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75|回复: 0

[【文史类】] 董桥:章士钊「浮」名满天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4 13: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桥:章士钊「浮」名满天下
         
        董桥

    日期:2005年07月25日
     前不久写于右任我写了几笔章士钊,三五前辈和同辈读了找我闲谈章士钊旧事。章先生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人,留学英国,当过律师,办过报纸办过杂志,著述也多,大家对他都很有一些看法:有人说行老优于文笔,一沾政治反而骑上虎背了;有人说行老那部《柳文指要》不仅打破世俗韩柳颉颃之旧说,他为章太炎作的寿序通篇柳文笔法,精警动人;有人说章先生命中注定是清客,早岁是青帮杜月笙门客,晚年是红朝毛润之委派的说客,可惜铸不出什么大业。
    章士钊办的老报刊我在英国几所大学图书馆里浏览过一些。文革年代《柳文指要》一运来香港,我和戴天午间时间急忙跑到中环商务抢购,一连好几个晚上关进书房苦苦研读,久久为他腕下丰美的行文暗暗拜服。我六十年代中期刚来香港的头几年其实已经在几位长辈家里见惯章士钊写的条幅。我喜欢他那一手不是书家格调的好字,铜皮铁骨里包的是三分骚人的秀媚,挂在苍老的书斋壁上很带些云窗春迟的惆怅!我找了好几十年都无缘搜藏,上个月才托翰墨轩主人鸿福在北京中国书店收得两幅,惬意得很。
     章士钊一九七三年七月在香港辞世我人在英伦,新界紫薇园故交念我蕃邦寂寥,剪寄不少挽联悼诗唁电给我长见识,其中《英文虎报》一则
    〈\"ro-Peking\" professors are sacked〉最有意思。那是亲台院校珠海书院三位教授到殡仪馆吊行老之丧而被解聘的新闻。三位教授一位是李圣五先生,早年《东方杂志》的主编,文教界名人;第二位是黄文山先生,二十年代北大学生,听过行老的课;第三位是宋宜山先生,行老的湖南同乡,军人宋希濂胞弟,台湾立法院委员,一九六三年奉蒋介石命到北京试探国共议和事宜,由章士钊介绍他见周恩来。
    这段消息刊出不久听说《华侨日报》和《明报》都有节译,只是不刊教授姓名也不说是哪一家书院。那年十月沈苇窗先生编的《大人》杂志倒登了尊闻的一篇〈章士钊祸延三教授〉,还附录了董千里先生《舞剑新谈》专栏上的〈吊者不悦〉随笔。董先生说,三位教授应该明白任教学校的政治立场,从而预知吊章之举会引发什么后果,否则「枉负教授之衔,见事之明且不如常人了」。董先生文中不乏辣笔揶揄当时知识分子的「回归热」,说知识分子「恰是中共认为最难改造的废物。废物虽亦有可利用之处,利用却并不等于脱胎换骨」!
     我对章士钊生前偶然发作的政治亢奋没有太大的反感,他在《甲寅》杂志上的自我批评十足流露他只是个书斋里的纯情老生,当起清客格调并不低贱。他说他为人短处是所骛太多而成事太少,那是实话。他的长处似乎是文采风流,一世翩翩,难怪「虽有时观过可以知仁,而贞固不足以干事,宜其浮名满天下而天下无一人以事业许之」,那是中外古今一大半茶座辩士都逃不掉的命运!蒋介石赞扬过行老的逻辑学,顶多也只请他到中央党校讲课。他资助过毛泽东两万大元,毛先生六十年代用稿费还钱还利,每年送他两千元,一送十年,诚奇缘也。行老的女儿章含之写父亲的文章我也读了:两代人风情不同,际遇不同,行老反倒显得拙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8 10:51 , Processed in 0.4972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