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65|回复: 3

[【其它】] 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即将出版(附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23: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兵教授最新专著《佛教心理学》即将出版

标签: 陈兵 十年心血 佛教心理学

当代著名佛教研究学者、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堪称目前佛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力作,这也标志着这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建立。

在哪儿买《佛教心理学》.....

作 者:陈兵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
定 价:元

可去南方报业出版社预订: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press/


简介

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最佳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引子

1.时代的呼唤

2.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会合

3.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建立

风雷激荡的二十世纪不仅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心灵结构,当人们从几千年来田园诗般平静、安适的梦境中被现代文明隆隆的机器声惊醒时,心灵的异化促使人们积极的追寻抚慰之道,由此促进了二十世纪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生活在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物质富裕的现代,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种种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人们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瞋、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的智慧,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其中,佛教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东西方文明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当代著名佛教研究学者、四川大学 陈兵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堪称目前佛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力作,这也标志着这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的建立。

一《佛教心理学》的出版

1.   作者简介及著作目录

陈兵教授是我国著名佛学家。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后,在新疆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攻读道教专业,导师任继愈。毕业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1987年调入四川大学,现任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研究员、博导,兼任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闽南佛学院、西藏大学兼职教授、成都市政协常委。

现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近现代中国佛教》(已完成)、《佛教心理学》,正在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9名并从事佛教心理学的研究。他主张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应时契机,弘扬佛法中有益于提升人类文明的精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佛教自身的建设。

其著述合计近4000万字,个人著作发行10万册以上,获得海峡两岸学术界、佛教界的好评。

主要著作目录:

佛教气功百问 1989,中国建设出版社、台湾佛光出版社

道教气功百问 1989,中国建设出版社、台湾佛光出版社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1994,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台湾圆明出版社

新编佛教辞典 1994,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佛教格言 1994 巴蜀书社

道教之道 1995 今日中国出版社

重读释迦牟尼 1998,四川人民出版社

佛陀的智慧 2006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佛法真实论 2007 宗教文化出版社
合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王尧主编)1997,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与密宗入门(与徐湘霖合编),1998,四川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中国佛教(与邓子美合著),2000,民族出版社

诸子百家大辞典(与苏开国等主编),1999,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1990,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文津出版社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1993,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藏提要(任继愈、钟肇鹏主编),199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教通论(牟钏鉴主编),1994,齐鲁书社

道教手册(李养正主编)1994,中州古籍出版社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9,(卿泰主编),1990,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内容简介、前言及目录转自club.china.com
⑴内容简介转自club.china.com
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最佳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⑵前言
   早在人类智慧初开的少年时代,人自身最为重要、最为奇妙,“日用而不知”的心灵“黑箱”,便吸引了东西方文明古国哲人智士的深切关注。大略与西哲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将对心灵的探讨列为重大哲学问题同时或更早,东方先哲也用自家独特的方式探究心灵秘奥。创生于古印度,后来覆盖了大半个亚洲的佛教,在心灵研究方面成果尤为卓著,形成一家关于心理、心灵的精深博大的学说。在东方诸家之学中,佛教向以精研心灵、擅长治心著称。西方学者普遍将佛教看作一种具有宗教基础的心理学或“精神科学”,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多视佛教为一种“文化心理学”。

& nbsp;  20世纪初以来,佛教心理学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不少心理学家吸收佛教思想,从佛教中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和医治心理疾病的灵丹妙药。在当代西方,佛教心理学已成为众多心理学派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一家,出现了一批佛教心理学家,有了专门的佛教心理学研究、治疗、咨询机构。佛教界也越来越重视以佛法医治心理疾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呼吁佛教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些佛学院校将“佛教心理学”列为一门重要课程。社会需要佛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治心良方,人们希望佛教法师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佛法心理学化,成为现代、后现代佛教的一大特色。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传统佛教思想,吸收现代心理学的成果丰富佛法,发展佛教心理学,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心理学在新世纪前进的方向,也是“佛法现代化”的最重要途径,是建设“人间佛教”的关键性措施。

  对佛教心理学作学术性的研究及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教,虽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过一二十本专著,但其内容或者有些单薄,或偏重于某个佛教宗派之学、某一部佛教论典,或者专述佛教心理学说的某一方面,或专讲佛教心理学的通俗应用、临床治疗,尚缺乏对佛教心理学作全面研究介绍的专著。作为佛教第二故乡的中国,在佛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尚远远落后于西方和日本。

  这本《佛教心理学》,是作者申报的国家教委“九五”博士点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从开始研究到完成书稿,用了足足11年时间,原稿100万字。本书从广大读者、心理学工作者掌握佛教心理学精华的主旨出发,删略原稿中学术考究及与西方心理学比较的文字,压缩到80万字,并使行文尽量具有可读性,可以作为一本佛教心理学的教材和普及读物,主要为佛教徒提供修行的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解佛教心理学和佛法的方便。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散见于大量佛典中的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有关心识的思想作了一番现代整合,按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和其间的逻辑联系,分为18章,力图忠实地概括全体佛教心理学思想的原旨,并做出使现代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诠释。不囿于佛教某一宗派之学,而力图整合从古到今的全体佛法。引现代心理学证佛学、补佛学,引佛学补充、升华现代心理学,并以心性及明心见性的技术为精髓,可以说是本书写作的特点。对古代佛教著述中较为薄弱而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显得重要的问题,则尽量依据佛教义理进行必要的补充发挥。在论述、引证佛典时,尽量按历史顺序安排先后,以反映佛教思想演进的路线,不违学术的科学性。

  作者本想使这本书成为既具学术性,又具实用性、可读性的佛教心理学教科书,但由于学力、精力、条件所限,只能关在书斋中对佛典文字作整理爬梳,基本上未能采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的调查、个案、测试等研究方法,只是尽量引用了一些用这种方法研究的成果。在用佛教传统的解行相应、止观双运法修证上,个人所得也非常有限。总之,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在佛教心理学研究方面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望方家批评指正。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建设和现代研究,是一个需要多人从多方面长时间投入的重大课题,深切期盼时贤、后贤共同努力,贡献出更成熟、更实用的佛教心理学研究成果,化为广大众生自净其心的实践,使古老而常新的佛法,在促进人类心灵健康、精神升华,及社会祥和、世界和平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星云大师资助,郑石岩、黄心川、黄夏年、尹立、依昱、满纪、郑志明、明尧、明洁、张利民、王雷泉、程群等提供有关资料,王永会、罗同兵、哈磊、刘朝霞、何松、尹小曼、陈劲波、刘亚明、唐希鹏、宋道发、李缓等帮助电脑技术,在此一并致谢,并回向功德于一切关心、参与、支持此书出版的人,以及每位读者、批评者。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概略
第四节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第一节 “心”的名义
第二节受想行识四蕴
第三节 眼耳鼻舌身五识
第四节 意识
第五节第七末那识
第六节 第八阿赖耶识
第七节 第九识

第三章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 善心所法
第三节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第五节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第一节四分与三量
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
第三节 梦
第四节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
第四节 心气不二

第七章 心性论
第一节《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
第一节相名分别之虚妄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
第三节 真实与正智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
第一节 何谓“我”
第二节 五蕴非我
第三节五蕴中、五蕴外皆悉无我
第四节 假我与无我的中道观
第五节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
第六节 人格及其形成
第七节 人格的类型
第八节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第十章 欲、爱与苦乐
第一节佛教的人生欲望观
第二节 爱
第三节 佛教苦乐观

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
第一节 老病死亡心理
第二节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
第三节 信仰及宗教心理

第十二章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
第一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
第二节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
第三节 以正戒约束心
第四节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第五节以方便对治调心
第六节 喜舍、忏悔与七觉支

第十三章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
第七节 以禅定炼心
第八节 以智慧清净心
第九节以万行庄严心

第十四章 明心见性之道
第一节明心见性的方法(上)
第二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下)
第三节 心性之印定
第四节悟修之顿渐

第十五章 定心
第一节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第二节 定心的作用和效应
第三节禅定与神通

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针治
第一节学佛、练功中疾病之治疗
第二节 修炼中异常心理、异常人格的调治
第三节邪教痴迷者的心理治疗

第十七章 清净心
第一节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三节台、贤、禅三宗清净心的进程
第四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五节佛陀的清净心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智力开发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第八节罪犯改造、“事业法”及其它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的启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恩书院院长陈兵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在佛教类杂志竞相争艳的百花苑里,我们希望中国佛教文化基金会主办的《慧恩》能够成为教苑新葩。为此,2007年元旦,本刊记者采访了慧恩书院院长、《慧恩》主编陈兵教授。就有关杂志、书院、基金会、佛教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陈老师,您作为《慧恩》的主编,对这本刊物的基本定位是什么?
  
  陈兵教授(以下简称陈):现在社会上的佛教类刊物很多,有的偏重于学术,发行量相对来说很小,影响不大;有的偏重于通俗弘法,档次不高。要办好一个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我们希望《慧恩》能够在整体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对社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慧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针对社会上和佛教界存在的很现实的问题进行一些回应。现在一些寺院办的刊物基本内容很多以护生、放生为主,这是可以讲的,但一个刊物以这些为主的话,能够接受的人不多,而且可能对佛法的精神实质发生一些误解。
  我们的刊物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针对现代人心灵上的一些疾病以及佛教界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记者: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并由您担任院长的慧恩书院,现在已经开始运行,您是怎么考虑慧恩书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

  陈:书院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几个,成都是最先出现的。现在书院的目的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与佛学为主。
  现在不仅仅是民办的书院在进行,一些大学里也在开展这一项工作,像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我还在北京大学的一个“老总班”讲过课的……主要是传授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个社会需求量很大。
如果仅仅传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话,一些大学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办了,那么我们书院的意义就不大,发展前途也不大。我们书院要在实践当中不断进行研究。我的理想主要是与心理学相结合,东方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慢慢研究出一套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文化素质的这么一个体系。这种体系在大学里是没有的,大学里它只传授知识。要传授这样一种知识体系的教授是很难聘任到的——当然我们书院也是很难聘任到的。一般来说,刚开始是可以只传授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慢慢就要朝这个方向转向。这是高层次的,主要是针对一些成功人士、佛教徒啊,提高他们的佛学、儒学和道学水平。
  目前学者研究的主要是历史跟哲学,学术界的学问一般都是与身心修养分家的,这是整个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通病,日本也是这样。我们学术界的说法是“研究佛学的没有佛气,研究道教的人没有道气。”他虽然天天在研究这些东西,但用在自己的身心修养时他完全用不上。自己都用不上,你怎么去教给人家用呢?所以我们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古人讲的这些东西怎么用得上。

  记者:也就是如何知行合一。
  陈:(笑)对,用在自己的身心上。先培养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吧,包括我们书院内部的一些人才。然后在社会上要真正发挥作用——现在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企业家嘛,再一个就是青少年。
我们的青少年缺少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虽然是儒学、佛教、道教方面的文化大国,但现在整个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赶不上西方。西方社会上一般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有佛教的知识,有道教的知识,有基督教的知识,因为他的中学教育里就有,这是一门课,他有课本。英国的佛教课本就是由净因法师主编的……(笑)


  记者:就是说他们还是很重视这种宗教、文化的教育的。
  陈:我接触到的一般西方人……上过大学的人,他们……佛教啊、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知道的,这些知识是有的。而我们中国的呢?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研究生院的一个老师是研究哲学的,他竟然对研究宗教毫不理解。他认为宗教就让他自然消亡就行了,有什么好研究的。大学哲学系里很多教员,佛学的知识、道教知识一点都没有的,闹出笑话的很多。


  记者: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已经把他们……
  陈:因为没有这种课,我们小学中学课本里讲到宗教时,都说宗教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有些其实与现代宗教政策是相违背的,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宗教是列为第一的。实际上在所有的意识形态里,宗教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竟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教育体系里很大的一个缺陷。留学生到国外,我也听到台湾的、国外的人反映,你们的学生怎么对宗教的知识完全空白……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精神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得益彰。在东西方文明逐渐融合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您作为“慧恩东方文化丛书”的主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如何评价?
  陈:现代人们都提出传统文化来振兴华夏,……我不是这样看的,因为如果靠儒家、佛教能振兴中国的话,中国不可能近四百年来被列强瓜分。不管是哪一家的,都是有精华有糟粕的。古代当官的哪一个不是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熟读儒家的经典,到最后很多都变成贪官……(笑)我认为这就是文化上的缺陷,它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传统文化是有它的精华,但还是要吸收一些现代的精华,与现代西方文化结合,还是要进行改造的。这种丑恶现象历史上早就有,这是中国社会自己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国际上一个学者已经论述过这个问题。我忘记是哪一个学者已经论述过这个问题……也还不一定是制度的问题,文化本身……中国这个社会一直都是这样:从历史上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到一定程度,整个社会就会慢慢腐败,然后被外族侵入,历史多次的上演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的根部在文化上,它缺少一些东西。
  原来儒学物质化后用佛教来补充,后来佛教也被同化了……(笑)儒学后来变成一种内向的,容易被统治者利用的东西,宋朝后完全变成官方的思想体系,使中国社会朝着超稳定的封建社会前进,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缺少盛唐文化的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在这方面我与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士的观点是有差异的。

  记者:就是说,哪一种文化体系都不可避免的有他自己的缺陷。
  陈:嗯……所有的文化都有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开放式办学……现代呢,不管东方、西方都面临一个文化重建的问题,西方文化也有很优秀的传统。但西方的文化精英也认为他们的文化走到了死胡同……
记者:看来真是需要融合了……
  陈:他们认为当代社会的一些弊病都是由西方文化造成的——西方文化要征服自然啊,这种路线所造成的。西方文化已经开始反省了,西方的文化精英已经开始对科学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反省。这是一股新的潮流,西方一些文化精英,他们也很向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地学习。
但当他们真正拿来用的时候就发现这有一些问题,像佛教在当代的美国就是这样,当他们按照东方佛教徒的传统路线来修行的话,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魔,在社会生活中他就不能生存下去。当代西方有几个很著名的禅师,都是在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受过多年的训练的,他们都遇到过这些问题,已经反省过了。他们的方法就是与西方科学的尖端成果,尤其是与当代心理学最新成果相结合,这样慢慢创造出一种适合当代人的修行体系。
   当然我们国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要面临这些问题,但东方人呢?一般好像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台湾佛教界也没有意识到。如果完全按照传统佛教的那一套来训练人的时候,就会面临很多心理问题。因为与现代社会很难完全合拍,内心就会发生一些冲突,当他不能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当然我们书院是要对这些进行研究,现在要完全提出一套方案也是不现实的,还是不成熟的。
  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还是急需的。因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一贯都是靠儒家的传统观念来维持,当然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是普及社会的,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很大的维护作用。现在这两者在作为社会基础的农村已经完全崩溃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据我所了解,农村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儒家的观念已经完全没有了,这些传统不是从书上看的,而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记者:那就很恐怖了,因为农村是基础嘛。
  陈:是很恐怖,普遍的不孝顺父母啊,一本《社会心理学》书上说普遍的不孝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心理疾病之一了。普遍的不孝顺,普遍的不讲信用。(记者:普遍的没有礼义廉耻)就是一个伦理底线,伦理学家提出的伦理底线已经没有了……这个也不是通过读书,是祖上传下来的,经过三、四代后这种习俗也都没有了。作为一个民族,这的确是很恐怖的事情。

  记者:您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之一,您认为佛教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陈:当然从佛教教义来讲,它能起很大作用,佛教教义就是和谐人心的,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就是人心的和谐嘛,关键是人心的和谐……作为思想资源当然能起到很大作用,如果它被人们接受的话,但现实就很难说了……(笑)

  记者:基金会对将要开展的项目:如杂志、视听影音、丛书、慈善以及文化旅游开发等事业整体规划有什么思路?
  陈:现在杂志很多,要办得比其它杂志好很多,这很难。作为内刊赠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视听影音的影响会更大更重要。包括基金会打算要拍的《释迦牟尼传》,对于回归佛陀的基本教法,普及佛教的知识都有作用。佛教,主要就是要靠佛的人格形象跟智慧,还要靠佛的威信来教化。《释迦牟尼传》电影是我们的一个重点工程。
  其它的音像制品,现在可以制作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光盘。
  音乐起的作用也很大。佛教音乐,我们国内较少,台湾做的好一些,但在社会上影响还是很小。我们尽量要让非佛教徒也能接受,尽量生活化、社会化。
  我想未来的慈善事业,主要还是在教育方面资助学子,尤其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其它的项目也还只是个理想,慢慢来。

  记者:听说您的《佛教心理学》即将出版,您认为佛教心理学对现代社会有何作用?
  陈:我的这本书,从写作到现在即将脱稿一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现在的书稿排出来的大概有八十多万字吧。我是要把它作为一个《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佛教心理学》这门课,海外的有些佛学院已经开设了。佛光山在台湾办的西来大学里有心理学系,有心理学研究所,有佛教心理学的门诊,但研究的范围还是不宽。现代西方的心理学很具体,它都是临床的一些诊疗,它能够治疗的心理疾病实际上也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一个系统地把佛教全部的心理学精华能够浓缩在一起的著作目前还没有。
  我这本著作主要就是起到把三大系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关心理、心灵这一方面思想的精华整合在一起,选取的着眼点是现代心理学,实际上讲的还是佛教的基本内容。佛教本身就是心学嘛,主要就是如何“自治其心”的一个学问。虽然叫做佛教心理学,但讲的是佛教,尤其是关于修行,怎么样净化心灵的这么一个内容。与其它的佛教心理学主要治疗一些心理疾病还是有区别的。要具体用作临床心理治疗的话,里面有这样的章节,但是没有展开,我也没有临床的经验。主要还是应用指导修行,这本书里边把修行的方法做了一番整理。
  东西方的心理学家对于佛教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内容都极其关注,我碰到几个西方心理学家,对禅都有所了解,应该说他们对这些东西都是极感兴趣的,他们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如果你提供给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根据佛教的传统思想创变出很实用的这种治疗技术。
  我关注心理学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十多年前我看过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些著作,尤其是第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他们讲的非常清楚,现代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什么心理的疾病越来越多呢,为啥古代相对来说较少,根本的原因就是宗教的衰落,因为宗教是给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最基本的一个精神支柱;他没有这种精神支柱以后,势必就要产生很多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尤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讲的很清楚,就是要提供一个宗教替代品。因为你让现代具有科学文化的、高度理性化的这种现代人,尤其发达国家的现代人,完全接受一种传统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像我们国家的精英、一流人才、科学家到寺院里面,去听那些高僧讲必须要礼拜哪,要放生哪,要烧香哪,这个无论如何他接受不了。
  所以拿心理学来补救宗教衰落的这种弊病,这是一个现代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二十世纪一共有六十几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心理学占了十三项(第一),而且对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发生重大影响的那就是心理学。

  记者:而且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就是心理疾病……
  陈:发达国家的话,如美国,85%以上的人都看过心理医生的,它起的作用实际上比宗教要大一些。适应这个潮流呢,宗教要生存的话就必须心理学化,职业宗教师就要求你首先是一个心理医生,有心理问题到你那儿去能够获得解决。现在国内也有,像苏州的西园寺,济群法师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认为可能要开始开展心理门诊……我这本书里有很多修行的方法,修行中可能要碰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修行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有阐述。其实你要会看的话,佛经中都有,但你要会看,要有会看的智慧。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种智慧和方便。

  记者:那什么时候出版呢?
  陈:元月底交稿吧,大概九月份就能出来,应该是很快的。 

  记者:出来后我第一个拜读……
  (笑,采访结束)。

本文网络链接:
http://huien.org/news15.asp?id=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4: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book. preparing for rea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4: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兵教授巨著《佛教心理学》出版

陈兵教授巨著《佛教心理学》出版

凝聚陈兵教授十一年心血的《佛教心理学》终于正式出版。此书引西方当代心理学补佛学,证佛学,将佛教理论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科学相结合,堪称世纪之作。

  慧恩书院目前还有部分珍藏版,有意者请联系。

  电话:028 ——85552890

  EMAIL_hesy2007@126.com

  联系人:圆明 王翔
参考网页链接:http://huien.org/news15.asp?id=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2 02:55 , Processed in 0.33769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