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825|回复: 9

[【文史类原创】] 《大国的崛起—日本》观后感【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9 14: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国的崛起—日本》观后感
《大国的崛起》是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在各大网站论坛上引发热议,持续不衰。该片共12集,每集节目时间大约45分钟,简要地梳理了15世纪以来在全球竞争范围内的9个领导性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我从网上下载下来,在电脑上仔细的品味了每一集,感触颇多,遂产生一个想法,每看完一集即写一观后感。
我是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对中国历史上自1840年以来发生的诸多事件相对较为熟悉(目前的教材偏重于反帝反封建的内容),由于国家统编教材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问题,使得我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总是存在某种局限,正好借助此节目的播出简单的谈一些历史问题,算作我的观后感,以便与对此节目感性趣仁人志士共同探讨之。
日本这集节目,简略而又深刻的叙述了日本从1853年以来150多年的历史。节目对于史料的选择、对于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采访、以及比较理性的叙述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节目本身来讲,做的很好,很有启发性。简单谈几点
一、日本在1853年以前虽然闭关锁国了200多年,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在唯一的窗口长崎,17世纪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这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虚骄自大、盲目排外,从明末以来,在中国传播科技知识的传教士由于1724年雍正皇帝禁止传教的命令而被驱逐回国,从此中西科技交流的大门实际上已经关闭了。而日本却不是这样,他们自从千年前学习大唐开始就有学习优秀文化的传统,这使当他们一旦接触到外来侵略,就迅速的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日本的转变之快实在是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而不是偶然的,这与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是不同的。
二、日本民族有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这与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不同。
这从1853佩理与日本的谈判中体现出来。当时佩理将军十分自负,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而中国的情况是早在1793年英国就派使者马嘎尔尼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面见皇帝要求通商,满清皇帝确因仅见皇帝时的礼仪不符要求而拒绝,在皇帝的眼中究竟是礼仪比利益还重要。
还有一个实例,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英使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自己随行卫队的欧洲火器操法,福康安却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而1853年佩理将军在展示武力之余,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蒸汽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从飞转的车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个世界的差距。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 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新奇的工业产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涩泽荣一大为震惊。他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
这体现出来的是为什么在近代中日在面对近乎类似的西方侵略的情况下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局面,日本用了几十年就托亚入欧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却磕磕绊绊沦为半殖民地,差点亡国。这种不同确是有深刻的根源的,绝非偶然。
历史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的结果,绝不是单重,就是在貌似相似的历史背景下(闭关锁国几百年,与西方比较全面落后)中日两国一个成为世界强国,一个沦为半殖民地。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我认为对于这些根源的挖掘是很有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4: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刚刚看完,哈哈,行动一致阿~~
钱老指导的东西得好好仔细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兄切磋:
1、
在中国传播科技知识的传教士由于1724年雍正皇帝禁止传教的命令而被驱逐回国,从此中西科技交流的大门实际上已经关闭了。
兄学近现代史应该知道4口通商与1口通商吧,何谈交流的大门已经关闭?雍正年间驱逐传教士多与他们参与帝位之争有关,这并不代表雍正排外固步自封,雍正在清朝皇帝中充当了完成“康熙大帝遗嘱”的角色,自身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对外政策侧重于“保疆安边”,他本人对于没有参与帝位之争的传教士还是区别对待的,要不传教士也不会继续存在于清朝宫廷。
2、关于马嘎尔尼来华事件的探讨已经有不少文章、书籍发表和出版了。其中有一条很值得我们商榷,那就是礼仪之争下的国家安全问题。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失败表面上看似中英在礼仪上不同,乾隆帝盛怒之下驱赶英国使团。但实际上,乾隆晚年政策从前中期的“显之以威”转向后期的“保守安边”。乾隆晚年中国国内矛盾在孕育之中、国外英国商船屡次不听天朝律令频繁开船前往江浙一带对乾隆触动很大,怕惹麻烦的乾隆削减通商口岸还来不及,怎会答应增开口岸?对于晚年的乾隆来说国家的安定胜于一切,通商贸易所带来的那些税款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眼中是不值一钱的。不知我说到这里,兄联想到了些什么,安定、稳定较经济利益孰轻孰重?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乾隆选择了前者。再者,兄所言乾隆帝看中礼仪而不是利益,这点很对。有清以来直至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就是为了破除“外夷来华”的汉人成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其统治的正统性。到乾隆时期,清廷统治已经很稳固,在初期“显之以威”的外交政策指导下,树立天朝秩序,形成清统治下的世界秩序是乾隆的一个心愿。征讨缅甸就是其树立天朝秩序、惩处挑战权威的一个典型事例。乾隆强调礼仪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要求的是权力、威严和在这个天朝体系下的安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5: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起的也就德、日,可以看看世界范围内有几个落后国像日本一样赶上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5: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aqi.com/ztnew/210453/0/ 有很多关于这部纪录片评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6: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发表点陋见:
第一,此片在史学家参与现实、提升史学价值方面是件好事。此片的缘起归于齐世荣、钱乘旦2003年在政治局的讲课,中心议题就是十五世纪以后的大国崛起。2006年4期的《史学理论研究》篇首发表了关于史学家与现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历史学家过去主动服务于历史学专业,而被动服务于社会,现在看来,是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不管是依托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还是假借马克·布洛赫解释给儿子历史有什么用的《为历史学辩护》一书,要之,中国的历史学家需要主动关注现实,应该是我们借媒体的力量阐述观点,而不是恰恰相反。就此而言,我觉得《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是可喜的进步。
第二,相较于具体的史实而言,我更关注于这部记录片最后对大国崛起所归纳的原因。也就是第十二集。按理来说,花团锦簇、铺陈声张了这么长,总希望最后画龙点睛,拔高一下。可惜,最终大国的崛起还是归结于多种因素:教育、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科技创新……。这样一来,在为大家展现了一遍大国崛起的历史之后,人们反而更加一头雾水,不知所从。
第三,就楼主中国近代的衰落而言,我觉得可以看看何伟亚的《怀柔远人》一书再作判断。此书对于近代史传统说法有些颠覆和解构的意思在里面:中国的衰落是西方侵略和殖民的结果,而非天朝大国的僵化。若不是中国的老大帝国,广袤国土、资源、人口吸引了殖民者的注意力,恐日本也难成完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buyiyijie兄读书甚丰,可否经常光顾此地指点我等奋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robertchrs仁兄:仁兄之见解甚为到位,并回复兄所提的问题
一、乾隆时虽有4口通商与1口通商,但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对中外交流有诸多限制:例如严禁军器、火药、硝碳、铜铁出口;米麦杂粮和马匹因内地缺少,也在禁止之列;书籍可能泄露中国情况,也不许运往国外;丝、茶、大黄的出口量有一定的限制;清政府还严格限制中国人制造海船;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中国人到外国贸易,立定年限回国,即使3世居于国外的华侨,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族。  从以上诸多内容得知,清朝对当时的贸易限制之严格简直令人发指!而并不仅仅是贸易限制而已。当时所谓的天朝体制已经完全僵化了。
二、对于马嘎尔尼使团问题,我认为评价历史事件总得有个标准,时代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统治者阻断贸易是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尽管他的主观目的是要求稳定安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12: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robertchrs2006-12-09 19:48发表的“”:
buyiyijie兄读书甚丰,可否经常光顾此地指点我等奋进?
不敢当robertchrs兄谬赞,相较于论坛其他诸位高人,颇有惭愧之感。不过是经常与老师及同事交流,偷意而已。谢谢兄台加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1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嘎尔尼一事,国外目前有新的解读,如果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感觉那样柔化一下似乎更加合乎情理。我们的历史被塑造成了的非常刚性的东西,说得雅一点,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感觉历史应该是既有刚性,也是有弹性的。

另外,buyiyijie兄的话,很是有道理,是有见识的,不要过谦啊 ,多来坐坐。

要关注文化,但是如果堕入了文化决定一切论,那么也是不恰当的,buy兄说的即是一个反例,如果日本的位置跟中国的对换,那么日本绝不会如此轻松。
此片首先是一个有很强的舆论导向的片子,而非学术,或者说学术只是一种点缀。buy兄提到了那次讲课,但是那次讲课的内容到底如何?曾经有人问过钱乘旦先生,钱乘旦先生只是说了几句场面话,却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透露。从形式上来说,那次讲课至少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齐世荣先生编撰的一套书,另外,就是钱乘旦先生任顾问的这个片子。但是,这些都未必反映了讲课的内容。舆论的东西就是舆论的东西,向来总是缺失、或者掩盖些什么。如果中央的领导想的都是这部片子所放的,那么中国是岌岌可危的,至于这部片子缺失了些什么,眼明的人自然有感触的,没什么好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14:20 , Processed in 0.41447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