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啄木鸟】] 学术不端之数据篡改或编造
  • 1# daxigua
  • 383102024-1-19 15:36:43
    最近,某农业大学黄姓教授被自己带的一群硕博弟子给联名举报了。该校今天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估计想压也压不住了,仍为该校点个赞。
    事实上,Hindawi出版社这个月宣布撤稿的449篇论文有307篇来自中国。其中,被撤的论文有部分是数据问题。看来黄教授不是唯一一位操纵数据的作者。高水平论文的水很深啊。

    广大书友说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评分

  • golden21c

    威望 + 1 点

    财富 + 6 论坛币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0
几个世纪以前学术都是有闲心的人做的,没什么效益,现在则是产业化的,搞科研也得求经费。

评分

当学术与权钱挂钩,学术就变得不再纯粹

评分

高校学术模仿权术,这是发达的捷径。丘成桐先生说过,中国某些院士的文章还不如哈佛学生水平。真正做学问是很难的。

评分

第一·,学术造假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学术的公开性。
除涉密学术外,学术的公开性,一方面将各方(学者、单位、学界)的名利最大化,另一方面对各方施加学术义务和责任,即作为学术从业者或者单位,有义务揭露学术造假,有责任承担学术造假的结果。假设,没有学术的公开性,各方的义务与责任从何谈起?因此,没有学术的公开性,问题也就不会“出现”。
第二,学术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术的专业性。
学术的专业性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学文科的看不懂理工科的图片、符号,学理工科的好一点,但总认为看懂了文科的概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公众,甚至其他专业的人是无法监督学术造假。甚至,本专业的人士,不通过仔细核对也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当然,学术道德败坏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试想,没有学术专业性的外衣,学术造假能成为问题吗?一眼识破,就不会有真假的问题。因此,学术造假是学术专业性的副产品。
第三,从问题“产生”到问题“出现”的障碍是人的功利性。
一个怪诞的现象是:在学术公开的情况下,一个人竟然可以持续不断的造假。各方竟然没有揭露学术造假。因为存在学术专业性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从功利的角度讲,学术造假的监督者往往是与之有名利关系的各方。不过,他们又有何动力去放弃既得名利,而谋取学术监督的名利?忽视问题本身是唯一稳定的方案,监督、揭露问题则带来不确定性。

评分

  • 6# xpp007
  • 2024-1-26 08:47:41
推荐B站UP主“耿同学讲故事”,多次总结分析学术造假现象

评分

  • 7# ceram
  • 2024-2-6 16:41:13
学术研究或称科学研究的最原始驱动力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是纯粹的,能否带来名利不是驱动力。而现在的利益化或名利化必然会滋生各种问题。以前的有钱和有闲,外加好奇心是科研的本心。目前看,科研道德急需加强,而科研道德的养成与规范任重道远。

评分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论文数据造假问题严重,只是程度不同。

造假成本低,鉴假成本高,评价单一化,职业道德差,是主要原因之一。

功利心太重的人生,注定是一场灾难!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评分

利欲熏心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会被发现

评分

很多人并不是真心热爱学术,只是为了从中获取利益。
功利心重的人,即使想研究什么,也容易误入歧途,那些所谓“赵高法“”秦侩法“等造假方法,在学术圈倒已经是不见不怪了。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科研任务重、压力大,实验还不一定能成功,难出成功;对于部分讲师而言,评职称需要在短短几年内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对于部分教授来说,反正以前都是这么混上来的,抱着侥幸心理继续造假,谅学生也不敢举报自己,于是就这么造下去了。

评分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24-2-6 22:23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论文数据造假问题严重,只是程度不同。

造假成本低,鉴假成本高,评价单一化,职业 ...

毕竟,学术不端的、抄袭篡改而不被发现的,是占比相当大的.
现实中,被发现而没有处理的本就极少,
没有被发现,大家闭眼装看不见的,那就更多了.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这只不过是寄望于苍天的幻想罢了.

评分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