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8 16:20 编辑
隐线
香菱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条批语的 “用中秋诗起”,是小说第一回,“又是中秋佳节”,甄士隐宴请贾雨村,贾雨村口占诗两首,用贾雨村的飞黄腾达之象,暗喻贾府的再度风光,元春成为皇妃,这就是“起”。“用中秋诗收”指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夜宴,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观联诗,后妙玉加入,做整理和收尾。查抄大观园,撵走司棋、晴雯、芳官、四儿、入画,探春掌框王善保家的和晴雯死,迎春出嫁以及香菱遭到薛蟠夏金桂的折磨和休弃。八十回后就是探春远嫁、元妃死、贾母死、迎春死、黛玉死、惜春出家、贾府抄家、下狱、巧姐被拐、出家、香菱死等一连串的悲剧和覆灭了。因此,黛玉、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诗,就是“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指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观园的诗社是在秋天结社的,这就是“起诗社于秋日”了。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三秋”了,贾雨村诗起中秋,大观园诗社起于秋天,黛玉湘云妙玉收诗于中秋。脂砚斋批语所揭示的《红楼梦》的所谓“三秋”叹“三春”,其实就是用一种小说结构方面的“三秋”的安排,即第一回、第三十七回和第七十六回的“三秋”事件。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菊花诗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又作了螃蟹咏。尤其是宝钗的螃蟹咏,“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此句,我领会的是雪芹告诉读者,螃蟹寓大意,名字寓大意,日期寓大意,数字寓大意,诗词寓大意。有没有领会错,验证下就知道了。既然是三人作螃蟹咏,那我先拿他们三人的丫鬟来解读。
晴雯:名字典故出处“鹊声穿树喜新晴”。“晴雯”的意思是指“雨过天晴好看的云纹”。“晴”在人名中引申为性格开朗可爱,乐观大方、活泼上进等美好含义;“雯”则凸显女孩的美丽、可爱、多才多艺。由此可知,晴雯性格乐观开朗,风流灵巧,其独特的人格使她在一众丫鬟中脱颖而出,令宝玉念念不忘。然“彩云易散”,晴雯的独特也成为被记恨的理由,成为了刺向她的一把“利刃”。晴雯是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子。对于王夫人用小恩小惠笼络丫头的作为,她极为鄙视,很是看不上;对于以主子为首,只知讨好主子的袭人,她嘲讽其为“哈巴哥”。第三十一回,在抄检大观园时,丫鬟中唯独晴雯有反抗的举动。第七十四回,她率真洒脱,清清白白,眼中容不得半分肮脏。在袭人自以为是地从姨娘的角度说话时,她一语道破;发现坠儿偷东西后,强撑病体教训坠儿;第三十一回,撕扇子情节中,她始终把自己和宝玉放在平等的位置,嬉笑怒骂,没有半分遮掩;第七十七回,即使是在被驱逐出府、即将撒手人寰时,仍不忘证明自己的清白,决不屈服。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晴雯的抗争只能以她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但她还是勇敢地去那样做了,她赢得了人的尊严但也交出了自己的生命。晴雯的谐音为“情问”,倒过来读是“问情”。雪芹写《红楼梦》时开宗明义地说:本书大旨谈情。而晴雯死后,宝玉在《芙蓉诔》中深切表达了怀念晴雯之意后,直接替她问苍天、问鬼神、问人间、问情缘。原文如下: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这种发问比岳飞的《满江红》更激烈,更震撼人心。
紫鹃:原名鹦哥,贾母把紫鹃给黛玉后,改名紫鹃。名字出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紫鹃和黛玉是挚友义仆、莫逆之交、闺中密友。紫鹃一腔赤诚、侠肝义胆。紫鹃是一股清流,作为有思想有主见敢发声的独立的人存在着,这算红楼中的一个奇迹了。雪芹给她一个慧字,聪慧真诚的紫鹃好象是唯一的特别的,有谁可匹配她呢?记忆中就《水浒传》“浪子”燕青和“玉麒麟”卢俊义。紫鹃的代表人物在暗线。
雪雁:诗词典故有很多: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中有“暮雪初晴候雁来”句;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诗中有“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沙汀不可闻”;戴复古《黄州偶成》“雁叫淮南叹雪无,倚楼无味抱愁眠”;元代马祖常《北行》“白鹰随雪雁,黄泉掘田鼢”;宋代杨万里“风灯秋焰冷,霜雁夜声忙”。大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 雁有仁心,雁阵当中,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弃之不管,为其养老送终,此为仁者之心。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因为大雁对配偶的长情,所以古代婚嫁要送大雁为礼。雁有礼,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雁有智慧,雁是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慧,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危险。雁有信,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从不爽期。大雁的仁、义、礼、智、信,也是黛玉品行的象征。黛玉对下人宽厚,宝玉的小丫头来了,她就随手抓一把钱给这个小丫头,是为仁。 对爱情坚贞不渝,是为义。 对长辈执礼甚恭,例如黛玉刚进贾府时,去拜见舅舅贾政,舅母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是为礼。 黛玉房间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就像公子哥的书房,黛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黛玉多次在诗社中夺魁。是为智。黛玉言必行,行必果。例如教香菱学诗,有始有终,香菱终于学会写诗。是为信。所以雪雁象征黛玉的品行。雪雁是黛玉的娘家人,雪雁是黛玉的象征。“雁”预示了黛玉的命运,被迫离开林家,寄养在贾府。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的“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意思是大雁栖息繁育的沙洲。去掉“蓼汀”,代表贾家不再给黛玉立足之地,也不接受宝黛姻缘。黛玉在第六十二回作《折足雁》酒令,呼应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就是八十回后林黛玉离开贾家后,折足孤雁一般自生自灭的现实。作者通过晴雯被撵走做了伏笔。黛玉在《菊花诗》中说“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也是她失意于宝黛爱情的现实。脂砚斋提示《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中莫怀古被陷害家破人亡后,小妾雪艳为报仇嫁给忘恩负义的汤勤,新婚之夜刺杀了汤勤后自尽。《姽婳词》林四娘以死酬恒王的故事,就类似雪艳。雪艳与雪雁同音,预示黛玉最终为宝玉牺牲自己的结局。
黄金莺:平时都叫“莺儿”。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黄金莺打络子,“把玉络上”,用“金”线!从反面看,太明显了,“金”络“玉”!在“宝玉”被打之后,“玉”被“金”络了,表明“金国”已得“玉”。而且是“黄金莺”络的,此人名中之“金”,也正符合“金”络“玉”的“金国”,莺儿是宝钗的大丫鬟,对应宝钗的雪满金国身份。也含蓄表达宝钗的对“金玉良姻”图谋。回目中点出了“黄金莺”,莺儿对宝玉说“姓黄”,“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作‘金莺’”,是姑娘单叫“莺儿”。为什么要隐“黄”,藏“金”呢?金,易看出“金国”,是需要藏,那“黄”呢?为什么宝钗要隐“黄”?宝玉说:“这个名姓到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黄莺儿是什么?是一种黄鸟!“黄金莺”,是“金国”的“黄鸟”!读者正常能反应出是一种黄鸟,而且,“莺”字下部是“鸟”,熟悉诗文典故的读者,便能一下反应到《诗经·小雅》中的《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雪芹借诗言志:黄鸟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明!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复我诸兄!复我诸父!亡国之人,复国之呼,血泪之书,断人肝肠……
抱琴:真名士邝露在广州“庚寅之劫”抱琴而死。“庚寅之劫”发生在农历十一月初二至十一月十三,清军屠城长达十一天。邝露,初名瑞露,广东南海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他工于诗词,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还是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精于骈文,又是篆、隶、行、草、楷各体兼擅的有成就的书法家,他还善弹琴。他是一个秉性不羁,鄙视金钱,不慕科名,蔑视传统礼法的“奇人”。邝露十五岁时,在南海应试,督学以《恭宽信敏惠》为题,他以真、行、草、篆、隶五体字答卷,结果被认为“违制”而被黜,落为“五等”,可是他若无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后来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放诞纵酒,或散发徜徉于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颇为礼法之士所仇”。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供职于史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明王朝覆亡。接着,清兵入主中原,南明政权相继更迭。1645乙酉年六月他在《后归兴诗》中写道:“南北神州竟陆沉,六龙潜幸楚江阴。三河十上频炊玉,四壁无归尚典琴。蹈海肯容高士节,望乡终轸越人唫。台关倘拟封泥事,回首梅花塞草深。”邝露怀抱复国大计,只身远赴南京上书献策。谁知抵达九江时,闻南京失守,悲愤南归。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广州首次沦于清兵铁骑之下。邝露长子邝鸿亲领北山义军千余人与清兵激战,壮烈战死于广州东郊。次年(永历元年,1647年),邝露应召入朝,被南明永历政权任为“中书舍人”。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邝露奉使还广州,遇清兵围城。他把妻儿送回家乡,只身还城,与守城将士死守达十个月之久。是年十一月,西门外城主将范承恩通敌,导致广州城陷。此时,邝露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恢复名士风度,身披幅巾,抱琴外出,适与敌骑相遇。敌军以刀刃相逼,他狂笑道:“此何物?可相戏耶?”敌军亦随之失笑。然后,他慢步折回住所海雪堂,端坐厅上,将自己生平收藏怀素真迹和宝剑等文物,尽数环列身边。抚摩着心爱的古琴,边奏边歌,将生死置之度外,绝食,最后抱琴而亡,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后人有《抱琴歌》挽之:“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
侍书:侍读学士陈函辉。陈函辉是个少年才俊,早在崇祯七年中了进士。风流倜傥,好读异书,寄情诗酒。弘光政权垮台后,陈函辉力劝鲁王出来监国。后来鲁王在绍兴监国,陈函辉也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进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尚书。陈函辉对鲁王身边的馋臣、野心家也是十分痛恨,无奈鲁王是被他们所控制。浙东失守,鲁王逃难出海,陈函辉一直护驾到海门,鲁王登舟,可他不愿与鲁王一起去,“老臣不能扈从远去,誓以一死报殿下矣”。于是哭入云峰山中自尽,其节烈令人唏嘘。
名字验证了,再来验证数字。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五五二两五”有三个“五”,三个“五”是“三五一十五”,还剩“二”和“两”,也是两个数字。“一十五”再加剩的“二”和“两”是“十九”。不能把话说明的敏感日期“十九”是哪一月的“十九”呢,回目上是“第三十九回”,“三”、“十九”,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京,甲申之难,正是三月十九。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死,当天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十五”也是个敏感时间。甄士隐支助贾雨村是八月十五,丢女儿是正月十五,葫芦庙大火是三月十五,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尤其重要,成为贾府重要的兴亡伏笔。这个稍后再解读。
数字验证了,再验证日期。“九月初三”,是林如海去世的日期。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雪芹有意将林如海安排于九月初三去世。又把林如海捐馆和秦可卿葬礼放一回写,把他们关联起来,肯定有深意。秦可卿“五七”那天,也就是葬礼第三十五天,贾琏派小厮兴儿回来报丧。第十四回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林如海去世,贾琏操办葬礼,派昭儿回来时,已经是他和林黛玉一同由扬州护送林如海灵柩回苏州时候。算上时间,林如海最少停七天,兴儿由南回来,大致要一个月左右路程。再联系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上午的巳时,为九点到十一点。而秦可卿死的时间是夜里亥时,也是九点到十一点。两人一白一黑,一早一晚,恰好对应不是巧合。可以据此推断出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就应该也是九月初三。也就是王熙凤生日的第二天。前面解读过林如海是冤死,是死于贾雨村和扬州盐课官商集团的陷害。“九月初三”这个时间,典故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有名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看似是吟咏“江景”,实际是白居易抨击朝政的体现。这首诗大约是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目睹新旧两党纷争不断而大失所望,才自求外任去了杭州。后来有名的西湖白堤便由他而建。牛李党争是唐代甚至历史上最有名的“朋党”之争,类似的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新旧两党之争,明代的内阁党政、东林党争,索额图明珠党争等。贾府所属的四王八公老臣,作为太上皇一党为旧。为世家贵族代表。林如海所属的科举新臣,是皇帝亲信一党为新。为科举士人代表。双方正好是“牛李党争”的利益相关方。林如海的死,也表明新党上台立足未稳,被旧党打压反扑的残酷现实。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牛李两党走马灯一样祸害朝政。白居易的诗中,“残阳”和“新月”分别代表了“牛李”新旧两党。而古代诗人所作诗词中,“日月”又常被做为帝王权力的象征。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日”就是指皇帝。最有名的还要属李白所作《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一》:“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讲的是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灵武继位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双皇同朝如“日月”同天,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太上皇如“残阳”。皇帝如“新月”。所以,“九月初三”的意义就点出了《红楼梦》中贾府所处的朝堂中,两个根深蒂固的矛盾。贾家为首的四王八公拥立在太上皇周围,与新皇帝发生了根本矛盾冲突,就造成了贾家日后被抄家的结局。林如海死在九月初三白天,代表他被旧势力所害。秦可卿死在九月初三夜里,代表贾家被新势力消灭。贾家作为王朝老臣,对太上皇忠心,对新皇帝不忠不顺,是他们败亡的关键。林如海之死,揭示双方矛盾激化。秦可卿之死,成了贾府败亡导火索。不光如此,贾政的书房名叫梦坡斋,提到的苏东坡。他外放学政去的海南,也是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贬再贬去的地方。贾家“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玉堂是苏轼的号。宝钗的“瓟斝”,其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正是苏轼身为司马光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被冤枉的“乌台诗案”时间……综上,“九月初三”,将白居易的《暮江吟》引出的“牛李党争”作为解开谜底的钥匙。将贾家当时所处两皇并立,新旧党争,利益再分配的事实表现出来。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巳时,上午九点后。秦可卿是九月初三亥时,夜里九点后。秦可卿死后的“五七”正五,贾琏派昭儿回来报丧,时间也对应的上。
第四十回,“牙牌令”,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道“双瞻御座引朝仪”。“日月双悬”为晚明文人常用悼明之词,如陈子龙“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张煌言“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这里又引出两位抗清英雄,暂时先放这里,等一一找出来再调整对应三秋主题。
黛玉的菊花诗借用了晚明诗人杨文骢的诗,借用痕迹很明显:“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这是很明显地引出杨文骢。天启四年冬,杨文骢与友人李可立一起,自南京启程,途中同游金山寺。面对大江苍茫、水天一色的胜迹,杨文骢感慨赋诗:“江上众峰青不了,晴空一片白云绕。钟声夜半惊蛰龙,帆影天际度飞鸟。云生远岫点寒蓑,霞落晚汀伴红蓼。登临长啸抚东南,平流尚恨波心小。”杨文骢的诗歌常常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师对友的骨肉之情。另外杨文骢对山水也很迷恋,陈子龙曾经说:“龙友诗有幽峭之思,沉郁之色,壮烈而不失平和,夷旷而中存庄雅。”杨文骢一生跌宕曲折,其诗歌内容及风格也随着他的人生起伏而呈现明显的变化,显示出一种独特深刻的自然之趣。杨文骢才艺卓绝,他的诗、书、画都很有名,被人们称为“三绝”。
杨文骢,字龙友,一字山子。贵阳(今属贵州)人。少负奇伟,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明神宗万历(1573—1620)末举人,除华亭教谕,移家南京,后迁青田知县,改永嘉、江宁知县。思宗崇祯(1628—1644)末,御史劾其贪污,夺官候讯,事未竟,北京城陷,弘光帝立于南京,起用为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迁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常镇,兼抚沿海诸军,与清军隔江相持。后清军渡江,败走苏州。清军使鸿胪丞黄家鼒往苏州安抚,文骢杀之,退至处州。隆武帝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清军攻衢州,率兵救援,兵败负重创,退守浦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文骢家南京后,从董其昌学书画,加入复社,日与复社文友谈诗角艺,又性喜交游、推奖士类,颇多友朋。弘光朝其亲戚马士英秉政,迫害清流,文骢却因之而至高位,故为当时所轻;亦因其能以身殉国难,终获后世谅解。文骢善画,喜游山玩水,其诗多为记游、题画之作。如《盘石看月》四首、《游太湖龙咀》、《观海》九首、《暮雨山行》、《题画》(一抹寒林水一湾)等,皆可视为其代表作。陈子龙评其诗云:“有幽峭之思、沉郁之色,壮烈而不失和平,夷旷而中存庄雅。”(转引自《明诗纪事》)著有《山水移》、《洵美堂集》。今人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为之立传。《明史》卷二七七有传。
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
东阳诸生许都者,副使达道孙也,家富,任侠好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思得一当。子龙尝荐诸上官,不用,东阳令以私憾之。适义乌奸人假中贵名招兵事发,都葬母山中,会者万人。或告监司王雄曰:“都反矣。”雄遽遣使收捕,都遂反。旬日间聚众数万,连陷东阳、义乌、浦江,遂逼郡城,既而引去。巡抚董象恒坐事逮,代者未至,巡按御史左光先以抚标兵,命子龙为监军讨之,稍有俘获。而游击蒋若来破其犯郡之兵,都乃率余卒三千保南砦。雄欲抚贼,语子龙曰:“贼聚粮据险,官军不能仰攻,非旷日不克。我兵万人,止五日粮,奈何?”子龙曰:“都,旧识也,请往察之。”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子龙争,不能得。
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过水师,海舟议不可缓,请专委兵部主事何刚训练,从之。太仆少卿马绍愉奉使陛见,语及陈新甲主款事。王曰:“如此,新甲当恤。”廷臣无应者,独少詹事陈盟曰可。因命予恤,且追罪尝劾新甲者。廷臣惩刘孔昭殿上相争事,不敢言。子龙与同官李清交章力谏,事获已。
未几,列上防守要策,请召还故尚书郑三俊,都御史易应昌、房可壮、孙晋,并可之。又言:“中使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闾井骚然。明旨未经有司,中使私自搜采,甚非法纪。”乃命禁讹传诳惑者。子龙又言:“中兴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复旧物。今入国门再旬矣,人情泄沓,无异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终。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因循遵养,臣甚为之寒心也。”亦不听。明年二月乞终养去。
子龙与同邑夏允彝皆负重名,允彝死,子龙念祖母年九十,不忍割,遁为僧。寻以受鲁王部院职衔,结太湖兵,欲举事。事露被获,乘间投水死。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