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43|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06: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着作文这个难题。说它难是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写作文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个困难在于,我们似乎没有从我们的老师那里得来任何肯定的信息,并且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老师也曾经面临着这个难题。换句话说,这个难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但我们是教师,对于这个难题,我们无从回避,我们也不能回避。

  有很多评论家把学生不会写作文归咎于教师不写下水文,即教师先不会写当然学生不会写,其实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分析,一个教师他的写作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像数学上的正比关系,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反比的关系,因为会写的教师不一定会教。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作文难写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作文难写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作文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于作文教学,即便是有写作经验的教师也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教师能会写那只是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的习得并不是来自于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在当学生也没有被告知,应该注意什么或怎样写,所以在大部分指导学生写作的课上,教师也只能敷衍了事,因为教材没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东西可说。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这样干了至少许多年了。比如说,我们在回答学生“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供选择的答案是不多的,不外乎“多阅读,多写日记,勤思考”等等这些备选答案。这些答案虽然是对的、很有效的,但似乎真照着这样做的人似乎寥寥,因为这样做很麻烦,而且真要做到不容易,更何况作了这些真的能写好作文吗,恐怕还是个未知数。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就进入了一个僵局,一方面教师说,我尽力地在教但学生不愿意照着做,另一方面学生说老师教的东西太麻烦,能否更有简单一点的呢?面对这个僵局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说一方面我们要从更大的范围中去建立更抽象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做的是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工作。

  那么什么是“更抽象的认识”呢?这个“更抽象”是指在认识上的提升。我们的一个毛病就是在于,我们在教作文的时候,只把看见的部分教给学生。我们一般在指导作文时,不外乎提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这个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是怎样来的呢?是我们根据阅读文章的经历而总结出来的,但这个顺序本身不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因为但凡有过写作经验的教师都会知道这个过程虽然存在,尚还不足以能够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使用固定的程式去教学生,而实际上这个程式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然而我们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个缺陷。 那么这个缺陷在于哪里呢? 这个问题似乎更难回答了,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往“更抽象”的方向上走。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我经常把写作文比作盖房子,因为二者在搭建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于这些相似我想很多老师可能也有这种感受。其实,我固然可以说“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是在一步一步地搭建,但我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建房子之前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比如要打地基,而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只是体现了搭建的过程而已,没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任何一座房子是搭建不起来的!这样追下来,我们就会发现,以前我们一直使用的“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这个过程不过是一种最终目标性的指向,如果用这个内容去教学生,学生根本不可能学会写作,他们最多只是学会复述这几个环节而已。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好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那么作文的前期准备有哪些内容呢?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有的老师说阅读是进步的阶梯,有的老师说培养学生思维是最佳的途径,还有的老师说把各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这些说法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因为这些说法从各个方面进行的阐释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这些说法还缺乏可操作性。因为生活的范围广大,阅读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维又过于抽象,综合的说法更加难以把握。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寻找那些学生能够轻易学生并能轻松应用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原则很简单,只有两条而已:对外要关注,对内要观照。如果学生学会了这两条,那么他的“作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就进行的基本差不多了,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这个魔术师了来塑造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两条虽然抽象,但是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做的,而且做起来也容易的。那么为什么是这两条呢?因为写作行为的实施者是人,而写作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人的经历,而经历的构成是随时间构成的,在这个构成过程中,对外关注和对内观照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经历是否充实,而充实的经历自然要有一种诉说的要求。(从这角度上看,我们其实根本不用倡导作文的个性化,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长生出与众不同的生命作品,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个体,那么每个个体基于生命经历的表达必然是个性化的作文。)

  著名作家王安忆曾经在她的小说《纪实与虚构》中有过一段这样话:
[blockquote]
她(一个小说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她这个人,生存于这个世界,时间上的位置是什么,空间上的位置又是什么。她这个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与周围事物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她用计算的公式归之于纵和横的关系,一切就简单了。……再后来,她又发现,其实她只要透彻了解了这纵横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大故事。这纵和横的关系,正是一部巨著的结构。
[/blockquote]
  这个描述是作者以作家的敏感而察觉到的大部分写作行为的真相。当人们追求表达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往往不是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源自自身所付出的“关注”与“观照”的结果。如果您不相信“对外关注和对内观照”的说法,我们不妨拿已经成为经典的著作来衡量一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小麻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与地坛》、《追忆似水年华》、《变形记》、《等待戈多》、《老人与海》、《墙上的斑点》……这些作品其实都是这两个原则在时间之力下的结合产物!如果需要,我还能找出像《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诸如此类的诗篇来作证,甚至我可以说,除了应用文和极少数纯虚构的文学作品之外的所有文本都是“对外关注和对内观照”的产物。有了这样的一个“对外关注和对内观照”形成的基础,剩下的就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了。因为,能够形成巨著的关键因素是我们不可能给予学生的,这个关键因素就是时间,既然我们并不能全部给予学生“作文基础”的全部内容,那么我们只能做到,我们可以做到的那部分而已,这就是除了以往要在技巧上的训练之外,还要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对外关注和对内观照”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7 12:44 , Processed in 0.3801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