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621|回复: 13

[【文史类原创】] 西游记里的观音是男还是女?

[复制链接]
xiaogui20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18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原本就男女难辨。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旬。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旬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严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主,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
  但是我们的西游记里面,观音显然已经是女性的形象了。这说明中国的观音形象已经由早期佛教传入时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了。依我看来,估计是觉得观音这种普渡众生的大慈古佛,恐怕在中国男性中难以找到这种形象。中国男性中可以找到皇帝一样的高高在上的人物,在天庭则被投射为玉皇大帝,但却无法让人体会到这些高高在上的权力人物中居然会有慈眉善目的心灵安慰者。显然,作为女性的母亲比较作为男性的父亲,在人类的心灵安慰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因此,观音在中国的形象由男变女,可以说是母性关怀替代父性权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象母爱一样的社会关爱的一种渴求与愿望。这样看来,西游记里的观音为女性形象就不难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8 1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菩萨都是男身女相,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性别的变迁.严格来讲,只能说男性形象或女性形象,毕竟他(她)已经不能算"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8 1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看过葛兆光先生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其中有观音性别的辨析,比楼主更具学术意味,诸兄可参看。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作者:葛兆光著 页数:214

【作 者】葛兆光著
【丛书名】博学
【形态项】 214 ; 26cm
【读秀号】000006050212
【出版项】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6
【ISBN号】 7-309-05004-5 / K203
【原书定价】 22.00 网上购买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古代
【参考文献格式】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http://book.lrbook.com/book/000/ ... 92E0A4A8E507A6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9 17: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加威,感觉受之有愧,故转引葛先生对观音的论述文字,来自以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73836862_0_1.html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民间是个什么样子呢?

1、圣母与观音
  两年前我到比利时旅游,来到一个小城中,小城的中心广场用石头铺成,欧洲的城镇中心照例都有华丽的市政厅和威严的教堂。我很喜欢到这个广场闲坐,看风卷云飘,看鸽子飞过,有时也到教堂里“随喜随喜”,听着风琴缓缓奏鸣,看着彩绘玻璃上的《圣经》故事画像,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体会信仰者的心情。这座St. Peter's Church在欧洲大概是一座中等的教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那里的一座圣母像,却让我想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她太像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了。我在想,她真的与观音菩萨有关联吗?



  把欧洲的圣母放在一边,先说东方的观世音菩萨吧。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观世音是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女性形象,而且观音菩萨有好多好多种化身,有千手千眼观音、鱼篮观音、童子拜观音。特别是小说《西游记》流行以后,大家都知道,这个观世音菩萨不仅美丽,而且真是神通广大,孙悟空收服不了的妖怪,她可以来收服,像偷唐僧袈裟的黑熊怪,还有通天河的鱼精,连孙悟空头上的紧箍,也是她给安上的,而她身边的童子,据说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孩子,叫红孩儿,在观音菩萨收服他之前,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有点奈何他不得。



  不过,那都是小说故事。实际的社会生活世界里,观世音菩萨的影响也很大。在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据说象征地、水、火、风,分别有四大菩萨,也就是地藏(象征地,安徽九华山)、文殊(骑狮,象征风,山西五台山)、普贤(骑象,象征火,四川峨眉山)、观音(象征水,浙江普陀山),如果在民间作一个民间调查,比一比哪一个最有影响,那一定还是观音菩萨,佛教的佛、菩萨、罗汉里面,大概除了阿弥陀佛、弥勒佛之外,就数她最有名了。在很多佛教寺庙里,都有她的塑像,大多是手持杨柳枝,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向人间。



  观世音菩萨的名望为什么这么大,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信仰者的崇拜?这还要从历史讲起,其实,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历史故事很多,里面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为什么他在印度本是男身,到中国变了女身,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他是怎样和中国历史上的“妙善传说”联系起来的,究竟为什么民间把她叫“三皇姑”?她在晚明是怎么和天主教联系在一起,并且代替了被禁止的圣母而被虔诚的教徒崇拜的?现在,就来看看这些历史故事。当然,我希望各位想一想这样几个很特别的问题:第一、观音由男性变成女性,背后是什么原因;第二、在西藏、内地、日本的观音信仰中,有什么文化的差异和背景;第三,观音信仰是如何与中国民间信仰混融的。





2、佛经中的观音是什么样子呢?
  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在公元的第一个世纪就在印度流传。“观世音”梵文音译: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其中前半是观看、显现的意思,后半是声音的意思;“菩萨”梵文音译:菩提萨垂,前半的“菩提”是智慧,后半的“萨垂”是“有情众生”,意思就是以智慧解救众生的大士。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含义就是:视觉和听觉都能感受到的、以智慧拯救众生的菩萨。



  大约在东汉三国的时候,提到他的佛教经典像《法镜经》(东汉安玄译)、《维摩诘经》(三国吴支谦译)刚刚被翻译过来,他被译作“窥音”,到了西晋竺法兰等人译《放光般若》时,他又被译成“观音声菩萨”,而竺法护译《正法华经》时,则叫他“光世音”,这一称呼延续了很长时间。后来,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五品《普门品》才把他译作“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个《普门品》译本盛行,“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才渐渐地在民间流行起来。那么为什么这品经特别流行呢?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大约在4世纪的时候,北凉的国主沮渠蒙逊生了大病,医生没有办法,各种药都不灵,这时有一个印度和尚昙无谶劝他念这个《普门品》,他照办后,果然病就好了,所以他下令全国都读这品经文,于是便流传开来。这个时候,五胡十六国在北方中国天天打仗,各个民族如鲜卑、羌等都进来了,政权更替很快,社会动荡,人们要寻找一种安宁,所以有一个观音出来,很能吸引人们信仰呢。不过,到了唐代初期,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就简称“观音菩萨”了。顺便说一下,所谓“避讳”,就是遇到比自己地位和等级高的人,不能直接书写或称呼他的名字,要缺笔、缺字,或者改字、提行、空格等,这是为了表示尊敬,比如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清朝的时候,也把“玄”写成“元”,“玄而又玄”就成了“元而又元”了,把观世音叫成观音,就是为了避开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



  这个菩萨,在佛教中是显教和密教都尊敬的。顺便再说一下什么是显教、什么是密教。“显教”就是传说中可以公开传授的佛教,古代中国的大小乘各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禅宗都是“显教”,它们有好多道理教育信仰者,虽然也举行一些仪式,但主要是依靠自觉的修行,如戒定慧等;“密教”是秘密传授的佛教,据说有很多技术、方法、崇拜等,秘不示人,只能师徒秘传的,包括中国内地、西藏、蒙古的喇嘛教以及传到日本的真言宗,它们有“曼荼罗”、“阿字观”、“咒语”,有秘密修炼的方法,还有“身口意三密相应”等等,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显、秘,各自都有很多经典,在这些经典里,都有关于观世音的记载,所以是两派都重视的菩萨。据文献记载,在大乘佛教的各种菩萨中,观音信仰最为普及,广泛流传在印度、中国西藏与新疆、日本、东南亚等地,因此有关观音的信仰史事为数最多。在中国佛教徒的印度旅行记像《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等书中,就记载了印度及当时西域各地崇拜观音菩萨的事实;尤其是《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南印度的秣罗矩吒国布怛洛迦山有观音菩萨之灵迹,近代又真的从Elllor、Kenheri及鹿野苑废墟中发现若干圣观音像。其中,Kenheri窟寺中存有诸难救济图、十一面观音像等物,可以证明观音信仰在印度的流行。



3、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那么,这个菩萨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获得大神通力的呢?



  关于他的来历有好几种传说,我只讲其中一种。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常常听佛陀说法,有一天在后花园修行禅定时,有两朵莲花从左右长出来,化为童子,一个叫宝意,一个叫宝上,后来得到佛陀的指引,成为后来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个有名的菩萨。这两个菩萨是阿弥陀佛身边两个胁侍菩萨,据说佛入灭以后,观音将成为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好多观音菩萨头上有阿弥陀佛像。在《法华经·普门品》里,佛陀对大众说,这个观音菩萨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念诵他的名号,可以入大火不被烧,落大水不被淹。佛陀还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过去曾经有千万个贪心的人,争先恐后到大海里去寻找金银宝贝玛瑙珍珠,结果“黑风吹其船舫,飘坠罗刹鬼国”,可是其中有一个念观世音菩萨名,结果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解脱;又比如:世界上有一个满是强盗的地方,一个商队身怀重宝路过,其中有一个人说,只要念诵观世音,就可以不必害怕,平平安安。而且按照佛的说法,如果女子拜观音菩萨,乞求生男,就会“生福德智慧之男”,如果乞求生女,就会“生端正有相之女”。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拯救信仰者是很灵验的。南北朝有名的和尚竺道生在注释《法华经》的时候就说,本来佛教拯救世俗的途径很多,专门推崇观音,是为了使众生都向往一个目标,产生热烈的感情。后来敦煌出土的唐代大约10世纪的卷子中,就有很多对观音的赞颂文字,像用血写的《观音经》里就说,写《观音经》可以使“当今圣主,保寿遐长。使主千秋,万人安乐”,“一切有情,舍种类身,各获圣位”,甚至可以使“凡是远行,早达乡井”。而且观音菩萨拯救世人,又有很多种“法门”,除上面说的最普通的,也是最容易的“念诵名号”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始终怀着慈悲心情看待世界,像《心经》中说的“行深般若智慧”,观照和体验“空”,在心灵中得到超越的感觉。还有一种是念诵咒语,像现在寺庙中常常念的“大悲咒”,共八十四句,据说念诵就会有各种应验。再有一种就是“观想往生法门”,想像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就可能真的往那个世界去。总之,最常见的有念诵名号、造观音像、供养礼拜、念有关观音的经咒等几种,这里包括了在中国所有最简明的解脱修行方式,所以观音菩萨的信仰者就特别多。



  因为观音菩萨受尊敬,所以又有很多传说故事和很多记载传说的书,其中有两类很重要:一种是中国人渐渐编出来的佛教经典,像北魏孙敬德编的《高王观世音经》,以及后来的《观世音菩萨救苦经》等,都是记载他的种种神话;还有一种是记载信仰者传说的书,记载人们信仰他、念诵他,如何可以得到拯救和解脱的故事,像晋朝谢敷有《观音持验灵传》,南北朝时期大约公元5世纪前后刘宋的傅亮编有《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编有《续光世间应验记》,南齐陆杲也编了《系观世音应验记》等等。总之,从公元5世纪前后,这种传说、书籍就已经很流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9 17: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4、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据说观世音菩萨现身的时候,有种种不同的形象,按照《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说,观音菩萨会在各种不同情况和场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像《西游记》里他第一次在人们面前现身,是变成老人的。而密宗经典《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则说,普贤、观音都是释迦佛的胁侍菩萨,还说当时的绘画中,在佛陀的“右厢画观世音坐华座,着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左厢三手,一手执华,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经甲。右厢三手,一手施无畏出宝,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萨顶上有佛”。但是,在佛教的书籍或雕塑中,有十几种最普遍。首先是正观音,又叫圣观音,这是佛教密宗系统里所说的“六体观音”里的总体,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头戴宝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璎珞项钏等装饰。不过,在后来的信仰者那里,还流行有以下几种:

  (1)千手千眼观音。这是密教六观音(分别是: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之一,唐代以后,这种观音形象很多,石窟中渐渐把她当做主要的观音像来供奉,在日本也很多,像京都著名的三十三间堂,里面就供有据说是千年以前木雕的千尊千手观音,很是壮观。其形象,一般是中间的双手合掌,以四十只手在背后伸出,象征千手,左右各半,两两对称,分别手持金刚杵、宝剑、经箧、宝印等,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每一手一眼都有二十五种神通,所以象征着千手千眼。一般来说,这种菩萨形象,头上还要有宝冠,冠上有结跏而坐的化佛像。其象征意义,据《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是表示能圆满普度众生,可以用千手护持,千眼照见,避祸消灾。



  (2)十一面观音。他有十一面相,除了主要的面相之外,上面的十张脸象征十方。据《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前三面是菩萨面,左三面是生气的嗔面,右三面似菩萨面,后一面大笑面,顶上一面是佛面,每一面都戴冠,冠上有佛,观音菩萨左手持串璎珞,手作施无畏印,右手拿净瓶,瓶中有莲花。



  (3)不空绢索观音。绢索是传说中用来绊野兽的工具,不空绢索的意思是永不落空的捕获,指在苦海里拯救众生也是永不落空。这一菩萨形象身披鹿皮,所以也叫做鹿皮观音。这种观音形象是很和善的,但是另有三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十八臂等。据《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中记载:三面六臂的观音,三面各有三眼,正中的脸面很慈祥,头戴天冠,额头上有一只眼睛,但是左面却是怒目突出,鬓发耸起,右面也是蹙眉怒目,狗牙上出,六臂则分别拿着绢索、莲花、三叉戟、钺斧、如意轮杖,以及作施无畏印。



  (4)如意轮观音。这也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因为他手持宝珠、如意、宝轮,所以叫做如意轮观音。他右手作思维相,表示悲悯众生,第二只右手中是如意,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第三只右手中是念珠,表示度一切众生苦难;左手按明山,表示不动摇,第二只左手拿莲花,表示纯洁,能够清洗一切污垢世界,第三只左手拿宝轮,又叫做“轮法轮”。据说,有六臂象征着可以在六道巡游。



  (5)准提观音。也是密教六观音之一。准提是洁净之意,指这种观音形象象征着心性清净,有一个传说也把这种观音看成是过去无量诸佛之母,所以叫“七俱胝佛母”,“俱胝”在梵文中是千万,七千万的意思是极多。据说这种观音可以消灾延寿,念诵他可以家庭和睦、小儿平安,并能治愈各种病症。准提观音左右有难陀、跋难陀两个龙王守护,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以上就是密宗六体观音中最重要的五个。密宗系统的观音形象,大体上都是有印度来历的,也就是说是舶来的,虽然也经过了修改,但是大体还是遵照了印度佛经的。在这六种之外,还有一些,像马头观音,传说这是婆罗门教时代就有的信仰。但是在婆罗门信仰中,观音是一对孪生的小马,即:双马童神,他是善神,可以使盲人再见光明,使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还可以让久不生育的女人生育等等,后来佛教就把这种神话也吸收了,在观音头上加一个马头,所以叫马头观音,也叫“马头明王”。此外,在中国很流行的,还有像数珠手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等等。观音手中拿着杨柳枝,可能受了印度的影响,传说印度佛教相信杨柳枝可以治病,就像中国传说桃木辟邪一样;拿着净瓶,则象征着清洁身心。后来传说中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用杨柳枝在净瓶里沾甘露,普洒天下,沐浴世界。这些形象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有的有一些经典的根据,但是大都受了中国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水月观音,水和月都是最清澈透明的东西,象征着佛教色空空色的思想,人心中的很多阴云,遮蔽了本来澄澈的心灵,而佛教就是要恢复每个人原来就有的澄明境界,像水和月亮一样,阴云散去,便现皎洁,于是中国人按照《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描述,又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就创造了这种形象。水月观音像看上去很安详、很平静。这在中国是最常见的观音形象之一。观音到了中国,就有了新的故事、新的形象,下面就来说一下中国人对于观音的想像。



5、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像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中国关于观音的其它想像,主要是有关马郎妇观音和三皇姑的故事。



  马郎妇观音又叫鱼篮观音,这在古代中国是最普通的观音菩萨形象,是根据唐代就流传的一个故事而来的。据说,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有一个地方叫金砂滩,这个地方的人不信仰佛教,喜欢打猎厮杀,上天曾经想灭绝他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不忍心,于是有一天变化成一个美丽的女子,提着蓝子到这个地方卖鱼,很多人包括这个地方的恶人马二郎都想娶她。她就说,如果有人能够在一夜之间背诵《普门品》的,就愿意嫁他。于是这地方的人都开始背诵佛经,一夜中有二十多人背诵出来。接着她又说,不能嫁二十多人啊,如果有人能在一天之内背诵《金刚经》的,就嫁给他。于是,他们又开始背诵《金刚经》,居然也有十人一天就背了出来。然后她又提出,看谁用三天可以背诵出整个《法华经》。最后,只有马二郎一人做到了,于是她就答应嫁给马二郎了。可是刚一过门,她就因病去世了。人们把她的遗体埋葬以后,过了几天,一个紫衣老僧人来打开坟墓看,里面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一副黄金锁子骨。于是他告诉人们,这是观音大士来拯救他们,因为你们罪孽沉重,又不能听从正确的教诲,所以只好用这种方法来启示,现在你们读了佛经,减轻了罪恶。说完,僧人便飞空而去。于是,人们就把这个观音叫做马郎妇观音,又叫鱼蓝观音,并把她想像成一个提着鱼蓝的美丽女人。像《西游记》里,当通天河的鲤鱼兴风作浪时,她就来帮助唐三藏等人,她提着竹篮,“解下一根束袄的丝绦,将复儿拴定,提着丝绦,半踏云彩,抛在河中,口中念念有词”,原来那鲤鱼本来是观音莲花池里的一条鱼。



  三皇姑的故事大约出现在宋代。据说,有一位国王叫妙庄严王,他有三个女儿,第三个小女儿叫妙善,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儿、二女儿都顺从父亲的旨意,但是这个小女儿却无论如何不愿意出嫁,宁愿吃斋念佛。这让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她关在后花园里,她依然不从,干脆出家为尼,与家庭和富贵断绝了关系。国王于是大怒,派兵去烧寺庙,但是天降大雨,国王怒不可遏,干脆把她送上了刑场,让人把她凌迟处死,但是佛陀却保护她,刀断剑折,最后只好用弓弦绞,传说,幸好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说:“如今西方,除了如来,就是妙善,此等大识智菩萨今日有难,岂可坐视?”于是派了神仙变成考虑,在刑场上把已经死去的妙善驮到山林,“令魂游地府,游遍即还魂”,并把她送到香山,据说香山得通南海普陀。这当然是后来添油加醋增加上去的。据说,九年以后,国王生了重病,无人能医,生命不保,这时有一个僧人自称神医,能治其病,但是需要“无嗔人手目”,这时,变化成僧人的妙善就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治好了国王的病。后来国王与夫人到山上拜谢恩人,才知道空上救命恩人其实就是以德报怨、始终孝顺自己的女儿,于是终于改变了对佛教信仰的看法。而妙善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报答,她献出了手和眼,但成为了拥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



  这个故事,最早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蒋之奇《香山大悲观世音菩萨传》中就有记载,这块碑原藏于河南汝州宝丰香山寺,后来收在陆增祥编《八琼室金石补正》里。故事已经相当完整,其中说到国王病好以后,知道献出手眼的是自己的女儿,于是大为悲痛,“以舌舔儿两眼,续儿两手”,于是生出千手千眼。可见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人具体地说产,也许形成的时间会更早一些。后来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香山宝卷》,据说这是宋代普明禅师编的一个通俗说唱文学作品,佛教通俗讲唱的场合通常是在各种法会、法事中,参加的人很多,有的佛教徒就以会唱、讲、表演著称。这种在通俗宣传中常常演出的作品,渐渐把妙善就是观音的故事,传得更广了。到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赵孟頫的夫人,也就是很有名的管道昇,据说曾写了篇《观世音菩萨传略》,广为流传,好像就把这个故事变成了观音的主要故事,比其他故事都传得广。我们要注意,古代民间流传的很多知识,是通过宝卷、通俗戏文、大鼓书、评弹、快板、相声、善书、皇历等不起眼的东西传播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说妙善是皇帝的第三个女儿,所以,人们也把观音叫做“三皇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9 17: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6、有关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那么,我上面讲了这么多有关观音的传说故事就是为了讲故事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不成了小孩讲故事了。大家还记得我在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几个问题吗?下面就正式进入正题,看看透过观音故事我们能看到哪些有关文化接触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印度本来是男性的观音菩萨,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为什么变成了女性?


  我们看各种佛经尤其是印度传来的佛经,大体上都没有把观音菩萨说成是女性的,比如《华严经》里面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显然是一个男性菩萨,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有一个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说,观音是转轮王的儿子,长有胡子,所以早期一些观音像常常是男子的形象,如隋代的观音像、敦煌莫高窟二七六窟的观音,身材雄壮,有八字须,榆林二五窟中的观音大约是唐代中期的观音像,也有胡子,直到北宋初期的观音像还长有胡子。在印度、西藏的各种观音像中,也说不大清楚是男是女,因为本来佛教的各种佛像就不太显示男女的特征,但是,大体上从密宗一系的观音,大约还是男像,像现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八字胡子。



  不过,很早也开始有女性观音了。最早出现的关于女性观音的传说,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据《北齐书》卷三十三《徐之才传》说,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大约在隋代,这种传说已经流传很广了,到唐宋以后,汉地的观音像,渐渐就大都成了女性了。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有善财童子和龙女侍从的观音像,一个是所谓的渡海观音,因为传说中他住在南海普陀山,要拯救世上的众生,就要渡海,而且她也保佑着渡海的船,像妈祖一样。无论哪一种,都成了慈祥、美丽、和气的女性,让人看上去就有亲和感,甚至有的想像中,还把她变成一个普通的妇女。比如《西游记》第八回《观音奉旨上长安》第一次出现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说她“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第四十九回写到孙悟空等三人去南海请观音菩萨来救师父时,看到的也是“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温腰束绵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观音从原来的男性变成女性呢?这方面有很多推测。法国一位有名的学者石泰安对此还有专门的研究,甚至还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但是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清楚这里面的问题。有人说是妇女具有天然的同情、温柔、善良、母性,使观音由男变女,像印顺法师就说,女性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男人,女性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性的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但这恐怕是一种想像,因为佛教、道教中神也有很多,那么,为什么其他也承担了拯救世人的神不由男变女呢?也有人说,这是男性中心的社会想像,把观音想像成美丽的女性,可以满足男子的向往,在对观音的想像中寄托了男子的欲望。这恐怕也是一种凭藉理论的推测,因为这种崇拜和向往,已经离开观赏太远了。而且在古代中国,恐怕对于男性来说,没有那么严厉的禁欲限制,他可以从其他很多渠道得到欲望的满足,不必藉观音来偷偷地满足对女性的窥测欲望。特别是,在印度、西藏,同样也有人有这种相同的愿望和欲望,为什么偏偏到汉族地区后,观音就由男变女?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是,在观音的形象变化中,体现了不同文化接触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观音为什么用渔网呀?按照法国学者的研究,这是来自《世袭传智未定经》中湿婆的故事,据说湿婆的弟子塞建陀偷了秘密经文,并把它扔在海里,经文被鱼吃掉,湿婆就以saktijala(神力网)捕鱼,取回经文。但是是不是这样呢?也许并不很确凿,只是一种猜想。不过,观音住地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过去在佛教经典的传说中,观音是住在南方补怛洛迦山。《华严经·入法界品》说那山里四面岩谷之中,山泉清澈,树木郁郁葱葱,香草就向右旋,铺满地面,十分柔软,观音菩萨就坐在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给各种菩萨说法。这个补怛洛迦山,据说是在南印度,又叫普罗多山,“补怛洛迦”、“普罗多”的意思是光明。但是,到了中国,菩萨的住地,就由南印度转到了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传说在唐代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和尚慧锷到五台山进香得到观音像,他路经四明(今宁波)回国,船到普陀时,居然附在石头上走不动,众人就相信,这是观音离去的时机不成熟,应当留在普陀,所以便把慧锷请来的菩萨像留在岛上,并建了寺庙。也有传说说,这是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的事情,船载观音像,到这里不能前进,发愿在此地建寺,于是船自己漂到了观音洞这里。这当然都是传说,像杭州飞来峰一样,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菩萨居住地的人为移动?这和建立本民族宗教信仰,或者和汉族改造宗教传说有什么关系?很多宗教传播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信仰不能转变,不能走样,一定要强制“原来旨意”,也就是原教旨或称基本教义,像早期佛教就为了出家人能否拜皇帝,天主教就为了中国可不可以用“上帝”这个词,有很多争论。其实,只有适应传教地区的民族文化习惯,新宗教都有可能生根开花,像观音菩萨就是这样的例子。



  一开始我就说到西方的圣母和观音形象的相似,那么究竟两者有没有关系呢?1940年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方的文艺复兴和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就指出,1515年前后,欧洲人Jean Perreale在制作圣母像的时候,已经受到了东方观音形象的影响,比如:瓜子形的长椭圆脸,合十的动作等。这一说法是否可靠还不好说,不过,我看欧洲的一些圣母像,真的仿佛是观音,也可能确实受到过影响。同时,有一点是很确实的,就是中国的观音信仰确实也帮助了早期的天主教徒。法国学者德贝格在1974年发表文章就说,16世纪泉州制造的观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来掩盖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加州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所收藏的一张明代中国刻印的圣母像,就很像观世音。在天启、崇祯时代,曾经有抵制天主教传教的风气,虽然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很支持天主教传教士的事业,而且尤其喜欢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在社会文化习惯很深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不太相信外来的宗教,而且外来的宗教要人相信自己的主张,也最好是借助本来就有的资源。所以在沿海一带如泉州等地,就有人用观音比附圣母,用观音像代替圣母,还有一张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所收藏的17世纪的中国版圣母画像,就是把水月观音的形象用在了这里,头上戴的是观音的风帽,头后面有月轮,穿的也是中国式的衣服。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日本,我在日本的时候,曾经去过长崎的大浦天主堂,那时有一尊玛利亚观世音像,日本人虽然绝不像中国人那么固执,不过在皈依天主教的早期,一些坚定的信仰者也常常把观音像当做圣母来想像,特别是在天主教信仰被禁的年代。传说在禁止洋教的二百多年中,他们就是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当做圣母玛利亚来默默祈祷的。所以,文化接触中常常要依赖转译,这并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转译,几乎对所有异族文化的事物的理解和想像,都要经过原有历史和知识的转译,转译是一种理解,当然也羼进了很多误解,毕竟不能凭空,于是只好翻自己历史记忆中的原有资源。就像洪秀全梦中的天主是照着中国皇帝加上道教天尊的模样翻译的,最初听说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人则把它画成《山海经》中的怪物,这就好像古代中国借了传统的龙、马、鹿、牛形象,把异域的长颈鹿想着想着,就想像成了麒麟。



  第三个问题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宗教之间,其实也可以互相沟通,甚至互相借用各自的神灵的。除了天主教曾经用观音来代替圣母之外,比如说,观音菩萨和福建广东、台湾地区的妈祖,常常是可以互相借用来想像的,甚至还有“观音妈祖”的叫法;像道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也常常被画成观音的模样,比如“送子观音”。



  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的来回答一下:
  第一,在中国的信仰者这里,灵验是第一位的,在普通的信仰者中,并不特别严格地去区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间宗教,所以中国的民间信仰多少有点实用性,所谓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是好猫,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在中国,宗教并没有特别的超越世俗的独立立场,所有宗教都在皇权的笼罩之下,不像西方宗教的神权那样,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的皇权对抗。比如: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刻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虽然是宗教性的图像,但是还要刻上“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之类的话,然后才是“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特别明确的权力范围。所以,在中国宗教之间的界限并不很清楚,宗教之间的“排他性”也不很强烈,按照宗教内容来讲,就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神圣”的崇拜对象,没有不可通约、彼此冲突的“原旨”,所以,从来没有过宗教性的战争,像所谓“十字军东征”、“新月对十字架”、“伊斯兰圣战”等。但是,其更深层的因素,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0 1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啊,呵呵。

对葛先生的比利时游更感兴趣,从他的兴趣以及实际情况看,St. Peter's Church大概是鲁汶那个吧?也挺出名儿的了啊(也算是世界遗产(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钟楼)呢),另外既然叫church,总不能太大了,呵呵。鲁汶二战时候被炸得够呛,可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02: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先生說“在中国的信仰者这里,灵验是第一位的”,果是切中要害。但要說“在中国,宗教并没有特别的超越世俗的独立立场,所有宗教都在皇权的笼罩之下,不像西方宗教的神权那样,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的皇权对抗。”,可以去看看武王伐商之後做的第一事是什麼就知道此說為謬了。
另外,文中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
“了唐代初期,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就简称“观音菩萨”了。”,早有人對此說做出過反駁,在唐代之前就有“觀音”的稱呼,并非完全是為了避諱。
“不过,很早也开始有女性观音了。最早出现的关于女性观音的传说,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据《北齐书》卷三十三《徐之才传》说,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這個分析邏輯有誤,句子說“變成一美婦人。。。食頃,變為觀世音”,也就是說觀世音的形象不是美婦人,不然為何還要再變。如果我們把句子當中“變成一美婦人”換成“變成一老頭”,可能性完全成立,因為觀音可千變萬化,但我們不會因為他曾變成一老頭就認為他老年化了,所以認為在南北朝時就有女性觀音的觀念,就單單這條證據是不夠。學界基本認為觀音女性化的流行是唐宋後的事。
最後葛先生既然提到了Rolf Alfred Stein 先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6: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aquoibon真是方家,人言园地藏龙卧虎,固然不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8 18: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懂了不少啊!确实是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21: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在下了解 觀音初乃男像 後來演變成女身的 古代宗畫中有很多鬚眉樣觀音造像 藏畫唐卡中亦多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21: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游记》中,完全是把观音当做美女来描写的。像“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翔”,“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另按民间习俗,观音负有“送子”之责,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爱神”,清初大美人陈圆圆就有“四面观音”的称谓。而西天诸佛中,道性高,佛性强的人不少,为何却偏要观音这个美女来引渡真经,作者吴承恩看来有那么一点意淫成份,只不过格于礼教,下笔就打了折扣,然笔之所书,情之所寄,难免就留下点蛛丝马迹,让人揣测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0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贴说到了「意淫」观音,这个是有故事原型,可以溯源。属佛教「性爱」法门,以美色为方便。

晚唐(九世纪前半)李复言(775 ~ 833)《续玄怪录》,观音先示现为一延州妇人,「白皙颇有姿貌」,淫荡的娼女形象、人尽可夫。此女死后,经由一位胡僧点醒,世人方知原来是位「慈悲喜舍」的圣女——开棺证明,果为锁骨菩萨「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

此处菩萨还未指明为「观音」,故事尚在雏形階段。後来这个类型的观音「应身」(应身:随缘教化,应他人不同的根性而化现的佛身,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应身),就称作「马郎妇观音」。马郎妇的称谓,要在後来宋代的流传中,才添加名姓。道破马郎妇为观音化身,也要到北宋,两者的关联才明朗。

宋代「马郎妇」故事。
北宋诗人黄庭坚( 1045 ~ 1105 )诗云: “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

北宋叶廷圭《海录碎事》:「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故事开首,即说马郎妇为「贤女」,与她交合,可治愈「好色之疾」,欲可止欲。除了身体上「慈悲喜舍」之外,增添道德上的义涵。且该篇,没提到女子色貌。
叶庭圭:(一作廷珪),字嗣忠,號翠巖,甌寧人(闽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宋徽宗(1101~1125年)。

南宋初期《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沙门祖琇撰(隆兴:南宋孝宗第一个年号(1163),孝宗是南宋第二个皇帝),卷第二十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陕右…马郎妇风韵超然,姿貌都雅…但有聪明贤善男子能诵得我所持经,则吾愿事之。」美妇手持佛经,欲娶她的男子,都必须能背诵她手上所持之经。一位马氏子通过测试,得娶美妇,可是「客(筵客)未散而婦命終,已而壞爛」还没圆房,女子就死了。葬後,一老僧出现,开冢启棺,「見其屍已化,唯金鎖子骨。」僧於是开示,这是圣者以方便法門渡化愛欲重的人。

「鱼篮观音」正式登场:
明初宋濂(1310-1381 )《鱼篮观音像赞》「 予按《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挈篮鬻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唯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死,死即糜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冢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

所引《观音感应传》内容明显承继了前面故事的基本架构。
提鱼篮鬻鱼的美艳女郎,开出条件完全同於《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的「马郎妇」。欲娶渔女的男众必须叁加擂台,比赛背诵佛经。一夜之间能背《普门品》者,有二十人,接着背《金刚经》,又刷掉一半人。最後,三天内背出《法华经》者,仅一位马姓男子胜出。可惜一娶进门,艳女就死了,一死身体即刻就腐烂,只好赶快葬了她。接着,出现一僧人,点出这个女子是观音示现,来渡世人,启冢開棺证为一锁骨观音。

故事特色:女子身份改为渔妇,挈鱼篮,称鱼篮观音。鱼篮观音明初已经流行。《西游记》第49回「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云:「未梳妝的菩薩」暗示为一个美人,「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回末提到「善圖畫者,傳下影神」,「魚籃觀音图」中该是个提着紫竹篮风情万种的美妇。

女神与神女
观音透过「美人计」,色诱男子上钩,所谓「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这个方便法门在以毒攻毒,以欲去欲,红颜即白骨,以此钩牵入佛门,悟出「色即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依机缘说法,有人从「色欲」看破世间,有人从「科第爵录」看破名利,总之为一「欲」字。

鱼篮观音救贖的對象為男性,且是底层市井小民。故《法華經‧观世音菩萨普門品》强调: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为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5: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贴,解释贴中几个词:
何谓「锁骨菩萨」?「延州妇人」开墓,现锁骨,为何就称菩萨示现?
何谓「黄金鎖子骨」?「黄金」所指为何?
引文:
「僧以锡拨开。见其尸已化。唯金锁子骨。」《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沙门祖琇撰。
「启冢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宋濂《鱼篮观音像赞》

黃金鎖子骨:並非骨化成金,指骨呈黃金色。
「锁子骨」当指骨的「样貌」,「骨节相钩,犹如锁连。」

「鎖子骨」為何成为得道者的象徵?

《长阿含经》卷第一,说太子诞生後,相师来替太子看相,说太子有三十二种相:
「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
第八相即为「八者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

有「有三十二相」的人,在世俗世界,当为转轮圣王。倘若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的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興編年通論》卷22,「马郎妇」段落,原引《隆興編年通論》CBETA 電子佛典,该段有脱落、有误字,改正、重标点後,先放这个贴中,以後或可以重写一新贴。
◆方至而妇谓曰。适以应接体中不佳。且住别室。俟少安。与君相见未晚也。马氏子喜。顿之他房。客未散而妇命终。已而坏烂。顾无如之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6 23:14 , Processed in 0.36579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