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73|回复: 0

[【社会视角】] “200元结婚5元过春节”——薛文奇老两口的生活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8 1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元结婚5元过春节”——薛文奇老两口的生活变迁
2008年12月18日 11:25:35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 ... ontent_10523685.htm


  新华网沈阳12月18日电题:“200元结婚5元过春节”——薛文奇老两口的生活变迁

  记者李菲、王莹

  “改革开放前是仅能‘维持温饱’,现在是‘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时尚,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今年结婚整30年的薛文奇老两口,用一系列排比句来表达对家庭生活巨大变化的喜悦之情。

  “当年我们结婚的全部费用是200元,婚后第一个春节只花了5元钱。”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生活,55岁的薛文奇记忆犹新。“结婚时公社的同志凑份子给我买了1张办公桌、两把椅子、1个半导体收音机和1个暖水瓶,我们和父母、弟妹一家7口人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草房里。因为家里穷,婚后第一个春节我们只买了5斤猪肉用来包饺子,那时候一斤肉是8角3分钱。”

  老伴姚燕华印象最深的却是10个鸡蛋。1979年8月,家里为刚生完儿子的姚燕华准备了20个鸡蛋,她一口气就吃了10个。“那时候顿顿是苞米面、大饼子,一年到头都吃不上鸡蛋。现在他还总拿这事取笑我,每次煮鸡蛋都问我,给你煮10个够不够啊?” 姚燕华笑着说。

  走进老两口位于沈阳市新民屯镇的家,91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具美观大方。而在30年前,就连一块玻璃都曾是“奢侈品”。1978年底,薛文奇和老伴东挪西借地筹集资金盖起了两间砖草房,可由于物资匮乏,房子没有玻璃,窗户只能用塑料挡着,夏天不透风、冬天不透光。后来姚燕华的奶奶家送来了1小块玻璃,两人把这块玻璃安在了靠炕头的窗户上,直到1980年才把其他的窗户都上全了。

  就这样,从土草房到砖草房,再到砖瓦房,1999年,薛家终于搬进了楼房。

  “这是我们家的‘老古董’。”薛文奇指着书架上的一台“三五”牌木挂钟告诉记者,他结婚时全家只有一块手表。为了方便工作,他每天戴手表上班,老伴只能看着太阳算时间接孩子放学、做晚饭,阴天下雨只能到左邻右舍去看时间,特别不方便。“直到1980年秋天,我才找到供销社领导,要了一张票,买了这台木挂钟。”现在,这台木挂钟作为薛家的唯一一件旧式家电,成为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实物教具”。

  书桌上的显眼处,摆放着一个可爱男孩的两张艺术照片。“这是我孙子,今年3岁多了。” 薛文奇语气中充满骄傲。儿子一家在市内居住,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那时候比,真是太幸福了!”薛文奇说,儿子家不仅各种家电如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电脑等一应俱全,近年来还陆续购买了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使日常生活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们这代人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薛文奇说,他专门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写了一首诗《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尾的话代表了他们全家人的心声:“我们满怀信心满怀希望,荡起改革开放的双桨,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

推荐理由:老百姓的油盐酱醋事儿虽小,但实实在在地反映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国家发展归根到底是民生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7 07:48 , Processed in 0.33775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