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09|回复: 7

[【文史类原创】] 段玉裁詩經著述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20: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慶勳《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成就》一文,於劉盼遂《經韵樓文集補編》之外,又附蒐羅六種八篇,統計為“若以單編計,今可見者,總數應為二七四。”今以羅繼祖《段懋堂先生年譜》(以下簡稱“《羅譜》”)、劉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劉譜》”)、陳紹棠《段玉裁先生著述繫年》1965(以下簡稱“陳《繫年》”)、陳鴻森《<段玉裁年譜>訂補》1989(以下簡稱“陳《訂補》”)為主,綴以己見,编年排列段玉裁诗经研究。《說文解字注》一書,關繫較重,乃一並編入。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西元一七六七)先生三十三歲  
至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先生四十一歲

成《詩經韵譜》并注釋改竄成《六書音均表四》之《詩經韵分十七部表》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一七七二)先生三十八歲

自八月入蜀後,三年間有《詩經小學》《書經小學》《說文考證》《古韵十七部表》諸書。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先生四十一歲

十月寄戴東原先生書,末言:“……玉裁入蜀數年,幸適有成書,而所為《詩經小學》《書經小學》《說文考證》《古韵十七部表》諸書,亦漸次將成,今輒先寫六書音均表一部,寄呈座右……”
《說文考證》一書,陳《訂補》:云“蓋即今史語所所藏之《說文補正》稿本之異名,亦即北京圖書館所藏十四卷本《說文解字讀》之前身。”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一七七六)先生四十二歲

據先生《富順縣志序》一文,成《詩經小學》若干卷。
是年起作說文解字讀。《說文解字注》十五篇下:“始為說文解字讀五百四十卷,既乃檃&#142136;之成此注,發軔於乾隆丙申,落成于嘉慶丁卯。”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一七七八)先生四十四歲

  補巫山縣知縣,任內訂《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三十卷。
《羅譜》繫此於四十四年己亥。今從《劉譜》,以宰巫山之年為始年。
羅譜直稱此書為《毛詩故訓傳》,林慶勳《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研究》言“書名或稱「毛詩故訓傳定本」,省略小箋二字,小箋者,葢於傳下間附考證之謂 ;嘉慶元年阮元為茂堂撰《周禮漢讀考序》則名之為「毛詩故訓傳微」,微者發毛傳之精微也;《說文注》十五卷下又稱為「毛詩故訓傳略說」,以上皆異名而同實也。”

lamses按:《張涵齋侍讀八十壽序》(《經韵樓集》卷八)內段氏亦稱之為“毛詩傳小注”,今據“嘉慶丙子歲七葉衍羊堂段氏校&#144577;”刻本封面,作《毛詩故訓傳定本》。
《詩經小學》卷二十五,“&#19046;革”後有戊戌閏六月初五日所識一條。
是年繼續作《說文解字讀》。《劉譜》“《古文尚書撰異》廿七顧命上宗奉同瑁條下云錢曉徵三國志考異謂古本只有瑁字古文作曰而鄭作同梅頤習聞仲翔之說兼取二文以和合鄭虞之義玉裁戊戌年作說文解字讀初稿亦同錢說”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一七八三)先生四十九歲

陳《訂補》:[補]九月六日,讀《廣雅》,改訂《詩經小學》舊說一事。先是,段氏撰《詩經小學》,於《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毛傳:「許,進也。」疑「許」字無「進」訓;而《後漢書 祭祀志》注引謝沈《書》載東平王蒼上言,引《詩》作「昭茲來御」,與﹤六月﹥篇毛傳「御,進也」之訓正同,因推斷《毛詩》此文當本作「御」,今作「許」者蓋聲之誤。後見惠氏《九經古義》,其說亦同。頃閱《廣雅》,已有「許,進也」一訓,正本此傳,乃知東平王引作「御」者,恐係三家詩,未可據以改《毛詩》也。(《詩經小學》卷二十三, 頁十六)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一七八四)先生五十歲

四月二日,作《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題辭》。
《劉譜》:盼遂按此書亦先生精力所在,題辭作後尚逐年校改。乾隆六十年八月與劉端臨書云,毛詩故訓傳四本,凡硃筆注處皆弟愜心貴當之言,最堪探討。及冬又與端臨書云,毛詩三十卷略加注語,皆愜心貴當,是否已令人謄寫一部,再校補數四,則大妙矣。嘉慶元年又與端臨書云,毛詩傳隨時欲添補,不知何時妥之。其年九月又與端臨書云,毛詩略點定幾處,尚未暇校補,少遼緩之可耳。又觀毛詩定本之刻在先生卒後一年丙子,是此書先生蓋畢生以之也。後陳碩甫奐因之作毛詩傳疏,遂為詩經絕學,亦由定本小箋奠其基礎故爾。

陳《繫年》:按:先生於戊戌年作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書既成,乃作是篇述其意。……先生生平著書,莫不注重小學,如說文注,書經小學(未見),詩經小學,周禮漢讀考,古文尚書撰異,儀禮漢讀考等,莫不皆然。是數書者,謂之經學書可也,謂之小學書,亦無不可也。……又按:先生於此書,除列經傳外,又於傳下間附考證,即所謂小箋也 。是書雖與詩經小學相表裡,然亦有前後矛盾者,如葛覃“歸寧父母”,據詩經小學,則謂全篇之歸字皆指已嫁之辭,而斷傳中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九字為後人所加,于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又不敢自信,謂或云此九字恐後人所增,而以爲經之異文,與序說不同,是其例也。

乾隆五十年乙巳(一七八五) 先生五十一歲

陳《訂補》:[補]五月,閱蔡邕《獨斷》,改訂《詩經小學》舊說一事。
按《周官 隸僕》鄭注引《詩》云「寢廟繹繹」、《呂覽 季春紀》高注引作「寢廟奕奕」,段氏初以此為《小雅 巧言》「奕奕寢廟」之異文。及見《獨斷》亦引「頌曰:寢廟奕奕」,據其稱曰「頌」,乃知鄭玄、高誘所引,當即《魯頌 閟宮》「新廟奕奕」之異文。(《詩經小學》卷二十九, 頁九)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一七八六)先生五十二歲

據盧文弨《說文解字讀序》,至晚於是年,《說文解字讀》成書。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先生五十七歲

據《刻詩經小學錄序》,孟秋,臧在東庸取先生所撰詩經小學為刪繁纂要。國風、大小雅、頌各錄成一卷,先生以爲“精華盡在此矣”。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先生五十八歲

陳《訂補》:[補]七月,閱臧琳《經義雜記》,改訂《詩經小學》舊校一事。先是段氏據王伯厚《詩考》,推定《小雅 巷伯》之「哆兮侈兮」,古本當是上侈下哆。比閱臧書,亦言此文自唐時已誤倒,惟謂《詩考》所載崔靈恩《集注》為作偽不可據(森按:見《經義雜記》卷二十二「哆兮侈兮」條)。因反覆推考,仍定從今本作「哆兮侈兮」為正,而校改《毛傳》作「哆,侈,大貌」、「哆、侈之言是必有因也」。(《詩經小學》卷十九, 頁十七)
陳《訂補》:[正]本年秋,始撰《說文解字注》。

按《段集補編》(lamses按:即劉盼遂《經韵樓集補編》,下同)下卷﹤與劉端臨第九書﹥云:「弟近日於《說文》,頗知屬辭簡練之難;考核于素者,則固不誤者多也。(中略)大約示部既成,義例便可定。」細味此札之語,當即段氏初撰《說文注》時所作,故言「大約示部既成,義例便可定」。此札《劉譜》繫於乾隆五十九年,未確。今按此札下文有「東原師集已刻成,費而不佳,俟刷印後再奉送」之語;又言:「新刊《釋文》,繙閱有不愜之處,恨不得暇全校之。」考《戴東原集》刻成於本年秋;又所言「新刊《釋文》」一事,則指盧文弨抱經堂所刻者,其書序刻於五十六年九月,二事年月正相接。然則此札當作於五十七年秋甚明。據是,則此札首云:「次兒&#170272;初意不欲其秋試,近日始拘于俗見,令其觀場,但恐科舉甚艱」云云,此自是壬子鄉試,是亦其一證也。劉氏以為「甲寅恩科鄉試」(《段集補編》卷下,頁六),非是。綜上所考,則段氏之始撰《說文注》當在本年,要無可疑也。

另按《段集補編》下卷﹤與趙辛未書﹥云:「弟日來刪定《說文》舊稿,冀得付梓。東原師集刻雖成,而多未妥,容日再寄。」(頁二十一)此與﹤與劉端臨第九書﹥語意正同,當亦乾隆五十七年所作,惟時間則稍前於﹤與劉端臨書﹥耳。知者,此札云:「日來刪定《說文》舊稿,冀得付梓」,所言之「《說文》舊稿」,當即今北京圖書館所藏十四卷本《說文解字讀》(參註五 ),以其原撰有成稿,故略事刪定即可付梓也。至﹤與劉端臨書﹥所言,則已別事更張,將為《說文》作注矣,特其時篇首之示部仍未了,故義例尚未能定耳。今以二札相照,則段氏之立意注《說文》,似在五十七年夏秋間。

簡練《說文解字讀》為《說文解字注》一事,《羅譜》以《致邵二雲第二書》為證,繫於六十一年乙卯。《劉譜》以與劉端臨第八書(實為《段集補編》第九書)為證繫於五十九年甲寅。陳《繫年》依劉說,然加“按:先生於乙卯與邵二雲書,謂去年始悉力於說文解字刪繁就簡,此其證也。”林慶勳《《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成就》引劉補編,並直言此書為乾隆六十年,並由此定檃栝成注為甲寅。

lamses按:《段集補編》內《與劉端臨書第九書》之繫年,陳《訂補》以戴東原集刻成之年為證,係於本年,可從。《致邵二雲第二書》,羅譜劉譜均系於嘉慶元年丙辰。羅譜言取此書于越縵堂日記,無年月。劉盼遂《經韵樓文集補編》此信末有正月九日。考書內言抱經先生已歸道山,此乙卯十一月事,則此正月九日之書必晚于乙卯年,陳《繫年》繫此書於乙卯,有誤。至于此書內所言“去年始悉力於說文解字刪繁就簡”,亦不足以推倒依《與劉端臨書第九書》所定繫年。今依羅譜劉譜,置之於嘉慶元年丙辰,則“始悉力於說文解字刪繁就簡”一言,“始”字所指向,實為“悉力”。又,《段集補編》內嘉慶元年丙辰之《與劉端臨書第十四書》言:“勉治說文解字,成第二篇之上卷,充積既多,觸處逢源,無可窒礙……抱經先生徑歸道山,終於常州庽館,亦可傷也。”“充積”等言,亦可推知簡練成注尚在甲寅之前。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先生六十歲

《劉譜》:蕭山朱氏藏過錄段校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上識云,顧安道家有宋刊毛詩鄭箋,其所載音義特佳,足以證今本之誤,略識于上方,甲寅夏秋閒事也,若膺。卷尾又識云,顧安道家有宋刊毛詩傳箋,南宋光宗時刻也,其好處與蔡本略同,其所載音義佳處,略書于此本上,甲寅六月十九日,若膺氏。
《劉譜》:是年有與劉端臨第七書、第八書。(中略)秋七月,作弟八書,略云:次兒&#170272;初意不欲其秋試,近日始拘於俗見,令其觀場……
陳《訂補》:[正]按《劉譜》所引之第八書,實係《段集補編》第九書,當撰於五十七年(辨已詳上)。而《劉譜》此因誤脫第八書,致以下《譜》中所引段氏﹤與劉端臨書﹥並遞誤少計一通,與《段集補編》不讐。明年,《劉譜》云:「是年有與劉端臨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書」,當是第十至第十三書,下倣此,不一一出之。

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先生六十一歲

《劉譜》:是年有與劉端臨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書……第十二書略云……弟之說文亦寫刻本二卷囑江艮亭篆書剞劂之工夫大約動於明冬

lamses按:嘉慶九年段氏《與王懷祖第四書》言:“鄙著說文注已竣,蒙阮公刻成一卷,一以為唱,用呈請政”,嘉慶十一年《與王懷祖第五書》言:“已刻者僅三卷耳”,則本年刻本二卷,或即其中二者。依陳《訂補》所攷:“《說文解字注》各篇末所記校者名氏,實為出刻資者也。”查經韵樓本《說文解字注》篇末,第二篇上,第九篇下無校者名氏,則或為此二卷。
陳《訂補》:[補]五月十二日,鈕樹玉來訪。按鈕氏《非石日記鈔》:「候段懋堂先生。云『瞻彼洛矣』之『洛』,毛公不作『雒』解;《左傳》『太伯不從』之『從』,當作『順』解;『實始翦商』之『翦』,毛公作『齊』解。論甚精確。」

仁宗嘉慶元年丙辰(西曆一七九六)先生六十二歲

《劉譜》:是年有與劉端臨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諸書,正月十三日作第十三書,略云……勉治說文解字,成弟二篇之上卷,胸中充積既多,觸處逢源,無所窒礙,言簡而明,此書計三年可成,足以羽翼漢注,足以副同志之望,看來有必成之勢矣。近者阮侍郎亦以總角丱兮條下問,阮說甚非。弟腳尚痛而不可耐,瘡未愈而將痊,書未成而志在必成,弟意隨時修改,不必汲汲于刊板也。……初夏作第十四書,略云……說文第二篇草稿尚未畢……九月作第十五書,略云,弟自立秋後頗健,每日得書一葉,說文第三篇已畢,中秋以後則又懈怠,看來五年內能成此書為幸,不能急也……說文一書,賴吾兄促成之,然已注者十之三耳,故知成之不易也,然處處如有神助,何時而質乎。

lamses按:《段集補編》內《與劉端臨第十四書》(即《劉譜》第十三書):“毛詩傳隨時欲添補,不知何時妥寄之。噎憂以尊說為極是,前書內載者因鄭風傳亦云憂不能息,故疑而未決,今則曉然知二處憂字皆當作&#15434;作嚘,又鄭風騫裳釋文曰本或作褰袴也,此正論作褰之非而今本釋文淺\人亂之。又如九經字樣云,卝,說文卵隸變,此正唐時說文尚作卝字之證。張參云卝說文以為古卵字,參以隷不作卝,故謂之古卵字耳。說文一書經後人妄改篆體者不可勝言……近者阮侍郎亦以總角卝兮一條下問,阮說甚非。弟初見以為卝是古文, 是卵之小篆,故不倍唐語,今乃知唐不誤也。”


本文爲節選,如有興致探究,請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2: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大作连连,辛苦辛苦。不过您帖子的文字排版方面似还可以精益求精(比如简-->繁转换、按语与引文字体的区分等等),以方便读者阅读、进而讨论。有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3: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很高啊!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woi55于2010-01-15 22:35发表的 :
楼主大作连连,辛苦辛苦。不过您帖子的文字排版方面似还可以精益求精(比如简-->繁转换、按语与引文字体的区分等等),以方便读者阅读、进而讨论。有劳了。


依您建議稍作調整,繁簡對轉難以實現,皆原文錄出,且多有關涉文字本身之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7: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詩經小學》卅卷本體例與引書考

《詩經小學》卅卷本分卷依《詩經》國風十五卷、小雅七卷、大雅三卷、周頌三卷、魯頌商頌各一卷。每卷內條目數量分別為(X.Y,X為卷次,Y為條數。下同):

1.57 2.45 3.72 4.31 5.53 6.18 7.49 8.27 9.15 10.15
11.33 12.25 13.8 14.15 15.50 16.42 17.43 18.34 19.81 20.63
21.35 22.38 23.89 24.84 25.102 26.23 27.13 28.27 29.35 30.44

凡1266條,另有15條,為段氏于篇章名後所加注語,如“關雎五章章四句”後注曰:“陸德明經典釋文曰五章是鄭所分”,“桓一章九句”後注曰“春秋左氏傳曰武六章也”,則總數為1281條 。

所引經文皆頂格,其間亦有檃栝經文者,如“21.10螟螣蟊賊”乃檃栝經文“去其螟螣,及其蟊賊”,“30.43、赫赫,濯濯”乃檃栝經文“赫赫厥聲,濯濯厥靈”。“亦有“22.19、彼都人士首章”一條非經文而通釋首章者。

是書徴引廣博,牽涉書目約略如下:

經:明馬應龍孫開校刻毛詩鄭箋本、《詩正義》、朱子《詩集傳》、宋王應麟《詩攷》、王伯厚《詩地里攷》、《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戴先生《詩經補注》、《易正義》、《尚書》、《三禮》、《儀禮經傳通解》、《公羊傳》、《春秋左氏傳》、《韓詩》、《論語》、《大學》、《中庸》、《春秋緐露》、《周易乾鑿度》、明國子監注疏本 汲古閣刻注疏本

小學:《倉頡篇》、《爾雅》、《說文》、《方言》、《釋名》、《廣雅》、《廣韵》、《集韵》、《玉篇》、《五經文字》、《干祿字書》、顔師古《匡謬正俗》、唐元度《九經字樣》、《一切經音義》、《字林》、邵長蘅《古今韵略》、薛尚功《鐘鼎款識》、婁機《班馬字類》、郭忠恕《佩觿》、吳才老《詩協韵補》、顧炎武《唐韵正》、顧亭林《詩本音》、《聲韵考》

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宋書》、《路史》、《國語》、《國策》、《水經注》、常璩《華陽國志》、《鄴中記》

子:《荀子》、趙岐注《孟子》、《莊子》、《山海經》、《墨子》、黃幾復解莊子、《管子》、《淮南子》、《新序》、《呂氏春秋》、《獨斷》、《論衡》、《鹽鐵論》、《顔氏家訓》、《列女傳》、《白虎通》、楊慎《丹鉛錄》、高士奇《天祿識餘》、《神農本艸經》

集:《文選》李善注、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楚辭補注》

其他:石鼓文 陸德明《釋文》、《漢潘乾碑》、《漢衛尉衡方碑》、《漢光和六年白石神君碑》、漢碑、《唐石經》、西安府學石經碑、《仙人唐公房碑》、《隸釋》、班昭《女誡》、劉向《上災異封事》、《困學紀聞》、《初學記》、元程端禮《分年日程》、唐楊凝式《韭花帖》、惠定宇《九經古義》、宋版《太平御覽》、劉原父《七經小傳》、臧琳《經義襍記》、顔真卿書《郭令公家廟碑》、《博古圖》、《衛覬西岳華山亭碑》、董彥遠《除正字謝啓》、石經魯詩殘碑、《注疏攷證》……




PS:
續四庫全書提要旣收段玉裁《詩經小學》四卷本,並收《詩經小學錄》四卷,署臧庸名下。其時,《詩經小學錄》提要作者亦頗疑心此即段氏《詩經小學》。但最終未能辯白清楚。

愛如生數字古籍所收《詩經小學》亦爲四卷本,此最爲可惜!


本文引《詩經小學》卅卷本依據《段玉裁遺書》本。全書近八萬字,全文錄爲電子版用去本人近月餘時間,加之校對,耗時難以計數。且因屬刻本,難字不計其數,逍遙筆亦捉衿見肘,七萬漢字庫更是不足,造字摳圖爲常有事……但依循段玉裁所搜羅之證據,并比照其《毛詩故訓傳定本》,參以《說文解字注》,所得良多,亦是樂事!
《段玉裁遺書》爲臺灣大化書局影印本,至今未見大陸翻印……亦屬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12: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段玉裁诗经著述考
林庆勋《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一文,于刘盼遂《经韵楼文集补编》之外,又附搜罗六种八篇,统计为“若以单编计,今可见者,总数应为二七四。”今以罗继祖《段懋堂先生年谱》(以下简称“《罗谱》”)、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刘谱》”)、陈绍棠《段玉裁先生著述系年》1965(以下简称“陈《系年》”)、陈鸿森《<段玉裁年谱>订补》1989(以下简称“陈《订补》”)为主,缀以己见,编年排列段玉裁诗经研究。《说文解字注》一书,关系较重,乃一并编入。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公元一七六七)先生三十三岁
至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先生四十一岁

成《诗经韵谱》并注释改窜成《六书音均表四》之《诗经韵分十七部表》 。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一七七二)先生三十八岁

自八月入蜀后,三年间有《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古韵十七部表》诸书。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先生四十一岁

十月寄戴东原先生书,末言:“……玉裁入蜀数年,幸适有成书,而所为《诗经小学》《书经小学》《说文考证》《古韵十七部表》诸书,亦渐次将成,今辄先写六书音均表一部,寄呈座右……”
《说文考证》一书,陈《订补》:云“盖即今史语所所藏之《说文补正》稿本之异名,亦即北京图书馆所藏十四卷本《说文解字读》之前身。”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一七七六)先生四十二岁

据先生《富顺县志序》一文,成《诗经小学》若干卷。
是年起作说文解字读。《说文解字注》十五篇下:“始为说文解字读五百四十卷,既乃檃 之成此注,发轫于乾隆丙申,落成于嘉庆丁卯。”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一七七八)先生四十四岁

补巫山县知县,任内订《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三十卷。
《罗谱》系此于四十四年己亥。今从《刘谱》,以宰巫山之年为始年。
罗谱直称此书为《毛诗故训传》,林庆勋《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学术研究》言“书名或称「毛诗故训传定本」,省略小笺二字,小笺者,盖于传下间附考证之谓 ;嘉庆元年阮元为茂堂撰《周礼汉读考序》则名之为「毛诗故训传微」,微者发毛传之精微也;《说文注》十五卷下又称为「毛诗故训传略说」,以上皆异名而同实也。”

lamses按:《张涵斋侍读八十寿序》(《经韵楼集》卷八)内段氏亦称之为“毛诗传小注”,今据“嘉庆丙子岁七叶衍羊堂段氏校 ”刻本封面,作《毛诗故训传定本》。
《诗经小学》卷二十五,“□革”后有戊戌闰六月初五日所识一条。
是年继续作《说文解字读》。《刘谱》“《古文尚书撰异》廿七顾命上:宗、奉同,瑁条下云:‘钱晓征《三国志考异》谓古本只有瑁字,古文作曰而郑作同。梅颐习闻仲翔之说,兼取二文以和合郑虞之义。玉裁戊戌年作《说文解字读》初稿亦同钱说。’”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一七八三)先生四十九岁

陈《订补》:[补]九月六日,读《广雅》,改订《诗经小学》旧说一事。先是,段氏撰《诗经小学》,于《大雅 下武》“昭兹来许”,毛传:“许,进也。”疑“许”字无“进”训;而《后汉书 祭祀志》注引谢沈《书》载东平王苍上言,引《诗》作“昭兹来御”,与﹤六月﹥篇毛传“御,进也”之训正同,因推断《毛诗》此文当本作“御”,今作“许”者,盖声之误。后见惠氏《九经古义》,其说亦同。顷阅《广雅》,已有“许,进也”一训,正本此传,乃知东平王引作“御”者,恐系三家诗,未可据以改《毛诗》也。(《诗经小学》卷二十三,页十六)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一七八四)先生五十岁

四月二日,作《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题辞》。
《刘谱》:盼遂按:此书亦先生精力所在,题辞作后尚逐年校改。乾隆六十年八月与刘端临书云,《毛诗故训传》四本,凡朱笔注处,皆弟惬心贵当之言,最堪探讨。及冬又与端临书云,《毛诗》三十卷略加注语,皆惬心贵当,是否已令人誊写一部,再校补码四,则大妙矣。嘉庆元年又与端临书云,《毛诗传》随时欲添补,不知何时妥之。其年九月又与端临书云,《毛诗》略点定几处,尚未暇校补,少辽缓之可耳。又观《毛诗定本》之刻在先生卒后一年丙子,是此书先生盖毕生以之也。后陈硕甫奂因之作《毛诗传疏》,遂为诗经绝学,亦由定本小笺奠其基础故尔。

陈《系年》:按:先生于戊戌年作《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书既成,乃作是篇述其意。……先生生平著书,莫不注重小学,如《说文注》,《书经小学》(未见),《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古文尚书撰异》,《仪礼汉读考》等,莫不皆然。是数书者,谓之经学书可也,谓之小学书,亦无不可也。……又按:先生于此书,除列经传外,又于传下间附考证,即所谓小笺也 。是书虽与《诗经小学》相表里,然亦有前后矛盾者,如《葛覃》“归宁父母”,据诗经小学,则谓全篇之归字皆指已嫁之辞,而断传中“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九字为后人所加,于《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又不敢自信,谓或云此九字恐后人所增,而以为经之异文,与序说不同,是其例也。

乾隆五十年乙巳(一七八五) 先生五十一岁

陈《订补》:[补]五月,阅蔡邕《独断》,改订《诗经小学》旧说一事。
按《周官 隶仆》郑注引《诗》云“寝庙绎绎”、《吕览 季春纪》高注引作“寝庙奕奕”,段氏初以此为《小雅 巧言》“奕奕寝庙”之异文。及见《独断》亦引“《颂》曰:寝庙奕奕”,据其称曰“颂”,乃知郑玄、高诱所引,当即《鲁颂 閟宫》“新庙奕奕”之异文。(《诗经小学》卷二十九, 页九)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一七八六)先生五十二岁

据卢文弨《说文解字读序》,至晚于是年,《说文解字读》成书。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先生五十七岁

据《刻诗经小学录序》,孟秋,臧在东庸取先生所撰《诗经小学》为删繁纂要。《国风》、《大小雅》、《颂》各录成一卷,先生以为“精华尽在此矣”。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先生五十八岁

陈《订补》:[补]七月,阅臧琳《经义杂记》,改订《诗经小学》旧校一事。先是段氏据王伯厚《诗考》,推定《小雅 巷伯》之“哆兮侈兮”,古本当是上侈下哆。比阅臧书,亦言此文自唐时已误倒,惟谓《诗考》所载崔灵恩《集注》为作伪不可据(森按:见《经义杂记》卷二十二「哆兮侈兮」条)。因反复推考,仍定从今本作「哆兮侈兮」为正,而校改《毛传》作「哆,侈,大貌」、「哆、侈之言是必有因也」。(《诗经小学》卷十九, 页十七)
陈《订补》:[正]本年秋,始撰《说文解字注》。

按《段集补编》(lamses按:即刘盼遂《经韵楼集补编》,下同)下卷﹤与刘端临第九书﹥云:“弟近日于《说文》,颇知属辞简练之难;考核于素者,则固不误者多也。(中略)大约示部既成,义例便可定。”细味此札之语,当即段氏初撰《说文注》时所作,故言“大约示部既成,义例便可定”。此札《刘谱》系于乾隆五十九年,未确。今按此札下文有“东原师集已刻成,费而不佳,俟刷印后再奉送”之语;又言:“新刊《释文》,翻阅有不惬之处,恨不得暇全校之。”考《戴东原集》刻成于本年秋;又所言“新刊《释文》”一事,则指卢文弨抱经堂所刻者,其书序刻于五十六年九月,二事年月正相接。然则此札当作于五十七年秋甚明。据是,则此札首云:“次儿 初意不欲其秋试,近日始拘于俗见,令其观场,但恐科举甚艰”云云,此自是壬子乡试,是亦其一证也。刘氏以为“甲寅恩科乡试”(《段集补编》卷下,页六),非是。综上所考,则段氏之始撰《说文注》当在本年,要无可疑也。

另按《段集补编》下卷﹤与赵辛未书﹥云:“弟日来删定《说文》旧稿,冀得付梓。东原师集刻虽成,而多未妥,容日再寄。”(页二十一)此与﹤与刘端临第九书﹥语意正同,当亦乾隆五十七年所作,惟时间则稍前于﹤与刘端临书﹥耳。知者,此札云:“日来删定《说文》旧稿,冀得付梓”,所言之“《说文》旧稿”,当即今北京图书馆所藏十四卷本《说文解字读》(参注五 ),以其原撰有成稿,故略事删定即可付梓也。至﹤与刘端临书﹥所言,则已别事更张,将为《说文》作注矣,特其时篇首之示部仍未了,故义例尚未能定耳。今以二札相照,则段氏之立意注《说文》,似在五十七年夏秋间。

简练《说文解字读》为《说文解字注》一事,《罗谱》以《致邵二云第二书》为证,系于六十一年乙卯。《刘谱》以与刘端临第八书(实为《段集补编》第九书)为证系于五十九年甲寅。陈《系年》依刘说,然加“按:先生于乙卯与邵二云书,谓去年始悉力于说文解字删繁就简,此其证也。”林庆勋《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学术成就》引刘补编,并直言此书为乾隆六十年,并由此定隐括成注为甲寅。

lamses按:《段集补编》内《与刘端临书第九书》之系年,陈《订补》以戴东原集刻成之年为证,系于本年,可从。《致邵二云第二书》,罗谱、刘谱均系于嘉庆元年丙辰。罗谱言取此书于越缦堂日记,无年月。刘盼遂《经韵楼文集补编》此信末有正月九日。考书内言抱经先生已归道山,此乙卯十一月事,则此正月九日之书必晚于乙卯年,陈《系年》系此书于乙卯,有误。至于此书内所言“去年始悉力于说文解字删繁就简”,亦不足以推倒依《与刘端临书第九书》所定系年。今依罗谱、刘谱,置之于嘉庆元年丙辰,则“始悉力于说文解字删繁就简”一言,“始”字所指向,实为“悉力”。又,《段集补编》内嘉庆元年丙辰之《与刘端临书第十四书》言:“勉治说文解字,成第二篇之上卷,充积既多,触处逢源,无可窒碍……抱经先生径归道山,终于常州寓馆,亦可伤也。”“充积”等言,亦可推知简练成注尚在甲寅之前。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先生六十岁

《刘谱》:萧山朱氏藏过录段校《经典释文 毛诗音义上》识云,顾安道家有宋刊毛诗郑笺,其所载音义特佳,足以证今本之误,略识于上方,甲寅夏秋间事也,若膺。卷尾又识云,顾安道家有宋刊毛诗传笺,南宋光宗时刻也,其好处与蔡本略同,其所载音义佳处,略书于此本上,甲寅六月十九日,若膺氏。
《刘谱》:是年有与刘端临第七书、第八书。(中略)秋七月,作弟八书,略云:次儿 初意不欲其秋试,近日始拘于俗见,令其观场……
陈《订补》:[正]按《刘谱》所引之第八书,实系《段集补编》第九书,当撰于五十七年(辨已详上)。而《刘谱》此因误脱第八书,致以下《谱》中所引段氏﹤与刘端临书﹥并递误少计一通,与《段集补编》不雠。明年,《刘谱》云:“是年有与刘端临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书”,当是第十至第十三书,下仿此,不一一出之。

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先生六十一岁

《刘谱》:是年有与刘端临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书……第十二书略云……弟之说文亦写刻本二卷,嘱江艮亭篆书,剞劂之工夫,大约动于明冬

lamses按:嘉庆九年段氏《与王怀祖第四书》言:“鄙著《说文注》已竣,蒙阮公刻成一卷,一以为唱,用呈请政”,嘉庆十一年《与王怀祖第五书》言:“已刻者仅三卷耳”,则本年刻本二卷,或即其中二者。依陈《订补》所考:“《说文解字注》各篇末所记校者名氏,实为出刻资者也。”查经韵楼本《说文解字注》篇末,第二篇上,第九篇下无校者名氏,则或为此二卷。
陈《订补》:[补]五月十二日,钮树玉来访。按钮氏《非石日记钞》:“候段懋堂先生。云‘瞻彼洛矣’之‘洛’,毛公不作‘雒’解;《左传》‘太伯不从’之‘从’,当作‘顺’解;‘实始翦商’之‘翦’,毛公作‘齐’解。论甚精确。”

仁宗嘉庆元年丙辰(公历一七九六)先生六十二岁

《刘谱》:是年有与刘端临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诸书,正月十三日作第十三书,略云……勉治《说文解字》,成弟二篇之上卷,胸中充积既多,触处逢源,无所窒碍,言简而明,此书计三年可成,足以羽翼汉注,足以副同志之望,看来有必成之势矣。近者阮侍郎亦以“总角丱兮”条下问,阮说甚非。弟脚尚痛而不可耐,疮未愈而将痊,书未成而志在必成,弟意随时修改,不必汲汲于刊板也。……初夏作第十四书,略云……《说文》第二篇草稿尚未毕……九月作第十五书,略云,弟自立秋后颇健,每日得书一叶,《说文》第三篇已毕,中秋以后则又懈怠,看来五年内能成此书为幸,不能急也……《说文》一书,赖吾兄促成之,然已注者十之三耳,故知成之不易也,然处处如有神助,何时而质乎。

lamses按:《段集补编》内《与刘端临第十四书》(即《刘谱》第十三书):“《毛诗传》随时欲添补,不知何时妥寄之。噎忧以尊说为极是,前书内载者因《郑风》传亦云忧不能息,故疑而未决,今则晓然知二处忧字皆当作□作嚘,又《郑风骞裳》释文曰:本或作褰袴也,此正论作褰之非,而今本释文浅人乱之。又如九经字样云,卝,《说文》卵隶变,此正唐时说文尚作卝字之证。张参云:卝,说文以为古卵字,参以隶不作卝,故谓之古卵字耳。《说文》一书经后人妄改篆体者不可胜言……近者阮侍郎亦以“总角卝兮”一条下问,阮说甚非。弟初见以为卝是古文, 是卵之小篆,故不倍唐语,今乃知唐不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12: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麽地方可以看到段著《詩經小學》三十卷本電子書,則幸如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ccchhheee于2010-02-09 12:18发表的 :
什麽地方可以看到段著《詩經小學》三十卷本電子書,則幸如之。
偶可以考虑将电子版发布,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 06:49 , Processed in 0.20249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