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90|回复: 12

[【心情日记】] 中國政府網英文版錯誤“百”出遭炮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8 1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2月2日,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黃衛峰發表一篇題為《對外宣傳工作任重而道遠──評中國政府網站英文網頁中的表達問題》的文章,該文以中國政府網中一些英語譯文為分析對象,列舉了整整53個句子的100多個英文表達問題!

  據公益時報報道,2006年1月2日凌晨,美國一家權威機構發布了一項世界網站綜合排名。令人驚嘆的是,有一家網站在24小時內實現了驚人的飛躍:從1月1日凌晨的第1720名,跨過900多個位次,升至第744名,一躍成為全球人氣指數第二的國家級政府網站,僅次於加拿大聯邦政府網。

  這家人氣飆升的網站就是2006年元旦零時正式開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中國政府網”,網址為www.gov.cn)。3個月前,該網開始試運\行的時候,它在全球1200萬多家網站的排名中還居於第10萬多位。

  然而就是這麼一家體現泱泱大國風范的政府官方網站,卻也存在讓人們意想不到的錯誤。

  2月2日,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黃衛峰發表一篇題為《對外宣傳工作任重而道遠──評中國政府網站英文網頁中的表達問題》的文章,該文以中國政府網中一些英語譯文為分析對象,列舉了整整53個句子的100多個英文表達問題!

  2005年11月2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艾滋病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試運\行的中國政府網把直播間設進了中南海,對會議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無數網民第一次實時看到了國務院重要會議是怎麼開的。試運\行期間,中國政府網3次直播了國務院的專題會議。

  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開通中央人民政府網站,是中國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個創新,也是中國提高政務透明度、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重要舉措。有網友評價:“國網使人民政府和人民的距離變小了。”

  經過三個月的試運\行,2006年1月1日,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網站設立了中文簡體版、繁體版和英文版。其中,英文版(english.gov.cn)開設了“今日中國”、“中國概況”、“國家機構”、“中國與世界”、“政府動態”、“領導活動”、“商務中國”、“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規”、“外籍人士服務”和“專題專欄”等主要欄目,發布中國的政務信息和數據資料,介紹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對外政策,以及對國際事務的外交立場等,向外籍人士提供來華旅遊、留學、經商、投資等相關活動的綜合服務內容,為國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國提供了方便。

  瑞典政府官員烏冷第一次進入中國政府網英文頁面,瀏覽了幾個分區後,便交口稱讚:“這是中國政府打造透明政治的主動之舉。這是建設開放式社會,用多種媒體監督政治的第一步。”

  法國歐洲科學院院士格里博達也表示,中國政府網的建立是一件好事,標志著中國政府更加開放透明,方便人們了解中國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隨著中國政府網的內容不斷被各國媒體引用,人們對這一網站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通過這樣一個門戶網站,中國有可能真正打造或者構建一個陽光式的政府,老百姓可以通過這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它獲取信息後,可以和政府進行雙向互動,這就給老百姓參與政府的管理、決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通道。”

  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汪佳娜說,網絡是她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中國政府網開通後,她就開始在網上查看就業政策。她說:“我在這裡能夠全面了解就業形勢。因為這是政府的網站,我們可以完全相信它。”

  “中國政府網上出現了一些前所未見的東西,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新華網總裁、中國政府網負責人周錫生分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的建立,對於促進政務公開,便於公眾知情、參與和監督,具有重要意義。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中國政府網一面是好評如潮的風光,一面卻是英文錯誤連連。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政府英語網頁中的翻譯問題不容樂觀,僅在Education(教育)部分中,我就發現了上百處錯誤。”黃衛峰說:“身為高校英語教師,我對中國政府網站中的英語網頁極為關注,因為這關系到國家對外形象。”  

  黃衛峰在文章中,將《中國教育工作發展狀況》的英文版(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services)批改得“體無完膚”,而這些文章均出自《2004中國年鑒》(China Yearbook 2004),該年鑒由新華社編輯出版,被認為是中國最權威、相對精確的年度出版物。

  黃衛峰提出的英文翻譯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低級錯誤  

  黃衛峰所列舉的多個“低級錯誤”,稍微有些英語水平的人就能看出來這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比如,在in reforms and development這個表達方式中,名詞reforms(改革)用復數,另一個名詞(development)卻使用了單數形式。又如,在句子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s and pupils studying at school were on the decline.中,主語number是單數形式。按照英語主謂數一致的原則,謂語動詞應該使用單數形式was,而不是were。

  黃衛峰很不客氣地說:“有些問題不是譯者的翻譯水平不行。比如,文章裡有好幾處previous year(前幾年),有些地方,previous year前加了定冠詞the,有些地方就沒有定冠詞。這麼嚴肅的場合,為什麼不能保持一致呢?”  

  2、漢語思維影響  

  有人曾笑話中國人使用英語時的漢語思維習慣,將“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翻譯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種“中國式英語”在黃衛峰所列舉的中國政府網100多個語言問題中竟然佔到了三分之一。

  黃舉例說,政府網將新的發展譯為“new progress”,就是明顯受漢語思維的影響。“progress(發展)當然是new(新的),因此new是多余的。”

  黃衛峰又舉例說,“pupils studying at school(在校學生)也有中式英語之嫌,studying at school完全多余。”

  “受中國語言思維的影響,很多文章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黃衛峰又信手拈來了一個例子:“比如把‘兩期計劃取得進步’翻譯成two plan made progress.Plan(計劃)並不是動作的施動者,這能用主動語態嗎?”

  黃衛峰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漢語是一種“人治語言”,憑感覺使用,強調的是意思表達,所以不太考慮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但是英語是一種“法治語言”,強調語法規則。所以表現在漢英翻譯中,很多人不注意標點符號尤其是逗號的使用和語態關系。

  3、語法錯誤  

  每一個英語學習者都知道英語詞匯中有很多所謂的“習慣用法”。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對“習慣用法”很不習慣。

  黃認為,政府網開通英文版,是為了方便外語讀者了解信息,既然如此,網站內容的拼寫就應當“入鄉隨俗”,尊重相應語言的慣常搭配而不能是按照漢語語法進行。

  在英文版中有一篇題為《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services》的文章,文中有這樣的句子:The five-year consolidation rate for the pupils at primary school was 98.80 percent,basically the same with 2002.(這五年的小學學生鞏固率為98.80%,基本上和2002年相同。)

  黃衛峰就此批評道:“學生‘鞏固率’能翻譯成consolidation rate嗎?而且,the same with存在搭配錯誤,應改為the same as。”

  除了以上典型問題,很多譯文中還存在詞態錯誤、定冠詞使用不當、標點符號不妥等毛病。

  “我的感覺是,譯者太忠實於原文,以至於出現許多死譯、硬譯的情況,中式英語現象嚴重;英語語法問題不少;句式單調,不符合英語注重變化的特點;沒有從篇章的角度進行處理,結果出現大量表達累贅的情況,句與句之間的銜接也不夠。”因此,黃衛峰認為政府網的有關譯文“不能算合格”。

  如果說語法錯誤還是一種純粹語言上的問題,那麼,信息的準確性則是比這更嚴重的問題。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黃衛峰無法判斷政府網上信息的準確性問題,即便如此,他還是發現了其中的一些重大錯誤。

  黃衛峰列出一個句子:By September 2003, 4.6 billion yuan was allocated to the program, accounting for 97.9 percent of the planned funds for the program, including 30 billion yuan from the central level and 1.6 billion yuan from localities.  

  黃指出,這個句子就出現了數字拼寫錯誤,誤將3 billion yuan(30億元)寫成了30 billion yuan(300億元)。

  至2月6日晚,中國政府網英文版已經修改了黃衛峰所提到的多個錯誤。

  中國政府網英文版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編輯解釋,2月6日早上,她一上班就收到了總編室轉發的黃衛峰的文章,馬上就與原文進行對照,並對三篇文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在這個版塊裡,我們都是直接採用新華社出版的年鑒裡的文章。而且,所刊的文章都要經過幾度審查。但是畢竟是成熟的原作,其翻譯水平也比較高,鑒於版權問題,我們不便做太多的改動。再說,很多翻譯細節本來就值得商榷,我們不能吹毛求疵。”

  這位編輯坦言,由於網站人員有限,還不能對其他文章一一推敲。“針對一些翻譯問題,我們歡迎熱心網友提意見,一起把我國政府網站的英文版做好。”

  讓人擔憂的是,中國政府網的修改,僅僅還是依據黃衛峰就幾篇教育文章所提出的建議和批評,而從整個網站內容來看,教育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列舉幾篇文章就能發現100多個錯誤,真不知道整個網站有多少謬誤。

  “我指出這些英文網頁問題,是出於一個高校英語教師的責任感,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對對外翻譯的重視。”黃衛峰在接受《公益時報》專訪時分析認為,中國網站英文版面錯誤百出的現狀,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領導的認識”有關。有的領導把英語版看作裝飾品,沒有充分認識到其在對外交流中的作用。還有許多人對翻譯存在誤解,以為懂英語誰都可以做翻譯。這個問題已經有學者予以指出。

  第二,就是翻譯者的水平。翻譯是一項復雜、艱辛的工作,既涉及英漢語言水平,又涉及相關背景知識,做好不容易。有的領導可能考慮到翻譯成本或利益關系,找的人並不具備相應水平,錯誤自然百出。

  第三,就是校對工作做得不夠。翻譯完成後,如能請外國專家或其他專家把關,則許多錯誤可以避免。

  第四,官僚主義作風在作怪。“據我了解,有的單位領導在交代工作時,不給足夠時間。由於匆忙倉促,錯誤在所難免。”

  問到他對中國網站英文版的翻譯有何建議時,他說:“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到許多方面。”

  “首先是相關領導在認識上要予以足夠重視。認識到位了,資金、時間就會得到保証。費用有了保証,就有可能聘請到高水平的翻譯。目前,我國對外宣傳工作存在嚴重的問題,許多譯者基本功不過關,這點早就有許多專家撰文提出來了,但情況似乎並沒有多大好轉。另外,時間得到保証,也會避免一些低級錯誤。從程序上來說,如果有高水平的專家最後把關,錯誤就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國有大量英語國家的專家,如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很多問題就可以避免。還可以在制度建設上努力。如設立由國內和來自英語國家專家共同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負責國家重大文件的翻譯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anke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2-8 19: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政府網英文版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編輯解釋,2月6日早上,她一上班就收到了總編室轉發的黃衛峰的文章,馬上就與原文進行對照,並對三篇文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在這個版塊裡,我們都是直接採用新華社出版的年鑒裡的文章。而且,所刊的文章都要經過幾度審查。但是畢竟是成熟的原作,其翻譯水平也比較高,鑒於版權問題,我們不便做太多的改動。再說,很多翻譯細節本來就值得商榷,我們不能吹毛求疵。”

这个编辑简直就是在bullshit!什么叫做吹毛求疵,真不知道他的汉语是怎么学的?!那些低级的语法错误稍有点高中英语知识的人都不会犯,很明显这是态度和作风问题,现在在官场上拿笔杆的人真是嘴尖皮厚腹中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2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么,小case一个!!真的,小case!!见多了,也就不足为怪了,呵呵,大家去看看国内知名大学网站的英文版吧,保证让您大跌眼镜!!

但是,作为官方网站,问题粉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2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在这样权威的官方网站工作,“普通人”是进不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20: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reader2006-02-08 20:28发表的“”:
能在这样权威的官方网站工作,“普通人”是进不去的~~   
如“大叔”所说,非常人行非常事,很正常的^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9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教授的纠错本身似乎也有问题啊,比如:“in reforms and development”,development是不可数名词,这个用法并没有什么错,而且相当常见,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有一本书的书名就是“ India's Economic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9 12: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這個版塊裡,我們都是直接採用新華社出版的年鑒裡的文章。而且,所刊的文章都要經過幾度審查。但是畢竟是成熟的原作,其翻譯水平也比較高,鑒於版權問題,我們不便做太多的改動。再說,很多翻譯細節本來就值得商榷,我們不能吹毛求疵。”

翻译水平也比较高??? 是人说的话吗!!!

这些中式英语西人一眼便可看出来
“new progress”?
“pupils studying at school"

看来国家想把中式英语发扬光大, 多做些long time no see 的词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9 14: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acd兄,先别忙着下结论,看看这个: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2001年4月的一篇文章标题:New Progress Toward Electronic Paper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 ... 5E-B882809EC588ED9F

AOL上的一篇文章:An Election Comes to a Close As New Progress Begins
http://journals.aol.com/symphony ... styDawn/entries/6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0 21: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 who怕who..
   偶的标准揍是新地标准!
引用第3楼reader于2006-02-08 20:28发表的“”:
能在这样权威的官方网站工作,“普通人”是进不去的~~     是喔..不是一般人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4 09: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以下文章来源与互联网,转贴并不代表读书园地日报赞成或者反对文章的观点


陈杰人:无聊的游戏 卑劣的伎俩

——就本人被解除《公益时报》主编职务并遭总编辑刘佑平恶意中伤事件告天下书

2006年2月8日中午,《公益时报》因刊发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翻译错误的文章,而
让报纸的主管部门民政部大为不满,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报社宣布免去我担任的
该报主编的职务,以“应对上头可能的追查”。

对于这种因言获罪的遭遇,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我既表示理解,甚至还表示愿意主动
替人担责以避免报纸被停刊和记者受处分的命运。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作为这家报
纸的总编辑,刘佑平在接受“德国之声”等媒体记者的采访时,竟然将这次政治事件轻
描淡写为私人事件,刘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称免职是因为我“不胜任本职
工作”,云云。

鉴于刘佑平的卑劣手段和罔顾事实的说法,我决定收回“不就事件公开发表谈话”的承
诺,将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公诸众人。

风云突变

2005年2月8日中午1点49分,《公益时报》办公室主任徐芳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报
社决定从即时起,我不再担任《公益时报》主编职务,并称,“鉴于你的优秀和卓越的
新闻职业能力,衷心希望你能留下来担任首席编辑或者首席记者。”

此时,距这天上午报社对我进行的“批斗会”结束刚好一小时,距我应邀担任该报主编
一职5个半月。

一天之前,我所主编的《公益时报》发表了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高校教师“炮轰”中
国政府网英文版》和人物报道《学术“清洁工”杨玉圣》,前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
了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黄卫峰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存在的大量翻译错误,后者
则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五年来坚持办学术批评网、支持揭露中国的学术造假和学
术腐败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在这次“批斗会”上,报社领导指出,有关批评政府网英文翻译错误的报道,已经被上
级勒令从网上撤下,国务院办公厅还因此致电《公益时报》主管部门 ——民政部,称
该报道“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而对后一篇人物报道,报社领导则表示,学术
批评和学术造假与公共利益没有关系,《公益时报》根本不应该刊发这样的报道。

两篇文章成了8日报社会议批评《公益时报》最近以来“办报思路和导向出现严重错误
”的呈堂证供,作为该报主编,我在经受了近两小时的“苦口婆心的规劝和善意的批评
及提醒”之后,终于承认自己对《公益时报》的办报环境“判断有误”,会议于是宣告
结束。

2月8日下午4点半,在报社紧急召集的记者会上,报社办公室主任徐芳宣布了关于免去
我的主编职务的决定,徐当着众多记者的面一再表示:免去陈杰人的职务,不是因为能
力原因,相反,陈杰人在担任主编期间,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主持会议的报社总编辑刘佑平接着发言,除了对本人的能力和工作业绩重申了赞赏和充
分肯定之外,公开表示,这次免职,是因为批评政府网这篇报道惹了麻烦,现在正被民
政部部长亲自追究,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免去我的职务,是为了“应对部里可能
的追究”。

谈到报道文章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刘在会上用了一个动向作了说明。他说,就报
纸的问题,民政部长李学举正要亲自召集《公益时报》的主办方——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的领导“进行谈话”。在刘总编辑看来,部长的谈话意味着“天大的事情”。

在这次简短的记者会上,刘佑平就2月14日即将出版的报纸作了简单的选题调整,按照
原来的策划,报纸打算在深度报道版推出关于修改《邮政法》的报道,这一报道的策划
方向,就是报道众多速递公司对邮政局试图通过立法继续保持行业垄断局面的批评和立
法请愿。

不过,鉴于刚刚发生的《公益时报》报道引起国务院办公厅批评和新闻办撤稿通知以及
民政部长李学举亲自关注的事实,刘佑平在会上拍板——停止做关于《邮政法》修改的
报道,理由是如果这个报道让邮政局不高兴,一打电话到民政部,民政部又会怪罪下
来。

我的确没有想到,一篇完全善意提醒政府网存在翻译错误的报道,竟然被斥为“严重影
响政府形象”。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于上头通知“从网上撤稿”这种在中国新闻界见
怪不怪的常规举动,民政部竟然如此恐慌,要由部长亲自出面找人谈话解决,而这种恐
慌到了报社层面,则演化为一场极度自危的战战兢兢,并导致报社的“自宫”。

尽管,我对这种免职有一百个不情愿,但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理解当下中国新闻行
业的艰难,从这一点出发,我甚至表示,只要有可能,我愿意以直至被开除的代价,求
得整个事件的解决,最重要的希望就是两点:报纸不要被停刊,记者不要受处分。

与此同时,我坚决拒绝了报社担任首席编辑或者首席记者的邀请。在刚开始写这篇文章
之前,我甚至还决定忍辱负重,不公开发表有关我因言获罪的一切评论。之所以这样选
择,是因为我爱《公益时报》,特别是爱2005年11月以来崭新的《公益时报》,希望它
一路前进,哪怕是跌跌撞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4 09: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网稿子”的来龙去脉

要了解此番我被免去主编职务的原由,首先得了解《公益时报》关于批评中国政府网英
文版翻译错误这篇稿子的来龙去脉,它,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导火索。

2月5日,正月初八,我召集刚刚从全国各地休完春节假赶回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在报社开
会,商量下期的选题。按照出版计划,这一期报纸应当在2月6日,正月初九截稿。

说是一张每周出版一次的新闻周报,其实当时的人手少得可怜,加上我这个主编在内,
一共7个编辑记者。

开会了解到的情况,让我担忧不已——离出版只有一天了,编辑记者们手中没有一篇像
样的稿子,更别说像样的深度报道了。而报纸的每一期都有“深度”报道栏目——一个
由两个整版组成的页面。

显然,临时的选题和采访,既不符合深度报道的要求,也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深度报道。
这时候,我提出,在学术批评网上,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黄卫峰有一篇文章,指
出刚刚开通一个来月的中国中央政府网英文版存在大量的翻译错误。

我认为,如果将文中所提到的翻译错误核实,秉着非常善意提醒的目的,在采访黄卫峰
教授本人和中国政府网编辑的前提下,报纸可以考虑做一个深度报道,既是提醒政府网
的内容维护人员注意不要出错以免以讹传讹,也可以提醒其他网站的管理者注意英文翻
译的准确性。

商量之后,大家认为这个稿子可行,既无政治风险,又有事实根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典
型意义和可读性。一位记者根据大家的意见,紧锣密鼓地开始采访。在当天晚上,就完
成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采访。

第二天,也就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当天,这一天是正月初九,中午时分,记者将采写好的
稿子交给我,我进行了编辑修改后,交美编排版。

由于这一天是我孩子一周岁生日。下午6点半,总编辑刘佑平主动提出,让我提前回家
陪孩子过生日,签版的事情由他和报社另一位领导层成员负责。

这一天平静过去了。第二天,也就是2月7日,正月初十,我一早来到办公室,看到了出
版的报纸,报纸上有关于批评政府网英文翻译错误的深度报道。

当天上午,《公益时报》这篇批评报道和另外几篇报道一起,成为几家门户网站转载的
重头文章。

不过,好景不长。时至上午11点半左右,某门户网站一位新闻编辑告诉我,批评政府网
的文章“被盯上了”,北京市新闻办要求该网站将这篇文章的“位置放低些”。他还透
露,北京市新闻办打了招呼,以后不许再转载《公益时报》的时政稿件。

如果说这种态度还不算太坏的消息,那么事情发展到傍晚,风云突变。当天傍晚6点30
分,总编辑刘佑平急匆匆对我说:“老陈,不得了了,出大事了,民政部办公厅一位副
主任在部里坐镇,要求将批评政府网这篇稿子从报社网站撤下,不撤下,他就不能下
班。”

看上去万分焦急的刘佑平告诉我,事情之所以这样,是国务院办公厅“对稿子很生气”
,因为“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已经打电话责令民政部督促报社撤稿。在此之
前,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已经按上峰通知将这篇稿子撤下。

为了落实民政部的指示,刘佑平总编辑严令已经下班回家的报社网络编辑从位于市郊清
华大学的家中“尽快赶回报社删稿”,速度“越快越好”。“老兄,这是天大的事情啊
,开不得玩笑的,部里领导在等着要结果呢!”刘佑平说。

在刘的严令下,网络编辑气喘吁吁地打车赶回报社,将报社网站中的相关文章删除,直
到这时候,可怜的刘佑平还没忘到处找那位自称“不撤稿就不下班”而实际上早已下班
不知去向的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的手机号码,希望向他汇报删稿的情况。

第二天,也就是2月8日,上午9点,正在上班路上的我接到刘佑平打来的电话,称为了
批评政府网的那篇报道的事情,报社在10点开紧急会议,并要求不要进办公室,而直接
去社长办公室开会。紧接着,我又接到了报社前台的电话,说通知所有的编辑记者在下
午4点半开紧急会议。此时的我,心里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果然,我一走进社长办公室,会议立即开始。我环顾四周,在座的人还有社长刘京、总
编辑刘佑平、社长助理李小红、编务总监王高利、报社办公室主任徐芳,报社常务副社
长彭建梅随后也匆匆赶到。

报社领导通报说,因为批评政府网的那篇报道,民政部长李学举已经通知报纸的主办者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领导去部里谈话。紧接着,大家围绕批评政府网的报道文章,
并联系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报道引发的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报道陕西华阴地方政府大肆截留救灾款的事件,让陕西省政府方面直接找民政部交涉,
民政部认为这给部里带来了麻烦;

曾经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因为李公开表示“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人
民的,所以不存在垄断行为”,领导担心这种文章让李荣融看到之后会找民政部领导的
麻烦;

曾经发表《胡锦涛三次批示救助困难群体始末》一文,被民政部新闻办责令写检讨。民
政部认为,尽管文章内容都是民政部长李学举在会上亲口所说,但按照中国的规定,报
道国家领导人的事情要由新华社发通稿,否则就是严重违纪,哪怕报道的是好事;

针对当期报纸所报道的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社级领导也认为,学术打假这种事情
和公益没有关系,不应该做。刘佑平则提出:杨玉圣曾经批评过他的老师陈某某,这说
明杨有“道德问题”,报纸不应该报道这样的人物。而事实上,正是杨坚持学术规范,
对其老师的不规范行为提出过批评。

对于这一系列事件,会议最后形成了的未成文意见是:报纸导向出了问题,办报者没有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惹了很多麻烦。“尽管有些报道打出了影响,但却带来了巨大
的风险,这样做不划算。”领导说。

一开始,我还据理力争,认为这是民政部对报道的反应过度,因为在中国这种环境下,
被通知撤个稿子,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有经验的媒体管理者知道,撤了就撤了,只要上
头不继续追究,也就没什么事。但民政部却对这种撤稿通知大为紧张,而事实上,他们
也确实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所以上头没追究什么责任,自己反而先紧张起来。但领导
并不认为我的说法有道理,相反,他们认为我这是“认识没有到位”。我后来才知道,
报社另一位领导层成员,在开会之前,已经据理力争过了,但不管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违心承认自己有错,并说错就错在对民政部的环境没有正确的判断。


实际上,对于这篇引起民政部紧张的批评报道,我由于孩子生日的原因,并没有签字,
从理论上讲没有我的责任。但在会上,我主动表示,作为主编,不管有没有签字,责任
首先由我来承担,只要我的担责能免去其他处罚就好。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要处罚记者
,不要停报纸。

事后,我才知道,作为对这篇报道的追责程序,有关机构的官员提出要处罚在当天版面
上签字的报社负责人即总编辑刘佑平,而刘则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我的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4 0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短命主编史

从2005年8月入主《公益时报》到2006年2月8日报社“自宫”免去我的主编职务,仔细
算来,我只在这个位置上坐了5个半月,这正应证了一位朋友的话——短命主编。

5个半月的历史,是我带领同事们改变《公益时报》的历史,也是我深刻认识《公益时
报》特别是该报总编辑刘佑平的历史。

大约在2005年7月底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有一则招聘启事,称《公益时报》正在招聘负
责人。

尽管我以前对这家报纸一点也不熟悉,但看到这个报纸的名字,作为职业新闻人的我还
是感到眼前一亮:公益?很好的名字!在我看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公共利益。我
们的法治、民主、公平,不都是为了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吗?我觉得,这个报纸应该很
有做事的空间。

接下来的谈判,似乎在印证着我的猜想和判断。谈判中,时任总编辑的彭建梅女士和主
编刘佑平,都表示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公益时报》打造成中国最有影响的媒
体。而社长刘京先生则干脆表示,就是希望报社能进一些“新鲜血液”,促动报纸的改
革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和盘托出了我对今后《公益时报》的办报设想:立足于传统的公益慈善
事业,将这个领域的新闻做大做精,花大力气做好企业公益运动的新闻内容以传播新兴
的企业管理理念。同时,要从良心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做一些有影响的公共新闻。我提
出的口号是:大到宪法,小到井盖,都是公益。

在提出理念的同时,我还提出了改革文风、调整版式、加强经营和品牌推广等多种报纸
改革思路。

这些思路,尽管期间还引起过热烈的争论,因为,这些思路毕竟大大不同于刘佑平担任
主编时期的办报方向,他的思路是以宣传为主,瞄准民政系统的工作和活动,大力进行
宣传,使之成为民政工作领域的“喉舌”。但以社长刘京先生为代表的“改革派”人士
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确定要求我担任主编,全力打造一张敢说真话、追求真正的公共利
益的大众报纸。

在社长的支持下,我对报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版式和美编,使报纸形式一新
;狠抓文风转变,使之从过去官样化十足的文章转变成为符合传播规律的主流新闻语言
;调整版面安排,将深度、要闻和评论作为报纸的主打品牌。

改革期间,一些原来的记者有的感觉不适应这种市场化的工作要求,辞职走了;有的因
为无法完成工作量而被辞退。但由于待遇的原因,一时也无法招聘到合适的新编采人
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经营报》一位资深记者在看到《公益时报》招聘广告中描述
的光辉前景后,欣然前来应聘,却被告知每月只能给800元的底薪。这位同人什么话也
没说,走了。

经过整合,原有的编采队伍到现在只剩下4个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每次出版,我
都要做大量的版面,最多的时候,整个报纸16个版,我一个人要编8个版。

2005年12月底,总编辑刘佑平知道我的太太也一直在从事新闻工作并写过大量的新闻作
品,就提议由她来帮一下忙。刘特别提出,这事只要他知道就行,不要告诉别人,因为
刘和我都是湖南人,他希望能避免别人产生“帮派用人”的嫌疑。那时的我根本没有想
到,正是这位看上去憨厚的总编辑自己的提议,今天倒成了他推卸责任向我泼脏水的借
口!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日子里,我克服了重重困难,让报社在短时间内产生了重大变化,迎
来了生机和活力。

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变革,首先让《公益时报》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张报纸由过
去的毫不知名,到现在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而香港的媒体更是称它为“中国大陆又一
张敢说真话的报纸”,“有良心的报纸”。在读者中,本报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陕
西渭南,百姓拿着《公益时报》奔走相告;在互联网上,《公益时报》的转载率和点击
率节节攀升,甚至成为新浪网新闻的头条。网友对《公益时报》的新闻给予了很多肯定
和表扬的留言。

短短的两个月,《公益时报》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变成了现在的广为人知。

不过,就现在看来,正如祸福所倚的道理一样,在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崭新的《公益
时报》也注定走上了匆匆的不归路。

早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本报连续两期刊登陕西省渭南市及其下属的华阴市政府移民
部门截留、虚报冒领中央政府救济移民专项资金5000万元和一亿元、并对举报者处以劳
教一年的恶劣事例。报道发出后,网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高领导人也在《互联网舆
情》等材料上批示要查处。但是,陕西省政府一方面释放被劳教的灾民,一方面以公函
形式与报纸的主管部门民政部交涉。民政部在收到此公函并得悉最高领导人有了批示后
相当紧张,并指责《公益时报》不该惹这种麻烦。为什么报道没有事实错误却反而遭到
主管部门的批评呢?报社总编辑刘佑平在报社的多个场合解释了两个理由:一是民政部
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媒体事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干脆以“惹了麻烦”为由指责所
谓的始作俑者;二是因为一说救灾款,就马上会联想到民政部,而民政部在这方面屁股
并不干净,怕人查到自己头上,所以不希望报纸报道这些事情。

陕西的报道事件,仅仅是个缩影。在2005年12月,报纸发表《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
的一篇讽刺性评论《给李荣融的嘴颁个诺贝尔奖》,大意是批评李不负责任的言论。国
资委主任李荣融此前对媒体表示: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人民的,所以不存在垄断的行为
和现象。该文也引起了报社上司的担忧。一位领导善意提醒:“写这样的文章,如果让
李荣融看到了,打个电话给李学举部长,李部长会不高兴的。”

直至后来,报社记者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期间,亲耳听到了民政部长李
学举在会上告诫民政干部要将困难群众生活放心头,这位部长用了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
年三次就困难群体生活救助问题所做的指示作为由头,告诉民政干部没有理由不做好这
项工作。报社记者回来后,根据李的讲话,写成了《胡锦涛三次批示救助困难群体始末
》一稿,但就是这么一个“正面宣传稿”,也让李学举部长“吓了一跳”。后来,民政
部新闻办要求报社写检讨,理由是违反了宣传纪律,因为按照中国的规定,涉及国家领
导人的稿子应该由新华社发通稿,尽管这个规定早就被许多媒体所打破,但民政部新闻
办执行得非常卖力。

这一系列稿子和所惹的“麻烦”,让民政部感到巨大的担忧,李学举部长的批示称这是
“三番五次出现问题”。同时,民政部的不满,也让报社领导层特别是总编辑刘佑平感
到非常不安,这位平时在民政部哪怕是一位处长面前也毕恭毕敬的总编辑先生,已经完
全陷入了为报社转型所带来的官场风险的忧虑之中。尽管他实际上和我一样,也是“体
制外”的人,是应聘于这家报纸,但出身湖南省社科院的这位总编辑大人,毕竟和我的
政治觉悟不一样啊。

所有的“风险”,到2月8日这天终于演化为一场荒诞的举动和无聊的游戏。按照刘佑平
当时在会上的说法,对我的免职是一种“预防性措施”,目的就是应付民政部的追责。
报社内部一位记者说,在刘的内心里,因为签发稿子是他本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他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丢卒保帅”。

最可笑的一个插曲是:就在2月8日下午的这次记者会上,刘佑平说:鉴于当前实际情况
,报社停止做那些“挑战权威部门”的报道,以后可以多“打打虾米”,比如可以报道
一些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可话说完没多久,还没散会,刘佑平又捧着个批示复印件,
面如土色地回到会场,这个批示显示,东北的一个村委会将状纸直接递到了民政部长李
学举,称前不久《公益时报》报道该村的选举问题是不属实的。

告状是任何人的权利,我一点也不惊奇,更无权反对。但奇怪的是,民政部这位李部长
居然在未经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在这个村委会的告状信上直接写下批示,认定是《公益
时报》有问题,并严厉批评。拿着这个批示,刘佑平面如土色,他颤抖地对在场的记者
说:“算了,以后村一级也不要批评了。”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改版后的《公益时报》有幸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多次“垂青”
,同时也让刘佑平先生这位过去习惯了做表扬报道的自称“新闻界大腕”的人士感到极
度不安。于是,在一场似乎早就设计好的预案中,我被作为“预防性措施”免职!

在这场闹剧之后,最应该感到安心的,就是刘佑平先生了。因为,他又重新回到主编的
位置上,再也不会有人要求他做公共新闻,再也不会有人对他要求多做正面表扬的指示
表示质疑,再也不用担心民政部又会降罪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4 1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nulc2006-02-09 14:33发表的“”:
acd兄,先别忙着下结论,看看这个: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2001年4月的一篇文章标题:New Progress Toward Electronic Paper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 ... 5E-B882809EC588ED9F

.......

谢谢兄的提醒及及指正. 我在google搜了一下, 发现也有不少西方人写的人文章用new progress. 不过好像此用法特别多见于中国的英文版网站.

在为英语学习者而设的longman的网上版, progress 的第一个解释是
the process of getting better at doing something, or getting closer to finishing or achieving something

不知new是否作强调的用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15:58 , Processed in 0.37671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