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2|回复: 1

[【社会视角】] 《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18: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把刀子丢不得



——读《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丑牛



我读过不少关于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报道,都没有《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以下简称《前奏》)这本书给我心灵如此巨大的震撼。

毛泽东为什么重上井冈山?作为研究当代史的历史学家马社香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追踪着毛泽东当年重上井冈山之路,访问了近百名的亲历者和知情者,她用全新的视角,写出了全新的主题: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探寻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就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次年——1966年,他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因此,书名前冠以大大的“前奏”二字。许多历史学家、记者、甚至一些老革命家,都没有这样明确来评价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

什么是井冈山革命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不少领导人现在也在探索着。我们的国家,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花了很多钱,建设“红色圣地”。红色旅游,已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我去过几次井冈山,总的印象是:建设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革命精神却一次比一次淡漠化。《前奏》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应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前奏》的主题思想,是以毛主席在井冈山上的活动为依据,物别是以毛主席一路和周边人员的谈话为主线而展开的。这些材料的来源都是当时亲历者和知情者的叙述,用我们记者的话来说:“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作者在《前奏》封面的题目下,注明了一行字:“这是一部由近百名亲历者和知情者回忆、口述的历史”。

其实,远不止“百名”,还有许多在书中出场的人物,也用他们的活动在叙述着这段历史。比如,井冈山上两位“山大王”的妻子谢梅香和兰喜莲。当毛主席要请两位“嫂子”来见面时,谢梅香一听说,夜不成寐,她不断地念叨:“选三啊,(选三为袁文才小名)毛委员、今天的毛主席看我们来了!”当毛主席走近坐在前排的谢梅香跟前,不等工作人员介绍,主席一眼就认出了她,热情地叫了一声:“袁嫂子”。三十多年了,毛主席还没忘记我和选三,还认得我这个“袁嫂子”,她一下泪如泉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袁文才和王佐是在井冈山被错杀的,死于左倾盲动者之手,他们的亲人,却毫不怨恨,对共产党、对领袖、对革命仍然是这样地眷念、依盼和忠诚。这不正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要追寻的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么!他要在今日中国重建这种深情。

无论人们今天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但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的思考,他讲的每一段话,都被历史的发展,一一验证。

他在对陪同上山的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讲了错杀袁文才、王佐的教训,是“当时党内有一条‘左倾’盲动路线,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不讲政策。”“战争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比较容易……和平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要难得多。这个胜仗和败仗,不光看有哪些成绩和错误,还要看举什么旗帜。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张国焘的路线不对,在一定的时间内,比我们的势力还要大,但长久地看,就不行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能是这样。”中国目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两极分化,腐败成风,工农劳动者沦为“弱势群体”,党内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这不正是那些“不讲姓社姓资”的人所造成的危险局面么?不讲路线,行么!

毛主席在山上和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谈话今天读来,发人深省: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穹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四十年过去了,一切都是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进行着:三农问题、国企的崩溃、帝国主义的围堵、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的困境、共产党人的蜕化……。毛主席真是料事如神啊!“要把他老人家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部分区别开来!”这种流行的论调,对吗?这种论调的实质是阉割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前几乎用了十年的长时间,对苏联出现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吴冷西同志把这一场斗争写成了一本书——《十年论战》。可有的人却极力否定这场斗争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把这场斗争说成是“双方都说了一些空话”。是空话么?此人说了此话不久,苏联就亡党亡国了。可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仍然沿着这条路线滑下去,其结果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局面出现。前不久,北京西山会议所策划的“颜色革命”,不是一个严重的警号么?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共产党人还麻木地进行了调和、容忍。

对苏联修正主义出现的原因,毛主席曾作了个形象化的比喻:斯大林这把刀子,他们已经丢了;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

我们今天呢?毛泽东这把刀子已经丢得差不多了,高举的只是什么理论、什么代表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呢?也已经把它“中国特色”化了。

马社香同志是一位刚跨入不惑之年的女作家,文革时,还在上小学,这场运动也冲击过她的家庭,伤害过她幼小的心灵。但她本着历史学家的良知,写出了《前奏》这本书。这对于许多处于迷惘中的共产党人、探求着革命道路的青年,确是一副良好的“清醒剂”
评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新浪读书有全文阅读,读秀有试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这把刀子丢不得》引用链接如下: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1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01:32 , Processed in 0.26334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