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97|回复: 24

[【主题讨论】] 读书不能有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0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现在“罢看DVD一个月”,不看电影只看书,已经两个星期了。
  正在“发狠地”看两本书,一本叫做《爱争论的印度人》,它的作者是第一个获得诺
贝尔奖的亚洲人、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这本书和《历史的暴动》一样,都是对某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跨文化的解读”。阿马蒂亚·森本人是印度人,同时他又在哈佛生活,所以他明白这种“跨文化”的含义。
  另一本叫做《历史的暴动》,作者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一个精通中文的翻译家。他在书中告诉人们,中国人的包袱实际上是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太多的历史。他对中国的理解角度非常不一样,通过“历史的暴动”和“暴动的历史”诠释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历代君王的统治。以往外国人写的中国都不靠谱,他们走入了一个误区,总是从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形成很大的错位。而这本书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因为作者读过很多中文原版的书籍,他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就非常深刻。他在书中认为,中国太重视历史,而这个历史是“官方的历史”,其他的历史记录必须和“官方的历史”一致,这在西方是没有的。我们对历史通常只是“继承”、“发扬”,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却是不够的。
  我还看了一本“特别特别小资”的书:《卡夫卡的汤》。这本书汇集了很多名著中提到的食物,比如卡夫卡一本作品中出现的“日本酱汤”、《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书中提到的“红酒烩鸡肉”、威廉姆·钱德勒的“烤羊肉”……书里就讲这些食物是怎么烹饪的,让人流口水。我本来打算把这些内容放进我的杂志里,但是我的编辑不搭理我。
  中国作家里面我特别喜欢沈宏非,他的书特别幽默,而且有道理。他从来不哭着喊着、死乞白赖地把自己当文人,但是他看问题倍儿尖锐,我说他“聪明绝顶,一肚子坏水”。只要别人有一点点迟钝,就会被他“有道理地刻薄”。他的刻薄不是为了贬低别人,而是为了批评、提升而刻薄。
  看看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都是“Howto”类的书籍,现代人看书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09: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都是“Howto”类的书籍,现代人看书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诚如斯言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equality2006-06-07 02:00发表的“读书不能有目的”:
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

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了。

读书不能有目的
???
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想到《仙履奇缘》里菩提祖师和至尊宝的台词: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不需要吗?

同样,读书需要有理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来抬杠的.

虽说, 读书本质上是社会性高级生物的本能欲望. 把读书和目的分开好象全不合呼情理.

HOWTO一类的书之所以畅销, 俺说, 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读书的根本: 实用!
谁说只有读那些高深莫测的书才陪称"读书"?

至于那些为了"高明"而读书, 为了"附庸风雅"而读书, 那些为了"品位","素质"而读书的人不是"书呆子",就是"书虫子", 要不就是地地道道,百无一用的书生. 躲在象牙塔里沾沾自喜, 自命清高. 打骨子里欣赏"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古训. 为比别人多上了几年学而自我感觉良好. 全不知道真实的世界如何运作. 这种阿呆最好一辈子在学校,学院, 研究所里混. 他们是温室里的别致, 是国家的"财富". 千万别离开, 因为花花世界里没有他们的位置.... 扯远了.

老土绝无意在此挑衅或是大方獗辞, 只是, 看读书斑里几个有关读书的主题好象大都是阿.朋友们的标准见解. 蹩了又蹩, 还是放纵了一次. 如有不妥, 见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3: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equality2006-06-07 02:00发表的“读书不能有目的”:
    .......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无目的,却有目的;不为啥,却为啥——玄!
How to +verb. 这个verb为啥?learn是verb,study是verb,improve是verb……

无目的,其实也是目的,就像数学中{0}一样,虽然是零,但它也是存在的一个元素,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就像概率中的概率为0,并不意者是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4: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无志不立。
读书如果没有了目的,会在书的海洋里淹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2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爱好研究,具有无比强烈的求知欲,急切地想要获得知识,每前进一步都感到满足。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都会促进人类的繁荣,我蔑视无知的贱民。
     卢梭纠正了我。骄傲的优越感消失了,我逐渐尊重人类。如果我不相信这种思考能够使我承认其他一切职业有价值,即重新确定人类的权力,我想我自己还不如一个普通劳动者那样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honolog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6-8 14: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的观点,读书不应该有目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做不到的。

看看中国,有两种人:一种是不读书的人;另一种是读书的人。

不读书的人,是因为不需要读书,读书无实际用途。在我看来,中国人不是一个爱好读书的民族,不是一个喜欢思辨的民族,更不是一个能够静下心来干一些事情的民族。俗语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看看,中国古代的劝学诗,也只是以物质来激励人们读书而已。在国人的骨子里面,就没有读书的心。若是要读书,就必须有外在压力或是动力。对第一种人来说,既然读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何必读书。读书是有快乐,不过对他们而言,快乐也可以是来自看电视剧,逛街,购物,夜生活。后几项更加刺激,更加畅快。

第二种人是以读书为生的人,例如学者、教授、研究生等。很不幸,我属于其中的最后一类。若是不读书,我们就没有办法抄。我是学文科的,也就谈谈文科的学术问题。看看我们国内的所谓学术吧,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全部是抄国外的。从硕士到博士,再到教授,最后至博导,我们都在看些什么,只不过是把外国人写过的东西,反成中文,连评带抄,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读书读着这样,还要书干什么。难道我们就是这样读书的吗?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后,可以不用搞学术,平心静气地好好看看书。书中有人间冷暖,有事态炎凉。读书而知人善任,而谨小慎微。读书只为为人,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只是一个梦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8 21: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现在人读书的目的太强。我现在还在学校读书。就说说吧
现在学校读书都带有目的性,高中就不用说拉。他们天天读的基本上是高考要考的。
上大学其实也差不多。真的,象专业方面的就多用功。而那些选修课或对以后就业没有多大用的课。
基本上没有人在听课,课后肯定不会看的。读书不能有太强目的。学习知识才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0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文科的人读书是为了“素质”,理科的人读书是为了“技巧”。。。。
读书都是有目的的,带着目的读书,不单是娱乐,更是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0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LZ说的应该是不能带有太功利性目的去读书的意思吧。
我觉得不管是读“How to”之类的书,还是读些对素质有提高的人文社科书籍,只要现在还有读书的冲动和时间就很不错了。
苏轼说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自己通常也是漫无目的读些书,但每本都是自己特别想看的,这种读法对于作研究来说帮助不大,倒是可以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自己认为如果是作研究的话,还是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先从经典和基础理论看起,了解系统的理论架构,再根据研究需要去读相关的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07: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许多人读书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我现在是一名教师,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小时候读书是想考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就不爱再读数书了,读了十多年了有些厌烦了,就像找工作、挣钱。于是,我就不读了,而我的同学仍然坚持读书,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考研。当我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之后,我又重新拿起书本看了起来,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作,必须得看,要不然就没办法上课了。
    我感觉带有目的性的读书,全是被动得在读书,自己就必须得去读书了,根本享受不到读书的乐趣,同时看书得内容也是一些例如考试的内容等等,根本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竞争造成的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会越来越小,那么就会有许多时间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我想当一个人真正的去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读书就不会有目的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0 1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讀書能沒有目的嗎?消遣?娛樂?總是目的吧。人類的活動,很少是沒有目的的,讀書作為一種人類活動,更不可能沒有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0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读书与书籍

  
本文选自《向情人坦白》(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 "德语国家卷),陈晓南 译



  愚昧无知如伴随着富豪巨贾,更加贬低了其人的身份。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划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很轻松,然则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过多,则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象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只有五十分之一能被吸收,其余的东西,则因呼吸,蒸发等等作用而消耗掉。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可学得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的应用,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别无利益,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当时也许曾洛阳纸贵,传诵一时,而现已犹如化石,了无生气,只有那些“文学的”考古学家在鉴赏而已。


  据希罗多德(Herodotus 希腊史家)说,薛西斯(Xerxes 波斯国王)眼看着自己的百万雄师,想到百年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黄土一抔的厄运,感慨之余,不禁泫然欲泣。我们再联想起书局出版社那么厚的图书目录中,如果也预想到十年之后,这许多书籍将没有一本还为人所阅读时,岂不也要令人兴起泫然欲泣的感觉?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象苍蝇似的充斥各处,为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象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来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许多文人,非常可恶又狡猾,他们不愿他人企求高尚的趣味和真正的修养,而集中笔触很巧妙地引诱人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有谈话的资料。如斯宾德连、布维及尤金 "舒等人都很能投机,而名噪一时。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烂读”的原则,不烂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这是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其余的一概不理会;又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是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勒格尔的美妙警句,以后也常奉为圭臬。
  “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
  平凡的人,好象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太类似了!他们在同时期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地阅读。太愚蠢了!
  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象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才对,它只可做为后世的人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在欧洲一世纪中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于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它们以前那喧嚣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un(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活,或远超过它。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但他的生活际遇并不一定能使我们满意。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何况,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我知道目前要学习古代语言已日渐困难,这种学习,如果一旦停止,当然会有一种新文艺兴起,其内容是以前未曾有过的野蛮、浅薄和无价值。德语的情况更是如此。现在的德语还保留有古代的若干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有许多无聊作家正在热心而有计划地予以滥用,使它渐渐成为贫乏、残废,或竟成为莫名其妙的语言。
  文学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前者的内容是可怕的,所写的无非是恐惧、患难、欺诈及可怖的杀戮等等;后者的内容都是清新可喜的,即使在描写人的迷误之处也是如此。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是哲学史。哲学实在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的历史中。所以,哲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问,然而它的发挥作用是很缓慢的。


  我很希望有人来写一部悲剧性的历史,他要在其中叙述:世界上许多国家,无不以其大文豪为民族的炫耀,但在他们生前,却遭到虐待;他要在其中描写,在一切时代和所有的国家中,真和善常对邪和恶作无穷的斗争;他要描写,在任何艺术中,人类的大导师们几乎全都遭灾殉难;他要描写,除了少数人外,他们从未被赏识和关心,反而常受压迫,或流离颠沛,或贫寒饥苦,而富贵荣华则为庸碌卑鄙之辈所享受,他们的情形和创世纪中的以扫(Esau)相似。(旧约故事,以扫和雅各为孪生兄弟。以扫出外为父亲击毙野兽时,雅各穿上以扫的衣服,在家里接受父亲的祝福。)然而那些大导师仍不屈不挠,继续奋斗,终能完成其事业,光耀史册,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0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静才能读书
  阅读是要用力的,带来的则是心力和智力上的愉悦。阅读一味地追求轻松,轻松到后来,就失去了意义。
  
  程念祺
  
  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并首次低于50%。有识之士们对此自然感到忧心,希望能够通过多出好书和宣传,以挽回这种颓势。从统计数字看问题,是一种现代的进步。但是,即便百分之百的识字人都在阅读,也未必能说明什么问题。看书的人再怎么多,心静不下来,看也是白看。如果这个将近50%的国民阅读率,指的是静下心来的阅读,那倒是可喜可贺了。必须说明的是,好书从来都是不缺的。出版社就是十年不出好书,人们未必就会没有好书看。
  读书讲究的是心静。再好的书,读的人心静不下来,也就读不出好来。问题是现在的人都很忙,而且不仅是身忙,更重要的是心忙。身忙总有闲下来的时候,心忙则一辈子不得闲,如何能静下来看书。我所在的住宅小区,有一个收破烂儿的乡下人。他的儿子十七八岁,经常就坐在他的那个收破烂儿的摊子旁,看那些论斤收来的废旧书和杂志,而且看得非常认真、投入。我经常是出门时见他坐在那里看,过一两个小时回来时还见他坐在那里看。这是个心静得下来的孩子,一直这样看下去,或许就是个人才。我常常感叹,现在能这样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不是很多了。
  读书要心静,古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例子。这么长时间连园子都不看一眼,恐怕有问题。但心静才能读书的道理,一定是对的。哪怕是完全出于功利目的的读书,读的时候也还是要静,不能老把那个功利放在心里。一本专门讲做生意的书,读的人若非静心专注于它讲的道理,而是想着某一笔生意如果做成功了可以赚多少钱,然后怎么花这笔钱,甚至想到从此以后该怎样做富人,那他(她)是读不好这本书的。
  如今,人们羡慕比尔·盖茨,却决不愿意像比尔·盖茨那样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而只是想跟比尔·盖茨一样有钱;同样,人们钦佩陈寅恪,也并非是要像陈寅恪那样做学问,而只是想跟陈寅恪一样有学问。这样的心态,怎么能使人静下来?我上面讲到的那个孩子,坐在他父亲收破烂儿的摊子旁,如果也是这样的心态,是无论如何也静不下心来看书的。
  静不下心来读书,与很久以来人们的阅读能力持续下降也有关系。阅读能力的下降,一个是语文学习问题,一个是知识学习的问题,而后者是主要的。一般而言,知识水平越高,则阅读能力越强,越是能够静下心来看书;而知识水平越低,则阅读能力越差,阅读的时候越难以静下心来。没有相应的知识,要阅读有关的文字,就会觉得无头绪,也无法感兴趣,心自然就不容易静下来。问题在于,我们的报刊、杂志和图书,很久以来都一味地强调要把文字写得通俗易懂,要讲究趣味性,文章最好写得人家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这样的要求,并非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渐渐地,一种浅阅读的习惯被普遍地养成了。在人们阅读的下意识中,最好所有的书都写得像社会新闻一样,随便看上几眼就明白大概在说什么。而迎合着这种需要,书的确写得越来越浅了,知识的含量也越来越少,而且往往是浅入浅出,很少有深入浅出的。为迎合人们的浅阅读兴趣,甚至连古人的好文章,也都要译成最浅近的白话文,不译得淡而无味,不译得没有一点点光彩和滋润,就决不罢休。总之,读书是越轻松越好。轻松阅读,时下似乎已成为阅读的口号。其实,阅读是要用力的,带来的则是心力和智力上的愉悦。阅读一味地追求轻松,轻松到后来,就失去了意义,读不读又有什么关系,也就说不到什么静不静。
  我们如今提倡读书,一是有功利目的的。每个人都应当读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功利阅读,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使自己工作得胜任而愉快,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有一种误会,以为功利目的的阅读,总是不那么有品位。其实,为了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胜任愉快而阅读,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功利。没有这样的功利,这个社会就不美好,不可能有好的品位。此外,所谓非功利阅读,则有关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汉代有个儒生叫夏侯胜,汉武帝死后,他讲了汉武帝的许多坏话,被关到了大狱里。当时有个叫黄霸的官员,因为不肯随大流参劾夏侯胜,结果与夏侯胜同罪,一起关进了监狱。黄霸是吏员出生,没有读过什么书,最初的官位也是捐钱买来的。他崇仰儒学,在狱中请求夏侯胜传授他《尚书》。夏侯胜对他说,这一次恐怕都要判死罪,又何必学呢?黄霸就以孔子的话回答夏侯胜:“朝闻道,夕死可也。”像黄霸这样的人,孔子说的那个“道”,对于他来说是有形而上意义的。阅读儒家经典,对于他来说,是非功利性的。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黄霸一样,作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呢!作为读书活动,提倡人们作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恐怕还要适可而止。其实,阅读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并不全在阅读的是什么书,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红楼梦》是部文学作品,但也可以提倡用功利的目的去读的。有人喜欢斗蟋蟀,但早已洗手不干了,可是看到有关蟋蟀的书,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这算是功利呢还是非功利呢?
  文章写到这里,早已离开了“心静才能读书”这个主题。写这么短的一篇文章,都不能专注于一点,可见真要静下心来读书,殊属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11: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文章第一遍之前从不看作者的名字,因为一向觉得读书读的是文章的思想、文笔、文法,并非为了给自己的谈话、作文增加装潢,而且知道作者之后总会对文章的味道事前有所心理准备,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原因是一个一般的作者超越自己一贯的风格,就象一个演员突破自己一贯的戏路一样困难。读过之后如果觉得好才看一下作者,再读第二遍。之所以觉得文章好之后看一下作者是因为作者有的时候类同于衣服的品牌,好牌子需要多光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1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小雪2006-06-11 11:21发表的“”:
我读文章第一遍之前从不看作者的名字,因为一向觉得读书读的是文章的思想、文笔、文法,并非为了给自己的谈话、作文增加装潢,而且知道作者之后总会对文章的味道事前有所心理准备,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原因是一个一般的作者超越自己一贯的风格,就象一个演员突破自己一贯的戏路一样困难。读过之后如果觉得好才看一下作者,再读第二遍。之所以觉得文章好之后看一下作者是因为作者有的时候类同于衣服的品牌,好牌子需要多光顾。

[move]“小雪”同志理会了读书的主旨和意趣,达到了相当的精神境界。[/m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12: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苦苦读书那都是因为有目的性。需要掌握真正的专业的知识,需要为生存而努力,没有办法的,需要苦读书。
如果说读书还有兴趣的话,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博览众书,只有如此,才能在各种不同的书籍当中验证各种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观点和争鸣当中学会判断和思考,而思考是读书最大的乐趣。另一种是纯粹的翻一翻,翻一番书,其实也很有意思,现在的书籍有太多的图片和精彩的言论,还有很多的书籍只是素食文化,不读也罢!
喜欢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很辛苦,也很值得。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6-11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楼主的意思,作为一个读书人来讲,毫无目的地读书,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是一种等级很高的幸福。就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生活,何等逍遥!日日读书,不至于无所事事;不求目的,不至于压力加身。这实在是轻松惬意。千百年来,为什么陶渊明式的生活,那么有诗意而令中国的读书人心向往之,原因恐怕就在这里。现代的德国人海德格尔说了一句“人,诗意地安居”,至少就让多少当代的中国人为之陶醉!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海德格尔的这句话,说明全世界的读书人都非常想“诗意地安居”,没有压力,轻松自在;二,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就已享受的诗意生活,在现代还是那么不容易实现的时髦。可见他是多么的超前!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现代,能这样做的人,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02:45 , Processed in 0.41264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