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zdb1115

[【他山石】] 为什么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2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点个人的体会。
1、看了诸位兄弟的回帖,绝大部分大概都是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不满,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未来的接班人全部沦为工匠。真是如此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首先要搞清楚,创造能力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必须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一个连基本的理论概念都没有的学生,你能指望他去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应试教育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短时间掌握大量的基本理论概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诚然,这样可能——也仅是可能——抑制部分孩子的创造性。但是,教育的各个阶段必须权衡利弊,俺认为,初等教育这样做是必须的。全面培养学生创造力任务的是高等教育。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在这个阶段是可以产生成果的,很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如果你心平气和的观察一下,目前中国在很多领域,包括在纯粹的基础理论领域,都是不输给老外的。这是历年高强度教育积累的总暴发,以后会更快,所以不必妄自菲薄。

2、主贴中提到为什么没有搞出所谓的“牛逼的东西”,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商业产品。一种商业商品的成功,和什么创造力实际上关系并不大。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商业运作。在这一方面,没什么好说的,我们有差距。别忘了,西方人玩这个,已经玩了几百年,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多。商业已经渗透到西方人的血脉中,所以西方人本质上是个商人。商业化的失败,不是什么耻辱。完全没必要垂头丧气,更没必要大肆抨击国内的教育制育。因为这和教育本身的职责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9 2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历年高强度教育积累的总暴发,以后会更快”观点,最近有人提议压缩基础教育,这有可能破坏业已成型的基础教育。
个人觉得,国内最应该改革的是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形式,特别是将研究生教育改为全员合同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额改为课题和工作配套型。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含金量是体现在从事了某种特定研究或者为配合某些优秀人才的而进行的系统学习和工作经验,SCI论文或者专著只是一种参考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3 16: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的题目是:“为什么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围绕这个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实一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是自认为不懂的还很多,只是试图从自己的理解来谈一谈,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首先数学学得好不一定就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数学是理论基础是单纯的理论,就像麦克斯韦得到了伟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起了电磁学理论的地基然而并没有做出很实际的发明一样,数学很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数学好可以搞出更高效的算法),但是跟实际的很牛逼的产品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很牛逼的产品中可能需要很高深的数学,但同时也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好的设计理念、精巧的结构设计等等)。
我觉得可能用“美国的基础教育貌似不如我们(比如数学教科书从难度上来说不如我们)但为什么商业上比我们牛逼得多(做出了很多很牛逼的产品)”来描述更贴切一些?
前面不少朋友谈了不少,就是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可能我们整体上比美国要差不少,比如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得不够但对记忆类的教学非常强调(这个从我自己的学习过程感触比较深,论考试成绩可能我比不少同学要好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我比他们差很多,当然只是自己的经历并不代表全部和整体),从目前我的观察来看目前的基础教育比起我的那个年代应该说提高了很多,对动手能力明显比我那个时代强调得更多,时代在进步嘛。我想这个问题前面有朋友比如说zdb1115兄谈了不少我也比较认同。
高等教育我想大家看法相对异议不大,就是中国离美国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当然这个跟国家投入、历史情况有很大关系,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可以用最好的待遇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去美国(一个是通过政府的投入再一个是制度设计,比如政府提供了很多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给高校,中国高校的课题不可谓不多应该说也还是投入了不少的但比起美国来说历史投入就差了一大截,但是效率怎么样很多人也清楚,官本位制度严重影响了这部分投入使得效率不如国外高)。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哈佛、麻省理工从学术上来说不比斯坦福差吧,学生的来源也没多少差别吧,但为什么斯坦福大学出来的人搞出了这么多牛逼的公司(这些公司创造了很多牛逼的产品)?斯坦福大学孕育了硅谷,这个开始应该说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硅谷之后的发展可以说跟斯坦福紧密相关,这就很难用运气来解释了。IT领域的惠普、思科、雅虎、谷歌、英特尔、太阳以及非科技领域的耐克都是斯坦福的学生或教授创办的,微软的鲍尔默、阿尔钦也在斯坦福读过书,斯坦福对美国IT领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绝对的,其他美国高校与其相比可以说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这些学校学生数学不差吧,但为什么学生们之后的发展差异这么大?我想这跟斯坦福大学一整套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我的了解简单谈谈。
斯坦福所在地远离美国政治中心,与政府的关系明显比不上临近华盛顿特区的麻省理工,斯坦福工学院从政府获得的经费只有麻省理工工学院的一半左右,一轮一轮的评审、地理位置的临近与政府交流更通畅这些优势使得斯坦福在同等水平下很难与之竞争,这个从国内的中科大搬迁以后的发展我想与之类似,中科大的水平早期来说与清华差距不大吧,比起其他高校来说优势更明显,但是搬迁至合肥以后整体水平下降了一大档,但是斯坦福为了创办一流大学走了一条和哈佛、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不同的发展路线,这条路线我想其实国内的大学也很熟悉,就是我们平常提到的产学研一体化,也就是从产业界获得资金来促进学校的发展。1983年斯坦福的两位老师(后来结成了夫妇)创办了思科公司,按照普通大学的想法,老师拿职务发明去搞自己的公司这个当时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斯坦福很开明地和两个发明人分享了这些技术,以至于思科上市之后斯坦福还拥有很多思科的股票,当然思科上市之后两位创始人也向斯坦福捐了很多钱,应该说两位创始人与斯坦福实现了双赢;斯坦福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并发表足够的论文斯坦福不限制教授到公司兼职,硅谷公司里的很多工程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斯坦福大学可以提供非常方便的进修计划,读一个博士十年也没问题,甚至斯坦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通过有线电视向校园和硅谷实时转播!能够跟硅谷如此地深入结合才是斯坦福笑傲美国的一大绝技,斯坦福对硅谷产业界的深入支持使硅谷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它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创办惠普的休利特家族2001年向斯坦福捐赠了4亿美元是目前为止单笔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捐赠,谷歌也使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技术,斯坦福只占了一点点股份(大概是0.7%),正是母校的这种支持使得几乎所有创业成功的人都非常慷慨地给予了母校巨额的捐助。再拿谷歌来说,斯坦福在扶持学生创业方面在美国做得最好的,斯坦福大学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来帮助想创业的在校学生和硅谷校友或者跟斯坦福有联系的企业家、投资家进行联系,谷歌的创始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第一笔投资的,创办谷歌不久两位创始人就花光了不多的积蓄,但开始找人投资并不顺利,后来透过学校的帮助联系上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太阳公司的创始人贝托谢姆(斯坦福校友),贝托谢姆简单地试用了一下谷歌的搜索服务就给了十万美元的支票,这才有了谷歌神话的开始,很多大学都有这种服务,但是斯坦福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
当然在美国并不是只有斯坦福对学生如此地好,2010年中国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母校耶鲁大学捐赠888万8888美元在中国引起了热议,我想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吧,这是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这个中国人离我们很近,也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美国的高等教育,当时还有媒体写过这样的评论:“张磊是1998年去的耶鲁,2002年毕业,也就4年,却在国内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一共16年教育。他却高调宣称: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为此,他向耶鲁捐款888万美金,创建的公司也是以耶鲁大学的一条道路命名的。那么,他在中国的16年教育又给了他什么?他向他的小学、中学、大学捐了多少?他的做法,到底是中国教育界的光荣还是耻辱!”。之后天涯社区有一个帖子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个事情的,这个帖子我感觉影响更为巨大,下面摘录其中部分:“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这个帖子告诉了我们身边人经历的美国高等教育跟国内高等教育的差别,当然这些可能是个例,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分享美国高等教育和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差别。从我个人粗浅的理解来说,我们的大学通识教育基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处于一种割裂状态,美国1945年就出版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其中有这样的表述:“教育应该塑造人的心智,学生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应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独立思考与表达”,通识教育这个东西是跨学科的,1980年教育史学家帕克在美国学术期刊《社会研究》上发表的长达22页的论文分析了对美国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最大的10本书。其中,他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并列为教育史具有重大影响的10本著作。我们的教育理念我想跟人家的还是有差别的(在很多大学我觉得教育理念是极其欠缺的),当然我不认为我们一定要跟美国的理念完全一样(是不是要承认普世价值?),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特色,但是这种理念的缺乏使得美国的教育跟我们有很大的差别;还有就是大学管理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说一套做一套我想让人更感到教育的为难,我们从小就教育小朋友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父母言行不一闯红灯,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小朋友能有多大效果,内心是不是真的接受),当然这跟社会氛围、社会体制是不能割裂的,因而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下我们很难指望大学能置身事外。
再回到美国的大学体制来看,美国是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立,之间存在着激烈地竞争,还存在着模式差别,比如靠争取国家投入和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差别(我说的争取国家投入是指通过争取国家的各种基金项目),这种市场机制类的竞争使得大学之间对学生的争取都是不敢怠慢的,同时对美国不少高校而言校友的捐赠是其很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源,这也就使得高校对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大学都是国家投入的,领导们就决定了大学的排序,清华北大是超一流,国家大力投入,然后是985、211,在同等水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要取得领导的大力支持才更有可能得到大发展,各类项目、基金的争取也是如此,所以也就存在着跑部钱进、搞好关系取悦领导的路径依赖。其实来看看中国的商学院这个更市场化的领域更有意思,这个领域由于可以通过学生交高的费用、与企业的深入互动等多渠道来获取资金(同时通过高薪可以吸引国内外更高水平的老师),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教育管理部门的投入来竞争,清华、北大在这个领域相比其他的高校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北大、清华与长江商学院、中欧管理学院相比还处于劣势,从这个领域至少可以看出在其他领域各高校的竞争其实是不足的,这其实就是基本只能依靠政府单一投入造成的。
中国的产学研一体化其实就是学习斯坦福模式,但是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目前看并没有取得很大效果,当然这是同社会发展阶段分不开的。首先我们来看硅谷企业的一般成长路径:有一个好的解决某个问题的想法(或者做某种产品的想法),然后做一个粗的产品设计(或者创意设计,大多是自己投入了一部分资金做先期的启动)之后就可以拉来风险投资作初期进一步的启动资金,然后随着公司的发展一步步地完善产品并进一步引入风险投资,之后上市融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初期(指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这样的融资环境是很难具备的,当然也有很少的互联网公司(搜狐、新浪等)通过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然后去国外上市(新浪网公司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6800万美元,而后第一个上市年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5100万美元,2002年7月财报显示才开始实现单季盈利),国内在不满足盈利条件以及一定的公司规模是无法上市融资的(初创企业要达到主板上市条件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样的话先期的风险投资基金需要非常长一段时间才能退出,这也就限制了风险投资资金的发展),当然现在的创业板市场(中国政府2012年才推出的创业板)放开了一些限制条件(企业规模、盈利条件已经放松了很多,但跟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相比要上市还是要困难得多,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大幅亏损的企业也是可以上市融资的,现在的中国都没法满足这个条件,目前的政策是必须满足三年连续盈利以及一定的规模),一般的技术型公司是很难融到资金的,因为当时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是很少的,个人的天使投资更是基本没有,所以这样的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完善现在条件已经大幅改善了,但是相对硅谷的融资环境来说条件还是差很多的。
网上流传很多这样的说法(不是我的说法哈):清华的学生是一流的,大部分老师是二流的,这个教育体制是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我想这也是现实的一个写照吧,当然这只是跟国际一流高校比较而言,在国内来说一般的工科院校对清华都只能仰视。就历史而言我们对大学的投入跟美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脱离投入来说我觉得是不客观的),美国有着全世界超一流的教学资源,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这是目前的客观事实,所以比他们差不丢脸,关键是我们怎么赶上去,这些年取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高校的体制是非市场化的,很多高校的领导们还顶着副部级、厅级的待遇,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这也造成了管理风格的多变,往往这个领导的任期这么搞换了一个领导重来一遍,所以要取悦领导也是现实的。体制这个东西我不想多说,只想做个类比,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我们是吃大锅饭的,大多数地方是吃不饱的,简单的一个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温饱(其他条件基本没变),这就是制度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激发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是个好路径,只不过过去很多条件不具备,比如上面谈的融资环境、学校体制,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正是大学研究促进硅谷公司发展,公司发展之后又回馈斯坦福,斯坦福有巨大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开发更先进的技术,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斯坦福的教学质量未必比哈佛和麻省理工高,教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公司相对而言教学质量是不如哈佛麻省理工的,但是由于老师接触的是实际的产业环境对学生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以致用特别是将相关知识商业化的能力比其他名校要明显高出一截;麦克斯韦方程组构建了整个电磁学的基石,从这些基础方程的相关理论,发展出现代的电力科技与电子科技,正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商业化发展带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所以如何让数学美化我们的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可能比仅仅搞好数学研究更为重要。个人认为这才是斯坦福模式的精髓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斯坦福的学生(数学不一定比哈佛麻省理工的好)搞出了那么多牛逼的公司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3 16: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花了几天的零碎时间来写这篇文章,来园地是因为想看书,注册以后忙着忙着都没什么时间来研究怎么提高威望和财富,好像好多地方都不能进工具也不能买,呵呵,版主看着多给点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7 18: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国内的教育是把SB都包装地人模狗样的(其实亚洲的国家大多数如此)。真碰到问题都SB了。

欧美的教育是只培养精英,淘汰所有SB。精英干精英的活,SB干SB的活。各负其职。

欧美的大学每年都有很多的淘汰生,热门专业毕业时有50%毕业就不错了。留下的自然就变成精英了。

中国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东西是不需要记忆的,你到用的时候查一下就可以得到,然后记录整理下来,就变成了你的东西。
而国内存在,把公式定理概念的记忆和套用作为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的现象。
另外,团队意识比国人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5: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云上的日子于2014-09-24 10:51发表的 :
很多东西是不需要记忆的,你到用的时候查一下就可以得到,然后记录整理下来,就变成了你的东西。
而国内存在,把公式定理概念的记忆和套用作为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的现象。
另外,团队意识比国人强。~~~

【团队意识比国人强】
人家老根子希腊罗马都是海上贸易起家,就连北欧海盗也是纵横在陆海之间搏命,一条船上必须彼此信赖互相分工协作,所以无论贸易实践还是海上航行实践都要团队协作,我们这边就是所谓农业文明,讲究老婆孩子热炕头,讲究晴耕雨读,讲究独钓寒江雪,说白了就是小家子过农耕日子的长期习惯,面对近现代数学我们玩的还是我们擅长习惯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1 1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是国家教育体制的问题,本来中国的尊师重道是好事,可是也在这上面固死了一些方面,学生不敢与老师讨论为什么,学生也无意识要问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是用来考试的,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大体还是为考试所用,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老师本来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怎么来要求学生能做的更好,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学生与其它的有所不同,大多认为是在捣乱或是乱想,中国的家长准会以为自己家孩子不这无术,着急上火,所以整个教育如果只是灌输,那么产品只能是一致,一致的产品又怎么能推陈出新。国外的看似简单,却是开放,看是不会,却寻就里,是抓住了根本来教学,是开拓和引导了学生的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2 12: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进全球顶级的人才为其所用,他的做事能力是吸收全球的优秀教育成果--人才+本国优质教育的结果,消化吸收发挥工作做的非常好,因此只谈某些学科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基础研究领域,危险有毒有害环境等领域基本放开,形成全球牛人在美国竞争的格局,应用研究、国家重要领域基本对外封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6 1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书非常贵,教育也是非常贵,所以自然的就会选择出喜欢数学的学生来。
而中国是大家一起上,两类人群不好放到一起去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微微晨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1-3 0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学 多习 少记 多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7 23:30 , Processed in 0.39818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