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yq228

[【辩证轩】] 2009教育笔谈【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5 1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小环保于2009-01-05 10:55发表的 :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缺乏目的性,扩招后,把大学教育普及化了,但研究生的扩招实在是不应该,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些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又不可能掌握高深的理论去搞科研,步入社会又不被接受,所以研究生的扩招的失败的,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去中学,小学教书,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提高国家的科研水平并没有任何益出。

教育缺乏目的性,也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畸形,导师不是以引导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目标,简单的以所谓‘老板’关系维系,这种关系也就算当几年的廉价劳动力,换取一个学位证,而学生最后有就是用时间换取证书。这样就失去了这种高等教育的本意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根本在于各方处理问题利益的着眼点。最高阶层的着眼点是眼前而非长远,教育则是注重部门而非国家,教授则是个人而非学生。学生呢?则只能着眼于迎合当前趋势和需要。所以,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1: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8楼dspcan于2009-01-05 10:24发表的 :
“第一,不要认为教育就是迎合社会的需求。教育固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改变社会的人。”
-----------教育的职能,也就是作用,就是要迎合社会的需求。邓先生说了,教育要面向四个现代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系统就应该输出怎样的人才,这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力量,而这些力量来自于人才的创造性,这也是一种社会需求,是我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根本要求,这种职能同“教育要迎合社会需求”是不矛盾的!
   
    只是还不清楚您所说的需求和我所说的需求是不是一码事?见谅!


我说的“迎合”与“适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迎合”看到的是社会的需求,不分辨需求的价值特征。因而是丧失主体性的,是被动的。“适应”则不但看到社会的需求,还分辨需求的合理性,因而是有高度主体性性,是自觉的。
教育要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观点不要分开来看。这三个面向是有关联的,是强调教育要自觉地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而不是保守和倒退。
我们现在有些办教育的人,迎合学生的需要,迎合社会的需要。社会说外语重要,就办外语班;社会流行卡通,很多学校就想办动画专业,有没有条件也不管。迎合的结果只能是随波逐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小环保于2009-01-05 10:55发表的 :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缺乏目的性,扩招后,把大学教育普及化了,但研究生的扩招实在是不应该,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些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又不可能掌握高深的理论去搞科研,步入社会又不被接受,所以研究生的扩招的失败的,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去中学,小学教书,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提高国家的科研水平并没有任何益出。

教育缺乏目的性,也就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畸形,导师不是以引导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目标,简单的以所谓‘老板’关系维系,这种关系也就算当几年的廉价劳动力,换取一个学位证,而学生最后有就是用时间换取证书。这样就失去了这种高等教育的本意了。


扩招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岗位对高学历的需求很大,现在硕士学位不是纯学术要求了,往往是评定职称或者升职的铁杠杆,所以现实上有对高学历的学术以外的需求,研究生扩招有很多是为了这个需求开设的,当然就是苦了这些通过正常选拔考试的真正要向上做学问的学生,向上前路茫茫,向社会位置都被同等学历的朋友(在岗培训拿同样学历的)给站住了,所以自己还要拼搏一番,难度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看完了,搬个板凳听各位高论。。。。。
 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贴子,关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9: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看到一篇新闻,说一位患病老师跪着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英语课,孩子们眼含热泪,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掌声雷动。这应该是一位严于律己的老师。http://news.qqyy.com/a/0901/05/15b8.html
    可看完这篇新闻报道,我却怎么也感动不起来。yq228兄,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这件事的,能说一下您的看法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01-05【一笑教育笔谈】

做人做事,先本后末
答第44楼dspcan


引用第44楼dspcan于2009-01-05 19:58发表的 :
刚才看到一篇新闻,说一位患病老师跪着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英语课,孩子们眼含热泪,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掌声雷动。这应该是一位严于律己的老师。http://news.qqyy.com/a/0901/05/15b8.html
    可看完这篇新闻报道,我却怎么也感动不起来。yq228兄,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这件事的,能说一下您的看法吗?

    d兄想听我的评价,我就不揣冒昧,斗胆说几句。

    我认为,张老师是尽职尽责的,但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并不值得推广。
    老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没保护好,就应该及时就医,有问题及时找领导协调,安排调课事宜,好好养病,养好病再接着上课。如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突发疾病,应该及时停课就医。在生命遭遇疾病面前,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站都站不稳了,难道还不应该上医院吗?做老师的,并不是只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懂得关爱生命,学生要是不懂得关爱生命,学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张老师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她看到的一面是,作为老师要坚守岗位,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她没有看到的一面是:她如果这样做,就为学生作出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让学生误以为“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以做事为重才是光荣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从这面看是这样,从那面看是那样。到底该怎么样看?怎样做?《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至理名言。

    《吕氏春秋·察微》记载: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政府领补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表示谦让,不去领取补贴。孔子说:“子贡这样做不好。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领取补贴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领,别人就不会再赎人了。
    另一件事正好相反。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这两个故事,后人总结为“子贡让而止善,子路受而观德”。谦让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该谦让的时候就不要谦让。什么时候不该谦让呢?损害体制的时候不能谦让。如果别人都领补贴,你不领,你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家喻户晓,你不领,别人怎么好意思去领?大家都不领,国家的政策就会形同虚设。这就顾了个人的小义,没有顾上国家的大义。子路就不一样,看到一个小孩掉水里了,把人救上岸,小孩父母感恩戴德,把家里最贵重的财产—— 一头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认为,救了人家的命,送头牛还不应该吗?生命难道不如牛值钱吗?子路接受牛恰恰表示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以大义为先。

    《孟子》记载:“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与溱洧。”孟子批评他“惠而不知为政”。子产是郑国的相,有一次,郑国境内的两条河发了大水,交通受阻,老百姓无法来往于两岸之间。子产得知后,就用自己所乘坐的专车,帮助老百姓涉水渡河。孟子认为,身为国家的相,怎么能拿自己的公务车给人渡河呢?相的职责是治理好国家,而不是救济某几个人。帮助某几个人顶多可以称作“惠”,就是小的恩惠。一个相不能只知道小的恩惠,而不知道大的恩惠。国家治理好了,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用不着把公务车献出去了。一个国家的相,总不能三天两头捐公务车吧?

    《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奏曰:“昔晋文公出畋,逐兽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安従出我且厚赐汝。’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命曰:‘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大海之中,厌而数移徙之小泽,则必有缯弋之忧;鼋鼍保渊厌而出之浅渚,则必有网罗钓射之忧。今君逐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大远也。’文公曰:‘善。’谓従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为?君其尊天事地,敬社稷,固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者,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国,外失礼于诸侯,内逆人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
    意思是说,晋文公一次出去打猎,在一个沼泽地里迷失了方向,遇到了一个捕鱼的人,于是说,“你要是带我走出去,一定重重赏你!”捕鱼的人说,“我想向您提个意见。”晋文公说,“出去再说吧。”走出沼泽地,晋文公说,“你不是想提意见吗?我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捕鱼人说:“鸿鹄生活在大海里,有一天厌倦了,跑到小河沟里,就会有被网罗的危险。大鼋鼍本来生活在很深的水域,有一天厌倦了,跑到浅滩上,就会被人射杀。国君您今天走得也太远了吧!”晋文公说,说得好。于是让随从去询问捕鱼人的姓名。捕鱼人说:“你不用记我的姓名了,你把国家治理好了,减少赋税,取消摊派,我也能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如果你治理不好国家,天下大乱,我就是得到了很多赏赐,也守不住啊!”捕鱼人最终没有接受赏赐。

    这个捕鱼人是个智者,他看到了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对于国君来说,治理好国家是本,根本不摇,枝叶才会茂盛。对捕鱼人来说,国家安定是本,领取赏赐是末。如果国家不安定,赏赐再多,也守不住。

    说了那么多,回到张老师的这个事上来。老师具有无可撼动的示范价值,老师的一行一言,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老师的行为要以大义为先,以本为先,以末为后。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工作和生命面前,在学习与生命面前,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孰轻孰重。生命是绝对重要的,没有生命,谈什么工作?谈什么奉献?谈什么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对生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轻视。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生命活动有绝对优先权。我上课,只要有学生告诉我因病请假,我会毫不犹豫地批准,但我不会批准同一个人多次病假。人有病,没办法。但是总有病,就不好说了。多次病假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一个连自己身体都照顾不好的人,怎么学习?天天请假,就休学嘛。我自己有病,小病刚发,就积极治疗,不要等到上课时再匆忙应对。该调课的调课,以不影响身体为准。
    老师这样做,就是顾及了大义。老师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好了,可以多教几年书,多培养一些人才。不但如此,老师还要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珍惜身体,尊重生命。有病及时就医,不要拖延,不要最后搞得家破人亡,给社会和家人造成伤痛。一节课不上,可以补嘛。一节课自习,就伤了大局了吗?
    我的一个同事,三十多岁,前一段时间检查出来是肺癌晚期,平时上班就有不舒服,总拖拖,一拖再拖,最后一查,是晚期。年纪轻轻,孩子还小,家人怎么办?学校少了一名年轻教师,怎么办?对老师来说,爱惜身体,珍惜生命是本,其他都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开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中相对忽视生命教育,现在一些大学生,遇到挫折就轻生。我们学校08年自杀的学生有好几个。我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我常常对学生说:“看到你们个个活蹦乱跳的,我好开心!”我想,一个大学生,学不好,大不了肄业,同样不妨碍自己创业,如果身体坏了,生命没了,什么都谈不上。
   在本末上,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是很深刻的。《莊子》记载:尾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有一天,有个姑娘和他约好在桥下见面,他按时去了,结果对方却没有来,尾生等啊等,第二天,人们发现尾生被晚上爆发的山洪淹死了。我们看重工作就像尾生看重信用一样,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没有工作,我们还可以照样活着,可是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应鼓励人们爱惜身体,关爱人们的健康,不宣传带病坚持工作的典型。我们如果还一如既往大力宣传带病坚持工作,大力表彰那些年纪轻轻就病倒在岗位上的人,我看将来分不清生命与工作孰轻孰重的人会越来越多!
    上述如有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3: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教学任务特别重,只要和学生熟悉了,我通常还是比较注意养神养身的,例如:教室可以坐着讲课,我就尽量少站,别以为坐着就没劲,所谓不怒而威;身体不舒服,我也不大会硬撑,对于小班,感觉可能不行了就调课时,学生们是很能理解的,因为他们知道,哥病倒了他们就惨了。

其实我很不赞成带病坚持工作,只是,在学校混饭的人都知道,有些时候你连生病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教书这事,又是良心活,又是力气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3: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公孙龙子》是真正的书,催人日新,助人月异,至少会时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学岳不群说斑斓的废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3: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yq228兄的指点,您分析得很全面,文章也很有文采,很佩服您这样一位理科老师有如此深厚的文字功底!
  我看了这篇报道后,更多的是感叹而不是感动,以为自己很冷血(好像有一些)
       我认为您说得很对,我完全拥护!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远比传授所谓的知识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6楼醉乡常客于2009-01-05 23:39发表的 :
我的教学任务特别重,只要和学生熟悉了,我通常还是比较注意养神养身的,例如:教室可以坐着讲课,我就尽量少站,别以为坐着就没劲,所谓不怒而威;身体不舒服,我也不大会硬撑,对于小班,感觉可能不行了就调课时,学生们是很能理解的,因为他们知道,哥病倒了他们就惨了。

其实我很不赞成带病坚持工作,只是,在学校混饭的人都知道,有些时候你连生病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教书这事,又是良心活,又是力气活。

O(∩_∩)O哈!醉总,偶其实是抛玉引玉,我在教育界才是砖头!

  文中的老师偶是很佩服的,但,很悲凉,为她,为学生,也为我们不得不扮演的角色。。。

     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泄压,偶有时一个人在房间里破口大骂,否则现在早已精神分裂了。。好奇:醉总心理素质是不是特好?如果泄压,你用哪种方式?估计是和朋友喝酒聊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2: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9楼dspcan于2009-01-06 00:23发表的 :
。。。
.......


喝酒聊天灌水看书打麻将骂老婆等等。

其实哪碗饭都不好端。

我现在还不清楚各位是教什么课的呢。

我是教化工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8: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不舒服或者感觉不太好就应该尽量换个时间上,否则讲课的效果肯定要打折扣,自己难受不说还连累学生,不应该提倡

我们这边学生多,教师少,每位教师的课程安排的很多,我也是,有时候自己休息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还硬上课,这样其实上不好课,学生听课效果肯定打折。学校的规定是规定,但是自己应该按照讲课效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8: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0楼醉乡常客于2009-01-06 02:08发表的 :


喝酒聊天灌水看书打麻将骂老婆等等。

其实哪碗饭都不好端。
.......

(⊙_⊙)?骂老婆? 这大概是一种能达到两人共同泄压目的一种方式吧,牛,哈哈。。

  偶也来晒晒,负责army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9: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1楼golden21c于2009-01-06 08:57发表的 :
身体不舒服或者感觉不太好就应该尽量换个时间上,否则讲课的效果肯定要打折扣,自己难受不说还连累学生,不应该提倡

我们这边学生多,教师少,每位教师的课程安排的很多,我也是,有时候自己休息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还硬上课,这样其实上不好课,学生听课效果肯定打折。学校的规定是规定,但是自己应该按照讲课效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嗯,就是。被什么“十大杰出。。”这样的称号压着太难受,你按常理出牌,别人就有闲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老师的喉咙和肺部最容易受伤了

很多教师朋友都跟我说过对粉笔末的那种复杂的感觉

请楼上各位老师教授多多保重自己的嗓子和肺部,还有能不用粉笔就不用,这样对自己健康好一点,呵呵


身体是革命本钱,我们还要为学生家人多活跃几十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0: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4楼henry2000888于2009-01-06 10:20发表的 :
做老师的喉咙和肺部最容易受伤了

很多教师朋友都跟我说过对粉笔末的那种复杂的感觉

请楼上各位老师教授多多保重自己的嗓子和肺部,还有能不用粉笔就不用,这样对自己健康好一点,呵呵
.......

没事,现在都用幻灯片了,粉笔用得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4: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论教育人们往往局限于教育自身系统,就教育而论教育,我们的老师、学生、学校怎么怎么了……所有一切,都是现象层面体现出来的“果”。我是认为教育问题的根源不在教育自身。扩开我们的视界,从历史、从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看问题。我们几千年教育的传统、五四启蒙、建国后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的教育、90年代至21世纪几天的教育……建国后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目的……从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政治、市场、文化等权力)关系看教育、教师、知识分子的本真地位等等。我们就会理出一条线索,尽管不是那么清晰。教育的成败得失,违反不了铁的因果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回顾我们今天的教育,褒者将其捧上天,贬者将其诅咒为人间地狱。但身处其系统内在境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本人)都身体其味。有人警言“21世纪中国未来下一代的命运很悲惨,我都不想说了”。我想很多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到真正悲惨的普遍性境地,纵使我们小学生书包重量一天天没有减轻、我们的教师披星戴月疲于奔命、我们大学生们围着市场就业踏破一双双鞋挤烂一件件衣服、我们的大学校长们整天像公司经理为货币发愁……我想教育的境况得以真正改变还得真要等到真正悲惨的那一天,人们才会真正觉悟起来。其他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在口头上、口号上、文件里像演戏一般,这也就是为什么稍有条件的人士总是让自己的子弟,从中学时代甚至小学时代送到国外去接受被自己诅咒的异样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源了。教育系统犹如一个赋有灵魂的有机体,当你抽去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他的本质时候,他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人们给他涂粉抹香后,冒似诱人得很,内里在一天天恶化腐臭。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是依据一些市场理性原则来运作的。可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近乎完全限制于权力和金钱。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社会发展之文化,使得人们对财富、功利和效率的追求,残酷而系统地破坏了人的神圣伦理感情和情绪,“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已逃出这铁笼”、“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而这种文化发展的最后结果,“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于晓,陈维纲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143页。西方现代性的教育不能置身于外,我们今天同样缺失信仰的教育能够置身于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6: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我们大家在教育等相关论题上产生很大分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与我们对“教育”概念理解的差异,即一些人对“教育”的理解是直观概括完成的,还有的是依据一些相关理论。进而言之,“教育”究竟是什么?怎样来认识、分析、理解“教育”概念?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必要解决的。以下是一段摘抄,仅供大家参考:

教育是什么?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却令人难以作出准确和全面回答。尽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精辟论述使我们得到不少启发,但是他们通常从各自不同的时代、角度、方法来定义什么是教育,使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的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些教育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因为他们的观点各异,甚至相悖。在教育地位日益重要的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多种定义在回答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时,从来就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教育家有着不同的解说。
(一)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有多种解说《中庸》:“修道之谓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这里的“教”指的是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为美好的生活作准备”。夸美纽斯: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可见,在西方“教育”一词具有引导帮助儿童发展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属性。

(三)现代学者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教育大辞典》所下的定义,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教育除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阶级性(社会性)外,还提出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教育的本质特征。

结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是指称某一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其次,有意识的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以区别于像盗窃团伙的师徒学艺;盗窃团伙的师徒授受虽可谓有意识、目的,但不能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虽此举仍为“培养”人,但这些做法与教育目的是相悖的,是为“真正的教育”所不容的。最后,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把人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文化等传承到不同的人身上,以期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从而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双边性—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从结论看,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可粗略归结为三类:1。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这一条受教育机制、老师知识水平、工资水平、老师的心情以及教学设施、课程建设等因素的制约;2,促使个体社会化。不用说也知道,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多大的脱节,培养的人无法适应社会需要。3.社会个性化。这一条更瞎扯,咱们的培养机制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
  以上这些问题应该通过科学论证的方法予以解决,靠领导拍脑袋是拍不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05: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01-08【一笑教育笔谈】

教育中的义与利



    关于义与利的问题,孟子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后人冠名为《王何必曰利》。原文是: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认为,国家上下,不能群起而求利,国家应该首先重视义的问题,其次才是利的问题。《左传·成公二年》,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安民。”义就是正义。在古人看来,义是本。利就是用刀割禾,表示有收获,引伸为好处的意思。利是末。本的原义是树根,末的原义是树梢。树梢是长在树根上的,没有树根,树梢就无法活着,而没有树梢,树根还会生出新的树梢来。所以本先于末,末生于本。

    教育是大事,也要把公平与正义放在首位,而不是把金钱、名誉、地位放在首位。金钱、名誉、地位只不过是追求义的结果。有了义,自然就有了利。不靠义来发财,得到的就是“不义之财”,是中国传统所蔑视的。教育中如果只知道赚取“利”,而不问“义”,即使赚到了“利”,这个“利”也依然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迟早是要被人揭发的,是不可靠的。

    所以,《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又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富贵得来的不光彩,可是很多人只去羡慕人家的富贵,不问其从来,这是不可取的。富贵得来不光彩的人,其结果也不会光彩。

    办教育,教育者首先要按照“义”办事。该收的费就收,不该收的,一分钱也不能收。知道的就讲,不知道的不能乱讲。关心学生,关心老师,追求学术,主持正道。都走正道,好处就会接踵而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党报:就业压力可能致青年与社会冲突



另:引号葳蕤富庶茂密,我等小草难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22:03 , Processed in 0.53077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