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20|回复: 7

[【读书沙龙】] 《把时间当做朋友》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5 13: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时间当做朋友》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说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培根

我们常说,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然而,这样的划分过分简单而又粗暴。

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点评: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可以在书本中或者其他的途径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将答案寄托于老师的回答。

有感:学习的长尾理论:只要学习过的内容,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只是有些影响来的慢一些,有些影响来的细微一些罢了。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问题:心智的力量能不能理解为智慧的力量?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点评:能做好,感觉到了满足感,慢慢的培养成兴趣,然后依靠兴趣来投入更多的经历。

中文中有专门的词告诫人们切莫“望文生义”!

有感:望文生义意味着不经过思考就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下结论,最终可能进入误区。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点评:这和我总结的做销售最基本的两条:勤奋和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

点评:正确!所谓的常识,只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概念而已,但是只有自己真正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涵义。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指导行为。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乔治。博瑞
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点评:既然是属于,就可以控制。
点评:这和批判性思维上说的要把自己的无意识的思维转化成为有意识的思维是一个道理!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维克托。弗兰克

点评:这句话出自《追寻生命的意义》。在我的理解,再恶劣的环境,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大脑来度过。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煞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痛苦之中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问题:什么是痛苦?是什么引发了痛苦?

即使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自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努力分辨,我们当然会觉得我们自己最痛苦。

点评:为什么会有“我是最痛苦的人。”这一感受?按照我的思考,都是“自私”在起作用。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过分的自我意识,当痛苦等情感来临的时候,至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尝试问这个问题:我真的是最痛苦的人吗?这个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因为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看法,当我们感觉痛苦的时候,基本都是只看到了悲观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事情的另外一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点评:在晚年回忆时光的时候,我们能想起来的多半是最幸福的时刻,痛苦的东西多半都会被屏蔽。我感觉可能是因为随着心态的不断变化,很多以前经历过的痛苦会逐渐的消失。

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

点评:这个形容非常的贴切。按照这样的解释,日记就是发酵的催化剂了,呵呵。
有感:痛苦与希望的转化,可以深入探讨下。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问题:不能原谅自己又能怎么样?

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

点评:这个观点很好。毕竟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会影响世界,地球依旧在转,而且你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不能期待有人来替你承担。

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做快乐的事情来做。

点评:这个理论还是有道理的,当我们把一些事情,比如背记单词的事情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些被大脑认为是痛苦的经历就可能会被遗忘掉。

不劳而获是每个人心中所拥有的诸多梦想之一,甚至可能还是其中最大的梦想,如果不能做到不劳而获的话,那就最好尽量少劳但是一定要尽量多获,并且多多益善。更进一步,大多数人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又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又结果。

点评:想知道结果的欲望其根源是不是为了可以战胜自己对未来的未知的恐惧呢?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点评:只有认识了事情的本质才有机会改变。心智也是一样,只有了解了心智的本质才有机会改变心智。

推迟满足感!

有感:自己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博客以及微博,可能也是因为不能很好的推迟满足感。

有感:其实对于一些跟风消费新产品的人来说,他们其实需要的并不是那个产品,而是能够最先使用这些产品的优越感。

重生并不意味着转眼就脱胎换骨。

点评:脱胎换骨是要付出代价的。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这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客服懒惰的过程。“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点评:懒惰是因为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原谅自己的懒惰。

“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

点评:精辟!我最想问身边的人的一个问题是:你究竟做成了一件什么事情?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点评:区分重要还是不重要,还是要看这件事情所占的比重以及自己所期待的未来。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

点评:已经达成的结果不是有人去做就可以达成的问题,而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环境以及什么样的态度等各个方面集中起来所达成的结果。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 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点评:如何制定可以达成的目标需要了解自己最基本的情况。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点评:自己想不想做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点评:体验也好,试错也好,都需要一个前提:不能盲目。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

点评:对于“正确”这个观点,我依然存在疑虑,标准究竟是谁定的?是科学还是先知?还是传统?对于“正确”的事情,在我看来只是“个人所认可的近乎正确的”,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相对的认可。

知识传递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者,因为,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点评:这句话接近了本质。包括我们在书本上得到的所谓的“知识”,都是在“自我”的理解上所得到的前人的经验而已。

观察一下就知道,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点评: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知识不对称,思维方式不对称,最终导致沟通障碍。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出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希拉里
此后的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些人通过努力能够使用多种语言)。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或者干脆用“进化”作为类比更好一些)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人——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为是去了。

点评:心智的成熟才能被称为完整的人,而上面提到的一些最基本的标准,比如能学会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这个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他们的思考基本都是经验式的,人云亦云的。

今天,地球上掌握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建造通天塔的另外一个障碍终于浮现了出来——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摆脱的、“经验主义”的局限。

点评:我们的认识有多少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又有多少是来源于别人的经验?对于这些经验你从来都没有质疑过么?还是全盘接受呢?

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点评:这个要求看起来都很难,“提笔忘字”就是我听到的最多的抱怨。

我只是说,a。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b。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点评:正如同对语言的解读一样,很多人只是注意到语言可以用来甜言蜜语、溜须拍马、拍案骂娘,却忘记了语言也是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点评:学习需要合理的目标与目的。

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

点评:这和“不是不能做,只是自己想不想做”是一个道理。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点评:我们自己有多少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把这些困惑写出来,越详细越好,然后一条一条的去搞明白。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点评:深刻!俗话说的自以为是就是这个了。

很多的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

点评:多数人只是在道听途说,而且习惯于道听途说,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不做思考的全盘接受。

教室最好的学习方法。清楚明了地表述那些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法相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

点评:这也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东西,给身边人的指点,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最好是能有实际的案例,不能拿对方作为小白鼠。而作为老师这个角色,更不能不负责任的把自己都不清楚的概念传达给学生。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点评:懂的只是皮毛,只知道用这些皮毛来卖弄。

记笔记的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点评:边看书边做笔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所谓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个解释固然正确,却不完整,因为,每个人可能预期的“目标”实在是千差万别。

点评:我们每次谈论的成功其实都是主观意识上的成功,或者对身边的一些自己认为符合自己主观意识上的成功的人的一种幻想。而对于什么是成功,却都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

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

点评:看到这句话,先是笑了一下,然后就发觉自己很多时候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点评: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不能将自己的追求寄托于金钱和物质上的原因。

我们可以轻松想象那些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幸福快乐永生永世都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是昙花一现。

点评:精辟!除了这昙花一现的幸福,或许更多的是承受嫉妒所带来的折磨。

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点评:不能总是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就算自己为人父母,也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更不能剥夺他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善意的提醒。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才可以获得的?

点评:重在过程。

然后标记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年年岁岁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点评:人生的质量在于什么?在我的理解有人生的质和人生的量两个方面。不能只顾着其中的一个。仔细想想,当我们终老的时候,有多少能属于自己并且能够带走的?又有多少可以留给后人的?其实唯有精神财富而已。

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点评:在我看来,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

鼓励他人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

点评:精辟!那些宣扬精神鸦片的人,是挺缺德。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点评: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以前听过的“成功是干出来的”,他们之注意到了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却忽视了所要投入的时间以及资本。

除了“以偏概全”、“单向成立”之外,“成功学”书籍里甚至不乏赤裸裸的逻辑混乱。

点评:实际上很多痴迷于阅读成功学著作的人,是无法看到这里面的“逻辑混乱”的,他们更醉心于其中的片言半语所给予的“启发”。

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点评:经过这么多年的个人经历,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要你不怕事情,那么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是最蠢的办法。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够战胜对未知的恐惧的勇气。
我是独一无二的。

点评:结合李先生的说明,明白了这句话只是称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而已,这可以说是一条朴素的真理,但却被用来进行 自我欺骗,被用来当做很多事情的借口。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就是我”的这种诉说,其实谁都一样,只是你自己把自己区别出于身边的人而已,还给自己的一些不被身边人接受的性格或者行为提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点评: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普通与平凡,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如果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话,就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而且从别人的口中诉说出来你的与众不同。事实上很多时候,自我感觉良好阻碍了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自我感觉总是会带有一定的情感偏向,导致所有的事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喜恶好判定,最终得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结论。

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表达出来可能是这样的:“看吧,成功多难呀?要付出那么多代价才可以呢!我还没付出那么多代价,没成功很正常么。。。。”

点评:在我看来,这些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忽视一些东西,比如成功所需要的机遇,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铺垫,而不仅仅是所需要的磨难。只有磨难而没有铺垫的话,一切努力都会是无用功,所谓的铺垫,就是我们有目的性的为了成功所做的努力,这其中的目的性是最关键的问题。起码我们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功?

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大脑的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点评:在听别人诉说自己的经历的时候,最好经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一下真伪,因为记忆是会撒谎的。

问题:喜欢记仇的人是怎样的心理呢?为什么一些痛苦的阴影在他们身上会挥之不去呢?

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

点评:这一点刚好符合了自己刚才的那个思路,就是成功的道路上不仅仅依靠自己认为自己所付出的的努力,还需要机遇和有目的的积累。

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自己身上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点评:任何一个习惯于理智思考的人,都会理智的分析对方的一些关于成功的宝贵经验,而不是毫不批判的全盘接受,毕竟,经验是有这局限性的。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点评:我曾经与一个朋友说过对于爱迪生发明电灯上得到的启示,并不是爱迪生的坚持不懈最后找到了适合发光的灯丝,而是因为他一直有着清晰的目标以及及时总结自己失败的能力。坚持不懈只是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作的最基本的努力罢了。

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的欲望。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点评:看似很有道理,但不能试图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一切。因为有些人能坦然的面对这所谓的“不幸”,却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欲望,只是能更清楚看清楚事实罢了。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点评:在我看来,过分的相信运气其实也是一种赌博心理的表现,更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把事实的最终走向寄托于运气,只能说是放弃了“经过自己的努力有可能会有所改变”的事实。运气无从把控,能把控的只有自己的思考与行动。

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点评:事在人为!没有达成接近预期的目标,只能说自己考虑的不周全,没必要去抱怨那些所谓的运气。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点评:处乱不惊是一种境界。需要的是强大的心智。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点评:自己没有货,自己的人脉也会没有货,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将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已经成功的同道中人,其实是忽略了对方的成功可能也只是因为同样的心理。我想问的是:别人凭什么帮助你?

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

点评:按照我们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基本都会把自己的身边的人来分类:兴趣相投的、基本能说话的、没有共同语言的。这样一来,我们的交友基本都是通过自身为参照来选择,那么对方是不是也是这样来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些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朋友很久没有联系的时候,或者说感觉对方没有重视自己的时候,其实是对方并没有把自己当做朋友,只是一个“熟人”而已。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

点评:这段话基本就是“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的原因所在了。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每个个体之间的交流往往都与资源的互换为基础,而想要“公平的交换”导致了每个人都不可能只付出不索取,或者只索取不付出。那么想想自己曾经所做过的事情,是不是偶尔会认为自己的索取是天经地义的?对方必须要帮助你吗?这些所给予的帮助都只是一种资源的交换而已。

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就没机会解释。

点评:沟通成本,是很多人都无意中忽略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存在原因也很多,比如对于沟通的过度自信。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点评:很早以前我就发现了这一条朴素的真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只有巧妙的借力才有机会完成。当自己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借力的时候,很多事情可能都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完成。就像愚公移山,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得不偿失。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点评:人与群分,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

点评:打造自身,当自己没有物质基础的时候,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以及智慧打造成为自己的无形资产,就如同个人品牌的打造过程。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与一些物质丰富但智慧贫乏的人公平交换。
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这样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亲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无论他们与“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

点评:或许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渺小么?是不是自己偶尔也会犯这个毛病呢?如果不想被别人看低,最基本的就是自己不看低自己吧。

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搁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点评:不要轻易做承诺就是这个道理。量力而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了解的基础上的。当自己承诺的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说被打了折扣的时候,无形中自己的形象也会被身边的打折扣。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更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点评:这或许就是因为对方看到了你身上的潜力。只有更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在别人的身上看到成长的潜力,因为他们可能会在对方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当年的一些影子。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点评:往往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

点评:沟通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点评:能真正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朋友,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么?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点评:只有完全独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吧?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点评:问题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

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如此看来,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时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点评:自己这个当下的所作所为始终在影响着今后的生活,如同佛学上的因果学说,是一个道理。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点评:这个就是源于自己的懒惰、不自信、以及对未知的恐惧。

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的不够周全。

点评:又一次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点评:自己的资源有多少?其实智慧就是一种资源,而灵感更是比金钱更宝贵。

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点评:学会把自己的面子丢掉,办不到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

点评:其实值不值得只是在于自己。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有回报,不求回报可能会做的更好。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点评: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的人是可悲的人。而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着的人则是愚蠢的人。

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引来小人的嫉妒——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点评:嫉妒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活动。嫉妒心理往往有着很强的破坏性。甚至可能会扭曲自己的人性。

实际上,尽管我们总是说“人贵自知”,但是,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讲,“自知”甚至可能是非常残忍的。

点评:了解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被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所左右的结果是,我们的行为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点评:潜移默化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对语言的使用很不经意,总认为是自己在控制自己的言行,实际上却是自己的言行控制了自己。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逻辑、数学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感知这些无形的、抽象的理论会给他们带来怎样有形的、具体的好处——事实上,这些好处本身也具有同样或者可能是更加无形的和抽象的。--李笑来

点评:抽象的好处是很难让我们直接看到的、摸到的、感受的好处,而不是那种崭新的钞票所代表的好处。

一鸟在手胜于百鸟在林。

点评: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所拥有的,或者是即将拥有的,才可能有比较清晰的“拥有”的感觉。这可以说是比较“理性”的选择了。

调查甚至发现,人们往往基于事实上少得可怜的经验,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种种窘境,而过分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

点评:未来是什么样?我们只能通过自己所领会的有限的规律,以及自身和与自身有关联的一些有限的资源来推测。出现低估的情况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人们在相信自己明天会拥有跟多金钱的同时,他们还同样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尽管今天总计有24个小时,明天总计也同样只有24小时。

点评:这段话让我想起一句话:“没有忙,只有不重要。”

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点评:其实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件或者结合一些职业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时间拖延所带来的后果,想象一下自己是一名手术台上的医生?或者是面临灾难的逃难者?你敢耽误自己的时间么?因为你可能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当我们为了某件事忙碌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真正清楚正在进行的这件事情确实需要多长时间。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甚至会愚蠢的认为明天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多的烂事需要处理。

点评:明天是未知的,但是我能清楚的知道人的行为与思想的惯性的,当我们习惯于拖延的时候,其实其本身不是轻易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拖延导致的习惯性的后果。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个例子一样。

现在看来,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

点评:这个观点还是深有体会,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动机。犯罪心理学最强调的就是动机,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存在动机的,无论是情感的非理性,还是科学基础上的理性,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动机,才能达到积累与经验升华的效果。如果是纯粹被压迫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即使自己内心极不情愿,但是经过长期的机械性的动作,也可能形成习惯性的动作。但是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能很难形成这样的积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本身都没有搞清楚我们想要做什么。

所以,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点评:看到这段话,并不感到陌生。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说梦境是由于潜意识来决定,那么潜意识是不是也会有一个积累与升华的过程?还有就是,我对头脑风暴所产生的灵感产生了怀疑,既然灵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头脑风暴出来的灵感也只是把一些本来就可能出现的灵感提前闪现了而已。

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点评:时间也好,自然也好,都是我们的朋友,而我们却经常与他们为敌。为什么?因为人类有着征服的欲望,却总是在自欺欺人。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总是想改变世界,临终之时才发现他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甚至到临终之时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敌人,在我理解,其实敌人并不是最致命的,致命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敌人?是把他当成自己最大的障碍?还是看做自己进步的阶梯?还是仅仅是自己抱怨的对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断变化的人心而已。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点评:这句话让我想起古龙小说中的人物,古龙的小说没有华丽的功夫,只有一个字:快!然而那些高手为了练就这个“快”,就要投入常人所无法投入的耐心,最终成为绝顶高手。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当他们没有别人快的时候,面对的不是失败,只有死亡。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的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内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代替思考。

点评:以上的懒惰、短视、草率、肤浅、夜郎自大、成见与偏见,确实都与耐心有着极大的联系,但不是唯一原因。其实对于耐心本身,也存在着理解的歧义。耐心究竟是什么?这个是需要思考的内容。
点评:当自己的话语被身边的人曲解的时候,是该去怀疑对方的理解能力呢?还是该反省下自己表达的内容是不是足够清楚呢?

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肯能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点评:动作的重复会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需要这个动作的时候,哪怕自己没有想到,也会机械的重复。这就是进化史上最强悍的理论,植物器官的形成,在我看来就是这种重复的结果。

想到“想”居然是要通过“想”很多遍才能学会,多不容易啊!在没想到之前,“想”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点评:我感觉用思考来代替可能会更好。

后记:不经意间,全书已经结束。最后的“越早醒悟越好”还没有理解透,却发现已经是结尾了。李笑来先生的这本书中不乏睿智的语言,特别是自己摘抄出来的一些内容。把时间当做朋友,才有机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对于做销售的人来说,很多人都明白人脉的道理,但是当看到李笑来先生的“修炼人脉不如修炼自己”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才发现只有自己修炼到位了,才有机会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于是有了《凭什么帮助你?》的感慨文字。这是一本好书!


首发于本人QQ空间,以后此类读书笔记会在园地首发,希望爱读书的朋友多多指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5 1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一下吧。这挺乱的,不利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头次发帖,操作不熟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7 18: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8 08: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woi55 ,呵呵,中山若水就是小马。

在as群他就叫中山若水。所以我邀请他到园地时,就用了这个名注册的。

欢迎多多指点,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略显稚嫩,还请woi55多多指点。小马正是中山若水。本人QQ昵称为若水,现居广东中山,故称中山若水。此文首发于营销网,后进园地后转发在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源,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7: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5 07:46 , Processed in 0.31283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