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92|回复: 20

[【其它】] 大家推荐些好的制造技术类书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 11: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探索频道的一个节目,叫 how it's made ,中文名叫 制造的原理 或 造物小百科。看了几集。觉得非常好看。就是介绍生活中的物品怎么制造的。
请大家帮忙推荐些有关于类似的经典书籍,希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些。机械专业的学生可能更了解些,多多推荐,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14: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一本快速成型理论方面的书,材料不同,方法和路径不同,但大多数成型技术都离不开模具吧,

最新的先进的成型理论前沿是三维打印技术,顷刻间将一个东西以打印的方式就给复制出来了,期待该项技术早日商业化推向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15: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启蒙百科 身边的科学
迷人的世界 图解自然·人体·科技大百科
图解天工开物
它如何工作?
它们是怎么来的
科技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 0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厂里逛一圈最实际,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6 13: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节目确实很经典,很能增长见识,探索频道还有几档节目也不错如 生活科技大解密 伟大工程巡礼,有个日本的节目也不错和如何制造类似,也是讲东西是如何做出来的,名字叫 《日本科学技术》也相当不错的,优酷上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6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推荐,我对这个也挺感兴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0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想起来,以前出版的《科学画报》每一期都有一条生产流水线的漫画图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0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科普还是可以开阔眼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8: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strnghrs于2013-07-02 09:41发表的 :
工厂里逛一圈最实际,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再看看一些敏捷制造和流程管理资料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1 1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 ... E%B9%A4%D7%F7%B5%C4

《身边的机器 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适合10岁以上》

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 ... E%B9%A4%D7%F7%B5%C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2 2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动手还是一项很大的能力,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3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liuyushu于2013-07-12 20:46发表的 :
能动手还是一项很大的能力,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动手能力也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以貌似最简单的“拧螺丝”为例,教材上都有讲究的。我在一汽奥迪装配线上实际看过,没有一个人拧螺丝的过程符合规范,难怪国内支配的奥迪与原装进口的质量差距这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strnghrs于2013-07-02 09:41发表的 :
工厂里逛一圈最实际,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我也想到工厂里学习,可惜没什么机会。我也觉得只有实践才是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2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实践的机会真是太少了。。。像我们这样从学校毕业的,真是什么也不懂,更别说教育下一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strnghrs于2013-07-13 08:47发表的 :

动手能力也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以貌似最简单的“拧螺丝”为例,教材上都有讲究的。我在一汽奥迪装配线上实际看过,没有一个人拧螺丝的过程符合规范,难怪国内支配的奥迪与原装进口的质量差距这么大。
头一次听说啊!!能粗略的说一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strnghrs于2013-07-13 08:47发表的 :

动手能力也不是简单的一件事,以貌似最简单的“拧螺丝”为例,教材上都有讲究的。我在一汽奥迪装配线上实际看过,没有一个人拧螺丝的过程符合规范,难怪国内支配的奥迪与原装进口的质量差距这么大。

一汽有一段时间特别推崇日本丰田的技术实践,学习了不少日本丰田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henry2000888于2013-08-11 01:44发表的 :


一汽有一段时间特别推崇日本丰田的技术实践,学习了不少日本丰田的经验
没用,一汽从70年代就开始学日本人搞全面质量管理了,但所有的质量管理措施都只停留在纸面上,每个人想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以我实际见过的某箱体端盖安装为例:为了保证密封,此工位旁边专门过塑以防止油污的工艺文件上是这么规定的:
1、用密封胶均匀涂抹安装接触面。
2、对角拧紧紧固螺母。

而我在生产线上实际看到的操作是:工人用刷子在密封胶桶里杵一下,提起来后在端盖上随手快速画个圈就算抹过密封胶了。结果落笔处胶太厚,画到一半没胶了也不管。

而拧螺母的时候,为了保证密封,正规的装配要点是:
1、不能一次拧死,要分三、四次拧紧。
2、要对角拧紧,即拧了一个螺母后,下一个拧紧的不是左边或右边的那个,而是对角线上的那个。
这么规定的道理是:
1、如果一次拧得太紧,端盖的对角一侧就会跷起。即使后来压了下去,也会因为变形而影响密封。分多次逐渐拧紧,可以减小变形。
2、如果不是对角拧紧而是转着圈拧紧,最终变形全部叠加到最后一个螺母处,成为短板。对角拧紧可以避免这种累积。

我在一汽的发动机、变速箱、解放牌卡车、奥迪轿车的装配线上全都看过,从来没有见过有任何一个人按照上面的原则拧螺母,都是气动扳手一杵到底,而且是转着圈的拧。

为此还出过一个笑话:一汽奥迪装配线上有一次没把气动扳手的压力调好,一杵到底就活生生把螺丝拧断了。当时螺丝是随其他部件总成一起从德国发过来的,一颗不多、一颗不少,一汽只好给德国人发文,请他们发几颗螺丝过来,结果德国人的回答是:我们的工厂遍布全球,收到这样的请求还是第一次。

所以下面这件事情也就不奇怪了:我在奥迪生产线上参观的时候,整个奥迪车上国产的东西只有轮胎、水箱、前舱盖下面把舱盖顶起来的维修撑杆,其他的所有东西都是从德国原装进口,由中国人装配一下而已,结果整车装配完后一检测,性能比整车原装进口的下降了百分之二十。

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念叨的,真实性我没有考证:上个世纪国产的上海表在质量上怎么也斗不过进口瑞士表,不论怎么提高零件精度都没用。后来瑞士人到上海手表厂参观访问,中方就提出这个问题,问瑞士人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加工工艺,瑞士人啥也没说,直接走到上海手表厂的装配台上,用装配台上的国产零件装配了一块手表,一检测,完全达到瑞士手表的质量标准。

其实工业发展到现在,单纯的零件机械加工已经不是问题,精度完全可以靠设备加工精度保证。我在一汽就见过好几条自动生产线,每条线上只有一个人,任务就是拿着一个铁钩子沿生产线来回走动,把缠绕在刀具上的铁屑扒拉下来。其他的上下料、装夹什么的都由机械手代劳了。

但在机械装配方面,目前还完全不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也曾与朋友讨论过为什么中国人的装配水平上不去,最终的一致意见是: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还是以奥迪装配线为例,德国人在的时候,装配出来的车辆质量会好于德国人不在的时候的质量,因为德国人会较真,一看有问题就敢按电钮,然后整个生产线就停车后倒着运转,转到谁的位置谁就把自己装上去的零件拆下来,然后再重新正常装配。中国人要有谁敢这么认真,工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9: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maxengineer于2013-08-01 11:13发表的 :

我也想到工厂里学习,可惜没什么机会。我也觉得只有实践才是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
如果在北京,每年一次的国际机床展览会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本科是数学系,硕士是计算机系,博士是机械系,结果对机械制造怎么也建立不起来概念,于是找了个明白人,领着他去看了一次机床展览会,对照着展出的各种机床、加工中心、小型生产线讲了一遍,然后就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09: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马是个认真的、一丝不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1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不错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01:09 , Processed in 0.43319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