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538|回复: 42

[【活动】] 【 墨香余韵】我的纸质宝贝书(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16: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因为写《穆斯林的葬礼》和《补天裂》的读后感,翻出了以前那些一直宝贝珍藏着的纸质书来,这一翻不要紧,勾起了多年之前的太多回忆,忍不住要一一抖搂出来了。今天有空就先开个头,下面就把我自以为是经典的一本本藏书放到这里,跟大家共同来欣赏、解读、交流之,也许对这些书您可能会比较陌生,也许对这些书您也能说道一二,也许其中有的书籍对您来说也跟我有过共同的痴迷,那咱们就静下心来,一部部、一本本、一章章、一节节、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地来用心品味吧!

    都说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就让咱们共同开卷有益,或者说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充实我们的闲暇时光都可以。现在的电子书琳琅满目,也许是因为年龄的问题,跟现在的文字比较难接轨,所以每每想起自己当年为这些纸质书疯狂的时候,心里的那种幸福之情洋溢于举手投足之间,就连睡梦中都是那种酣畅淋漓之感!

    这些内心的独白也好,灵魂的表述也罢,都是跟着感觉而动的,因为都是这些令我执著的纸质书,曾经陪伴我走过大学、硕士、直到博士毕业工作后的今天,虽然现在看纸质书的时间实在是越来越少,但那份曾经的牵心却是一直在心底深处徘徊着的,直到去年孩子上小学了,他们每天都要读课外书,都要记读书笔记,又把我对纸质书的爱恋从沉睡中唤醒,也便有机会再一次翻开这些曾经留下过我太多手印的纸质书来,当再一次阅读的时候,我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书中的每个字符了,这里面又凝聚着多少的欢喜和闲愁!

    以前对于书只能是用“喜欢”这两个字来形容,却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概念,书就是我们用来完成作业后没事干的时候看看的“东西”,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的文化氛围还算不错,记得最早的时候是看报纸,那时候爸爸经常会给报社写点什么,好像还是那时候的报社的“通讯作者”,似乎是这样的称谓,所以爸爸经常写的文字便也成了铅字,那时候看报纸的激动我是表现最突出的,每天只要爸爸回家,都要先看爸爸的手里是否有报纸,好像爸爸没有什么包!不像现在每个人都有包----形形色色的包!如果爸爸手里有报纸,嘿嘿,那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好像很多字还不认识,但是爸爸的名字总是认得的,所以便把报纸翻看来仔细地找啊找,能找到爸爸的名字我便会大呼小叫地跑到妈妈跟前,指给妈妈看,这样就又认得了爸爸所写的文章的题目,感觉这样的识字方式确实不错。另外说一下,那时候的报纸就是我们市级的日报,能在那上面投稿并登出也算是很有光彩了,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在收音机里报道呢!那个时刻是一家人最开心的,也是最幸福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感觉有着无上的荣光。一下子竟然写到了爸爸,因为爸爸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爸爸教会了我太多的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学时候,躲在家里的东屋,那里可以说是爸爸的书房,那里有不少的书,当然这些书也不是爸爸的,是爸爸从单位借回家来看的,我那时候认识的字不多,却在那里入迷一般地看《胡杨合兵》、《杨家将》、《山菊花》等,似乎就能记得这么几本书了,因为我根本无法通读全文,却依旧看得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时候妈妈喊都听不见。

    再后来看爸爸的《半月谈》,一直看了很多年,其实对里面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喜欢看书,还看了很多的《大众画报》,那时候最爱看漂亮的女孩的封面,也特别记住了“朱明瑛”,不知道为什么会记住她,反正对于她穿着民族服装的那张画报封面一直记忆到如今!   

    上初中的时候对于书的阅读似乎更多是曾经的那些小人书,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或者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下那个年代的《报告文学》,懂不懂的就是喜欢看而已。也是在这期间读了很多唐诗宋词之类的书,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未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吧!开始记着“单纯的日记”,简单的读书笔记。直到最后上高中了,忙里偷闲去图书馆借小说来读,碰到班主任的尴尬,特别记忆深刻的是那时候读过一本《第二次握手》,高中生活的课外阅读相比之前确实少了很多,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的大学生活里跟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宿舍里、图书馆里、阅览室里、教室里都是我读书的踪迹。曾经被我们班的同学大笑过,还以为我是在学习呢,原来是在看小说。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的渴望是如此强烈,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回想起来都为自己当年的痴迷而感动不已,我喜欢大学的读书时光!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于喜欢书已经逾越成了痴迷!我深深爱恋着的纸质书们,它们是我最忠诚的朋友,最忠实的伴侣!

    重温往日的记忆是如此温馨和惬意,如果现在我还能跟以前一样,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没有这么多的现实纷争,不用为了课题而反反复复地写着总结,也不用为了科研而倍感疲惫,能回到当初,那份对于书中鲜活生命的解读,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潇洒人生?

    感叹归感叹,还得要以心静自然凉的心绪来督促自己,生活就是这样的缤纷,不如意者有之、成功喜悦者有之、挫折无奈也会时常光顾,不然我又如何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什么是最刻骨的!

    今天先简单开个头,就从最平凡的《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开始,让我们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们一起来感受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界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提到《平凡的世界》,相信会有很多朋友知道这部小说,也会有很多朋友知道书的作者----路遥先生。其实我对于路遥先生的第一感知还是他的那部《人生》。今天就单单来写《平凡的世界》,所以还是直接写我对于这部小说的一点感触吧!

    先对作者做个简介,是为了让我们更能设身处地地走近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生活里。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 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对于这部小说我也是先从收音机里听广播才知道的,当时的播音员是李野默先生,我先被播音者的带着磁性的声音所吸引,也是第一次听李野默播音,当时还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是什么。也许是处于对这个题目的吸引,平凡的世界,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呢?能在中央电台广播一定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所以从那以后,我的生活里就又有了新的牵挂,也算是丰富业余生活吧!

    这部小说也是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小说开篇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最深刻: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而我拥有这部小说的纸质书的时候已经是我读大学的阶段了,这是1993年在大连天津街的新华书店里,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跟同学逛到这里,因为比较喜欢书,所以经常会来这里的书店看看,能有幸买到一本不算太贵而又非常喜欢的书,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如醉如痴,那也是那些天最最快乐的时刻!对于那一天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因为当时逛街的时候没有带太多的钱,说实话,那时候本身就非常拮据,上学本身就是花钱的事,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省吃俭用的,那天好像陪同学买衣服,当时我也犹豫了一下,是否也该买件T恤,很便宜的模样,当时我还是没舍得,等到书店,一下看到了这部小说,是一套三本,当时的总计是23.95元,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是如此的激动!明知道书店里的书都很贵,但还是一直犹豫着,拿起来看看又放下,走了几步还是忍不住又回去,在那里一个劲的摸索着,实在是舍不得离开。那里的收货员真好,可能是看出我想买这部小说了,走过来对我笑着说,如果真的想买了自己看的话,可以把这里库存的一部卖给你,不过这部书就是书皮有一点损坏,当时内容一点不少,我们准备给退回去的,如果你想要,可以少收一点钱,当时给我兴奋的啊!让她把书拿出来看看,果然是封皮有点皱着,而且看起来脏兮兮的,不过我小心的用衣服的内里给拭擦了一下,好像能擦干净点,更主要的是内容果然一点不少,售货员就收了20元钱,她说当时经理跟她交待过,这部小说很畅销,如果有人能买就便宜卖掉算啦,如果退换货不损失但是会比较麻烦,因为都是熟人,所以就少赚点钱买了算啦!也正巧让我给赶上,确实比较幸运。虽然是不尽如人意,但是比起我不能拥有来说,已经非常知足了,而且我的书都保存比较完好,所以到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新的样子,我还是非常宝贝着它们的。

    这是我拥有的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封面,比较古老的版本啦!


    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二部封面。



    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三部封面。

  

    就让我翻开这三本书,咱们一起走进小说中的生活里去吧!小说是写得陕北黄土高原的故事,那时候似乎也正在传唱着“黄土高坡”,那是一个令人遐思的地方,那里的黄土高原、那里的窑洞、那里的人和土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感触,所以更想仔细阅读、也许能从这里知道一二。

    第一部写的是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虽然家境贫困,但是自尊心特别强,这也是每个热血男儿的性格,小说中描写地更是恰到好处,正是因为作者就是生活在那片天空下,那里就是他所熟悉的黄土高坡。少平学习很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结果被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在那个年代,这两人是肯定不好再继续保持那种互相爱怜的关系,为此,我是感觉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哀,或许不应该多言,但是人之常情啊,却令我们现在这些恋爱自由的人无法理解,其实细想一下,在那个文革还没有彻底结束的年代,人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也都是顺理成章了。小说中写到最后郝红梅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谴责的。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乡生产,他并没有消沉, 这是农民那种实实在在的踏实和忠厚,这期间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相识到相知,在田晓霞的帮助下,他开始学着关注外部世界,这是这位主人公的一个人生转折点。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在那个年月这种门第观念造成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情理之中的。两个人经过痛苦的煎熬,最后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心是跟着主人公一起痛苦一起心碎的。

    第二部写的是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的现实。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而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后来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这时候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少平的青春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一定要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田晓霞也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田润叶为了远离她不爱的丈夫调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因为这场变故,内疚的润叶终于回到了丈夫身边,虽然日子艰辛但却开始感受到了幸福。而润叶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也算是一种现实报吧!虽然有令人厌恶的一面,但是人性的善良也不得不令人同情万分,小说写到此,已经是百转千回的模样,也跟现实生活是如此吻合,不得不令人叹服!

    第三部写的是1982年孙少平成了一名优秀煤矿工人,他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两万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看到这里,我的心跟着少平和少安一起淌着血,这难道就是大家努力工作、疯狂拼搏的回报?难道好人真的就不能一生平安?现实是残酷的,而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的人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来承受?润叶相对而言算是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少平从痛失亲人的梦魇中走出来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可是他又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受了重伤,这一切苦难并没有把他们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虽然脸上的伤疤让他不再英俊潇洒,但是经过这番死里逃生,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已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他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大牙湾煤矿,这里还有两个人一直在等着他......他在这里可以重新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可爱的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的儿子,一个知冷知热的爱人,有了这一切,他----一个历尽磨难的农村青年,能收获如此的幸福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欣慰和幸福吗?

    我对于这部小说更深一层的理解则是对于作者出神入化的描述上,写得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却能如此感人之深,不仅仅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生活氛围,更主要的是能把平凡的简单生活写得如此深刻,能如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单单这一点就令我非常佩服!这确实是倾心力作,鼓舞着农村青年一定要敢闯敢干,而且也指出了农村青年所面临的难关----文化,所以一定要为自己创造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最实在的财富,才是农民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是对于文字的理解也确实是各执己见,欢迎大家共同交流,看看您眼里的这部小说又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和深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一部小说确实比较累,接下来看看这本《唐宋词百首浅析》,一方面是让思维放回到远古时代,另一方面品味一下这种字字珠玑的古文意境,确实会带来一种别样的享受的。也许您会说,我根本就不懂得,其实也没关系,什么是真正的懂得?什么又是真正的理解?不过是一份情感的宣泄而已,也许作者写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寓意,只是我们后来者强加给的,这也没什么大碍,今天把这本书翻出来就是为了纪念曾经迷恋古诗词的那个年代、那些时光!

    看看这本老古董级的书,据说那时候的书很少有盗版的,这本书是一位大叔送给我的,那时候我才刚上小学,至于为什么送给我,我已经非常模糊了。在这里也算是一份怀旧之中的歉意吧!不过这本书却在后来起了一点作用,因为我读了很多年,一直宝贝到现在!这本书的封面,这里也记录着我的一份深情厚意!
   


    顺道把封底也给留个影,已经升级成珍藏级的宝贝了,当时的定价是 0.62元。

  

    为了也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先来一首比较动情的词,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我只是站在一种比较空旷的境地来解读的,不去管作者当时的心境,只谈我的个人感受。

    忆秦娥
                 李白(这本书上写得作者就是李白,我只知道李白诗写得好,至于这首词是不是他所写,我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就姑且认为是李白所做吧!)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是因为喜欢这字和词的组合,还是喜欢这些我从未见过的美景?一种对于词中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的向往,让我痴痴地想了很久很久......那是怎样的一种箫声,又是怎样的一种古建筑?还是怎样的一弯新月还是一轮圆月?是垂柳依依还是风摆杨柳?是秋色绚丽还是暮秋残阳似火?是那令我神往的汉家皇陵?好想能沐浴在夕阳下,那是怎样的沉醉情怀......

      再来一首温庭筠的《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并不是理解了什么,而是喜欢这这些字,就是因为单纯地喜欢这些字的组合。尤其是后面的眉翠薄,三更雨,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叹、一种思念、一种离别、一种情伤!

    要特别写一下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词,不管他皇帝做的如何,只是感觉如此的才子竟然生在帝王家,也许正是因为是生在帝王家,才有如此的境遇可以来写下这几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名篇吧!其一《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那种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囚的滋味,如何能接受、能面对?作者的凄苦无助之情在此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生不如死的感觉!

    另外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前就特别喜欢,跟同学一起一唱一和的,后来这首词给改编成歌传唱的时候,似乎归于词的理解就更近了一步,更多是感叹作者的才气,如果做皇帝也能如此得心应手的话,那又该是怎样的清平世界,可惜的是天下事总是不能两全吧!

    再写写柳永的词,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整首词中一个情字贯穿全词,作者倾吐真情的笔墨,扣人心弦的魅力,让我是深深沉醉于此。此一别,千万里的挂牵和相思之情,人何以堪?如果能把这种离愁别绪抛开的话,世间有会少了多少情感?正因为那时候人都比较自由,不用为了衣食住行而打拼,所以才能有了这些千古佳作,这也正是中华文字的底蕴,让我们永远望不到尽头,才能一直活到老学到老的缘故吧!也正是因为这些难以逾越的历史长河,才有了我们更多遐思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对于古人的崇拜和折服,也许这些词看起来并不那么好理解,这是历史的原因,但现在对于这些文字的解读则可以有千万种的理解,这也正是汉语的博大精深所在吧!

    提到词的经典似乎离不开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说到喜欢,我还是更偏重于这首《念奴娇----池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是这首词更气势磅礴,虽然大多文字都是说作者是抒发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情,而我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感觉这两首词的不同之处还是后一首词更有男儿的豪放和爽快!这种境界是我们现在所难以达到的,一直到《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和片尾曲,那种更深层的理解似乎才找到理由,气度不凡是我对这首词的概括。

    这首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最后这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经被我们现在引用过无数次,就是因为这最后的经典佳句,让我不能忘情于这首词,是词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这千万年的传唱!

    对于女词人我首推李清照,特别喜欢这两首词。其一《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两首词都是感伤的,把一个“愁”字写得让人心碎!每每看到此都是心情非常压抑,作者长期忍受着这样的煎熬,如何才能解脱,有如何才能心静自然凉?

    还是更喜欢岳飞的这首《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有如此的气势才能驱除鞑掳,做为将领就需要有如此的雄心壮志!我们的民族英雄不仅仅能用刀光剑影影响一代兵戎,更用诗词来感召着华夏儿女们,抗争是我们永远的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

    爱国词人陆游的这首《卜算子》也是脍炙人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还有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两首词给我们以激励,尤其是辛弃疾的词,读来特别令人振奋!不要跟时代背景相联系,那样会让我们如在云雾之中,还是看字面的意思更直接也更透彻,不然真的是难以理解,也就不愿意多看多想了。

    一下子就写了这么多,纯属个人观点,还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和赐教,毕竟曾经有过酷爱的经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人在纽约》

    这本书是1993年购于大连市新华书店。作者曹桂林,封面比较吸引人。

    封面如下:



    还有封底



    先把这本书放到这里,如果您有幸也曾见到过,一定会倍感亲切的,如果您没有见到过这种版本的封面,也没关系,至少看到题目会让您一下子想起刘欢的《千万次的问》这首歌,相信对于这首歌您一定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至少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会给您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吧!也许您也会说出很多种理由来,但是对于这部小说而言,我感觉确实值得一看!

    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如下:八十年代初,北京一家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王起明和他的同行也是妻子郭燕来到纽约,当他们一下飞机便落入了贫民窟......经过几年的努力,历尽了种种坎坷、艰辛和奇遇,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美国成功的新移民。然而,当他们满怀热望把分别多年的爱女宁宁接到纽约后,巨大的财富和豪华的生活,给女儿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境遇......同时小说中写到了王起明跟小餐馆的老板娘阿春的感情波折,说实话,我还真的有点欣赏阿春的性格。小说中一直贯穿着--------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我喜欢看中国人在他乡艰苦创业的那种毅力和恒心,所以对于这部小说中所写的王起明事业的成功失败再成功来讲,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那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能在那里站稳脚跟需要怎样的付出,那种艰辛确实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也正因为此,所以对于这部小说中所要描写的点点滴滴都特别感兴趣,有的时候看到王起明的脆弱有那么一种恨其不争的感受,不过返回头来再一沉思,那其中的无奈和无助也确实让人黯然神伤!

    小说最感动我的地方还是到最后,当宁宁看到王起明和阿春在一起的时候,对孩子来说,那真的是致命的打击!看着宁宁痛苦的怒吼,我的心跟着一起震颤着......最后宁宁被绑架被杀害,这才是最令人痛惜的,天使般的年华就这样夭折了,如果她没有来到纽约,她应该还是个天真的阳光女孩,可是来到这里----命运的改变有谁肯来为如此沉重的代价买单?又有什么用?受到如此沉重打击的郭燕又能如何面对这一切,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却......所有的不幸似乎都在同一刻降临在这里,可怜的郭燕啊!我也只能这样来深表同情!

    王起明在宁宁墓碑前的那一幕,是最感人的,只是我想说“何必当初”!如果没有这一切灾难一样的折磨,一家人一定会和睦相处,平安健康快乐地生活着,可现在中年丧女之痛这一生都不能走开了,这又算是怎样的抉择?

    似乎每个小说的结局都会令人百转千回的,也都令人欲罢不能!这也正是小说能源远流长的缘故吧!

    也许更多的朋友喜欢这部电视剧,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看小说,因为小说给人的感觉更有悬念,那种迫切想知道故事进一步发展的感受才是读书的最大乐趣,而且小说可以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过万千阻隔,也许小说的作者的想法会有更新颖的地方,但是读者却是可以随意想象的,我每次看小说总会给自己留一点空隙,那就是我是否也可以顺着作者的提议继续往下编呢?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份想象而已!

    当年省吃俭用买的书,虽然现在看来非常便宜,仅仅花了4.6元,但却是正版书,不管它的实际价值多大,但对于我这样的书迷来讲应该算是非常值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席慕容诗词精品》

    这本书是1993年在大连新华书店买的,也都是老版本的书了。

封面:



封底:

  

    喜欢过席慕容的诗,也许那就是个喜欢的年代吧!至于为什么喜欢也只有当时知道了,时过境迁之后留下的也只有这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了,感叹一下子而已!

    回忆总是令人倍感温馨的,对于那个年代能执著于此的人来说,是如此的投入和忘情,是因为喜欢她的诗词风格,还是因为那个年龄阶段就是这样的“闲情逸致”!

    为了唤回那些曾经的记忆,简单写两首吧!看看还能勾起怎样的情怀......

                  苦果
  在整整一生都无法捉摸的幸福里
  是什么 在不断刺探
  我那原来已成定局的命运
  是什么 在不断呼唤
  我那原来已经放弃了的追寻

  是什么啊 透过那忽明忽暗的思绪
  在日与夜的交界处埋伏 只等我失足
  曾经珍惜护持的面具已碎裂成泥
  一切都只因为 我依旧深爱着你

  在整整一生都无法捉摸的幸福里
  无论是怎样的诱饵 怎样的幻象
  我都愿意相信 愿意为你走向那满溢着泪水与忧伤的海洋

  我的心在波涛之间游走
  在等待与回顾之间游走
  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无论是怎样的诱饵 怎样的幻象
  因你而生的一切苦果 我都要亲尝

            最后的借口
  月圆的晚上
  一切的错误都应该
  被原谅 包括
  重提与追悔
  包括 写诗与流泪

  把所有的字句
  都托付给
  一个恍惚的名字
  把已经全然消失的时光
  都拿出来细细丈量
  反复排列 成行

  一切都只因为
  那会染 会洗 会润饰的
  如水的月光

    不管当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看席慕容的诗词,至少有些文字是非常有韵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管作者当时是对什么有感而发,我对着这些优美的文字是感慨万千的,正因为有这些精美的词藻陪伴,在那些年轻的心里都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迹,只有岁月知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天子》

    这部小说是1995年在大连新华书店买的。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同名电视剧,那种感觉更直接一些,但是还是喜欢看小说,因为那样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可以更多是关注故事情节,对于主人公的容颜没有什么概念,等到看了电视剧后,感觉还是小说本身的内容更令人留恋难舍!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封面最发人深思,这也是一部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凌力,封面如下:

  

    封底如下:



    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如下:这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皇帝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政治风云迭起。顺治皇帝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的权力争夺,顺治皇帝在这方面的举措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顺治皇帝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小说结构严谨、风格凝重、语言流畅精美、熔铸多种技法,是作者美学追求的新收获,也是令我一直迷恋的经典书目之一。

    小说的内容太多,无法这此一一到来,还是选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文字跟大家共赏一下,如果碰巧您也读过这部小说,也能喜欢的话,还能跟我一起交流一下,那将是我非常幸运之至啦!小说中牵扯到明清的改朝换代的事在这里就不多言,那是历史问题,还是来看看对于福临爱情生活的描写吧!我喜欢小说中的福临,就像喜欢南唐李后主一样,我喜欢他们的才气和多情,一个情字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我喜欢福临看董鄂妃----乌云珠的眼神,喜欢他们两个人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绝配!虽然福临是后来才得到乌云珠的,而且是自己的弟媳,这在当时确实有点令人难堪,当时一个情字就把所以的不符给冲淡了,没有什么不可以!

    宫廷中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那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福临的宠幸,董鄂妃的心境是如此的如履薄冰,本来是两情相悦的恩爱,到头来却要在压抑中如偷来的甜蜜一般,也许这样的爱才是最痛彻心扉的,那片刻的相守和分别的苦楚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直到最后福临和董鄂妃的爱子夭折,不管是被害死的还是天意难违,看到这里,我的心跟着福临和董鄂妃而淌血,为什么,上天如此不能恩赐一下,这真爱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难道就因为乌云珠的血管里流淌着一半汉人的血就要让这不纯的满族血统夭亡?还是历史就要如此安排,面对痛失爱子的打击,乌云珠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的心还得要苦苦支撑着,要安抚看起来比她更伤痛的福临!这对于乌云珠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终于在一系列的打击面前,羸弱的乌云珠倒下了,“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任何祈求都无济于事了,福临的心也便跟着乌云珠而去,让他活着真的还不如死去!乌云珠生没能成为名义上的皇后,尽管她的所作所为都堪称皇后之位,死后福临还是追封其为董鄂皇后,这也是皇族罕见的。从满洲入关到天下一统,十七年来,朝廷还是第一次举行如此隆重的葬礼----北起长白山、黑龙江,南到两广福建,西起河西走廊,东至海滨,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处处设下灵位,飘起白幡,成为第一次震动天下的国丧。

    我喜欢乌云珠,不仅仅是因为她长得如何倾国倾城,更主要的是喜欢她的善解人意、忍辱负重,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她可以用生命交换,她简直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梦中情人,有着娇美的容颜,有着满腹经纶,男儿又如何,未必能有一个弱女子的胸襟和坦荡,她爱着福临,当他们陶醉于二人世界的时候,我真的好希望他们不是帝王之家,能回归山林,乐享上天的恩赐,这才是我们都奢望的生活,可以弹琴作画,吟诗仰望,高山流水的情节最美不过,这便是神仙也眷羡的!这里才最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斜风细雨不须归!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该是多么令人忘情,可是,为什么总会有这么多的可是!

    我喜欢福临,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多情天子,这时候看来,真的宁愿他不是天子!贵为天子,他只宠爱乌云珠,这样的男儿,古今中外又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所以对于这部小说,我更喜欢福临和乌云珠之间的真爱挚爱之情!一生能得此一人足矣!

    心之所至,情之所钟!为作者的文采所折服,也感谢作者让我在感受真情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历史文化。这本书个人感觉确实值得细细品读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窗外》是琼瑶的代表作,虽然我没有像那些小女生一样如醉如痴,但这本书还是值得读一读,珍藏一下的,毕竟是那个年代的一个代表!这本书是1996年在大连中山广场附近的一个书店买的,当时花了16.80元,有点心疼,不过比起书的价值来说,钱真的是身外之外!

    书的封面颜色比较入眼:

  

    跟这本书的渊源还真有点趣味,当年琼瑶很流行的时候,我竟然能不为所动,因为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书应该是给那些小女生来看的,记得当时班上很多女生都是哭得一塌糊涂的。也许是处于“叛逆”的阶段,我非常不愿意随大流,也就“不屑一顾”了。结果后来还是爱屋及乌地看了一点,那时候是因为自己比较心仪的一个女孩子,每天都在看琼瑶的小说,并一再说琼瑶写得如何如何好,她特别崇拜!终于让我不再“叛逆”,跟着心动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也无妨。就这样我第一看了《窗外》。当时学校图书馆里竟然没能借到这本书,还是从同学手里借来看的,那个年代,大家的共享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们怀念之!也正因为经常的分享,使得好多书最后都寻不到踪影了,我自己也曾经为此丢失过几本书,最让我难忘的竟然是我的大学语文课本,因为那里有我上课不停课自己胡乱涂鸦的点点滴滴,确实令我非常痛心。也正是经历过这痛失爱书的难舍,从那以后我对自己的这些宝贝书特别珍视,一般不愿意再外借给他人。

    因为比较喜欢封底上的这段文字,所以把封底也给扫描下来了。还是自己把这段话再给打一遍吧!如下:

    他们拥抱着,江雁容小小的身子在他的怀里抽搐颤抖,苍白的脸上泪痕狼藉,康南捧住她的脸,注视她消瘦的面颊和憔悴的眼睛,感到不能抑制的痛心,难道师生之恋是那么罪无可赦吗?......

  

    如果这也可以算是内容提要的话,倒也可以这样认为。说实话,琼瑶“先生”的文笔确实令人称奇,是绝对地言情达人。也确实是动之以情,我比较喜欢这里的这几句词,是康南某日醉后写的,虽然是录的赵孟颖之妻管夫人的词,但词意却是委实打动人。“你浓我浓,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我两个,都来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家,死同一个椁。”看到此确实让我感动,也许此刻的感动不只是为琼瑶先生的文字和情节了,而是因了这首词!

    为什么《穆斯林的葬礼》里同样是写的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恋,因为新月的早逝而令人痛彻心扉,那里竟没有丝毫的偏见可言,而同样是师生之恋的《窗外》里却更多的是一种相思之苦的爱恋,也许这也是我更喜欢《穆斯林的葬礼》的缘故吧!

    到现在我也就是看过这么一部《窗外》,所以并没有太多可以妄言的地方,如果在这里能有朋友对这部小说有什么高见的话,请您来谈一谈,我把这部小说放在这里,就是为了纪念那个曾经风靡一时的琼瑶热时期,也许会有很多人曾经感动的稀里哗啦,涕泪横流......

    最后才想起来,似乎应该对于琼瑶先生做个简介,但又一想,还是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大家对于她应该比我更熟悉吧!如果还能找到当年迷恋的身影,那么也不妨找来这部小说再重温一遍,也许会有一种另外的感受也未可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国真抒情诗选萃》

    封面的色彩也许也是一首诗、一段词:



    封底又有什么不一样吗?看了才知道,如下:



    对于这本书可以稍微做一下解释,这是一本钢笔字帖----硬笔书法。曾经有过迷恋汪国真的诗的岁月,记得那时候更多的是对于明信片的喜爱之情,漂亮的卡片上,一道道亮丽的饿风景下,一行行汪国真的诗,那是怎样的纯情年代,那些时光里留不住的是岁月的匆匆脚步,铭刻心底的则是那一片片深情和爱恋!

    不知道会有多少朋友也曾经喜欢过汪国真,说实话现在重新面对的时候,自己也搞不明白当年为啥如此的热恋了,是因为那个多梦的年龄我不由自主,还是因为终究是因为是个天生比较浪漫多情的种子,但终究是喜欢过、热恋过,所以今天面对这一行行熟悉的字迹的时候,心里还是特别温暖的。因为也曾经效仿过,至于写过多少现在看来是那么“幼稚、单纯”的情诗已经无处寻觅,它们都已经随信寄走了,不只是给同性朋友,也有异性朋友,而此刻的怀旧情结是如此强烈,令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下面就摘抄两首,我曾经非常喜欢的诗,跟大家一起共赏一下,也许会唤回那久已尘封的往日情怀!

    校园的小路
  有幽雅的校园
  就会有美丽的小路
  有美丽的小路
  就会有求索的脚步

  忘却的事情很多很多
  却忘不掉这条小路
  记住的事情很多很多
  小路却在记忆最深处

  小路是条河
  流向天涯
  流向海角
  小路是只船
  驶向斑斓
  驶向辉煌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些抒情诗现在看来似乎还是那么饱含深情,也确实是用心投入地来抒写的,至少这些抒情诗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们,让我至今仍能在温柔乡里感叹生命的无价和宝贵!其实不管是怎样的文字,只要用心来感受,总是能感受到文字的多层内涵和多彩的意蕴。

    也许这只是一份记忆,一份感动,仅此而已,不过在闲暇时候翻开看看,也是一种比较惬意的消遣、潇洒方式,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诗会是怎样的感受,我心依旧如初地喜欢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若有情》这部小说

    封面如下:



    这本书仅仅是为了岑凯伦 这位作者,说实话,我对于这位作家的书真的不敢妄言,在这里就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下心情,这里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介绍,因为这部小说已经有同名电视剧可看,至于电视剧的内容是否跟这部小说吻合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对此并没有怎么关注过,感觉那些情爱实在有点不太适合男子汉来看,可以用来打发闲暇的时光还是可以的,也可以哭得一塌糊涂!

    这本书是在大连偶然得到的,估计当时是书的主人不想要了,我这人有点书癖,看到书都不忍弃之,所以捡来了这本书,毕竟书一般都会开卷有益的,更何况这位作者当年也是非常时髦,似乎大家都曾经因为读过岑凯伦的书而引以为荣的。

    今天写这些就为了那个年代找一点可以寻觅的踪迹,仅此而已!也许可以让多年前的“追星族”一下子岁月回转在那个年少时光,可以遥想到当年很多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抢着看岑凯伦的书,那一幕幕现在想来也是挺让人感动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纸质书,这时候感觉孩子是最可爱的,我的孩子天天都在读书、记读书笔记,不知道是我影响着他,还是他督促着我,现在在家里也是天天看纸质书,也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可以继续写下这些读后感---或者叫读书心得吧!

    这本书是我的一本纯粹的藏书,我没有看里面的内容,到现在我把它给放到这里,我对书中所写的内容还是茫然无知的,也许在多年之后,我可能会看看,但现在是没有这个想法,对于这位作者我也是知之甚少,能知道她的书曾经流行过就不错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特别推荐这本《便衣警察》,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一直传唱至今的《少年壮志不言愁》!

    这首歌词我特别喜欢,所以在这里再写一遍,重温那曾经为便衣警察而痴迷的岁月记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为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首歌曾经让我沉醉于此好多年,至今唱来还是那么的豪情不减当年!

    这本书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我无法知道了,但它却是绝对古董级的书了。这是1997年我在途经河北沧州火车站时,在书摊上买的一本旧书。至于这本书的定价是多少,已经无法获知,买书人已经把定价给抹去了。而这本书在我的心里却是无价之宝,是我所拥有的纸质书里最宝贝的书目之一,也许是因为偶然所得,也许是因为我对它的用情太专!我记忆特别深刻的便是当时一眼从众多的破颇烂烂的书堆了翻到了这本书,这书的颜色让我知道这是一本老书,无论花多少钱我也要买下来。买书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本书会对我如此重要,以商量的口气说,5块钱你买吗?我当时感觉这书才买5块钱,实在是亵渎了书的价值,生怕买书人再反悔,赶快付钱走人,都没来得及再看看里面是否还有有价值的书,后来也确实后悔过,说不定还能从中捡到一些宝贝呢!

    这本书的封面如下:



    看着熟悉的封面,听着激情四射的音乐,请您跟我一起走进《便衣警察》里,回首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台广播里......

     对于这部小说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是能娓娓道来的,我就不多啰嗦,我喜欢男主人公周志明,更喜欢施肖萌。尤其喜欢这部小说的开篇几个大字----献给公安最前线  献给我的战友们

    这部小说围绕着年轻的侦察员周志明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公安机关反特、刑侦、劳改、预审等多种“战斗”、生活的立体画卷,小说生活气息浓厚,故事曲折跌宕,情节扣人心弦,确实是一部具有一定艺术魅力和较强可读性的“惊险小说”!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写得:“萌萌不会升炉子,没人会嘲笑她。她是女孩子,本来就该不会。可是,他也不会。他是男的,一米七八的个儿,居然也不会摆弄这只小小的、看上去是那么简陋的铁炉子。虽说这炉子和他家里使着的完全一样,可是从吃过晚饭到现在,小厨房里已经青虚虚的浮了一顶子的烟,他也没能把蜂窝煤的火眼儿给弄红。”。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简短的几个字:“他脚踏着簇新的青石板,拾级而上,早已忘记见面头一句话该说什么,心里只是在想:“她呀,自己会弄炉子吗?””。还是这两个人,看不出期间的坎坷经历,就是这么简单的家务活,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悬念和感叹!

    现在也似乎有点淡忘了对于当年为什么如此迷恋《便衣警察》,也许是因为收音机里的音乐太过感染人,也许是那个时候正好是经过了文革后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对于曾经的那个年代的故事怀着一种神秘的猜想,反正那个阶段特别喜欢看这样的小说。而现在再重新来看的话,已经没有当年的那激昂和豪壮了,不是小说本身的问题,而是个人的经历问题,年龄越来越大,对好多事已经看得比较平淡起来,尽管对于这首主题歌的喜欢依旧不减当年的豪情,但是再要重读一遍这部小说似乎已经没有了勇气,不想我对于《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等等的书一样,怀着的是一种特别的难舍情怀,我可以有更多的借口为自己开脱,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这部小说本身的魅力!

    也许是这部小说更侧重于生活,所以并不像《刑警803》那样有更加惊险的曲折故事在其中,但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每个人都是心惊胆战地过日子,还有那么多的“不可以、不能说”,能如此真实地反应出那个非常时期的人的心理忐忑,却也是值得我们感叹万千的。

    为了记住那段迷上《便衣警察》的美好时光,也许那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有过如此深切的记忆已经是非常宝贵的啦!而且在多年之后,面对这部早已泛黄的老书,估计那时的心境才真的是五味俱全了。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就让这真真切切的感悟一直陪伴着我,走过青涩,也走过甘甜,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才真的是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稍微休息一下,接下来看看这本《尘缘》,作者莫伸。

    也许大家对这位作家不太熟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莫伸 原名孙树淦。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中国文学讲习所。1968年赴秦岭山区插队务农,1972年后历任宝鸡车站货场装卸工,《西安铁道报》记者,西安铁路局文联副主席,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副主席。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尘缘》、《年华》,中篇小说集《生命在凝聚》,中短篇小说集《恽春华》、《过去了,梦……》、《宝物》,长篇纪实文学《东欧纪行》、《大京九纪实》,纪实文学《到俄罗斯发财去》、《爱情在死亡中诞生》、《冲刺》,电视连续剧剧本《塞上的风》(4集)、《东方潮》(22集)、《尘缘》(20集,均已录制播出),《到俄罗斯发财去》、《爱情在死亡中诞生》、《冲刺》,电影文学剧本《雨后霓虹》(已拍摄发行)等。作品先后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界》优秀中篇小说奖、《啄木鸟》优秀长篇小说奖、建国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老舍文学奖剧本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部分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并译有英、日、西班牙文版本。

    第一次接触也是从电台的广播里,而后有机缘买了一本二手书,这是1995年途径河北涿州的时候,在一个书店里买的旧书、打折书,具体花了多少钱竟然不记得了,书的内容倒是还能说出点子丑寅卯来,先看看封面再走进小说中去吧!

    我想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书的内容还有可读性,更主要的还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这书的封面,感觉非常有意境,看起来书要想畅销不仅仅要靠内容,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便是书的封面,封面也是第一打动人的地方,至少对于我这样的书迷会很有效!

    《尘缘》的封面如下,确实挺美的。



    为了看看一下书的定价还是也把封底给放到这里, 如下:

  

    这部小说《尘缘》也是写三角恋爱。医学专家钱维华的女儿钱温馨与一家刊物主编白晓栋由相识到相爱,而这位刊物主编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和一位活泼可爱的女儿,他们也很相爱。钱温馨的出现打破了白晓栋原本平静而又有点乏味的生活,于是就发展出一个长长的故事,一边是郎才女貌,志趣相投,一边又是夫妻恩爱,天伦之乐。接下来的故事是一定要以悲剧而结束的,妻子和情人双双悲惨死去,白晓栋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如果就故事本身而言,并不奇特,也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而且莫伸在写作这个故事时相当平实,没有故弄玄虚,莫伸的高明这处在于通过这个普通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层面,剖析了造成这悲剧有关人物的心态和深刻根源。确实,读完小说,我们很难简单地区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论是属于第三者的女主人公,还是最后拿起硫酸瓶毁了对方脸的主编妻子,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你很难去说他们谁对谁错,你只能认为他们都是好人,而他们都犯了错误,共同酿成了这场悲剧。

  其实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一下,也不能完全责怪小说中的这些人。因为这些错误本来就是可以避免的。男女主人公都有很好的教养,也很理智,他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相识,在交往中双方钦慕着对方,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如果此刻他们能理智一些,好好把握住自己懵懂的内心脆弱,这也正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的,但是我们更多地是能把持住自己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他们周围的人,或是出于政治目的,或是出于友情,或是出于好事推波助澜使这件桃色新闻终成事实,越出了常规,本来这种事情也有止住的机会,但最后还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看到白晓栋的妻子赵雅芝用浓硫酸给钱温馨毁容的那一幕,我的心里不知道该怎么来面对,是同情、痛恨,也许是两种心理纠缠在一起,看到赵雅芝吞安眠药自杀的时候,我最大的痛是处于对他们的女儿小云,在这个故事里,受伤最深的还是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承担了不应该属于她这个年龄所承受的苦痛!而在最后,钱温馨的跳楼自杀也应该是一种必然,虽然看到她和白晓栋的两情相悦的那种幸福也令人感动,但毕竟是破坏了人家的家庭。而最令我不齿的就是白晓栋,他才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应该说该离开的是他,而不是这两个无辜的弱女子。

  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小说,莫伸写的《尘缘》其实就是面镜子,它照出了我们生活中许多看似合理其实却是不合理的东西。莫伸的《尘缘》又是把梳子,把许多根深蒂固的丝丝缕缕给梳理了出来。但是当事者迷,要想能抵挡住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确实需要还好的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另一方面小说毕竟是小说,跟现实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只不过同过小说可以给我们以警示,能如此,便也可是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了,也就可以用心来拜读一下。

    如果哪位朋友也曾看过这部小说,也有印象的话,欢迎一起交流一下,现实如此,还是要从小说里走出来,我们的生活总是美好胜过丑恶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泪的红蜡烛》古董级的书目之一,作者张一弓,简介如下:男,汉族 。1934年12月生于河南开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河南新野县。相继在《河南大众报》、《河南日报》任记者、编辑近三十年,后到登封县基层工作三年。1980年后重新发表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著有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

    这部小说是张一弓的中篇小说集,封面如下:

  

    封底只是为了展示一下它当年的定价,0.82元。

  

    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如下:这部小说集选编了张一弓在《收获》上发表的三部中篇小说。

    其中之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李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在一九六零年春天,为了让群众不致在天灾人祸造成的大饥荒中饿死,冒险领着社员“抢”走了国家仓库内的五万斤公粮,因而触犯了刑法,被捕入狱,含冤而死。看到这里,我真的是非常同情也很为之抱不平,然而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条条框框没法通融,不像现在可以正当防卫!这个故事深刻地反应了那个年代的往事,也是让我们要勇于面对曾经的错误,至少这是个悲情的故事,令人为之惋惜和痛心!

    其中之二《赵镢头的遗嘱》内容如下:枣园沟勤劳老实的农民赵镢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摆脱了贫困,由贫穷走向富庶。但是,一些受极左路线影响较深并在“大锅饭”中占得便宜的干部,抵触很大,扬言要将赵镢头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暴发户。赵镢头经不住威逼,服毒自尽,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遗嘱......“俺不要这超产粮,一颗麦粒儿也不要,真个的,俺不要,至死也不要。俺只要个数,要个实数。要是这多打粮食的政策不叫社会主义,那俺求求领导,求求,能叫俺枣园沟的社员分户收打,给俺一家一户一个数,叫乡亲们看看,也请领导看看,咱中国的庄稼人不是懒虫,咱中国这地老有劲,请领导费心再想想办法,叫咱这社会主义大树上能结大果子。万不能再往社会主义脸上抹黑,万不能再叫不肯出力的人沾光,叫吃苦受累的人败兴,万不能再叫多少好同志流血舍命打下的这块地方变成不盛东西的破盆,万万不能!......”看到这里,也许这些有着我们所不熟悉的背景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有点不知所措,也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历史遗留的问题,但是不管是如何的不理解,当看到这些让人心痛的故事的时候,相信我们的内心都会受到很大的重创,所以有的时候确实不愿意历史重演,想要重演也确实是不可能的啦!只能是在心底深处为那个时代做了无为牺牲的人们默哀和祈福吧!

    其中之三《流泪的红蜡烛》的内容如下:在农村新经济政策的鼓舞下,成了全公社赫赫有名的“亩产千元”的“种烟状元”和“养兔大王”的老小伙子李麦收,终于迎来了新媳妇。出人意料,洞房花烛夜里,新娘却拒他于门外。原来,她已经有心上人了。贫富的悬殊以及买卖婚姻的耻辱,使她心灵所蒙受的创伤,未能因为李麦收和他娘的忠厚与慈爱而得以平复。而媒婆与巫婆的卑劣和愚蠢的行径,则更坚定了她抗争的决心。后来,李麦收忆及自己因贫穷而造成的一段婚姻悲剧,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幡然悔悟,主动解除了婚约,并将新娘送回到她真正相爱的人的身边。而在这时,他也得到了另一位姑娘的真诚相爱。这本来是个婚姻已经自由的年代了,然而多年的包办婚姻的观念想要根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这些往事对我们来说已经如同是上辈子的事了,也确实是时隔多年后,我们已经从这些阴影里走了出来,当年我们的父辈们也都是包办的婚姻,至于他们是否真正的幸福我们无法理解,只是知道多年的相依相伴也就这么过日子而已!当时从这部小说里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生活的美好和浪漫,我们都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机会,也正是这种自由恋爱让我们能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也许对于这部比较古董级的老书大家知道的可能不多,我今天把它给捧到这里就是为了一种对往事的怀念之情,那曾经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当时读这部书的时候也许根本无法理解,但现在重新翻看的时候,感觉时代的气息是如此强烈,做为历史来重温也不为过,毕竟这些小说都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来重塑的,不知道小说的原型是否真的存在,至少这些往事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也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吧!

    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来看看,然后咱们再一起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也可以算是共享这份美好的休闲时光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古董级的书目,这本《小巷里的怅惘》也许实在是有点偏,但这本书却是我初中时候“看”过的书,那时候应该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所以对于这本书也只是一份比较沉甸甸的记忆而已,只不过现在把它看得非常宝贝,至于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可能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

    封面如下:



    只有1.15元,八十年代的书,这个价钱是否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封底如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母国政,也许大家对于这位作者实在是有点陌生,说实话,我也是因为这本书才知道这位作者的。

    现在就把关于母国政先生的简介放到这里,方便大家了解。母国政,辽宁锦西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崇文区业余大学教员,崇文区文化馆文学辅导员,北京出版社编辑、文艺编辑室副编审。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母国政短篇小说选》、《飘飞的大雪》、《壶嘴儿》、《绿魂》、《他们相聚在初冬》、《父亲的叛逆》、《小巷里的惆怅》、《寻梦》,《中国小说名家新作丛书·母国政卷》,散文集《我当过一次老千儿》、《岁月剪贴》等。 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飞天奖等。

    这部小说是由十六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内容如下:

    其中之一《爸爸的小说》,大概就是爸爸要写小说却也总来不了灵感,而妈妈给爸爸买的新毛衣被爸爸逼着给退回去,妈妈一直给爸爸用旧毛衣拆的线织着毛衣,而爸爸的想法也确实是有点文人的怪异,让人也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父爱之情,还有一家人虽然拮据却同样其乐融融的故事情节,感觉还不错。

    其中之二《小巷里的怅惘》,简短的意思大概就是写得一位懒惰自私的男人,虽然学术上有点能力,但是却挡不住另外一个轻佻新女性的勾引,终于跟一直深深爱着或者用溺爱来形容的妻子离婚了,离婚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善良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他自己也是更孤独寂寞!这种怅惘不应该属于这样的男人,像他这样的男人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

    这部短篇小说所揭示的都是一些家长理短的简单家事,却能非常切入实际,那个看似比较混乱的年代,也是那个年代的一代人所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只不过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仔细考虑一下,这是时代的必然,就是现在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只看我们从哪里着眼了。

    不想过多地把时间浪费在对于这些老书的重新翻阅上,只是为了曾经的那个年龄,曾经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以读,这些现在看来没有太大价值的书就这样被放在那里,它们一直默默地守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在现在这个时刻被我给轻轻地唤醒,捧到这里,也许这也是它们的福气,至少这一次的翻看,对于它们来说是幸福的,让它们能感受到它们还能被我记挂着,当宝贝一般地在心底深处给它们留下了一些空白可以畅所欲言。

    如果您对于这部小说一无所知,现在也不想再看,那也无所谓,我这里就是为了突出一下它们存在的价值,毕竟是老书,带着一股深深地温情的老书,给我难忘记忆的老书,能在园地里为它们留影纪念也是它们的幸运和幸福啦!另一方面至少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也能从这里知道了这部小说,知道了这位作者,能如此,我心也是感动着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红处方》是我所比较喜欢的书目之一,作者毕淑敏。

    相信对于这位作家可能会有一些朋友知道,我记不得是从《红处方》这里知道的毕淑敏还是从毕淑敏那里知道的《红处方》了,不管怎么样,我对于这部小说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结的,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有关吸毒、戒毒的多层因素,还是因为对于人性的更多解读。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知名作家----毕淑敏:
女,祖籍山东,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另外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这部小说的 封面让人看了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悲剧,红处方,滴血的眼睛......封面如下:



    封底是为了看看这本书的定价,这是1998年在大连的一个书店里买到的,应该是本正版书,封底如下:

  

    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如下:女主人公简方宁,美丽优雅,从边疆复员后,应聘到景天星教授主持下的戒毒医院任院长。戒毒是一件类似沙上建筑的工程,简方宁便是怀着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从事着这一艰险而又悲壮的西西弗式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医院的影响日渐扩大,中药戒毒方案的研究实施也已初见端倪。她的好友沈若鱼出于好奇,以患者的身份潜入医院,接近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病人。看到这里,我也跟沈若鱼一样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不过我还是非常佩服沈若鱼的勇气的,大家都知道吸毒的人的思维根本无法用常人的思维来看待,这实在是太过危险的举动,我的心一直跟着小说在忐忑着、甚者有的时候是一直特别的担忧,用提心吊胆来形容都不过分。小说终于写到沈若鱼最终不能忍受置身于人鬼杂处的世界中巨大的精神重负,中途仓皇逃离。说实话看到这里,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心的抽搐,这个戒毒世界是我们所不熟知的,也是我们都想探知的,看到作者把亲身经历过这些场景展现在您的眼前的时候,人的情感确实会崩溃掉的,几次我都不能再看下去......然而人的好奇心也同样会给我们注入无形的动力和勇气,几次搁置又几次翻开,我终于还是看到了最后,这一次我不仅要佩服自己的勇气,更要佩服作者的毅力,能一直写完,这需要怎样的精神承受能力!接着写小说中的内容,女病人庄羽在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驱动下,这个可恨、恶毒、又可怜的女人,安设机关,使简方宁也染上了毒瘾。看到这里,我真的想把庄羽杀死,让她去下地狱吧!简方宁不愿作为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偷生于世,宁可选择高贵的自杀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以此昭示了人类的意志远超于毒品之上的强力。而沈若鱼在参加完好友的葬礼之后,决定继续她的未竟事业。小说在严格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传奇因素,在一个个悬念的设置、展开与消解中结构故事,环环相扣,极具可读性。它的语言流畅明快,人物对话爽脆机智,富于谐趣,发人深省,耐人回味。

    我特别喜欢小说中沈若鱼的这句话“女人比男人更能忍耐,要是她决定死了,那就一定有活不下去的理由。”。还有简方宁留下的遗书中的这一段“我抽出一张红处方。红处方是专门开毒麻限剧药品的。它是医疗界的杀手。”看到这里,书名为什么定为红处方也就明了了。接下来还是遗书的一部分“这张处方纸,不很光滑。我知道我所用的这张处方,以后要经过很多双眼睛的扫描,将被反复研究。我希望它柔韧光滑清洁规整,甚至是美丽的。我在整整一沓红处方里挑选了半天,看中了一张。它符合我以上的所有要求,没有一丝疵点。别了,我的朋友!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记住我最后的嘱托,世界上善良的人啊,请热爱生命......”看到这里的时候,如果男人也可以流泪,那我一定会泪如雨下!

    我痛恨这些如禽兽一般的吸毒者,虽然他们也令我们痛惜和怜悯,但是我实在不能容忍像庄羽那样的吸毒者,当然这都是小说,但愿现实中不要真的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仅要被处以极刑,而且要下地狱,如果真有地狱的话!

    看这部小说对我的感触实在是太大了,我终究还是要重新来面对,这也是那些为戒毒事业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他们所从事的是我们所无法走进的事业,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他们也都是善良的、感性的血肉之躯,而他们所面对的却是丧失了人性的怪人,他们的思维被迫着要在混乱中找到支点,找到自我,那是怎样的毅力和恒心,我只有在此默默地为他们祝福,也为那些配合戒毒的吸毒者祈福,但愿我们都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就我个人而言,感觉这部小说确实值得我们用心来拜读,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更主要的是让自己的思维彻底融入小说中,来感受那一个个真实的血肉之躯,不管是三大伯、孟妈、庄羽、支远、席子......他们和她们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运转着,不管这样的生活轨迹在我们这些正常人的眼里是多么地令人不堪和不齿,他们和她们都或多或少地能从中感受到欢乐和恶毒,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样的一些人,让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跟他们和她们朝夕相处,仅仅用折磨来形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甚至可以说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是作者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片洞天,让我们可以在平静的心境下感受那个非人的是非之地中所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故事,让我们可以用冷静的旁观者的心态来思量,这是怎样的一个角落,它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让大家都打怵的角落,需要整个社会都付出爱心,付诸行动来拯救这些在地狱门口徘徊着的灵魂!

    每次看这部小说都是愤慨夹杂着痛惜之情的,也总是让自己许久许久沉浸于此......所以特别向大家推荐这部小说,如果您真的有时间来看书的话,不管是电子的还是纸质的,这部小说确实值得用心来品读和回味!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赏识,也能跟大家一起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对这部书的感情非常深。这部小说是1993年11月份在大连的新华书店里买的,当时的定价才5.90元,而且这部书也是1992年7月第一版,1993年1月第五次印刷,可见这部书当时还是非常新的书,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当年这部小说是多么的畅销了。对于这样的定价不去深究它的实在意义,当时可感觉这部书还是挺贵的,至少可以够我我五天的生活费了,当然要比较节省地来花。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周励,作者简介如下:周励,美籍华人。50年代初生于上海,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种田、上大学、当医生。1978年返沪任外贸公司医生。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1986年与麦克·伏赫勒博士结婚并开始创业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该书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百年畅销书之一。目前担任美国埃克设计集团、布克契尔、WWD、艾尔萨隆等公司的买方代理。

    这部小说的让我在那个年代第一次从书上见识了曼哈顿的轮廓,而且先前已经听说过这部小说,所以一定要买。封面如下:



    这部小说的封底,为了看看当年因为经常翻看已经摸旧成了这般模样,还是定价如下:

  

    对于这部小说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这不是虚构小说,而是作者自传性的百事记载、纪实小说。从这部书的结构看,尽显作者大手笔的风格,全书由《纽约商场风云》、《童年》、《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留学美国》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六个章节组成,又各成一体。从这些章节的名称就可以基本概括出作者周励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您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令人在神往之后闭卷三思,跃跃欲试的冲动令您不能自拔。不能否认文学对于时代,对于社会,都是有一种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海底蛟龙时期,而十年后的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腾跃出海面,让世界刮目相看。作者书中所写的这一切,谁又能否认,十年来,在这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着海内外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国女人、中国男人卧薪尝胆,奋力拼搏的心血与汗水?这也正是这部小说能在当年如此的畅销的原因,也是我为之深深感动的原因!

    创业之艰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在国内尚且如此,那么对一个在1985年年仅30来岁的女子来说,要想在美国----曼哈顿靠自己的打拼占有一席之地又将面对怎样的坎坷磨难,这是我们所无法想象到的,也是我们所无法预知的!而作者就能在四年之内一举成功,难道仅仅用佩服来表述能够吗?绝对地不可思议一般!

    还是看小说中的这段描述“而我----一个在1985年夏天闯入美国自费留学的异乡女子,虽然举目无亲,曾给美国人的家庭做过保姆,在中国餐馆端过盘子,却能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使那些天使般的美国姑娘羡慕不已的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经营上千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我在曼哈顿中央公园边上拥有自己的寓所,并可以无忧无虑地去欧洲度假。当我在瑞士,在托尔斯泰写了《琉森》的湖畔大饭店里,还打电话给纽约第五大道的总裁们,指挥调度着在我和先生麦克度假期间仍源源不断地从太平洋远航而来的集装箱......1985年8月21日,我从上海登上飞机时,身上只带着40美元。下飞机后正是深夜,我无依无靠,不知如何是好!我想在候机厅里倚椅过夜,机场却不允许。这时正好见到有中国总领事馆来接其他人的大卡车,我就如遇救星般地跳上去,糊里糊涂地进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工作人员要我付22美元,把我吓了一大跳!付账之后,口袋里只剩下18美元了。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窘迫,我立即想象着将18美元乘以6,等于108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当时一个中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这点钱使我在中国总领馆再住上一夜也不行!于是,我提起行李,迈出总领事馆大门,就这样开始了在美利坚第一天的生涯。这些情景发生在仅仅四年前,仿佛就是昨天的事......”看到这里,不知道您是怎样的心态,我是感觉到了那种生活的重压了,接下来作者该做怎样的拼搏和努力!从这里也能给我以启示,这四年间作者看似轻松地描述,却蕴藏着怎样的刻骨铭心!

    小说中的几个章节的内容我就不多重复了,只是感觉这部小说不仅仅写得作者的经历,更主要的是有了这些经历才可以笔走龙蛇地一气呵成,说实话,对于这些年作者所经历的坎坷也是情理之中的,我们都是或者现实中的,而这些无论是伤感还是欢快的情绪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也正是从生活中走来才能更知道生活的多彩,不论贫穷还是富有,这都是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是作者能用心来感受,又能付诸于笔端,所以给我感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深深的激励,奋斗是永远的真理!

    如果说《纽约商场风云》这一张写得是初到美国的创业之旅,那么我还是简单的来写一下《童年》,这里面有一段话对我触动非常大。“我四岁时就认字读书了,童年时我疯狂地爱上有插图的连环画,每逢从幼儿园回家经过永隆食品公司,我常常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望着五光十色的玻璃橱窗,梦想着长大了我要有一幢像永隆食品公司一样的大房子,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我可以趴在架子上整天看书,另外就是在这个大书房的中间有一架大钢琴,可以让我演奏各种美妙的曲子。书和音乐的幻想,在我的一生中一直伴随着我。”这是最令我陶醉和感动的,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是周励了,她的想法竟然跟我的一模一样!当时也是那种天真的童心作祟,竟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书中的那个“我”!即便是现在我重新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是一样的神往中......

    对我触动比较大的还是这里《北大荒的小屋》这一节,也许是对于那个插队年月的一些陌生,对于有关这方面的文字格外入眼,而这里的第一行字又是最让我感动的,“不管你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喜欢文学的人是最幸福的。”也确实如此,到现在我也感觉自己是喜欢文学的,所以便也是幸福的!不管这段文字中有着多少让我们无法解读的东西,但是这也正是作者能写出这部畅销书的一个原因,因为喜欢文学喜欢书,所以写出怎样的文学作品来都也就算是顺理成章的了。

    再提一下这一段《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才是正题吗?不是,正题已经在前面写了那么多,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关键的一部分也行!“曼哈顿是个奇迹。曼哈顿是无数现代派建筑高耸的“钻石森林”。中央公园则是钻石森林中的翡翠。”也由此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成功之路的辉煌,这一切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取得的,所能拥有的!仅靠打拼未必能圆了这个异国之梦,这里也是聪明和才智的结合体,也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能力体现,为有周励这样的女强人而自豪,为有坚韧不拔的中国志气而骄傲!

    如果您也曾为这部小说感动过,如果您也曾像我一样对作者崇拜得五体投地,那么现在在这里,您更有畅想的时空了,欢迎您跟我一起重温那段历史----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部反腐的长篇小说看看吧!也算是曾经关心过国事。

    《乡祭》作者高启伟。这部小说也许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许多年之后,我们的记忆更多地是停留在这是一部农民写得反腐长篇小说,对于小说的具体内容可能就没有什么太深的记忆了。今天在这里,我把这部小说给列在这里,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书香世界了也有一份现实的感叹,仅此而已!也许这部小说所知道的朋友本身就不多,更别说读过,思考过了。这都没关系,因为我就是为了让记忆的大门打开后,有可以如过眼烟云一般的,也有刻骨铭心的!

    这部小说的封面如下:



    封底如下:

  

    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片头,这几行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再在这里重温一遍,也许其中的感悟也能再次升华。“瞧,乡下人,乡下女人(漂亮),乡下男人(本分)  看,乡下一家人的活法,乡下腐败村长的活法......”就这么简单的几行字,却可以激起一种特别的想用心来好好看看的欲望,看看小说中所写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主要的是对于这部小说的作者的介绍,请看看这部小说的前言:我是一个农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张报纸、任何一种刊物上发表过一字半文,但是,我却偏要梦想写一部超过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我为什么敢做这样一个美梦呢?因为在我的人生路上,我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段历程都饱含着酸甜苦辣,令我回味无穷。我如果再不拿起笔把它记下来,我的心就会被挤炸。所以,我才迫不得已,提起我辍学后,一直存放在抽屉里已经沉睡了近二十年的那支沉重的笔......我想,我写的这部《乡下一家人》(后更名为《乡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取得的伟大而非凡的成绩。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阻止了农村改革快速前进的步伐。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对这些现实存在的弊端,作了特别的描述,期望它能提起当今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要发展,基层建设是关键;农村要想穷变富,必须选准村支书;为官一任,就应该富民一方;......我相信,这部反映中国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将会为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前进的步伐提供必要的借鉴;期待着中国的农村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看了这些后,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已经非常明确,这部反映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的书就这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不管我们是否也亲身经历过,但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有了这个基调,我们就没有理由再拒绝这部小说,不管作者的写作方式如何,我都要看看这部小说。

     小说最初写得是大地主高志成在全国解放的时候逃到台湾去了,丢下一对儿女,儿子高龙虎后来娶妻王翠芝,小说就苦命的王翠芝的坎坷生活经历写下来,写到她的儿子高非凡、高超凡,这么多“乡下一家人”的离散思念之情,似乎能从小说的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文字里一览无余!从解放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这期间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国历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都会面临着怎样的生活沟坎,因为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更令人期盼,因为太多的深情厚爱,所以我们承重不起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正是这所有的喜怒哀乐才构建起我们憧憬的未来和明天。小说中最令人痛恨的便是那个夏银平夏支书。小说中这段话便是一个写照“这死鬼,又喝醉了。喝公家的酒一点也不吝惜,但伤了身体可不值得啊!唉,我真担心,这死鬼说不定哪一天会被酒醉死的。”这是这位夏支书的老婆的牢骚话,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喝酒何其多来啦!

    小说最后终于让台湾和大陆的同胞有了想见的日子,那张合影就是一份最美好的期盼!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当这个阔别了几十年的一家子都一一打完了招呼之后,这位县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便立即走向高超凡,建议说:高超凡,快,快将你们这个特别的乡下一家人都叫过来,让我给你们全家人照一份合影吧!”,而小说的最后,这一段话“今天,我亲眼目睹了你们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团圆之后,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国也即将要团圆、统一了,我和全国人民都真诚的欢迎你们!我们真盼望着这一天能够早日来临!盼望着所有的台湾人民也能够像我们今天一样,真正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与全国人民欢聚一堂,共同去开创美好灿烂的明天!”这也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渴盼已久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就可以实现了,那才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我不想太多地讲到小说中反腐败的内容,那虽然是我们所应该关心的,但我跟喜欢小说的最后,它把前面提及的逃往台湾给圆起来,这也是这部小说打动我的地方,因为对于台湾的同胞们我们都是思念和挂牵着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相信这个让我们想了很多年、盼了很多年的问题很快就可以梦想成真,也在这里送上我最真诚的祝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轮》这部小说可以这样说,这里的精彩确实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汉族。原名梁绍生。现在居住于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这部小说是1995年夏天在天津火车站买的,这本书一看便知道是盗版,因为当时要做车,为了趁坐车的时间看看书,便买了这部盗版的书,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打击盗版从我做起,这里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为了这部自以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盗版一次还是可以原谅的吧!另外这部小说也确实应该好好看一次。

    还是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吧!这部小说以共和国同龄人与祖国一起走过的30年历史为背景,以北大荒上山下乡的六位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男女知青(韩德宝、吴振庆、王小嵩、徐克、郝梅、张萌)的人生道路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社会几十年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风雨雨,勾划出共和国的年轮。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使当时正上小学的他们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激扬过也失落过......。当改革大潮席卷大地的时候,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过去。但是,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鲜血谱写着一代人壮美的人生,刻画出共和国同龄人的年轮。全书洋洋洒洒七十余万字,以时代顺序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故事曲折,情节催人泪下。   

    这部小说的封面如下:



    这部小说的封底如下:



    喜欢这个题记----诞生自磨难岁月的,也有宝贵的成熟......

     小说中太多的酸甜苦辣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小说所描述的似乎不仅仅是这几位跟共和国的同龄人,而是那个时代的具体体现,给我们再回首的勇气和信心!感人的不光是他们的鲜活生活,用生命为代价的付出,而他们都是无怨无悔的,因为他们的心早已植根在一起,那种情分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

    文革是最敏感的话题,因为那个年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年代,所以从他们眼里反映出的就是那一代人的酸甜苦辣。

    小说中这几句话也是一种现实的折射“我是兴北公司的总经理,我们公司有两亿资产,花多少钱都行!真的,一会儿我就可以打发人送一张支票来......他掏出一张名片......医生皱了眉,你以为,用钱就能使一个人起死回生吗?”看到这里,我的心是无奈和凄凉的。

    小说的最后是这样写得“四辆车组成车队缓缓驶在黎明时分城市的路上。它们驶过一条条马路,雪花漫天飞舞。对于韩德宝、吴振庆、王小嵩、徐克、郝梅、张萌这代人来说,或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无论它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每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一个事实是----大多数人,正是依傍着这么一种友情,走到了今天,走人了他们四十多岁的年轮,它已经结晶在她的年轮里。在肃穆的气氛中,车队慢慢地行驶着。在一个路口,一辆出租车停住,车上下来了王小嵩,他臂上戴着黑纱,肃立路旁,望着远远驶来的车队。王小嵩眼中渐渐流下了泪......车队停住了,吴振庆率先下了车,接着徐克、郝梅、张萌、吴妻、老潘、小俊也各自下了车。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吴振庆向他走来......”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是在他们中的一位的葬礼上,多年之前的好友们终于又到了一起,然而其中的一位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这是生活吗?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只是小说向我们描述的跨越了几十年的友情才是永恒的......

    也许小说本身的魅力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沉思要我们用心来回味,那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年代,而小说又回归到我们这个年龄段,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随之而来的困惑也在与我们跟贴近,可以让我们从那遥远的过去回到真实的现实中来,这里又是我们所熟悉的而又充满了好奇,毕竟这也是我们所从小说中解读到的。

    这里也借用作者的封底上的这段话作为结束,“我们是时代的活化石。我们是独特的一代。无论评价我们好或不好,独特本身,就是历史对我们的荣耀”。确实如此,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该记住的就永远的刻骨铭心了,该忘却的就让它随风飘散在风中雨里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园街五号》这部小说是1998年在天津塘沽一家书店买的,当时是因为对这部小说比较好奇,也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李国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李国文原籍江苏省盐城县,1930年8月24日生于上海。1947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进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4年到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引起一定反响。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此后长期搁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重新提笔写作,发表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有影响的短篇小说。1978年调到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发表在1980年3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月蚀》,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危楼纪事》获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6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担任《小说选刊》主编,至1989年底该刊停刊。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这部小说的封面如下:



    这部小说的封底如下:

  

     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如下:花园街五号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花园洋房,座落在临江市中心晨光公园附近一片树林里。从它建成到现在已经过去50多年,换了四个朝代、五位主人。在这里居住过的都是临江市最有权势、能够决定临江命运的人物。第一位主人是建造这座洋房的白俄贵族康德拉季耶夫,侨民协会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伪满时期临江驻屯军司令兼警察局长刘大巴掌;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后共产党第一任市委书记吕况;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现在,市委第一书记、代市长韩潮和他老伴——市文联副主席吴纬、还有他们的儿媳——《临江日报》记者吕莎住在这里。实际上韩潮并不喜欢这座洋房,50年前他是个小泥瓦匠,参加了这座洋房的建造,后来从事革命工作也在临江一带,对洋房的历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户人家重复着类似的不幸结局:后一户总是把前一户干掉才搬进去;每一户的上下两代人总是悖谬、冲突、决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头。看到这里,我对于这部小说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这栋漂亮而又神秘的花园街五号里究竟又要上演怎样的故事?悲剧还是喜剧?也许历史的变迁会给这里带来不一样的改观,请精心继续品读。

    小说中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各种变化,而小说中则写得是韩潮现在即将离休,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两个候选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满意。一个是现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长的丁晓,此人办事稳重,但太圆滑,没有什么大作为。另一个是朝气蓬勃、敢想敢干的刘钊。此人是刘大巴掌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受韩潮引导参加革命,为营救革命战士他和韩潮一起在花园街五号的楼顶上枪杀了他的父亲。解放后他当过吕况的秘书,“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后来是韩潮积极活动为他平了反,让他回临江工作。回临江后他没有职务,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时代干点实事。而丁晓视他为政治对手,有意让他去收拾亏损严重的老大难企业临江拖拉机厂。小说的耐人寻味就在这里,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没想到刘钊用了3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使拖拉机厂成为全省上交利润和创汇率最高的企业。小说中写得就是现实中我们所要正视的问题,刘钊充分相信工人,敢奖敢罚。时代造就英雄,也是这种勇于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指引着他,更主要的还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人以激励!看到这里,心中的感叹确实是非常多的,也是最令人欣慰的。然而小说却又合情合理地把角色继续分配下去,故事继续着......丁晓又让刘钊去抓破土动工两年还没完工、焦头烂额的沿江新村工程,等着看他的笑话,这也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因为某些人的才华绽露所带来的层层阻挠和阻隔,但小说中的这位主人公却有着更为远见的真知灼见,他大胆实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通过这些事例,韩潮非常赞赏刘钊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惯刘钊那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神气和猛打猛冲的工作方法。这也是年轻一代跟老一辈的隔阂,而韩潮的儿媳吕莎却坚决支持刘钊,写文章为刘钊叫好。吕莎是前市委书记吕况的女儿,读大学时就爱上了爸爸的秘书、比她大10多岁的刘钊,但爸爸硬逼她和韩潮的儿子、平庸的韩大宝结了婚。这一是这部小说中对于情感部分的描述,这部有着政治色彩的小说也要参杂进来感情的因素,因为人都是感性的,而人的感性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爱,这爱是多彩的,也是多姿的,这里不仅仅有父母之爱,也有两情相悦之爱,这也是这部小说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我喜欢这种跨越了世俗的真爱无疆!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感觉不错。“现在,该讲花园街五号这栋房子的故事尾声了。我不知道,这算是一个灰暗的尾声呢,还是一个光明的尾声?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即使在灰暗中,也还包括着希望、新生、求索、抗争、萌芽,和许多令人鼓舞的东西,所以人们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同样,即使是一个很光明的局面,也会在某些环节,出现一些污垢、疮癣,甚至发指的肮脏。但是,生活总是前进的,你说不是么?”

    小说的最后这段描述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告诉你,爸爸妈妈马上就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园街五号作为临江市少年宫、孩子们的乐园!再见啦!花园街五号!紧紧挨靠着的着两个在花园街五号长大的人,不约而同地、轻轻地说出了这句话。也许,从此刻起,这幢古老的、美丽的建筑物,将要开始记录另一篇新的历史。列车在广袤的黑土带上行使。两个人探首朝车窗外望去,田野、村庄、树林、厂房,飞也似地从眼前驶过,一路上伴随着他们前进的,是一盏盏荧碧荧碧的绿灯。这绿灯,这一路顺风的绿灯,使我们对于前途、对于明天、对于未来,充满了多么强烈的希望啊!”给我们新的希望,新的祝愿,相信经过漫长的变革,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足指日可待,我们都渴望着美好的未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花园街五号》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里,这座房子里发生的一切传奇故事,这里有关的是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名声雅望和社会背景的几家人,他们在这里相互撞击,两相较量,相互冲突,乃至相互厮杀有关。他们也许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也许是代表着一个阶层,而其中不变的败者的不能心甘,胜者的不能心安,得者的凯觎更多,失者的梦想翻天,这里容纳了太多的阴霾晦暗,恶风腥雨,这过去的一页就应该从这里永远地翻过去! 虽然,有的人充满着欲望,甚至邪恶,但更多的人是洋溢着感性,蕴蓄着善良,就是在这一代一代,既有刀光剑影,铁血交锋的仇父孽子,也有情恨结缘,恩仇纠缠的痴男怨女的纠缠中,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更多的则是似水年华、如梦岁月、合着那诗般的画面,令人怀念。小说中更多的是写得关于红与黑的爱,泪与火的情,那种苦涩和甜蜜的记忆,柔美与刚劲的融合,那音画般的旋律,令人沉醉。 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时代风云中,在阳光灿烂下的这幢建筑物里,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新书写着新的历史。

    这本书还有另外两篇短篇小说《玛丽小姐》和《情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个人感觉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还是值得我们一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书目----《尘埃落定》,这部小说是2000年的时候我在珠海的新华书店里买的,当时为什么会买这部小说,估计也就是冲着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书目吧!看后感觉还算可以,比较新的书了。也许更多的是为了怀念在珠海的那些美好时光,那是最轻松的工作时光!

   我所买的这部小说的封面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有那么一种沧桑感,至于小说的内容如何,还是先看看封面再走进这部小说里吧!封面如下:

  

    这本书也是绝对正版的书,因为比较相信新华书店。这本书的封底如下:



    先对这部小说的作者做个简介:阿来,当代中年作家,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中专师范,遂成迄今为止最高学历。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目前已经辞职,全心创作新书《格桑王》。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 阿来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其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转辗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

    这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小说给人的感受是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却更增添了一层魔幻色彩,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小说中的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同时又充满着灵动的诗意。这部小说更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让人回味无穷,接下来就看看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吧!
    
    小说写得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琪土司便是其中之一。老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为被土司抢来的汉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钝、憨痴冥鲁,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娃子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麦琪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眼见麦琪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琪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麦琪家的青青麦苗倔强的生长着。有一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琪麾下,使得麦琪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傻子少爷也由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贡的漂亮女儿塔娜的赏识,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爷的官寨举杯相庆、铸剑为犁。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几顶帐篷,进而是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店铺门、歌榭勾栏、甚至妓馆春楼,应有尽有。在黄师爷(当年的黄特派员)的建议下,二少爷逐步建立了税收体制,开办了钱庄,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二少爷回到麦琪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却有大少爷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毒的眼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又悄然拉开了帷幕。终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二少爷也知道土司的日子不会长久。这时原来被二少爷杀死的一个下属的儿子在寨子里出现,二少爷知道自己的日子也不久了……
  
    小说中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小说中的这段话很让我当年感到凄凉,即使到了现在,我重新面对这段文字的时候,仍感到在凄凉背后还有那么一丝无奈和心酸!“土司醉酒后有了我,所以,我就只好心甘情愿当一个傻子了。我是个傻子,我的父亲是皇帝册封的辖制数万人众的土司。那时我已经三个月了,母亲焦急得等着我做一个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表情。一个月时我坚决不笑。两个月时任何人都不能使我的双眼对任何呼唤做出反应。”

    如果您对于这部小说的印象并不深刻,如果您也没有看过这部小说,那么我在这里把小说的最后几段话给放到这里,因为我特别喜欢这几段话。“我重新回到屋子里,坐下不久,就响起了敲门声。是我的命来敲门了。......他问我要干什么,我想说酒真香,说出口来却是:“你叫什么?你的家族姓什么?”是的,我知道他们两兄弟是我们麦其家的仇人,但却忘了他们家族的姓氏了。我的这句话把这个人深深地伤害了。本来,他对我说不上有什么仇恨,但这句话,使仇恨的火焰在他的眼里燃了起来,而满屋子弥漫的酒香几乎使我昏昏欲睡了。刀子,锋利的刀子,像一块冰,扎进了我的肚皮。不痛,但是冰冰凉,很快,冰就开始发烫了。我听见自己的血滴滴嗒嗒地落在地板上,我听见店主朋友哑声对我说再见。现在,上天啊,叫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神灵啊,我身子正在慢慢地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干燥的,正在升高;而被血打湿的那个部分正在往下陷落。这时,我听见了妻子下楼的脚步声,我想叫一声她的名字,但却发不出什么声音了。上天啊,如果灵魂真有轮回,叫我下一生再回到这个地方,我爱这个美丽的地方!神灵啊,我的灵魂终于挣脱了流血的躯体,飞升起来了,直到阳光一晃,灵魂也飘散,一片白光,就什么都没有了。血滴在地板上,是好大一汪,我在床上变冷时,血也慢慢地在地板上变成了黑夜的颜色。”看到这里,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死亡的最直接的描述,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死一点点的感受下来,对于死更多的是恐惧和无奈,而这里的死似乎是一种解脱,一种欣赏!我被作者如此的描述所深深地吸引着,这不应该是小说的结局,这里还有太多的故事需要发展下去,不过回过头来,也似乎确实应该到了结束的时候了。小说中的这位二少爷----“傻子”,其实是最睿智的,他知道在那样的世界了怎样来保全自己,他知道怎样来呵护自己的爱人!而面对解放军,他的做法更是让人佩服,他不是投降而是稀里糊涂被活捉的,这看起来又似乎非常有戏剧性,这也是这部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我从个人的感受来写,对于这部小说确实感觉是得到了另外一种领悟,是因为对于藏族土司的茫然,还是对于那个不同背景和环境中的人所无知,也许真是因为这诸多因素,我喜欢这部小说,不光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名字好听----《尘埃落定》,这里所写的尘埃是怎样的尘埃,就是我们的生活中的尘埃,是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幻化成的尘埃,还是遥远的奴隶制飞解体成了尘埃,这所有的尘埃就这样在我们的世界里飘散还是游走只是我们自己知道了,而通过小说的描述则更让我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之情加剧,让人在看似平淡中感受到那种波澜壮阔般的心绪辗转!

    这部小说是我所喜欢的小说之一,也希望能有喜欢这部小说的朋友可以在此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个人感觉这部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实在经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于这部小说相信咱们每个人如果对小说的内容不熟悉的话,对于作者和这部小说的名字也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因为也相信您一定能马上喊出作者的名字----丁玲。这部书对于我来说同样是古董级的书目了,这也是八几年的书,而且是一位忘年交的大朋友送给我的,现在看来这份礼物确实是最值得记住也是最宝贵的礼物之一,感谢那位仁兄,也在此祝福他平安吉祥!

    这本书的封面如下:



    这本书的封底如下:



    看到封底的定价,让我的心里无比感动,当年这么好的书才定价为0.76元,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金钱确实是一定要精确到分的。这部书现在的价值能有多少,又是一笔无法算清的帐单了,真正是情义无价!

    作者简介: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作品,处女作《梦珂》于1927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生动活泼,主题清晰明确,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小说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作者以顾涌的出现为全书开头,并且选择他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因为他的身份使他对土改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他又和农村各阶层保有密切复杂的联系;而对这种人采取什么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并关系到土改运动能否顺利开展。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新事物都是敏感体,所有的新问题都带着浓厚的立场和观念因素,作者让顾涌最早出现还有一个用意,即通过他替亲家转移胶皮轮车,一开始就烘染出当时的政治气氛—— 但顾涌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在写了顾涌回到暖水屯后,主要是进一步来写当时的土改斗争给这个村子带来的震动,以主要篇幅写了构成暖水屯基本矛盾的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张裕民、程仁以及钱文贵、李子俊等。对于张裕民这个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老练、忠心耿耿的品质。和张裕民一样从小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仁,朴实憨厚,对地主阶级有本能的仇恨。因为和钱文忠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他在斗争中也有思想矛盾,但他在斗争的暴风雨中还是站稳了自己阶级的立场,坚决和广大群众一道,向地主阶级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他和张裕民都象质地纯朴的玉,虽有瑕疵,终掩不住本身的光辉。对于恶霸地主钱文贵的描述上,让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地主阶级是怎样奸诈狡猾地抗拒土改斗争的。作者突出了钱文贵的谋略见识:土改之前就让儿子钱义去参军,土改时又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他伙同白娘娘、任国忠搞迷信,播谣言,利用女婿张正典欺压贫农,妄图转移斗争目标;就在被押上台斗争时,开始还故作镇静,想用“威严”的目光压制农民的控诉。他无恶不作,一手遮天,的确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除钱文贵外,作者还写了其他几个不同特点的地主:胆小绝望的李子俊,凶险厉害的江世荣,对农民恨得咬牙切齿的侯殿魁等;李子俊的老婆更是写得维妙维肖,写出了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和个性的地主婆。

   对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这部作品首先在于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在翻天覆地的斗争中,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人,作者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实际生活出发,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斗争环境中加以分析,既努力发掘他们要求翻身、敢于革命的本质,又注意到千百年来封建生产关系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在歌颂斗争的同时也不掩饰他们存在的弱点、缺点,写他们在斗争前的顾虑和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另外,作者在着意刻划主要人物的同时,也认真细致地描绘了另外一些人物。由于对于这些人物的描述如刚正不阿踏踏实实的民兵队长张正国,积极活泼头脑清晰的村民政、支部宣传委员李昌,不声不响做了许多具体工作的合作社主任任天华,以及勇敢坚决略带一点鲁莽的积极分子刘满,干脆利落的妇联主任董桂花,泼辣能干的羊倌女人周月英等等,更加突出了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同时也让我们能更切实际地了解当时所处的环境。作品自始至终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斗争中,从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从斗争的发展上加以表现。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去展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表现土改斗争的曲折发展。与此同时,也总是让他们的性格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发展,让他们的命运紧密地联系着现实斗争。小说就是为了体现出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土地改革是伟大的群众运动,它不但以极大的威力改变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旧秩序,也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思想、性格的变化发生着直接的影响。作者一方面强调指出:没有工作组和县宣传部长章品代表的党的领导,暖水屯不可能开展土改斗争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又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只有通过农民内在的解放要求及其本身力量的成长,只有和农民的斗争紧密结合,才能发生伟大的力量。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全书共五十八节,近四十个人物,写了一个农村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群众,几经曲折终于斗倒地主的过程,波澜起伏,疏密相间;故事线索纷繁,这样宏大的结构对反映巨大的规模的农村土改斗争及其复杂性十分合适,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总的来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确实是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土地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对于农民群众的重视上,农民才是社会最基础的,只要有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变革中的问题都会解决的。

    这部小说实在是太久远了,现在也许根本就静不下心来,没关系,至少我们都曾经知道过,到现在还能一下记起这部小说,记起作家丁玲来算是历史的一段温馨记忆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 17:50 , Processed in 0.5004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