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16|回复: 2

太极拳内功理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 1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功理法释要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内外兼修、融阴阳为一体。欲求太极内功,必须先掌握符合
太极拳原理的练习方法。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所以传统太极拳的
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二者绝然不可分割。
   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因循一种不正确的习拳方式,即先学套路,待套路熟练
之后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复习练毫无理法的空拳架过程中,身形手
势已经认同了僵滞有力的错误运动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时,这种含有僵滞之
劲的运动方式已然积习成弊,铸成了很难排除的障碍,以至于日后虽长期盘拳,
内劲却总也不能运化,更无法企及豁然贯通的境界。
   先师传留下来的正确教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
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拳架之理法对各个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遵照先辈
传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循序而进,才能尽快地步入正轨以求深造。
   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退
出。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不可以先练招后学术,亦不可光学术而后练
招。初学时外形招式通过模仿会先掌握,而内功理法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不易
得其要领。因为在初学阶段神意气不听人的意识调遣,招与术的融通不可能一蹴
而就。所以学者首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中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姑至终都是以意念
引导形体的运行,绝无片刻只在走“空架子”。譬如当“起势”尚未抬手之际,而由静
极而生动的起势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当拳架练习进入中级阶段后,理法颇为繁多,每种招式都有一种固定的理
法,此式与彼式间的理法又能相互变换和衍生。当进入较高层次后,理法的互蕴
互变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大脑思考。先师曾讲,在演练拳架时,招与术相互配合到
能随心所欲时,会自然演变出现一种奥妙。全体透空、无我无为之境界是从培养
手与腕的柔软开始的,一举一动要完全依赖拳架理法的引导,而后方能逐步进入
松散通空的阶段。

图一1 正确 颈后贴衣领            图 一2 错误 故意收下颏

  故特别提醒有志于学拳者对拳架理法须认真探索和理解。以下择要介绍拳
架理法,并通过正反两面的文图对照形式,加深读者的印象,以免习拳者误入歧途。

   一、悬顶
   关于“悬顶”,拳谱中有“虚领顶劲”、“顶头悬”、“百会上顶”等讲法。
   先师教拳从来不提上述讲法,只讲解秘传的要领“后脖颈蹭衣领”。蹭是颈项松
直,微微旋动着向后轻贴衣领。在颈蹭衣领的过程中,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体姿势亦
会自然中正,在达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会忽然间“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自然神清
气爽,轻松舒适得恍如乌有一般。头部轻松的感觉能令心中舒畅,而内心的舒适感又
会自然流露到颜面上,现出微微启唇的笑意,如此周身内外都处在恬静、平和的意境
中。经常注意使后脖颈蹭衣领,可以保持任督两脉经气的畅通,气通则血行,从而消除
大脑供血不足、颈项长年酸痈、玉枕不通等癌疾。(图一1)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颈部松直与头正之间的关连,意识不到头部不正对于拳
势以及身体的危害之甚,就会听任头部在不留意间俯仰成弊。
   如下颏过于回收,会令头部低垂,颈前受压,呼吸受阻,血液循环不畅,导致
精神萎靡不振。(图一2)
   头部上扬则会令颈后受压,内气只能回旋于夹脊与尾闾之间,而不能贯通玉
枕。三关不通则颈项酸痛不适,头部发憋、发涨,甚至导致眩晕等疾患。(图一3)
   惟有做到了颈部松直才能使头部中正安好,这在理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眼神
   正确掌握了颈项松直的理法,头部便会空空如也,眼神自然能做到视而不
见,并牵连两耳也听而不闻。头部轻松的感觉会使内在之精神舒畅地流露到颜面
上,现出微微笑意。
   不要把眼神的视而不见误解为眼光凝滞,似一潭静水般没有流动和变化。眼神
之出入自然与心意相通而使神气产生开合变化。运用眼神融入拳架动作之中时惟
要留意,眼神之出时必定伴之以入,眼神之入时必定随之以出,如此出入相间、循环
有致,才能真正做到眼神的运用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合。(图一4)
   当眼神内敛和内视时,并不牵连着眼睑下垂而闭目或眯起眼睛不往前看;当
眼神凝视一点时,也并非用力努目。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眼神,则会导致双眼努
得酸痛,非但于养生无益反而有害。
   三、虚腋
   人们练拳时通常只注意沉肩,却往往忽略虚腋。误以为肩向下沉坠就是肩部
的正确动作。其实有意使肩下沉会导致肩头在向下抻拉之力的作用下颇感沉重
与疲累。
   关于虚腋,先师所传秘法是“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对此,先师曾举日
常生活中的例子细心地点拨道:当你从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笼屉里往外抓馒头
时,那一瞬间的手形与态势就是对虚腋要领的生动诠释。这时手上拿捏的劲道分
寸感极强,因为再紧一分就烫手,再松一分馒头又拿不起来,同时也迫使你的手
形也非要保持若即若离、恰到好处地虚拢状态。“腋下如夹看两个热馒头”,既浅
显又形象地说明了虚腋在松开的同时又要相合那种寓对立于统一之中的奇妙腾
虚劲势。盘拳时始终想着两腋下夹着热馒头,则两肩、两臂的内气自会腾然畅
行。久习之后便能习惯成自然,虚腋的形成便不必再人为地操作。(团一5)
   错误地使两腋虚离开,会导致两肘翘张和两肩僵紧,内气因此受阻。两腋不
虚,两劈就会紧贴躯干:肩松不开,内气便受憋难通。(图一6)
   四、肘坠腰圈
   真正理解了悬顶与虚腋的作用和意义之后,就能正确地处理和体现两肘与
腰圈间的关系。对此,先师所传的要领是“肘意坠向腰圈”。所有的太极拳动作都
是肘离腰圈最近,肘意坠向腰圈之后才能做到内外相合、以肘带腰或以腰带肘演
练拳架,从而自然形成躯干与上肢动作的协调一致与默契配合。
   腰圈是肘的后援,肘的运行始终离不开腰圈的支持和援助,否则,手臂的动
作与周身不合,上肢动作势必流于空泛,导致整体姿势的虚浮之弊。(图一7)
   肘意与腰圈相互配合,肘自会适度张展,不会内夹躯干和形成90°死角的现象。
   五、鼓腕
   理解了两肩、两肘的理法后,接着就要探求腕部的理法。腕部的秘传要领是
“鼓腕”。但鼓腕不是单从形体上做到将手腕背部隆起。先师曾讲,鼓腕先要使腕
部松开,松腕不可在骨肉之形上做左右俯仰的调整,否则左松则右紧,前舒而后
张,总也不得要领。应意想腕与手之间犹如脱离开一样,使手松软、旋转灵活,不
受腕的牵扯和控制,从而呈现犹如无手般的空灵之感。正如先师所讲“没有手,腕
是秃肢”,直正体会到没有手的感受之后,方能实现练拳时梢节柔软,继而才能进
入“鼓腕”。从形体上看腕部有微鼓之势,但绝不能以形代意,应意识到形的微鼓
是受内气的催促所致。不可片面地模仿鼓腕之形,而忽略了鼓腕之意。当腕部松
开时,腕与手之间如隔着一道鸿沟,内气之通出如腾越鸿沟而贯通两岸,此为鼓
腕的真实用意所在(图一8)。先师讲,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
时期感到不吃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艰难。待内气贯足之后,腕内劲不仅能
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 14: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要领,有示图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 19: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 ,怎么贴到这里了?不错,大家文武兼修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18:26 , Processed in 0.39095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