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9|回复: 0

[【教育时事】] 学生为何急于“逃离”校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8 1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生为何急于“逃离”校园
转自: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2/17/content_4828.htm



■王继聚

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校园广播插播一个通知:“下午两节课后提前放学!”教室内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看着兴奋不已的学生,我的心底冒出一丝悲哀:身为教师,我们告诉学生,“学校是你们成长的乐园”。可现实中,学校却常常成了学生急于逃离的“失乐园”!

扪心自问,我们对学生到底了解多少,是否打开了他们的心扉,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归根结底,我们是为谁而教?!答案虽然看似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由于功利思想作祟,学生的神圣地位在教师心目中发生动摇,大家眼睛盯着上面看,盯着检查教,盯着领导教,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淡然漠视。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看作用来灌输知识的器皿。

教育缺乏关爱,这是办学的最大病症。霍懋征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先生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没有爱也就称不上是一所合格的学校,这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和所有教师都应该好好思索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切从关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就会从中找到办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课程执行问题。平时是否能够做到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我看要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还是老观念作怪,分什么主科、副科,说要提高教学质量了,那就整天上语、数、外,因为这些都是考试科目。所谓“副科”等到上级检查时再开齐。一所学校整天都上语、数、外,好比吃饭一般,菜单整天如一,学生焉有不厌之理。学生喜欢音、体、美,喜欢科学、信息技术课,喜欢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而这些却被束之高阁。所以有的地方学生喜欢上级前来检查,因为这一天班级所有科目都能开齐,对学生来说是享用大餐,像过节一般。其实我们管理者要带头转变这种观念,调整办学思路。

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和谐氛围该是应有之义。但现实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迟缓,方法单一,预设不足,生成不够,课堂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调控手段,教学就像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令人生厌。这能怪学生吗?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是课业负担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痼疾。学校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的现象在小学已不多见,但作业量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二年级明文规定不布置书面作业,但有些教师手“痒痒”,非布置点书面作业不放心。再看三到六年级,如果每天语文老师布置一点,数学老师布置一点,英语老师再布置一点,虽说每科不多,但几科累加起来,作业量非超过一小时不可!学生课间活动减少了,阳光体育也不开展了,造成学生课业压力过大,睡眠不足。

四是变相体罚问题。直接体罚现在已很少见,但变相体罚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大声训斥、挖苦学生,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把问题学生座位安排至角落……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摧垮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带来伤害。

五是开展活动问题。学生活动空间被压缩、活动内容单一,自主能动性受到压抑,学校成为“失乐园”。要想让学校变为乐园,就要为学生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不搞封闭办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图书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微机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调查、访问、研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教和学结合起来,学和用结合起来,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放飞学生的心灵自由。

行文至此,我在思考:理想中的学校生活、师生关系是个什么样子呢?我的脑海中跳出《论语》中曾皙描述的一个画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令人向往!教育中充满了理想的情趣、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学校能如此,我们足矣!

注:学校恐惧症、学习恐惧症,多少年了,不仅不见消退,仍在蔓延。何因?何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19:07 , Processed in 0.2664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