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园旧梦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三秋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10-2 10:00 编辑

明线

   《红楼梦》里写三秋,秋天最重要的日子是中秋节。全书第一个出场的节日,可见中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追溯起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起对天象的崇拜。自人类诞生前,太阳和月亮就已经出现,他们分别代表着白天和黑夜,在道教中是阳与阴的典型,而阴阳相合可生万物。因此,太阳和月亮一直被人类所敬仰。先秦时,祭月是只属于皇家的专利,可见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后来,民间也有了拜月神的习俗,并且不断演化,有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历史上优雅又欢乐的中秋节是这样的:“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香果苹婆,花红脆枣,中山御李,豫省岗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藕青莲。”“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我们来红楼的三个中秋节。

       第一个中秋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甄士隐与贾雨村是知己好友,开怀畅饮: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佳节,月光如水,洒在酒桌之上,清辉之下,一个形神伟岸的年轻人遇到了一位慧眼识珠的忘年交,不觉豪兴满怀,对月畅饮。

       第二个中秋节,第十一回写了贾敬生日,满园菊花开得正好,大家都聚集在宁国府赏菊宴饮,其中谈到了秦可卿的病情,尤氏道:“她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由此可见贾敬的生日在九月初,而秦可卿上个月中秋还和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隐写了这一年中秋节的热闹。

       第三个中秋节是中秋家宴阖家团圆,雪芹终于在第七十五回,从正面来全方位描写红楼梦的中秋节,以及当时人们过中秋的习俗。十五日的大早上,身为族长的贾珍,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朔是指初一,望是指十五。以前的大家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祠堂举行祭祖的礼仪,这就叫朔望之礼。 到了晚上,贾母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拜月主要是女子的事,在月下,设大香案,摆上月饼和时新的瓜果,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以家中最年长的女性为主祭人,然后全家女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男人不参与拜月,但可以做一些协助的工作。当拜祭完月神后,就要饮宴和赏月。贾母是个很懂得生活美学的女性,她选的饮宴之地是在园中的山上,空气又好,又可赏月。等人坐齐了,贾母一看,觉得不怎么高兴,原来之前几年过中秋,也是一家子围坐,竟有男女三四十个,非常热闹。今天有的回去陪自己的父母了,有生病告了假,看着太冷清。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围坐一起击鼓传花说笑话。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这是荣府的中秋节。宁府的中秋节是这样的:“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

       红楼书三秋的秋色。第一秋分别在三个回目描述了。第一回“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第三回黛玉眼中的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第五回宝玉眼中的仙姑:“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
    第二秋是第十一回凤姐眼中的秋景。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蒙侧批:点明题目。]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第三秋是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母又命将罽毡铺于阶上,命将月饼西瓜果品等类都叫搬下去,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红楼诗词中的三秋。第一秋是《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第二秋是《菊花诗》、《螃蟹咏》、《牙牌令》、《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吟月三首》;第三秋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红楼梦梦中的三秋。第一秋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二秋是可卿托梦凤姐;第三秋是凤姐向旺儿媳妇提及她昨夜忽然作了个梦,梦见一个人,虽然面熟,却不知名姓,脂砚斋对此作批道:“是以前授方相之旧,数十年后矣。”“以前授方相之旧”者,其实就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秦可卿。方相,即驱疫避邪之神祇。第十三回,秦可卿魂托凤姐的家计长策,“语语见道,句句伤心”,其中既有盛极必衰、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的千古不易之真理,又有为衰败之时留退路的、蕴含着古老耕读传家智慧的解决之道。秦可卿魂托凤姐趋利避害、谋常虑后,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堪称方相。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4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8 16:20 编辑

隐线

    香菱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条批语的 “用中秋诗起”,是小说第一回,“又是中秋佳节”,甄士隐宴请贾雨村,贾雨村口占诗两首,用贾雨村的飞黄腾达之象,暗喻贾府的再度风光,元春成为皇妃,这就是“起”。“用中秋诗收”指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夜宴,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观联诗,后妙玉加入,做整理和收尾。查抄大观园,撵走司棋、晴雯、芳官、四儿、入画,探春掌框王善保家的和晴雯死,迎春出嫁以及香菱遭到薛蟠夏金桂的折磨和休弃。八十回后就是探春远嫁、元妃死、贾母死、迎春死、黛玉死、惜春出家、贾府抄家、下狱、巧姐被拐、出家、香菱死等一连串的悲剧和覆灭了。因此,黛玉、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诗,就是“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指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观园的诗社是在秋天结社的,这就是“起诗社于秋日”了。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三秋”了,贾雨村诗起中秋,大观园诗社起于秋天,黛玉湘云妙玉收诗于中秋。脂砚斋批语所揭示的《红楼梦》的所谓“三秋”叹“三春”,其实就是用一种小说结构方面的“三秋”的安排,即第一回、第三十七回和第七十六回的“三秋”事件。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菊花诗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又作了螃蟹咏。尤其是宝钗的螃蟹咏,“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此句,我领会的是雪芹告诉读者,螃蟹寓大意,名字寓大意,日期寓大意,数字寓大意,诗词寓大意。有没有领会错,验证下就知道了。既然是三人作螃蟹咏,那我先拿他们三人的丫鬟来解读。

    晴雯:名字典故出处“鹊声穿树喜新晴”。“晴雯”的意思是指“雨过天晴好看的云纹”。“晴”在人名中引申为性格开朗可爱,乐观大方、活泼上进等美好含义;“雯”则凸显女孩的美丽、可爱、多才多艺。由此可知,晴雯性格乐观开朗,风流灵巧,其独特的人格使她在一众丫鬟中脱颖而出,令宝玉念念不忘。然“彩云易散”,晴雯的独特也成为被记恨的理由,成为了刺向她的一把“利刃”。晴雯是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子。对于王夫人用小恩小惠笼络丫头的作为,她极为鄙视,很是看不上;对于以主子为首,只知讨好主子的袭人,她嘲讽其为“哈巴哥”。第三十一回,在抄检大观园时,丫鬟中唯独晴雯有反抗的举动。第七十四回,她率真洒脱,清清白白,眼中容不得半分肮脏。在袭人自以为是地从姨娘的角度说话时,她一语道破;发现坠儿偷东西后,强撑病体教训坠儿;第三十一回,撕扇子情节中,她始终把自己和宝玉放在平等的位置,嬉笑怒骂,没有半分遮掩;第七十七回,即使是在被驱逐出府、即将撒手人寰时,仍不忘证明自己的清白,决不屈服。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晴雯的抗争只能以她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但她还是勇敢地去那样做了,她赢得了人的尊严但也交出了自己的生命。晴雯的谐音为“情问”,倒过来读是“问情”。雪芹写《红楼梦》时开宗明义地说:本书大旨谈情。而晴雯死后,宝玉在《芙蓉诔》中深切表达了怀念晴雯之意后,直接替她问苍天、问鬼神、问人间、问情缘。原文如下: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这种发问比岳飞的《满江红》更激烈,更震撼人心。

          紫鹃:原名鹦哥,贾母把紫鹃给黛玉后,改名紫鹃。名字出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紫鹃和黛玉是挚友义仆、莫逆之交、闺中密友。紫鹃一腔赤诚、侠肝义胆。紫鹃是一股清流,作为有思想有主见敢发声的独立的人存在着,这算红楼中的一个奇迹了。雪芹给她一个慧字,聪慧真诚的紫鹃好象是唯一的特别的,有谁可匹配她呢?记忆中就《水浒传》“浪子”燕青和“玉麒麟”卢俊义。紫鹃的代表人物在暗线。

         雪雁:诗词典故有很多: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中有“暮雪初晴候雁来”句;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诗中有“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沙汀不可闻”;戴复古《黄州偶成》“雁叫淮南叹雪无,倚楼无味抱愁眠”;元代马祖常《北行》“白鹰随雪雁,黄泉掘田鼢”;宋代杨万里“风灯秋焰冷,霜雁夜声忙”。大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 雁有仁心,雁阵当中,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弃之不管,为其养老送终,此为仁者之心。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因为大雁对配偶的长情,所以古代婚嫁要送大雁为礼。雁有礼,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雁有智慧,雁是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慧,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危险。雁有信,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从不爽期。大雁的仁、义、礼、智、信,也是黛玉品行的象征。黛玉对下人宽厚,宝玉的小丫头来了,她就随手抓一把钱给这个小丫头,是为仁。 对爱情坚贞不渝,是为义。 对长辈执礼甚恭,例如黛玉刚进贾府时,去拜见舅舅贾政,舅母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是为礼。 黛玉房间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就像公子哥的书房,黛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黛玉多次在诗社中夺魁。是为智。黛玉言必行,行必果。例如教香菱学诗,有始有终,香菱终于学会写诗。是为信。所以雪雁象征黛玉的品行。雪雁是黛玉的娘家人,雪雁是黛玉的象征。“雁”预示了黛玉的命运,被迫离开林家,寄养在贾府。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的“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意思是大雁栖息繁育的沙洲。去掉“蓼汀”,代表贾家不再给黛玉立足之地,也不接受宝黛姻缘。黛玉在第六十二回作《折足雁》酒令,呼应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就是八十回后林黛玉离开贾家后,折足孤雁一般自生自灭的现实。作者通过晴雯被撵走做了伏笔。黛玉在《菊花诗》中说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也是她失意于宝黛爱情的现实。脂砚斋提示《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中莫怀古被陷害家破人亡后,小妾雪艳为报仇嫁给忘恩负义的汤勤,新婚之夜刺杀了汤勤后自尽。《姽婳词》林四娘以死酬恒王的故事,就类似雪艳。雪艳与雪雁同音,预示黛玉最终为宝玉牺牲自己的结局。

    黄金莺:平时都叫“莺儿”。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黄金莺打络子,“把玉络上”,用“金”线!从反面看,太明显了,“金”络“玉”!在“宝玉”被打之后,“玉”被“金”络了,表明“金国”已得“玉”。而且是“黄金莺”络的,此人名中之“金”,也正符合“金”络“玉”的“金国”,莺儿是宝钗的大丫鬟,对应宝钗的雪满金国身份。也含蓄表达宝钗的对“金玉良姻”图谋。回目中点出了“黄金莺”,莺儿对宝玉说“姓黄”,“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作‘金莺’”,是姑娘单叫“莺儿”。为什么要隐“黄”,藏“金”呢?金,易看出“金国”,是需要藏,那“黄”呢?为什么宝钗要隐“黄”?宝玉说:“这个名姓到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黄莺儿是什么?是一种黄鸟!“黄金莺”,是“金国”的“黄鸟”!读者正常能反应出是一种黄鸟,而且,“莺”字下部是“鸟”,熟悉诗文典故的读者,便能一下反应到《诗经·小雅》中的《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雪芹借诗言志:黄鸟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明!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复我诸兄!复我诸父!亡国之人,复国之呼,血泪之书,断人肝肠……

    抱琴:真名士邝露在广州“庚寅之劫”抱琴而死。“庚寅之劫”发生在农历十一月初二至十一月十三,清军屠城长达十一天。邝露,初名瑞露,广东南海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他工于诗词,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还是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精于骈文,又是篆、隶、行、草、楷各体兼擅的有成就的书法家,他还善弹琴。他是一个秉性不羁,鄙视金钱,不慕科名,蔑视传统礼法的“奇人”。邝露十五岁时,在南海应试,督学以《恭宽信敏惠》为题,他以真、行、草、篆、隶五体字答卷,结果被认为“违制”而被黜,落为“五等”,可是他若无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后来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放诞纵酒,或散发徜徉于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颇为礼法之士所仇”。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供职于史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明王朝覆亡。接着,清兵入主中原,南明政权相继更迭。1645乙酉年六月他在《后归兴诗》中写道:“南北神州竟陆沉,六龙潜幸楚江阴。三河十上频炊玉,四壁无归尚典琴。蹈海肯容高士节,望乡终轸越人唫。台关倘拟封泥事,回首梅花塞草深。”邝露怀抱复国大计,只身远赴南京上书献策。谁知抵达九江时,闻南京失守,悲愤南归。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广州首次沦于清兵铁骑之下。邝露长子邝鸿亲领北山义军千余人与清兵激战,壮烈战死于广州东郊。次年(永历元年,1647年),邝露应召入朝,被南明永历政权任为“中书舍人”。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邝露奉使还广州,遇清兵围城。他把妻儿送回家乡,只身还城,与守城将士死守达十个月之久。是年十一月,西门外城主将范承恩通敌,导致广州城陷。此时,邝露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恢复名士风度,身披幅巾,抱琴外出,适与敌骑相遇。敌军以刀刃相逼,他狂笑道:“此何物?可相戏耶?”敌军亦随之失笑。然后,他慢步折回住所海雪堂,端坐厅上,将自己生平收藏怀素真迹和宝剑等文物,尽数环列身边。抚摩着心爱的古琴,边奏边歌,将生死置之度外,绝食,最后抱琴而亡,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后人有《抱琴歌》挽之:“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

    侍书:侍读学士陈函辉。陈函辉是个少年才俊,早在崇祯七年中了进士。风流倜傥,好读异书,寄情诗酒。弘光政权垮台后,陈函辉力劝鲁王出来监国。后来鲁王在绍兴监国,陈函辉也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进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尚书。陈函辉对鲁王身边的馋臣、野心家也是十分痛恨,无奈鲁王是被他们所控制。浙东失守,鲁王逃难出海,陈函辉一直护驾到海门,鲁王登舟,可他不愿与鲁王一起去,“老臣不能扈从远去,誓以一死报殿下矣”。于是哭入云峰山中自尽,其节烈令人唏嘘。
     
    名字验证了,再来验证数字。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五五二两五”有三个“五”,三个“五”是“三五一十五”,还剩“二”和“两”,也是两个数字。“一十五”再加剩的“二”和“两”是“十九”。不能把话说明的敏感日期“十九”是哪一月的“十九”呢,回目上是“第三十九回”,“三”、“十九”,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京,甲申之难,正是三月十九。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死,当天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十五”也是个敏感时间。甄士隐支助贾雨村是八月十五,丢女儿是正月十五,葫芦庙大火是三月十五,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尤其重要,成为贾府重要的兴亡伏笔。这个稍后再解读。

    数字验证了,再验证日期。“九月初三”,是林如海去世的日期。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雪芹有意将林如海安排于九月初三去世。又把林如海捐馆和秦可卿葬礼放一回写,把他们关联起来,肯定有深意。秦可卿“五七”那天,也就是葬礼第三十五天,贾琏派小厮兴儿回来报丧。第十四回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林如海去世,贾琏操办葬礼,派昭儿回来时,已经是他和林黛玉一同由扬州护送林如海灵柩回苏州时候。算上时间,林如海最少停七天,兴儿由南回来,大致要一个月左右路程。再联系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上午的巳时,为九点到十一点。而秦可卿死的时间是夜里亥时,也是九点到十一点。两人一白一黑,一早一晚,恰好对应不是巧合。可以据此推断出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就应该也是九月初三。也就是王熙凤生日的第二天。前面解读过林如海是冤死,是死于贾雨村和扬州盐课官商集团的陷害。“九月初三”这个时间,典故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有名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看似是吟咏“江景”,实际是白居易抨击朝政的体现。这首诗大约是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目睹新旧两党纷争不断而大失所望,才自求外任去了杭州。后来有名的西湖白堤便由他而建。牛李党争是唐代甚至历史上最有名的“朋党”之争,类似的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新旧两党之争,明代的内阁党政、东林党争,索额图明珠党争等。贾府所属的四王八公老臣,作为太上皇一党为旧。为世家贵族代表。林如海所属的科举新臣,是皇帝亲信一党为新。为科举士人代表。双方正好是牛李党争的利益相关方。林如海的死,也表明新党上台立足未稳,被旧党打压反扑的残酷现实。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牛李两党走马灯一样祸害朝政。白居易的诗中,残阳新月分别代表了牛李新旧两党。而古代诗人所作诗词中,日月又常被做为帝王权力的象征。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就是指皇帝。最有名的还要属李白所作《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一》:“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讲的是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灵武继位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双皇同朝如日月同天,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太上皇如残阳。皇帝如新月。所以,九月初三的意义就点出了《红楼梦》中贾府所处的朝堂中,两个根深蒂固的矛盾。贾家为首的四王八公拥立在太上皇周围,与新皇帝发生了根本矛盾冲突,就造成了贾家日后被抄家的结局。林如海死在九月初三白天,代表他被旧势力所害。秦可卿死在九月初三夜里,代表贾家被新势力消灭。贾家作为王朝老臣,对太上皇忠心,对新皇帝不忠不顺,是他们败亡的关键。林如海之死,揭示双方矛盾激化。秦可卿之死,成了贾府败亡导火索。不光如此,贾政的书房名叫梦坡斋,提到的苏东坡。他外放学政去的海南,也是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贬再贬去的地方。贾家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玉堂是苏轼的号。宝钗的瓟斝”,其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正是苏轼身为司马光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被冤枉的乌台诗案时间……综上,九月初三,将白居易的《暮江吟》引出的牛李党争作为解开谜底的钥匙。将贾家当时所处两皇并立,新旧党争,利益再分配的事实表现出来。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巳时,上午九点后。秦可卿是九月初三亥时,夜里九点后。秦可卿死后的五七正五,贾琏派昭儿回来报丧,时间也对应的上。


         第四十回,“牙牌令”,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道“双瞻御座引朝仪”。“日月双悬”为晚明文人常用悼明之词,如陈子龙“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张煌言“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这里又引出两位抗清英雄,暂时先放这里,等一一找出来再调整对应三秋主题。

     黛玉的菊花诗借用了晚明诗人杨文骢的诗,借用痕迹很明显:“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这是很明显地引出杨文骢。天启四年冬,杨文骢与友人李可立一起,自南京启程,途中同游金山寺。面对大江苍茫、水天一色的胜迹,杨文骢感慨赋诗:“江上众峰青不了,晴空一片白云绕。钟声夜半惊蛰龙,帆影天际度飞鸟。云生远岫点寒蓑,霞落晚汀伴红蓼。登临长啸抚东南,平流尚恨波心小。”杨文骢的诗歌常常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师对友的骨肉之情。另外杨文骢对山水也很迷恋,陈子龙曾经说:“龙友诗有幽峭之思,沉郁之色,壮烈而不失平和,夷旷而中存庄雅。”杨文骢一生跌宕曲折,其诗歌内容及风格也随着他的人生起伏而呈现明显的变化,显示出一种独特深刻的自然之趣。杨文骢才艺卓绝,他的诗、书、画都很有名,被人们称为“三绝”。

    杨文骢,字龙友,一字山子。贵阳(今属贵州)人。少负奇伟,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明神宗万历(1573—1620)末举人,除华亭教谕,移家南京,后迁青田知县,改永嘉、江宁知县。思宗崇祯(1628—1644)末,御史劾其贪污,夺官候讯,事未竟,北京城陷,弘光帝立于南京,起用为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迁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常镇,兼抚沿海诸军,与清军隔江相持。后清军渡江,败走苏州。清军使鸿胪丞黄家鼒往苏州安抚,文骢杀之,退至处州。隆武帝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清军攻衢州,率兵救援,兵败负重创,退守浦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文骢家南京后,从董其昌学书画,加入复社,日与复社文友谈诗角艺,又性喜交游、推奖士类,颇多友朋。弘光朝其亲戚马士英秉政,迫害清流,文骢却因之而至高位,故为当时所轻;亦因其能以身殉国难,终获后世谅解。文骢善画,喜游山玩水,其诗多为记游、题画之作。如《盘石看月》四首、《游太湖龙咀》、《观海》九首、《暮雨山行》、《题画》(一抹寒林水一湾)等,皆可视为其代表作。陈子龙评其诗云:“有幽峭之思、沉郁之色,壮烈而不失和平,夷旷而中存庄雅。”(转引自《明诗纪事》)著有《山水移》、《洵美堂集》。今人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为之立传。《明史》卷二七七有传。

    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
  东阳诸生许都者,副使达道孙也,家富,任侠好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思得一当。子龙尝荐诸上官,不用,东阳令以私憾之。适义乌奸人假中贵名招兵事发,都葬母山中,会者万人。或告监司王雄曰:“都反矣。”雄遽遣使收捕,都遂反。旬日间聚众数万,连陷东阳、义乌、浦江,遂逼郡城,既而引去。巡抚董象恒坐事逮,代者未至,巡按御史左光先以抚标兵,命子龙为监军讨之,稍有俘获。而游击蒋若来破其犯郡之兵,都乃率余卒三千保南砦。雄欲抚贼,语子龙曰:“贼聚粮据险,官军不能仰攻,非旷日不克。我兵万人,止五日粮,奈何?”子龙曰:“都,旧识也,请往察之。”乃单骑入都营,责数其罪,谕令归降,待以不死。遂挟都见雄。复挟都走山中,散遣其众,而以二百人降。光先与东阳令善,竟斩都等六十余人于江浒。子龙争,不能得。
  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过水师,海舟议不可缓,请专委兵部主事何刚训练,从之。太仆少卿马绍愉奉使陛见,语及陈新甲主款事。王曰:“如此,新甲当恤。”廷臣无应者,独少詹事陈盟曰可。因命予恤,且追罪尝劾新甲者。廷臣惩刘孔昭殿上相争事,不敢言。子龙与同官李清交章力谏,事获已。
  未几,列上防守要策,请召还故尚书郑三俊,都御史易应昌、房可壮、孙晋,并可之。又言:“中使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闾井骚然。明旨未经有司,中使私自搜采,甚非法纪。”乃命禁讹传诳惑者。子龙又言:“中兴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复旧物。今入国门再旬矣,人情泄沓,无异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终。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因循遵养,臣甚为之寒心也。”亦不听。明年二月乞终养去。
  子龙与同邑夏允彝皆负重名,允彝死,子龙念祖母年九十,不忍割,遁为僧。寻以受鲁王部院职衔,结太湖兵,欲举事。事露被获,乘间投水死。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7 17:14 编辑

预线
    红楼三秋是三个转折点,第一个中秋是贾雨村的转折点。贾雨村进京应考,因盘缠无着,只能苟存于甄士隐附近的葫芦庙卖字为生。中秋之夜,甄士隐邀请贾雨村酌酒赏月,贾雨村先是以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向甄士隐表明自己的抱负,又吟出一首中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表现自己的才情。引出将发之兆。甄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当场以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赠与贾雨村助他赶考。这里甄士隐对贾雨村的知遇之恩与以后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个中秋节,甄士隐府上的中秋之月,对贾雨村而言的确是耀眼明亮,赢得了仕途之光。对甄士隐府上而言,反倒显得至寒至冷。甄士隐一家自中秋后"由盛转衰",从此走向人生没落。元宵时英莲不幸遇拐,不久,又遇葫芦庙"炸供"失火,累及所在的半个街道都成了一片瓦砾,田庄又偏值水旱不收,无奈之下只得变卖了家产举家投奔岳父封肃那里栖生,奈何岳父却是势利之人,见女婿这般狼狈归来,便不乐随之讽刺起来……。甄士隐原本殷实的生活陡转直下,不到两年时间便落到孤苦赤贫的光景,复遇上唱着《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后,甄士隐看破红尘随之出家,飘飘而去。雨村兴,士隐败。

    红楼第二秋是秦可卿的转折点。第二次提到中秋节是在书中的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几语带过。当时因给贾敬寿辰,王夫人等到宁国府表示祝贺,并探问秦可卿的病情。尤氏说:(秦可卿)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怠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这个中秋是怎么过的,小说没有详细去写,只在尤氏的话语中知贾府中秋节会玩到半夜,而秦可卿则是在中秋后就得了病。如何玩到半夜的中秋描写就在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了。雪芹用了两回目写。这一个中秋后,秦可卿身体由好变差,直到死亡。这一个秋天是秦可卿的衰败,却暗示贾府又一次兴旺之兆。可卿败,元春兴。

    红楼第三秋是整个贾府的转折点。中秋前夜,宁国府祠堂传出来那一声令人悚然的长叹,中秋夜荣国府贾母对月感怀,不禁泪落。红楼梦里最后的中秋节,在月满大观园的盛景下,强颜欢笑的夜宴、再配上凄凉哀怨的笛声,还有黛玉与湘云诡谲的诗句,预示着贾府即将迎来大难临头、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贾府败,谁兴?

    红楼朝廷皇位的三次更迭:第一次更迭:第十六回贾政生辰,夏太监突然来降旨,贾政入朝,元春加封贤德妃,贾政后来又往东宫去。元春加封才开启了大观园的正文,而贾政往东宫去,雪芹暗示政权在太上皇与新皇之间交替过。第二次更迭:第五十五回提到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到了第五十八回,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从太妃到老太妃称谓的变化,作者不动声色、几乎不着痕迹地暗示了从第五十五回到第五十八回之间的某个时间点,皇位又进行了一次更迭,这个时间点在第五十六回,十多年未进京的江南甄家突然奉旨进京,林之孝家的报告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我们可以心传神会到,第五十六回新皇登基,百官朝贺。第五十三回,一直身在红尘之外的贾敬,突然以主祭人的身份,主持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文本中这一描述暗示表面上与世无争的人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已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第三次更迭:第六十三回,贾敬服用丹砂宾天,旧皇时代落幕,新王朝就开启了。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8 18:12 编辑

暗线
      三春影射明末清初华夏汉人的三个时期:崇祯时期、南明时期、明郑时期。那三秋就是这三个时期的末世,也就是末世三劫。我们来从红楼三秋中找典故。中秋联诗。史湘云联诗“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黛玉说湘云杜撰。林黛玉联诗“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湘云说黛玉杜撰。“吃饼”“分瓜”皆非杜撰,不过是因为典故中有大关键,作者特意以此引起读者注意。“吃饼旧典”的重点在“红菱饼”三字,“红”字点《红楼梦》“春红香玉”四字,“菱”字点《红楼梦》“菱花镜”“香菱”,“饼”点《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月”字。相传元末时朱元璋利用民间中秋互送和必食月饼的习俗,包字条于饼馅中,秘密通知大家灭元建明,“吃饼”具有民族抗争精神的化身意义。
   
    朱元璋月饼起义: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各类反抗活动纷纷涌现。朱元璋借此机会,便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很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中,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同时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果然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大获成功。明太祖朱元璋月饼起义就这么流传至今。
   
    “争饼嘲黄发”是反讽之语,嘲笑东林党的党争行为,更讽刺这些曾吃“红菱饼”,曾受朱明皇恩的东林党人,最终“行妾妇之事”,投金降清,正所谓“日日正门户,今日傍哪家”?“分瓜”就是“破瓜”,古人有一首诗:“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绿嫒就是薛家,碧玉就是绿玉。宝钗喝茶的茶具“瓟斝”,雪芹以“晋代的王恺用唐代的真书在明清的(小)葫芦器上题款”之事,指出了宝钗的身份。王忠悫公《观堂集林》卷三有“说斝”一文,“斝为爵之大者,故名为斝。斝者,假也,大也。古人不独以为饮器,又以为灌尊。”瓟斝本应是大茶具,对应书中的“大房阵营”,讽刺“大房阵营”的非正统之假,而宝钗所用小葫芦器,本是清朝之物,雪芹以此指明其身份。“碧玉破瓜”即“吴三桂引满清入关”,所以是“香新荣玉桂”,所谓“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分瓜”讽刺薛家是小妾小家女,讽刺宝钗假意与黛玉义结金兰,即满清以为朱明复仇的名义抢夺汉人江山。昔日“吃饼”之人,已成“争饼”之祸,又以妾妇之事,以图瓜分簪缨,腰悬金印,狼狈为奸,以成“分瓜”之实。因争饼(党争内斗,自生自灭)而导致瓜分子离(亡国亡天下),最终“猴子身轻站树梢”,正是此回中秋诗“吃饼分瓜”之谜底。红楼书中,每言杜撰或不合理之处,必有史实。“争饼嘲黄发”是讽刺东林党,而以紫鹃代表挚友义仆、赤诚之心、侠肝义胆、以死护主,以死报君恩的忠义之士在甲申国难时展现了真正的大明风华。

    甲申国难:在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的拂晓,城外火光映天,城内大火四起。天色微明,崇祯皇帝来到前殿鸣钟。钟声还是那个钟声,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可是,却再无一人按时来朝拜。万念俱灰的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的一棵歪脖树上。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陪伴他一起上黄泉路的是王承恩,一个太监。历史告诉我们:大明王朝最后的臣子,并没有全都背叛崇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皇帝的忠诚,对大明王朝的忠诚。最先牺牲的一批官员,多数是战斗在一线负责守城的将士。有人是被杀,有人自杀。1、孟兆祥,刑部右侍郎,守正阳门,举家4人殉国。城破时,孟兆祥死于城下。他的妻子闻讯后,自尽。儿子孟章明安葬父母后,和夫人谢氏一起自尽。2、王家彦,兵部右侍郎,守德胜门,终年56岁。城破,王家彦跳城自尽,却只摔断了手和脚。他的家人把他扶进一处民宅,然而,王家彦死志已决,自缢而亡。3、赵撰,四川道御史,负责巡视中城。城破后, 赵撰被义军擒获。他“瞑目大骂”,被杀死在白帽胡同里。4、吴麟征,太常少卿,守西直门。城破后,吴麟征自杀求死,却被家人救活。第二天,老友祝渊来看他,二人摆酒告别。吴麟征说:“ 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5、王章,监察御史,负责巡城,夫妻2人殉国。城破被义军擒获后,王章大骂,被义军杀死。后来,他的家人找到他的尸身,只见“犹一手据地坐,张口怒目,勃勃如叱贼状”。他的妻子见状悲痛地自尽,随他而去。6、李若琏,锦衣卫,守崇文门。史书记载:城陷,李若琏作绝命诗:“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之后,从容自缢而死。7、马世奇:左谕德,夫妻3人殉国。城破,马世奇正在家吃饭。他平静地说:“我必须死。”然后,他给母亲和儿子写信告别。他的两位小妾梳妆打扮后,3人一起自缢。结果,马世奇被家人救醒。家人劝他再考虑,马世奇不肯。望着两位小妾的遗体,他笑着说:“你们年轻,死得也爽快!”之后,他向南默默地拜别了母亲,再次自缢而死。何为忠?何为孝?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儿子答案。8、刘理顺:状元,翰林院修撰,终年56岁,举家18人殉国。刘理顺出生1月就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尽管他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榜,贫病交困的他仍砺志苦学。因此,他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他第10次赴京应试后,仍就落榜。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忧国忧民之作很欣赏,亲自批准他为第1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管理六曹奏章。当崇祯自缢消息传来,刘理顺和他的妻、妾、儿子、奴婢等满门共18人,全部自缢殉国。知遇之恩,满门忠烈。李自成早就听说过刘理顺的大名,他专门派出一队人马上门来保护刘理顺。结果,只见到满室的死尸,大为震惊!9、刘文炳家族,举家16人殉国。刘文炳的父亲是崇祯皇帝的舅舅,此时殉国,还有弟弟刘文耀,及崇祯皇帝90多岁的外祖母,全家投井而死。他们怕投井死不了,又让家丁把大门全部关好,一把火全部把家里点燃。什么是皇恩浩荡?这就是。10、金铉,工部主事,一家4人殉国。城破前,金铉跪倒在母亲章氏面前,说他世受国恩,必将与城共存亡,他已经为母亲找好了藏身之地,安排好母亲之后就自尽。母亲却对儿子说:“你受国恩,我没受过国恩吗?事急之际,廊下那一眼深井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十九日破城那天,金铉向着自家的方向遥拜之后,跳进御河。结果御河里的水很浅,死不了。而且,金铉还被仆人死死拉住,气得金铉张嘴咬他们,挣脱出去。之后,他就一头冲向淤泥之中,把自己活活地闷死。消息传来,母亲和小妾一起跳井而死。金铉的弟弟哭着安葬了母亲,3天之后也投井而死。11、陈良谟,监察御史,55岁,一家3口殉国。城破时,陈良谟因生病在家中,非常难过的他,准备自尽。此时,小妾时氏已经怀孕。老来得子,夫妻本来都很喜欢。可是,时氏说:“主人死,妾将谁依?与其为贼辱,不如无子也。妾请先死,以绝君念。”于是,陈良谟与她一同悬梁,还有腹中的孩子。12、汪伟,翰林院官员,夫妻2人殉国。汪伟早就做好必死的打算,提前几日就开始绝食。城破后,他和妻子悬梁自尽。临终前他在墙上写下绝笔书:“志不可屈,身不可降,夫妇同死,节义成双。”13、张庆臻,太傅,一家人殉国。城破后,张庆臻把家中的财物全部赠送给了亲戚,最后准备了一桌酒菜,房屋周围堆满了薪柴。一家人吃了最后的晚餐,外面的火在熊熊燃烧,全家葬身火海。14、卫时春,宣武伯,全家18人殉国。卫氏家族,在明英宗年间被赐予铁劵。1644年,怀揣铁券,全家18人一起投井。15、成德,兵部官员,一家人殉国。惊闻崇祯帝殉国的噩耗,成德准备了酒菜,跑到东华门外,哭着祭奠崇祯皇帝。他一边磕头一边哭,头破血流,无不感动周遭的军民。回来后,他与妹妹,母亲,一家人一起自缢而死。16、于腾蛟,光禄寺署丞,夫妻双双自缢而死。17、高文采,锦衣卫,举家17人自杀殉国.高文采,是锦衣卫的千户,一直守在崇文门。城破后,一家17口全部自杀殉国。尸骨撒在破城的路上,17双眼睛,他们要深深地记住国破家亡的时刻。18、范景文:工部尚书,终年57岁。自从李自成的队伍逼近北京,范景文就开始茶饭不思。有人主张崇祯南逃,范景文却主张坚持到底。4月23日,崇祯帝又将范景文召至宫中,此时,范景文已有3天未进饮食了。君臣相见,话不能成句,只有暗自落泪。4月25日,京城失陷。范景文闻讯急速赶到朝房,得知皇上已经出去。他写下遗书:"身为大臣,不能够在战场建功立业,死有余恨!”之后,跳入了双塔寺旁的古井。他以为皇上已逃去南方,却不知皇帝早就已以身殉国了。之后,他的小妾也和他一起自杀殉国。没有死在战场上,成了他的遗憾。19、倪元璐:户部尚书,终年50岁倪元璐自知自己性情耿直,主动离开官场。可是,当北京危机,倪元璐倾家荡产用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救大明王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大势已去。城陷落的当日,倪元璐整理自己的朝服,向南而坐,自缢殉国。他说:"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原来,死亡并不恐惧,因为是分内之事。20、李邦华:兵部尚书,终年70岁。李邦华一直是主张南迁的,并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崇祯皇帝拒绝了李邦华的建议。4月25日,北京内外失守,他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诗: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他用他的死,诠释自己的忠孝大节。21、施邦曜:左副都御史,终年60岁。当李自成的军队逼近京城,兵部尚书张缙彦不作为的时候,施邦曜在朝廷上怒骂张缙彦。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死讯传来后,他即解带上吊自杀,被家人救醒后,又坚持服砒霜而死。他说:"惭无半策匡时难,惟有孤忠报国恩"。他用他的死,实现了报国恩。22、凌义渠:大理寺卿,终年53岁。北京失守时,凌义渠一直在守长安门。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来,凌义渠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那天晚上,他默默地焚烧掉平生爱好的书籍,又给父母留下了遗书。天亮后,他穿紫衣拜阙,悬梁自尽,时年52岁。拳拳之心,泣血可见。23、王家彦:兵部右侍郎,终年56岁。李自成兵的军队围困北京城时,王家彦分守安定门。城破,王家彦跳城求死,结果被救。后来,王家彦跑到市民家里,上吊殉国。誓死不当亡国奴。24、王国兴:新城侯,自焚而死。25、周凤翔:翰林院侍读,自缢而死。他的绝命诗说:碧血九原依圣主,白头二老哭忠魂。26、申佳胤:吏部主事,自缢而死,终年41岁。27、吴甘来:户部官员,自缢而死,终年45岁。城陷后,他对家里人说:“皇上英明,轻易不会离开北京。形势至此,我不能调兵杀贼,也不想苟活于世。”28、许直:吏部官员,自缢而死。他说:身可杀,志不可夺。29、赵撰,御史,不屈而死。30、巩永固:驸马都尉,自焚而死。31、姚成:兵部官员,自缢而死。32、马象:知州,自缢而死。33、滕之所:中书舍人,投河自尽。34、阮文贵:中书舍人,投河自尽。35、宋天显:中书舍人,自缢而死。36、杨元:太医院吏目,自缢而死。37、陈自达:知事,自缢而死。38、毛维张,官员,不屈而死。39、张应选,内阁官员,自缢而死。40、贺珍:将军,阵亡。41、徐文朴:千总,阵亡。42、任之华:守御,自缢而死。43、陈纯德:御史,自缢而死。44、杨崇:彰武伯,自缢而死。45、申佳允:太仆寺丞,投井身亡,终年42岁。46、刘继祖:左都督,投井身亡。47、吴汝征:恭顺侯,自缢而死。48褚宪章:提督,阵亡。49高明时:太监,自焚而死。50、姜应魁:五军营,自缢而死。51杨二哥:五军营,自缢而死。52、王忠:百户,自缢而死。53、李忠:千户,自焚而死。54、范箴:布衣,绝食而亡。55、朱氏,徐锡胤之妻,自焚而死。56、魏氏,王世德之妻,投井身亡。(这只是三少整理出来的部分殉国者,《爝火录》中有一份更长的名单。)


     明郑降清:“十五”是个敏感数字。甄士隐支助贾雨村是八月十五,丢女儿是正月十五,葫芦庙大火是三月十五。1661年(永历十五年),清廷颁布迁海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斩于北京菜市口;挖郑氏祖坟;永历帝也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而死,年仅39岁。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九月;郑克塽采刘国轩建议,呈降表予清。明郑降清不久,许多在台湾的明朝宗室例如朱术桂等纷纷自杀殉国,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自此,明郑灭亡。

    “壬午之变”: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冬,清军劫掠诸城,造成生灵涂炭,史称“壬午兵燹”,其中,诸城人民的英勇斗争,亦为后世所称赞。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清兵已将胶州到沂州一线占领,聚集兵马攻城。腊月初十日,清兵大队人马聚于诸城城下,摇旗呐喊,壮志攻城。这时的诸城,西南门及其南城墙有臧尔令负防守总责;东南门及其东城墙由王之宣、陈司铎、鉴秋芳负责防守;东门及其北城墙由丁耀心、丁大谷负防守责任;西门及西北城墙由徐广谋、李汉策率役卒及各家士绅防守;知县赵千里提调全城防务。并将存在城隍庙里的武器运出来分发各战斗组队。众军民手持大刀长矛,装备火器,严阵以待。这天傍晚战斗打响了,鞑子发炮攻城,民众顽抗死守,丁耀心调度着四百余名乡勇和百余名家丁从十日抵抗到十四日,仗一直打得很激烈。城上弓箭如雨,火枪雷鸣,敌人难以近前,后来火力储备将罄,火枪弓箭都限制发射。鞑子见城中后劲不足,便架设云梯,发动强攻。守城将士、乡勇用长枪杀戳,用石块猛砸,撒石灰迷其眼,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敌人死伤惨重。十四日下午,城上渐渐不支,武进士丁彝鼎率家丁出城降敌。西南门臧府阵地,因武举人刘斌宪勾结敌人偷开城门而城破。臧尔令率子侄拼命抵抗,他不顾年老力衰,却跃马舞刀,与鞑子在街巷来回厮杀。敌骑围困数重,他力斩数骑,敌皆畏惧,一直战到体力不支,最后壮烈战死。这时城楼被炮火打着,顷刻间烈焰涨天,全城到处是尸山火海。赵知县率家丁衙役支援西门,被鞑子包围在城下杀死。丁耀心刺死两个鞑子后也被杀。北边守城的丁大谷见叔父被杀,冲上来高喊:“与城池共存亡!”亦被鞑子杀害。陈、鉴两举人奋勇冲杀,不幸亦阵亡。不多时四门不支,全城被鞑子占领,敌人便开始了大肆屠杀城中百姓。

   大明惊变:一场来自中秋节的晴天霹雳,靖难后的第一次亡国危机。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中秋,桂花飘香,五谷丰登,吉祥平和。然而这一天,对大明皇帝朱祁镇来说,绝对是一场屈辱,一场让他这一生都不愿意去回忆的噩梦。因为这一天,在土木堡,二十万大明精锐被五万瓦剌勇士杀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大明损失惨重。军队伤亡过半不说,军资器械、骡马衣甲也都全部送给了瓦剌,从而肥了草原的部族。由此,双方的力量开始发生了换转,大明王朝面对草原上的雄鹰们不再占据着绝对的战略优势。除了战死的大明将士外,跟随朱祁镇亲征的大明功勋显贵们,战死的,竟高达五十二人!如: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等,这些太宗靖难以来的功臣,仁宣以来的治国文臣,大都因为小皇帝的任性被葬送在土木堡,英魂长眠异乡,中秋再也无法回家和亲人团聚。



    万历十五年的"午朝大典":明朝万历十五年3月2日午时,文武百官齐聚皇城,人数有数千人之多,万历皇帝朱翊钧知道后暴怒生气,下旨:所有在北京城工作的官员都罚俸两个月!原来文武百官听说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众官员不敢怠慢,数千官员或乘轿或徒步都向着皇城奔去。到了皇城,万历皇帝朱翊钧却大为生气说:“我没下过这道旨意!”对于这件事,万历皇帝本来可以不追究的。但是因为感觉有损朝廷体统,他决定让礼部去调查。礼部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然而毫无结果,只能去回奏:当时传话的人众多,最先传皇上要举行午朝大典的人根本就找不到。万历皇帝听了更加生气了:今天中午发生的这件事情,就是礼部及鸿胪寺工作人员没有尽到职责!礼部是掌管制定制度的,鸿胪寺是掌管具体事项安排的。这两个衙门在明知午朝大典多年没有举行,在没有准备仪注的情况下,绝不可能仓促地传唤百官。当传言以讹传讹的时候,礼部和鸿胪寺没有进行阻止。皇城守卫的禁军没有接到过要举行午朝的命令,但是看到盛装而来的官员,就以为要举行午朝大典,既未询问也未阻拦。这些人工作玩忽职守,都没有尽到工作的职责!


    万历十五年:清官海瑞,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明神宗屡次想要重用海瑞,主持国事的大臣们都暗中阻止,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之后,主张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这就危及到有些朝臣的利益,屡次诽谤诬蔑海瑞,想让皇帝罢免海瑞,可是皇帝不听,仍然留用海瑞,海瑞最后病故于任上。在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万历十五年:从万历十五年起,他近30年不上早朝,也不见群臣,终日在紫禁城郁郁寡欢,明朝也就此由盛转衰。万历皇帝并非昏庸无能,而是受制于人心各异的环境,空有一腔治国安邦的热情,却无处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他以为,没了张居正的约束,自己就能独揽天下,大展宏图。谁知,一个张居正倒下,又涌现出了一群更加自私妄为的“张居正”。他们为一己私利而明争暗斗,还以伦理道德为名,强行要求皇帝顺从各自的意愿。万历皇帝如同紫禁城中的一个囚徒,怀着满腔怨愤,在后宫里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在深不可测的人性面前,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只能于无可奈何中土崩瓦解。万历皇帝执政期间,涌现了不少能人志士。他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才干,力图阻止王朝的陨落,却全都以失败告终。“温岭居士”李贽曾试图从哲学的层面修正社会,却始终解不开沉重的思想枷锁。李贽26岁中举人,30岁为官,因在官场郁郁不得志,转而潜心研究佛学与道学。善于独立思考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明朝衰败的根源,在于以德治国,而非以法治国。为此,他积极推行尊法反儒的思想,批判重农抑商的观念,企图打破凝固的传统礼教。但奉行儒学治天下的文官,生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将他的远见卓识斥为“异端学说”。不被传统教条接纳的他,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凄惨自尽。

    栊翠庵里,妙玉请宝钗、黛玉、宝玉喝茶,“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豊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qiao)”。我们按作者一声两歌隐写南明史的观点解析,此处文字应解为:胡虏侥幸、巧诈夺得了明国器。最后的明帝殁于壬寅年四月,此史实清廷是秘而不宣的。注释如下:“分瓜bān)瓟(bó)斝(jiǎ)”写的是胡虏夺走明国器。“瓟”,葫芦,喻胡虏;“斝”,礼器,喻国器;“晋王愷”则是指明之王,即明皇帝,据后文义,为永历帝朱由榔。“晋”、“愷”均有多义,其中都有“明”的意思;“珍玩”是“真亡”的谐音;“元豊五年四月眉”隐意是(壬)寅年四月殁。“元”意为始于,“豊”意指酉年,“豊”拆字为“曲”、“豆”,二者放一起意为酿酒,“酉”本义即酒,从酉年始计五年即为寅年,实指壬寅年;“眉”为“没”的谐音,即永历帝殁(永历帝殁于壬寅年<1662年>);“轼见于秘” 是说此史(或事)不可告人。“轼”为“史”或“事”的谐音;“垂珠”,指濒临灭亡的朱明,“珠”为“朱”的谐音;“杏犀&#16393;(qiao)”是说满人太过巧诈、侥幸了。“杏&#16393;”谐音“幸巧”,喻侥幸、巧诈;“犀”,指满人,借用《墨子·公输》中的“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清兵入关之初,多尔衮是打着为明室复仇,帮助剿灭贼寇的旗号兴兵的,但在看到弘光皇帝无能、明军内讧,不能一致抗清的情况下,多尔衮转而确定了取代明天下的策略。《红楼梦》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即,满清是通过巧诈、野蛮屠杀手段,侥幸得到明社稷的。(海的深处的解读)

   

    南明分瓜: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大观园的姐妹们灌酒说酒令。刘姥姥的酒令很本色,但句句都有寓意,其中这一句就与贾母去栊翠庵品茶有关联:“花儿结了个大倭瓜”。吃过酒,贾母便带着刘姥姥一行来到栊翠庵。妙玉盛情款待了贾母,以一只成化五彩茶盅给老太君献茶。贾母品了一番老君眉,却把茶盅递给了刘姥姥喝。因为刘姥姥用过了这只茶盅,妙玉干脆就不要了,赏给了刘姥姥。妙玉为何要把这件价值不菲的茶盅赏给刘姥姥呢?文本明面上写的是妙玉有洁癖,嫌弃刘姥姥。因宝玉劝说,妙玉便把这只成化五彩茶盅送给了这个乡下姥姥。其实,这只是故事的文本逻辑,暗线却是因为刘姥姥说过的“花儿结了个大倭瓜”这句酒令。这句酒令与妙玉的另一件古怪茶具暗中相关,这只茶具名叫“(瓜分)瓟斝”。这件茶具名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针对刘姥姥说到的那只“倭瓜”,所以,作者就生造了一个字“瓜分”。以古代从右往左读的习惯,这个字就读作“分瓜”,分的就是倭瓜,倭瓜就是南瓜。在《红楼梦》特殊的故事背景中,南瓜影射的就是南明。这一隐喻又与《西游记》刘全地府“送南瓜”如出一辙,刘全奉李世民圣旨,把“南儋部洲”送到了地府。而《红楼梦》中的“分瓜”,就是大明灭亡之后,各家藩王纷纷自称皇帝,相互残杀而最终葬送南明的悲剧历史。香菱隐射的是南明最后一个帝王朱由榔,夏金桂改香菱为秋菱,是春转秋之劫。

        
    秋湍(tun)泻石髓”,“秋湍”,出自宋朝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石髓”的典故出自《晋书·嵇康传》:“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馀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嵇康和山涛同为竹林七贤的成员。雅谜中“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之一是山涛。“水向石边流出冷”正是对“秋湍泻石髓”的注解。《晋书·山涛传》载:山涛,字巨源。……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即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此时是魏晋易代的政权转换时期,司马氏加紧了取代曹氏的步伐,士人难以自处,深感政治险恶。此时山涛清醒警觉,石鉴尚蒙在鼓里,故有“咄石生”之举。山涛一时隐遁了,未二年,果然发生曹爽集团被诛之事变,实际是以马代曹以晋易魏政变的前奏。雪芹用典故关联两人,引出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的暗线谜底:明宁靖王朱术桂与五妃殉国。月光如湍流的急水,倾泻而下,如同凝脂一般的石髓,如同嵇康奏琴的豪迈,如同朱术桂与五妃殉国的壮烈,撕碎(石髓=撕碎)现实,死随(石髓=死随)理想,明明如月,皎洁无暇,义无反顾!
   
    甲申国难是崇祯时期的劫难;南明分瓜是南明时期的劫难明郑降清是明郑时期劫难,这就是明末清初华夏汉人的末世三劫。

    红楼三秋是三个转折点,与整个华夏历史的对应关系是:第一个中秋是贾雨村的转折点,对应第一个历史的蜕变。第一个历史的蜕变是大禹到夏启的这一个历史时间段。这一个时间段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部落迈向“国家”的重要里程碑,在大禹的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还不能够称之为“国家”,更不能称之为王朝,那只是一种原始的部落联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红楼第二秋是秦可卿的转折点,对应第二个历史的蜕变。第二个历史的蜕变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的最大的一个乱世,它的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纷争的“国家”最多,各种思想的启蒙变化也异常的复杂,在那个历史时间段里面,各种学派主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量的学说和思想充斥着整个历史社会,儒墨道法这些学派的兴起,让中国社会有了第一次的思想启蒙。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是制度的变化,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六代人的变法努力,而帝国制度中间还夹杂着法治的变化,自从法治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之后,中国的历史社会开始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这种有序并不像西周分封制度下严格的等级制度那样不尽人意,这种法治将所有人都明确的规定在了一个框架之下,让法制凌驾在了君主之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其实是历史的一个很大进步,也是这个制度为什么能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原因。红楼第三秋是整个贾府的转折点,对应封建专制王朝的衰败。雨村兴,士隐败。可卿败,元春兴。贾府败,谁兴?雪芹把红楼断后就是心里隐含的期待,期待专制政权崩溃,历史不再进入杀戮、掠夺、毁灭中循环往复。期望早点出现民主自由的理想世界。他依据历史规律,预言第三个历史的蜕变。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8 18:05 编辑

主线
       秋天的代表花卉非菊花莫属。
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菊花有着耐寒傲冷的品性,和文人追求的人格之志有相似之处,生于逆境更能体现人生命的珍贵。寒菊和梅花具有一样的品性,在严寒之际,不仅能够盛开,还可以散发芳香。在寒冷的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菊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于乱世的斗士一般,只能越挫越勇。诗人喜欢用梅花和菊花来象征斗士们的精神意境。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看似豪迈的诗句中隐藏了他对于现存的社会状态的无奈之感。他借用满城菊花的盛景来反衬日益衰败的政治制度。大观园的诗人们和他们一样选择歌咏菊花,他们取了十二首菊花题目,十二首菊花诗是有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这十二首菊花诗分别是蘅芜君的《忆菊》和《画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的《对菊》、《供菊》和《菊影》;潇湘妃子的《咏菊》、《问菊》和《菊梦》;蕉下客的《簪菊》和《残菊》。《菊花诗》明为咏菊,实为咏人。《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起手为“忆”,是倒叙的手法,是总收。访、种、对、供,将菊之茂盛推向高峰。菊之灿烂,必有人要咏、要画、要问、要簪。影、梦、残,一步步幻灭,正是为大观园、为贾府、为明朝、为清明世界的盛衰画像。在这画像前,我看到菊花就是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忠勇之士,是反清义士,是君子,是隐士。蘅芜君寓意恒无君,宝钗的世界里没有菊花这样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只在他的记忆中和画像上了,都被他代表的黑暗势力杀害或通缉中。怡红公子悬崖撒手,终于与黑暗势力划清界限。他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去寻访反清义士,联络他们,小心呵护保护他们,慢慢培养这股势力等着壮大的一天。枕霞旧友尽职尽责地发挥《明史》地记录功能,他抛弃清廷篡改的史书,转而面对菊花,记取反清义士的壮烈,记取那些反清义士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读者能有一双慧眼,能穿透清廷官修明史的重重伪乱辨认出这菊花的真正芳姿!潇湘妃子坚信菊花傲霜的高洁不屈终是会让世人钦佩怀念的,他用赤诚之心与菊花成为知心朋友,互相珍惜,互相陪伴,互慰寂寞,相伴度过黑暗时期。蕉下客是勇敢有担当的英雄豪杰,他出来收拾残局,一心想恢复华夏的衣冠,重建衣冠上国,等着簪菊的那一天。他的菊花是反清的菊花,不愿做闺中女儿的镜中梳妆,只认反清的义士。他用“暂时分手”的不舍的激励语作别反清义士,叮嘱他们保存自己,等着相逢那天再一起继续战斗下去!

    秋天另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那一轮明月。那一年甄士隐府上的中秋之月,
原本耀眼明亮,为贾雨村赢得了仕途之光,对甄府来说却是至寒至冷的,甄士隐一家由盛转衰,家园被毁。大观园的那一轮中秋之月,原本浪漫澄澈,随着大观园的抄检和关园,大观园那如水的月光,渐渐地黯淡冰冷起来,不再圆润温暖。宁荣二府的那一轮中秋之月,原本精彩可爱,随着一声叹息和对月伤感的落泪,宁荣二府的那一轮明月变得萧瑟凄冷。同样是面对那一轮明月,贾雨村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于是对月吟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而香菱咏月是“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贾雨村青云直上,他的“团圆”是盗取像香菱一样的被害人的幸福换来的。大观园诗人眼中的月是这样的:“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诗意盈盈的画面,快乐美好的时光,多情浪漫的才女,诗意盎然的月亮……要是这样长久下去多好!可惜,太过美好的东西总易遭人嫉妒,王夫人嫉妒贾敏,嫉妒美貌女子,嫉妒才华横溢的黛玉,这些美好把她比得不堪,她心里有恨,必须毁去才能平息心中怒火。袭人嫉妒茜雪,嫉妒媚人,嫉妒檀云,嫉妒红玉,嫉妒晴雯,嫉妒黛玉,然后,他卖主求荣,投靠王夫人。然后俩人联手,欺下瞒上,赶走、除掉他们的眼中钉,最后把大观园关了。宁荣二公虽然仙逝,但一直在关注并保护自己的子孙,他们会请托警幻仙子教导宝玉,引他入正路,培养他为贾府继承人。他们会请秦可卿魂托凤姐的家计长策……可惜,他们的后人不争气。面对这样的后人,祖宗也会放弃,那一声叹息,那一个“夺锦”之梦,都是预示。再来温习下秦可卿的托梦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细细体会这三句,领会为:盛极必衰、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的千古不易之真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利避害、长虑顾后。有为衰败之时留退路的、蕴含着古老耕读传家智慧的解决之道。领会这三点对我们现在都有益。想起梅花观怀古的“个中谁拾画婵娟”,这里的婵娟应是雪芹藏在中秋月的理,谁识得“婵娟”,谁就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中秋联诗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联想起第五回,在太虚幻境与秦可卿缠绵之后的宝玉,来到一个“荊榛遍地,狼虎同群”的所在,迎面就是万劫不复的迷津……第十六回脂批指出:“《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从文本整体出发,我们“心传神会到此系非正统统治下的末世。因此,“人向广寒奔”暗示文本暗藏着正统与非正统之争。人向广寒奔的典故出自嫦娥奔月。我们知道的嫦娥奔月大都是神话故事,其实,这个传说也是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背后是夏代的一段不愿提起的历史,那就是太康失国。在夏代成立之后,太康继承了王位,在位期间,太康穷奢极欲,不理国政,有人向他进谏,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这时,后羿是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有次趁太康出去狩猎的时候,带领重兵围困了太康的队伍,并且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 太康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得到王位的后羿,没有吸取太康的教训,后羿同样沉迷于花天酒地,宠幸佞臣,结果被手下的佞臣之一寒浞杀掉,作为后羿妻子的嫦娥被寒浞占有。不过寒浞在晚年昏庸无能,不得民心,结果被太康的后人之一少康率领复国大军打败,最终少康夺回了失去的天下,夏代重新回到了夏禹后人的手中。少康从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后世历史学者经常评价寒浞:夺权已是不义之举,更何况杀人夺国。因此寒浞虽然掌握了夏王朝数十载,但是后世史家在撰写史书时,却并不承认寒浞统治下的这段历史,甚至想将其抹除,就连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夏本纪中对于太康失国这段历史特别是后羿寒浞只字不提。而在《竹书纪年》中,则完整记载了这段历史: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和寒浞的事情。让羿代太康,寒浞代替后羿,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得民心才是正,才是百姓拥护的正统。“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正统之“月”看起来很美,美得令人陶醉。“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暗示正统之“月”,才是这个悲剧时代真正的“解药”,只有以天下百姓为重的君王继承江山才能避免“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惨烈结局。帝孙,也叫天孙,即织女星。《博物志》:海上客乘槎游仙回来后,曾问方士严君平。严说:“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一算,正是他到天河的时候。“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句,同时用了这一个传说,所以黛玉说:“对句不好,合掌。”曾经,月色如此美好,星星多么灿烂,“犯斗邀牛女”,暗示有一股势力正侵犯正统一方,正统之“月”最终“晦朔魄空存”,而“盈虚轮莫定”则暗示正统之“月”幻灭令人始料未及。正统之“月”幻灭,非正统一方完全掌权,气焰嚣张,黑暗的非正统末世就降临了,正统一方只能“乘槎待帝孙”。不仅有惨烈的政治斗争,还有“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的人生智慧。湘云和黛玉的中秋联句“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同时也暗示万众拥戴的正统之“月”,即使已经幻灭,但众人依然怀念,而且其中暗藏着人生智慧,而这与贯穿通部书的太虚幻境密切相关。正统之“月”悲剧的尽头就是智慧的太虚幻境,而太虚幻境就是经过“灵兔”精心炮制的济世良“药”,为在末世红尘幻境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指明一条智慧的解脱之道。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