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4|回复: 8

[【其它原创】] 我们这一代的文化想象(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17: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帖首发:http://user.qzone.qq.com/675903045/infocenter?ptlang=2052        
        我们这一代的文化想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电子媒介产业迎来了发展迅猛的春天;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思想方面的逐渐解冻也引发了艺术形式的变革和艺术手段的更新。人们开始愿意更多地去享受电子媒介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奇幻与刺激。
   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期的人们,大多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的繁荣不可避免地给我们这一代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参与到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来,甚至起到更为巨大的作用。根据90年代末官方提供的数据,中国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9年的8.77‰,9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平均人口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明显①;同时,随着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行政规章,中小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普及。也就是说,同出生于这一时段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家庭、家庭-学校间过着大体类似生活的独生子女。共同的接受教育的经历和“独苗”身份(只是相对而言的多数)让我们的共同话语更多,关注的事物重合程度也更大。而小学、中学毕业之后,由于个人的机遇、选择会导致生活环境的不同,话语的共同性则显得越发不明显,甚至极为迥异,但是,却有一些东西使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正是由于刚才说到的学校-家庭生活近似乏味的单调性,使得我们对于新兴的影视剧所营造出的虚拟而真切的氛围感到异常兴奋,并且抱有相当大的关注热情。而这样的一种心态是与成人不一样的——他们或许将之视为一种消闲的手段,或许有极少对之加以研究者,而孩子们的态度却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既有认真对待的一丝不苟,又非纯粹理性地看待,而是不自主地把身心投入进去进行感受。这种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常常有人评说我们是“港台泡沫剧养成的一代”,这是有其客观依据的,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初期,正值第三媒体普及的时候,在城市里一个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中,拥有一台中低档的电视机是可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告诉我们,1996年,中国内地居民的电视机普及率为31.9%。而到了上世纪末,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99.3%,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更是占36%②。央视方面的数字则显示:1997年开始,电视观众的规模就达到了饱和,全国已经有10.94亿人能够看到电视③。另一方面,港台影视作品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如果从电影电视发展的历史眼光来审视,一定不会否定这种说法;大陆对港台文化作品的大量引进和借鉴,造成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形成合围之势。也即是这样的几点最关键的原因:首先,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机在大陆的普及;其次,港台影视发展的高度繁荣;第三,大陆影视尚处在向港台及国外作品的学习借鉴期;最后,处在观念形成期的我们这一代人,成为这一现象的最受影响者。
   渐已成人的“80后”一定不会不记得台湾那部风靡大陆、至今余韵未歇的电视剧《包青天》。这部首映于1993年的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要形象的连续剧一共拍摄了236集,分为四十一个系列故事,以民间着名的铡美案为起端④。在《包青天》里,尚没有全部摆脱传统戏剧人物形象的人物造型第一次给我们传达了来自近一千年前的宋王朝的“标准”形象,它们不仅在历史剧的硬件设计和艺术精神两个方面给了后来同类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客观上使得我们这一代对古代社会的文化想象几乎全基于彼。大红大绿的衣饰服装、三呼万岁的跪拜仪礼、官府与民间的奇妙关系,让我们在电视屏幕前充分地领略到历史的可读性。《包青天》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正义与希望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法律和道德能够做到完美的结合,人间甚至地狱都不可能存在恶不得惩、善不能扬的尴尬现象,这是因为《包青天》勾画叙述的是多个系统和它们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大故事”,官府系统、江湖系统、民间系统甚至阴司系统都受到一批怀有极强正义感并且能力超强之士的有效控制和行为性引导,这些系统的运转极为鲜明地表达了底层人民的理想和诉求。我们只要看完几个系列的故事,马上就会发现尽管《包青天》的诸多系列情节不尽相同,但故事的结局几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作恶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被冤者得到申雪,为善之人获得褒扬。即便我们完全能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样正邪分野极为明显的人物的最终结果,但依然会乐此不疲地品味这一讲述过程,沉浸在这个过程中的快感是难以言喻的。数百集的连续播放,数十个相同观念内核的故事的隐性说教,让我们第一次从可被感知的历史中获得了正义感的文化支持。历史一定是理性的、一定是正义的、一定会尽如人意,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有时会见曲折——这就是《包青天》传达给我们的主要理念,更是我们这一代通过对《包青天》感受和解读而得到的最泛性的理念。
   如果说《包青天》的观众以男性居多的话,那么女性朋友一定更加青睐《新白娘子传奇》。这部由台湾电视公司制作的50集的电视连续剧相当特殊,与《包青天》在静态上借用了传统戏曲的服装造型相比,《新白娘子传奇》是在动态上将戏曲的演唱形式和身段表演艺术地糅合进来。而就内容方面而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在此得到了现代性的艺术再加工,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本有的矛盾和冲突也被化解成了积极的演绎过程中的一部分。《新白娘子传奇》最核心的命题依然是善恶有偿、真爱得报的旧谛,并且还给我们构设了一幅平常百姓的理想生活图景,柳浪烟波的西子湖畔,是我们对幸福生活进行憧憬和想象的希望之地。
   说到80年代至90年代的港台影视,最绕不过去的一个类别就是武侠题材的作品,其数量之多可谓空前,实在难以遍览。武侠文化自民国时期以来,形成过由受众引发的三次高潮。第一次在二三十年代,五四以后,武侠小说在大众读者的呼唤与要求下,摆脱了维新之士强行赋予它的教化功用和革命精神,重新回归到愉人眼目的娱乐性创作要谛上来。1922年和1923年,创刊伊始的杂志《红》和《侦探世界》,开始竞相连载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成为这一段时期武侠热的标志性事件。第二次高潮是港台地域随着大陆建立新政权之后对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旧文化”的打击、压制而陆续出现了一些含有变素的作品,时间约在五十末到七十年代初。这次高潮的影响不仅能从小说的产量上对其予以认定,且由于此前对于武侠小说新形式和新精神的探试而直接引发了新派武侠小说成型和成熟。而到了80年代后出现的第三次武侠风暴(这里侧重指大陆由于文艺政策的解禁,接续并延扩了港台在这一方面的旺盛态势),则席卷了中国海峡两岸甚至整个亚洲世界,更为新世纪把中国武侠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影响推及世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⑤。这次影响之所以能够如斯深远,当归因于在纸质媒介以外,在大陆刚刚兴起不久第二、第三媒介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参与和介入以试显身手。于是,在传统的武侠小说而外,出现了(多为引入)颇为新鲜的纷繁琳琅的武侠评书、武侠剧和武侠影片等等,并以其强大的感染力把我们带入到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想象空间。
   1983年,香港TVB改编了金庸创作于50年代末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并将其搬上银幕⑥,播映之后,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观映奇效,从而使得83版射雕被“金迷”奉为经典,其所受的欢迎程度至今犹不逊于当年,更有一批又一批的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正是由于这部电视剧开始了解武侠影视、开始成为武侠小说的忠实读者。此后,TVB又续拍了由刘德华、陈玉莲主演,83版射雕原班主要配角全部上阵的《神雕侠侣》(50集)和1993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由马景涛、叶童、周海媚主演的《倚天屠龙记》(64集),影响虽不及前,但依然得到极高的评价,并且由它们组成电视剧版的“射雕三部曲”奠定了我们对武侠世界的基本想象,“这一武林‘乌托邦’几乎成了此后武侠小说的效仿首选”⑦。
   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本来并不明确绝对“恩仇”的存在,崇高、可耻、正义、邪恶,包括爱情等的意义都是灰暗的,课本没有深刻地讲授这些,恰恰是风行的武侠剧吧它们传递出来。“射雕三部曲”以及金庸的大部分小说与古龙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金庸向我们详细地叙述了英雄和侠客的成长过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其自身的意志和愿望所能左右的,而应考虑到到他所生长生活所依赖的环境,包括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和家庭、友伴这一类小环境,这在小说中必定就会产生那些往往为了情节需要而安排的许多背景不同的爱恨情仇,而影视剧为了丰富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会将其予以夸大。在接收者这一面来看,在我们稚拙的想象中,武林就是一个能够让情感、行为获得充分自由的世界,“义”成为生活在这一世界中的人们必须遵奉的法律和准则,比照现实的诸多不如人意,我们总是无限期待着获得一种侠义精神的拯救。但是,由于银幕表现的约束,武侠剧难以把小说中原有的那种道德感和人文精神表达透彻,却在情爱方面弥补了文字无法诉尽的浪漫。在83版射雕里,与奇诡绝妙的武林世界堪拟双璧的,就是主人公郭、黄的爱情故事。由于黄日华、翁美玲两人出色的饰演特别是造型精致的翁美玲的表演而显得异常精彩,翁美玲完成了我们对黄蓉美丽、顽皮、机警、灵巧、聪慧、真诚形象的解读,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无法取代的经典和唯一。
   与电视剧不同,武侠电影由于时间相对更短,就必须将主要表现对象设定在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方面,即精彩的武打动作设计。我们注意到,胡金铨、徐克、程小东的《笑傲江湖》系列正是通过武侠中的“武”为我们带来一个令人紧张激动、心颤肉跳的江湖世界。从1990年的《笑傲江湖》到后来连续两年拍摄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和《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诡异的气氛和精妙的动作场景是最大的特点,东厂的太监、善于使毒的苗族高手、阴阳难辨的武林霸主、被囚困多年的昔日王者,甚至还有海外的东洋武士、西班牙枪队,将传说中的江湖演绎成为各种奇人异士争权夺利的战场,《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任我行的一句台词可谓经典,他对令狐冲说:“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能退出?”其实,《笑傲江湖》一直被认为是一部艺术地浓缩了中国政治斗争史的小说⑧,而这一系列电影更加深了它的政治性,完全颠覆了我们心中充满正义、和谐、自由的江湖形象,当然,《笑傲江湖》系列电影和其它武侠影视作品一起,丰富和完善了武林世界和武侠形象的构画,给那时成长中的我们不断带来观看以后和观看以外的思考,在屏幕上帮助我们形成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最初的梦想。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假如说孩子将武侠当成一种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体味的神奇童话的话,那么动画片则带给他们一种足以及时接受和消化的乐趣。回顾我们看过的动画作品,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受影响人数最多的,首推1986至1987年首度上映的《葫芦兄弟》(此后又陆续发行了续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连环画书籍和故事书)。根据网上最着名的书籍、影视、音乐交友社区和共同文化传媒交流平台“豆瓣网”的显示,到2009年1月底,共有12873人看过《葫芦兄弟》,五种评价标准“力荐”、“推荐”、“还行”、“较差”、“很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36%、16.7%、1.3%和0.36%。在当时,不仅《葫芦兄弟》的故事情节成为我们课下的谈资,而且它的主题曲也成为每个人不得不会、不得不唱的流行歌。在“豆瓣网”的《葫芦兄弟》页面中,迄于统计时间为止,共有25条影评,其中有17条是作者们借以回忆和怀念自己已逝的童年的。这部仅13集的内地制作的动画片的最令人激赏之处就在于它色彩、节奏的明快,七个兄弟分明的性格特征,既有小英雄的果敢决绝,又有孩子的纯朴简单、容易受骗,让观众随其同喜同哀。而《葫芦兄弟》最大的作用则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他人所不具有的特殊技能和优点,只要心存正气、心系他人,都能够施展英勇和才能。在平日里可能遭受失败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小英雄与我们类似甚至相同的境遇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待挫折困难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让我们对自身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视与认知,让我们对今后的生活进行了无限的想象,更让我们满怀信心和勇气地去面对、去解决,《葫芦兄弟》还让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体会到团结的意义与合作的价值,让我们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朋友间的力量,它是我们开始从父辈手中接过世界并去改造世界的最早想象。
   同样是1987年诞生的动画片《黑猫警长》给我们带来的则不同于《葫芦兄弟》,那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葫芦兄弟》从古代的、感性的、人的角度来传奇,《黑猫警长》却借助现代的、理性的、动物的方式来叙事,在当时成天以快乐、幸福的庸常事件为主要表现的一般动画片群中可谓异类。我们可以把《黑猫警长》看作是警匪片、刑侦片和动物科普片的动画版,它以这种小朋友易于接受的形式起到了很大法理普及和科学普及的良好效果,比如我们通过《黑猫警长》,第一次听说和了解到什么是食物中毒、雌螳螂在交配后会吃掉自己的配偶、穿山甲是食人蚁的克星、夹竹桃花和花粉含有剧毒、醋酸能够溶解蓝宝石、玻璃蛇的尾巴可以自由脱落,等等。或许现在的我们依靠着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不断丰赡的知识储备并不将这些放在眼里,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们给小学生们带来的惊奇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改革开放特别是千禧以来,全球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地深入和细化,尚未成长定型的“80后”、“90后”尤其处在多元文化思潮和文化事物、文化现象的强势包围圈的核心,边缘化的、自动抗拒主流的意识形态更容易对我们发生作用。这里特别要提到网络的普及,它促迫着大众文化在文化场域形成了燎原之势,这一现象不但打破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以相对峙的形态统领的局面,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延续并加剧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第二媒介的影响世界的程度,并直接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每一点具体而微的变化中。
   作为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强的群体,正值就读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我们,以极为充裕的时间和不可不谓过分的热情投入到网络技术的体验中。网络让我们的知识、见闻急速膨胀,让我们以各种视角观察、了解、体会世界的存在方式。只要是人类史上已经探知的事物、已经发明的成果,我们都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以后轻松占有。我们的眼界开始愈加开阔,对世界的认知因获取过众多不同的信息而显得清晰,对事物的解决能力因处理的手段多样而显得快捷,正是由于这些改变,另一种不良的效应开始发生:我们不再虔诚地坚守某一家的信条,不再对这个不再神秘的世界产生敬畏,甚至我们的文化想象开始崩逸、模糊,更不再关心现实。娱乐的方式占据了我们精神的领导层域,所有的事物在一片狂欢声中被肆意地解构,多元主义的极度异化开始警示我们急需一种现实的棒喝来进行自我拯救。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有人借此来给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定性,背离传统、自私无知甚至其它各种极不客观的评语被强加于尚未完全掌握任何一种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80后”的身上。这样的偏见,直到2008年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一年,年纪最小的“80后”也已成人,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他们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场合中彰显自身的活力。而自2008年新春伊始的一系列特殊事件更是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和重建中,“80后”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喝彩,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标题为“地震触动80后人生观”、“汶川地震,80后的感动中国”、“地震80后一夜长大”的文章和帖子;而随之而来的北京奥运会,更是借助一个青春的舞台、一场青春的盛事让世界为中国这些即将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描画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年轻一代翘起了拇指。2008年9月10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着名学者张颐武先生的文章《“鸟巢一代”前程远大》,他感叹道“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正是在这个宏伟的‘鸟巢’的背景下展开的。正是‘鸟巢’和中国各处所崛起的新的空间和中国今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所积累的一切给了这些年轻人最好的机会去向世界展示自己,去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中国的所有的地方,‘鸟巢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和已经接过上一代的责任,正在开始承担起中国的未来,正在用他们的形象给中国一个更加乐观、更加自信和更加开朗的新的形象。……今天,当媒体和公众用如此肯定性的‘鸟巢一代’来形容这些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担忧化作了新的自信。虽然那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切和提醒,但中国的年轻一代有着更开阔的国际观,也有着比他们的上几代人更灿烂的‘中国梦’。在他们的前辈曾经有着如此深沉的悲情,曾经付出过如此巨大的努力的地方,他们有了更加美好的机会去力争上游,有了更加宽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而他们也通过汶川地震的考验和奥运所展示的能量显示了他们是无愧于自己的时代的一代,是真正可以和鸟巢比肩而立的一代。”⑨“鸟巢一代”作为一种标引新世纪、新时代中国进取精神的集体称谓,正不断建立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我们以“在全球化的网络之中的地域文化与超地域文化”为资源而形成的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它不但被标记上了很深的时代印签,还给予我们一种把我们共同的文化想象不断衍新并促其形成现实的动力和信心,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理想支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恰恰依赖于此。
  
  
  注:
   ①2000年11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成效显着》的文章,作了这样的报道:“参加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第六届年会的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近日公布了中国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中国仍将为最终实现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张维庆指出,中国经过30年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99年15.23‰,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9年的8.77‰。九十年代以来,妇女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标志着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②资料分别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公布的《统计年鉴•美国统计摘要》和2001年4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
   ③2004年10月20日,央视国际编辑发表了中央电视台市场研究股份公司媒介研究总监袁方的《迷失与回归——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变化扫描》一文,回顾了此前若干年内中国电视媒体因受到观众饱和、频道激增、卫视上星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和推动而发生的变化。
   ④1995年,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又集结了主要的原班人马,拍摄了160集的《新包青天》,计二十五部。
   ⑤实际上,如果从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港台武侠电影的全盛期应该在1980年代以前。早在60年代,加盟邵氏的张彻、胡金铨等着名导演在拍摄武侠片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技术性的突破,提升了武侠片的专业化速度,将“新武侠世纪”带给观众。70年代,国语武侠片开始风行。由于李小龙、成龙的出现,功夫片更是遭逢了难得一遇的黄金时期。而进入80年代后,除了1990年到1994年出现的由于少数杰出的制作人引发的转机外,整个武侠电影界都处在萎缩、衰落的状态。我在这里强调80年代的新高潮,主要是基于大陆文艺环境的转良的现实背景。可以说,新时期大陆武侠影视的风行,帮很多人找回了对很久以前武侠小说热的回忆,这种叠加式的感染,是流行得以持久并且强烈的原因。
   ⑥此前,《射雕英雄传》曾被五次拍摄成影视剧,分别是:1958年香港峨嵋电影公司的《射雕英雄传》,1976年香港佳视的《射雕英雄传》,1977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射雕英雄传》以及1978年的《射雕英雄传续集》和1981年的《射雕英雄传第三集》。
   ⑦见范伯群、孔庆东主编的《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⑧金庸本人在1980年5月所写的《笑傲江湖》后记中也称:“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
   ⑨这篇文章最先于2008年9月7日发表在张颐武的新浪个人博客中,后刊登于2008年9月10日的《人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17: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8: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 这都给兄发现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1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在首发链接处标明“转发至网上读书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2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豆瓣上标了啊,豆瓣链接在这页文章第一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2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blog才是真正的首发,所以需要在那里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2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改了 链接了一个更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9 23: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问题本质上是个关于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文学、艺术、道德、宗教、信仰等则反映人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表达。文化既有顽固的民族性、本土性,但又有跨越民族的普适性和时代传承性。文化的内在本性存在自反性。文化在人的实践行为中,可以体现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习俗的模式,渗透到人日常行为细节的骨子里去。文化是很厉害的,不可小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核心的文化价值意义观,即每个民族成为这个民族而非其他民族的“使其所是”的文化价值内核,在持守这样价值内核的根基上,每个民族一代代人又在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圈的交往、交流中习得新的文化价值元素,加以革新和创造,形成一代人新的文化意义观和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如果被其他文化替代和更新,那么这个民族实际上亦以消亡。所以有一种说法,叫“欲灭一国,则先灭其文化”,说的不无道理。
  
  贵作《我们这一代的文化想象》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几代人的文化观念嬗变的背景、历程和表象。文前看到了一些忧思,但文后则看到了文化历史观中的乐观主义情怀。其实在笔者看来,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现代化、市场化、民主化、科学化,表面上看变化的很厉害,但其文化的内核——信仰(理性、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尤其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性精神和追求终极信仰的道德自由精神,却一直没有变。尽管现代化伴随着信仰的世俗化、身体化和感官化,但并不是其内在的主流和本性。反观,我们的文化变革,我在此也不便说得太多,由于我们这个民族从几千年农业文化传统来看,是一个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生态交融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是以追求世俗血亲仁爱情感和中庸调和的儒家文化为内核。(关于这一点:最近网上有一篇《中国人像迷失的狗 》说:“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但五四以后,在外来文化的强制嵌入后,历经几次风波。这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千疮百孔。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自己的东西了。今天主流文化的虚空化、低俗化、身体化、媚俗化、媚权化,反映了整个民族文化无家可归的焦躁、放荡和迷狂。
  年轻一代人连同整个民族在追逐迷幻的身体物欲文化的狂躁中,集体无意识般地放纵、放逐自我,其结果,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警告西方人那样:“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于晓,陈维纲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143页) 如果没有文化的自觉和反省,再过一两代,其后果则很难想象。如此下去,今天的中国一代人,还真有点像外国人的评价:“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十字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同上)
   总之,我们这一代文化想象需要反躬自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0: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yyg680兄的关注,您的批评很在理,我表示接受。也感谢你提供的几篇参考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9 02:24 , Processed in 0.34286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