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06|回复: 4

[历史文化♡] 历史  文化唐代四皇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5 1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四皇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2: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内太极宫介绍: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 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


太极宫图


  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来看,构筑得更为坚固高大。

  太极宫东、西、南、北四面共开有十个城门。其中南面开有三个城门,中为承天门,左永安门,右长乐门;西面和北面各开有二个城门,西为嘉猷门、通明门,也是掖庭宫的东门;北为玄武门、安礼门;东面通向东宫只开有一个城门,名通训门,也就是东宫的西门。东宫南北尚开有四个城门,南面二门,为广运门、重明门、永春门;北面一门名玄德门。掖庭宫因为宫女所居,故只开东西门,不开南北门,西面门只称西门,无他名。

  在所有的这些城门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承天门了。承天门位于太极宫南墙的正中,门址在今西安城内莲湖公园南侧。据考古探测其东西残存部分尚长41.7米,已发现三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门道宽6.4米,东侧门道宽6·4米,门道的进深为19米。门址底下皆铺有石条和石板,建筑极其坚固。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南面直对朱雀门、明德门,宽约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线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门为太极宫的正门,是封建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承天门楼还是皇帝欢宴群臣之处。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向楼下抛撒金钱,让百官争拾。              

  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亦以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称雄当时。其地居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俯视宫城,如在掌握:是宫城北面的重要门户。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之飞骑,后经不断扩充,从百骑、千骑到万骑,武则天垂拱元年改为左右羽林军,因此,这里成了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历次宫廷政变的策源地。神龙元年,张柬之翦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翦除韦后等三次宫廷政变均发生在这里,这与左右羽林军的布设以及争夺禁军主力的较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平静之时这里仍然是皇帝举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场所。



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门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奏倡优百戏之乐”;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已丑,中宗登玄武门楼观宫女分朋拔河为戏,并“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猬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

  太极宫宫内布局也非常讲究,严格按照古代宫室建筑原则执行。宫内主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原则,以朱明门、肃章门、虔化门等宫院墙门为界,把宫内划分为“前朝”和“内廷”前后两个部分。朱明门、虔化门以外属于“前朝”部分,以内则为“内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礼》“三朝制度”进行布局。以宫门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大典,询众庶之处”;以太极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大礼,如德宗、顺宗、宪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仪仍移于此殿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为行事方便,在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以备皇帝随时顾问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最后,以内廷地区的两仪殿为内朝,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二仪殿因在禁内,只有少数大臣可以人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这里也经常是太宗欢宴大臣与贡使之处,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它是太极宫内第二大殿。“内廷”部分也就是“后寝”,在唐代即所谓“北人虔化门,则宫内也”。其中两仪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为唐代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区。全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南北排列,处于全宫的中部,其他殿院与阁门分布于两侧,左右对称;这就从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这些象征封建皇权统治的殿门的重要地位。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尚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整个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极殿、两仪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较有名,它与东宫邻接,隋文帝废太子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来。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可见地位也不一般。 ’ 凌烟阁因功臣图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画像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曾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图形,表彰其政绩以及辅弼之功。这就是所谓的“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唐代图形功臣于此阁共有三次,除贞观年间的一次外,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又为功臣郭子仪、李晟等画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九月,总汇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图像,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遴选。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绘唐初以来“堪上凌烟阁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岘、马周、马遂等三十七人图形,“立阁图形,荣号凌烟”。图形凌烟阁成为唐朝褒奖功臣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还藏有宋人游师雄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残石,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大唐帝国的许多荣登此阁的名臣。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两宫面积均小于太极宫,为纵长方形结构,建于隋初。

  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q),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内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墙240米处发现了唐“光化二年(899年)岁次已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已丑建”的《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宫的西南,从而证明这里确曾是内侍省无疑。

  东宫为太子居住之处,亦称春宫、储宫。从隋太子杨勇、杨广到唐高祖时原太子李建成、后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时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这里,从玄宗以后,皇太子“但居于乘舆所幸别院”,才往往随其父皇住在皇宫内别院。



太极殿复原图


  东宫中的最主要宫殿为明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它为东宫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渊逊位后在此殿举行登基仪式。当时太宗即在此殿听政,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渊由太极宫迁居大安宫后,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极宫中太极殿听政。另外,东宫中的崇文馆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在此设“崇贤馆学士”,以侍讲宫中。崇文馆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贞观之治”政令皆由此地发出,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高宗龙朔以后,政事活动中心东移大明宫,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与昭宗仍有部分时间在西内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华清宫介绍:

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从文献记载和野外的实际考察中,大抵可知华清宫的范围是: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县城北什字。东至石瓮谷(寺沟)。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宫城(即罗城),南至山根,北到今县城南什字,东至东窑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华书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营业楼,发现了用青石砌成的宫城北墙的墙基。1981年春,城建单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发现了同样的北墙基。1982年冬于寺沟村南的山坡上探出东缭墙两段。从调查和发掘所见遗迹及文献资料所记,华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曲折萦回,规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华宫苑,供一己之欢娱,然曾几何时,“渔阳鼙鼓”惊破了他的美梦。华清宫楼殿汤池,遂渐次破坏,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唐代华清宫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富丽堂皇的庞大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同时还有青松翠柏、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花园等分布其间,把整个华清宫妆扮得格外妖娆。华清宫的建筑依山面水,鳞次栉比,除宫城(罗城)外,还有缭墙环绕。缭墙之外,又罗列不少建筑,清乾隆《临潼县志》称:“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根据清乾隆《临潼县志•唐华清宫图》绘制的示意图和有关史料,对唐华清宫情况作一概括记述。为使脉络清楚,记叙分宫城区:东区、中区、西区。宫城外与缭墙之间:西、北、东。缭墙外建筑:西、北、东。骊山上宫中建筑:西绣岭及东绣岭等部分。其中对县内近年考证有新的见解,亦并述之,有不同意见者,当存疑待考。

宫城区 宫城即罗城,华清宫的重要建筑都布设在这里,周围绕以罗城,分设四门,其四门。

[北门(津阳门)] 因面渭津故名。郑嵎《津阳门》诗序说:“津阳门者,华清宫之外阙,南扃禁闱,北走京道”。乾隆本《临潼县志》:“宫倚山面渭,北向,以北门为正门,曰津阳门”。

[东门(开阳门)] 因向阳开而故名,开阳门外自北而南有观风楼、重明阁、四圣殿、宜春亭、斗鸡殿、按歌台、王母祠等建筑,乃华清宫中观景区。

[南门(昭阳门)] 取日之光,质以昭明之意。清乾隆《临潼县志》:“亦曰山门,御辇登山便道也”。

[西门(望京门)] 因面向京都长安故名。门外有西瓜园、看花台、芙蓉园、粉梅坛,是宫中的皇家花园。

以南北门相对为中轴线,宫内以墙相隔分为三个区域。

东区

[瑶光楼、梨园] 《长安志》:“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南有小汤”。《津阳门诗》:“瑶光楼南皆紫禁”。(注:瑶光楼,即飞霜殿北门也)。乾隆《临潼县志》:“小汤西有梨园”。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的地方。《旧唐书•礼乐志》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曰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此为梨园本部,在今西安城北。后世人因称演员曰梨园弟子,剧场曰梨园,本源于此。

[飞霜殿] 是此区主体建筑。《长安志》:“瑶光楼南曰飞霜殿”。《津阳门》诗“飞霜殿前月悄悄”。(注:飞霜殿即寝殿。)

[御汤九龙殿] 《长安志》:“在飞霜殿之南”。《明皇杂录》:“元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石梁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乃以石梁横亘其池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因幸。解衣将入,而鱼龙凫奉命皆若奋麟举翼,状欲飞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石莲花至今犹存焉”。《南部新书》与此略同。《贾氏谈录》:“汤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汤,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澈如玉,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起,喷注白莲之上”。

[玉女殿、虚阁] 虚阁今名夕佳楼,下即温泉源,名星辰汤。《长安志》:“虚阁下温泉,二玉石瓮,温泉所出也”。

中区

[前殿、后殿] 前殿在南,后殿在北,是中区的主体建筑,与津阳门、昭阳门、朝元阁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往南可直出昭阳门。往北,须由日华门、月华门绕道东区或西区,方能出入津阳门和北正门。

[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宜春汤] 前殿东南,自东而西有太子汤和少阳汤,南面自东而西有尚食汤和宜春汤。

西区

自北向南有七圣殿。功德院在小墙北,长汤十六所,笋殿在小墙南。

[七圣殿] 一名七星殿。《长安志》:“自神尧至睿宗,昭成、肃明皇后皆立衣衮衣。绕殿石榴太真手植也。”《津阳门》诗注:“宫中有七圣殿,自神尧至睿宗,逮窦后皆立衣衮衣,绕殿石榴树,皆太真所植。”

[功德院] 《津阳门》诗:“果老药堂空掩扉”。(注:南有功德院,其间瑶坛羽帐皆在焉。顺兴影堂,果老药堂。亦在禁中也。)

[顺兴影堂] 《津阳门》诗注:“真人李顺兴,后周时修道此山,神尧皇帝受禅,真人潜告符契,至今山下有祠宇”。

[果老药堂 果老乃八仙中张果老也。

[长汤十六所] 《明皇杂录》:“又尝于宫中置屋数十间,环回  (zhou)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楫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琴瑟山及沉香为山,以壮瀛洲。”陆龟蒙《温泉》诗:“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还。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擢时敲琴瑟山。”即言此,《津阳门》诗:“暖山度腊东风微,宫娃赐浴长汤池,刻成玉莲喷香液,漱回烟浪深逶迤,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残溜和缨  (rui)。”(注:宫中除供奉两汤池外,更有十六所长汤,每赐浴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侔,                     以文瑶宝石,中央有玉莲捧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绮绣为凫雁于水中,上时于其间泛 (za)镂小舟以嬉游焉。)

[笋殿] 《雍录》:“殿侧有温泉汤碑,其石莹流见人形影,宫中号玻璃碑”。即北魏元苌所撰温泉碑,旧在灵泉观,今在温泉源前西壁。

[芙蓉汤] 一名海棠汤。清乾隆《临潼县志》:“在莲花汤西,沉埋已久,人无知者,近修筑始出,石砌如海棠花,俗呼为杨妃赐浴汤,岂以海棠睡未足一言而为之乎”。

[阿保鸟汤] 唐张祜《阿保鸟汤》诗:“日落宫城红树芳,绿窗灯影在雕梁。金舆未到长生殿,妃子偷寻阿保鸟汤。”未见文献记载,故址今不可考。是否芙蓉汤的异名,亦不可知。

宫城外至缭墙区 在宫城东西两侧及北布置了许多殿、观、坛、台及花园,与宫城中的建筑物遥遥相望,生机盎然。

宫城西侧——望京门外

[芙蓉园] 《津阳门》诗注:“上尝于芙蓉园(京城东南)中获白鹿,惟山人王旻识之,曰:‘此汉时鹿也’。上异之,令左右周视之,乃于角际雪毛中得铜牌子,刻曰:‘宜春苑中白鹿’。上由是愈爱之,移于此山(骊山)目之,曰仙客。”按:《雍录》:“芙蓉园在京城东南隅,隋宇文恺作芙蓉池,因以为园”。唐芙蓉园应制诸作,即京城东南隅芙蓉园,与此芙蓉园有别。

[粉梅坛] 《津阳门》诗:“饮鹿泉边春露晞,粉梅檀杏飘朱墀”。

[看花台] 为观赏芙蓉之处。登台西望,可望缭墙外牡丹。

[西瓜园] 在望京门外的看花台北。王建《华清宫》诗:“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宫城北——津阳门外

[朝堂] 在津阳门外东西两边。

[弘文馆]是设于华清宫讲经校书之所。按:“弘文馆始置于唐高祖武德初年,名修文馆。九年(626)改名弘文馆,又名昭文馆,内设祥正学士,掌制诰,以文学语言柬诤。讲经博士讲授儒学经典,校书掌校正书籍。”

宫城东侧——开阳门外

[观风楼] 郑嵎《津阳门》诗:“此时上御观风楼,水光山影相参差”。(注:观风楼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连于内,前驱驰道,周视山川。宝应中,鱼朝恩毁之以修章敬寺。)

[重明阁] 《长安志》:“今四圣殿北,临高有重明阁,倚栏北瞰县境如在诸掌,阁下有方池,中植莲花,池东凿井,每盛夏极甘冷,人争汲之”。

[四圣殿] 《雍录》:“殿东有怪柏”。位置在重明阁南。

[宜春亭] 《雍录》:“在开阳门外”。

[斗鸡殿] 《雍录》:“在观风楼南”。《津阳门》诗注:“观风楼毁,惟斗鸡殿与球场迤逦尚在”。斗鸡,在秦汉时期就已非常盛行,《史记•袁盎传》:“盎病免居家,与闾里相随行,斗鸡走狗”,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个斗鸡走狗迷。三国时,斗鸡亦很活跃,曹植有诗:“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湫间”。魏明帝为了斗鸡还特别建造了一座斗鸡台。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按唐代民间习俗,斗鸡多在清明节。为了过瘾,他不仅在华清宫中修有斗鸡殿,还特意在长安两宫间设立鸡坊,成为四时皆斗的常戏。

[按歌台] 《雍录》:“在斗鸡殿南,台临东缭墙”。郑嵎《津阳门》诗:“迎娘歌喉玉窈窕,蛮儿舞带金葳蕤”。大凡宫中歌舞盛会多在此举行。所谓“按歌台上新声歇”即言此。

缭墙外有关建筑 所谓缭墙,即曲折缭绕的墙,因它缭绕着宫城,故名缭墙。为宫外围墙。北有东西二门,在东者曰北缭门,在西者与津阳门正对,曰北正门。东西各有一门,共四门。西缭墙内侧有一夹道可登山,正西有复道自缭墙可通长安。

缭墙外西边

[赐庄] 即唐玄宗赐杨国忠、虢国夫人及韩国、秦国夫人之宅第。在宫西,极为豪华。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说:“玄宗每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常经冬还宫。国忠山第在宫东门之南,与虢国相对,韩国、秦国甍栋相接。天子幸其第,必过五家,赏赐宴乐。”《旧唐书•杨国忠传》和《白孔六贴》均说赐庄在宫东,并指出:王士祯在诗中说赐庄在“凤凰原下鹿槽旁”是不对的。究在何处,尚需进一步考证。

[牡丹沟] 唐玄宗为了游幸时也能观赏名花,除在望京门外植芙芙蓉外,又于西缭墙外的山谷中遍植牡丹,沟因花名曰牡丹沟。若站于缭墙内的看花台上,于内可观园中芙蓉于外可赏园外牡丹。

[唐昌观、白鹿观] 在牡丹沟西。

缭墙外北边

[讲武殿] 在正北门外,东西两侧是讲武之地。讲武由来已久,《周礼•月令》:“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国语•周语》:“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唐袭古制,也非常重视讲武。《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年(713)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讲武活动,因此在以后扩建华清宫时修此讲武殿。

[望仙桥] 在华清宫北正门外,讲武殿北。

缭墙外东北

[舞马台]舞马之所,舞马是唐玄宗独出心裁的大发明。《暖皇杂录》称:“玄宗常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为部目,为某家宠。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司,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杂珠玉。奏其曲谓‘倾杯乐’者数十回。其马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重板床,乘马其上,旋转如飞,……每千秋节(玄宗生日)命舞于勤政楼下。”《津阳门》诗注:“其舞马,安禄山亦将数匹以归而私习之。其后,田承嗣代安有存者,一旦于厩上闻鼓声,顿挫起舞,厩人恶之,举慧以击之,其马尚为怒未妍妙,因更奋击,宛转曲尽其态。厮恐以告,承嗣以为妖,遂戮之,而舞马自此绝焉。”杜甫《斗鸡殿》诗“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即言此。

[大、小球场] 《长安志》:“在宜春亭北门外曰大球场,其西曰小球场”。

此外尚有东瓜园、摘椒亭、逍遥殿等。

骊山上建筑——昭阳门外 骊山以石瓮谷为界,为西绣岭与东绣岭。西绣岭有三峰,自东而西最高者为第一峰,次为第二峰,再次最西为第三峰。

西绣岭

第一峰为周幽王时举烽火处,峰巅西有羯鼓楼,楼东上有翠云亭。

[羯鼓楼] 《长安志》:“在朝元阁之东,近南缭墙之外”。按:朝元阁在第三峰顶,南缭墙在第二峰南侧,《长安志》所言恐误。乾隆本《临潼县志》:“‘羯鼓楼在第一峰西’,或是。”《通曲•乐曲》:“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仗鼓”。清乾隆《临潼县志》说:“鼓出外夷,龟(音丘)兹,天竺部皆用之,在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之上,              如漆桶,下有小牙床承之,击用两仗,宜黄栌、花椒等木。其声焦杀呜烈,尤宜促曲、破战、催花,又宜高楼晚景,月白风清,破空透远。”

[翠云亭] 一名翠阴亭,宋刊李埏绝句:“一别骊山岁已深,林花依旧绣岭岑,归寻当日新开路,隐约苔痕下翠阴。”(诗石后注:翠阴亭,乃开元时胜境,今路在亭基之上。)

第二峰,由第一峰北下即西绣岭第二峰。

[望京楼、钟楼]望京楼峙其西,钟楼屏其东,望京楼面向西,故以望京名之,又朝落日斜阳,亦名斜阳楼。

第三峰,第二峰北下即西绣岭第三岭。

[朝元阁] 一名老君庙,又名老君殿,亦名降圣观。《旧唐书》:“唐高宗李治麟德三年(公元666),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旧唐书》载:“天宝七载十二月,言玄元皇帝见于华清宫之朝元阁,乃改为降圣观”。《册府元龟》与此同。明人都穆《骊山记》说:“山之半坡,朝元阁旧建于此,又上二里为老君殿。”“是降圣观与朝元阁实二处也”。朝元阁、老君庙是朝元阁的异名,诸说大体一致,唯降圣观与朝元阁是否为一尚有外议。一说降圣观是朝元阁的异名,另一说朝元阁与降圣观各自独立存在。两说就唐代自身文献记载,前后也有矛盾,一说是改,一说是另置。究竟是一还是二,目前尚无定论。朝元阁的位置,《贾氏谈录》:“在北山之上,基址最为崭绝,次东即长生殿”。所谓北山,即西乡岭第三峰,今老君殿的所在。《类书》:“朝元阁在骊山,唐建旧址尚在”。宋人杜常诗曰:“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即此。相传玄宗因梦而得玉,琢为元元像祀之。清乾隆《临潼县志》:“今像存殿中,玉色精润,神气如生,惟鼻遭火损,两手被疯道人窃去,刻木手嵌腕下,令人凄慨不尽”。今观玉像,确如其言。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长生殿] 一名集灵台。《旧唐书》:天宝元年(742)“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唐会要》与此同。《长安志》:“长生殿,斋宫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此殿”。《长恨传》载:“天宝十载,杨贵妃待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玄宗凭贵妃肩而立,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碧鸡漫录》:“玄宗幸骊山,贵妃生日,小部张乐长生殿,会贵州递进荔枝,开笼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荔枝香曲进之,时天宝四载夏也”。按:《两唐书》记载,玄宗每岁十月幸华清宫,无夏到骊山事,唐人诗中亦均说是十月。例:

李颀《骊山送李回》:“千岩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

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歌》:“是时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

王建《温泉宫行》:“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等。

程大昌说:“华清宫覆道潜通大明宫,其有无避暑骊山事,皆未可定,故两存之”。

程大昌说:“华清宫覆道潜通大明宫,其有无避暑骊山事,皆未可这,故两存之”。

[迎春坪、饮鹿泉、饮鹿槽] 迎春坪,在老君殿前,西临牡丹沟。《长安志》:“山城内多驯鹿,有流涧号饮鹿泉”。饮鹿槽乃当时为鹿饮水的石槽,今第君殿西侧临牡丹沟处有一石槽,人称饮鹿槽,当为其遗物。

[荔枝园、连理木、燕子龛] 荔枝园、连理木临西缭墙。南有燕子龛。《陕西省志》:“在降圣观南”。王维有《燕子龛禅师》诗作。

东绣岭

[石鱼崖] 因其形似鱼而故名。石瓮谷水激石成瓮,清乾隆《临潼县志》:“石瓮谷在东绣岭左,谷中尽植兰蕙,亦谓之芝兰谷”。清顺治《临潼县志》:“飞泉在石瓮谷中,其水瀑泻喷激如飞”。《津阳门》诗:“石鱼崖底百寻井,银床下卷红绠迟”。注:“石鱼崖下有天然石,其形如瓮,以贮飞泉,故上以石瓮为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斜引修绠长二百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树之梢。寺既毁,石瓮今已埋没矣”。

[红楼、绿阁] 乾隆《临潼县志》:“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涧泉瀑布千尺,声淙淙林石间,仄蹬盘空,上下曲折。从柏影中北瞰渭河明腻如线”明人袁宏道谓:“骊山佳境在此,睡海棠恐不能到,其信然”。顺治《临潼县志》:“红楼,在石瓮寺西岩下临绝壁。楼中有元宗题诗,真草八分书,每句一体。两壁上有王维山水画。”《津阳门》诗“烟中壁碎摩诘画,云间字失明皇诗”即此。

[福岩寺] 即石瓮寺。

[斯飞亭] 在寺之右。乾隆《临潼县志》:“岩如屏封,泉壑幽雅,旧有斯飞亭”。宋刊李壬延《咏骊山》诗石序说:“携家登朝元阁,晚由东山北下,自石瓮过开元山路并斯飞亭,皆当日亲为开置,今复经徙,因留拙句”。按:亭故址应在寺西崖上。

[王母祠] 乾隆本《临潼县志》:“天宝元年作”。《津阳门》诗:“金沙洞口长生殿,玉蕊峰头王母祠”。《杨妃外传》:“骊山有玉蕊峰金沙洞。”据传:宫内又有冲明阁、御容殿,宫北次东有更衣殿,次西有五圣殿、少府监、天狗院、鹰鹞院、御马院。山上有飞阁寺、天华宫、玉女明星殿等,故址均不可考。

近年对华清宫遗址考察情况

一号遗迹:1956年发现,位置在今铁路疗养院东部的南坡上,见有莲花纹柱石,范围不明。

二号遗迹:1978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处,断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长8米的夯土基,遗址内有大量唐代残砖瓦片。

三号遗迹:1979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迎春坪的东侧,北距二号遗迹约100米。建筑坐东面西,进深5米,瓦砾堆积厚30厘米。

缭墙遗迹: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别在位于今县城南什字新华书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两处,均发现石砌的东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墙基应是宫城的北缭墙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兴庆宫介绍:
    兴庆宫是唐玄宗朝政的重心,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其设计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国外造园的艺术特点。公园中兴庆湖即在原兴庆公中“龙池”原址建成。湖中碧波荡漾、岸边树木葱郁、草坪如茵、百花似锦、景色宜人。园内有唐勤政务本楼遗址,仿建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游乐的“沉香亭”以及花萼相辉楼、长庆轩、缚龙堂、南薰殿、竹翠亭等景点和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多处名胜。

  唐兴庆宫曾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太子时的宫殿。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李隆基登基之后,改建为皇宫,当年的兴庆宫占地2016亩,为北京故宫的一倍。宫内楼阁耸峙,花木扶苏,湖光船影,为唐代长安最近的皇家园林。玄宗与杨贵妃常年在宫内享乐。唐代的文人李白,梨园长李龟年,曾分别应邀入宫作寿演戏。日本的遣唐使藤原清河及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也来过这里。

  李白在“清平调”中歌咏过园中牡丹花:“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现今的兴庆宫公园占地743亩, 新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参照了旧址的轮廓。从咸宁路大门入内,广场后有一圆形喷水池,其三面均为湖畔。兴庆湖为人工湖,占地150亩,从橘河引水。湖中靠东水上建有沉香亭,重檐琉璃瓦,可望全湖。湖中靠北另有湖心岛一个。湖畔曲折多变,窄处多有小桥通过。游客可购票划船或垂钓。湖西建有花尊相辉楼、兴庆楼、缚尤堂和南章水柑等仿唐建筑,均沿用唐兴庆宫旧日名。这些建筑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1978年7月,正值西安和奈良结为友好城市五周年,园内举行了隆重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揭幕式,使其成为了中日友好的象征。园内节假日亦经常有各种展出,极大的丰富了西安市民的生活。
唐长安城兴庆宫图刻石拓片


兴庆宫公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2: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大明宫介绍:



唐大明宫在长安外郭东北角墙外,近年已经勘探和局部发掘。其平面南宽北窄,近于梯形,南面宽1370米,北面宽1135米,西墙长2256米,东墙不甚规则,面积为3.11平方公里。宫南墙即利用长安外郭北墙东段,宫内布置自南而北大致分四区。最南为深500米左右的广场,其北地势高起15米左右,在高岗前沿建第一座殿含元殿,南临广场。殿东西有横亘全宫的第一道横墙。含元殿后300余米处有宣政殿,东西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含元殿是举行大朝会之殿,性质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它左右的翔鸾、栖凤二阁实际是双阙,阙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门外的情况全同。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况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是皇帝隔日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两仪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主殿在紫宸殿北,为蓬莱殿,殿后又有含凉殿,北临太液池。蓬莱、含凉二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与之东西并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门,北至含凉殿,包括东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宫墙围绕,形成宫中的寝区。寝区之北为宫中湖泊太液池,池中有岛。池东、西、北三面各建有若干殿宇。池西有麟德殿、大福殿,都是巨大的建筑群,麟德殿是非正式接见和宴会之处;池东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帝游乐之所;池北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庙、三清殿等,都是道观,因唐崇道教,故宫中多建道教建筑。三清殿等之北即宫北墙,正中为北面正门玄武门。自寝区以北,包括太液池及其周围诸殿,是宫内苑囿区。

  大明宫内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玄武门等都已发掘并进行过复原研究,可以大体上知道它的面貌。
大明宫各殿都下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砖石,绕以石栏杆。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东、北、西三面用夯土承重墙,麟德殿三面各宽一间处用夯土填充,表现出北朝和隋代惯用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残迹,以后所建各殿即为全木构架建筑,但房屋之墙仍为土筑,不用砖,表面粉刷红或白色。殿之地面铺砖或石,踏步或坡道铺模压花纹砖。建筑之木构部分以土红色为主,上部斗拱用暖色调彩画,门用朱红色,窗棂用绿色,屋顶用黑色渗炭灰瓦,脊及檐口有时用绿色琉璃。晚期建筑遗址曾出土黄、蓝、绿三色琉璃瓦,说明唐代中晚期建筑色彩由简朴凝重向绚丽方向发展。



(附)唐大明宫究竟建于何年 专家新说订正创建时间

唐大明宫何时所建?历史的定论许有谬误?近日,大明宫遗址保管所副主任高本宪副研究员撰文立说,对大明宫的初建史事进行了新的诠释,廓清了永安宫与大明宫的关系,订正了大明宫创建的时间,也对相应历史背景作了探讨。
  “永安”与“大明”并非一码事
  高本宪副研究员指出,现今的著述和工作资料,都称大明宫初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这似乎已成定论,从无人质疑。但经仔细梳理分析查对,这一说法明显有误。较早史籍《唐会要》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至龙朔二年(682年),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湫湿,
  高本宪认为,试将两条记载相互参照可重新理解如下:贞观八年十月,太宗在麟游县西三十里处为太上皇造避暑宫,称永安宫,贞观九年一月,放弃永安宫之工事,在长安另行营造新宫室,因将宫名“改名大明宫”。也就是说为太上皇营造的宫室,因改变了地点而相应改变了宫名,而绝不是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这样理解既消除了疑点,又无悖于两书的记载,也与《会要》高宗龙朔二年“乃修旧大明宫”句相吻合。据此,初步证明永安宫和大明宫是两个独立的宫室,而非一个宫室的两个宫名。
  大明宫初建应为贞观九年
  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太宗首次前往九成宫避暑,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时提出要为太上皇营造一所新宫室,“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太宗对此“深纳之”。此后贞观六年、七年、八年,太宗连续三年前往九成宫避暑,而太上皇不曾同行。《资治通鉴》说:“上(太宗)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显然是太宗每年前往九成宫时都请太上皇同住,但都因李渊不愿目睹隋炀帝弑父篡位之地而被推拒。如此,太宗才不得不考虑为太上皇另行营造避暑宫之事。
  《新唐书•纪》记:贞观八年“十月,作永安宫。甲子(二十五日),至自九成宫。”表明太宗在这年秋季结束避暑时决定在麟游县另行选址,为太上皇营造避暑宫,宫名定为“永安”,企望来年太上皇既能同来麟游避暑,又不必寝居他所厌恶之九成宫。但太宗回长安后,看到太上皇病情日渐加重,况已年届七旬,难耐颠簸之苦,显然不可能前往麟游避暑,又决定停止麟游永安宫的营作工事,改在长安禁苑中重新为太上皇营造一所如马周所言“以称万方之望”的新宫室,宫名也相应“改名大明宫”。这是贞观九年一月的事情。把《会要》、两《唐书》、《通鉴》的相关记载对照阅读,这段史实的前因后果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两宫为何混淆历代典籍误传
  高本宪论及,为何会出现将永安宫和大明宫两宫混为一谈的误传,实际上原因很简单:除去前述《会要》的转述容易引起误解外,唐以后的著述对唐代典籍在转引时任意增删或在转述时臆测而改变原意,是造成误传的问题所在。
  如《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及宋敏求《长安志》等,都将字句稍作改动,却更加混淆了两宫的关系,使不作深究的人上当。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相关语句也是对《长安志》等书内容的转载,并未查证其中的错误。宋《志》和徐《考》颇受今人看重,多作考订,其中错误难免误导今人。至于《通鉴》,干脆不提永安宫,直接说贞观八年“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太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太上皇寝疾,不果居”。胡三省也附称:“永安即大明也。”这些记载都程度不等的有乖唐代史料和史实。但是《玉海》在转引《新唐书•地理志》文后,加注“又凤翔麟游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或许王应麟已注意到此事有误。
  古之宫室有迹可寻
高本宪论述,贞观八年太宗在麟游营造永安宫的具体地址,目前未见有田野调查资料发表,但《元和志》既说“县西三十里”,当是言出有据。查今麟游县地图,在县域有上永安村和下永安村的地名,两村位于永安河上游。他前往考察发现下永安村及附近分布着大量隋唐时代的建筑遗迹,当地村民也称此地即永安宫所在。下永安村距今九成宫镇整十公里,九成宫距老县城约五里,合计约二十五里,且古代道路里数应稍长,《元和志》所说三十里,也只能是概述。可见今下永安村不论地名、里数、方位、遗迹等,均与《元和志》所记之永安宫在麟游“县西三十里”的记载相吻合。
  早在隋代麟游已有一处永安宫,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时,文献皇后曾居此,“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甲子,……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隋永安宫是距仁寿宫不远的一处独立宫室,推测当位于今下永安村。由此说来,太宗为李渊营造的永安宫乃是在隋永安宫的基础上添建缮治而已。
  京师距九成宫三百里,出都城西行,至岐山,翻越箭括岭,再顺永安河北行,至九成宫,乃是隋唐皇帝前往麟游避暑的固定路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永安宫作为距仁寿宫最近的一处行宫,也应该创建于此时。唐太宗营作此宫“以备太上皇清暑”,既顺道京师,又便于从九成宫来探视。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9 10:42 , Processed in 0.31452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