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zhishi

[【政法哲学类原创】] 我眼中的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9 2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啊,太多了,还真没仔细看明白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要远离颠倒梦想,就要坚定地站到“自己”身边,向自己内心求。一叶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恐怕与道相违背。

坐禅,我理解就是打坐禅定,这里的打坐,是打掉内心的贪、嗔、痴,禅定是如如不动。不是形相上的打坐。

佛是什么,偶觉得佛就是觉悟,求佛就是求得自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重拾本心(用词不妥,其实从未失去过)

学佛就是学觉悟并去践行。

在在处处,时时刻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佛法。

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参悟善恶亦非道

悟澈无住是真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9 21: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入定,如何入定,偶不懂,偶就胡说了吧

偶不知道什么是入定,也不去知道

强迫自己去入定,去排除心中杂念,偶觉得是头上安头,更多一层烦恼

入定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行走坐卧皆能入定

偶觉得“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入定了

乱弹,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9 21: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0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zhishi 兄说:
「修女没有空性正见为基础,也就谈不上菩萨道了。」
----------------------------------------------------
这在白草的「195樓」原贴里面,早就说过了「那不是佛说的因缘法,这样能证悟诸法空相吗?还是到那天上的国?」。「因缘法」即指「空」的印证,已说的很清楚。
因而称後期「如来藏 我」的佛教为「没有三法印精神的佛教」,也发菩提心,学习菩萨行。
但这仅是个「方便」,不能少了「空性见」,不然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兄说:「我认为大小乘确实所差别,但是不否认兄所说的话,小乘是大乘很重要的基础,我更认为大乘是小乘的一种发展…」
------------------------------------------------------------------------
「小乘」也不能说是大乘的基础,原始佛教之后,僧团意见不一,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者後来又各自分裂,称为「部派佛教」时代。大乘佛教与大众部有关系,但与上座部分裂出来的某些部派,也有深刻的关系。

大乘指責小乘自觉而不觉他,是自了汉。大乘自己「眾生無邊誓願渡」,为渡众生不入涅盘。
後者听来自然比前者有理想、有宏愿、无上圆满。
这种「分别」,白草个人已经不关心,也没有其中的归属感。也不以为一位南传教友,因此一定不如一位大乘信徒。但是宗门派别坚持如此,原是出於世间因缘,我也没有意见。

兄说「大乘佛法并没有丢失三法印」,白草说的是「中晚期」的大乘佛教,(即後期佛教。常、乐、我、净「有我」的佛教,认为「空」才是不了义的佛教。)虽然他变了味,也还是传承中的佛教。

且我对龙树大师吸收、修正,并完整初期大乘佛法的般若正见:秉承「阿含」,弘扬大乘「缘起性空」,一直是仰望的、能力不及的,希望能得窥一二的。
所以,兄以为我说大乘佛教都不如法,误解我了。

至于後期佛教是否具有完整的「三法印精神」?以及
何者为小(所谓的「自了」)、何者为大(所谓的「圆满」)?而不是夸夸其谈。
白草「195楼」的原贴说的还算可以,不补充了。
-------------------------------------------------

「锁子骨」菩萨化身为妓,以色渡人,也就是「马郎妇」的故事,
与早期印度大乘佛经创作的情况一般,不必看死经文,都有传道者艺术与文学手法在内。《法华经》、《维摩经》皆为文笔优美的作品。用了文学、艺术两个词,并非不尊崇。相反的,个人以为大乘经只要合於三法印,那就是「佛所说」。

如果您要说「能彻底的理解菩提心」就不会有「困扰」(指锁子骨菩萨化身为妓),那也很好。
是「看待者」会有的态度之一,也是传道者所期望的。而我与您看待的态度不一样,已如上述。
---------------------------------------------------

兄说:「严格说来,都不是佛法,而是我们理解的佛法,只能称之为知见」

「缘起」的世俗世界,称作「假名有」的世界,也就是「语言上」指称的存在。
即便是佛,也要使用语言传道。知见,自也是世俗世界的一部份。

「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成佛之道,还是要从世俗的道路出发,注意个人修为,也就是兄所说的「善」。白草前贴并没有贬低「善行」的意思,不能完善个人行为,就已经远离了佛法。
一般所谓见缘起、破我执,证诸法空相,都要在缘起假名有的世俗中成就。
--------------------------------------------------------------------

至于兄强调的「发心正确」:
「我们强调的是事情结果,这也是大乘的特点,甚至在某种角度上,这个特点都违反“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之类的说法,但是这也正是我要说明的问题,我们依经,是要依靠经典的意思,而非经典的原文。所以从行为上讲,他可能确实存在所谓“不正”的问题,但是结果上要支持,如果发心完全正确,那么这个行为就该支持。」

「强调的是事情结果」,
「如果发心完全正确,那么这个行为就该支持」。

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听来都与我所学、所关心、重视的不同,就不说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tersk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3 22: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嗡 阿比惹 嘎杂惹 吽
能超度所吃的灵魂吗?
肉被切成了块,哪一块才是它的灵魂呢?
是不是灵魂也被分成了很多个?比如听说水蛭被切成两段就会变成两只水蛭.
听说灵魂最快8小时离开肉体,餐厅里的肉食大多是超过了这个时间的,念这咒还有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tersk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3 2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回向能改变来世的生命状态
能改变前世的生命状态状态吗?
佛教如何理解时间这个假名呢?
时间悖论问题能有解释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68373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tersk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3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佛法的理念,一个人准备死的时候,四大分解,只要轻碰一下他,他就会感觉非常非常的痛苦,甚至产生嗔恨心而堕恶道,但在医院里,抢救一个准备要死的人,做心肺复苏的时候,是一定要做心外按压的,站在医生的角度,应该何取何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tersk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3 2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净宗的理论是不是一句阿弥陀佛能代替一切的经咒?
比如:佛教中有变亿咒
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1南无阿弥陀佛2南无阿弥陀佛3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把2、3都理解成变亿咒,那么这样产生的功德不是无量增长?
这理解类似原子弹爆炸的理论:轴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样
这样这个数字和功德还有意义吗?
假如存在两个相反功能的咒这样代入岂不是又产生了一个悖论
那这些咒还有意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tersk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3 23: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法主张只要发心正确做事就正确
五戒只在戒发心不正?
一、杀生戒:佛为救五百商人而杀强盗
二、偷盗戒:为救濒临饿死之人而偷一碗饭救之
三、邪淫戒:卖淫救人
四、妄语戒:医生为人治病后,病人后来找来说钱包掉在他那里,医生为了不让病重而贫穷的病人着急烦恼加重病情,而承认钱是在他掉那里,其实事实是病人忘记在家里的.
五、饮酒戒:为治病而吃药酒
这些都是例外,那么这和八正道相冲突吗?
是不是存在不圆满之说,比如是否可以理解因为不修福报,而不得不用偷、淫等手段来救人?
强盗是不是可以用教育代替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4 0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中,人拥世界。

所谓拥有世界,就是对世界采取态度。但要对世界采取态度,就要尽可能地同由世界而来地相遇物保持距离,从而使他们能够如此本来面目那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与“环境”不同。

环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地周围世界,它对人地性质和生活方式产生地影响就够成了它地意义。

但人类却不是在所有生物拥有环境地意义上拥有世界。

人类具有使自己超越于由世界涌来地熙熙攘攘地相遇物就具有者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2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一下诸位,谁能够在紧要关头真正提得起一句佛号?我的体会是太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9 22: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2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佛的人很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putitree 兄讲得很好~~支持!

回复203楼白草折兄:

很多有些记不住了,不好意思,仅就有印象的部分做些回复:
“兄说「大乘佛法并没有丢失三法印」,白草说的是「中晚期」的大乘佛教,(即後期佛教。常、乐、我、净「有我」的佛教,认为「空」才是不了义的佛教。)虽然他变了味,也还是传承中的佛教。”
我个人的修行还是比较奇怪的,不读经,不念咒等,像佛教历史这类东西更是不了解,所以我这里指的大乘佛法,其实是我学习的佛法,而外界流行的,或者佛教历史中的大乘佛教是什么样子,我并不清楚。现在流行的那些所谓大乘佛法在我看来,也谈不上佛法。

“相反的,个人以为大乘经只要合於三法印,那就是「佛所说」。”
支持兄的观点,不过这在不同人的眼中是有区别的,就像我曾经在某个地方描述“邪见”一样,对于不同程度的学者,邪见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从“「锁子骨」……”开始的两小段,我的观点是:所谓善行还是要看心,而不是行,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善的。只有心要达到的那个目的是善,那才是善,而那种善是一种平等性的体现。

而那个发心论,是我学习的核心之一,兄如果可能,可以对兄的理解的佛法最个概括的描述。

wintersky(204):
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我认为诚心超度就是好的。

wintersky(205):
修行可以改变过去未来。佛教认为时间是分别执着的产物,它本很就是迷的。在觉得情况下就没有那时间悖论了。

wintersky(206):
这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有更好的答案,如果让我回答,我只能说医生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佛教看重的并不是这样的生死,而医生自然是看重这样的生死的,所以我只能这样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0: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wintersky(207):
净宗的念佛法门,按照我的理解,其实是这样:任何一句话代替一切经咒。
念佛法门是个二力法门,一方面自己努力精进念佛,一方面靠佛力加持,那么众生皆具如来本性,念谁不都会被加持吗?我念南无大槐树,也是一样的。而自己精进念佛,是修持戒定慧,那么只要你专心的念,念什么并不重要,所以说这里念什么都不重要,而是要看你如何念。

而至于功德增长的问题,也很好解释,密宗经常会这么玩:在某个咒的后面加个字,可以起到多少倍的作用,这里到底管用不?说到这里有个笑话:我师母当年身体难受,而她的师父也没辙,只好让她去念一个咒,要念1亿遍,师母出去转了一圈,回来说念完了,可是还难受,他师傅问她,你怎么这么快就念完了?我师母说,我去转了转转经筒,转一圈不是等于念一亿遍那个咒吗?她师父立刻无语~~~这样的弄法当然没用。结合上面说的,念啥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你如何如何念。比如你对这个翻倍的字非常在意,以无比的信心,专心去念,则确实有它的作用。

佛教的东西经常是这样的,看似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每件事要看你如何做,如何理解了。

wintersky(208):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也是佛教中很不好理解的部分。
从根本上说,佛教认为世界的真相是没有对立的,不存在什么好或者坏,它的戒律也罢,经文也罢,都是手段,听过种种手段证悟这个没有对立。世上如果不考虑做事的目的,真有什么坏事吗?比如杀人,你能说单纯的好坏吗?你说人人都有生存权,那么我说杀人其实是为了救他,既然都可以有两方面的说法,那么那个做这事的发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把这些都看作手段,那就不冲突。
“是不是存在不圆满之说,比如是否可以理解因为不修福报,而不得不用偷、淫等手段来救人?”
这么说也可以,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上说,你还是把偷,淫等看得不平等了,这些就很坏吗?
“强盗是不是可以用教育代替杀?”
这句不是很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0: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0楼懒扎衣于2008-09-09 21:09发表的 :
问一下诸位,谁能够在紧要关头真正提得起一句佛号?我的体会是太难了


如果能在紧要关头真正提得起一句佛号,那么临终十念即可。
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才要平常不断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6 21: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5楼zhishi于2008-09-25 00:23发表的 :



如果能在紧要关头真正提得起一句佛号,那么临终十念即可。
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才要平常不断的努力。


依兄所言净宗的念佛法门,是否要平常不断的努力地念南无大槐树或者南无大波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荆棘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7 16: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些东西,转贴过来……我感觉对我自己有帮助

【识别正邪】印光大师文摘、恒云居士编辑、道安法师鉴定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属,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种,到处皆是,而无目之人,如蝇逐臭,乐不可支,亦只可随他去了,因彼势盛人众,已丧心病狂,劝之必致反噬,故劝人亦只可劝其可劝者耳。望有识之士,当以佛经、祖训、戒律为鉴,识其正邪,勿堕魔网,否则险不可言。

  一、凡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

  二、凡自称,或通过他人透漏,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

  三、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大谈感通,编造鬼神故事、佛菩萨显像、授记,吸引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四、凡不修实行,专门做破血湖、还寿生、寄库、超度等佛事,谋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五、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六、凡以种种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过者,不是善知识。

  七、凡以弘法利生为借口,巧立名目,控制信众,骗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八、凡自称有奇法异能,可以为人借寿,让人立刻致富,诓骗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九、凡已皈依佛门,仍行外道,敛财灭法者,不是善知识。

  十、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荆棘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7 1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
1、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
2、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
3、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乃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有三种方法能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
  2、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3、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结语: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荆棘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9-27 18: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就是金刚钻,无坚不摧,能断世间一切烦恼和邪见。

《楞严经》就是照妖镜一针见血,一切邪魔在它面前都会原形毕露。

☆《楞严经》:“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

☆《楞严经》:“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

☆《楞严经》:“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楞严经》:“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楞严经》:“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

☆《楞严经》:“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

[这一点注意了,喜欢说某某灾难,某佛在哪出世,或者说战争啊火灾啊,使人心生恐怖,然后借着消灾为名,令你家财散尽。]

☆《楞严经》:“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

这一段是楞严经,正法住世时此经必在,此经先于其它经而坏,为什么呢,威慑群魔,所以要坏佛法就要先坏此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20:01 , Processed in 0.48540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