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72|回复: 1

[【文史类】] 止庵:三十年的私人阅读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6 17: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止庵:三十年的私人阅读史

止庵

  要讲这些年的读书经历,只怕挂一漏万;何况读书乃个人行为,无法替代他人说话。姑且算是举个例子而已。“解禁”的外国文学名著

  1978年“五一”节,外国文学名著“解禁”。大概就在那天或其后不久,新华书店送书到大学里来卖,我得到《安娜·卡列尼娜》、《鲁滨孙漂流记》、《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小说选》等,是为自己买书生涯的开始,从此也就较成规模地读西方小说了。估计不少朋友都有类似经历。不过当时有关知识甚少,都是听年长者介绍得知;他们也只是凭借自己“文革”前的一点印象,而那时视野本来就很狭隘偏颇。所以都盯住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莫泊桑、左拉,英国的狄更斯,美国的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俄国的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新的作家和作品,后来才陆续为大家所接受。

  存在主义文学:《恶心》、《局外人》、《苍蝇》、《鼠疫》

  七十年代末,我们受存在主义影响最大,颇振奋于“选择”一说。陆续读到的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墙》中的几个短篇,剧本《间隔》、《死无葬身之地》和《肮脏的手》;加缪的《局外人》、《鼠疫》,以及《流放与王国》中的几个短篇。存在主义本有抵御和介入两种态度,可以分别以《恶心》、《局外人》和《苍蝇》、《鼠疫》来代表;当时我们可能更侧重后一方面。其实相比之下,《恶心》与《局外人》要结实得多,纯粹得多。附带讲一句,多年以后SARS流行,专家学者强力推荐《鼠疫》;该书译为中文已有二十多年,非要等到这种时候才找来读,不免令人悲哀。

  海明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曾给我们类似的积极影响,书里那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不知是多少人的人生格言。不过海明威写得最好的还是“迷惘的一代”时期的作品,譬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还有一些短篇小说。海明威写过不少“硬汉子”,我倒觉得通过他的写法,比通过他所写的人物,更能看出作者的个性。

  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五号屠场》、《囚鸟》

  前面讲存在主义有介入和抵御两种态度,美国的黑色幽默似乎与后者多少有点渊源关系。萨特或加缪都很严肃,如果转化为一种玩笑,亦即彻底放弃那个存在主义从来不肯放弃的价值观念(介入与抵御都是以承认某种价值观念为前提的),也就成了黑色幽默。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五号屠场》、《囚鸟》,都曾是我们爱读的书。回过头再看存在主义,毕竟理想的成分较多。

  美国几位犹太作家的作品,以后在这里也很流行,如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赫索格》,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马拉默德的《伙计》等,笔下更多辛酸味道,较之黑色幽默文学更深沉,更有分量。

  卡夫卡:《变形记》、《城堡》、《诉讼》、《饥饿艺术家》、《地洞》

  相比之下,卡夫卡与我们的关系可能更深。我最早接触他是在1980年,所读的第一篇作品是《变形记》,接着《诉讼》、《城堡》、《饥饿艺术家》、《地洞》等都读到了。我曾把卡夫卡称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感受的先知”:卡夫卡写出了他的感受,然后我们所有的人在各自的生活以及由这些生活共同构成的整个历史演进中重复他的感受。对于我们一切都是新鲜的,当然这种新鲜之感说穿了也是由于不再麻木而已;而对他一切都是体验过的。我们穷尽一生只是走向了卡夫卡。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卡夫卡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好比一场洗礼;而他的影响,与前述“选择”一说方向恰恰相反,可能我们更清醒了,更成熟了。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

  荒诞派戏剧所给予我们的也是类似影响。当时是把《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之类剧本当小说那样读的,这习惯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恶心》与《局外人》所表现的是对荒诞的感觉,而不是荒诞,感觉的主体实际上置身于荒诞之外;即使《禁闭》所提出的“他人即地狱”的命题,也还存在着一种超越其上的对比,一份为作者所拥有的清醒。而在荒诞派戏剧中,荒诞是一切,荒诞之外不复有任何不荒诞之物,连同作者本身在内。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革”前大家就很爱读俄罗斯小说,然而后来读到不少过去读不到的东西,因此有了全新认识。无论从人生体验,情感体验,还是从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和所具有的分量来讲,俄罗斯文学作为一个整体,都可以被形容为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它是以四位作家的作品作为柱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托尔斯泰的道德倾向,屠格涅夫的诗意和果戈理的冷峻,构成了最主要的基调,后来作家无不受此影响,不过有时是偏重的,有时是综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好比是珠穆朗玛峰。恰恰他有不少作品,这时才译介过来,譬如《地下室手记》、《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白银时代”:《米佳的爱情》、《石榴石手镯》、《七个被绞死的人》、《萨宁》

  此后所谓“白银时代”作家,如蒲宁(《米佳的爱情》)、库普林(《石榴石手镯》)、安德列耶夫(《七个被绞死的人》)、阿尔志跋绥夫(《萨宁》)等,也很受我们重视,虽然“白银时代”这名目要到九十年代才被提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批作家混同了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又向前发展一步,可惜历史未能给他们提供更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回想起来,也许《萨宁》最值得留意,萨宁是二十世纪的“新人”,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完全不同以往;大大小小这类“新人”,使得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联文学:《我们》、《骑兵军》、《切文古尔镇》、《大师和玛格丽特》、《日瓦格医生》、《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

  苏联文学也被我们所重新理解,重新发现———以往我们对这一文学的了解,只限于两个层面,即几无成就的那一部分正统文学,和正统或稍稍偏离正统的文学中成就较大的另一部分(如肖洛霍夫、帕乌斯托夫斯基等),而苏联文学中与正统根本对立同时也是最有成就的部分,大多未曾接触,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这包括扎米亚京(《我们》)、巴别尔(《骑兵军》)、普拉东诺夫(《切文古尔镇》)等。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部人间闹剧,作者集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一身,痛苦,热情,而又深刻。读了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等,我们更是感同身受。俄罗斯作家似乎对人类尊严的底线特别敏感,无论这底线在何时何地被逾越,无论所涉及的是自己还是世界上的任何人,他们都无所顾忌地做出反应。

  拉丁美洲小说:《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绿房子》、《胡莉亚姨妈和作家》

  拉丁美洲的小说进入我们视野也在八十年代初,开头把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卡洛斯·福恩特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和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胡莉亚姨妈和作家》)等混为一谈了,后来才明白完全是两码事。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魔幻现实主义”,着眼点还在拉丁美洲的现实,尤其是军事独裁统治之下的现实;博尔赫斯则与现实无关,所写纯然是他自己头脑中的世界。其间区别,其一为“有”,其一为“无”。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镜子这意象,所有的文学都是镜子,只是在别人的镜子中我们看到的仍是我们的世界;而在博尔赫斯的镜子中看到的是别的东西,或者干脆说什么也不能看到。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

  与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差不多同时译介过来的,还有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这是另一位凭借想像力彻底更新文学的作家。卡尔维诺实际上有着多个方向,总的来说,是在“有”与“无”之间任意驰骋,而每次驻足,都有绝大斩获。某个时候他与博尔赫斯是在同一方向上,特别是《不存在的骑士》,似乎是把博尔赫斯的微小变为广阔,精致变为粗犷,化为一阵来自天外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暴。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所损失的话,那就是博尔赫斯所独有的那种空灵。

  昆德拉与杜拉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情人》、《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

  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二十多年来始终为中国读者所关注。一是昆德拉,一是杜拉斯。前者最早翻译过来的作品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多年以后,更有成套“权威译本”面世。这是个长于思考的作家,如果单看他写的故事,不啻买椟还珠。后者在中国如同在全世界一样,因《情人》而名声大振,其实她的《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等写得更好。与其说她描写情感,不如说描写距离;她的人物永远停留在起点,无论经历过什么,人物之间不可能相遇。

  按照某种说法,杜拉斯属于“新小说派”的一员。“新小说派”的作品,如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布托的《变》,西蒙的《佛兰德公路》等,在这儿曾经很受重视。

  日本文学:《雪国》、《春琴抄》、《丰饶之海》、《个人的体验》、《挪威的森林》

  川端康成的《雪国》在八十年代初译为中文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川端承继了日本文学最根本的传统,即认为感官美的范围应该是涉及所有的感官,同时,感官美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对川端来说,感官的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而且是嗅觉的,味觉的和触觉的。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也充满“日本味”。至于后来的日本作家如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等,所受西方文学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他们也为中国读者所欢迎。

  其他具有较大影响的译作:从《追忆逝水年华》到《爱的荒漠》

  近三十年来,对于中国读者影响较大的外国作家还有很多,譬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乔依斯(《尤利西斯》)、伍尔夫(《到灯塔去》、《海浪》)、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康拉德(《黑暗的中心》)、格林(《问题的核心》、《布莱顿硬糖》)、卡内蒂(《迷惘》)、奥威尔(《一九八四》)、纳博科夫(《洛莉塔》、《普宁》)和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等。需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说的“读者”,包括中国作家在内。我曾经讲过,这些年假如没有外国文学(尤其是其中十来位作家的作品)的译介,我们的当代文学恐怕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了。

  中国现代文学:钱锺书、沈从文、萧红、废名和张爱玲

  以上所谈都是外国文学作品。二十多年来,有几位中国现代作家也曾是“阅读热点”。钱锺书、沈从文、萧红、废名等均在其列,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张爱玲了。记得最早读到的是在《收获》上重新发表的《倾城之恋》,大概还是七十年代末罢。以后她绝大部分作品都被一再翻印。张爱玲的小说布局精巧,构思谨严,任你如何推敲,总归滴水不漏。而她驾驭语言真是得心应手,繁则极尽秾艳,简则极尽洗练,一律应付自如。张爱玲一并展示了中国小说和中文最美的收获。张爱玲(这一点上她继承了鲁迅)有个“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反浪漫”。论家每以题材渺小或狭隘为由,轻言她不够伟大,实为皮毛之见。无拘什么题材,全都有待开掘;伟大不在表面,在于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揭示。张爱玲把人性的善与恶都刻画到了极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ngjiean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6 17: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哥给即将成年的妹妹的信

可以介绍给妹妹门看的,立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9 20:57 , Processed in 0.32171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