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89|回复: 8

[【文史类原创】] 李自成掠金下落成谜【原创/书园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6 18: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自成掠金下落成谜


村学究


我在拙文《甲申三百六十年祭———李自成“寇者气象”面面观》中提到,“李自成早己作准备,于四月十一日拘银铁诸匠数千集于宫中,将所掠金银诸器熔之成锭,千两一锭,得数万锭;十六日令亲信罗戴恩驱马骡三干、骆驼千匹载金银辎重归陕。李自成如此,士卒亦身各怀重资,“腰缠多者千余,少者亦不下三、四百金,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 (《南略》卷5)”。时人称大顺军在北京掠银七千万两,实际所掠则要高于此数.清初以研究流寇史而闻名的戴笠说:“初,诸贼攻城时约,内藏归闯贼,勋戚财归诸帅,文官归牛、宋,富户归小盗。又拷掠追索毕,刘宗敏进所掠银一千万两,李岩、李牟用刑宽所得少,以己物数,人皆称焉,共得七千万两。”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8) 《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悉熔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 清初参与纂修明史的毛奇龄,在他的《后鉴录》中对此也有所记录,可见当时他们一定是有所根据的。他在《后鉴录》中说:“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铸钱不成,铸金玺又不成;熔金饼,每饼千两,窍其中,贯以铁鞘,凡数万饼,括骡车千驼,谋载归陕。尝曰:‘陕,吾父母国,形胜,朕将建都焉。富贵归故乡,十燕京岂易一西安哉?!’”李自成掠获七千萬两是很可信的。刘宗敏是专司拷掠的,所获金银最多,他只是献出了区区一千萬两,占掠银的一小部分,而李岩等仅是拿出自己所掠部分凑足上缴差额,绝不是拿出自己全部所掠进缴;至于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所掠,并未上缴,他们究竟掠了多少财物,亦很难统计。我以为实际掠银要高出那七千万两。李自成率四十萬兵入驻北京城,除去山海关之战死伤及逃亡士兵以十萬计,余下这三十萬士兵每人按少者三百两计,合九千萬两!掠金(金银混算,非专指黃金)为一亿六千萬两!存在刘宗敏这些高中级大顺军官手中的金银以四千萬两估算,那么在京计掠得二亿两左右,我想这绝非是耸人聽闻的数字!这些劫财並无后来被清军缴获的记载,它的去向下落则成为历史之谜。
李自成掠金之下落极少见于正史野史记载,仅辑录得二条:
据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卷6 载:“五月初二日,追至定州清水河下岸。……我兵乘势掩击,杀其贼兵一万三千余人。获其金银砖七百二十块,器械骡马,不计其数。”
吴伟业在顺治九年壬辰撰写的《绥寇纪略》中说:“自成去,长安居民争入其居,搜取金银。中夜失火,秦府被烧几尽。唯回民有胆力,得最多,故大富者众。关中人遇雨后于布政司泥土中拾得珍珠,至今不绝。”
这些损失较之二亿或七千萬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另据说,李自成因后面追兵甚急,抛到黄河里有不少金银。我以为七千萬金银的大宗己先期运至西安,抛入黄河的可能多是辎重,或也有些金银。传说顾炎武曾访于秦、晋之间,想寻找大顺军在撤退路途中所隐蔽起来的窖金,以作为他从事反清复明事业的资本,却是无功而返。
李自成所掠那七千萬金,既不见窖藏,又不见有人使用(如献金南明或经营商业等),难道在人间蒸发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19: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巨富,号称北亢南季,“北亢”发家,据说就是得了李闯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豪富,号为“北亢南季”。“北亢”是山西亢家,致富之由,或言由于获得李自成败逃时所遗辎重,或言以贩米起家,莫衷一是。“南季”成巨富的原因比较清楚:一是做官,二是行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9: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亢氏  
    序言  
    吾亢氏人,源远流长,人丁兴旺,枝柯遍布。虽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辞千辛,甘历万苦,创世拓业,奋发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终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礼义,政通人和则思祖谱。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册,虽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传统美德、拓业功名尽收眼底矣。  
    亢氏济济,业绩赫赫。能入录者,皆据实录之,以彰其贤德,而励后人进取。  
     
    亢书兴  
    2004.5  
     
     
     
     
     
     
     
     
     
     
    一. 致亢氏同族  
    全国有近五百多个姓氏,其源流及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分布范围,家谱收藏研究等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无不记载着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不带虚伪和粉饰,也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时代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瞻前顾后,看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对于激励我们亢氏后人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将会有所帮助。  
    姓氏是一门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就今天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都是令人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的问题。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正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本册子以亢氏家谱为纽带,为具有亢氏血统的炎黄子孙提供亢氏枭雄历史史实,使我亢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对于我们的姓氏,家谱都有所记述,但很约略,甚至有些内容成为缺门;不少志书虽作了记载,但语言不详,记述较略,文字不多,篇幅简短,只占了很小的一席之地。有的资料依然尘封如故,并未进行开发、利用。纵观我亢氏家族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其由来、流动、迁徙、繁衍构成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层面。如果抚今追昔,弄清其发端的所在,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对于了解历史,爱乡爱国,联络感情,内外交流,无疑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人从基本地情、人情出发,充分运用现有的、能找到的、能联络上的家族家谱和相关人口资料,追溯、探讨亢氏的发端、由来,以及迁徙的状况、路线、当前的聚居点,尽其可能将资料记得详细一些,清晰一些,真实一些。同时收集、列举有关该亢氏中比较突出的人物及他们所做出的历史功绩。相信本书的编印,会使我们同姓人感到亲切、有趣。相信它对研究工作者也不无益处。  
    家谱、宗谱记录了一个家族曲折的历史,反映了一种文化传统,有大量的真实内容,当然会有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有的家训简明扼要,针对性强,也便于记忆,其间蕴涵着不少有益的内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兴衰,有助于当今人才学的研究,也可以激励后人努力进取。本书已设多个栏目,其资料系统、翔实、设计力求新颖、合理,希望我们亢门中人都来开拓、完善,使亢氏的研究开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亢氏渊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题记  
    (一) 姓氏起源资料  
    1、 亢姓起源有四:  
    ⑴以封地为姓。山东济宁县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  
    ⑵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国微子之后。见《路史》。  
    ⑷为佐姓所改。见《中国姓氏大全》。  
    注:姓氏起源另说:来源有二:春秋时候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就形成了亢姓(见3)。另外一种说法: 来自古书《风俗通》,说亢姓是由伉姓省去个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官,他的后代形成了亢姓。  
     
    2、郡望①: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 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②。  
    太原郡  
    注:①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②古县名,今甘肃武威。  
    3、山东省境内,古时候有个地方叫亢父,是个有名的军事要地。古书里说:“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这个地方,春秋时候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就形成了亢姓。  
    4、明初有张姓在现亢家庄(在青岛)定居,古称张家疃。明永乐年间(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迁徙此地,子嗣延续众多,遂改现称亢家庄。   
    5、《中国经济全书》称:“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运之隆盛,可谓极矣。”  
    6、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一直为人们祭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春秋时候曾有贵族受封于亢父,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就形成了亢姓。 还有一种说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于古卫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寻源:当为伉姓所□,或以地为氏。万姓统谱:亢思谦,临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姓氏起源》(段国祥主编):亢源,明朝驸马都尉。亢良玉,明朝传为孝老之人。唐登科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轸。  
    编者注:相传,今河南省宜阳县石村乡铁炉村亢姓,原来姓康,后家境渐败。疑与朱姓同居一村,有“猪吃糠”之嫌,故随邻村张深亢氏改为亢姓,以与猪抗衡。  
    6、《史记》注:“亢,音庚。亢仓子,王邵本作’庚桑子’。  
    小 结  
    (编者)考亢氏史,封地为姓在先(春秋时期),该亢姓应为始祖。改伉为其次(战国时卫国),改子姓为再其次(五代十国时期),更佐姓无可考(详见《中国姓氏大全》)。康姓演变更在后(清朝时期)。  
    凡更改姓氏属慎事,据笔者按民情推断:或过继,或更姓投靠,皆应联为一家,是以天下亢姓为一家。  
     
    (二)地方家谱摘录  
    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英、宁。长子英有子振政及振远。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乾、坤。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五世。(1986)  
    1986年清明节祭祖时,河南四支亢门代表共续第27世至46世统一世系辈字:  
     
    平灵宜洛长  
    嵩峰彩紫芳  
    风云才智广  
    举国照华阳  
     
     
     
     
     
    三.散居神州 名振一方  
     
    山东亢氏  
    山东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栖霞、即墨、青岛等地。亢父为亢氏封姓地。据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来之于此地。  
    其中,亢家庄发展较为旺盛。亢家庄位于青岛市北区宁夏路与山东路交界处,属丘陵地。明初有张姓在此定居,称张家疃。明永乐年间(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迁徙此地,子嗣延续众多,遂改现称。  
    另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一张姓家族,那时的庄名叫张家疃。直到清乾隆年间,始有亢姓自相邻的浮山所、闫姓自海西相继迁入,稍后又零零星星迁入一些他姓。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间,亢、闫二姓在庄里已成为大姓,相传亢家庄的名称也是自那时叫起来的。亢家庄村民以农为业,种植蔬菜,兼种少量农作物。1984年村民转为城市居民,隶属湛山街道办事处。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此地已被辟为居民住宅区。  
    青岛亢氏人丁旺盛,民情淳朴,人杰地灵。前北洋舰队青岛基地副司令亢正浩,系青岛亢家庄人,江西话剧团团长亢正大亦为此地人。另,青岛市文化局局长亢清泉系青岛浮山所人,其姐亢清兰为青岛老龄委主任。山东的现代建设都离不开这些亢氏传人。  
     
     
    山西洪桐亢氏  
    山西临汾亢氏(山西汾西亢氏\山西蒲县亢氏)  
    山西晋城亢氏  
    山西原平亢氏  
    陕西商南亢氏  
    陕西韩城亢氏  
    陕西西安亢氏  
     
    河南亢氏  
    河南亢氏主要分布在灵宝、宜阳、洛宁、嵩县、武陟、原阳、、禹州、濮阳及南阳等地。其中灵宝、宜阳、洛宁、嵩县为一枝,由陕西韩城迁徙而来。据有关资料: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加重,民不聊生。部分亢氏世祖(不详)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至陕西韩城。到了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事,农民流离,其时(咸丰二年)再迁至灵宝大王乡(今亢家营)居住。始祖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英、宁。长子英有子振政及振远。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乾、坤。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几世。而武陟亢氏则是亢彖、亢登(世祖)弟兄二人于明初朱洪武时期,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当年亢彖务农,称为“民亢”。亢登从军,称为“军亢”。后民亢恐军亢惹事造反,与军亢划清“军民”界线,分村而居——亢彖留武陟亢杨村,亢登迁出另立门户。亢崇仁……. 亢雪峰……(据河南灵宝亢灵瑞)(1986统计)  
     
    湖北亢氏  
    江苏吴县亢氏  
    江苏苏州亢氏  
    江苏扬州亢氏  
    辽宁鞍山亢氏  
    上海亢氏  
    北京亢氏  
    河北燕郊亢氏  
    河北唐山亢氏  
    安徽当涂亢氏  
    甘肃临泽亢氏  
    甘肃金昌亢氏  
    甘肃定西通渭  
     
     
     
     
    四.亢氏分布地区  
    (一)亢氏发展迁徙推想图  
     
    (二)亢氏分布参考表(1)  
    祖居地区 可联系人 联系方法  
    北京  亢宝位 (100022)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甘肃金昌  亢 奇  wanpilaoshu@sohu.com  
    河北  亢峻星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装备处   
    河南灵宝  亢吉祥 洛阳信立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湖北荆门市  亢慎梅 荆门市国税局东宝分局   
    辽宁鞍山  亢 亮 广东“亢亮建筑堪舆研究服务中心”   
    内蒙呼和浩特  亢海叶 (011500)内蒙古蒙牛乳业0471 7390153   
    青岛  亢正大 江西省话剧团   
    山西临汾  亢龙田 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古交西曲矿综采队 (人大代表)  
    山西原平  亢铨寅 太原市中心医院   
    陕西商南县  亢文选  商南县环保局  
    上海  亢丽琴  上海市亭林中学  
    苏州  亢为琳    
    河南洛阳   亢安宁 kanganning@163.com   
    河南开封   亢 君 开封市文联   
    河南宜阳   亢书惠 (471600)宜阳二轻局家属楼  
    河南灵宝 亢崇仁 河南省人大(郑州经四路)  
    河南南阳 亢瑞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西安   亢 伟 kangvei@sina.com   
       亢宝晶 中央电视台动画部   
    山西汾西 亢海银 山西汾西县县政府(县长)  
    河南开封 亢 君 开封市文联  
    山西晋城 亢利钢 山西省晋城市一机家属  
    河南武陟 亢安忠 河南省武陟县谢旗营乡亢杨村  
    河南洛宁 亢明阳 河南省洛宁县广电局  
    河南杞县 亢子卯 河南省杞县武装部  
    安徽合肥 亢金凯 合肥望江路21号合肥热处理厂  
    山西临汾 亢振州 北 京 东 皇 城 根 南 街84号  
    山西太原 亢 伟 山西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18号中盛审计事务所  
    山西临汾 亢 瑶 临汾市车站路21号京铁旅行社有限公司计调策划部  
    河南伊川 亢雪峰 河南省伊川县人民医院  
    吉林 亢丽娟 吉林市工商局注册分局企业注册科  
    山西太原 亢雁铭 030072太原市府东街101号03513041173山西《政府法制》编辑部(主任)  
    辽宁朝阳市 亢忠学 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 亢 华 100050北京市宣武区太平街3号中央笆篱舞团  
    陕西 亢世勇 0535-6672439 13105241948  
    陕西 亢小峰 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吕庄  
    山东 亢甲敏 聊城市开发区辽河路大东钢管市场2区10号  
     
    (三)亢氏分布参考表(2)  
    省 市 亢氏聚居区 迁自何地 迁徙年代 人口 始祖(相对世序) 备 注  
    山东 济宁亢父 春秋时期     封姓地  
    浮山所 失考 150 亢大(1)  
    青岛亢家庄 浮山所 明永乐年间 2000  亢振公(11)  古张家疃  
    即墨窝落子 浮山所 亢福麟(10)  
    即墨大金家 浮山所 亢鸣启(13)亢鸣玉(13) 先迁至棘洪滩,后鸣启迁来此地  
    栖霞  
    聊城  
    山西 洪桐县            
    临汾市浮山县            
    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亢村            
    原平          
    临汾市汾西县城关镇古郡村     约900       
    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  
    临汾市蒲县西坪垣乡耳里村  
    临汾市襄汾县  
    临汾市翼城县  
    晋城  
    陕西 西安            
    商南县            
    韩城市芝川镇吕庄 山西洪桐县 元朝末年        
    河南 灵宝亢家营 陕西韩城 咸丰二年 约2000 亢君美(1) 古南营  
    洛宁亢洼 灵宝亢家营   900多 亢振远(4)    
    宜阳张深 洛宁亢洼   3000多 亢 坤(5)    
    嵩县汪城 宜阳张深   400多 亢思杰(11)    
    武陟县亢扬 山西洪桐县 明初朱洪武时期 1000多 亢彖 民亢  
    武陟县? 山西洪桐县 明初朱洪武时期 1000多 亢登 军亢  
    开封            
    原阳亢村矿  
    禹州  
    获嘉亢村     0   ???  
    南阳淅川县 湖北  
    濮阳县梁庄乡亢屯  
    湖北 荆门市            
    河北  
    辽宁 鞍山  
    朝阳市喀左县坤都营子乡上店村 失考 失考 约300 亢月文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山西          
    甘肃 金昌市 山西    20    
    兰州市  
    定西、通渭  
    临泽县新华镇亢寨村  
    上海            
    江苏 苏州            
    扬州 山西临汾 清康熙年间        
    吴县  
    内蒙 呼和浩特         ?  
    内蒙古卓资  
    安徽 当涂             
    贵州 贵州省罗甸县罗妥乡交算村  
    四川              
     
    五. 历史记载(含传闻)  
    (一)人物志  
    1.亢仓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参见《柳河东集》、《庄周列传》、《道经精华——关尹子、亢仓子》。(注:当代名人亢亮系亢仓子后裔)  
     
    2.亢 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  
    3.亢 恒  
    亢恒,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宜阳张深人。县尹。  
    4.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间临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记载在古书里。  
    5.亢 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公元1457年)年间河南宜阳张深人,举人,乙酉科官当涂(今安徽境内)知县。  
    6.亢 宪  
    亢宪,河南宜阳张深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间人,举人,庚子科官栖霞(今山东境内)知县。相传亢霖、亢宪乃父子知县。  
    7.亢树滋  
    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清朝的文人,在苏州成名,有《市隐书屋文集》。 因为著书作文特别出色。  
    (二)轶闻典故  
    1.平阳亢氏  
    清初,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的亢氏,人称“亢百万”。其资产据《清稗类钞》载,有数千万银两,堪称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银两到百万银两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亢氏家族自清初发迹,终清末,是商业、土地兼营并著的家族。  
    清末宣统二年(1910〕《中国经济全书》称:“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运之隆盛,可谓极矣。”关于亢氏发家之缘起,有这样的传说: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经山西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清朝在全国建立了统治权,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不过,这个传说并不可信。试想:清兵入关后,财政十分困难,清朝大臣祖可法等有过占据山西、解决财政困难的建议。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清军占领山西后,岂能不听说亢家寄存有李自成农民军的大量金银财宝而不向亢氏索要?另外,李自成虽然牺牲了,但李自成的余部仍在战斗,并一直坚持到康熙初年,他们也缺乏活动经费,岂能不设法向亢氏索还寄存的金银财宝?看来,上述之传说,恐怕是人们对亢氏成为巨富原因的一种猜测而已。那么,亢氏何以成为巨富的呢?回答是:亢氏以经商致富。  
    首先,亢氏是个大盐商。清代盐实行专卖制,即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引到指定地区运销。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康熙时期人钮绣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三“富室”称:“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江南泰兴季氏季沧苇,扬州的两准盐商,以“业鹾”起家。亢氏同季氏一样是在扬州以“业鹾”起家。亢氏在扬州有大片房产,著名的“亢园”,“构园城阴,长里许。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士人呼为百房间”。另有“亢家花园”一处。在两难盐商中还有“南安北亢”之说,南安是指当时的盐务总商安氏,是两淮盐商中的头面人物,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亢氏原籍平阳府(今临汾),与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同在晋南地方,亢氏同时是河东盐商也是可能的。  
    其次,亢氏是个大典当商。典当是封建社会以衣物等动产作质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清代前期,山西典当商颇多,而亢氏则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典当商。据说,亢氏在原籍平阳府开设有一大当铺,后来有人在亢氏当铺附近也开设了一家当铺。亢氏眼见自己开办的当铺营利被别人抢夺,很不甘心,决心挤垮这家当铺。于是,每天派人到这家当铺中典当一个金罗汉,典价银1000两,连续典当了三个月,把这家当铺的资本几乎用光了,这家当铺的主人着了慌,忙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的金罗汉要典当?来人答道:“我家有金罗汉 5O0尊,现只典当了90尊,尚有 410尊金罗汉要拿来典当哩!”这家当铺主人听了大吃一惊,急忙向来人施利,询问来人的主家,才知原来是平阳府巨富亢氏。当铺主人自知不是亢氏的对手,只好托人与亢氏协商,请将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离他乡去了。此传说真假姑且不论,但说明亢氏是经营着典当业的大富商。  
    再次,亢氏是个大粮商。清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粮食贸易规模很大,亢氏就是当时一个大粮商,致力于长途贩运和粮店经营。当时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氏在正阳门外所开设的粮店。据说,一次曾有“牛车数乘”往亢氏粮店运粮,有一无赖竟在半途阻拦要勒索米粮,后被一位“王爷”获知,赶跑无赖,才解了围。正因亢氏作为粮商名声在外,才招来了劫粮者,又有“王爷”相助。亢氏原籍山西平阳府(临汾),位于汾河流域,是个产粮区,亢氏在临汾有“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山西地近畿辅,上述亢氏的“牛车数乘”有可能是从原籍往京城运送,亢氏又在京城开设有粮店,所以亢氏既是粮食批发商,又是粮食零售商。  
    此外,亢氏还是个封建大地主。亢氏拥有大量田宅,在其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亢氏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说明亢氏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储藏有大量的粮食。  
    亢氏家族中第一个发迹者是亢嗣鼎。乾隆《临汾县志》载:“亢嗣鼎,事母孝,养抚侄如子。笃志力学,至老不倦。居乡尤多义举。”不过,据李华先生考证,亢嗣鼎“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各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尽管在灾荒之年,他不得不捐献出一点钱粮,来赈灾施舍,装潢门面。他大约生于明末,一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健在”。亢氏清初发迹时有“约计千万”的资产,到清末光绪时“号称数千万”,经过二百多年,亢氏资产增加了好几倍,这是亢氏善于经商的结果。  
     
    2. 小秦淮亢氏  
    沿着小秦淮散步的时候,我常常想从河边一些断砖残石上找到几百年前居住于此的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山西大家族 ——亢家在这里生活的蛛丝马迹。然而,真的什么也没有找到。  
    两淮盐商中的“北安西亢”, 曾经是国人皆知的口碑,而“西亢”就是指山西平阳人亢其宗及其祖先与家族。  
    关于亢氏的情况,只有野史里有些记载。如《清稗类钞·婚姻类·韩承宠妻奁资数万》:“亢氏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洪洞韩承宠娶于亢,奁金累数万。”《清稗类钞·农商类·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这些记载都很简略。  
    亢氏因为富有,人称“亢百万”。马国翰《竹如意》卷下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  
    山右亢某,家巨富,仓庾多至数千,人以“百万”呼之,恃富骄悖,好为狂言。时晋省大旱,郡县祈祷,人心惶惶。亢独施施然,对众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亢家如此富有,其财富从何来呢?  
    据说亢家既是盐商、票商、粮商,又是地主。毫无疑问,以亢氏的财力,是完全能够同时兼营各种行业的。但盐业所占比重必然很大。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三“富室”条中曾经说:“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皆业鹾典。”就是说,亢、季两家都是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的。  
    《扬州画舫录》卷九对盐商亢氏在扬州的庞大家业,有一段记叙:亢园在小秦淮。初,亢氏业盐,与安氏齐名,谓之“北安西亢”。亢氏构园城阴,长里许,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惟流文荡画桥一石,款识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文书”,尚嵌在杨高三家水门上。  
    在这一卷中还有一句话:“合欣园,本亢家花园旧址,改为茶肆,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  
    可见到乾隆末年,亢家在扬州的盐业已经破产了。旧日大盐商的私家花园,后来变成了卖烧饼的茶馆。  
     
    亢家发迹于明末。至于亢家是怎样发迹的,如今仍是个谜。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得到大量财富,后来败走西安,便将这些财富埋藏在山西境内。据说山西人有掘地得到这些财富的,例如亢家便是。山西流传着一首《因果歌》,其中唱到“贼兵一去不复返,农夫掘地富翁多”,就是指此事。易宗夔《新世说·汰侈》中写道:“亢氏,籍山西。相传李自成西奔时,所携资重,皆弃之山西,尽为亢氏所得,遂以起家,富甲天下。康熙中,《长生殿》曲本初出,亢氏家伶即能演之,器用衣饰费镪四十余万。他举称是。”  
    这一说法是如此富于戏剧性,以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也是以此为背景敷演而成的。《雪山飞狐》第五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闯王破了北京之后,明朝的皇亲国戚、大臣大将尽数投降。这些人无不家资豪富,闯王部下的将领逼他们献出金银珠宝赎命。数日之间,财宝山积,哪里数得清了。后来闯王退出北京,派了亲信将领,押着财宝去藏在一个极稳妥的所在,以便将来卷土重来之时作为军饷。  
    关于李自成藏宝一事,《明史》卷三百零九中有“自成至,悉熔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等语。亢家的豪富,是否因为得到了这一笔巨额的财产,难以轻易断定。根据现有的资料看,亢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在扬州经营的盐业。假如扬州的盐业不给亢家带来巨利,亢家不会在小秦淮建造起拥有“百间房”那样规模的大花园。  
    有关亢氏家族兴衰的描写,最详细的要数许指严所撰的《象齿焚身录》(载于《虞初广志》卷五)。据许氏说,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因为外事征战,内兴土木,国库日益空虚,“于田赋一节已无望,乃注意盐务,取其富商敲剥之”。此时,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话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犹小巫之见大巫也!”亢氏从明末到这时已传五代,这时亢家的主人即亢其宗。清廷为攫取亢家财富,故意任命亢其宗为管理河工与盐务的官。不料河、盐两边均亏空,朝廷正好借此为名,籍没亢家。当时人戏称这是“皇上向亢家借看家银子”。当然,《象齿焚身录》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但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齿而毁其身,亢氏因有钱而败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另据许指严《南巡秘记》载,亢氏至乾隆以降,便无后人。赫赫扬扬数百年的“北亢”,也便从此成了历史。  
    近见孙静安《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说:  
    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亢家园在山西平阳城外,中设宝座,盖康熙时尝临幸焉。园大十里,树石池台,幽深如画,婢媵皆作吴中装束。相传亢先世得李闯所遗辎重起家。康熙中,《长生殿》传奇新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费镪四十馀万。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人,园亦鞠为茂草矣!  
    这也可与前面所说的相印证。  
    我建议,在小秦淮边选择一个宽阔而适当的地方,为“亢园”立一块碑,好让后人凭吊一代盐商豪门的兴亡。(亢忠学提供)  
    3.名联注释  
    *临汾孝子传名远①;市隐书屋播惠长②。  
    注释:① 明正德年间孝子亢良玉,临汾人,为府学生,  
    事父母至孝,诏旌表其门。  
    ② 清代文人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有《市  
    隐书屋文集》。  
      *良家子弟风尚好③;玉洁冰清品格高④。  
    注释:③ 指明代孝子亢良玉,此为“良玉”二字的嵌字联。  
    ④ 同注③。  
    *纯孝格天,庐产莲花异品⑤; 懿文华国,衣沾杏苑春香⑥。  
    注释:⑤见注①。为孝子亢良玉的事典。 ⑥亢姓文人亢潮的事典。




    4.河北省泊头后陈庄亢姓世系辈字:




     兰玉连殿树吉文




     建业程路万世春  
     传宗延寿永觊春




     德才双全贵如金




     
     
     
     
     
     
    六. 亢氏传奇  
    1.亢姑奶奶  
    相传,亢姑奶奶幼居宜阳张深葛花沟,遭灾逃荒到陕县,落脚塔罗(音:螳螂)做童养媳,孝公婆敬丈夫艰辛持家。婆母刻薄挑剔,惟恐其偷懒,故特制尖底桶让其深沟取水,且不容易停脚歇肩。不仅如此,还借故嫌脏不用后桶水。尽管如此,亢姑奶奶虽苦不怨。  
    忽一日,当她正往回挑水时,一白发老翁策马而来,言马渴要求让马饮水,亢姑奶奶答应只能饮用后桶水。老翁不听,却执意饮用前桶水。亢姑奶奶无奈,只好应允。饮罢,老翁赐予马鞭,并嘱其置于水缸边。稍提则水缸满。从此,亢姑奶奶不再受挑水之苦。  
    那天,也该出事。正当亢姑奶奶回娘家省亲,婆母偶进灶间,却发现缸沿有马鞭,怒而掷于门外。霎时,大水喷涌而出,情势危急。此时,亢姑奶奶正在娘家打理晨妆。感念之间,遥知情急,料定大事不好。于是她不顾取下头上的梳子,急奔塔罗。到家二话不说,搬一磨扇盖于缸口,然后坐于其上。大水止而仅有小流淙淙从磨眼泛出。从此,亢姑奶奶成神,能呼风唤雨每每张深遇旱,皆赴塔罗祈雨,从未空回。塔罗人感其恩德,建庙立碑传承后世。今天,如见到头别木梳的女神塑像,那便是亢姑奶奶之金身。  
     
     
    2.“张深拳师”亢小渣  
    亢小渣,清道光年间张深人,方圆左近有名的拳师,带有传奇色彩,为人所称羡。他善耍大刀,武功高超,其刀重达二百二十斤。表演时,水泼不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张深拳师”。  
     
    3.“西程子”  
    亢西选,小名西程子,清末张深人,当时有名的大侠,武功高超,轻功尤其精绝,越墙跨沟如飞一般,人称“飞毛腿”。  
    传说,其堂兄欲加害于他,但他始终不予计较。有一次,他下井淘挖淤泥。井上堂兄借口失手将镢头丢入井中,欲落井下石。这还了得!处深井底,一豆土粒足以致伤!更何况这样一大沉重器物?说时迟,那时快。西程子闻风闪身贴于井壁,随手一伸,“啪”——正好抓着镢头把,避免了灭顶之灾。然后向上高喊:“放心吧,没事了!”之后,与堂兄相处如常。  
     
     
     
     
     
     
     
     
     
     
    七. 亢氏英烈  
    (一) 河南宜阳部分  
    亢西连,出生于宜阳张深,1944年参加革命,牺牲于1945年。其它不详。  
    亢进峰,出生于宜阳张深,1950年参加革命,1951年牺牲于朝鲜十字架山。  
    亢克信,中国人民解放军53495部队战士。1957年出生于宜阳张深,1977年入伍,1979年牺牲于越南凉山,荣立三等功。(亢进峰之之侄)  
    亢海润,三乡王岭人,1951参加革命,1953年牺牲于朝鲜上甘岭。  
    亢书升,亢家凹人,1933年出生,抗美援朝时壮烈牺牲,革命烈士。  
     
     
     
    八.当代名流(含要闻)  
    亢氏家族,古往今来,苦励尚学,雄才济济。今特辑“当代名流”以与同族共勉。  
    (一) 政界要员  
    1. 亢崇仁(灵宝)  
    河南灵宝人,河南省知名人士,曾在省水利部工作,现任省人大副主任(待编)  
    2.亢书通同志革命人生  
    亢书通原名正子,1925年8月27日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西石村乡张深村南凹一个贫苦家庭,排行老三。他父母为了叫他上学曾卖过田地。1942年他小学毕业后考人了宜阳县立师范学校。  
    1944年春,日本侵略军从洛阳大举向豫西进攻,宜阳县立师范解散,他返回故乡——南凹村。在家停留期间,他目睹家乡父老乡亲遭受双重压迫、剥削,尤其看到日本鬼子的烧杀、掠夺等暴行,他义愤填膺。在地下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下,他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5年5月,经原太岳军区五分区专员贺崇升同志介绍,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同年8月入党。  
    1945年10月,因形势变化,他们渡过黄河到河北济源、山西阳城一带进行抗战斗争。在太岳军区四分区供给部和军政处工作。不久他被提升为排级干部。在这期间,军分区对日本侵略军盘踞的沁阳县进行了攻坚战。战斗很艰苦,但打得非常激烈。经过连续几昼夜的进攻,解放了沁阳。  
    1947年春,全国形势大好,由防御转入进攻。太岳军区为了配合刘邓、陈粟、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奉命挺进中原,组织上抽调他到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工作,配合部队赴山西解放晋南。晋南解放后,他又随陈谢大军再度黄河,于1947年8月解放了宜阳城。不久又随部队转移到洛宁西山地等地。为了加强对敌斗争,西山地地委决定把宜阳、洛宁各分为宜南、宜北两县,他被分到宜北县政府财政科做主要负责人。  
    当时豫西土匪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猖獗,三乡和石岭两区土匪曾暴动过两次,还杀害了我们的区长和区委书记。所以县政府转战南北山区(如石村、黄凹、黑山、赵堡等地,有时一夜走很多地方),展开了拉锯战。到1949年初宜南、宜北两县政府合并后才进驻宜阳县城内。  
    1949年夏,因工作需要县委决定调他到韩城区任区长。当时韩城区与县里几个区比较,地盘大、人口多、情况比较复杂,土匪、恶霸残余势力比较集中。区里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开展镇反运动和秋夏征粮及征兵等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忘我地,不分昼夜地工作。  
    1951年县政府送他到河南省委党校学习。1952年,他被分配到省人事厅工作。1956年他又去西安中级党校学习一年,回来后被分配到省人委信访办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并参加农村插队劳动。1970年他被抽到舞阳,筹建舞阳钢铁公司矿山分公司,任办公室主任。1977年他又被调到省煤管局任党组成员,人事处长。1978年调到省事物管理局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5年离休。  
    在任职期间,他非常热心于家乡建设,曾为乡铺公路拨款20余万元;为村建大桥调拨钢材、水泥等物资。他为家乡(张深)的建设,乃至于对宜阳县的建设,可以说做了很大的贡献。  
    3亢根思  
    山西人,曾在山西省省委工作(待编)  
     
    4.亢海银  
    亢海银,男,1957年出生。山西省蒲县西坪垣乡耳里村人,大学学历。1975参加工作,198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汾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1977年考入山西省农机学校,之后入山西师范学校中文系脱产学习两年,随后又在职参加中央党校本科班进修三年,山西大学哲学研究生班进修两年半。  
    1975年,他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时兼任本村大队干部,1981年9月毕业分配到蒲县县委通讯组、宣传部理论科工作,任副科级理论教员。1985年6月调临汾地委组织部,任干事、副科长、科长(1991年至1992年借调山西省委组织部)。1995年3月任汾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6年8月任汾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2001年8月任汾西县委副书记、县长至今。  
    亢县长在任职期间,工作认真,成绩卓著。汾西县被评为全国基本竞争能力提升最快的百县之一。省政府先后在汾西召开了全省沼气扶贫现场会、沟坝地建设工程启动现场会和以工代帐整合资金现场会;市政府先后在汾西召开了全市城镇建设现场会、沼气工程现场会和计划生育现场会。  
    他不仅工作认真,而且处事果断,勇于负责,是不可多得的好干部。  
    5.关于亢龙田的报道  
    成教院举办全国人大代表亢龙田同志报告会  
    4月18日上午,应我校成教院、职教院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校友亢龙田同志来到我校,受到校党委书记朱先奇教授的亲切接见。  
    亢龙田同志是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交西曲矿综采一队副队长。1954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市一个农民家庭,自1978年12月参加煤矿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井下采煤第一线。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强不息、奋力进取,逐渐锤炼成一个集“铁人”精神与雷锋精神于一身,融苦干型、技术型、管理型、开拓型为一体的新时代矿工,被誉为无私奉献的“矿业铁人”。  
    24年来,亢龙田同志不畏艰险,6次因工负伤,乐于奉献,多次抢险、救助、与歹徒搏斗;为提高自身素质,挤时间学文化、学技术、学理论,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1年取得太原理工大学函授大专学历。  
    4月18日下午,在柴村礼堂,亢龙田同志为成教、职教1000多名师生员工作了精彩的报告,他公而忘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大家。  
    会议由成教院党委书记徐志远主持,郝晋生院长作了总结讲话,他代表学院对亢龙田同志回校并作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争做新时代祖国合格的建设者。(选自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校刊)  
     



亢姓网同第一馆 亢静蓉纪念堂 (亢静蓉) 建馆于2002-8-26 21:50:02
亢姓网同最新馆 河南洛宁亢氏 (亢建波) 建馆于2005-3-1 17:52:00
亢姓网同人气馆 亢氏网上宗祠 () 当前访问量为1558人次
亢姓网同第一谱 亢姓尚未在网同建谱,如需建谱,请点击此处建立亢姓族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21: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商人亢氏在扬州





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使扬州这个地名广为传播,然而即使游览过扬州的人也许并不知晓,古代扬州曾经是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的繁华都会。曹聚仁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万里行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中曾经讲:百年以前,扬州是中国最热闹的大城市,与西安、北京、洛阳齐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与巴黎、伦敦、罗马、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并列,可见其繁荣程度。而且从东汉起直到清代乾嘉年间近一千五百年,世界上未见哪个都市有过如此悠久的繁荣历史。

纵横海内的三晋商人在扬州的繁荣历史上,曾有过杰出的贡献。其中以清代平阳府(今临汾)富商亢氏家族最为著名。对于亢氏的富有和财富来源,也许出于尚未专门研究而疏忽,或者出于地域偏见,有的学者凭部分来源于传闻的古人笔记、小说等记载:亢氏因得李自成财宝而起家,笔者翻阅大量文献,认为此说不仅缺乏实据,而且其中包含对山西人缺乏了解的地域偏见。

山西商人在扬州的发展,是晋商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了解晋商开发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富闻名的亢氏家族关于明清扬州盐商的典型家族,历来有“北安西亢”或“南季北亢”之说,“北安”指安歧,朝鲜人。“南季”指江苏泰兴季氏。“西亢”“北亢”指山西平阳(今临汾)亢其宗及其家族。亢氏因富有,人称“亢百万”。马国翰《竹如意》卷下记载:“山右亢某,家巨富,仓庾多至数千,人以‘百万’呼之,恃富骄悖,好为狂言。时晋省大旱,郡县祈祷,人心惶惶。亢独施施然,对众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牎”亢氏家中万石存粮,即使三年干旱也无饥馑之虞,这在当时的确是富有的一大标志。

山西人一向对家居房屋建筑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不仅作为居住之所,可以显示其富有,而且作为家产经营。亢氏久居扬州对南方园林有深入的了解,不仅在扬州建筑了私家花园,而且在山西临汾有可以接待皇上的园林。清代山西忻州籍的李斗,在他穷三十年功完成的名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亢氏在扬州的巨大家业:亢园在小秦淮。初,亢氏业盐,与安氏齐名,谓之“北安西亢”。亢氏构园城阴,长里许,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建筑占地长里许,房屋百间,位置在扬州古城东门外小秦淮河边,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其耗费之巨,可以想象其经济实力之雄厚。亢氏在平阳府(今临汾)同样建筑亢氏花园。孙静安《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亢家园在山西平阳城外,中设宝座,盖康熙时尝临幸焉。园大十里,树石池台,幽深如画,婢媵皆作吴中装束。”

亢氏不仅有存粮万石,豪华的房屋和花园,而且在演戏娱乐和婚嫁上的花费,也可以看出其富有的程度。《栖霞阁野乘》卷记载,“康熙中,《长生殿》传奇曲本新出,亢氏命家伶演之,器用衣饰费镪四十余万”,数十万开销用于演戏娱乐,在亢氏视之为小事一桩,可见“富甲天下”并非传言。《清稗类钞·婚姻类·韩承宠妻奁资数万》:“亢氏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洪洞韩承宠妻娶于亢氏,奁金累数万”。

在山西学者张正明著的《明清晋商及民风》(人民出版社,2003)研究中,将亢氏作为明清山西16位重要商人之一。虽然亢氏的资产数字缺乏准确记载,根据《清稗类钞·农商类·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估计最多时有数千万银两,堪称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银两至百万银两的侯、曹、乔、渠、常、刘姓诸家族。亢氏家族财富来源据记载亢氏发迹于明朝末年。亢氏巨大财富如何累积的呢?对此缺乏足够资料,主要根据清代小说家言,如许指严《象齿焚身录》,如易宗夔《新世说·汰侈》等,更有甚者,将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中的描写李闯王藏金的情节和山西人亢氏发家联系起来(韦明铧《两淮盐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因此提出:亢氏如何发迹仍然是一个谜。

因为有流传的说法,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得到大量财富,后来败走西安,便将这些财富埋藏在山西境内,据说山西人掘地得到这些财富的,如亢家便是。这种传说也许来源于易宗夔的《新世说·汰侈》:“亢氏,籍山西。相传李自成西奔时,所携资重,皆弃之山西,尽为亢所得,遂以起家,富甲天下。”事实上,依据史料记载,亢氏经营盐业、典当,也是粮商,还是封建大地主。首先,亢氏是大盐商。清代盐业实行专卖制度,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盐证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清代盐场中淮盐居首,而亢氏在淮盐集中地购买了大片土地,并有“百间房”的巨大房产。当时扬州盐商有“北安西亢”之说,安氏指安岐,朝鲜人,是康熙年间权倾一时的相国明珠的家仆,在天津和扬州经营盐业成为富翁,是当时两淮盐务总商,属于两淮盐商中的头面人物。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张正明认为:亢氏籍平阳(今临汾)与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同在晋南,亢氏同时在河东经营盐业也是可能的。即使扬州一地之盐业,仅特许专卖一条盐路,足以使亢氏“富甲天下”,而“康熙时尝临幸”。韦明铧在其另一著作中也谈到,亢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盐业,假如淮南的盐业不给亢家带来巨利,亢家不会在扬州建造起“百间房”那样规模宏大的花园。

其次,亢氏是个大典当商。亢氏在扬州经营盐业同时经营典当。典当是封建社会以衣物等动产作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据资料记载,清代山西典商颇多,而亢氏则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典当商。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三《富室》条中曾经说:“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皆业鹾典。”即可为证。

再次,亢氏是个大粮商。亢氏在当时经营粮店和粮食长途贩运。当时北京,由于是畿辅之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它省。而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氏正阳门外所开设的粮店。据说,因其名声在外,曾经有人企图半道劫夺由外地运往该粮店的米粮,后被一位王爷获知“拔刀相助”,才未被劫走。

此外,亢氏还是个封建大地主。亢氏拥有大量田宅,在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可见,亢氏集盐商、典当商、粮商、封建地主于一家,而且各业皆赫赫有名,其财富自然源源而来,必然“富可敌国”,“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的说法自然不虚。而亢氏又和皇帝和王爷有交情,又有类似连锁经营的多种产业,聚南北东西之财,可谓“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而亢氏家族从明代末年开始经商,到乾隆年间历百余年。“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清稗类钞·农商类·山西多富商》),完全可以解释亢氏财富之源。

亢氏家族的衰落及其原由在《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1749-1817)生活时期,亢氏家族已经衰败。亢氏在扬州的巨大家业,“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惟留文荡画桥一石,款识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丈书’,尚嵌在杨高三家水门上”。李斗记载,亢家花园旧址合欣园改为茶肆,以酥儿饼见称于世。可见山西亢家在扬州的家业已经破产。

至于破产的原因目前尚未看到更多的文献记载,根据有限的文献和推测,大概有几个原因:火灾、皇权的搜刮,以及后继乏人等等。孙静安《栖霞阁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条载:(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昼夜,珍宝一空。今则荡然无存,园亦鞠为茂草矣”亢氏家族衰败的描写,最详细的要数许指严所撰的《象齿焚身录》(载于《虞初广志》卷五)。据许氏说,乾隆四十年以后,因为外事征战,内兴土木,国库日益空虚,“于田赋一节已无望,乃注意盐务,取其富商敲剥之”,此时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话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小巫见大巫也”,亢氏从明代到这时已经五代,这时亢家主人即亢其宗。清廷为攫取亢家财富,故意任命亢其宗为管理河工与盐务的官。不料河、盐两边均亏空,朝廷正好借此为名,籍没亢家。当时人戏称这是“皇上向亢家借银子”。当然,《象齿焚身录》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齿而毁其身,亢氏因有钱而毁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另据许指严《南巡秘记》载,亢氏至乾隆以降,便无后人,赫赫扬扬数百年的“北亢”,也从此成为历史。

山西盐商对扬州的繁荣历史上曾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从山陕会馆作为扬州最早的会馆可以看出,扬州发展中山西商人的贡献。

今日,京杭大运河边的山陕会馆遗址,似乎仍然向世人述说着扬州的繁荣和发展是由于山西商人特殊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研究晋商在扬州历史上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2: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物虚生于2005-11-26 19:09发表的:
清初巨富,号称北亢南季,“北亢”发家,据说就是得了李闯的财富。
我加错威望啦,物虚兄得赔我一篇好文章^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3: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0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赚得不冤,恭喜昆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7 00: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意又给长歌抢走了,唉,明天把昆吾兄拿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 07:00 , Processed in 0.19951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