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99|回复: 3

汉字历史演变脉络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20: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时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从古到今的在使用的唯一表意汉字。它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有时承传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其显著特点是:

一、表意文字
世界上文字通常分为两大体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即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不直接标识词的读音,而是用各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语义,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汉字形体来实现的,形体是汉字的根本标志。“因形示意”是汉字的根本特征。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作为表意汉字,汉字的形体由最初的形体化表意的图画性,逐渐演变成符号化表意的方块字。书写形式也由变化的线条,变成固定的“笔画”。
现存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到当今的简化字,汉字大体经过了五种字体的演变,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习惯上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甲、金、篆为古文字阶段,隶、楷为今文字阶段。古、今文最重要的区别是今文隶书彻底实行汉字书写笔画化并于楷书最终定型。基本笔画按运笔方向可概括为五种,分别是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
汉字最为表意文字,其形体结构是有规律的,具有“望文生义”的特点。汉字的形体构造具体方法是传统的“六书”说。

1、象形。这是指按照事物的轮廓曲线特征,把事物的样子画出来,使人一看就知道表示的是什么,如日(古为 )、月(古为 ),便是根据日满而月有缺的各自特有并相互区别的外形特征描摹而成。
象形造字法造出来的象形字有两个特征:①是单纯的具体表意符号,是单体结构(独体字),不能分解;②所记录的大都是名词。

2、指事。这是指看了能够明白其所“指”,而所表示的意义需要审究才能理解,如上(丄)、下(丅),是用一横线做基准,再在其上或下加一竖线,指示在标准之上或之下,从而表示上下方位的概念。可见,指事法造字是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表示不易和无法描摹的事物或较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是单纯的抽象表意符号,它和象形字一样是最小的形体单位,是单体结构(独体字),不能分解,是构造复体结构汉字的基础。

  3、会意。这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够关联起来的“文”(象形字或指事字)合理结合而构成新字,通过它们之间的意义配合及位置关系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如武、信。武的本义是征伐、示威,止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戈是上古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兵器,代指武器,“戈”上“止”下,持戈而行,“武”义尽见;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言而誓,信誓旦旦,故“言而有信”。
会意字表示的多是动态中事物之间彼此的关联,因而具有如是特点:①形体上是复合结构,是复合的表意符号;②几个构成部分结合后能产生新义;③所记录的大多是动词。

4、形声。这是指根据事物的属性将事物划分成不同的属类,用表示这一属类的文(或字)作为构字的主义部分(形部),然后再找一个能够晓喻读音的文字作为标声部分(声部)与其结合而构成新字,如江、河,从水,读若工、可。
  形声字的特点:①结构简单,由表意的形符与表音的声符两部分构成;②功能拓展,既表意,又表音。

5、转注。一般认为,转注是对语言中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已有的文字统领,再在其基础上产生一系列意义互相说明的新字,如考、老。考就是老的意思,老就是考的意思,考从老省,丂声,是在老的基础上构成的。转注处理的是造字中同一意义的细微差别。所以形似、义同、音近就成了转注字的共同特征,如:考—老、颠—顶、走—趋、逆—迎、追—逐、讽—诵等。

6、假借。这是对语言中本来没有文字记录的词,不另造新字,而是根据发音,从已有文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的去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令、长。令的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发号之人如县令及“使”、“让”等;长(cháng常)的本义为久远(甲骨文、金文像头披长发、手持拐杖之人,应为年高岁长之义,疑读zhǎng掌),假借为年高位尊之人如县长及“善”(善于)、“擅长”等。
假借的特点:①不产生新字形;②所借的字的形体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没有直接联系。
假借是处理造字中读音相同但意义有别这类情况的。因为有些词(主要是虚词)或意义(特别抽象)无法或没有必要以形象的方式(字形)恰当地表示,因而借用已有文字中读音相同的字(或引申其意义)以寄托之,足见巧妙高明。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理论体系是相当完备和科学的。象形、指事是“依类象形”的“文”,是构造汉字的基础和原料,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形体不可分)和强大的构建功能(构成了数万计形态各异的形体);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形声相益”的“字”,是汉字的主体和形象展示,表现出了极高地标准化与规模化(形声字)、审美和艺术处理(会意字)、个性化及精细化(转注与假借)水平。大量的、具体的工作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完成,所以所有汉字的形体构造尽出于四者;特殊的、精细的问题由转注、假借处理,包括同义中的细微差别、同音中的意义差别及疑难个案均不使之阙如。“六书”可谓尽善尽美。掌握了“六书”,即掌握了汉字的构形规律,对于汉字的认知,就可以做到望文生义,一目了然。

对于汉字的构造,《周礼》、《说文解字》都有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我国周代社会,“六书”已经是作为童蒙习字的基础知识来传授的。对此应该理解为:“六书”是和汉字同时传下来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的汉字教学是先教“六书”,掌握了“造字之本”,学习起来汉字自然能提纲挈领,直见真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于古人的启蒙先学习“六书”,“依类象形”进行造字。其所表现的意思尽在字中。虽然,汉字结构的形体发生了变化,经过不断的改易、俗简、讹变,特别是隶变以及当今的简化字,汉字大都不能以形体结构形象地体现字义。但还是用一个个形体个别的字来标志出语素,这样汉字实际上变成了以整个形体标志语素的符号了。由此表明,汉字始终没有脱离表意文字,其“因形示义”的根本特征没有改变。

四、汉字的历史承传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没有间断的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靠了汉字的传承和维系。
作为世界上现今唯一使用的表意文字,近代以来,汉字的生存曾面临过两次重大挑战。

第一次挑战,是始于“五•四”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救国心切,“病急乱投医”,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孔学和汉字,提出“废孔学、废汉字”,以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后来,即20世纪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与《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实行,使汉字度过了第一次生存危机。

第二次挑战,是面临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其软件都是用拼音文字设计、编写的和只能处理拼音文字,汉字根本无法进入计算机。于是,西方专家称“汉字将影响你们的现代化”,“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应该改为拼音文字,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你们”。因此,对于中国的落后与出路,许多人把矛头对准了汉字,老调重谈,至今余音未绝。

以后随着汉字输入技术和各种计算机软件汉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计算机汉字输入的速度和汉字文件编辑的简捷性与灵活性反而超过了拼音文字。在信息的承载、传输、和解读等方面,汉字比拼音文字更具优势。古老的表意文字终于以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完全由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人们的理性审视下,度过了第二次生存危机,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汉字在这两次生存挑战中,已经证明了其生命价值。但是在《汉字简化方案》施行中,汉字的根与源无形中被割裂了,失去了汉字的本义了,这给汉字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对承传历史,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掘开了鸿沟。故此,继承和弘扬汉字的文化,发掘汉字的优势,是文字工作者以不容辞的责任。

五、汉字的优势
  汉字的第二次危机,反而使我们得以从比较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从而发现了这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以前从未意识到的许多优势。

1、超时空性。汉字具有贯通古今、超越方言的功能。即使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只要稍具古汉语知识,理解上就不会有太大困难;相当于外语一样的方言,人们通过书面语言交流却不存在障碍。而拼音文字由于音是浮动的,几百年以前的资料非专家不能看懂。据《牛津英语辞典》的总编辑伯奇菲尔德说,自1776年美国人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以来,这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差别就逐步扩大,现在已经出现交流障碍,估计再过二百年,两国人就会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了。

2、高信息量。对于同样的内容,从记录的角度比较,汉字所占的空间比任何文字都要小得多,英文是汉字的2.5倍,俄文则高达5倍;从阅读的角度比较,汉字至少要比拼音文字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从记忆的角度比较,据专家统计,当今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日常使用的词,大致保持在5万左右,实行一次构词、“字话一律”的拼音文字,其书面词形就是5万个,而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语,其书面语只由四五千个汉字组成,记忆量不足拼音文字的十分之一。

3、启智作用。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的功能有明确的分工,左半球主导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语言中枢;右半球主导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许多高级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而且在没有左半球语言中枢配合的情况下,右半球也可以进行相当独立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只是要在形象思维的材料上进行。拼音文字是抽象的记音符号,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所以西方科学家才提出了“开发右脑”的理论。而汉字则是形象与抽象的综合,是大脑两个半球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文字”。

汉字的这一特性,使得汉字在学习和使用中能够和人脑的生理功能及大脑两个半球功能分工的不对称性相协调。美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人智商超过欧美和日本人,原因归结为:(1)中国儿童智力开发具有极大潜力;(2)汉字认识的方式比拼音文字优越;(3)悠久的文化传统;(4)中国人有特殊的推理能力。

其实这四点无一不与汉字有联系,因为中国人一出生就生活在汉字文化的环境中,当然还有历史的传统的积淀与影响。日本著名教育家石井勋博士进行了四十多年的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他发现:“汉字较假名在表现思想和传达上,正确性较高,并且传达速度也快。假名或罗马字在阅读上所需时间长,汉字则可一目了然”,“字形复杂的汉字容易记住”,“三岁的幼儿,根本无法记住假名,但如果是表示幼儿所知具体事物的汉字,没有记不住的,甚至智能发展较迟缓的幼儿,也几乎没有问题”。这也反证了汉字简化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民间创造的一些俗体字,一味地求简趋约,把形象有理的表意字变成了不知所云的无理符号,成了“单脑文字”,反而增加了认知难度。

汉字的这些优势,根源于汉字的表意性。而汉字的表意功能,就在于其与所表现的对象之间建立了一种意象上的有机联系。这是表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在古字演变中的甲、金、古、篆主要指的是:
1、甲骨文。甲骨即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胛骨),是商代占卜用物。甲骨经过整治钻凿,灼烧后会出现裂纹。占卜者根据这些裂纹的形状判断吉凶祸福,并将占卜的内容用文字刻契在甲骨上面。这种文字就被称之为甲骨文,也叫甲骨卜辞或契文。
2、金文。这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人称铜为“吉金”而得名,也称钟鼎文、铭文、彝器款识。
3、古文。这是指大篆产生是当时社会通用的其他古传文字字体。
4、篆书。“篆”是运笔书写的意思,“大篆”即大写,意为正规字体,是学童习字的样板,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规范字体。“小篆”是秦始皇为统一全国文字所制,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也称秦篆。
篆书(主要是小篆)的特点:一是字型稳定,内聚环抱,呈长方形,大小统一,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二是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致,圆转流畅;三是书写全面实行线条化,为汉字的笔画化打下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2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楼主将此文发在读书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zwang.net/shownews.aspx?id=30
楼主请仔细阅读本版版规后再发帖。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22: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在这两次生存挑战中,已经证明了其生命价值。但是在《汉字简化方案》施行中,汉字的根与源无形中被割裂了,失去了汉字的本义了,这给汉字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对承传历史,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掘开了鸿沟。故此,继承和弘扬汉字的文化,发掘汉字的优势,是文字工作者以不容辞的责任。
================================================
我们的第一个简化方案是具循古制,无一自创。很多简化字在王羲之的行书贴里就有了,根本就没有割裂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11:03 , Processed in 0.35203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