗,整个明朝就是无休止的内斗。内斗会亡国,南明政权是亡国也要内斗。只为自己利益考虑,从不考虑江山社稷和百姓,出现明君就容不下。比如正德帝,正德是一代明君,却被黑成了“非洲人”。嘉靖黑、文官集团黑、满清更是往死里黑!清朝黑正德可以理解,嘉靖和明朝文官为何也要黑正德?正德能被称为“武宗”,其雄才大略绝非一般人能比。仅仅一次“小王子之战”就确保了大明江山十几年安稳。而正德想做三件事:收权;升武将的待遇,并以此压制文官;重启郑和下西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收权。文官集团和朱家王朝竞争的焦点就在对外贸易上。“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武官势力彻底崩溃,而朱家也大权旁落,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势力。正德和天启的死,都和改革有关。了解这些真相后,才明白崇祯不敢强硬逼朝臣捐款的原因了。
   
        南明的内斗就更激烈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千年,却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这一切的根源,正是源于明末空前绝后的党争内斗。这些置家国大利于不顾,为了私利党同伐异的大臣,要为中华民族的落后负责。这些中华民族史上的罪人永远不会想到,他们死后的百年中华民族要遭遇何种屈辱。这也是雪芹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而作红楼梦的原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4 10:35 编辑

二、贾母的谜面是: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明线:荔枝 朱明
隐线:朱瞻基
预线:贾母

暗线:甲申国变
主线:明清易代


    谜底是荔枝。因为“站”字扣“立”,而“立”字谐音“荔”;树梢,是枝头,合起来,就是水果“荔枝”,更何况,荔枝的样子,像一个毛头猴子呆在树梢上。荔枝果皮鲜红和紫红色的,暗示色彩“朱”。第五回游幻境,宝玉看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页那幅图,“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其后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谶语。在“宝玉看了仍不解”处,有甲戌本脂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此回悉借其法……真奇想奇笔。”第二十七象庚寅 (明朝立国),猴子立枝在木上,又是稍作变化,把曲尺、玉带变成了“猴子立枝”,就是个出头的曲尺形状,还是个“朱”字。明朝立国的画谶,取“朱明”。在甲申猴年,清国占领朱明的地盘。“轻”“站”是“清”与“占”的谐音;“树”指的是木字辈皇帝的朱明。“树倒猢狲散”暗指永历朝廷完结,玄烨登场。“树倒”指“木”代表的朱明最终倒下,“猢狲散”为“胡孙上”的谐音或近似音,指胡虏的孙子辈(祖一辈从皇太极、多尔衮算起)玄烨做了皇帝。永历帝亡,玄烨登场,明清更替。大汉民族只空有虚称而已



     树倒猢狲散,也是预言贾府结局。贾母这颗大树倒后,贾府人亡家散各奔腾。

    朱瞻基画的食荔图,无意中预言满清鼠辈在偷食朱明这个荔枝。朱瞻基擅长绘画,类型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草虫都能画,他的性格豪放,在艺术上敢为前人所不敢为,比如他就开了画老鼠的先风。在故宫博物馆藏有三幅朱瞻基画的老鼠图,据了解这可能是他画来赏赐给属鼠的臣子的。历史上很少有画家会特意把老鼠放进画里面,更何况朱瞻基还是一代帝王,也算得上是打破常规了。老鼠虽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动物,但身上倒也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寓意,比如在民间它象征着“多子”,所以把老鼠和瓜画在一起,就象征着多子,和荔枝放在一起,取“红利”谐音,代表着富足。朱瞻基画食荔图,一只白鼠啃食三只荔枝,荔壳散落于地,另有三片绿色的荔叶陪衬。由于此画写在瓷青纸万年蓝上,故老鼠的 “白” 与荔枝的 “红” 在蓝色底纸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抢眼,似有描写老鼠在夜幕下偷食的背景。朱瞻基的鼠图是有意趣的写意画,机敏可爱的老鼠,使人忘记了鼠类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的确是一位发现与挖掘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不过,他无意中画出大明的结局了。如果他知道这画是画谶,他还会画吗?黛玉的“伤心一首葬花吟,似谶成真不自知。”朱瞻基也一样。

    雪芹在第二十一回也隐写了满人窃大明。宝玉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其实,雪芹想引用告诉读者的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 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对照着看,就明白雪芹隐写的是:满人已将符玺、仁义,乃至整个国窃走,天下已非明的天下也。


    红楼成书时间:第一回中的一条脂批,也可作为佐证。甄士隐出场后,形容其“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处,甲戌本有侧批曰,“自是羲皇上人 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提示得相当清楚了。在崇祯时期,首辅周延儒因狂妄私下称崇祯皇帝为“羲皇上人”被温体仁指使他人举告而丟官,可说是件朝堂上下尽人皆知的事情,《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而延儒至目陛下为羲皇上人,语誖逆。六年六月引疾乞归”。“树倒猢狲散”言简意赅地表明,大明实亡于永历帝遇害的永历16年,玄烨登基后的康熙元年。甲戌本在“树倒猢狲散”上方有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 全犹在耳 曲指三十五年矣 伤哉 宁不恸杀”,以“伤哉!宁不恸杀!”做“树倒猢狲散”的注脚,可知,上述解释不谬。第二十二回,贾母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处,有夹批“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可见“树倒猢狲散”在书中意思非比寻常。第四个时间点(段),庚辰本第二十二、二十回两处眉批“前批知者寥寥 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呼”,“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 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 被借阅者迷失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据此可知书稿誊清(书成)在丁亥年1707年夏之前。这个“三十五年”给我们透漏出了脂批人批阅至此的时间。按照永历帝被杀的1662年(康熙元年)起算,过三十五年就是1697年。《红楼梦》初稿,创作于1695年之后,成形并誊清于1707年夏之前。(成书时间由知乎用户海的深处推断出来的。)


    明清易代:公元1644年,这一年决定了明亡清兴这一历史大势。但这其实只是为了历史分期的方便,在当时明朝并未灭亡,甚至天下也并不一定就是清朝的,明朝并非真的无力翻盘。这一年,第一个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其实是李自成。以1644年作为明清易代的原因,其实就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之后崇祯自缢于煤山,从此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结束,天下群雄开始了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弘光帝的南明、顺治的清朝在当时可以说是三足鼎立。如果真的存在平行宇宙,那么完成向统治阶级转变的李自成其实是能够统一天下的;有完整的一套班子的南京弘光朝若非只知道纵情声色,其实划江而治也是极有可能的;而入关后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的清朝,若非推行剃发易服,统一天下的过程也会更快。与其它各朝的开国不同,清朝入关不久,八旗军的名将们便凋零殆尽:1649年,豫亲王多铎病死;1650年,睿亲王多尔衮病死;1651年,英亲王阿济格被赐死;1652年,巽亲王满达海病死;同年,敬谨亲王尼堪战死……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到顺治十年(1653年)之时,清朝本族能征善战之臣几乎都去世了,而此时的南明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清朝能否统一天下开始有了很大的变数。颠沛流离的南明朝廷形成了三大势力:其一,永历帝的西南抗清力量,以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李自成余部——夔东十三家为主体,实力最强;其二,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郑成功、张明振、张煌言为首,擅长水战;其三,清朝内部的“反清复明”势力,以钱谦益为首,极具号召力。在兴复大明的过程中,各方均意识到必须联合方能共抗清军,而负责联络东西两大抗清势力的正是钱谦益等人,时间便是公元1654年。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均为张献忠的义子,设若能同心协力,大明中兴其实还是非常有希望的。与孙定国想要与张明振会师长江相比,永历帝和李定国更想与郑成功会师广东。可是,这一计划最终因为郑成功的小算盘而最终搁浅。与孙可望想要篡位不同,郑成功对永历帝是“遥奉”,他更希望“依朝鲜例”自立。于是,郑成功用支持张明振搪塞李定国,又派陈辉部佯装北上敷衍张明振。从根本上来说,郑成功对会师广东和会师长江都没有兴趣。1654年会师长江和会师广东这两大战略其实都是切实可行的,但最终分别由于孙可望和郑成功的原因而并未成功。应当说,这是南明最后翻盘的机会,之后留给南明的只剩下各个击破。南明,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这与南宋有赵构不同。赵构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但偏安一方则绰绰有余。南明无论是弘光、隆武、唐王、鲁王、永历均没有被各方势力广泛接受。而南明实力最强之时,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的内讧最终使南明走向了不归路。明亡清兴的结局,其实并非简单的力量强弱对比,与两方的决策和内部的凝聚力关系更大一些,而南明所缺乏的正是凝聚力,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将所有的反清力量集中起来。最终,中兴大明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甲申国变:公元1644年,为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其时发生了明清两朝的重大变革,史称“明清鼎革”、“明清之变”或称“甲申国变”、“甲申之变”。虽然是明清政权交替,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却介乎其间,实际上是三方势力的拼搏。明朝的后期,政治日益衰败,万历朝皇帝怠政而贪婪,朝臣结党,边防逐渐懈备,后金崛起于东北;天启朝皇帝年幼贪玩,太监魏忠贤专权残害忠良,百姓生活困苦,后金军不断进犯明朝边关;崇祯朝皇帝虽然勤政,但他刚愎暴戾,奸臣弄权,农民起义暴发,后金军深入内地,明朝岌岌可危。崇祯十七年(1644)春,即甲申年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崇祯初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以陕西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国号,称为“顺朝”。三月,起义军东征,直捣京师。占领北京后,李自成派员接收山东等地方政权,同时兴师出征清朝军队。四月,李自成所率部队在山海关被清兵击败。清军与吴三桂部联合追击大顺军,李自成退回北京。五月,李自成在北京金銮殿称帝,然后火焚明宫殿,逃离北京,返奔西方。清军入北京,并继续追剿李自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金)政权。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大金”为“大清”,清朝正式建立。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取得松锦大捷。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五月,清朝定鼎北京,定为顺治元年。此年即甲申年,所以这一重大变革,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甲申之变”。最为奇特的是:这一年,大明、大顺、大清各有其不同的纪年。三个政权的交替反覆如同风云,最终,日渐强盛的清朝占领北京,夺取了天下。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2 21:12 编辑

三、贾政谜面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明线:砚台 玉玺
隐线:杨继盛
预线:贾政
暗线:凝命神宝
主线:知行合一

    谜底是砚,因为砚多制成端端正正的方形,砚也非常坚硬,“必”与“笔”谐音,所以最后一句就是“有言必(笔)应”。真正的谜底,就是悄悄告诉贾母的“宝玉”,印,玉玺。贾政悄悄说,宝玉又悄悄告诉贾母,是雪芹悄悄告诉读者,读者要意会。贾母的荔枝,同时谐音“离枝”,即枝叶分离之意,寓意贾府破败,骨肉分离。加上贾政的“砚”,即贾母所说之事最终必将应“验”。这两个谜语合在一起,也是谶语性质的,只是贾政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他将自己谜语的谜底告诉了宝玉,宝玉何等聪明,自然会说给贾母,贾母自然一猜就中。贾母、贾政的灯谜,是一来一往,连起来就是:朱明玉玺。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代表安身立命之根本,是贾政的治家准则。他认为自己不犯错,就会顽强自守,要行得正,立得正。
书中介绍他“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人品端正,风声肃清”、“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不过,从他教子、治家、为官等方面,读者看到的他并不“端方正直”,而是一个假正经。在教子方面,常板起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动辄一声断喝,毒打宝玉,凶神恶煞,吓得儿子如“避猫鼠儿”一般,对贾环也不管不问;在治家方面,只知维护贾府的表面名声,对府内发生的秽行丑事,视若罔闻;贾芹丑事,金钏跳井,他首先想到的是“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对贾府的种种矛盾及没落命运,他只会搓手顿足,一筹莫展。他被凤姐玩于股掌而不自知;在为官方面,不是靠自己的文才举业,全靠父亲的临终奏本,“恩赐”了一个“额外”的主事,每日应卯,“只晓得郎中事务都是一景儿事情”。一放外任,“便觉样样不如意”,他嘴里常说不负朝廷圣恩、祖父功勋,却又以“你们闹出事来不与我相干”,默许下人敛财横行,他亲自为薛蟠两次打死人命奔走说情。为官如此,何言“风声肃清”?贾政是一个言不由衷的伪君子、言不顾行的假正经。贾政是知行不一的典范。


    知行合一: 明朝时期,浙江余姚的科举状元王华,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儿子、不喜四书五经,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就像贾宝玉一样贪玩,喜欢下棋做游戏,他也是恨铁不成钢,要棍棒相加,爷爷王天叙说:“人才不是管出来的,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不是强制管束,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而且他还对着儿子和孙子说:“我相信,这个孙子王阳明将来必有大成。”在爷爷的支持和引导下,王阳明顺着自己的天性去读书和行事,很早就树立做第一等事的远大理想,即读书做圣贤。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去研究理学、佛学、道学,词章学,去钻研兵法,最后他融百家之长,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实现了为天下开太平、当圣贤的目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非常著名的理论,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但起码有一种解释是,你知道的和你做的应该是保持一致的。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一,在当时很有针砭时弊的意思,因为王阳明发现,在明朝大部分为了考试做官,都只是拼命的读书科举,而对于书里的知识,却完全不在乎,甚至是行为和学的那些东西恰恰相反。明朝的官场,从朱元璋时代的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开始,就一直呈现出比较畸形的状态,而这种畸形在嘉靖朝达到了巅峰。嘉靖皇帝因为是从旁支继承的大统,加上本人又聪明自负,从杨廷和罢官之后,围绕在嘉靖身边的大臣,基本上都没有纯正的君子了。倒不是说嘉靖身边都是小人,而是说大家为了自保,围绕在嘉靖身边的内阁,基本上都是一群人精,一群跟嘉靖斗智斗勇的人精。他们作为内阁,作为掌握了国家命脉的大臣,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国家着想,而是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内部斗争上面,为了取得他们心中的正义和胜利,完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最著名的事情就是杨继盛弹劾严嵩的《请诛贼臣疏》,历数其“五奸十大罪”,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讨严檄文,杨继盛不畏强权,也堪称忠臣之典范。这不是为严嵩翻案,严嵩绝不是什么好人,但杨继盛所写的这五奸十大罪,看似义正言辞,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的,属于典型的污蔑之词。当年编修《明史》,准备把严嵩列入奸臣传,就引发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李绂单挑明史馆群聊,明言说这五奸十大罪全都是污蔑的,现代学者苏均炜就曾逐条分析过对严嵩的这些职责,完全都是不实之词。这是要为严嵩翻案吗,当然不是,这是明朝官场一种奇怪的现象,你明知道对方是坏蛋,当你想要搞垮对方的时候,你说出来的对方做的坏事,基本上都是在那里信口雌黄。这种事儿,如果是对于严嵩这种当了14年首辅的人,可能多少有些无奈,因为严嵩作为首辅,很多事就算不是他做的,他起码也是要负责任的。但如果是对于其他普通的官僚的,当你心中认定了这个人是个坏蛋之后,你就会以正义之名,对这个官员进行各种完全捏造的攻击和弹劾,这种事发展到最后,就是明朝后期无休止的党争,无休止的相互攻击和吵架,完全让朝堂无法正常运转。王阳明说得很简单,知行合一,你认为某人是坏人,你就据实陈述就行了,但是明朝奇特的环境,导致了无法据实陈述,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以夸张和编造为基础的,各种弹劾奏章满天飞,朝堂上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奸佞小人。自己为了正义,适当用一点手段,那也是可以的,当每个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当大家抱团取暖,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正义,而攻击对方成员的时候,这种弹劾就变成了完全毫无底线的攻击和造假。

    明代名臣杨继盛在狱中所用的砚台,一份随形子石端砚,正面利用黄褐色的石皮,雕刻了一幅虬枝梅花图,包住了砚池和砚堂的大半。背面凹凸不平,正中赫然镌刻两排六个字:“继盛狱中用砚。”后来被人收藏。杨继盛案件,实际上是明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明嘉靖皇帝时,恶贯满盈的严嵩一党当道,权倾一时。他欺上瞒下,与鞑靼敌军内外勾结,危害国家,引起众多正直忠臣的抗争,结果都受到严嵩奸党的迫害,杀的杀,贬的贬,“一网打尽,靡有孑遗。”在此高压态势之下,身为兵部车驾司员外郎的杨继盛毅然一再上疏抗奏,向皇帝告发严嵩等奸臣的御状。嘉靖皇帝初时认可,继而变脸,致使杨继盛蒙冤诏狱。杨继盛第二次上疏弹劾严嵩时,其妻劝阻,说“老虎头上搔痒,无补国家,转取祸戾,何苦何苦!”而杨继盛道:“我不愿与这奸贼同朝共事,不是他死,就是我死。”“龙逄、比干,流芳百世,我得从其后,愿亦足了,你休阻我!”谁知,朝上奏章,暮入诏狱,又一次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严嵩父子刻意加害,严刑拷打,荼毒刑法,无以复加。杨继盛入狱后,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说是可以解血毒。他谢而却之,道:“椒山(杨继盛自号)自有肝胆,无须此物。”其间,杨继盛遭遇非人待遇,“数次杖笞,体无完肤,两股上碎肉片片,累坠不堪,而且筋膜被损,逾牵逾痛。继盛咬住牙根,竟用了手爪,将腐肉挖去。又把饭碗磕碎,拾了瓷片,割断筋骨二条……”以致“狱卒执灯颤欲坠。”如此坚贞不屈,不改初衷,终于三年后被处决,弃尸于市,年仅39岁。临刑前作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传国玉玺: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为了表明自己的独一无二,他专门制定了只有自己能用的称谓和器物。称谓自不必说,皇帝一词即是典型例子,此名取自三皇五帝,意指功超三皇,德迈五帝。器物最突出的代表则莫过于传国玉玺。这方大印的制作十分与众不同,使用的是天下至宝和氏璧,拟定的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磅礴大气,写字的是他的丞相,著名书法家李斯,颏印的是著名玉工孙寿。这颗玉玺遂成了皇帝权威的重要象征,亦引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始皇帝死后,大秦江山并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传了亿万斯年。只是两年有余,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便宣告瓦解。这颗传国玉玺也由秦始皇的孙子献给了那位斩白蛇起义的沛县布衣,未来的汉高祖刘邦。刘邦死后,传国玉玺差一点传给了吕氏。到了西汉末年,这颗玉玺又在王莽、刘玄、刘盆子三人手中兜兜转转。最终,又传回了刘邦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手中。可稳定了不到200年,这颗玉玺又被他人所取。此后,从三国鼎立,再到两晋南北朝,这颗玉玺成了那些梦想成为帝王之枭雄的争夺对象,也使得中华大地撕杀了400余年。唐承隋制,后梁太祖朱温又从唐哀帝手中获取了传国玉玺。可是还没等到五代结束,传国玉玺便被后唐末帝李从珂一把大火烧没了下落。没有玉玺,石敬瑭怎么做皇帝?桑维翰出招:自己刻,秦始皇那颗不也是李斯刻的么!此后,中原皇帝都学会了刻自己的印。



    凝命神宝:朱元璋不顾历代皇帝只有八玺的成立,做了十七颗皇帝玺来证明自己就是天命的真皇。到了永乐时增加了四颗,嘉靖时又添了七颗,来标榜自己作为皇帝的存在。就此明代皇帝的玉玺成功的破纪录到达了二十八颗。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继位,却不遵从爷爷留下来的传统,命人雕刻了一方“凝命神宝”的玉玺,上面居然刻有16个字。原来,建文帝在做皇太孙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给了他一方重宝,上书密密麻麻十六字。建文帝醒来之后对此事念念不忘,等到继位之后,恰巧有官员进贡西域雪山的青玉一块,遂命匠琢此玉为大玺,至是功成,赐名“凝命神宝”,告天地祖宗,宣示远迩,百官毕贺,大宴文武、四夷于奉天门。中国历史上十六字的玉玺只有三个,一个是北魏文成帝在位时,雕刻的“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玺,一个是宋徽宗在位时,雕刻的“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亦十六字,命名“定命宝”,这块玉玺与建文帝所刻相似。唯独留下这方十六字玉玺被朱棣得到,朱棣取来看时,上书“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凡十六字。朱棣感叹道:他是受了方孝孺、黄子澄的蛊惑,不好好治理国家,偏偏要做这些繁文缛节的东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明太祖朱棣所制玉玺。它是由白玉雕刻而成,形状长方形,长约13.8厘米,宽约10.1厘米。玉玺上刻有“天子之印”和龙纹等图案,象征着天命和皇权的象征。在明朝时期,玉玺是皇帝掌握大权的核心标志。每一位明朝皇帝都会亲自保存并使用玉玺。然而,在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中,玉玺经历了多次转移和失窃。据历史记载,明朝玉玺于1644年的明朝灭亡时失去了踪迹。当时,李自成与李定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大顺政权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随后被后金势力所灭,后金建立了清朝。清朝入侵北京后,大批明朝官员和士兵未能逃脱,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玉玺向南逃往福建。有关于玉玺所在的传闻层出不穷,一度甚至有人声称在赣南一带找到了玉玺。然而,这些传闻没有得到明确证据,玉玺的去向依然是一个谜。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六月,陕西一个名叫毛志学的军人在河边洗澡,拾到一枚白玉玺,上面用篆文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整个玉玺很有光彩,包括螭钮一共厚二寸,方圆一尺四寸四分,“篆文明朗,刻划奇古,殊无瑕玷”。一个君王,如若登上了龙椅,却没有玉玺,那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憾事。玉玺之于帝王,就正如虎符之于大将军,都是身份的象征,是发号施令的信物。这枚南明的玉玺,却是在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手中丢失的,是当年他与众大臣匆忙逃往缅甸途中落下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枚玉玺才会在昆明出土。玉玺在君王手中丢失,也预示着不祥之兆,预示着国运就此衰败,南明即将灭亡。南明末代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正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这堂兄弟俩也真的是同命相连,都是皇帝,还都是末代皇帝,且都是本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的重整朝纲,却都无疾而终。朱由榔当时还是永明王,跟随一众大臣逃至江南一带,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朝政,也是明朝的延续,为南明朝。南明朝一开始建立时是其他藩王继承皇位,但由于南明不断被清军攻打,因此皇帝也是不断地更换,最后由朱由榔继任了,为永历皇帝

    猜灯谜前,雪芹有意点了玉玺。原文是: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玉”是石头的一种,美石为玉,质细而坚硬。后来,因其美而质坚,被赋予人格化的特点,即五德,《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五德即为“仁、义、智、勇、洁”,此为君子之风,所以玉即代表君子,所谓翩翩君子,温润如玉,指的就是君子像玉一样,即有温润的外表,又有五德之品行。世上最珍贵坚硬的事物名叫宝玉。但那只是一个名字。你是谁呢?你有什么珍贵坚硬处?“得玉玺者得天下”,玉玺也只是一个名字,这一方御玺承载的是“正统合法”,何谓正?何谓法?



红楼五线谱上的灯谜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3 22:19 编辑

四、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明线谜底:炮竹、火器
隐线谜底赵士祯
预线谜底:贾元春
暗线谜底鄱阳湖之战
主线谜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红楼梦》

    谜底是炮竹,很简单,不过,寓意不简单。炮竹虽能一鸣惊人,但生命短暂得一响即散,稍纵即逝。炮竹寓意元春的富贵尊荣如爆竹般短暂,也寓意贾府不久将家散人亡的结局。元春这个谜语可与王熙凤的笑话前后对照着看,第五十四回,王熙凤讲了一个“聋子放炮仗”的笑话。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依据这些信息,可推测贾家出事时间在元宵节前后,“回首相看已化灰”指明元春死在元宵节,她参与了“放炮仗”这件大事。“房子大的炮仗”指出所图之事甚大,考虑到炮仗大小,足以惊天动地。暗示贾家触动了皇权,北静王作为四王八公的领头人,贾家和北静王关系近,就算没参与也会牵连其中。本来元春封妃就是新皇为削藩设的局,元春和贾家都没察觉,都没政治头脑。“往城外放去”证明这件事没有发生在京城,而是在京城以外之处。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以及元春曲子“望家乡路远山高”,证明“放炮仗”之地类似“马嵬驿之变”是在外地。引了上万的人跟着,代表参与者众,起码上万人。人数多,不过,大多是看热闹的。“性急的人等不得”是指有人不按计划提前发动,所有人都没准备好,也没有响应和策动。提前仓促发动的夺权闹剧自然生不起一点浪花,雷声大雨点小。就像房子那么大的炮仗,本该惊天动地,却只有“噗哧”一声。看到这里,可以推测到四王八公的旧势力是入了太上皇和新皇联合定的削藩计里了,四王八公为忠义支持太上皇,没想到入了他们父子设的“蜂麻燕雀”骗局里被一网打尽。

     “聋子放炮仗”的笑话另一层寓意是把《红楼梦》幻化成“炮仗”。红楼梦比作炮仗外表看文弱纤细,但内心却无比强大。不过,要让它的威力彻底爆发出来,需要满足一个条件,谁能解得其中味?如果你不知道它在说什么,那么它就不是“爆竹”,而是“笑话”,一个没有任何冲击力的笑话。王熙凤关于“点”爆竹的笑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笑话想要说明的是,这部作品就像“房子大的炮杖”,其震撼力绝对够得上如雷贯耳,石破天惊。但是,如果“点”炮杖的是一个聋子,是一个“一窍不通”的人,那么它不但不会带来半点响声,还会引来围观者的“哄然一笑”,生生把一个振聋发聩的东西整成无聊的笑话,毫无威力可言。如果有人会看,正面反面都不放过,又能解得其中味,那就能领略到炮仗”的威力了。

      谜底是竹,竹主要成分是火药。中国人拿火药做炮竹,也拿火药做火器。这个灯谜的谜底也是火器。中国明代火器专家赵士祯: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赵锦侄子。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在明代火器发展史上,涌现过一大批对火器生产、制造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对火器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不可低估。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赵士祯,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对多种火器加以改造,经他改造过的火器更加实用,杀伤力更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制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制成掣电铳。这种火枪采取后装子铳式,共有5个子铳,各6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赵士祯还发明了一种发射火箭用的火箭溜,形状象一支短铳,上面有溜槽,可按规定的方向发射火箭,避免了火箭在运行时偏离方向,增加了火箭射击的准确性。万历二十五年,士祯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京营官员又来向他请教,他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自己出资(在奏疏中他表示“于金坐散而不顾”),并请朵思麻协助,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研制出四种火器,其中“掣电铳”、“迅雷铳”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首批共制造了十余架。士祯将其中七架绘了图样,并撰文对其构造、制法、打放架势等作了详尽说明,上呈皇帝。这一图样和文字就是《神器谱》。此后士祯不断精益求精。万历二十六年进呈的迅雷铳只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再次改进后,可连发二十八至三十几发弹,甚至40多弹。万历三十年六月,士祯研制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门外西城下进行试验。试验由刑部尚书萧大亨主持,参与其事的还有兵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土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的当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报告还请求皇帝对士祯“朝夕讲究,殚力倾资制造利器,用备不虞”的事迹给予嘉奖。之后,士祯又借鉴日本人使用的大鸟铳发明了“鹰扬炮”,这种新式火器具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优越性能,胜过了日本的大鸟铳。他还发明了“火箭溜”,这一发明,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赵士祯虽然世途坎坷,终生潦倒。同乡诗人何白有“散尽干金空四壁,秋风萧瑟卧文园”之叹,但他在火器研制方面的辉煌建树,他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议》等著作,却功在国家,彪炳千秋。

    戴梓: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在明清时期中国也有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的火器被称为机关枪的前身,这位发明家就是戴梓!戴梓是中国明末的火器发明家,他出生于公元1649年,也就是清顺治六年,卒于清雍正四年。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个官吏家庭里,从小他就表现出各方面的天赋。戴梓不仅识兵法,熟悉天文算法,对诗书绘画也很擅长,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知识,在机械、兵器制造方面更为突出,他曾制造了"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和"威远将军炮"("子母炮")。戴梓曾因为发明了连珠火铳,而备受关注,他发明的“连珠火铳”应该就是最早的“机关枪”了!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杰出发明,把“连珠火铳”称为“戴梓机关枪”!戴梓机关枪表面上和机关枪非常相似,不过在细节上它和机关枪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只能说它是机关枪的前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关枪。戴梓创造的“连珠火铳”对整个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意义深远,对后来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神机营:武时代的火铳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单兵使用的手铳,相当于火门枪。前面是细长的圆筒形前膛,可放置弹丸;紧接着是椭圆球状药室,可装填火药;药室上方有火门,可通火捻;后接尾銎,可安装木柄便于手持。每次使用时,装填火药、放置弹丸、点燃火捻,使火药爆炸,冲击弹丸,喷发出去,杀伤敌人。明成祖朱棣建立了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神机营还与另外两支王牌军队五军营、三千营互相配合,从沐英的三段击中发展出永乐枪阵: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在布阵上,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在作战上,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坚即作战时,神机营迅速摆开战斗阵型,长牌手位于最前端,防止蒙古骑兵冲破阵型;长刀手站在左右两侧,负责侧翼安全;火铳手位于中间,施展三段击;骑兵队则在后方追击败逃或撤退的蒙古骑兵,扩大战果。此外,还有专门负责搬运火药桶和管理火药的后勤兵。永乐枪阵在明初战场上屡败强敌,创造了非凡成就。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的火器开发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当时有埋在土里的炸弹,有人走过就会爆炸的装置,现在称之为地雷。有设计巧妙的可以浮在水面以下的爆炸装置,有船撞上就会爆炸,现在称之为水雷。有火龙出水,就是一种可以点燃后对着地方的阵地发出的火器,相当于现在的火箭炮。有马拉炮车,火力极为强大。事实证明,自从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之后并不是只用它们制造鞭炮了。这是世人对我们的误解。而这一切的结果都是满清的造成的。

    鄱阳湖之战在中国被视为火器史上的标志性战役。据一部明朝典籍记载,朱元璋的舰队在鄱阳湖上装备了“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可能是手雷一类)、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以及一种古怪的武器, 名叫“没奈何”。这种蹩脚的武器以“芦席作圈,围五尺,长七尺,糊以纸布,丝麻缠之,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士兵把“没奈何”用竹竿挑于头桅之上,两船靠近,就点燃火线,烧断悬索,“没奈何”落到敌船上,内装所有火器都发射出来,“焚毁无救”。现存史料记载,朱元璋调查了敌军舰队,对众将说:“彼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把水师分为数队(根据文献不同,有20队和11队两种说法),下令“火器弓弩以次而列”,然后指挥众将“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火器先行,然后是传统中程武器,最后是近战武器,历史学家认为,这样的顺序是对早期火器战术的改进。王兆春写道:“朱陈双方在鄱阳湖的决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火铳(即最早的舰炮)。此战兼用三种方式:先在远距离上炮击敌舰,以摧毁和焚烧敌船,减杀其战斗力和机动力;其次以弓弩射杀敌军,再次减杀敌船战斗力;最后是接舷跳帮,短兵相搏,歼灭敌军,结束战斗。”王兆春鲜明地把这个战术与宋朝的战术相比较,认为朱元璋的战术开创了水战的新阶段。鄱阳湖之战中,击败陈友谅的并非火铳,最具决定性的还是最传统的燃烧武器—火,火药助燃之下的火。鄱阳湖首仗下来就让朱元璋众将灰心丧气。除了首胜,陈友谅更占据着地理优势。一些明将甚至建议弃鄱阳湖与陈友谅,另去别处整军再战。朱元璋力主非战不可,饶是如此,两天后再次交兵时,明军怯战者甚众。敌舰“望之如山”。因为裹足不前,朱元璋斩杀了十名队长。有下属进言:“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敌也。臣以为非火攻不可。”《明实录》记载后情:“(朱元璋命令)以七舟载荻苇,置火药其中,束草为人,饰以甲胄,各持兵戟,若斗敌者。令敢死士操之,备走舸于后。”火船靠近了陈友谅船队,初时风还不大,但明军也烧着了敌船。待风势渐长,火势大盛。“其水寨舟数百艘,悉被燔,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陈友谅麾下数名高级将领及两个弟弟皆被烧死。明军扩大战果,登上敌船砍杀,得两千首级。是火攻,而非早先的火铳战,逆转了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将官开始叛投朱元璋。最终陈友谅被流矢贯穿眼睛而死。10月初,他的残部投降,朱元璋成为“群雄逐鹿”的最大胜者。明朝初年的火铳和我们想象中的火铳大不相同。它们更小,绝不用于摧毁船只和城墙,而只用来杀伤人员。投石车是远程攻击之选,可以攻击建筑,投掷的是石弹或炸弹,既有爆炸性,也有助燃性。

         元春的炮竹引出警示之意。元春的的曲也是示警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一死,贾府也就家散人亡了。他们的悲剧是没政治头脑,没忧患意识,只知道安享尊荣。这就是红楼的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警世书。前车之覆,后车之戒。雪芹心存慈悲,以书示警,引人入正路,故写《红楼梦》,它警示当权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失去本心,醉生梦死、奢侈糜烂、贪腐无度、治国无方,就必然走向灭亡,家也如此。也警示读者,分辨真假正反,明白事体情理。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3 22:38 编辑

五、迎春的灯谜,谜面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明线谜底:算盘、围棋
隐线谜底:朱载堉
预线谜底:贾迎春
暗线谜底:十二平均律
主线谜底:世法平等,天人合一《风月宝鉴》
    贾政猜谜底是算盘,迎春笑道:“是。”这是迎春生平之谶语,出身豪门,却所嫁非人,被折磨至死。所以,这个谜底贾政也觉得不详,因为算盘是“打动乱如麻”之物。天运和人功即运数和人力,孰轻孰重是没有道理来衡量的,尽管人力已尽,但无缘的仍旧难以相逢。引申到谜底算盘,更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即使天天忙于算计,算清楚了阳数,也算计不清阴数。我看谜面,联系迎春的丫头司棋,迎春应属精通围棋之理者。《博弈论》有云:棋之博弈者,运筹也,棋之庙算者,逻辑也。精通围棋之理者,岂非足以明智乎?《棋经》亦有云:棋者寓礼于仪,而后及于性,性之所至,情之所至矣。我认为迎春的灯谜真正谜底应是她最熟悉岁擅长的围棋。依她性格,自不会说贾政没猜对。就跟书中姐妹们回答太监的问话一样“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

        朱元璋非常痴迷下围棋,据说在南京胜棋楼就是朱元璋跟大臣专门下围棋的地方。不过后来朱元璋却下令禁止围棋活动,并建造“逍遥楼”来囚禁下围棋的百姓。明朝初年,国家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和混乱,社会秩序已经被严重破坏,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影响。此时围棋作为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在社会中流传广泛,但同时也滋生了赌博和私人恩怨等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朱元璋刚刚建立国家,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围棋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它并没有实际的生产和经济价值。因此,禁止围棋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生产和经济建设,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朱元璋禁止围棋还与他的文化观念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围棋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但也容易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而朱元璋是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皇帝,他反对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禁止围棋也是一种他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朱元璋从最底层走出来,他深深地明白打江山并非易事,而守江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登上皇帝的朱元璋就对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翻了脸,说得难听一些,所谓过河拆桥便是如此。徐达便是他的兄弟之一,在打江山的时候,徐达曾经受到过朱元璋的青睐。到明朝建立之后徐达也是最为受重用的一个。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好日子就顺利到来了,根据历史的记载,朱元璋曾经杀了不少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更有传言说,徐达还曾与朱元璋下棋,下到一半徐达突然停了,棋盘上出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就反应了徐达的处境。下棋不仅仅是现代人喜欢的娱乐消遣方式,不少古人也喜欢这种消磨时间的游戏,古代帝王也不例外。不过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下棋更是一种交流和思考的方式。朱元璋就特别爱下围棋,据了解,无论和谁下棋,朱元璋都喜欢自己先走一步,将自己的棋子放到棋盘的最中央。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自己总是多赢一颗棋子,他又贵为皇帝,也没有人敢有异议。徐达的棋术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因此自然是陪朱元璋下棋的不二人选,如今民间流传的“胜棋楼 ”的故事就记载了二人之间的博弈。朱元璋在听闻徐达的棋术不错之后,就有了找他切磋一下的想法。于是朱元璋邀请徐达和自己过招,并且命令徐达不能因为顾忌自己的身份就不展示出真实的技巧,不能让着自己。于是这一盘棋下了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下完。二人不断地思考、落子,一直都没有分出输赢。直到还剩几颗子就要结束的时候,徐达突然停下了落棋子的手。正当朱元璋纳闷为什么徐达不下了的时候,徐达就示意朱元璋往棋盘上看。朱元璋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徐达下的棋子竟然被摆成了“万岁”。徐达正是用这二字表明自己对朱元璋的恭敬程度,并且暗示自己的忠心的。朱元璋大喜,改赐徐达湖边小楼一座,名曰“胜棋楼”。从此,徐氏世代掌管莫愁湖湖产直到近代。至今“胜棋楼”内还有徐达的肖像。后人为此还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莫愁女观花眉飞色舞,朱元璋对弈好大喜功”。关于朱元璋与围棋的记载,野史中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一次他与刘伯温对弈时,雅兴所致,自出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明朝“铁杆棋迷”明成祖:明朝喜欢下棋的皇帝也是十分之多,就比如朱元璋、朱棣,朱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棋痴了,他象棋、围棋都有所沾染。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便十分喜欢喝刘璟对弈。但是刘璟下得一手好棋,朱棣根本下不过,然而刘璟也不让让他。有一次朱棣甚至还低声下气的像刘璟苦苦哀求,让他让自己一下。但是心直口快的刘璟却直接拒绝,结果便是小肚鸡肠的朱棣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报复,当上皇帝后把刘璟逼的直接上吊自杀。可见皇帝喜欢下棋不是坏事,坏的就是下棋时候赢了他就完了。陪皇帝下棋,既要展示自己棋艺高超,还要会演戏,给皇帝足够的面子,否则可能因为一盘棋引来杀身之祸。


         明朝最伟大的珠算家和数学家是程大位。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78年,身为内阁大臣的张居正奉明神宗圣旨,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清算,确定明朝统治下所有土地的规模面积。这一繁杂任务即使在现在来看也足够复杂困难,更不用说在那个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匮乏的封建年代,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测量结果更是差错率极其大。而作为此次丈量活动的亲身经历者,在木工墨斗的启发下发明了丈量步车,以实现绳子尺体的收放,便于测量土地周长直径。这一应用的发明仍被使用到如今的卷尺之中,程大位的丈量步车的零件图、总设计图、包括使用说明、图形设计都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套使用装置更成为了世界各地木工发明卷尺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世界各地的计算方法发展都是站在程大位的肩膀上完成的。而程大位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四十余年创作的《算数统宗》更是为后世代数学算数发展提出根本性要求。共十七卷的图书通过文字、图画、平白叙述等方式对算数、计法等十余种名词进行注解。而程大位的《算数统宗》不仅在国内引发了极大的反响,更开创了日本合算的先河,甚至在每年的8月8日,日本为纪念程大位对算数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举办算盘节进行庆祝纪念。而在节日中每位百姓手中举着的高头画像,正是他们奉之为算神的程大位的肖像。由此可见,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统宗》在世界的影响力之大。程大位和同伴以《九章算术》为脚本制订的《算法统宗》,在其文章内部不仅记录着珠算的便捷使用方式、简洁流利的计算歌诀,有效的解决避免了枯燥繁杂的中算方式,更在笔算的黑暗历史时期留下了为后世传承的火种。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和他对珠算的注释见解直到今日依旧被广泛运用,甚至在电脑、计算器等一系列计算机发明之前,算盘一直是我国雷打不动的计算方式,并且算盘的样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善。方方正正的一把算盘,噼里啪啦的拨珠声音。一把简简单单的算盘却造就了不平凡的数学技艺。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填饱肚子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生的主要目标。为了混口饭,朱元璋去放牛,去乞讨,去当和尚,去耍赖,去挖老鼠洞……半生饥饿给朱元璋带来的应激反应就是,有一天,我当上了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后,再也不想让子孙后代们吃我曾经吃的苦,遭我曾经遭的罪。于是他约法三章:凡是老朱家的子孙后代,以后一律不用上班,一切开销支出都由国家承担。只要是皇族都能按级别领工资,从10岁开始领取,直到死亡,而且这笔工资是一般官员的8倍左右。地方皇族由地方财政开支。二.如果皇族生病了,公费医疗,太医伺候。皇族长大成人娶妻了,由国家拨款,给其分配房屋,田地,嫁资,服饰等,皇族子孙死了,会得到一笔十分雄厚的丧葬费,足够办一场奢华的葬礼。三.皇族子弟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也就是他们犯法,法律管不了!还有,皇族的待遇只比天子低一等。满朝文武,无论官有多大,见到皇子皇孙都要叩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有了这项制度之后,老朱家人再也没人读书,工作了,甚至很多上任的皇上都不认字,看奏章全靠太监,动不动不上朝,虽然当年朱元璋规定太监不许读书,皇子必须学习。奈何他的子孙都不按他的要求做!那些封到地方上的旁系皇族更是个个如蛀虫一般,除了给国家带来粮食和经济负担几乎啥用没有。人生唯一内容就是生孩子。到明末,皇族人口超过100万,红楼书中用“母蝗虫”讽刺朱家子子孙孙。据说,光在山西,李自成就抄了10000多皇子皇孙的家,并把他们杀绝!
   
    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了解音乐与科学、感受历史,也能从中窥见些许时代的缩影。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出生于公元1536年,也就是明朝嘉靖十五年。他的父亲郑恭王朱厚烷,是明仁宗五世孙,在数学和音乐上颇有研究造诣。朱载堉也因此而耳濡目染,从小就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之中,不知道是几辈子才能修来的福分。但对于朱载堉来说,这样的身份,却更像是他一生的羁绊。明朝晚期的朝廷,皇室内哄不断。他的父亲朱厚烷本清正廉洁,但却遭人诬陷,被削去爵位,含冤入狱。此时的朱载堉不过十五岁,就遭遇了这样一个人生中的重大变故。年仅15岁的朱载堉,想为父伸冤却力不能及,于是愤然离宫,在皇宫外造了一间土屋。他独处其中,专心研究音乐、数学、天文学等学问,一呆就是十九年。在明世宗死后,隆庆皇帝继位,其父终于被赦免,朱载堉也被恢复了皇室的身份。此时的朱载堉已过而立之年,按理说他可以接任他父亲,成为新一代的郑王。但他接连七次上疏,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家族中的其他人。脱下这顶帽子,皇室朝廷里的明争暗斗、腥风血雨,便再也与己无关。
    朱载堉抛下了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羁绊着自己的皇权贵族的身份,继续投身于自己的著书立说之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1584年,朱载堉在他的《律学新说》中提出了“十二平均律”这一概念,并详细说明了该律制的计算方法,宣告着这一划时代音乐理论的正式诞生。让音阶中的每后一个音与前一个音的频率总是保持一个固定比值,即后一个音与前一个音之间总是隔着相同的“距离”,正是人们苦苦探索而求之无果的难题。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做到了。朱载堉通过现代数学中等比数列的理论,将一个八度完美分成了十二部分,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构想。那时候的数学水平能够计算这样一个复杂的数据吗?这就不得不说朱载堉在数学理论上所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为了计算出精确的数据,他制作了一款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等数学计算,在此中所得到的每个有价值的数据,他都精确计算到了小数点后24位。比方说,他计算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密率、等比数列的公比——2的十二分之一次方,记为了:十寸零五分九厘四毫六丝三忽零九纤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用现在的数据表示是: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1606年,此时的朱载堉,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将包含了自己一辈子心血的《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等十五本著作,汇编成了一部《乐律全书》进献给明神宗。然而这样一本堪比《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历史巨作,却被朝廷束之高阁。《乐律全书》在被皇帝口头嘉奖、形式上意思了那么一次之后,就被当作藏书收入了图书馆中,再也没人理会。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十二平均律一直为人们所冷落和不齿。人们始终坚持三分损益律这一传统的黄金乐律,并认为十二平均律是一种“异说”。再之后,清兵入关、明清易代。康熙皇帝自己一边抄袭剽窃朱载堉倾注毕生心血的理论,将之编入自己的《律吕正义 》中,一边对外歪曲攻击朱载堉的学说。到了乾隆皇帝继位后,除了自己亲自批判之外,还下圣旨命令朝中各大臣,发起了一场对朱载堉音乐理论的“围剿”。朱载堉虽然不是西方人,但他同属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站立的高峰之上,一面是科学、另一面是艺术。即使一生中经历了无数坎坷曲折,他仍不屈不挠、 潜心治学。世态炎凉,却仍独善其身。就如他在自己的《醒世词》中写的那样:人事繁华无牵挂,功名富贵不计它;每见世世兴与废,到头来总成空话。从明朝王子到一介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凝聚了他毕生勤奋与智慧的十二平均律,就像一颗明亮的恒星,为世人照亮了之后的音乐道路。

     算盘的阴阳五行说,引出预言。十二平均律,联想到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联想到天下为公,联想到世法平等,天人合一。同一个算盘,不同的人,看法用途完全不一样,比如贾政觉得算盘不详,因为算盘是“打动乱如麻”之物。在程大位手里,一把简简单单的算盘却造就了不平凡的数学技艺。薛宝钗评价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脂批:“迎春处处藏舌,人谓其怯,吾谓其超。”就像风月鉴一样,正反不同。雪芹写《风月宝鉴》,用事体情理,引读者辨别。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辨别忠义,辨别华夷,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辨别真诚背叛……从而达到除邪、疗冤、知祸福的目的。再用事体情理,引治理,自身修养,家族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治理等等。它采用步步设谶,以小写大,以家喻国的艺术手法,让读者设想人物、家族,乃至国家的结局。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3 22:54 编辑

六、探春的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明线谜底:风筝
隐线谜底:陶广义
预线谜底:贾探春
暗线谜底:郑成功收复台湾
主线谜底:正统之争,法统之争。《金陵十二钗》

        谜底是风筝。因为每到三、四月份,特别是清明时节,儿童们会仰面遥望天上的风筝,而风筝线断,就是长久的别离。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这谜语实际是探春命运的谶语。探春远嫁,就像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回。贾政后来觉得风筝是“飘飘浮荡之物”也只是隐约的悲伤。探春虽是庶出,但比嫡出的小姐一点也不逊色。她美貌,她有才情,她敏感睿智,她不相信命运,她懂得未雨绸缪把握住机会。脂批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在家族大势已去,大厦已倾之时,以她一个弱女子之力居然能为家族留下星星之火,这是对探春最高的评价了。灯谜中的清明是时间点,斩断游丝的是东风,结合黛玉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这个东风是吹倒贾府大树之风,是贾府的不可抗力。脂批说,“此探春远适之谶也”。脂批中的“远适”“适”却大大出人意料。适与嫁是有等级区别的,《仪礼注疏·丧服》:“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因此,远离故乡的探春,最后不仅没有成为王妃,而且还只是嫁入寻常百姓家。第六十三回探春的杏花花名签上的“日边红杏倚云栽”句,出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上高侍郎》,全诗如下:“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日边红杏倚云栽”与“天上碧桃和露种”一样,“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特承恩宠,前程似锦。但是,接下来画风突变,“秋江”之上的芙蓉,虽然傲骨铮铮,岀类拔萃,但与“天上碧桃”、“日边红杏”相比,不仅生得不是地方,而且,正值东风,生得还不是时候。探春名字之寓意,其实就是“无春才须探”,这首关于时运的诗,其实就是探春一生的写照,“才自精明气自高”的她,似乎应该是近日“红杏”、和露“碧桃”,成为闺阁中的翘楚,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最终不得不活成“秋江上的芙蓉”,不仅“非生其地”(第五回脂批),而且时运不济。因此,探春的“日边红杏倚云栽”,只是看上去很美,她空有王妃之命,却无王妃之运。那么,探春本来似乎应该成为尊贵无比的王妃,为什么最后只是与普通的士庶成婚?文本关于探春,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她曾经和一个郡王之类的男性已经有了婚约,但是,在暗藏着正统与非正统恶斗的汹涌暗流之文本中,“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第一回脂批),她的夫君家“坏了事”,自然她的夫君就不再是什么郡王,而被贬为平民一个。但是,婚约依然得履行,此时探春自然是“适”而不是“嫁”。

     风筝影射郑成功:灯谜中的清明又作明清交替解,准确说是不明不清时期。这个时期,郑成功想成为自由无拘的任意纵横的凤凰,是跋扈称雄的一方霸主,为了达到割据自雄的目的,郑成功在战略上坚决避免同李定国会师,拒不出兵增援李定国,使得李定国收复两广、攻取江南的战略计划全部落空。南明的复国希望也最终破灭。不过,郑成功不扶植南明政权不是他的错。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在清廷基本稳固了大陆统治的情况下,郑成功出兵台湾。十二月,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次年五月,郑成功病逝。郑成功就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没能回师大陆。

    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古代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誉为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海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窃取的宝岛台湾。当时的台湾由荷兰人占据,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南明末年,郑成功成为了南明政权下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积极抵抗清朝的入侵,并且为了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在准备阶段,郑成功秘密调集了大量船只和士兵,他的军队经过严密的训练,为这场战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派遣侦察船队对荷兰人的防线进行详细侦查,掌握了荷兰人的部署情况。1661年5月23日,郑成功的舰队出发,向着台湾进发。他细心地选择了一个台湾东南部的地点作为登陆点,因为那里的海岸线较为平缓,适合军队上岸作战。同时,他还利用潮汐和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安排了舰队的进攻路线。当舰队抵达台湾后,郑成功下令开始登陆作战。他充分利用了海上优势,派遣了数支舰队包围荷兰人的舰队,形成了对敌人的有效封锁。与此同时,他命令大批登陆船靠近海岸线,士兵们迅速登陆,迅速占领了一片有利的地形。荷兰殖民者并没有料到郑成功会选择这个时机进行进攻,他们在一开始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郑成功军队的强大攻势,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郑成功的军队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断压缩荷兰人的防线,并迅速攻陷了几个重要的堡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郑成功的军队在台湾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他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不断发动攻击,逐渐消灭了荷兰人的抵抗力量。最终,郑成功率领的军队成功收复了整个台湾。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标志着郑成功的英勇与决心,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与战斗力的巅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了失地,更在于打破了荷兰殖民者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为后来的中国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陶广义:真正开辟中国航天梦的,是一个明朝人,这个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航天梦的奠基者。600年前的明初时期,有一个叫陶广义的中国人,迸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利用火箭飞天!陶广义是个爱钻研炼丹技巧的炼丹术师,小有名气。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曾对“长生”、“灵丹妙药”,有过不同程度的追求。作为了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自然也难脱俗,他也喜欢这一套,所以对炼丹术师们十分尊重。还专门给专业对口的陶广义,赐了个极具神幻色彩的名字叫“成道”。可备受朱元璋看重的陶广义,并没有一心扑在炼丹上,他有一次炼丹,出了大事故,搞得他心里很挫败。一气之下,直接转行了,从炼丹药琢磨起了制作火器。而且还越搞越厉害,陶广义制的火器,威力强大,投入到战争中经常有奇效,屡建奇功。军人出身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觉得虽然丹药没炼出来,但为明朝军队立下这么多功劳,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成功转型的陶广义,又被朱元璋以开国功臣的名头,封赏为“万户”。一个能被皇帝两次赏识的人,必然是个奇才,有着超乎常人的想法和能力。果然很快,万户陶广义就将这些超前的理论付诸实践。他决定玩一次大的,飞天!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火箭技术,再加之风筝原理的帮助,他一定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飞到月亮上去。于是,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据历史记载,万户带着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自己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冲去。接着万户的两只脚下也喷出火焰,“飞鸟”随即又冲向半空。后来,人们在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了万户的尸体和“飞鸟”的残骸…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万户飞天。“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很多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都有写过。是公认的世界航天第一人。陶成道那份悲壮,而是他的存在为世界航天史注进了一股人文精神:对太空的不屈和执着。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正庶不同,命运也不同,探春因出身所误。书中凤姐就说了红楼世界的规则。凤姐儿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平儿笑道:“奶奶也说糊涂话了。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他,不与别的一样看了?”凤姐儿叹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探春在赵姨娘为争自己兄弟丧葬费与探春发生冲突怪罪探春时,探春曾不无委屈直接表明自己的心迹:“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的见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同样,郑成功有抱负,不想被朱明的皇子皇孙束缚拖累,却因为身份,不敢举起自己的大旗,聚集不了那些在乎“正统”的军士。只能看着各路抗清人士一盘散沙,还不停内斗……
探春的风筝引出自省,兄弟阋墙,内斗亡国。庶之别,正统之争,没完没了。南明那些内斗那些反清复明的英雄大都被一个“正”字所害。如果郑成功是正统继承人,如果鲁王是正统继承人,如果孙可望、吴三桂是正统继承人……这些都可能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可惜少了一个“正”字。他们中间只要有一个能延续明朝,后有明末能臣改革,那中华民族就是有“大造化”了。雪芹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而写《金陵十二钗》,自省正统之争,制度之争,法统之争。也引出问题,让天下有识之士共同思考。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3 23:00 编辑

七、惜春的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明线谜底:佛前的海灯
隐线谜底:张煌言
预线谜底:贾惜春
暗线谜底:武当山的长明灯
主线谜底:风流隽逸,忠义慷慨情僧录》

         谜底是佛前的海灯。这是惜春的命运预言,她将来出家为尼。所以,当贾政猜到这个谜语时,觉得寓意不祥,原因是太过“清净孤独”。首句说海灯本应置于佛殿,而前身却被置于尘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适于尘世,所以总是“无成”。“色相”是佛教用语,一切有形质、颜色、相貌可见的东西都叫色相。“无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第二句说海灯前身虽身处尘世,却能看破红尘,只听佛经。“不听菱歌”含有看破红尘之意,因为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属男女情歌。第三句说海灯终于在佛殿寺内找到归宿。“沉黑海”指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来看,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样。结句说,海灯一旦置于佛前,尽管灯光黯淡,内中却自有光明在。“性”是指佛教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觉悟到它,就能成佛。“大光明”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据脂评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斤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武当山的长明灯:人死如灯灭,既寂寥无声。生命终会逝去、烛火终会熄灭,这已是世人公认的天道。但在武当山上却有一盏长明灯。燃烧了600年未曾熄灭!这盏长明灯位于武当山金殿内,是为建造之初供奉于佛前的灯,600年来无论风吹雨打战火萧条,时移世易守殿弟子换了一代又一代,这盏灯都巍然不动的在佛前燃烧释放着小簇红光。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令武当节度使至武当山祈雨成功,认为有神明保佑,在武当山上建了五龙祠,之后武当山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并被列为“福地”。而到了明代,武当山的地位更上一层楼。出现了武当山玄天上帝的乌鸦神兵、武当山玄武龟蛇保佑朱元璋军队大败陈友谅等神话传说。不过封建王朝的君王多喜欢用“君权神授”来标榜自己天子地位的名正言顺,喜欢用鬼神之说的思想来束缚民众。《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记载:“当年朱元璋还是个籍籍无名之辈时,为躲开追捕逃杀,火烧了武当山下的一座草殿,睡觉时武当山的玄天上帝托梦质问朱元璋烧毁了殿堂,朱元璋出于愧疚,曾许诺将来天下太平之后,便会赔偿玄天上帝一座金殿。”但真正修建金殿的人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为什么要修建金殿呢?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违反了封建伦理的标准,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在武当山上用2000两真金铸就“鎏金”金殿。一来表明天子敬重神明,相传武当山是真武神飞升之地,而真武神玄武掌北方,登临皇位之前,朱棣就是驻守北方的;二来其父朱元璋未能建造的金殿,朱棣代为完成,彰显其孝心,以弥补谋反带来的违反伦理道德印象。三来相传金殿内的真武神像是按照朱棣的相貌打造的,百姓得知当今天子酷似神像,自会认为其登位乃天注定,自然诚服。朱棣一声令下,20万民工历时12年,将一根一根的黄金部件搬上山,在武当山最高处拼凑固定建成金殿,整座大殿没有粘合之处,墙角之间却严丝合缝。无论山顶外面刮风下雨,金殿之内依旧密不透风,气流很稳定,而那盏不灭的长明灯就位于金殿内,没有气流对流干扰,只要灯油足够自然不会熄灭,并不是因为“避风珠”。既然是长明灯,而且还是在神似自己相貌的神像前的长明灯,当然得名副其实的“长明”。不受外界干扰已解决,只要灯油灯芯足够,做到“长明”自然不是问题。于是就有了后来专门守护长明灯的看守人。长明灯不是靠自己“长燃”了600多年,但武当山金殿的长明灯看守人却是真的守护了600多年,一代又一代守灯人六百年如一日的守护。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西湖三杰是指岳飞、于谦和张煌言三人。三人均与杭州西湖结下不解之缘,故称“西湖三杰”。黄宗羲为张煌言撰墓志铭道:“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侍童杨冠玉也是英勇。监斩官见其年轻想饶他一命,杨冠玉却大笑;“今张公为国,死于忠;那我为张公,便死于义。”言罢,慷慨就义。

          北伐:1659年,清军对西南永历帝用兵,为了牵制清军,张煌言与郑成功率兵10万北伐,进入长江,当时清军在江两岸构建了数百门大炮,明军战舰行走江中,清军立刻发炮,明军顶着炮火一度攻至大运河与长江河口,由于郑成功全靠一腔热血,全然不顾身后危险,没有在此处设置基地,同时派张煌言率军万人溯江而上并进入安徽作战,张煌言一路北上,收复城池三十多座,震动清廷,但郑成功此时在南京城下因过于自信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后清军援兵到达后对其形成合围,不得已只好退回江中,这使得张煌言独木难支,优势清军很快将其击败,张煌言只好率部焚舟登陆,从陆路突围,绕道两千多里,经历了九死一生,竟奇迹般从安徽无为县回到了浙东。虽然这一次的战斗自己算是一败涂地,十几年的积累转瞬即逝,但他仍不动摇,仍在浙东坚持抗清,并表示要从头再来。1661年,永历帝在云南遇难,这下明朝最后的希望算是破灭了,抗清力量开始逐渐归于平息,次年,郑成功也暴病而亡。新继立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对反清复明并无多大兴趣。随后鲁王也病死于金门,张煌言此时也知道了复明无望了,但面对招降的清军使者,他却不为所动,1664年六月,张煌言在东南沿海的南田悬嶴岛将反清复明起义军解散,看着手下离去,张煌言暗自流泪不止,哭的是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哭的是自己一心复明终是一场空。张煌言和郑成功多次合作,一起北伐打到过南京、安徽一带。奈何抗清一直没什么起色,他的主公朱以海也得不到郑成功的认可。因此张煌言进退两难,为了防止郑成功的怀疑,10年都没有拜谒过自己的主公朱以海。张煌言和郑成功战略上的不合属于君子的和而不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途径罢了。纵看张煌言一生他有自己的人生信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君皇社稷。张煌言能文善武,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强,组织能力也超强,而且意志坚定,是时代之英雄,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崇祯四年九月初九(1631年10月4日)生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其父夏允彝,系江南名士。夏完淳师从江南大儒陈子龙,自幼饱读诗书,号称“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夏完淳受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的影响,常怀忠义报国之念,更多崇尚名节之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月大举东征兵指大明帝国的心脏都城北京。时年13的夏完淳就以“江左少年”为号,上书江南40家乡坤,请举义兵北上勤王。可惜,还未成行,当年三月,李自成就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不久后,原明朝宗室成员、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弘光朝是一个由军阀(江北四镇、左良玉)、江南大地主、东林党、阉党等各派势力拼凑起来的政权。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政权内部就陷入了残酷的内耗中,先是东林党和阉党互相掐,再是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兵团打内战,弘光朝上层统治者朱由崧和内阁首辅马士英也都是战略短视、贪图一时享乐不思进取的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政权。1645年5月,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小朝廷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闻讯后,自杀殉国,临死前将夏完淳托付给了自己的好友陈子壮,并嘱托夏完淳要坚持抗清到底。于是,陈子龙带着时年14岁的夏完淳投奔了在太湖抗清的吴易所部义军。义军利用太湖水网纵横的特殊地形,多次设伏大败清军,斩杀清军3000余人。隆武二年(1646年)夏,吴易被叛徒出卖遭清军俘杀。1647年春,夏完淳策动清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正,欲联合浙东义军反击清军。不料事情泄露,被清军提前知道谋划,吴胜兆遭处死,浙东义军深陷孤立无援的包围中,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被清军俘虏,陈子龙在押送途中趁清军不备投水自尽。夏完淳好不容易逃过清军追捕,当年七月,夏完淳决定渡海投奔舟山的鲁王。临行前,夏完淳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却被清廷眼线侦知,旋即被捕,并押往南京受审,夏完淳坚决拒绝了洪承畴的劝降。当年九月,夏完淳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时年16岁,时人莫不惜之。夏完淳曾作《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或许是对其短暂光芒的一声最好的注脚。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历史的车轮任谁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轨迹。可是在长史江河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

    惜春的佛前海灯引出修身,持守本心,以情济世。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言可开智慧门。雪芹认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固然是好事,固然是大人、君子要做的事。但是弘扬不如自修,如果人人都能使本自具有的‘良知/本性’明于内心,那社会自然安定,百姓生活自然幸福,就像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一样。为此写下《情僧录》,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持守本心,以情济世。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3 23:04 编辑

八、宝钗的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明线谜底:更香 钟
隐线谜底:贾至、王维、岑参、杜甫
预线谜底:薛宝钗
暗线谜底:四人和诗的故事
主线谜底: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石头记》

    谜底是更香。更香是旧时夜间打更制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好就是一更的时长。所以称为更香,其实就是计时用的燃香,现在也有这样的计时香。谜面中的描写,朝罢谁携两袖烟”是化自杜的诗,暗示荣华过后,双手空空之意。而更香的冷清,暗示着宝钗未来是孤单凄冷的结局。两袖烟”暗示谜底与气体有关,晓筹、鸡人报、五夜说明谜底与计时有关,焦首、煎心点明了谜底的特点,琴边衾里两无缘提示谜底与弹琴、熏衣服时点燃的香无关,因此推测出谜底为更香贾政想“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预言的是宝钗不祥的命运,被母兄出卖于富贵人家换薛家的再起。所嫁又不是期望的那类人,心中还有别人。二宝婚姻是有名无实,这也罢了,嫁过去贾府很快被抄家。确实可悲。


    知乎用户鞠芳田的解读:这首谜语,人们猜测了二百六十多年,但无一答对。实际这首谜语包含三项内容,合起来是一句骂人的话:朝罢谁携两袖烟——朝罢,有两层意思,即上朝后和朝拜后。谁携两袖烟,显然不是指全部,而是个别人。古时大臣上朝参奏,奏章是放在袖中。上朝参奏,如果从被参奏的角度看,指的就是在朝堂上煽风点火,搬弄是非的人,在朝堂上煽风点火,就会使两袖携有烟雾,这显然指那些参奏别人的人。朝罢两袖烟,还有另一说法,即朝拜神灵,信徒朝拜神灵,往往都是先上前敬香,再下拜磕头,上前敬香,就会使两袖携有香的烟雾。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就是指上朝参奏者。向皇上参奏,类似向神位敬香。琴边衾里总无缘——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东西不在琴边,也不在衾里。不在琴边,不在衾里的东西多了去,没有限度,所以,要真正弄懂这句话,还要看琴边衾里是什么东西。琴,是让人弹奏的乐器,那琴边应该是什么?当然是人。衾,通常指人休息时用的被子等床上用品,被子里应该是什么?当然也是人。很清楚,这个谜底大的范围是:不是人。即除人以外的范围。不是人,是什么?接下来的三句诗,六个半句话,说的谜底是:钟。晓筹不用鸡人报——鸡人,古时宫中戴红色头巾,司晨报晓的卫士。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晓筹不用鸡人报,显然是有了报时的钟。五夜无烦侍女添——五夜的时间,也不用烦侍女再添加更香。指的也是有了报时钟。焦首朝朝还暮暮——看着它朝朝暮暮,一会不停的走,正是钟。煎心日日复年年——它的心不懂的煎熬,只是日复日,年复年不停的走,也正是钟。光阴荏苒须当惜——这句话是告诉人们珍惜时间,钟告诉人们的也正是时间。风雨阴晴任变迁——是说无论天气如何变幻,它一直走它的。这也是钟。这首诗前面的一句诗,两个半句话,实际是说出了六个字,两项内容。前半句话说的是:参奏者。后半句话说的是:不是人。后面的三句诗六个半句话,说的都是一个字:钟。钟,谐音“种”。将这四句诗破解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一句骂人的话:参奏者,不是人种。这句骂语,和相连的前六首谜语真实的隐喻连起来得知,这骂语骂的就是参奏衡王府的人。


    知乎用户海的深处解读。其中隐记了:是谁直接使得永历帝被清廷俘获?是孙可望、洪承畴、吴三桂三个汉贼。永历帝的尸体被吴三桂火焚化为灰烬。永历帝殂的此年,明清最终更替。“携”为拿、带、携行;“袖烟”此处喻意与邢岫烟之“岫烟”相同,指向“由”、“云”二字,指殒命于云南的永历帝朱由榔;“琴”为“秦”的音,指秦王(孙可望),“衾”(“今衣”)则喻皇帝大位;“总无缘”指渴(可)望却得不到,喻孙可望一直觊觎南明大位未果。“晓筹”“鸡人”则直喻洪(红)承(晨)畴(筹)三字。“晓筹”即更筹,数更计时的竹签,喻司晨事,同时,“筹”也是“畴”的谐音。“鸡人”指的是古代宫中,天将亮时,由头戴红巾的卫士司晨。“五夜无烦侍女添”暗指吴三桂,其字长白。五更过后再不必劳烦侍女,即到来的是长长的白天。“五”和“无”也喻“吴”;“焦首”、“煎心”暗指永历帝的尸体被吴三桂火焚;“光阴荏苒须当惜”是从语义上,作者想借用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中的“徂岁嗟荏苒”句,而“徂”古同“殂”,天子亡谓殂;“风雨阴晴”指天,引申为朝代。

    冬日菡萏如此解读:宝钗“更香谜”——淡泊自持,随遇而安。唐代诗人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本意是说臣僚从皇宫里下朝归来。宝钗的灯谜中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甫诗歌作了翻新。“琴边衾里总无缘。”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贾政评论蘅芜苑: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可见蘅芜苑有琴音即可,不需要名香”“所以琴边衾里总无缘,意思就是宝钗的琴边衾里都没有沾染烟香。晓筹不用鸡人报。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诗中说:“绛帻鸡人送晓筹”。“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字面上看,光阴荏苒自然是指更香燃烧时间很短;风雨阴晴或是形容更香有被水打湿的可能。内涵上看,正如她的柳絮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照应脂批对冷香丸的评论:虽离别亦能自安。也是《山门·寄生草》的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也有些苏轼《定风波》的意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宝钗对社会有很多看法,所以用来表达这种既有的看法,如《螃蟹咏》《柳絮词》。而不是由物起兴,是因为看到事物才生发出感慨。这就是的区别。而宝钗这首诗,就是以一位罢朝归隐的高洁之士自况。杜甫的朝罢香烟携满袖,是说他下朝归来袖子里还带有庙堂上的熏香味。而宝钗却有意反用杜甫,说朝罢谁携两袖烟,下朝后,谁的袖子里还能携带这种香气?可知这里的朝罢是指辞去官身,从此远离朝廷的庙堂。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的疲惫厌弃之情。那么,好端端地为什么又要辞官不做呢?有意思的是,就在第22回这个地方,作者还假作不经意地点出了此刻正值贾政下朝,回到家。“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宝钗在自己的灯谜诗中,起首一句便用上朝罢一语,这两个朝罢,其用意就再明显不过了,分明是要以此朝罢对彼朝罢也难怪稍后贾政读了宝钗的这首有些毁气氛更香谜,会感觉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贾政作为一个身居朝堂的士人,看到宝钗一个小姑娘写下这首感叹朝政昏暗,因而辞官罢朝的诗,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显然,这正是宝钗的一种悲愤之情:正因为她看到了当时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竟没有一个是好的,皆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42回,宝钗语),意识到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她才会假设自己若是一个历经宦海沉浮的士人,也会选择辞官。而琴边衾里总无缘则传达了诗人淡泊自持、避世隐居的心态:“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而尾联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则体现了宝钗即便遭遇祸事,也依旧积极乐观,随缘而安的心境。呼应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照应着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也让人想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为后来贾史王薛忽喇喇似大厦倾,宝钗也依然能安于贫贱,泰然处之做了铺垫。
        
        四个人有四种不同看法,都只看到自己看到的那面。贾政看到的是“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也是谶语,有言必应,这是预线的谜底。鞠芳田解读谜底是钟,可因主观问题,他的结论不符合红楼主题。海的深处读到的是永历帝的亡故是三个汉奸的责任。冬日菡萏解读宝钗的淡泊自持,随遇而安,这确实是宝钗的优点。也许有人会说,你在耗子精那文解读宝钗可不是这么说的,前后言行不一致。我一直觉得红楼这些美丽女子都是美丽的精灵,雪芹只是请他们当演员,演绎不同角色,演完这类角色,他演的这角色的标签就与他无关了。我们不会把生活中的演员与影视里的演员同等,又何必只限定宝钗只是一个人设呢?雪芹只是请他们诠释一些道理,给人警醒,让人思考,期望大家解得其中味,探寻合适的道。一味地寻找历史上的人与之对应,那是走了歧路。小说本就是虚构的,是作者创作的,宝钗是一类人的代表,她代表的那类人多少都有信息与之对应,若生搬硬套,实在没必要。当然,小说还有一个特色词“意淫”,只要不去误导众生,自己怎么想怎么解都只是一个人的事。若形成文字公开发布,或在媒体宣传,那最好还是谨慎点为好。

      
鞠芳田解读谜底是钟,“钟”与“终”同音。灯谜在宝钗这里终结,宝玉黛玉是不参与这组灯谜游戏的。他们前面给元春的谜语纯粹只是灯谜,这里不用公布。后人依据自己意思添加删减是不对的,雪芹的文字,阅读时觉得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只是不合你的理,往往“不合理”的地方就有深意,正是他要传递给你的,要警醒你的“理”。红楼书中的香代指国家,更香,国家政权的交替,宝钗诗中引用的典故,我认为诗名和诗人更重要,灯谜诗中引用了王维和杜甫的诗,诗名是一样的《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这个标题引出一个四人和诗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早朝,参与诗人有贾至、王维、岑参、杜甫。

    四人和诗的故事公元757年,唐军从安史之乱的叛军手中,夺回了失去已久的国都长安,唐肃宗率领百官从凤翔迁回长安,第二年二月,唐肃宗改元乾元。在跟唐肃宗返回长安的百官中,其中有一人叫贾至,他原是唐玄宗的臣子,在安史之乱中随唐玄宗入蜀,任中书舍人。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玄宗命贾至撰写传位册文,并担任册礼使制官。756年七月,贾至和韦见素、房琯到灵武册立肃宗,随后在肃宗朝继续担任中书舍人。回到长安的贾至,心情十分愉悦。某个春日早晨,贾至到大明宫上朝,看到大唐王朝转危为安,一派升平气象,他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早朝大明宫》,呈给同朝僚友赏看。岑参的诗名,要比贾至大得多,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是写雪的千古名句。贾至写《早朝大明宫》时,岑参也同朝为官,任右补阙。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碌山俘去洛阳,硬塞给了他个给事中的伪职。安史之乱被平叛后,王维本来是要被杀头的,但他被俘时曾作《凝碧词》诗,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而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在平叛安史之乱中有功,他请求削去自己的官职,为弟弟赎罪。所以王维没被杀头,只是被降职,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安史之乱中,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但却被叛军掳去了长安,但与王维不同,他官小,没有被囚禁,随后悄悄逃出到凤翔投奔肃宗,他的忠诚感动了肃宗,授为左拾遗,但不久,他就因营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到了华州。后因宰相张镐力救而获释。757年十一月,杜甫随肃宗回长安,仍任左拾遗,第二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贾至写《早朝大明宫》时,杜甫还当着左拾遗,所以有幸参与了这一和诗盛会。这次和诗,后人评价是唐诗的巅峰之战,王维岑参杜甫华山论诗,两人写进《唐诗三百首》,杜甫一生大多时候都过得穷困潦倒,缺少对富贵生活的真切体验,这次和诗落选。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主要是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王维一生都在做官,却拼命想归隐田园,经过一番衡量,他认定陶渊明的活法并不可行。说到底,父亲早逝,长子代父,他不忍推诿全家生计的重负。他在诗中说,“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所以“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不敢抛开这个包袱,自己一个人逍遥去隐居。即便在朝为官很辛苦,很痛苦,王维也不敢效仿陶渊明的活法,拂袖而去。后来,他在仕途上竟然转运了,做到了尚书右丞,正四品下阶。这是他一生所抵达的最高官职了。越是官运亨通,他越是不能心安。他无数次进行自我反省,开展自我批评,批评自己一生的软弱,痛恨自己出任伪职的经历,说“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此时,官位依然不是他热衷的东西,归隐之心更重了,佛教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旧唐书》说他“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贾至的诗,印象最深的是《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所以贾至对世事越加洞明,也就有了诗中后两句的感慨万端。朝代更替,作为玄宗老臣,贾至被新君肃宗所贬,其实并不奇怪,随后杜甫也被贬出京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化无常,荣辱兴衰,悲欢离合,亦不过如此。雪芹把他们的人生际遇引出来,让读者看他们的人生和他们的选择。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贾至 〔唐代〕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唐代〕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唐代〕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代〕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早朝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政权交替也是轮番上演。不管时局怎么变,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最好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宝钗的更香引出治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雪芹素怀忧国悯生之心,有补天之志,故写《石头记》。明示有识之士,不管政权如何更迭,只要不忘记华夏魂,不要忘记华夏情,就能让华夏子孙延绵不绝,华夏精神世代永传!也明示执政者要以百姓为重,只要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这就是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