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04|回复: 1

[【其它】] 不忍卒读的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9 18: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大学时,我开始读《梵高自传》。书中是以梵高和他弟弟迪奥的通信形式展开的。在一封封信中,我看到的是一颗执著而炽热的心,怀着无比的热诚投身于自己想要为之献身的事业。但我没有读完这本书,不是梵高对我失去了吸引力,而是自己不想让这个孤独的人在我的眼前死去,或者说逐渐地看着他消亡。

  最近,得到了《梵高传》的电影。看了之后,觉得和我所知道的梵高有所不同。在影片里,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关系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好,他没有歇斯底里的发作,也没有失去任何一只耳朵——当然让演员割耳是不现实的。

  平淡的叙述在我眼前展现,孤独的灵魂,忘我的执著,不可捉摸的情感,以及无法正视生活的怯懦。我突然明白了,编导并不希望让我们看到一位“神祗”。影片并没有直接表现梵高自杀的场面,我想可能电影的编导也是在避免内心深处的伤痛吧。

  我重新拿起了那本《梵高自传》并读完,才发现原来书中并没有梵高之死。




《凡高传Van Gogh》1991法国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Maurice Pialat
主演:雅克迪·特隆Jacques Dutronc
片长:158 分钟
推荐:IMDB: 7.4/10 (194 votes)
奖项:《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第一名,入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恺撒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影评转贴

《凡·高传Van gogh》有家的你,无家的我们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


题记:
   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
             ―――――Van gogh
   艺术不是用来迎合的,它是神圣的
             ―――――Van gogh



   1890年7月29日是值得铭记的,他以一个天才的自绝表述了纯粹的消失,100年后,那些拿他说事的人,你们的心灵还有着星空吗?!
  蓝,是星空的颜色,在凡·高笔触里充满了超尘的宁静。
  画是无法解读的,就像生命里的会意只有两个人自己明白。
  他们出现在画框,出现在凡·高单纯的生活中。
  距巴黎一个小时车程的北部瓦兹河(属塞纳河的支流)畔的奥弗村(Auvers-sur-Oise)留下了凡·高最后的足迹。
  没有人可以了解最后的凡·高,只有同样离去的加歇医生或者他的女儿玛格利特看见了凡·高视线里的决定。
  人,是永远独立的存在。
  凡·高是谦逊的,当加歇医生谈论着他的收藏, 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朋友,作为一个业余的画家,他对及印象主义运动的是充满情感的,非功利的
  艺术是无语,在他的创造终点永远是在寻找他的亲密恋人,一个默契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凡·高的沉默,没有什么比沉默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能看清一个人的内心。沉默是一种寻找,是一种对知音的寻找,他超越着一切的架构,只留下人,只留下心的本身。
可是,我们看到一百年后那些暴富的东方人依旧将凡高高贵的灵魂囚禁在铜墙铁壁的银行保险库里,那些商人你们懂得瘦哥哥吗,你们懂得阿尔的灿烂吗?!
  凡·高有个梦想:“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
  的确,画是拿来展示的,不是商贾用来升值的,一百年过去,纯真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却是艺术创造里越来越多市侩气和铜锈味。
  我们或许可以轻松飞到阿尔或者奥弗,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在附庸风雅,还是真正有着对艺术的敬重!
  敬重,一个圣词,不是索士比的拍卖锤能够创造的。
  行走大地的人,渴望生命的交流。
  凡·高不会拒绝乡人的央求,他的画属于缪斯,没有功利心才可能在世事动荡的日子里保持灵魂的宁静,这样你才可能得到缪斯的垂青。
  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导演的这部影片是具有野性的,他以凡·高最后几个月的艺术创造为线索,细心复原了那些精美的画作的创造过程:
  《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1890年7月)是凡·高后期重要的作品,我们看见了那依旧的田园,却没有瘦哥哥凝神的模样,只有他的灵魂俯瞰大地。
  《弹钢琴的玛格丽特·加歇》(1890年6月)是凡·高为医生之女的创作油画,电影表现了他们在绘画过程了的交流,单纯的画家也因此走进了小女孩的梦想,自由自在是少女闺房里的憧憬。流传的故事在导演的视框里成为了灵感的源泉,激情是生命关照的本质。但是凡·高的画没有得到玛格丽特的赏识,19世纪的法国无论是鉴赏家还是普通民众喜好的还是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凡·高的后印象主义风格对于他们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面对玛格丽特的说法,他没有辩驳,我们只是看见了他的微笑。
  凡·高有句话叫:在思想上握你的手。的确,生命寻访同道的过程里,首先是心灵的互通。那些不知所谓的言语让他只是存在吧。
  对于凡·高的喜爱是因为一个聪慧的女孩子,在她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这位大师,曾经买下了凡·高原版的画册,许多年了,他的造诣和笔触依然让我着迷。
  就像奥弗村的阳光和麦垛,以及远处潺潺的流水,在心的画框上伫立。导演让所有的外景镀上了金色,在他的视框里你甚至可以嗅到法国乡间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纯真的热情。
  生命其时是被诅咒的,你成为你的缘故只有上帝知道,天赋和处境造就了生命追寻的方向,所有的人在一生里都似西希弗斯一样,推动着命运的巨石,直到上帝的感召。
行走,是生命的宿命;行走,是命运的决定。
  提奥夫妇和凡·高的兄弟情意以及,医生一家对凡·高的关爱,显示了那个年代生命单纯的一面。我们应该羡慕他们脸上璀璨的笑容,这些不是可以以金钱计算的!
  他们的笑容来自于他们平和的内心;他们的笑容来自于对浅薄的超越!
  作为一个艺术家,凡·高在严酷的现实里注定是脆弱的,但是,他没有安逸于兄弟的馈赠,在他和迪奥之妻的谈话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师真诚的心愿,一种责任。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迪奥之妻安娜有着敬意: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他们兄弟先后去世的情况下,不仅含辛茹苦抚养着迪奥的幼子,同时也一生致力于为争取凡·高的艺术地位而奔走,在她的努力下,出版了厚达1670页的凡高兄弟的书信!
  艺术需要敬重,需要生命无私的敬重,记住她的名字吧,安娜!她的名字应该和凡·高同在。
  同样,我们看见了凡·高创作《在花园中的玛格丽特·加歇》(1890.6)的那刻,我们可以看得出导演对于作品的娴熟,艺术是需要心灵对应的,而家国泱泱,却至今没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传记片,叹之!哀之!
  加歇医生参观凡·高画室的段落,我们看见了他最后日子的大部分杰作。
  《加歇医生像》大师创作了两幅,其中一幅送给了加歇医生,医生并不是十分喜欢他的肖像。医生和凡·高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100年后,在纽约克里斯提拍卖会上其中的一幅为东方人收藏,拍卖价为8250万美元。
  噢,医生你的老脸可真的值钱!
  噢!艺术和占有他的商人!
  《瓦兹河畔(1890.7)》这幅画在当年是超前的,他描绘了水的韵律感和光线在树丛上的动感,这些印象派的笔触在当时的画匠心中是离经叛道的,大师永远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孤独者。
  影片托小女孩玛格丽特之口表明了导演对时代对凡·高命运的见解,他的独行和孤单让他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献祭。
  在迪奥家,兄弟俩有过一次对话,凡·高相信他自己,他拒绝改变。这是一个大师必要的的自觉!这是大师对俗世艺术趣味的自觉背离,这是一种勇气,尽管有时需要清贫为代价,如果没有这样的坚持大师就不会成为大师。
  影片描绘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这是电影艺术是需要,史实告诉我们这一切可能是虚构的,或许导演想借此表现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人生吧!同前半部相比,无疑后半部比较薄弱,因为我们只能推测凡·高,而不能进入他的内心……
  凡·高死了,据说是自杀,在两天痛苦的挣扎里,他的兄弟陪伴着他。
  凡·高的遗言是:“我就想这样地死去。
  虽然影片的导演描绘的大师和兄弟俩的通讯有着很大的差别,可是这部电影是依然是值得推崇的,他不仅客观描绘了凡·高的最后日子,作为艺术家的传记片影片对光线和景物的追求达到了完美,具有着印象派分风格,在外景里阳光的光斑改变着人的线条和景致的时间性,这些细腻的创作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导演为所有的艺术爱好者重现辉煌的年代。
  马振骋在《镜子中的洛可可》说过:现今印象派大师的任何一张油画,拍卖得到的钱足以养活整整一代的穷画家;成交以后又被锁入保险箱作为资本,以待高价再抛。这也是画家与艺术遭遇的第二次悲剧。
  那么,凡·高他们的清贫是他们的幸运。
  也许,艺术在今天只有了价格?!
  当向日葵覆盖着他的灵柩,当迪奥的眼中满是泪水,历史记录了一切,历史也在将来某一天回应了大师的先验:
          ――――艺术不是用来迎合的,它是神圣的





凡高
凡高艺术作品欣赏。
gamex.myrice.com/yfangao.htm
凡高艺术馆
全面介绍凡高,含凡高的历史、凡高的画与评价。
vangogh.nease.net/main.htm
画家凡高作品
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也会由于他对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力,使画面总是那么辉煌而独有个性。
www.china-gallery.com/gb/kucun/youhua/fangao/fangao.htm
文森特·凡·高
含凡高简介、年表、相册、作品。
vincent.hdcafe.net
温森特·凡高
介绍凡高的绘画作品。
sunsite.unc.edu/wm/paint/auth/gogh
温森特·凡高<English>
按阶段介绍凡高的作品。
www.xs4all.nl/~warrink/vincent.htm
文森特·凡高画廊
凡高作品欣赏。
vangoghgallery.com/international/chinese/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9 19: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重新拿起了那本《梵高自传》并读完,才发现原来书中并没有梵高之死。
活活,龙兄好幽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17:31 , Processed in 0.47142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