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beeya

[【文史类】] 鲁迅《答KS君》中的KS指的是谁?(5财富悬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1 2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挺身而出,撰写《估学衡》与《答KS君》 等名文,给予胡先[马肃]、章士钊等人以有力的回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beeya于2007-03-21 21:40发表的 :

免费帮你下吧,明天给你下载连接

风格高尚!!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1: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钱一文于2007-03-21 21:46发表的 :


风格高尚!!赞一个!!
也不是,他帮我找半天,尽管没有回答对
也挺不容易的,正好我这边能下到这本书
所以就帮他一把了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一下鲁迅全集,其中涉及到ks君的文章有:
1、华盖集:答KS君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
2、华盖集:“碰壁”之余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语丝》周刊第四十五期。
两篇文章中均未指明KS君的身份,注释中也未提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1: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yiqihouba于2007-03-21 21:52发表的 :
查了一下鲁迅全集,其中涉及到ks君的文章有:
1、华盖集:答KS君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
2、华盖集:“碰壁”之余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语丝》周刊第四十五期。
.......
我也查了,和你的结果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2: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最终有解了,还是指章士钊

鲁迅不但倡导“任个人”的极端个性自由,而且
有着极为强烈的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高度自觉,对
侵犯其个性自由的言行极为敏感,总是毫不犹豫地
作出最猛烈的反抗。而且在反抗的个人面前,完全
不存在偶像。所谓偶像,既可以是权威人物,但也可
以包括文化、体制等庞然大物。在1925年的“女师
大风潮”中,鲁迅公开支持学生,随后又联络其他一
些教员,联名宣告反对杨荫榆。这种言行自然得罪
了他的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及其同伙。先
是陈西滢转弯抹角地讽刺他挑拨风潮;接着章士钊
又以“结合党徒,附合女生”的罪名,撤了他在教育部
的职,鲁迅不但不屈服,而且进行激烈的反抗,在《答
KS君》一文中对章士钊的人格和文章都公开地表示
出极度的轻蔑,先是指出不能“将章士钊当作学者或
智识阶级的领袖看”,再讽刺章士钊“大约”“熟读了
几十篇唐宋八大家文,所以模仿吞剥”,过去作文“还
近于清通。至于这一回,却大大退步了”,“比先前不
通得多,连成语也用不清楚”。


附上一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文章的确难以看懂,上面那段话在《论鲁迅杂文的自由思想》里的第10页

谢谢楼主,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2: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a1a1zq于2007-03-21 22:25发表的 :
哈哈,最终有解了,还是指章士钊

鲁迅不但倡导“任个人”的极端个性自由,而且
有着极为强烈的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高度自觉,对
侵犯其个性自由的言行极为敏感,总是毫不犹豫地
.......
老兄,你搞错了
不会是章士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KS兄:
  我很感谢你的殷勤的慰问,但对于你所愤慨的两点和几句结论,我却并不谓然,现在略说我的意见——
  第一,章士钊将我免职,〔2〕我倒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他那对于学校的手段,我也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因为我本就没有预期章士钊能做出比现在更好的事情来。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看一个人的已往的经历,也有一样的效用。你先有了一种无端的迷信,将章士钊当作学者或智识阶级的领袖看,于是从他的行为上感到失望,发生不平,其实是作茧自缚;他这人本来就只能这样,有着更好的期望倒是你自己的误谬。使我较为感到有趣的倒是几个向来称为学者或教授的人们,居然也渐次吞吞吐吐地来说微温话了,什么“政潮”咧,“党”咧,仿佛他们都是上帝一样,超然象外,十分公平似的。谁知道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但终于使我觉得有趣的是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又自己开出帐来发表了。仿佛世界上还有光明,所以即便费尽心机,结果仍然是一个瞒不住。
  第二,你这样注意于《甲寅周刊》〔3〕,也使我莫明其妙。
  《甲寅》第一次出版时,我想,大约章士钊还不过熟读了几十篇唐宋八大家〔4〕文,所以模仿吞剥,看去还近于清通。至于这一回,却大大地退步了,关于内容的事且不说,即以文章论,就比先前不通得多,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况”〔5〕之类。尤其害事的是他似乎后来又念了几篇骈文,没有融化,而急于挦挦〔6〕,所以弄得文字庞杂,有如泥浆混着沙砾一样。即如他那《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7〕中有云,“钊念儿女乃家家所有良用痛心为政而人人悦之亦无是理”,旁加密圈,想是得意之笔了。但比起何栻《齐姜醉遣晋公子赋》〔8〕的“公子固翩翩绝世未免有情少年而碌碌因人安能成事”来,就显得字句和声调都怎样陋弱可哂。何挦比他高明得多,尚且不能入作者之林,章士钊的文章更于何处讨生活呢?况且,前载公文,接着就是通信,精神虽然是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形式却成了公报尺牍合璧了,我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实在没有过这样滑稽体式的著作。这种东西,用处只有一种,就是可以借此看看社会的暗角落里,有着怎样灰色的人们,以为现在是攀附显现的时候了,也都吞吞吐吐的来开口。至于别的用处,我委实至今还想不出来。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
  所以,即使真如你所说,将有文言白话之争,我以为也该是争的终结,而非争的开头,因为《甲寅》不足称为敌手,也无所谓战斗。倘要开头,他们还得有一个更通古学,更长古文的人,才能胜对垒之任,单是现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牍和游谈的堆积,纸张虽白,圈点虽多,是毫无用处的。
  鲁迅。八月二十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
  〔2〕章士钊(1881—1973) 字行严,笔名孤桐,湖南长沙人。
  辛亥革命前曾参加反清活动,五四运动后,他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他参加北洋军阀段祺瑞政治集团,曾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参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同时创办《甲寅》周刊,提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一九二五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后,由于鲁迅反对章士钊压迫学生的行动和解散女师大的措施,章便于八月十二日呈请段祺瑞罢免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次日公布。八月二十二日鲁迅在平政院控诉章士钊,结果胜诉,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复职。后来章士钊在政治、思想上有所变化,转而同情革命。
  〔3〕《甲寅周刊》 章士钊主编的杂志。章士钊曾于一九一四年五月在日本东京发行《甲寅》月刊,两年后出至第十期停刊。《甲寅》周刊是他任教育总长之后,一九二五年七月在北京出版的,至一九二七年二月停刊,共出四十五期。其内容杂载公文、通讯,正如鲁迅所说,是“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他办这个刊物的主旨,一方面为了提倡古文,宣扬封建思想,一方面则为了压制学生和他的反对者,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刊物中除一般地宣传复古外,还有不少诬蔑青年学生、为当时的所谓执政(段祺瑞)捧场和吹嘘他自己的文章。
  〔4〕唐宋八大家 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个散文名家。明代茅坤曾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因有此称。
  〔5〕“每下愈况” 语见《庄子·知北游》。章太炎《新方言·释词》:“愈况,犹愈甚也。”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三号(一九二五年八月一日)的《孤桐杂记》中,将这个成语错用成“每况愈下”:“尝论明清相嬗。士气骤衰。…… 民国承清,每况愈下。”
  〔6〕挦撦 意思是摘取和撕扯。一般指剽窃别人的词句。撦,扯的异体字。
  〔7〕《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 这篇呈文曾刊载《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四号(一九二五年八月八日),其中有一部分字句,旁加密圈。
  〔8〕何栻(1816—1872) 字廉昉,号悔庵,江苏江阴人。清道光时进士,曾任吉安府知府。著有《悔余庵诗稿》、《悔余庵文稿》等。
  《齐姜醉遣晋公子赋》见《悔余庵文稿》卷二。


应该是指章士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ks君可能不是章士钊,只是鲁迅通过写给KS君的信表达出对章士钊的批评
可能是我搞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2: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回答ks的问题
如果ks是章的话,鲁文章中的口气应该不会是这样,更不应该回答ks时,还一直提到章市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9楼a1a1zq于2007-03-21 22:36发表的 :
哦ks君可能不是章士钊,只是鲁迅通过写给KS君的信表达出对章士钊的批评
可能是我搞错了
对了.........


================
书已经下好,明天给你
一会我要休息了,来不及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2: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

我已检索了好几个百度,雅虎,google,未曾找到胡适和ks之间的关系,应该可以肯定ks不是胡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1 23: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3楼wcl2006于2007-03-21 23:02发表的 :
KS应该是胡适,请看:http://www.grassy.org/bbs/BrowTheme.asp?ThemeID=272
为何叫胡适为ks
这是我想知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2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胡适了

我倒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他那对于学校的手段,我也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因为我本就没有预期章士钊能做出比现在更好的事情来。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看一个人的已往的经历,也有一样的效用。你先有了一种无端的迷信,将章士钊当作学者或智识阶级的领袖看,于是从他的行为上感到失望,发生不平,其实是作茧自缚;他这人本来就只能这样,有着更好的期望倒是你自己的误谬。 [1]答ks君



再说正当女师大风潮热闹非常,那本封面上印着一只面目狰狞的老虎的《甲寅》周刊攻击新文化运动“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之际,8月30日,胡适夜《京报》副刊发表了一篇《老章又反叛了》,嘲笑章士钊这位白话文学的一贯反对者,并教训他要有点儿敢于投降的雅量。
  胡适在文章中说:今年2月里,我有一天在撷英饭馆席上遇着章君,他说他那一天约了对门一家照相馆饭后给他照相,他邀请我和他同拍一照。饭后我们同去照了一张相。相片印成之后。
  他题一首白话诗写给我。全诗如下:
  你姓胡,我姓章;
  你讲什么新文学,
  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来我不驳,
  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将来三五十年后,
  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
  哈、哈,
  我写白话歪词送把你,
  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他要我题一首文言诗答他,我就写了这样的四句:
  “但开风气不为师”,
  龚生此言吾最喜。
  同是曾开风气人,
  愿长相亲不相鄙。
  然而章的雅量终是很有限的;他终不兔露出他那悻悻然生气的本色来。他的投降原来只是诈降,他现在又反叛了!
  我们要正告章士钊君:白话文学的运动是一个很严重的运动,有历史的根据,有时代的要求,有他本身的文学的美,可以使天下睁开眼睛的共见共赏。这个运动不是意气打得倒的。今日一部分人的谩骂也许赶得跑章士钊君,而章士钊君的谩骂决不能使陈源、胡适不做白话文,更不能打倒白话文学的大运动。
  比起鲁迅来,胡适对章士钊的批评当然软弱无力,而且近乎游戏,从诗文里还隐约可见章、胡之间的微妙关系。但这毕竟是一种批评。胡适是靠提倡白话文起家的,他当然不会容许章士钊对白话文横加指责。但一涉及对学生运动的态度,胡适就和章士钊唱起了几乎同样的调子——读书救国。
  9月5日胡适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爱国运动与求学》。他在文章中呼吁退学罢课的学生回到学校去上课。他说:“救国事业非短时间所能解决,帝国主义不是赤手空拳打得倒的,‘英日强盗’也不是几千万人的喊声咒得死的。救国是一件顶大的事业。排队游街,高喊着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甚至于砍下手指写血书甚至于蹈海投江,杀身殉国,都算不得救国的事业。救国的事业须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真正的救国的预备在于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救国须从救出你自己下手!”
  他写道:“我们须要明白了解,救国千万事何一不当为?丽吾性所适,仅有一二宜。认清了你‘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方向,努力求发展,这便是你对国家的预备功夫。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你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该引诱你跟着大家去呐喊。呐喊救不了国家。”
  胡适大声疾呼:“我们只希望大家知道,在一个扰攘纷乱的时期里跟着人家乱跑乱喊,不能就算是尽了爱国的责任,此外还有更难更可贵的任务: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
  胡适的文章无疑是和章士例一唱一和,难怪鲁迅把他们捆在一块批驳起来。鲁迅说,读经能够救国吗?在欧战期间,谁见过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骂翻了潜水艇?他认为,教育总长坐朝论道“谈经救国”,大学教授现身说法中救国必先读书”,一吹一擂、都是“别有用意”的。目的是使青中学生“什么事也做不成”,“老死在原地方”。

网址
http://blog.cnread.net/cnread1/lsxs/m/malu/gght/029.htm





到8月初,事态发展得愈来愈严重:杨荫榆竟搬来军警包围学校,勒令学生离校;章士钊则在国务会议上提请停办女师大,并派武装警察强行接收。于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北京、上海的学生组织纷纷函电支持女师大师生的斗争。北京大学评议会也于8月18日开会,通过决议案如下:
本校学生会因章士钊摧残一般教育及女师大事请本校宣布与教育部脱离关系事。议决:以本会名义宣布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拒绝接受章士钊签署之教育部文件。④
决议公布之日,群情大快。而胡适却反对,他与陈源、燕树棠等5人联名写信,指责评议会“越权自专”,有“抹煞全体教职员同人之嫌”,故向评议会提出“严重抗议”。另有周作人、李书华等8人也联名致书校长,支持评议会决议,敦促校长将决议案执行。⑤ 随后,胡适等17教授发表《为北大脱离教部关系事致本校同事公函》,特别强调的是“学术独立”与“政教分离”,“学校为教学的机关”,“研究学术的机关”,应该“努力向学问的路上走”,而“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接着,周作人等17教授签名的《为反对章士钊致本校同事公函》,认为反对“无耻政客”为教育总长事属可行,章士钊摧残教育,又提倡复古,仇视新文学新思想,“当然更应反抗”。又有周作人等41教授发表《反对章士钊的宣言》。⑥ 可见当日的情势真是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章士钊自然十分感激,在《甲寅》周刊上载文称赞胡适等人的举动是“表扬学术独立之威重,诚甚盛举”,⑦ 而拥护章士钊的《大同晚报》也称赞他们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⑧ 从此,聚居在北京东吉祥胡同的这些“现代评论派”的先生们便得了“正人君子”的雅号。
当日的斗争虽然十分尖锐,但教授们之间的争论其实也各有根据和道理。胡适等人偏袒章士钊解散女师大的非法行径,当时却遭到北京教育界及广大学生的严厉批评。当时上海学生联合会也郑重致信批评胡适说:
比年以来,先生浮沉于灰沙窟中,舍指导青年之责而为无聊卑污之举,拥护复辟余孽,尝试善后会议,诸如此类,彰彰皎著。近更倒行逆施,与摧残全国教育、蔑视学生人格之章贼士钊合作,清室复辟函中又隐然有先生之名。呜呼,首倡文学革命之适之先生乎!先生前曾为青年指导者,青年所期望于先生者良切。先生近来种种举动,荒谬卑污,长此以往,先生将永为吾全国青年所深恶痛绝。⑨
他们的批评可说是义正辞严,但又希望胡适“痛改前非,恢复首创文学革命时之精神”,也可说是仁至义尽的了。
这时的胡适只是固守着“教育独立”的思想,对章士钊的倒行逆施也是有认识的,而且文学革命之精神余绪未泯。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攻击白话文学,他还是禁不住要予以回击。8月30日的《京报副刊》上发表胡适的《老章又反叛了!》,披露章士钊向新文化投降的“白话歪词”“原来只是诈降,他现在又反叛了”,同时指出章士钊反叛的原因,说:“行严(按,章士钊字行严)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却又虽落伍而不甘心落魄,总想在落伍之后谋一个首领做做,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反动派,立志要做落伍者的首领了。……他已甘心落伍,只希望在一般落伍者之中出点头地,所以不能不向我们宣战。”⑩
胡适对于章士钊的批评还是相当中肯而又很严厉的。后来章士钊作文辩解,提起胡适公布他“投赠之白话词”一事还觉得不好意思,说胡适近于开玩笑呢!11
围绕女师大事件及后来的“三一八惨案”,12 《语丝》与《现代评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鲁迅与陈源的笔战尤为频繁激烈。胡适虽然偏袒章士钊,护着陈源,却并未公开参加这场笔战,也从未攻击鲁迅、周作人等反对章士钊的人们。而且,据他后来写给周作人的信看,他生平对于周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13
1926年5月下旬,胡适随“中英庚款访问团”赴天津访问,住在旅店,夜间无事,翻读鲁迅的《热风》,大都是《新青年》时期写的文章,读来颇多感慨。当他读到《随感录四十一》时更深受感动,联想到近年来围绕女师大事件的笔战,他竟“一夜不能好好的睡”。第二天,胡适不禁心血来潮,便给鲁迅、周作人、陈源三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锋上的情感;由这些笔锋上的情感,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猜疑愈深,误解更甚,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因此,胡适一再劝说不要忘记《热风》里“学学大海”的那段文章,“让我们都学学大海”,消除误解和猜嫌,都向上走,都朝前走。14
胡适当日的用心我想不能说是不诚恳的罢。但他虽然好心,却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曲直,一味的调和矛盾,显然是幻想。也许,这正足以代表胡适那时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态度。


网址 http://www.likehard.net/credit-repair.asp?art_id=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2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胡适往来书信选〉和《鲁迅书信集〉这两本书的话就好考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2 1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俺觉得应该转到读书参考去,俺好加分,呵呵。
而且学士们可能茶社来得少,兴许有谁知道,还没看到这帖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4: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5楼a1a1zq于2007-03-22 11:31发表的 :
[应该是胡适了

我倒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他那对于学校的手段,我也并没有你似的觉得诧异,因为我本就没有预期章士钊能做出比现在更好的事情来。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看一个人的已往的经历,也有一样的效用。你先有了一种无端的迷信,将章士钊当作学者或智识阶级的领袖看,于是从他的行为上感到失望,发生不平,其实是作茧自缚;他这人本来就只能这样,有着更好的期望倒是你自己的误谬。 [1]答ks君


.......
鲁迅为何称胡适为“ks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2 16: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找了,实在是找不到的啊,放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10:17 , Processed in 0.50234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