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47|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中国人的格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7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生活方式:格调、优雅,抑或品位


  有一类书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购买它们很大的目的在于炫示,于是格调、优雅、品位这样一些简洁有力的名字,把本已庸懒的“小资”的身子骨敲得更加酥麻,大家恨不得立刻就同龌龊低俗的过去一刀两断,以便积极投身到有“格调”的生活中去。

  上世纪90年代末,由图书策划人石涛策划的保罗·福塞尔的《格调》,可谓中国人的“品位生活”的启蒙读本,它的出现似乎呼应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某些心理危机,正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生活的品质了,问题从有没有钱的简单二元换算,到该如何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格调》的译者前言里就煞有介事地用了《品位———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的标题,“出路”

  正是给那些仍在“品质生活”的迷宫里徘徊的人们指出一条“罗马大道”,那时大家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仍没太多的底气,只好借助于书后面的那些不伦不类的思考题来“验明正身”。

  例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坐在三十五英尺长的克里斯游艇的甲板上,喝着听装的百威啤酒,被三个穿着三角背心和戴着廉价白色快艇帽的美丽可爱的女孩围着,请根据题目判断其阶级属性。”

  提供的答案为“他是上层贫民阶级的一员,攒了一辈子的钱买了那艘可怕的船。如果他把那些女孩的帽子摘下来,并把啤酒倒在玻璃杯里喝,他有可能是个中产阶级。如果他让女孩子们穿上男式旧衬衫,并把下摆露在外边,他甚至可能是中上层”。这样的答案是以各色美国肥皂剧和侦探电视剧为想象依据的,在那里,大批中上层“女间谍”大多是“下摆露在外边”,过着闲适的生活。而依靠“有无下摆”这样的“确认”标准,多少有点草率的风险,但隐约之中,大家意识到在西方富了好些年的兄弟那里,没准儿可以借到一面品位的照妖镜,以便使那些小资们现出“本相”来。

  换到七年后,中国人再也不需借助从《格调》那里学会的分析法来解剖女性,而且还早就烦透了人家在耳边说“美丽温柔善良”之类的话的中国姑娘,在糨糊一样的“美丽温柔”和比减肥计划还要条理清晰的贵族式“优雅”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优雅》原本只是莲娜丽姿公司为打开中国市场准备的“宣传副册”,法国人的浪漫的商业理想是先努力培植具有“莲娜丽姿式”品位的顾客,尔后只要振臂一呼,大把具有优雅气质的中国人就会义不容辞地抢光他们所有压箱底的存货。可让德阿里奥夫人想不到的是:她的法国“新”衣服远远卖得不如再版的中国“旧”书快,这多少有点“无心插柳”的懊恼,黑眼睛“中国洋鬼子”的品位居然只是以“看”为主0看”,就是中国人对时尚表达敬意最好的方式,优雅首先是用来“看”的,未必是“享用”,“被看”是需要勇气与承担风险的,但“看”是不要本钱的,你骨子里也未必要认同“优雅”,但这不妨碍大家把《优雅》当做是法国流行的时尚符号去追捧,大家放在手袋里,随时让低级趣味的人看见,度己度人,功德无量。

  事实上《优雅》是一本略显“保守”(老气)的书,德阿里奥夫人把优雅的词根eligere解释为“挑驯,这已经决定了她所认定优雅在美学取向上的那种品质———“收敛的美丽”,而不是“放射的欲望”,所以一谈到“性感”,德阿里奥夫人就按捺不住法国式的怒火,“所谓的‘性感’风格根本就不是真正优雅,而只适合黑帮电影里的荡妇或搞笑的脱衣舞表演”。所以,“裸露”是对优雅的背叛与蹂躏,我们应该“只展示身材的轮廓,而不是暴露身材”,这样还是会教坏小朋友的。

  或许由于德阿里奥夫人是一位温和的女性主义者,所以她拒绝任何以“取悦”为前提的美,优雅是女性自给自足的有节制的“自律”,这本书也成一种女性着装的“自我规训”,为了调整每一个细节,以求庄重得体。在谈到“膝盖”时,德阿里奥夫人引用了法国的一句谚语:“如果要开开心心,就把它藏起来”。当然,这既是对“膝盖”做的隐喻,也是我们为了“优雅”所能做的,那些穿着少之又少的衣服又梦想做到“优雅”的中国女士们趁早死了心吧。

  最近,市面上又出现了更为直接的《品位》,如果说当初保罗·福塞尔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国人“确认”身份,德阿里奥夫人则帮我们建立了一个做到“优雅”气质的行为指南,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规范,而《品位》作者的野心却大多了,特里福纳斯和巴洛梅洛思竟然想在200多页的篇幅里,把“品位”选择的后面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原动力弄清楚,作者理想的“品位”是处于人际意识、阶层意识、文化习性的网状中的节点,品位本身既意味着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文化选择,但糟糕的是两位作者似乎都是典型的报纸“话题作家”,这类人才的特色在于“总是用一流的论据证明三流的结论”,他们可以把“锵锵三人行”之类的节目主持得很出色,但就是千万别问他们问题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他们在扮演“时尚史”的研究者的同时,不时地露出“励志作家”的辞色,如“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之类的,可谓大煞风景。

  更有趣的是,这似乎是一本专门写给有中国趣味的外国人看的书,比如“父母之鉴”、“风水”、“吃什么补什么”,诸如此类标题,不知是中国的译者强行“加”上去的,还是作者本身就是“中国通”,总之,把“风水”当成“品位”来谈,看着这些老外从英译本的中国风水手册上辗转抄过来的“风水理论”,云里雾里的,总有些怪怪的。

  虽然此书存在此类“四不像”的问题,但是仍不失为一本好读的时尚史专栏,其实也不必过于认真地对待作者下的每一个结论,至少他们提供给我们许多有趣的“杂碎”,这类东西倒是颇有看头的。

  我以为这三部书可以作为中国人在“品位时代”上的三个界标,也是三个“心理本位”:“格调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沉滓泛起,如何确定别人的“品位”来“确认”自己,《格调》可以说是他方之“尺”;而到“优雅时代”,中国人早已能明确分清品位取舍,《优雅》可说是“拿来主义”,照猫画虎;至于“品位时代”呢?至少这一时期的特征还未完全表现出来,那是“西方中心”的打破与多元趣味的融合,《品位》大杂烩的结构冲淡了“西方中心”的影响力,以至于中国人多少有点期待着“中国式品位”的妄想,这种心理本位微妙的改变,不亚于追随了很多年神探亨特的老太太,总算挨到看狄仁杰断案了,其心态的复杂程度,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多少有点儿“酸”,有点儿“甜”,还有那么一点儿“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0: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着实很有格调~~~~~这个世界上中国人最会享受(前提是有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5: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5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21:57 , Processed in 0.35304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