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21|回复: 3

[【文史类原创】] 原创《西方六国的工业化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4 16: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嘿嘿,看大家都发自己的原创,搜了一遍自己的东东发现就几篇作业了,不管写的好坏,总是自己当时的一些总结吧,发上来给大家看看。表笑话就是了。
这是一个作业类型的读书笔记,课的名称是我们学校毛老师上的一门叫现代化理论的课,具体内容就是讲现代化的问题,作为研究生入学前的一个选修课,当时俺就选了,觉得课还是比较不错滴,现就选其中的一部分——西方六国工业化的特点给大家看看,这是我当时的一篇读书笔记,文中对各国工业化特点作了总结,请大师们斧正。
                    西方六国的工业化特点
                  山东**大学  小R  ******17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工业化可分为四个代际,第一代工业化国家是英国,第二代工业化国家是美国、法国和德国等,第三代工业化国家以日本为代表,第四代工业化国家包括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南美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如下特点。
  一是技术进步始终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美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变革,还是20世纪中叶日本经济的兴起一跃而成为工业强国,它们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引发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二是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不管美国在各个时期各行业发展情况如何,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能拉动其它产业的30%,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的40%。
  三是这些国家不仅重视工业部门经济总量的扩张与工业规模的扩大,而且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其它行业的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共同走工业化之路。
  四是不单纯强调工业化的速度与规模,而是重视经济效益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 英国的工业化
英国是自十八世纪30年代至十九世纪40年代,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上完成工业化革命的国家。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力主要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化带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英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16—18世纪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资本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法令把圈地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导入羊毛加工工业。1576年法律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为穷人安排工作。法律还规定每个郡要办两个到三个工场,即感化院,收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在羊毛产区还有另一救济方法,就是由呢绒商以低廉的工资雇用贫穷的劳工。不少贫民习艺所都办起了手工工场,也有不少手工工场办起了贫民习艺所。这些方法不仅吸收、安置了圈地产生的部分流浪者,缓解了流民问题,也促进了手工工场发展。正是这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为那些由于封建社会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村居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因此,呢绒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完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英国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第二,努力吸收外国技术人才,改进呢绒生产工艺,赶超欧洲先进水平。
在机器时代前,改进一个国家工业的基本因素不是资本,是有技术的劳动者。1271年,亨利三世宣布:“所有男女织工,不管是佛兰德尔人还是他国人,均可前来我国安全织布。”并对移居者赐于5年的免税待遇。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则利用尼德兰反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时机,大量接纳尼德兰工匠。她颁布法令,欢迎佛兰德尔工匠来英国定居,但每个工匠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据估计,当时大约有三万名佛兰德尔工匠逃往英国。他们把精湛的选毛、染色技艺带到英国,改进了当地的生产工艺。16世纪初期一度衰退的诺威奇接受移民4000人,并迅速复苏,成为“新织品”的生产中心。
第三,遵循重商主义原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首先,政府通过调节进出口商品种类,以保护呢绒为主的本国工业发展。157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限制羊毛、大麻等本国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口,禁止粗纹布、呢绒织品、亚麻布进口。18世纪输出羊毛被列入重罪之列。政府禁止输出羊毛、活羊,甚至不准在海滨五里地内剪羊毛。其次,排斥呢绒生产的国外竞争者,禁止英国属国生产毛织品。17世纪以来,爱尔兰工业发展较快,为防止来自爱尔兰的威胁,英政府设立出口税制度,使爱尔兰不能接近殖民地和外国市场。在该岛四周设立封锁,用2艘军舰和8只武装帆船组成小舰队进行巡逻。再次,支持贸易公司活动,发展英国海外贸易,支持海外探险、殖民活动和殖民战争,开辟海外贸易新市场。伊丽莎白女王对开辟西北航线的探险事业大力支持,并积极鼓励英商进入西班牙、葡萄牙所垄断的航路和殖民地从事贸易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6世纪英国开辟了与北美、俄罗斯、亚非、利凡特、东印度公司等地区的外贸新市场,17世纪时,在西半球建立了17个新的、分散的殖民区,为英国工业赢得更大的发展余地。呢绒加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本国工业化的启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1763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随后工业经济的比例持续上升,农业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生活,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工业化国家的全体成年人逐步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民主化逐步普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力,包括财产权和自由居住权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二 法国的工业化
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法国的工业化由于没有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那样出现明显的“起飞”阶段,法国经济的增长又给人一种相当“缓慢”的印象。因此过去一提到法国工业化往往冠之以“落后”“水平低”“缓慢”等评价,相对于英国的工业化而言,法国的工业化道路则被当作失败的典型。
第一,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以往将法国的工业化归入失败典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认为在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长期停滞不前。
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法国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
第七,关于国家干预对法国工业化发展的利弊作用问题。国家积极参与工业化的进程,是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的经济才能比较平稳的发展,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稳定发展的一面。综上许多因素作用下,法国现代化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发展的缓慢,相对于后进国家——美国、德国,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三 美国的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于英法,但速度较快,因此很快就实现了赶超。美国工业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与其他现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
(二)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五)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东北部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西部的农产品因运输费用的下降而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
(六)国外移民多,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七)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现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
          四 德国的工业化
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德国的工业化较英法美诸国起步晚。经济发展也较之落后很多。但是,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19世纪末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接近于英国。到20世纪初,就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德国工业化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并直接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为国家服务。德国有良好的科研传统,这种传统的政策一直保持下来。德国统一后不久,国家就完全控制了科研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国立科学院、科研所和国家扶持建立的科研体系;以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科研所和实验室;企业中的各种科研机构。不论是国立科学院、科研所,还是大学科研中心、企业科研机构都直属于国家,国家对科研实行领导和监督,下达各种科研任务,国家还规定一切科研人员都是国家人才,由国家发给薪俸。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国家十分重视科研动态,扶持创办了许多专门刊物,如《李比希年鉴》、《物理化学杂志》、《化学会刊》等。国家始终牢牢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跟随国家的指挥棒转,因此,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通过创办技术院校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并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德国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发财和竞争的手段,德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创办各种中等技术院校和大学,一方面广泛搜罗人才。科技院校成为德国科学家的摇篮,许多企业家也到科技院校接受一般教育,科技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相当迅速。仅以科技大学人数为例,1891年,技术大学有学生4209人,综合大学有27398人,综合大学的学生是技术大学学生的6.5倍。1902年,技术大学学生剧增至13151人,10年期间翻3倍。1912年,技术大学的学生占大学生的15%以上。
  科技院校及大学的专门人才一般都能学以致用。贝尔纳在研究了英法德的科研状况后指出,德国的科学家具有对政府驯服的特点,工作热情很高。他们的科研都得到国家和企业主的大力支持,待遇比英法科学家好。政府和企业家重视个人才干,论资排辈不像英法那样严重,因此,德国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比英法多。由于国家重视人才,给科研提供种种便利,德国到国外学习的科学家大都能返回祖国工作。最突出的事例是,统一前夕,已获得多种头衔和巨大荣誉的化学家霍夫曼,拒绝许多国外大学的邀请,动员在英国学习的一批德国科学家回国。同时德国还不惜重金聘请外国专家,德国的企业家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吸引着科学家。
  第三,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以生产促进科研。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科学必须同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杠杆作用”。1873年德国的科研就开始与重工业挂钩。国内的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实验室非常重视技术的研究。
  第四,抓住化工和电气部门的技术革新,带动其它部门的技术进步。德国为什么要紧紧抓住这两个部门呢?因为这两个部门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方面,产生的效益也最大,同时这两个部门也是对国民经济实行技术改造的关键性部门,是实行军事竞争最有力的部门,可以说,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的繁荣主要是靠这两个部门支撑的。电气和化工部门的勃兴,要求其它部门跟上,德国正是这两部门的技术革新带动了其它部门。
  第五,引进、消化和革新技术快。相对英法来说,德国能比较好地抓好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和革新技术三个环节,效率也明显比英法快得多。德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快是与它所处的世界地位直接联系着,德国没有殖民地,资源也不很充足,只有到技术中去寻找国家兴盛的手段。19世纪70年代,国际竞争的加剧,更使德国依赖先进技术,德国的企业主把先进技术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十分注意科技情报,对新技术、新发明很敏感。一旦国外有了新的发明和创造,只要是德国需要的,德国企业主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派出工业间谍把情报弄到手,动作之快令人吃惊。正因为这样,科学技术推动近代化的力量在德国表现比英法要突出得多。
  消化外国的技术与革新快,是因为德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国外引进的技术都能比较快地消化吸收。但是德国不满足于引进、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还在于创造。德国是后起国家,许多技术往往都是从引进开始,然后加以改造提高,这使得德国在各项引进技术水平上都超过了母国。例如,德国从英国、比利时引进的冶炼技术,到1900年,德国所生产的钢75%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直接法冶炼,而1909年德国82%的焦碳也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回收炉熔炼,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开始采用电炉炼钢。苯胺染料的生产更加突出,霍夫曼等人从英国把生产技术带回德国,而到了90年代,德国的各项精良化工生产都走在英国前头,英国不得不派人到德国学习解决苯胺染料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不得不从德国进口化工产品。当然,德国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也不断发展自己原有的技术。
  德国在赶超英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德国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利用发达的科技,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使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得不进行适应性的变化调整,科学技术从而加速了德国近代化进程。
           五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88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实现的。工业化初期,棉纺织业以1882年大阪纺织会社的创建开始,引进大型纺织机器的现代棉纺工厂如雨后春笋,产量飞速增长,1890年棉纺织品的国内产量首次超过了输入量。同时,生丝生产上也不断导入机械,1894年机械缫丝总量超过了手工缫丝总量。重工业的发展比轻工业的发展步伐慢,1901年官营八幡制铁厂的设立,之后,日本制钢厂、釜石制铁厂等民营铁厂相继设立。作为重工基础的钢铁产业正式创立。这时期,日本的造船技术也向世界水平靠拢,1905年池贝铁工厂成功地制造了美式车床,机械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1910年以后的20年间,工厂动力迅速普及了的电力化。由于与欧美诸国的技术水平拉开了很大距离,所以存在大量的可以引进的技术。人力资源的储备使得快速成长成为可能。在追赶过程中,产生了边运用欧美技术、边设法改进的独特的技术引进方式。比如汽车工业,国家对汽车进口实施管理,日本厂商运用外国厂商特许生产,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日本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再者,日本教育普及率比较高,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长期雇佣体制的形成,企业花钱培养的技术人员,学成后转到其他企业的顧慮很小。所以企业内部配有充实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机会,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这为日本的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六 俄国的工业化
   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早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彼得一世就意识到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实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采取了一些鼓励对外贸易的措施,如让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同外国建立商务关系等。到1715年时,俄国在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地分别建立了领事馆,以保证商务的发展。彼得一世还指定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海港专门从事对西方的贸易。彼得一世之后继位的叶卡特琳娜女皇,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政策。在她执政时期,俄国的对外贸易有增无减。1762年的对外贸易额是2100万卢布;1780年时增至3000万卢布。叶卡特琳娜之后继位的沙皇也都重视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824年至1826年间,俄国对外贸易的周转额平均每年为1.5亿卢布,到1851年至1853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为1.93亿卢布。同一时期内,俄国每年的出口额,从5460万卢布增加到1.072亿卢布。但是,从政治、经济体制上来看俄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俄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对农奴制的瓦解而开始的,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得俄国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绊脚石——农奴制被打破了,使得束缚在农庄里的大量自由老动力得到了释放,充斥了俄国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农奴为获得自由和土地所缴纳的资金则充裕了俄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而落后的经济科学技术和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俄国可以有选择的吸收适合自己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加快本国工业化步伐,但是由于工业底子薄,资金短缺,又大量依赖外国资金,所以其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发展程度也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6: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先占个地方,省得略显寒酸,吼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16: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山东师范大学吧?毛老师的现代化的课,在下应该也有幸聆听过,愿你一切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吼吼,4242,这里不少是本校的校友呢。多交流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 06:57 , Processed in 0.1510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