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90|回复: 0

[【其它】] <<人类的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0 09: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的音乐
作  者:(美)耶胡迪•梅纽因等
  

■ 作为杰出的音乐家,可以说梅纽因是举世皆知的,而读了此书之后,你才知道梅纽因还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梅纽因在此书中显示了他对全人类音乐的丰富知识、独到见解和酷爱,追溯了音乐史上的各种音乐形态和音乐流派,描述了著名音乐家的不同风格和音乐在世界不同地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表达了许多精心选择的个人观点和深刻的感悟。


   不知为什么,从少年时代起,只要在深夜里,听到从远方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火车汽笛声,心底就会生出一种茫然若失的惆怅感,一种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乡愁,甚至有时想哭上一场……而我一直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没想到竟在《人类的音乐》这本书里找到了解释这个疑问的门径。梅纽因说:“人耳难以想像的灵敏对我们的听觉与情感之间的复杂互动起着巨大的作用”;他还说:“听觉是个伟大的教师,它以独一无二的方式与我们所有的心境和情绪相关联,接通人类的喜怒。”大师的著作毕竟不同。

  对于像我这样既没有什么“音乐细胞”,又没长“音乐的耳朵”,只是喜欢听音乐的人来说,音乐实在是一门极高雅、极深奥的艺术,面对着“蝌蚪文”般的五线谱,我总是一头雾水,更别说阅读音乐方面的专著了。然而,翻开《人类的音乐》,我感到惊异的是,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并不以高深、艰涩的音乐理论术语和高头讲章的方式,对“人类的音乐”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释,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读者去领略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美不胜收的音乐风光。就连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也从他娓娓道来的富有激情的从容讲述中,享受了一席丰盛而美妙的世界音乐文化大餐,获得了一次令人激动和陶醉的人类音乐的洗礼。大师的著作,果然不同凡响。

  以我的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是从人性、人的天性、人体自然的角度,非常有创造性地、深入地探讨和诠释了人类与音乐的因缘,人类为何需要音乐,音乐与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梅纽因看来,新生婴儿的啼哭,啄木鸟啄木的断断续续的笃笃声,隆隆的雷声,风刮过麦地的刷刷声,鸽子的咕咕声,豆荚爆炸的劈啦声,金属碰撞的咣啷声,都是音乐之声。“人们难道不正是主要在这些自然之声中找到了创造人类音乐的原始素材吗?”加拿大音乐家莫雷·沙弗尔(Murray Schafer)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声景”(sound scapes),指的是诉诸于人类听觉的“声音风景”(不同于诉诸人类视觉的自然景观)。人类有眼皮,却没有耳盖,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关闭耳朵而把周围的声音阻挡住。耳朵能够把我们从最沉酣的睡梦里唤醒,而只有聋子(梅纽因觉得他们肯定是最孤独的人)才能把大千世界体味成一片死寂。在人类进化史上,听觉是感官中最后一种完全进化好的感觉,直至原始的大脑形成以后才出现。听觉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说过,“我生长在农村中,爱听狗子叫,深夜远吠,闻之神怡,古人之所谓‘犬声如豹’者就是。”小时候深夜听狗叫,是深深地印在鲁迅脑子里的一幅终生难忘的乡村生活的“声景”。古人有云,“看景不如听景”,古代诗词中描绘各种“声景”的佳句,简直是不胜枚举:“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谢灵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莫雷·沙弗尔之所谓“声景”,确实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拒绝声音,就是拒绝世界;丧失了听觉,人生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假若没有了鸡犬之声,陶渊明笔下的这幅桃花源图,就没有了盎然的生机,变得死气沉沉。

  而音乐,则是人类世界中最美丽的“声景”。人耳的功能十分神奇,在最佳状态下能听到每秒振动少于30次以及振动每秒超过15000次的声音。梅纽因指出,在我们的体内深处,有一种从不会静止的我们自身的振动声,我们或许会将其忽略,但它却是我们所有人的音乐核心。他还以自己拉小提琴的切身体验谈到,假如你拉得很优美,就能感到连骨头都在震颤。人类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进行的调查表明,音乐是举世公认的两种“人类高峰体验”之一。起源于撞击我们双耳的自然之声,我们静思时用我们心灵之耳所听到的那些声音的音乐,“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汲取人类活动中最善良美妙的东西,并极具治疗作用,能和谐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使身心合一,起着塑造和改变人类的情感的作用。谁能说音乐不是人类最美丽动人的“声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07:56 , Processed in 0.30544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