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7|回复: 0

【转】研究生为何无“研究”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12: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时报 2007-8-10   作者:陈吉德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研究生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学习、研究的学生。显然,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根本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但要“学习”,更要能“研究”;“学习”是手段,“研究”是目的。为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强调研究生应该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实际上,一部分研究生根本不能“研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愈加明显。有的研究生到了第三学期毕业论文开题时,竟然还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写出来的毕业论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面对这些名不副实的研究生,早就有人在抱怨,说他们是考研基地培养出来的考试机器,把考研当成移民的手段;说他们对专业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等等。在我看来,这种问题根源出在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上。

  以前的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有三张专业试卷,如今减少到两张。这两张专业试卷如何涵盖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的课程,就成了很大问题。很多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列出参考书目,有的只有两三本书,这就使得那些知识面不广的(研究能力是以宽广的知识面为基础的)考生只要把几本参考书目看几遍,就可能考出好成绩。难怪有人说,考研就是在考英语和政治。

  从考题的内容来看,有的考研试题仅仅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根本考不出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活学活用恰恰是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部分学校专业试卷批改得非常松,只要沾边挂拐,就可得分。有一道试题是:“请论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结局”。考生只要答出“分手”两个字,就可得一半分。专业试卷批改得如此松,是为了让更多的考生上线,以便有更大的挑选空间。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的考生虽然基础差,仍然可能得高分,纵然不会被报考的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但只要把档案一转,就有可能被其他学校录取。

  高考是统一命题,保密性极强,而考研的专业课是各校自主命题,因此保密性就难保不出问题。虽然从纪律上说,命题的组织者(研究生处或院)和命题老师都要守口如瓶,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这样。一些有路子的考生总能通过“关系”了解部分试题,或者比较具体一点的考试范围。我曾见过一个考生在看专业书时,只看其中的几处。问其故,他笑而不答。

  如果研究生培养环节认真严格、科学合理,也会减少研究生不能“研究”的弊端产生。问题是如今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非常松散。研究生学习无非要通过课程考试、发表学术论文、写毕业论文三关。课程考试的命题者大都是任课老师,正常情况下都能通过;如果你感觉考得非常差,私下跟老师交流交流,也就解决了问题。况且在有的老师看来,研究生主要是自学,上课是次要的,考试也只是个形式。发表学术论文是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不成文的规定,但是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怎么也可以发表一两篇;实在不行,可以花钱嘛;再不行,可以挂在导师或同学的后面(有的学校规定,两篇第二作者的文章可等同一篇);再不行,可以跟老师一起编书(有的学校规定,多少万字书稿可以抵上一篇论文)。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发表论文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形同虚设。再说毕业论文。三年研究生学习主要是拿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是,如果质量不行,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教师导师请来的熟人,碍于情面,一般不会当面揭丑,最多会在答辩之后以关切的口吻稍稍对你说,你的论文哪儿不好,但我又不能不让你通过,弄得你感激不已、永生难忘!

  由于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没有研究能力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一次学术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研究生说:“我想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座哗然。那位研究生接着又说:“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至此,在座的只有愕然了。我想,出现这样的闹剧,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莫大的悲哀!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15:28 , Processed in 0.36868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