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90|回复: 0

[【其它原创】] 浅谈舞蹈编创中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和谐统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4 1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舞蹈编创中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和谐统一

摘要:舞蹈的编创需要舞蹈中出现的各个因素的善以及配合,而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配合也逐渐成为趋势。在舞蹈中,伴奏和灯光的配合必不可少。优秀的伴奏音乐和恰当的灯光效果,再配上几乎完美的舞蹈动作,整个舞蹈艺术就可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舞蹈中的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不仅单单体现在音乐伴奏以及灯光效果上。舞蹈早在原始时期的各个部落中就出现了,那时他们没有伴奏的音乐,更没有五颜六色的灯光可用。但他们可以在跳舞的同时进行拍手、跺脚,或者用自身的发声器官——喉咙来制造出一些声响以便能够使一起跳舞的人找到一个相同的节奏,也能制造一些气氛。而在视觉效果上,没有灯光条件的原始部落通常会将各种各样的颜色涂鸦到脸上甚至身上的一些部位。在现代舞蹈中也有很多在艺术上借鉴原始舞蹈的听觉与视觉艺术的,如踢踏舞和用油彩代替衣服的多种形式。本文笔者将从舞蹈的编创入手,对舞蹈编创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和谐统一对舞蹈整体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舞蹈编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谐统一


舞蹈的编创:
   舞蹈的本质决定了舞蹈的编创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创作性过程。在编创中,除了演员本身以外,还需要在音乐、舞美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下功夫,而整个创作过程还要先后通过确定主题、舞台空间想象、根据演员自身特点处理动作和情绪等的步骤,才能使最终编创出的舞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确定舞蹈主题在整个舞蹈编创过程中极为重要,只有主题定位的准确,后面的工作才有得以实现的保障。舞蹈是人体延伸出的艺术形式,其载体是人,主要形式是人体所发生的各种动作和形态,也包括人的表情,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形态,表达主题思想,反映生活的本质。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是将生活的成分夸大升华的表现形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在舞台上的各个动作一定要比生活中的动作更夸张、更伸展、更能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无论是舞蹈动作或舞台表现力,都与视觉和听觉有着不可斩断的联系。而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是决定所编创出的舞蹈所在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舞蹈的视觉艺术:
   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而对人们耳濡目染只时,“观看”,就不在是个简单的行为,而有着耐人寻味的丰富内蕴。[1]
   相对于“视觉艺术”来讲,将其表述为舞台上的动态影像更加具体。因为在舞台上表现出的东西既不同于静态的照片也不同于可反复拍摄的电影等。舞蹈的视觉艺术是需要一次性成功的,这里的一次性成功除了舞蹈动作不能有错误之外,还需要带给观众以及演员自己极强的艺术感受。

  在舞蹈的整体表现力中,视觉冲击力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因此舞蹈在视觉艺术上的创作极为重要。以中国古典舞《踏歌》为例,其视觉效果由服装的搭配和舞台上各种灯光的颜色,以及道具来决定,而舞蹈艺术中的视觉效果的核心为舞蹈动作的设计。

1舞蹈动作的设计:
   《踏歌》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而在今天,一些边疆的少数民族仍有此形式的舞蹈。这种舞蹈一般用来庆祝节日,以足踏出节奏来舞蹈。

   舞者在流动着的动作中,通过扭腰、松胯和左右轻摇形成优美的体态,尽显女子阴柔娇美的气质。利用倾胯和松膝等动作使身体的重心下移,让整个躯体看起来有“亲地”的倾向。虽说是“亲地”,但翘袖、抛袖、打袖、搭袖等动作使《踏歌》从整体的视觉感上来说,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姿态。整场舞蹈动作的设计,动作并不复杂,但节奏鲜明并较为轻快,整体感觉昂扬向上,能够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

   试想一下,如果《踏歌》这类表现春日活力的舞蹈并非运用上述的一些动作,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步伐以及拖沓的上身动作,经演员演绎之后,则会给观众一种慵懒、散漫的感觉。比起春天,更像是在演绎已至中秋,应当储粮过冬的情景。

2服装的搭配与色彩的运用:
   舞蹈的视觉艺术除了上述的舞蹈动作本身以外,服装的颜色选择也极其重要。

   放在眼前的东西永远最直观,而色彩能够给任何一个视觉功能正常的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假设某个动作瞬间冰冻在舞台上,那么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将集中在色彩方面,此时服装的色彩搭配则成了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与舞蹈主题是否相符直接决定了舞蹈整体的成败。

   暖色和冷色在第一时间给人的感受绝对不同,根据颜色心理学来讲,当人的视觉系统感受到暖色的冲击时,人会在一定范围内感到温度的上升,反之亦然。

   为表现《踏歌》的轻快、愉悦,一般采用蓝色或绿色以搭配白色为主色调。除了这两种颜色外,在衣服上还会点缀些许的红色系、黄色系的颜色,这种搭配在平时开来,可能会有些让人不适应。但将冷色系和暖色系撞色搭配的手法,能够表现《踏歌》的主题——庆祝节日。

3道具及其他舞台效果的运用:
   在道具方面,《踏歌》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水袖。在上述内容中,已经讨论了水袖对于整场舞蹈的关键性作用。而水袖在舞蹈中除了配合舞者完成其动作外,不仅没有给人拖沓感,反而达到了表现舞蹈主题,使舞者更加俏皮、婀娜的目的。

   而我国传统舞蹈除了《踏歌》还有很多,在特定的节日里有特定的舞蹈,此时便需要其他道具如灯笼、春联等。

   而在现代的许多舞蹈中,很多舞者和艺术家选择桌椅、假的交通工具以及其他一切能够利用的道具。并且利用舞台的升降、滑带,灯光的变换等等舞台效果,利用一切手段,在视觉艺术上给观众以美的体验。

三.舞蹈的听觉艺术:
   脱离了音乐的舞蹈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机,把音乐比作是舞蹈的灵魂也不为过,由此可见音乐之于舞蹈的重要作用。[2]而对于听觉艺术来讲,音乐并非舞蹈中单一的听觉,其他声效也会使舞蹈在听觉艺术上有所突破。

1舞蹈中的音乐:
   舞蹈是音乐性的艺术,即使是聋哑人舞蹈也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演。舞蹈中的音乐即伴奏,节奏是舞蹈和音乐伴奏密切接合的基础。[3]作为一个舞者首先要对节奏有敏感度,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体会音乐想要舞者表达的内涵。

   而舞蹈中的伴奏音乐往往是和舞种和舞蹈的主题相关的,如中国的传统舞蹈红绸舞绝不会选取《江南style》这一类现代且略显诙谐的音乐作为伴奏,而是更倾向于喜气、热闹的民族性音乐作为伴奏。

   音乐除了要配合舞蹈外,更重要的是表达舞蹈的内容。换句话说,舞蹈一旦离开了音乐,其艺术内涵和表现力便难以表达。音乐对人具有侵略性,观众往往会把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当做自己内心的情感倾向。

   对于观者,已是如此,而舞者更为甚之。

   舞蹈艺术家马兰诺娃在扮演《巴赫奇萨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她认为好的音乐简直就是在对自己的“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3]

   对于此观点,笔者不太赞同。当然,音乐是舞蹈的重要元素,对音乐的理解也必须非常到位才可以。但不能说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音乐是用来表达舞蹈内涵的,而舞蹈则是演员将音乐内化的过程,音乐和舞蹈互相依附,同生共存。

2舞蹈中的其他声音效果:
   而在舞蹈中,观众除了能够感受到伴奏音乐的听觉体验外,还能更多的对其他声效在听觉上有所体会。
   如很多表现春暖花开的舞蹈,常常会在主题伴奏出现之前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在体现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舞蹈中,有时会在开场时出现大喇叭里放广播的吱吱啦啦的声音。

   声音效果在一些现代主题的舞蹈中体现的更多一些,如表现现代生活忙碌的舞蹈中常常出现的打字声,表现人在忙碌之后疲惫的哈欠声,表现沉沉睡去的呼噜声等等,都属于舞蹈中特殊的听觉艺术。而这些听觉艺术在舞蹈中的作用绝不比通常的伴奏音乐来的小,有时甚至能作为点睛之笔在舞蹈中出现。

如何在实际运用中达到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和谐统一
  舞蹈的编创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并且是复杂而全面的创作过程。一次成功的舞蹈创作应该要注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舞蹈中的和谐统一。

1其他艺术中的视觉与听觉: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电影艺术中,远在没有3D技术的时代,听觉和视觉就足以能够给人以冲击效果。以恐怖片为例,骇人的装扮为主要的视觉恐怖元素,而昏暗、杂乱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视觉背景。而在听觉上,人们一想到恐怖片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尖叫、心跳和寂静等。而阴郁沉闷的音乐中突然出现强烈的节奏以配合恐怖场景的出现,是恐怖电影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上表达的最普遍手法。

   绘画艺术也不仅仅是视觉艺术,它也是听觉艺术的存在。而绘画的听觉艺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用耳朵“听”,而是通过观赏来倾听画作中的音乐。如《前程万里图》中八匹马在江中奔跑,身后的天空中还有一只雄鹰翱翔,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一看到就犹如听到万马奔腾于江水之中的马蹄声,以及是不是传来的如龙吟虎啸般的雄鹰吼叫的声音。

2在舞蹈艺术中运用视觉与听觉:
   舞蹈动作与组合灯形式元素孤立存在时不能成为舞蹈作品,只有经过构思才能成为传情达意的舞蹈作品。[4]构思即是指舞蹈的编创过程。舞蹈中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表达并非凭空而出,而是在编创过程中反复琢磨的成果。通过对动作的设计、反复修改,对服装的选取,对舞台灯光等效果的斟酌,以及对伴奏音乐和音效的思考,整体视觉和听觉的融合统一,在舞蹈艺术的编创中极其重要。

   舞蹈《雀之灵》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女士自编自导自演的女子独舞。杨丽萍柔韧的体态,使躯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都似乎变成了孔雀的一部分。

   《雀之灵》中以舞者手臂和手指的动作最为突出。为表现出孔雀美丽而高傲的姿态,手臂变得如无骨般酥柔灵活,手形成的孔雀眼睛的形状,手指的颤动如孔雀一扇一扇的睫毛一般。再加之以柔弱的腰身和灵巧的脚部动作,一只活灵活现,如仙女下凡般高贵俊美的孔雀便呈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

   舞蹈《雀之灵》在视觉艺术上,除了运用肢体动作达到目的以外,服装和灯光的搭配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一开场的投影效果到舞蹈中的白色聚光灯,此舞蹈在灯光的选择上似乎显得单调。而舞者着一身简单淡雅的白裙也似乎将服装显得简略。但就是这种单调的灯光和简约的服装的选择搭配,使舞者对孔雀的理解和诠释如此完整而唯美,也是观众的视觉关注点完全集中在了这只“优雅的孔雀”身上。

   在美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非洲奴隶和爱尔兰移民各自带到美国的本土舞蹈,在发展和交流中,逐渐融合、逐渐演变,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踢踏舞”。踢踏舞的英文名字叫做“tap dance”,原本的意义是“轻叩、轻拍的舞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踢踏舞的本质。它主要体现的是欢快的节奏感,即用特殊的舞鞋制造出的踢踢踏踏的声音。在听觉上有很大的艺术感受。

   踢踏舞中除了舞者自身发出的踩踏声外,由于爱尔兰人对音乐的特殊偏好,伴奏音乐也必不可少。除了像小提琴、手鼓以及手风琴等常见的乐器外,一种相对复杂的吹奏乐器——爱尔兰的尤里安笛子也是其伴奏乐器之一。清脆整齐的踢踏声加上悦耳恰当的伴奏音乐,踢踏舞想要表现的听觉效果无疑能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体验。
3舞蹈编创中音乐与舞蹈合二为一,使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达到和谐统一

   而单独的视觉或听觉远不能够将舞蹈艺术表现至极致。如《雀之灵》除了在视觉艺术上给人一种向往美好的体验外,其空灵、神秘的伴奏音乐,加之水声潺潺和雀鸣声的若有若无,以配合着舞者对孔雀的唯美、自然、柔弱以及高傲的诠释。而踢踏舞的表演,在服装的选择上一般采用一致而简单的制服或舞蹈服,灯光上也比较简单,以配合整齐有力的音乐效果。无论是形容自然的《雀之灵》,还是表达人文的踢踏舞,舞蹈在编创过程中,都完美的将舞蹈本身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做到了预期的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和谐统一的效果。

   但并非所有的舞蹈都适合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都强烈的表现出来,因为舞蹈中的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并非只是简单的配合,有时则需要取舍主次,以便更好地完成舞蹈艺术。再以踢踏舞为例,表演者或主持人在踢踏舞表演之前不会刻意地告诉观众,踢踏舞中重要的是脚步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演员的服装或排列的队形。虽然在现代踢踏舞的一些表演中,服装和队形的排列设计都很华丽,但踢踏舞的本质就是脚步的踢踢踏踏的声音,而观众第一时间也会注意到这些。这就体现出了,在一些舞蹈表演中,重听觉艺术而轻视觉艺术的处理方式,有些则反过来处理。

   重视某一项,并非是对另一项的轻视、不在意,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体现重视的那一项。有主有次也是体现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配合的一种表现方式。

   舞蹈的编创是复杂的、困难的,但舞蹈艺术家对舞蹈的热爱足以克服这些障碍。对舞蹈本身来讲,舞蹈动作是其核心,而配合动作而来的就是音乐节奏。舞蹈本身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换句话说,它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舞蹈的编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协调统一,以便舞蹈能够达到其做完美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04
[2]赵建军.论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3)
[3]张祖清.浅谈舞蹈与音乐伴奏的关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3)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4 03:55 , Processed in 0.3445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