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芹在第二十一回也隐写了满人窃大明。宝玉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其实,雪芹想引用告诉读者的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 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对照着看,就明白雪芹隐写的是:满人已将符玺、仁义,乃至整个国窃走,天下已非明的天下也。
红楼成书时间:第一回中的一条脂批,也可作为佐证。甄士隐出场后,形容其“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处,甲戌本有侧批曰,“自是羲皇上人 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提示得相当清楚了。在崇祯时期,首辅周延儒因狂妄私下称崇祯皇帝为“羲皇上人”被温体仁指使他人举告而丟官,可说是件朝堂上下尽人皆知的事情,《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而延儒至目陛下为羲皇上人,语誖逆。六年六月引疾乞归”。“树倒猢狲散”言简意赅地表明,大明实亡于永历帝遇害的永历16年,玄烨登基后的康熙元年。甲戌本在“树倒猢狲散”上方有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 全犹在耳 曲指三十五年矣 伤哉 宁不恸杀”,以“伤哉!宁不恸杀!”做“树倒猢狲散”的注脚,可知,上述解释不谬。第二十二回,贾母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处,有夹批“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可见“树倒猢狲散”在书中意思非比寻常。第四个时间点(段),庚辰本第二十二、二十回两处眉批“前批知者寥寥 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呼”,“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 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 被借阅者迷失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据此可知书稿誊清(书成)在丁亥年1707年夏之前。这个“三十五年”给我们透漏出了脂批人批阅至此的时间。按照永历帝被杀的1662年(康熙元年)起算,过三十五年就是1697年。《红楼梦》初稿,创作于1695年之后,成形并誊清于1707年夏之前。(成书时间由知乎用户海的深处推断出来的。)
明清易代:公元1644年,这一年决定了明亡清兴这一历史大势。但这其实只是为了历史分期的方便,在当时明朝并未灭亡,甚至天下也并不一定就是清朝的,明朝并非真的无力翻盘。这一年,第一个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其实是李自成。以1644年作为明清易代的原因,其实就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之后崇祯自缢于煤山,从此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结束,天下群雄开始了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弘光帝的南明、顺治的清朝在当时可以说是三足鼎立。如果真的存在平行宇宙,那么完成向统治阶级转变的李自成其实是能够统一天下的;有完整的一套班子的南京弘光朝若非只知道纵情声色,其实划江而治也是极有可能的;而入关后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的清朝,若非推行剃发易服,统一天下的过程也会更快。与其它各朝的开国不同,清朝入关不久,八旗军的名将们便凋零殆尽:1649年,豫亲王多铎病死;1650年,睿亲王多尔衮病死;1651年,英亲王阿济格被赐死;1652年,巽亲王满达海病死;同年,敬谨亲王尼堪战死……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到顺治十年(1653年)之时,清朝本族能征善战之臣几乎都去世了,而此时的南明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清朝能否统一天下开始有了很大的变数。颠沛流离的南明朝廷形成了三大势力:其一,永历帝的西南抗清力量,以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李自成余部——夔东十三家为主体,实力最强;其二,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郑成功、张明振、张煌言为首,擅长水战;其三,清朝内部的“反清复明”势力,以钱谦益为首,极具号召力。在兴复大明的过程中,各方均意识到必须联合方能共抗清军,而负责联络东西两大抗清势力的正是钱谦益等人,时间便是公元1654年。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均为张献忠的义子,设若能同心协力,大明中兴其实还是非常有希望的。与孙定国想要与张明振会师长江相比,永历帝和李定国更想与郑成功会师广东。可是,这一计划最终因为郑成功的小算盘而最终搁浅。与孙可望想要篡位不同,郑成功对永历帝是“遥奉”,他更希望“依朝鲜例”自立。于是,郑成功用支持张明振搪塞李定国,又派陈辉部佯装北上敷衍张明振。从根本上来说,郑成功对会师广东和会师长江都没有兴趣。1654年会师长江和会师广东这两大战略其实都是切实可行的,但最终分别由于孙可望和郑成功的原因而并未成功。应当说,这是南明最后翻盘的机会,之后留给南明的只剩下各个击破。南明,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这与南宋有赵构不同。赵构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但偏安一方则绰绰有余。南明无论是弘光、隆武、唐王、鲁王、永历均没有被各方势力广泛接受。而南明实力最强之时,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的内讧最终使南明走向了不归路。明亡清兴的结局,其实并非简单的力量强弱对比,与两方的决策和内部的凝聚力关系更大一些,而南明所缺乏的正是凝聚力,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将所有的反清力量集中起来。最终,中兴大明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甲申国变:公元1644年,为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其时发生了明清两朝的重大变革,史称“明清鼎革”、“明清之变”或称“甲申国变”、“甲申之变”。虽然是明清政权交替,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却介乎其间,实际上是三方势力的拼搏。明朝的后期,政治日益衰败,万历朝皇帝怠政而贪婪,朝臣结党,边防逐渐懈备,后金崛起于东北;天启朝皇帝年幼贪玩,太监魏忠贤专权残害忠良,百姓生活困苦,后金军不断进犯明朝边关;崇祯朝皇帝虽然勤政,但他刚愎暴戾,奸臣弄权,农民起义暴发,后金军深入内地,明朝岌岌可危。崇祯十七年(1644)春,即甲申年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崇祯初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以陕西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国号,称为“顺朝”。三月,起义军东征,直捣京师。占领北京后,李自成派员接收山东等地方政权,同时兴师出征清朝军队。四月,李自成所率部队在山海关被清兵击败。清军与吴三桂部联合追击大顺军,李自成退回北京。五月,李自成在北京金銮殿称帝,然后火焚明宫殿,逃离北京,返奔西方。清军入北京,并继续追剿李自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金)政权。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大金”为“大清”,清朝正式建立。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取得松锦大捷。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五月,清朝定鼎北京,定为顺治元年。此年即甲申年,所以这一重大变革,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甲申之变”。最为奇特的是:这一年,大明、大顺、大清各有其不同的纪年。三个政权的交替反覆如同风云,最终,日渐强盛的清朝占领北京,夺取了天下。
贾至 〔唐代〕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