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数帆老人

[【原创】] 梦中的橄榄树——1979-1989年台湾流行音乐印象[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09: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6楼zs2k于2014-01-20 17:56发表的 :

嗯,白草兄需要多准备戒尺,因为要打的人太多了,张雨生、童安格、姜育恒、蔡琴、齐豫、潘安邦、苏芮、刘文正,包括罗大佑自己(《鹿港小镇》、《梦》)都是唱“牌回”,我相信这个名单可以继续开下去。

有趣的是齐秦,即“牌回”、又“排怀”,估计是关照大陆市场的缘故。侯德健来大陆太早,已入乡随俗,高歌“排槐”了,不知哪位有他离台前的《归去来兮》,听听“毁坏”有无改变。
查了两本教育部字典,"徘徊"中的徊,都注huái。我自己从来没有读作"回"过。读徘回,一般会被认作错误:有边念边,没边念中间。
字典,徊,有一个又音"回"。但个人不认为"徘回"音,来自这个"又音"。徘徊条,注的都是huái。

个人看法,回音是个误读後的广大流行,加以不认识此字的人多,一拍即合。只能说:惭愧丶惭愧。网上有大陆网友说:受不了了“徘徊”怎么会读成“徘回”!!我是一样的感受。

若说台湾人念回,或以为是个台湾的"习惯"念法,那真是冤枉。但您举证多,人多势众,说得就是这个道里。真真恐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8: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C兄帮我找到的资料,huái丶hui,是个人加上的。此表已经下载,已核,无误。

台湾教育部公告之《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初稿)中载:
“第392字 徊 ㄏㄨㄟˊhuí 。徘徊丶低徊。ㄏㄨㄞˊhuái并读为ㄏㄨㄟˊhuí。惟叠韵词「徘徊」或古诗词押韵时,「 徊」仍可读作ㄏㄨㄞˊhuái。”

公告時間:民國101 年 12 月 12 日~103 年 6 月 11 日(即 2012 - 2014)

看来念「回」,已经成为台湾现今主流,先前念huái的人,没有跟上时代。
然而并音的说法,证明:原先徘徊是念huái。
最早念huí的人,则是先驱,带动了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記,个人看法:「徘徊 huái丶低徊 huí」,并读为ˊhuí,不合适
「仍可」用字也不当,叠韵词「徘徊」或押韵时,应读作huái,而非「仍可」。

台湾歌手三十年来都把徘徊huái,读作徘徊ˊhuí,终於扬眉吐气了。

但「把『徘徊』的徊(huai)唱成了『hui』」,虽有今天官方的正名,却依然没法帮「徘徊与关怀」在押韵上解套。

前尘红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0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梦驼铃》,费玉清,文章, 费翔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据说共有200余万人跟着旧政权转进台湾,成为20世纪中国史一群特殊的南渡遗民。这是个成分复杂的群体,官僚,军人,公教人员,以及各阶层老百姓,他们仓惶而去,一去几十年,回首关山路,昨日梦已远。

撤到台湾的老蒋先生自认中原正统,口头上与毛刘周朱诸先生势不两立,行动上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打击台独、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遗余力,与对岸的新政权有实质上的高度默契。在这个大背景下,台湾文化界创作了一大批江山家国题材的作品,音乐也不例外。70年代之后,台湾外交艰困,正统的心理防线有失守的危险,官方的危机感日渐紧迫,尤其需要这类作品为民众打气。

这一时期,著名怪才刘家昌写过几首名作,歌词和旋律都很简单,容易传唱,大受欢迎,刘家昌也成为官方重用的蓝歌魁首。与美国断交后,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和《归去来兮》传唱一时,亦可视为另类的蓝色歌曲。进入80年代,侯德健出走,小轩、谭健常夫妇异军突起,创作了多首高水准的怀乡作品,如费玉清的《梦驼铃》、《变色的长城》、《芦花舟》、《狼烟》、《凯旋》等,文章的《三百六十五里路》、《故乡的云》、《古月照今尘》等,词曲均佳,均为此类题材的翘楚之作。

费玉清是一位全能艺人,出道很早,唱歌方面一直被刘文正压着,一直到刘归隐美国才晋升为一号男歌手。费玉清唱红过不少歌曲,香港业余歌手张明敏春晚走红后翻唱的《一剪梅》、《送你一把泥土》即为费玉清的作品。费玉清的嗓音清亮圆润,从来都是本色唱歌,从不拿腔拿调,因其朴实的歌风,在台湾拥有一群固定的粉丝。费玉清的歌路甚广,在他的精选辑里可以听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曲,如冷门的民国老歌《桃花江》,大陆名曲《草原之夜》,甚至还唱过苏联歌曲《梨花开遍天涯》(《喀秋莎》)。

1984年,我在广播里第一次听到《梦驼铃》,依稀听得歌词不俗,当时我身边已经没有几年前的小伙伴,只好自己动手,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一遍遍听,一字一句揣摩歌词,抄下来学着唱,至今不忘: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我在80年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着录音机抄歌词,只有这首《梦驼铃》,因为这首歌实在太精彩,歌词传达出古色古香的西域景象,凝炼动人,旋律优美有气势,词曲搭配极好,费玉清唱得也极好,为歌曲添色,这是一首词曲唱均出色的好歌,相信不止打动我一个人,当时断定这首歌会很流行,后来果然很红很红。

1981年,费玉清还出过一张《变色的长城》专辑,谭健常夫妇合作的同名歌曲《变色的长城》据说曾红过一阵,当时没机会听到。这首歌曲的歌词符合1981年的国民党政策和口径,并不出奇,奇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费玉清又唱了另一个版本《万里长城》,与原歌词比较,只有几字不同,这几字之易,可以品出文化商人的非凡功力,令人瞠目叫绝。

在费玉清出版《梦驼铃》专辑的同一年,谭健常亲自操刀为新人文章制作了《365里路》专辑,文章出身印尼华侨,嗓音与费玉清有相似之处,比较而言似更高亢,气势更冲一些。同名主打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流行度与《梦驼铃》不相上下,可惜因翻唱的人太多,原唱者文章的名声反而不响,甚至不如翻唱歌手名气大。文章1985年出版的第二张专辑《古月照今尘》,同名歌曲略为逊色,在大陆知道的人更少。

文章的《365里路》专辑有一首《故乡的云》,因不是主打歌曲,几年内默默无闻,至少在大陆无人知晓,不想到了1987年春节,费翔上春晚翻唱了这首歌,一夜之间红遍九州,红得惊天动地,山河变色。台湾歌手从来没这么红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千古奇事。

这位嗓音唱功非常出众、在台湾知名度很高的文章先生,运气够背的,他的两首成名歌曲,《故乡的云》被费翔在春晚翻唱,爆红;接着他的《三百六十五里路》又被女歌手包娜娜上春晚翻唱,也红过一阵。这两位,唱谁的歌不好,为什么都要唱文章的歌?等到文章上了春晚(忘记哪一年),已时不我待,唱过就算了,根本没有办法复制费翔的成功。

费翔其实也是谭健常一手捧红的,早期有一点名气的作品如《流连》、《海阔天空》、《问斜阳》等,都出自谭健常的手笔。记得1984年初曾在广播里听过《问斜阳》,当时费翔在台湾处于半红不黑的境地,那时不知费翔什么出身,长什么样,根本没料到几年后竟会如此之火。这首《问斜阳》其实还不错,费翔红了之后,不知为何拼命翻唱别人的歌,不怎么唱自己的歌。

谭健常据说也是华侨出身,中文程度一般,他的夫人小轩中文程度极好,擅长写作仿古诗词的歌词,拿手好戏是把中国山河意象、宏大历史和怀乡情结有机组合起来,美轮美奂,功力可与罗大佑一拼高下。夫妇两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佳作不断。在小轩的仿古歌词里,我以为最佳者为费玉清所唱的《芦花洲》:

“秋江月,芦花舟,划破沧浪水。浩浩烟波上,何事春雨愁,飞雁一声惊遥梦。问一声,君曾否,醉看月圆缺,回首风云路,终将随波流,笙歌酣舞转眼空。壮士弄剑志难酬,马嘶人语夕阳暮,孤灯白发人蹉跎,功名纸上说。关山路迢烟云里,樽前叹尽人间事,与君唱首将进酒,忘尽千古愁。”

这首歌词道尽南渡遗民今生今世的山河岁月,转眼六十五年矣,老人渐渐凋零,孤灯白发人蹉跎,功名只能纸上说了,如今想不想说亦未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01: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数帆老人于2014-01-21 02:18发表的 :
谢谢指教,受益匪浅!我的疑惑是,罗大佑的歌词,两句押韵,每两句换一韵,非常明显。凤飞飞也应该看得出来。可能还是习惯使然。
数帆老兄很机警呀,佩服佩服。

如36楼所言,罗大佑也是唱徘回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要么罗认为不必每两句押韵,要么罗认为回怀可以押韵,二者必居其一。换句话说,在罗的认识中,每两句押韵与回怀不押韵不可能同时成立。

语音变迁、方音杂陈,押韵这种事既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又有强烈的个人感觉,即使同一个方言小区,不同的人感受可能也不一样吧。兄台的疑惑或许在此。

如果对押韵的要求严格,以至于按现代注音方式,必须具有相同韵母才能算押韵,那么很多所谓韵文必定存在大量不韵的成分。

所以关于押韵的通行说法,是要求韵母相同或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01: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数帆老人有没有注意到流行音乐与流行服装以及发型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但成果似乎还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3: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数帆老人于2014-01-22 01:55发表的 :
12,《梦驼铃》,费玉清,文章, 费翔
费翔其实也是谭健常一手捧红的,早期有一点名气的作品如《流连》、《海阔天空》、《问斜阳》等,都出自谭健常的手笔。记得1984年初曾在广播里听过《问斜阳》,当时费翔在台湾处于半红不黑的境地,那时不知费翔什么出身,长什么样,根本没料到几年后竟会如此之火。这首《问斜阳》其实还不错,费翔红了之后,不知为何拼命翻唱别人的歌,不怎么唱自己的歌。
.......
其实就在费翔异常火爆的那几年,大陆已有媒体指出他只是港台二三流歌手,此话有些过,但大体不错。费翔火爆大陆,大体有以下原因:

一、和邓丽君迅速走红类似,听惯了样板戏、战地新歌等棱角分明风格,费翔这种中性绵软、甚至有些娘娘腔的风格,使其成为男邓丽君。
二、费翔外形俊朗,又有外来血缘,加之台风新颖,开大陆偶像歌星先河,且没有比肩的对手。
三、港台歌曲与当时大陆听众中间隔了一层,费翔因出身和成长经历,其实与港台文化也隔了一层,大陆听众都能感受到这一点。通过费翔转介,既满足对新奇的追求,又能形成缓冲,提高接受程度(容忍程度),包括听众心理接受和当局审核接受。

没有特点就是费翔火爆的特点,费翔敏锐地领会到了,干嘛还要冒险去唱原创歌曲呢,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平心而论,费翔很多翻唱的歌处理不错,有些甚至超越了首唱者。而有些首唱者本身也是翻唱的,费翔更是明显胜出,比如高明骏首唱的季节三部曲,《冬天里的一把火》、《恼人的秋风》、《夏日的浪花》,大陆听众非常熟悉,但好多人不清楚,这三首其实都翻唱于外国歌曲,其中最后一首近年被翻译成《坐上火车去伦敦》,颇有超现实主义的喜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4: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3,《梦醒时分》,陈淑桦,潘越云

    1989年底,陈淑桦的《跟你说听你说》专辑上市后大热,据说在台湾的销量突破100万张,创了记录,不清楚后来破了没有,估计仍保持最高销量纪录。专辑中一曲《梦醒时分》不胫而走,在两岸传唱至今,25年过去,这首传世歌曲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李宗盛担纲制作的《跟你说听你说》专辑是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巅峰之作,从李宗盛、罗大佑、李正帆、殷文琦、陈乐融、刘虞瑞的词曲创作,到编曲、录音、文案,到陈淑桦的演唱,甚至封面设计,每个环节都极其精致,整张唱片几无瑕疵。

    我应该在1990年初听到这张专辑,刚开始买了一盒引进版录音带,因品质有问题,没多久即绞进录音机损坏,只好设法再买一盒原版录音带。这张专辑的9首歌曲,曲曲动听,好听,耐听,百听不厌,虽是抒发都市女性心声的软性歌曲,却软中带硬,并无自怜自怨之意,体现了现代女性的自尊自强,用现在的话说,这张专辑给听众带来了正能量。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张专辑以男性为中心和参照物,表现了伪自信、伪大度、伪成熟的小女子情怀,仔细想来,女性系着男性,男性念着天下,不正好说明女性通过男性掌控天下,有何不可?

    那一段时间,我正处于精神上的失恋期,心烦意乱,烦躁不堪。听陈淑桦的歌不失为一种解脱,帮助我从苦闷、困惑、阴郁中逐渐走出来。特别是《梦醒时分》,这首歌的歌名、歌词都很契合我那个时候的心境:“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梦醒了固然痛苦,可总比迷失在梦幻中要好得多。

    《跟你说听你说》专辑登陆之前,陈淑桦的专辑已经在大陆出现,只是知名度不够,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1987年,台湾歌手的专辑录音带通过各地音像出版社的引进,几可同步上市。记得那一年买了引进版的苏芮《台北东京》专辑和陈淑桦《等待风起》专辑,比较而言,苏芮从摇滚灵魂歌手摇身变为摇摆柔情歌手,跌碎一地眼镜,令人失望。论摇摆柔情,陈淑桦的资历和功力远比苏芮资深、高深,在迷恋苏芮的黑色呐喊几年之后,陈淑桦专辑中《等待风起》、《下雨城市》等歌曲的都市风情给人五光十色的摇曳感,感受大不一样。

    根据有关资料,陈淑桦出身童星,1967年出第一张唱片时年仅九岁,至1998年,歌唱生涯长达三十一年,差不多每年出一张唱片。校园民歌时期,陈淑桦虽不是校园歌手,因属校园民歌推手海山唱片公司,陈淑桦唱了不少校园风格的歌曲。1987年之前,经常在广播里听到陈淑桦的歌,现在记得的只有1984年《浪迹天涯》专辑中《浪迹天涯》、《想你》,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都属佳作,如泣如诉的《想你》,印象尤其深刻。

    李宗盛负责制作后,为陈淑桦建立了都市单身女性代言人的品牌形象,很快与其他女歌手区隔开来,《跟你说听你说》专辑应是这一形象的完美成绩单,之后几年是陈淑桦歌唱生涯的高峰期,连出好几张高品质专辑,《一生守候》、《滚滚红尘》、《情关》、《聪明糊涂心》、《明明白白我的心》、《这样爱你对不对》、《问》、《萍水相逢》、《流光飞舞》、《爱的进行式》、《笑红尘》、《生生世世》、《说,你爱我》等作品都曾风行于华语地区,拥有一批高端粉丝。

    1998年之后,陈淑桦因个人原因淡出歌坛,离群索居,千呼万唤也不见踪迹。前不久,为撰写本文,特别找来滚石三十年纪念演唱会的录像,听到了《梦醒时分》,演唱者却不是陈淑桦。这位横跨四个世代的卓越女歌手,不知要隐居到几时?

    在滚石三十年纪念演唱会录像里,欣喜地看到同样淡出歌坛的潘越云出场,一连唱了好几首代表作品,这位五十多岁的传奇歌手,同样风采不减当年。

    潘越云是80年代台湾歌坛相当重要和活跃的女歌手,整个80年代,她的唱片数量多,品质高,口碑好,特别是她演唱的众多影视歌曲,红极一时,令人难以忘怀。对大陆听众来说,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潘越云这个名字,应该记得当年在大陆播放过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京华烟云》、《梅花三弄》,这些电视剧主题曲即为潘越云所唱。

    8 0年代,隔三差五地在中广流行网听到潘越云的歌,最近十几年又收集了一些她的专辑,印象深的有《天天天蓝》、《野百合也有春天》、《爱的箴言》、《痴痴的等》、《留一盏灯》、《无言的歌》、《相思已是不曾闲》、《谢谢你曾经爱我》、《最爱》、《小镇医生的故事》、《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又爱又怕》,与齐豫合唱的《梦田》,与李宗盛合唱的《旧爱新欢》等, 在潘越云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一首是1985年出品,收录在《相思已是不曾闲》专辑中的《浮生千山路》,陈幸蕙作词,陈志远作曲:

    “小溪春深处,万千碧柳荫,不记来时路,心托明月,谁家今夜扁舟子。长沟流月去,烟树满晴川;独立人无语,蓦然回首,红尘犹有未归人。春迟迟燕子天涯,草萋萋少年人老,水悠悠繁华已过了,人间咫尺千山路。”

    这首歌曲的词古色古香,颇有古典诗词的意味,旋律宛转悠扬,完整表达了歌词的意境。潘越云的嗓音略带沙哑,低沉有磁性,千回百转,缠绵动人,若说小女子情怀,潘越云才是正宗。

    前文说邓丽君、凤飞飞、苏芮是70-80年代台湾女歌手中的三位巨星,如果以人品、知名度、影响力、唱功、对歌唱事业的热忱、传世作品的数量和品质等来评判,这三位歌手当得起巨星之位(邓丽君晚期归隐,略为不足,以她在两岸三地的巨大影响力,此项当可不计)。按这些评判标准,80年代曾经名震江湖的女歌手中,蔡琴之外,陈淑桦和潘越云距离巨星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三位歌手的唱片表现出台湾流行音乐的最高水准,可视为精英文化与商业流行文化的完美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关将至,杂事繁多,本帖暂停更新一周,请朋友们见谅。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恭祝朋友们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goldencasket于2014-01-24 01:07发表的 :
不知道数帆老人有没有注意到流行音乐与流行服装以及发型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但成果似乎还不多。

前面已经提到80年代初的景象,大中小城市到处可见一群群的时尚青年,拎着小收录机招摇过市,标配为花衬衫、喇叭裤、烫过的大背头、没撕商标的太阳镜等,据网友回忆,还有男性着高跟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7: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梦驼铃》一般指为四九年後,南渡遗民的思乡曲,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谭健常自己唱的也非常有味道。谭健常似是柬埔寨华侨,大约此曲也是他的心声:「风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费玉清,外号歌坛公务员,天天上班。费玉清没有特殊的演唱服装,永远一身西服(白衬衫丶打领带),造型万年不变。看习惯了,也是种商标风格,就像穿制服一样。比长发披肩丶金光耀眼的奇装异服,费玉清一丝不苟的形象,很合一些歌迷的脾胃。他早年也穿过长衫和中山装。穿中山装演唱时,费玉清更年轻,连接旧时代风尚,明明是十分青春的小酷哥。他自己解释:「年少强说愁……,那种装扮觉得很倔强。」我也觉得还是西装好,没有岁月年限,思古幽情,完全中性,此君又特别不显老。

张雨生布鲁斯版的〈一剪梅〉,异常搞笑,但也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30 08: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数帆老人于2014-01-26 15:13发表的 :


前面已经提到80年代初的景象,大中小城市到处可见一群群的时尚青年,拎着小收录机招摇过市,标配为花衬衫、喇叭裤、烫过的大背头、没撕商标的太阳镜等,据网友回忆,还有男性着高跟鞋。

这帮学的很多都是从港台传过来的二手国外嬉皮士和朋克的服饰特点的东西,最早国内公开介绍的杂志就是世界之窗,小本子的一本彩色封面的介绍海外的杂志,大量介绍了西方腐朽的生活状态,标志就是介绍了当时的嬉皮士和朋克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6 13: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6楼数帆老人于2014-01-26 14:53发表的 :
    13,《梦醒时分》,陈淑桦,潘越云

    1989年底,陈淑桦的《跟你说听你说》专辑上市后大热,据说在台湾的销量突破100万张,创了记录,不清楚后来破了没有,估计仍保持最高销量纪录。专辑中一曲《梦醒时分》不胫而走,在两岸传唱至今,25年过去,这首传世歌曲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李宗盛担纲制作的《跟你说听你说》专辑是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巅峰之作,从李宗盛、罗大佑、李正帆、殷文琦、陈乐融、刘虞瑞的词曲创作,到编曲、录音、文案,到陈淑桦的演唱,甚至封面设计,每个环节都极其精致,整张唱片几无瑕疵。
.......

该到陈美玲出场的时段了吧,当时旅日的歌星中间陈美玲是经过广播电视介绍的

北栅村人,香港长大。1971年开始拍电影、主持电视节目和登台演唱,获得过亚洲最佳歌手荣誉和“香港前十名歌手”奖。1972年,年仅17岁的陈美玲东渡日本发展,成了日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她演唱的《草原牧歌》、《欲断难断》等名歌在香港广为流行,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蜚声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歌星,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听众。1992年旅居日本后作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到亚非一些贫穷国家开筹款慈善演唱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3 0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经典,受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3 14: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典。馬年的燈謎,大部分出自此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4 0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光飞舞》和《笑红尘》听了n遍!我和同学都非常喜欢。我至今还保存着那盒专辑的歌词纸,而磁带和盒子早已不见踪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7 13: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頂上去。大家都讀一讀,懷念一下少時或年輕時的美好時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0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睡不着,怀念过去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09: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俺这么多年来在园地看过的最好帖
系统回忆那些流金岁月
楼主的赏析客观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三十年》作者重返61号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13: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南方二重唱 期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16:52 , Processed in 0.4735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