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5|回复: 5

[【读书沙龙】] 若水读书贴【请赐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15: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明真相与心理扭曲
  今天有个讨论,全部因为一句话而引起,这句话是这样的:“很多的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

后面是我的点评:多数人只是在道听途说,而且习惯于道听途说,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不做思考的全盘接受。

先不说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我先来尝试理解下,就这个“不明真相”来说,我可以望文生义一下:不明白真相。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称述,就是表明“不明白真相”,这个“不明白真相”与“不明真相”应该可以通用吧。从这里我可以理解为,李老师将“不明真相”作为了“扭曲心理”产生的根源。在讨论的同时我感觉要认可这句话也要有个认识的前提:对“不明真相”的理解,对“心理扭曲”的理解。只要理解了这两个概念,那么谁先谁后就很清楚了。其实,我是认可李老师的说法的,这里我先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我们偶尔会用到“心理扭曲”这个概念,我这里用对比的方式来理解,“心理扭曲”的反面可以是“心理正常”,那么“心理正常”能不能理解为“正常的心理”?应该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如何来评判心理是正常的?”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些依据了,我们直接能够想到的就是医学上的一些对心理的描述,这个我不是很懂,只能借助以往的经验来理解:正常的心理是不是就是合乎逻辑的心理,或者是理智的心理?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醉酒的时候,在被酒精麻醉的时候,很多人都可能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这种心理算是正常么?但是不喝酒的时候不都是正常的心理么?我想起一个说法,貌似叫“心理阴暗面”,在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的心理都可能会有阴暗的一面,在平时都是衣冠楚楚的,看不出来,一到醉酒的时候,就露馅了,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还是要搞清楚,“心理扭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才能算是“心理扭曲”呢?这里似乎接近了一个本质问题,我尝试把这个问题转化下,看看能不能得到启发。

问题:心理活动从何而来?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有目的的思考才能算是思考,没有目的的思考那叫胡思乱想。我等着看过我的文章的朋友来批判我,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那么我就先认为这个是有道理的,至少是我自己的道理。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是不是可以推导出:心理活动也都是有目的呢?这里我所要补充的一点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依据的,而这个最根本的依据应该是来源于现实。哲学通俗的说,就是尝试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所有的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在我看来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在我们尝试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了思考,从古希腊的先哲到中国古代的先哲,无一不是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而创立学说,让后人可以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更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就如同最近一直来思考的思维方式的问题一样,也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不能脱离了现实。这个也可以说是我的朴素的世界观。当我们看到世界上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些现实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思考,而我认为这些思考就可以称之为心理活动。在我的理解是:心理活动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就如同李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那个关于“心智”的概念。(其实这个概念我还是比较疑惑的)。回到我们的婴儿状态,思考是大脑产生的时候就有的吗?这个无从而知。动物就没有思考么?这个我也不能肯定。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所谓的心理活动,都是我们面对现实所产生的一种大脑的运转(这里暂时不去讨论潜意识)。
   再回头来看最初的这个问题:很多的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李老师还是很有智慧的,他只说“很多时候”,而不是“所有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多,但不是全部。说明还是有特例的。然后就这个“不明真相”,在我的理解就是:在自己已经曲解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导致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的一些与“没有曲解”的大众的误差。这里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称述了一个事实而已,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的所谓的真理,在刚刚提出来的时候,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的,反而是那些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却存在着种种的漏洞。这里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我们想要评价一个人“心理扭曲”,或者一个群体“心理扭曲”的话,其实还是自己以自己为标准来评判,能符合自己思考的,或者是自己认同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同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有误差的,或者相悖的,可能就会评判对方是“心理扭曲”的。但是这些评判是从和而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对一个具体的事件的看法。因为只有反映到具体的事件之上才能对照出来。就拿这次日本地震来说,有些幸灾乐祸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心理扭曲”的,按照专家的说法就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这就是在一个具体的事件上所反映出来的。试问,如果没有这个事件的话,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对方的“心理扭曲”呢?

说了这么多,只是试图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与我讨论的那个兄弟,很感谢他的执著。但是我还是会坚持我自己的观点。脱离于现实的思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这个不是先后的问题。

对于“真相”来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个“真相”我们只能了解一部分,只能无限的接近,却很难得出最终的结果,因为这些“真相”也只是我们自己所认可的事实而已,至于别人怎么理解,那是别人的事情。

小马
2011-4-12

今年最后一位邀请注册朋友。看书有心得,这是我佩服的。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来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9: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活动来源于个体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来自该个体的深层次的综合行为,不一定是真相或者绝对真实,醉酒也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比如蒋干的下场,真相只能是你我的心理活动,而没有绝对的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认识的感性阶段到积累到一定量的认识的飞跃而达到形成概念,需要思维的配合才能做到,比如认识的方法,比如对现象重点以及内涵的提炼,而不是死板的积累。毛所引用的认识论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到这样的思维从何而来,是不是就是无产阶级思维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还有就是,毛也提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依赖关系,说明理论是来源于实践而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然而在没有理论之前,是什么来指点实践呢?思考远古的人类,虽然也有大脑,但是对于火的发明与利用,在我的推测,更多的可能来源的是尝试,比如好奇心的支持,或者是人类最根本欲望的驱使,比如饥饿的驱使,寒冷的驱使,通过这些原始欲望的驱使使人类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最原始的理论,并将一些最原始的经验积累记录在了大脑的深处。至于实践的各种方法,我认为并不只是局限于行动的实践,而大脑的思考也应该是一种实践,因为我们在运用一些概念来推理的同时,虽然没有四肢来配合,但是大脑是在运转,而大脑的运转也应该是一种实践,只是这种实践看不见,摸不着。至存在于思维中,体现于文章中罢了。
      -若水读《实践论》的一点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凭什么帮助你?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

点评:自己没有货,自己的人脉也会没有货,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将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已经成功的同道中人,其实是忽略了对方的成功可能也只是因为同样的心理。我想问的是:别人凭什么帮助你?

“凭什么帮助你?”这句话很多时候其实都是我自己在质问自己。

当我们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在抱怨:为什么没有人帮我呢?或者说:我曾经这么对你,你为什么会这么对我呢?用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窘境,多半是因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所以在别人无法帮助自己的时候,特别是自己感觉对方应该帮助自己却最终无法得到对方的帮助的时候,不是去抱怨别人的所作所为,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我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自己就有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曾经为了举办婚礼而四处托朋友,最终,自己感觉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基本都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忙,而那些只是抱一点试试的希望的朋友果然都有各种推辞,还好这样的人在我的朋友里非常的少,那些再三嘱咐过的朋友最终都没有让我失望,都能及时的帮我解决问题。那个时候,当我向他们求援的时候,我也质问过我自己:他们凭什么帮助我?

其实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只是想通过一些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另外一些自己猜测的事情而已。就拿自己去年开始建立的交流群来说,一些经过网络结识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光是物质方面的,还有很多朋友积极的出谋划策,或者给予自己最大的信任,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通过这些事情,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舍得。没有舍哪有得?但是这句话还是需要补充的,如果你的“舍”对于对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或者对于对方来说完全无法认可呢?所以这里要提到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我所接触到的社会层面究竟在哪个位置?再深入一些探讨,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我能做什么?

我究竟能做什么呢?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拿出来对照自己。很多东西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经验,而更多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把握。只是我始终坚信一件事情:对于即将发生的未知来说,我并不气馁。仅此而已。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能够迎接未知的勇气。我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对未知的恐惧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举步不前,犹豫不定,都是源于对于未知的恐惧。当我们有着对未知的恐惧的时候,往往会期盼自己的身边有所信任朋友一同度过,然而我们自己所定义的朋友,相对来说,对方是不是把自己也定义成为朋友呢?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把你当朋友,你把我当什么?仔细一想,很多时候,其实什么都不是,也就一个熟人。

或许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当我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那些我们一直认为是自己最好的兄弟或者朋友的时候,结果都是大失所望。这不能怪对方的无情,只能怪自己多情。

情感对于人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只用情感来衡量一件事情。再细腻的情感,当有利益冲突的时候,还是需要冷静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情感所支配,才不会屈服于冲动的魔鬼。对于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是一样的,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我自己对于这句话也没有很清晰的解释,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我的理解,可能就是对于君子之间的交往的一种描述,但是对于“水”这种能够包容万物的物质来说,所谓的君子之交似乎又有了更多的涵义。那么,当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身边的朋友能够帮助的自己的时候,有多少一句是基于对事实的分析而又有多少只是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呢?多半只是一厢情愿吧。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个自己的感受:只有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才有可能再次帮助你。对于我们寻求帮助也是一样。当我们面临自己所认为的困境的时候,最先能想到的还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可能我们也有着很多对方帮助自己的理由,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他想要帮助你,并不是我们自己所猜测的那些理由,只是对方想要帮助你而已,至于有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去猜测,因为很多时候,他只要找出一个理由就足够了。那么,当有人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找出这个理由呢?还是佛家的理论更实用一些:任何事都有因果。

让我们回来文章开头的那一句话: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更多的是想说明:预期把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对身边人的依靠,不如靠自己。就像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求人不如求己。其实最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是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的,我最先想到的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自己的理解是:你所能接触的人脉,与你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期待自己所结识的人脉来帮助自己,就先想想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而不是期待机遇的来临,毕竟机遇只眷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直到此时此刻,我依旧在质问自己:你凭什么被别人帮助?不是说这些是靠自己的曾经帮助别人所置换来的,而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身边人的信任,对方所给予的帮助,多半也只是对于自己信任的回报而已。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曾经所付出的金钱等同于友情,对于一些情感来说,我们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情感的,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

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这个大写的一撇一捺做好,然后再来考虑别的事情。该来的迟早要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而已,有再多的朋友,能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安慰,因为,能够帮助自己的,基本只有自己。

对于这个“凭什么帮助你?”,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回答吧?还是根本没有思考过呢?在我看来,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吧。

小马
2011-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13: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打算一直转别人的博客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7: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woi55于2011-04-19 13:18发表的 :
楼主打算一直转别人的博客么?
没打算转。。。。。。。
51弄得cf邀请他。
如果想让他早点来,要不你借我100c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21:39 , Processed in 0.34000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