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jqz1

[【其它】] “人间四月天”有奖读书活动评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2 04: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颠倒梦想于2013-05-16 19:51发表的 :
标准:
1.人心、常识(作者们所写的很多人,本人并不熟悉。遇太过陌生的,也就查找下网络,基本只是依着本人的常识、感觉)。70%左右。
2.是否是他/她自己的(此处的“自己”,更多的是指是否流于空洞、瞎嚷嚷)。30%左右。
3.其他
----------------------------------------------------------------------
.......


再聊聊我看到一些材料,英国和德国的运筹思路:

当年希特勒上台后准备恢复德国的海军,那么他准备要好好和英国海军做个竞赛,于是德国就开始造舰,那么德国船舶设计生产研究了这么几块:
第一同时代英国设计
第二一战教训
第三一战胜利国对德国的限制条件

那么德国决定走精兵重点路线:

第一加强舰艇抗沉性的设计,这是研究英国舰艇特点后的结果
第二加强武器集成程度和威力,因为战胜国对德国舰艇吨位有限制
第三小批次逐步改进,一次不成批建造,用小步伐培养和扩大德国造舰人才

但是德国的这种思路有个问题,就是制造周期长,武器强调威力集成后生产难度就上来了,因为处于改型时代大批量生产的因素考虑不多,因为德国希特勒当时也不认为德国海军马上就要比拼英国海军。德国这种思路为日后失败埋下伏笔。

英国看到希特勒恢复舰艇建造后,马上就开始做军备竞赛的准备,首先全球布局加强了属地的配置,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印度包括地中海都全球加强配置,还有造舰也开始成批量准备,还加强了和美国的技术人才交流,英国输出了当时不少自己研究的先进技术给美国。

二战开始后,英国把大部分资源跟美国共享,依托美国的巨量生产能力,美国造舰吸取了这么几个来源:

第一英国的技术(包括雷达技术)
第二一战德国建造潜艇的批量分段大量生产的经验(这是德国首创的)
第三技术扩散到有能力承接的企业,全美到处是舰艇部件生产企业生产工厂

美国的战时动员速度很快,到了1943年以后,美国造舰速度远远超过了船舶的损失,到二战结束时候,美国全球海军规模到了历史上最高,德国因为忽略海军空军建设,最后失败也是不可避免了。
英国全球属地的物资和美国生产的物资通过海路大量投放到苏联战场和欧洲非洲战场,德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也被美国英国战略空军炸的乱七八糟


德国当时工业还没有完成全部动员的体制,所以开战到了1942年以后才开始转入全面战时体制,就舰艇而言,希特勒从来没有认真安排过海军的生产和研制,同时纳粹德国对战略空军和雷达的用途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说白了就是德国当时以为自己凭借陆军就能搞定,把战争限制在一定范围,最后和英国媾和,全面剿灭苏联作为彼此共同目标。


所以就运筹安排来说,英国当时就是比德国要好的甩德国好几条街道,英国一战留下的就是一个财政烂摊子,加上有美国的虎视眈眈,英国一直就疗养战伤避免尽早和德国开战,所以有所谓绥靖政策,本质上就是英国手里当时不是好牌,没有德国二战前当年的上升劲头

但是二战英国最终胜利了,大英帝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战略运筹人才层出不穷,还保持了帝国的基本水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6: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委福利全部发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的辛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3 1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相关链接:
“人间四月天”有奖读书征文活动
“人间四月天”有奖读书活动评选
人间四月天有奖读书征文活动颁奖礼
人间四月天评选结果.rar (3 K)
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 ≮读书参考版≯块欢迎您


相关花絮(部分相关的热烈讨论):
※颠倒梦想的精彩点评
cicerocicero:读好书、好读书
hzyuan:文笔是个动态的概念
浣花溪主人:提出几点商榷
颠倒梦想:有时候俺也是比较温柔啦 ^_^
颠倒梦想:我们只能做自己,却又最难是自己
zs2k:天外飞仙还是有迹可寻
henry2000888:也申明一点
henry2000888:英国作为一个帝国,近代以来,算是一个最成熟最理智的帝国
henry2000888:大英帝国的撤退和美国的新霸主地位的诞生
henry2000888:戏剧再吸引眼球,终究只是戏剧
henry2000888:英国和德国的运筹思路
马赛夫:“花开,是花在吟唱;花落,是花在叹息”
马赛夫:整理出下表是为了方便查看
我眼里历史上伟大帝国的标准

参赛作品汇总(有效参赛作品13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眼中的纳兰性德
2、我眼中的赵治勋
3、我眼中的苏轼
4、我眼中的冯梦龙与《智囊》兼及《智囊补》
5、我眼中她们的爱情和婚姻
6、我眼中的何绍基
7、我眼中的1944年和1945年的四月天
8、我眼中的的林徽因
9、古代博物学巨擘——我眼中的吴其濬
10、最难风雨故人来——我眼中的民国报人邵飘萍
11、千古义丐―――我眼中的武训
12、我眼中的托马斯·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wmv=1]http://hhjj.gov.cn/tp/06.mp3[/wmv]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3 14: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晚了,这里还是很热闹的,

看了颠倒兄的点评,确实非常中肯,别的不说,就拿俺写得那篇来说,竟然能得到颠倒兄如此的眷顾,真的是受宠若惊。颠倒兄提及的题目修改,确实应该如兄所说,应该加上个词人,再次感谢颠倒兄的点评。

另外也对其他几位评委的辛苦表示衷心的感谢!

能得到奖励实在是汗颜的,受之有愧,再次感谢大家的抬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0: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5楼zs2k于2013-05-21 01:23发表的 :

毒舌兄这么一说,不管同不同意,总算有些明白了,如此,请允许我修改上面说过的话如下:尽管跳跃性很大,毒舌兄的天外飞仙还是有迹可寻的,承教了,谢谢毒蛇兄。

关于农科院真实的故事,我认为比较类同时下讲得很多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对此我说三点意见:一是我认同当前全科医生不是多了而是很少,缺口非常大;二是全科医生是相对的、有限制的,不同行业限制条件不同;三是全科和专科应有一定结构平衡,一味强调全科比如要求基本都是恐怕不是进步是退步。纯属个见,供参考。

关于植物和农学元老,我不敢说吴其濬没有农学方面的贡献,但与其对植物学的贡献相比不成比例,就是与吴在本草学、药物学甚至矿物学方面的贡献相比也差距很大。

关于蔬菜和庄稼,据说作者曾经种过,不过算不算“真的”种过就要看“真的”标准是什么了,嘻嘻,不会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吧,所以然又是什么标准呢?老农、技术员、农艺师、农技研究推广员?

我理解毒蛇兄的毒舌,我也尊重毒蛇兄的毒舌,所以对毒蛇兄认为、感觉的部分,我一定会本着有则无则的原则认真分析虚心接受。但对毒蛇兄由此推论出的一些背离事实的东西,实在不好苟同。

比如说作者写植物写的空洞这个是很有见地的,但因此推断说作者没有种过蔬菜和庄稼真的不敢苟同,就算强调一般种过和真的种过不同也不敢苟同,为什么?
在我看来,“真的”种庄稼和植物知识丰富没有必然联系,在我接触过的农民和农技人员中,绝大多数植物知识,至少是植物种类知识比较贫乏,一般就农村而言,植物种类知识按丰富度排序,首先是采药的农民和好奇心强的农民、然后才是农技人员、普通农民。

不相信可以自行去考察,建议考察植保工作者,杂草是其工作对象之一,亲们不妨看看认识100种农田杂草的植保工作者有多少,占多大比例。

请允许我借用毒蛇兄的比喻,我可以同意所写的恋爱小说很糟糕,但因此推断别人没有谈过恋爱逻辑上讲不通。当然当然,如果毒蛇兄仍旧要打“真的”擦边球那又另当别论了。

唉,南辕北辙,累。
试着再回一帖吧。不是想着你能明白,只是希望某位旁观者可以生出些感触。
我从头到尾只讲一个字:“真”。你写这文字的出发点,你的投入、以及投入的方向。
不知道老兄是不是史学界的,但是史学界写科技史、尤其是近现代、当代的科技史、经济史、工商史(经济系、管理学院往往抢着写了,但是往往也惨不忍睹),那是极其吃力的,还经常写得颠三倒四,为啥?史学基本上被边缘化了。为啥?
我要求比较高,但还没到求全责备的地步。既然有人挑了那么难写的一个题目,那就得来些真的。情情爱爱,风花雪月,这些没啥,但是事涉国计民生、政治、战争,我是苛刻的,甚至是很苛刻。

别说框架太多,多些问问,他的实际动能、实际效能。不要回过头来,依着今日的框架去接续。中国很多产业的第一家工厂都是宁波人办的,难道就需要由此而大赞他们?没必要,因为其实际的效能其实并不高。历史是很实际的,现实也很实际。有一个大家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经常有人会说,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xxx,但是其实知道的人还真不多,这种情况,在专业圈里面的介绍尤其多。这是一种习惯性地夸大与疏离。

若是笔者种过,当更加有些感觉才好。可惜,我还真感不到,只是感受到了不少书生气,而且是比较圆滑的那种。为什么非要环环相扣上去那些东西?种庄稼不是很实际的东西?过些年,这里老一辈种庄稼的方法,可能就会消失了一些了,我想全国也都差不多。想着古人怎么样让粮食增产了,怎么样让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这不是很实际?如果他创办了啥学院,然后影响了几个人,那也是很实际。植物学,如果只是接续下国际,泊来些东西,我觉得是无聊的,而且无聊透顶。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引进了科技、科学的方法,意义重大……
爱因斯坦的伟大需要歌功颂德三代?甚至十八代?
唉,“物”念太强了吧,也太过形式化。世界是生动活泼的啊。

本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极度政治化的地方,很多东西的意义,还真是没那么大,真的大的,得实际些,可以实实在在感触到才好。

关于此一话题的终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henry2000888于2013-05-21 07:50发表的 :

我觉得您的看法很成问题,所以我也申明一点:

第一:二战是一个历史总结,算是机械文明时代欧洲大陆争霸战的一个终结点,这个战争战前已经分出结果,二战不过就是履行一下手续,大英帝国虽然战略人才辈出无奈制造优势和财政原因最后选择自己的接力备份美国作为最后的战略盟友一起参战,希特勒知道美国其实在英国背后,一直试图保持和英国沟通,用所谓消灭苏维埃来拉拢英国美国,其实就是害怕英国美国最终联手压垮德国,这二战前就是明摆着的事情了,呵呵

第二:大英帝国承袭就是古罗马希腊的衣钵,盎格鲁撒克逊文明脱胎三大文明的滋养:北欧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这前后传承的关系加上历史经验总结,英国确实是历史上最成熟最机智的一个庞大帝国,连美国基本上也是在二战前受制于英国的设计,不是我拔高英国的地位,英国确实战略设计一流。

第三:何为机诈,二战历史本来就是一部计算的历史,计算包括两层面:战略计算和基本事物计算,这两个层面,展开看:

德国因为搞种族清洗迫害知识分子,损失的就是智力资源,自己丧失了潜在的智力资源和道德高地
英国美国牢牢把握科技高地,同时宣传对头,收留被迫害的大量智力人才,最后打败德国
苏联属于逆天的自我发展类型不过因为亏欠知识分子太多,搞内部清洗的恶果最终成为流星一样的国家

看历史书籍当然要看背后的算计和基本事实演进的逻辑,碎碎念:我可一直都是用二战时间和国别的次序交错表达的,读后感也有表达的自由吧

我不知道您从事什么工作,我认为既然读后感可以不限题材,我也不期待您能看过多少,不过不欣赏您的论断,太过主观,因为您是评委,我当然尊重您的结论,但是表达一些我的看法

henry兄的文字,动辄一堆,在下就捡这个回复一下,其余的,不多回复、讨论了——没有见过争论可以改变对方的,但是争论确实会对一些观众产生影响,他们是我回帖的动力。

首先声明一点,有一点对你是不公平的——在对前面那位仁兄说的时候也说过——,就是我对于谈论政治、战争是很谨慎的,对他们的言论、行动的评价是苛刻、很苛刻的。那是天下公器、大事,可以就着实事批判,但是不要随意指点、随意筹划。当然,你会说,那是公民的权利,呃俺扯的不是这个,俺说的是,公事当有公心。赵括那样的队友,我很怕。
所以shalier虽然圆滑、些许偏激,但是依然给了一个相对高的分,因为那说的是她自己,说的是小事、私事。私事可以宽容些。

=======================================
现在开始具体说你的文字。
一、你里面的terms太多了,单单看你这里的文字,什么“机械文明时代”、“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北欧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你自我感觉还真好。还没看见过一位好的思想者、作者可以这么随意地使用terms。因为terms不好使。你真的了解你使用的这些terms?

二、“这个战争战前已经分出结果,二战不过就是履行一下手续”。你凭啥这么说?以前写史,太过强调个人、随机的事件;今人写史,却又走到了另外的极端,规律来规律去,然后点缀些经济啊什么的。你还真以为二战就这么简单?二战跟一战紧密相关,据我了解,国内对于一战的研究极少,好的材料、典籍翻译过来的我还真没怎么看见,这位老兄难道有看过那些原始材料、接近于一手的二手材料?那还真得给我们好好介绍下啊。给你透露个小道消息,台湾有一本研究一战的翻译过来的好书,那作者的“二战史”我们翻译了,但是我们就是无视那人写的“一战的东西”。一个人得有何等地自信、自大才能这么随意地下这么个结论?当然,也可能是何等地轻浮。

三、下面的什么英国财政、制造,却看不见人心、人情的干瘪叙述,真是提不起精神来反驳下。“希特勒知道美国其实在英国背后,一直试图保持和英国沟通,用所谓消灭苏维埃来拉拢英国美国”,这得多少奇葩才能如此信誓旦旦地说?老兄,史学是最严谨的,你的材料在那里?你不能替别人来决定思想,虽然你可以揣测,史学不是人间大炮,随时开炮。
还有那文明论,也太彻底了吧。最奇葩的文明决定论学者,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你有机会可以用这话对着某位从南大调到了北京某大学的先生说说,看看人家吐血不吐血。他是文明决定论的支持者。
对于那些有人生经历的将军们,看见这样材料,可能更加吐血吧。而那些小p孩,或者类似孟烦了老爸那样的书呆,怎么样跟他们说,也是没辙。不过有一点要承认,当小说素材还真的不错。


=======================================
读后感当然可以不限题材,但是要对得起选材。在下也没做啥特别工作,只是还是接触过一些人与事的,不知这位高亢激昂的老兄可曾好好地管理过一两个人?可曾实实在在地、通透地了解、接触过社会?可曾老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我向来不会因为某人看过很多书就高看了某人,反而很可能因此而生出警惕——那家伙很可能是书呆子。这位号称博览群书的老兄,跟你说,其实看没看过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可有一颗平常心?你可曾真的在事上磨炼?而不是天天激情高昂地YY?小说家才需要天天做白日梦,胡乱想象,反正他们也起不了多大破坏。

=======================================
“言之实者无奇,无奇则难听,故天下多奇言,而言兵为尤奇”
“奇言漫衍于天下,而天下反皆以奇为常,是以下未知兵而习为多杀之术,上未用兵而先有轻杀人之心”
《叶適集·水心别集》
如果lz要穿越的话,可以选择明代和宋代,那两个朝代,文人都可以口无遮拦地乱说。
结了,各位看官,散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2: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颠倒梦想于2013-05-24 21:33发表的 :


henry兄的文字,动辄一堆,在下就捡这个回复一下,其余的,不多回复、讨论了——没有见过争论可以改变对方的,但是争论确实会对一些观众产生影响,他们是我回帖的动力。

首先声明一点,有一点对你是不公平的——在对前面那位仁兄说的时候也说过——,就是我对于谈论政治、战争是很谨慎的,对他们的言论、行动的评价是苛刻、很苛刻的。那是天下公器、大事,可以就着实事批判,但是不要随意指点、随意筹划。当然,你会说,那是公民的权利,呃俺扯的不是这个,俺说的是,公事当有公心。赵括那样的队友,我很怕。
.......

我觉得你不用拿你的所谓标准来吓唬人吧:

第一所谓了解有深浅之分,没有你所谓的黑白二分的绝对之分,所谓文明其实落到实地都是运作的人群整体成果,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也没有你所谓神秘不可触碰的禁忌,我就是不了解细节也起码知道时代生产要素水平还有就是重点事实。
第二二战是机械文明时代矛盾的一个爆发点,要追溯那可以往十九世纪十八世纪都没有问题,根本就没有你所谓什么没有一战材料就不能做所谓分析判断了,要知道这不是玩学术答辩,这是意见交流,不要总是拿所谓素材权威来压人,这点上我们不是上下级,用不着给我上课。
二战当然是履行二战前博弈的结果的一次终结手续,看看蒋介石何等精明的生意人都知道只要拉着美国英国参加战争就稳赢不赔了,这么明显的事情还用你要找所谓一战权威材料才能有这种结论吗?哈哈,就连希特勒下达击船令的时候都交代尽量不要触碰美国人,这个事实我想你自己谷歌一些也很清楚吧!看看美国战前生产能力和德国生产能力不就行了!

第三欧洲的绥靖政策和美国战前的假装中立,这些都是给谁做出来的呢,英国卖了这么多利益是为了养着希特勒咬自己吗,分析分析就能有些结论出来了, 你以为弄个读后感要跟做史学论文一样要求嘛,你的标准还真是二元化的厉害啊!
-------------------------------------------------------


我管的人不会比你少多少,不用在我面前摆谱,倒是你对于我提出一些东西真的是不了解,估计你也没有兴趣了解吧,哈哈



最简单的我让你读读蓝血十杰,貌似你的这段回话里面也看不到什么素材,要知道这是二战实际运筹的一个革命,甚至可以说今天我们全球军队的信息化的滥觞就源于二战中间的这些成果,美国的制造业战后的发达也是跟二战中间产生的这些新的革命性管理组合资源模式相关。


你接触到什么层次的人和事情,这我管不着,也不喜欢你用你的所谓经验来先入为主,你的经验只能代表你过去达到一个高度,不过你的高度不是我们大家必须满足的高度,还有不用拿所谓材料来压人,这点上大家都是一个起点,你的所谓经历代表不了什么,更不要拿你的所谓认识来强求大家和你一致,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来树立你的所谓权威,我只能佩服你的所谓属下真是够柔顺了,估计这些未成年的巨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什么英国财政、制造,却看不见人心、人情的干瘪叙述,真是提不起精神来反驳下。“希特勒知道美国其实在英国背后,一直试图保持和英国沟通,用所谓消灭苏维埃来拉拢英国美国”,这得多少奇葩才能如此信誓旦旦地说?
=================================

这事很简单:

第一:二战前德国生产能力和动员能力物资能力都不足,但是占据整个欧洲后拥有的当时的战略物资和生产能力上来说,纳粹占据的欧洲基本上能和前苏联和美国有抗衡的实力了,希特勒自己停止了渡海作战,转头面向苏联。你觉得以希特勒的智力是要连英国美国苏联一起灭了更合理还是一个个吃先稳定一个吃一个更好呢,你做过管理吧,你如何解决这个选择问题呢

第二:二战中间德国和英国和前苏联的秘密谈判的管道一直都存在,当年德国纳粹的二号人物赫斯还很奇葩的跳伞到了英国,你觉得是希特勒纳粹奇葩呢,还是双方真媾和也好还是战略互相欺骗也好,这些奇特事件背后英国和纳粹其实对前苏联都有觊觎消灭的心态,这点上面双方确实有理论和现实需要的基础啊,你应该知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里面的大目标是什么吧

第三:美国的武器租借法案是二战初期美国没有公开宣战时刻颁布的,这个法案对谁有利,希特勒能享受这个法案吗,如果不能,你觉得美国是站在谁的背后默默支持呢,这些东西都是百度谷歌随便出来的,咋你老的眼睛就非要啥海外原始权威一手材料呢,你的这管理做的可真是极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4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颠倒梦想于2013-05-24 21:33发表的 :


henry兄的文字,动辄一堆,在下就捡这个回复一下,其余的,不多回复、讨论了——没有见过争论可以改变对方的,但是争论确实会对一些观众产生影响,他们是我回帖的动力。

首先声明一点,有一点对你是不公平的——在对前面那位仁兄说的时候也说过——,就是我对于谈论政治、战争是很谨慎的,对他们的言论、行动的评价是苛刻、很苛刻的。那是天下公器、大事,可以就着实事批判,但是不要随意指点、随意筹划。当然,你会说,那是公民的权利,呃俺扯的不是这个,俺说的是,公事当有公心。赵括那样的队友,我很怕。
.......




百度: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十三亿美元的物资。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十亿美元援助,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美国于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于下风。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联邦国家(占约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苏联(占约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华民国等,共38个国家,总值达五百亿美元。



==============================




纳粹副首
Rudolf Walter Richard Hess(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1894.4.26——1987.8.17)


赫斯激起希特勒对地缘政治学的兴趣,笔录了希特勒的名作《我的奋斗》。不仅如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赫斯是《我的奋斗》的作者之一。因为赫斯调整过希特勒的一些构思,对全书的内容提出过建议,对文字作过某些修改,对某些部分作过删节并加进赫斯的某些观点

1941年5月10日下午,赫斯与妻子伊尔莎·赫斯匆忙告别,在副官、传令官、保安官和司机的陪伴下驱车来到德国奥格斯堡机场。赫斯换上德国空军尉官制服,留给副官一封如果赫斯离开4个小时之后仍未返回就得尽快转交希特勒的信件,然后单独驾驶业已准备就绪的Me110战斗机飞往英国苏格兰,其时为中欧时间17点45分。当晚23点09分,飞临苏格兰的赫斯伞降在汉密尔顿公爵住宅区所在的格拉斯哥附近。飞机坠毁的巨大响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农场总管戴维·麦克莱恩找到带有轻伤的赫斯并将其带往农场。赫斯在路上用英语对麦克莱恩说:“我是德国人,我的名字是艾尔弗雷德·霍恩上尉,我是来此执行特殊使命的,我想向汉密尔顿公爵提供重要情况。”赫斯先后被带到吉福诺克国民自卫队总部和格拉斯哥,一再申明要见汉密尔顿公爵。5月11日,赫斯终于和业已担任皇家空军某歼击航空兵群司令的汉密尔顿公爵上校相见,公开表明自己就是鲁道夫·赫斯。赫斯说明自己在执行人道使命,元首并不想征服英国而是要实现停战;元首认为德国将迅速赢得战争,而赫斯想停止这种不必要的流血,建议德英双方共同讨论可行的和平方案,同时转达希特勒的和平条件;要求英国国王保证赫斯的行动安全和自由意愿。5月13日至15日,英国前驻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伊冯·柯克帕特里克爵士奉政府之命数次与赫斯接触。6月9日,英国大法官西蒙勋爵亦曾奉丘吉尔之命与赫斯谈判。9月9日,英国飞机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勋爵在前往莫斯科进行武器装备供应谈判之前与赫斯交谈。除此之外,被转移到伦敦塔的赫斯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因而深感失望。



---------------------

赫斯奇葩的去英国的时间重叠上美国租借法案颁布生效的时间,请您自己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7 0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颠倒梦想于2013-05-24 20:28发表的 :
唉,南辕北辙,累。
试着再回一帖吧。不是想着你能明白,只是希望某位旁观者可以生出些感触。
我从头到尾只讲一个字:“真”。你写这文字的出发点,你的投入、以及投入的方向。
.......

颠倒先生感受到在下的圆滑,我认为是一种褒奖,谢谢抬爱。尽管圆滑听上去不那么美妙,但它与圆融、圆通所共有的内核,正是我多年勤修苦练、孜孜以求的目标,学士先生有所感受,说明我至少是学有小成,然而认真审视下来,我不得不遗憾地报告学士兄及各位看官,恐怕我修为还有待提高。

其实我很认可学士兄上面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没有见过争论可以改变对方的,但是争论确实会对一些观众产生影响,他们是我回帖的动力”。当然我也喜欢一些有趣的话题,值此“我眼中的xxx”活动贴,将我对颠倒先生的回帖集中到一起,不就是一篇“我眼中的xx学士”吗。

围观颠倒先生近期发言,一如既往地犀利和不讲情面,我真诚地认为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在遭遇到一些异议之后,更加难能可贵,感谢颠倒先生的认真和坚持。但很遗憾,颠倒先生的发言也一如既往地伴随了一些问题。

学士先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逻辑性,比如前面提到的因情爱小说差而推断没有谈过恋爱,因植物人介绍糟糕而推断没有种过庄稼,上面没有提到的因夸赞河南人士而推断河南籍,现在又因写得颠三倒四而猜测(总算不是推断了,有进步)史学界,等等。

其实如同我前面贴子所言,颠倒先生本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的,说自己的感觉、认为就可以了,不管乐不乐意、赞不赞同,对方大体上应该接受,至少我能接受。为啥?

因为这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完全主观性的我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也没有讨论的价值。不知颠倒先生是为了说服自己还是要说服别人,添加了那些不必要的推断,其实际动能、实际效能是削弱了那些犀利的观点。

不知颠倒先生是否因为“无聊透顶”,不屑于接续下国际、舶来些东东,才导致逻辑性的缺失。为啥?
俺们祖上也有逻辑呀,不就名家吗?不就白马非马?嗯,“真种过庄稼”命题莫非即来源于此。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界别,......,因以为号焉。不管先生在何界别,长期淫浸其中,难免沾染了些故作高深的学究气、强作解人的学阀气,这也是学士先生的主要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且让我们举些实际例子略加说明。

前面回帖中,我已经圆滑地暗示了植物学与农艺学的不同,我相信学士兄一定有所触动的,但出于对舶来东西的不屑,先生另外准备了自出机杼的说辞。请允许我也强作解人一把,猜测一下先生言语中的因果关系。

庄稼不是植物吗?菜蔬大体也是吧,饮食不是事关国计民生吗?植物学不是研究植物的吗?为什么不来点“实际”的东西呢?整那些远离食物的植物学有用吗?重要吗?为啥?

哎哟喂,如果事关物理学,不知先生是否也要求来点“实际”的物件制造。打铁不是很实际的东西?过些年,这里老一辈打铁的方法,可能就会消失了一些了,我想风箱基本上是消失了,手工火钳、马掌也都差不多。

不知何故,先生对“公平”有话要说,其实大可不必,我很认同先生在评价贴的开宗明义,尽量客观、难免主观,我认为很恰当很妥贴。解释了半天,不还得回到“我认为”?再者说,在先生的能力和知识范围内,我体会已经做到尽量客观了,多余的解释有用吗?重要吗?为啥?

窦娥冤死,关汉卿何事?马兰花开,于秋雨无涉。

特别地,解释就解释吧,还非得构筑什么“国计民生”、“政治”的高地,除了方便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我看用处不大。先生是如此喜欢高屋建瓴,不配合一下说不过去,如此,也允许我指点江山一把,请借贵高地一用。

古代中国生产技术和发明创造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更不必说整体超过中世纪的欧洲,但是突然之间,欧洲很快赶上来并且超过去了,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为啥?

因为人家拥有了科学,正是我们看不上的形式上的逻辑、方法论,我们认为不重要的远离实际的理论,造就了这一切。依靠科学指导,与科学结合,今天的技术开发人员效能比原来提高了若干倍,现在每天专利申请量,比没有科学指导前NN多年的总和还要多。

反观中国,过去认为百工不外奇技淫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总算认识到外人的船坚炮利,但也仅仅如此,那些不直接“实际”应用的就不必学习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多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思想占上风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巧合的是,倭人不久也被迫打开国门,接下来就是明治维新,尽管不占主流,倭人内部也有类似思潮,不过名目略异,叫做“和学为体,兰学为用”。

二十多年之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甲午一战,倭人打败了曾经顶礼膜拜的天朝上国,“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呀,身处高地,不知是否应加倍痛心疾首。

从此,什么和学兰学在日本国内彻底没了市场,日本脱亚入欧,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西学中学论也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但是并未消失,直到今天,在一些读书论坛,还时不时听到发展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科学这种主张。

吴其濬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如何富民强国,当时恐怕还没有提到救亡图存的高度,吴其濬是有意无意,因何原因去研究士大夫瞧不起的植物学和矿物学,缺乏系统性的资料,我们无由得知,但是类似的做法,多年以后被一个同样务虚的人总结为“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如此说来,吴其濬不也很庄稼很打铁的吗?
一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4 18: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咱来围观下,短评我就不用了,内力不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1 01:36 , Processed in 0.34018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