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33|回复: 18

[历史文化♡] 问答  历史文化类-《看图识人》(珍贵旧照缅怀伟人周恩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8 1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
1、第一幅图中从右面数第一个人是?
2、第二幅图中从左面数第二个人是?



解答提示
1、如果你的历史文化知识足够好,可以直接回答
2、如果你的搜索能力足够好,可以搜索答案,本题一年前在本论坛出现过,而且有答案哦。(不是我出的)


回答请加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2周年纪念日[/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

第一个是在新剧《一元钱》中饰演女主角孙慧娟,第二个是《仇大娘》剧照[/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4: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知道吗?
回答得好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8 15: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在演什么戏,可是,题目中又说是“历史文化知识”。

再说,这个演没有看过,搜起来太麻烦了,等楼主的下一道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5: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那个人的头型我就知道是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啊[/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6: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fid=6&tid=280127



拓展:

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 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 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 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积极参加戏剧活动。这是他和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后立者为周恩来。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19: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
每次都要加个表情凑字数[/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0: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邓颖超演戏纪实

1913年秋,1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举家迁至天津。同年8月他考入南开中学。入学不久,即显出他优良的品德和才能,尤其在文学、戏剧方面表现出的才华,博得南开创办人、校长董严修(号范孙)的格外常识,称周为“宰相之才”。1915年,南开举行全校国文比赛,严修亲自卷,结果周恩来取得全校第一名。1917年4月6日,严修邀族第严子钓等同代人观看志德社改编的新剧《一元钱》,周恩来应邀同去。1919年9月21日,严修在私寓宴请教育界名流黄郛、范源廉、张伯苓、邓澄波等人,周恩来再次被邀。可见严修对青年周恩来的器重。严修本来年长于周38岁,周尊严为长辈,但严却视周为同代至交。
  严修是位醉心于旧剧改革和弘扬新剧的热心人,南开便成为他推行“剧改”的阵地。1909年,由张伯苓编的新剧《用非所学》,在严宅东辽首演。此后,严修对新编剧目审查、定名、修改剧本及剧情、语言、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评判,均同周恩来进行坦诚的切磋。


  周恩来很早就活跃于南开的话剧舞台。1914年5月,周恩来等发起组建“南开学校敬业乐群会”,在此基础上于1914年11月17日又成立了“南开亲剧团”,周恩来被选为布景部副部长,且连选连任。周恩来多次随团演出,成为团内剧目编演的中坚人物。加之校长张伯苓的积极倡导和扶持,话剧(时称文明戏)演出活动非常活跃。那时演戏不实行男女同台,周因扮相俊美,经常“优孟衣冠”饰演女角。据南开史料记载:“周翔宇(周恩来)君于新剧尤具特长,牺牲色相,粉墨登场,倾倒全座,原是凡津之士会观新剧者无不闻之名,而其于亲剧团编作而景尤极赞助之功。”当时周在舞台上饰演了许多女角,如《仇大娘》中的蕙娘(图2)、《一元钱》中的孙慧娟(图1)、《千金全德》中的高桂英、《醒》中的冯君之妹、《恩怨缘》中的烧香女、《华娥传》中的华娥、《一念之差》中的李公子等角色。周在扮演孙慧娟时,上穿黑酱紫色缎面的中式高领窄袖袄,下穿红色花边裙子,是辛亥革命后的流行式,好不潇洒。


  周恩来还对亲剧理论进行探讨。1914年他写了《吾校亲剧观》一文,主张新剧要写现实,走“写实主义”的道路,新剧的形式应“语言通畅,意含深远,悲欢离合,情节昭然”。他号召用新剧向人民群众进行“通俗教育”和“复兴祖国”。


  周恩来在剧团内不仅编演新戏,还很好地完成布景的工作,同请来的工人师傅一起研究布景的绘制,有时还亲自拉大幕。


  五四期间,南开中学与天津学界联合起来同反支军阀当局斗争。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郭隆真等被捕。他们在狱中开展了绝食斗争。5月4日这天,由周恩来主持纪念“五四”周年大会,演出了许多节目,周还亲自表演了清唱。此后他们经常举行文艺演出,用铺板搭成台了,用夹被当幕布,用纸糊成布景。周参加演出的《一元钱》,气氛非常热烈,连贫寒出身的狱警都深受感动。


  五四期间,天津一些女校学生也投入到演剧宣传活动中来。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为中心的“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中坚分子、女帅十一年级学生邓文淑(邓颖超)的组织下,郭隆真、刘清扬等人,懑怀激情地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她们还与周恩来等一起组成革命组织“觉悟社”,邓颖超担任“演讲队”队长的同时还组织大家演新戏,宣传民众。他们在南门内广东会馆歌舞台能上能下演出话剧《花木兰》和《伊藤博文》,并请南洋烟草公司等工商界人士给予义卖募款,用来成立实习学校和救济灾民。邓颖超在《伊藤捕文》中扮演朝鲜爱国英雄安重根,还在《新闻记者》中扮演男记者。


  1984年,邓颖超在中国“青艺”建院35周年庆祝大会上曾回忆当年在天津的演出活动,她不无感慨地说:“‘五四’运动时光讲演不行呀,还得演戏。我们那时演戏,什么人做我们的导演呀?什么来做我们舞台监督呀?没有人,就是我们学生自己。我们女生演戏男生来监督。男生里头有个周恩来,他邀了几个人,坐到剧场楼上最后一排,听我们的台词。”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开话剧,自张伯苓1909年初(光绪三十四年冬)自编并主演了三幕剧《用非所学》始,以后每年周年纪念活动都演出话剧。先后演出了《箴膏起废》(1910)、《影》(五幕,1911)、《华娥传》(八幕,1912)、《新少年》(八幕,1913)、《恩怨缘》(八幕,1914)、《仇大娘》(二十三场,1915)、《一元钱》(七幕,1915)。当时,南开话剧都是自己编剧,只编出《说明书》或《详志》,有别于传统戏曲,称“文明新戏”或“新剧”,有的也叫“天然剧”,没有完整的演出脚本。由于是按幕列表写出,后来人们又称之为“幕表剧”。
  最初,张伯苓是刚刚访问欧美归国。他直接摹仿的欧美戏剧模式,形式新颖。内容多是反映现实的,很受欢迎,特别是知识青年的欢迎,不但在校内,即使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起初每年都是开学后才起始筹备。临时编出,时间紧迫,内容词句都很潦草,表演临场发挥,演出质量受到影响。校长张伯苓鉴于这种状况也影响学校名誉,1916年时就决定提早在暑假期间开始编剧。他们就选择了天津南郊的高庄开展编剧活动。
  7月9日,张伯苓亲自率领新剧团骨干师生,有团长时子周先生、编纂部长尹?询先生、演作部长伉乃如先生、布景部正副部长华午晴先生、周恩来君等,先生7人,学生4人,乘小火轮到高庄(位于海河边,即今津南区辛庄镇境内)。该地“虽无名山胜景,而林木之幽深,民风之朴厚,亦足以悦目娱心”,加之村内有“李氏私立小学堂”是近代早期建立的现代小学校之一,颇负盛名。张伯苓等就住在校舍里,约住5日。每人均编稿本三四个,经校长认为可演者只有两个,一个是尹?询先生稿,一个是时子周先生稿,经大家商定用时子周先生稿,初名《叶中诚》,是个五幕剧。暑假期中周恩来等参加编剧的人反复修改四次,保留了原稿的三四成,增删后才形成初稿。
  此时,校长的胞弟张彭春先生返校,公举为新剧团副团长,他在美国对西方戏剧多有研究,并写了《醒》等多个剧本,将“欧美现代所时行之写实剧,传布于吾校”(周恩来:《新剧筹备》、《校风》第38期)。张彭春指导该剧的排演。计划在校周年纪念日同时演出《叶中诚》和《醒》,经过彩排于10月9日试演,大家商讨认为《醒》剧“寓意幽深,难以一时领悟”(周恩来:《敬业》第五期),暂先停演,而将《叶中诚》由五幕增为六幕。张彭春指导增订工作。增订后于10月16日最后试演一次。校庆日专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嘉许,索券者争先恐后,惟以限于地址,致遗向隅之憾”,因此为社会各界再为演出一场;此外还应直隶各府参加第一区运动会的参赛代表及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清华学校师生专演一场,先后正式共演出5场。
  严范孙先生每次排戏和演出都来观看,并且组织他的诸孙观看后一起讨论。他还邀请天津名士孙子文来校观看批评,和林墨青一起商改该剧的词句。增订后,改定名为《一念差》,成为南开保留剧目。
  《一念差》一剧,写的是清朝末年候补道叶中诚与李正斋争谋粤海关监督一职。李正斋晋京贿赂得中,叶中诚不甘失落,遂听信幕友王守义的蛊惑,诬陷李正斋私通革命党,使其被捕入狱致死。而叶中诚虽谋得海关监督职位,而良心未泯,内疚欲狂,于是愿供养李妻及子女。然李妻不明内情而不受。叶良心更受到谴责,以至无地自容,先杀掉王守义,最后自杀,并遗书悔“一念之差”,以赎罪责。
  周恩来因届毕业,虽未参加该剧的演出,但专管演幕和布景。并在演出时,追记词句,及时整理出《〈一念差〉内容详记》,以“飞飞”笔名,在《敬业》学报第五期发表,以飨读者。周恩来在文前还加了“记者识”,叙述了该剧的编演情况,之后他写道:“记者仅据最近排演之所知,详为叙明演作及布景之内容。至于新剧体裁,有未合之处,临时有改纂之点,则记者以词句之未定,时期之急迫,不便越俎代庖,致愆本报出版定期,祈阅者鉴之,谅之是幸。”
  该剧演出后,脚本于1919年1月《春柳》戏剧杂志第二期起三期连载全文。春柳社的著名戏剧家涛痕在发表《一念差》脚本前加了批注:
  “吾国新剧之兴,当然以春柳社为嚆矢。其后,国内新剧团成立甚多,然较诸天津南开学校脚本而欲上之,亦殊不可多得。《一念差》一出,北京某坤班亦演之,惟加添唱词,已非新剧之原则,即鄙人所谓‘过渡戏’也。兹以南开《一念差》脚本付梓,以飨嗜新剧诸君——涛痕注”。在刊载剧本的最末一期于剧本末尾并加简评曰:“新剧脚本,如此出所编之情节,文笔曲折,是足为近日中国新戏之杰作。”
  该剧由南开学校新剧团首演后,京津专业剧团多演出该剧。北京的文明园选用该剧本时,加了唱腔改变了话剧应有的特质,把暗场含蓄处弄得明白,缺少戏剧意味,倒了人们的胃口,著名戏剧评论家涵庐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专文,认为《一念差》符合戏剧原理,是一出“写实主义中的问题主义的戏,批评文明园把《一念差》“七污八糟的弄坏了”。
  南开新剧团从此重视了剧本的编译建设,1918年编出《新村正》五幕剧,剧本也发表在《春柳》上,1923年还将《一元钱》追忆词句,编成演出脚本。这为我国早期话剧保存了难得的剧本,并初步实行了剧本制。曹禺与张彭春合作还将外国名剧改译为适合中国上演的剧本。如《争强》、《财狂》等,除供本校还供兄弟剧团演出。
  张彭春1916年回国后主持了南开新剧团的业务工作,负责指导剧团的演出。当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叫法,实际上已经是导演制的发端。
  南开新剧团1916年自编演《一念差》起,初步实行的剧本制和导演制,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21: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想看到10楼的检索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ok,今天应该让大家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1: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有答案√欢迎拓展和应用√

楼下不要在提交答案,可以发表原创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总理真是多面手~~
再次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capricorn_ye于2008-01-08 21:35发表的 :
我比较想看到10楼的检索技巧

运气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3: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一生
周恩来(1898一1976)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领导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他们于1925年结婚后整整半个世纪的恩爱之情,真正为世人留下了一段举世传颂的爱情故事。
我们早就认识你
1919年夏的一天,周恩来又一次来到母校——天津南开学校,他走进礼堂就看到很多学生正在听讲台上一位女学生的讲演。她就是邓颖超,当时名叫邓文淑。
年仅15岁的邓颖超身穿白衣黑裙,头上梳着S髻,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看着台下的同学,满怀激情地报告了天津各界人士几次派代表团到北京请愿,要求拒签和约,收回山东主权;代表团在天安门前等了3天,总统拒不接见,代表们被军警包围,遭军警毒打和逮捕。她声泪俱下地说:“诸位同学,你们在家安眠之时,正是我们代表在北京受难之时……”说到这里,她哭起来了。在座的不少学生也悄悄啜泣。
周恩来目睹了这个场面,也被感动了,他拿起笔来,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着、记着,并小声询问身旁的一位学生,演讲的人是谁?
回答说:“她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演讲团团长邓文淑,直隶第一女子师范的学生。”
2l岁的周恩来微笑着,他又在本子上迅速记下:邓文淑,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生,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演讲团团长。
集会结束了。邓颖超和同学们正要离开会场的时候,周恩来快步走上前去,很赞赏地说道:“你们讲得真动人啊!”
邓颖超抬头一瞧;看见面前站着一位英俊的青年,他浓眉下那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含笑注视着自己,便大大方方地答道:“讲得不好,请多指教。清问先生贵姓?”
“周恩来,南开学生。”邓颖超眼睛一亮,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认识你了。”
周恩来十分诧异,便问:“对不起,我可是一点也记不起来。”
她的同学也帮着笑答:“周恩来,周恩来,是的,我们早就认识你。”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周恩来被这些年轻姑娘笑得莫明其妙。他虽然十分沉着干练,但毕竟是年轻人,男女之间的社交不多,不免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细心的邓颖超看出周恩来的窘态,解围地说:“我们认识你,你不会认得我们。两三年前,我们在南开礼堂,看过你演的新剧。”
原来,她们曾经看过周恩来主演的《一元钱》、《华娥传》和《仇大娘》等新剧。南开是个男校,当时男女不能同台演戏,女主角只能由男生扮演。由于周恩来生得俊秀,先后扮演了《一元钱》中的女主角孙慧娟、《华娥传》中的华娥、《仇大娘》中的慧娘,其扮相很像,演技逼真。正是周恩来演的“华娥”一剧,使她们记住了周恩来这个名字。
周恩来听后轻轻哦了一声,窘态自然也就摆脱了。这时,邓颖超见周恩来要走,连忙说:“我们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一向热心为大家办事的周恩来站住了。
邓颖超接着说:“我们女界爱国同志会想办一个平民女校,免费招收一些穷苦人家的妇女读书。为了筹募办学经费,我们打算组织游艺会,义演两天。游艺会上有我们女师的节目。我们正在排练新剧《安重根》和《花木兰》。只是我们从未演过新剧,这次又是登台义演,实在很怕出丑。请你帮帮忙来指导我们。”另外几位同学也一起请求。“指导,不敢当。帮忙完全应该。你们什么时候排练我一定来。”
“我们明天下午在广东会馆彩排,不知你可有空?”
周恩来虽然要回去写稿、发排以及编辑校对《会报》的全部稿子,但仍然爽快地回答说:“明天下午,我一定赶到广东会馆。”
次日下午,周恩来看了演出后,不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感,而且一点一点地帮助修改。这件事使邓颖超一生难忘……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其间与邓颖超等留在国内的觉悟社社员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
1923年春天,邓颖超接到周恩来从法国巴黎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印着油画的明信片,她感到奇怪。以前,周恩来从法国、英国、德国给她寄过许多明信片,从来都是直接寄出,这次为什么加了个信封?
只见明信片上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光明媚。3个披散着金色秀发的美丽女郎迎风奔跑。在明信片背面,周恩来写着3行字: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
打破一向的束缚!
勇敢地奔啊奔!
刚从上海来到天津的觉悟社社员谌小岑、李毅韬夫妇当时见到明信片上的字,笑了起来。
“喔呀小超,你还不明白,这是翔宇(周恩来字)在向你表示呀!”
“表示什么呀!”谌小芩不解地问。
李毅韬瞪了丈夫一眼说:“你问问小超吧。”
一向能言善辩的邓颖超,此刻心慌意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是已结婚多年的李毅韬像大姐姐似地鼓励说:
“小超,这是翔宇在向你表示他的真挚情意啊!他要你打破一切束缚,勇敢地和他相爱啊!用了这样一种含蓄的方式,倒像他一向的为人,感情总是这样细腻深沉。你赶快给他回信吧,我和小岑先走啦。”
他们走后,邓颖超默默地看着那张明信片,沉浸在她和周恩来相识4年的回忆中。
“恋爱是人生之花”
1923年5月,邓颖超在《女星》旬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两性的恋爱,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并不是污浊神秘的。但它的来源,须得要基础于纯洁的友爱,美的感情的渐馥渐浓,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合,人生观的一致。此外,更需两性间觅得共同的‘学’与‘业’来维系着有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这种真纯善美的恋爱,是人生之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将来,是有良好影响的。”
1924年秋天,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广东工作,就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1月,周恩来代表留法党组织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认识了曾任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的北京区委委员高君宇。两人志趣相同,交谈之中,互相透露了自己的恋爱情况。
周恩来很信任高君宇,便托他回京时给在天津的邓颖超带去一封“情书”。这件事使邓颖超难忘。(1982年她回忆说:“高君宇同志做了我和周恩来同志之间的热忱的‘红娘’,而恩来同志又做了我得见君宇同志的介绍人。我和君宇同志的那次亲切的会见,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和天津各界联合会主席的邓颖超,由于领导天津反帝爱国运动,遭到天津反动当局的通缉。为此,党组织决定她火速离开天津南下广州。
1925年8月初,邓颖超由天津去广州途中,到上海停留了数日。她离开上海时,又特意给周恩来发了电报,告诉他轮船到广州的时间。邓颖超相信周恩来一定会到码头接她。
然而,邓颖超一下船见不到周恩来,她心中有些失望和生气了。他们之间已离别5年,千思万想,从北洋军阀的统治和通缉下的邓颖超离开天津赶到广州是准备与周恩来结婚的,万万没有想到码头上见不到他。
这一天,周恩来匆匆忙忙交给警卫副官陈赓一张邓颖超的照片,让他代表自己去接她。周恩来说自己实在忙得走不开,要求陈见了小超务必解释一下,再送她到他的寓所休息。
可是,陈赓到码头寻找遍了也没有接到邓颖超,沮丧极了。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完成周恩来交办的任务,而且是这么特殊而重要的任务。陈赓灵机一动,他想到邓颖超也许已经到周恩来寓所去了,迅即赶回来了。果然,在门房的小屋,陈赓见到了照片上的姑娘一一邓颖超,急忙说:“我叫陈赓,周主任的警卫副官。周主任实在忙得抽不开时间,特地让我拿着你的照片,赶到码头接你。怪我粗心大意,没有接到你。我在这里表示深深的歉意!”他说完啪的一声,双脚立正,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漂亮的军礼。
邓颖超噗嗤一笑,热情地和他握手说:“谢谢你,陈赓同志,很高兴见到你。恩来同志忙,不来接我没关系,只是麻烦你白跑一趟了。”
陈赓带她到周恩来的房间后介绍说:“这是周主任今天早上特地吩咐买来的,说‘小超最喜欢鲜花’。”邓颖超听了又抿嘴一笑,心想他还是这么细心周到。
“小超同志,你是先休息呢,还是让我带你去找周主任?”
“在船上我早休息过了。我是来广州工作的。如果你有时间,请你带我看看革命的广州。”
陈赓听了,微微一笑。心想她还没有吃饭,便买了几个面包塞给她并抱歉地说:“晚饭时间过了,你先充充饥。周主任常常忙得忘了吃饭,我留两个给他当晚餐。”
邓颖超谢了他的好意。走出寓所,陈赓边介绍情况边寻找周恩来。很快,他们找到了周恩来。陈快步走到周身旁,低声说了几句话,他抬起头来,一眼看到5年不见,内心深深爱恋和想念着的小超。
周恩来向她点点头,笑了笑。邓颖超想,恩来一定会走过来和自己说几句话吧。等着!等着!没有见他站起来。只见他正和陈延年、苏兆征、邓中夏他们交谈着。她想。他们谈完了他总会过来吧。不料,他和陈延年一起走了。
邓颖超委屈得几乎要哭了出来,怪他连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
陈赓走到邓颖超身边说道:“周主任和陈委员长赶回广东区委会去开会了,让我送你回去休息,实在对不起”陈赓一脸抱歉的神色。
邓颖超说:“恩来同志他忙,我理解,以前也这样,不用他照顾我。我正想多了解一些全国注目的省港大罢工情况。让我在这里再待一会儿吧。你忙,你去照顾恩来同志。待会儿我雇辆车自己回去。”
周恩来公而忘私,邓颖超也是工作当先.陈赓心想她和周恩来真正称得上是一对革命伴侣了。便说道:“小超同志,我在这里比你熟。你要多待会儿,行啊!等会儿我送你回去。”
不料,原定晚12点宵禁的时间忽然提早两小时,他们回不去了。陈赓找了间屋子安排邓颖超休息,嘴里连声说对不起。
“你别过意不去,陈赓同志。我和恩来以前在天津搞学生运动时,情况紧急,回不了学校和家是常有的事。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行了。是我今天太对不起你了,既影响你工作,又影响你休息。”.
“哪里,哪里,我今天的工作就是代表周主任接你,让你好好休息。抱歉得很,没有完成任务。”陈赓说完敬了个军礼,转身走了。
第二天早晨,陈赓又来到邓颖超住处,告诉她说周主任昨夜因宵禁住在广东区委会,今天一清早过江到黄埔军校去了。周主任说今天一下班,一定尽早赶回寓所。
邓颖超笑着让陈赓赶快过江到周恩来身边去。而她自己回到周恩来寓所收拾了一下房间,就急忙到广东区委报到去了。
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陈延年(陈独秀长子)热情地欢迎邓颖超,并说明了党组织决定调其来广东做妇女工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长),也是照顾到和周恩来结婚的问题。他简要地介绍了广东的当前形势和艰巨任务。
听了陈延年的介绍j邓颖超对广东的复杂形势有所了解,她更加体谅周恩来了。
当天傍晚,邓颖超刚返回寓所门口,就听到周恩来和陈赓说笑道:
“你看,小超比我还积极。昨天下午刚到广州,今天就急着上班去了,还让我们等着她。”
“谁让你们等了。”邓颖超一脚跨进房门,她笑着说:“人家不是等了你一天一夜吗?”
陈赓见邓颖超回来了,就大声说:“报告周主任,我的任务完成了,再见!”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了。由于特殊环境,既没有什么婚礼仪式,也不准备请宴席。但由于黄埔军校许多同事知道周恩来结婚了,非要见见新娘不可,还闹着要主人请客。周恩来推却不了,请了两桌酒席,参加者有邓演达、何应钦、钱大钧、张治中、恽代英、熊雄、高语罕、洪剑雄、陈赓、张婉华等人,刚到广州的李富春和蔡畅也赶来祝贺。
相随相伴举世传诵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举世公认是两位革命者之间最完美的终身伴侣。
大革命失败后,邓颖超全身心协助周恩来从事党创秘密工作。当周恩来创造我党机要通讯史上的第一套密码后,由邓颖超第一个向苏区中央告(发报),从而沟通在上海的党中央与苏区中央局的联系。
1931年底,周恩来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次年邓颖超也调入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秘书长。1934年10月,邓颖超带病随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路上,军委的主要工作责任都落到周恩来身上。他每到驻地,就叫人架起电线,接收各军团的电报;同时挂起地图,观察和选择行军、作战路线,通过分析研究各方面情况后再起草作战命令,一直到向各军团的电报发出后他才睡觉。有时刚睡下,出现新情况又被叫起来处理。到毛儿盖后,因粮食缺少,周恩来同大家一样吃野菜和青稞,他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而病危。其病势凶猛,连续几天发高烧,不能进食。医生最初把他的病症当作长征中的常见病——疟疾来治。但几天后高烧仍然不退,而且发现肝部肿大,皮肤黄染。经王斌、李治两位医生检验后,确诊为肝炎,并且已变成阿米巴肝脓肿,急需排脓。但由于不具备消毒条件,根本不能开刀或穿刺。最后医生们只好用治痢疾的易米丁,并让卫士到60华里外的高山上取冰块冷敷在周恩来肝区上方,这是战争环境下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周恩来病重,特意把邓颖超接来照顾。她三天三夜守护在他身边,靠着冰块局部冷冻的办法,转危为安,烧也退下来了,但身体依然很虚弱。8月11日,刚刚苏醒过来的周恩来,心中不忘红军行动。他马上致电一、三军团领导人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等,要求他们依照《夏兆战役计划》,准备在7至10天内离班佑北上。同时抓紧物资准备,并在部队内解释与讨论沙窝会议的决定。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颖超作为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与周恩来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邓颖超随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上海周公馆等地进行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随周恩来返延安后,尽管后来赴阜平细沟村参加土改复查工作繁忙,她仍然多次与转战陕北的周恩来书信来往。
建国后,邓颖超与周恩来定居在中南海西花厅。他们以“互爱、互敬、互勉、互让、互谅、互助、互学”为准则,相偕相伴中以感情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有时还以红叶、海棠花和书信相互慰籍。
1951年3月31日,周恩来给邓颖超一封信:
超:
昨天得到你23日来信,说我写的是不像情书的情书。确实,两星期前,陆璀答应我带信到江南,我当时曾戏言:俏红娘捎带老情书。结果红娘走了,情书依然未写,想见动笔之难。寄来西湖印本,均属旧制,无可观者。望托人拍几个美而有意义的镜头携归,但千万勿拍着西装的西子。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荼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荼王”之名,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乒乓之戏,确好,待你归来布置。现时已绿满江南,此间方始发青,你如在4月中北归,桃李海棠均将盛开。我意4月中旬是时候了。忙人想病人,总不及病人念忙人的次数多。但想念谁深切,则留待后证了。
恩来
3.31
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其成员有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等。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同中国政府代表团会谈。会谈中,周恩来详细介绍了关于中国“一五”计划的设想。周恩来虽然工作很忙,但也没有忘记给夫人写信。他于8月27日写了一封短信。
超:
背心收到了,但没见你的来信。我来此睡眠尚好,每天约在午夜一、二时就寝,上午10时左右起床。精神甚好,惟体重有增加趋势。除工作外,我们每晚有电影看,参观则尚未开始。斯大林格勒拟在9月初前往访问,何时归来,现在尚难预计。匆匆。
问你好!
周恩来
8月27日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当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了周恩来。正是“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看到这蕴含着祖国亲人深情厚意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中,他也没有忘记回赠邓颖超一个热情的问候,托人带回一朵芍药花送给邓颖超。周恩来回国时特意把那枝海棠花带了回来。邓颖超就用一张纸作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象征着俩颗思念之心的信物,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它们。
“文革”时期,邓颖超全力支持周恩来的工作,并和他一起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展开斗争。周恩来去世后,又按照周恩来和她1956年互相约定的诺言,将其骨灰撒向江河大地。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因病逝世。她生前所在的党支部,遵照她的遗嘱,用曾装过周恩来骨灰的骨灰盒,将她的骨灰撒向曾撒过周恩来骨灰的江河大海中,从而使两位伟人的恩爱之情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8 23: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ly188于2008-01-08 22:52发表的 :


运气好


不仅如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08: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killl于2008-01-08 23:30发表的 :



不仅如此吧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4 00:03 , Processed in 0.51178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