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71|回复: 2

[【学术茶座】] 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8 18: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卓荦不群,洞烛幽微
              ——读《清代乾嘉骈文研究》
湖南永州市一中  成少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兼美、文质彬彬的高文典册、彩段华章在中国文学史的历史长河中破浪腾空,代不绝书。是的,如果文章执意、偏颇地走向朴素、简陋甚至寒伧一途,,以自己是在还原生活、复制自然自诩,显然意味着文学艺术的穷途末路,为识者所不齿;而如果文章一意惟声律、辞藻、故实、对仗为务,夸饰形式,奢靡文风,矜炫辞藻,显然也透支、淘空了文学艺术的元气与精神,更为论者诟病与非难。问题是,人们往往置二者在更大意义上、更多事实上的和谐归整于不顾,刻意地、人为地制造彼此之间的二难选择与对立,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客观公正地说,张扬文采的骈俪之文固然因为其堂皇富丽的气象而称雄于一时,但更多的时候,在文章泛道德化的严苛评价下被视之为绮丽奢华的靡靡之音,而遭遇到矮化、歧视而被挤兑到边缘化乃至于死亡的渊薮,在意识形态一度主宰一切的现当代背景与语境下,更是如此。至于骈俪文自觉地、深入地探究汉语言文字特有的内在规律的审美努力被轻率地付之阙如,骈俪文极尽中国特色的音律、平仄、对仗、辞藻、典故之美之能事的经验被认为是无病呻吟、无足为训。即使是立意高远、抒情真挚、视角独特的精品佳作,只要假借了骈俪之文外在的体制,也被人无端地贬抑三分。于是,在骈散之争的纷扰与纠结中,骈俪文没有在历史的、逻辑的层面上得到理性的评陟和臧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时代的间隙中即使有识者、论者中性、理性、智性的评价也无法撼动骈俪之文被事实上“妖魔化”的宿定命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湘籍名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马积高先生特立独行,迥异流俗,仗如椽巨笔撰《赋史》一部,慷然澄清赋史源流,撼动学界,堪为煌煌大著,尤自谦“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2011年,湘中人士、长沙理工大学颜建华副教授承先生流风余韵,截取骈俪文章发展史上特别昌盛的一个横断面乾嘉骈文予以钩沉索微,探骊得珠,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清代乾嘉骈文研究》横空出世,不啻是骈文断代史研究上一个明晰的、耀眼的里程碑。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问题是在市场经济肆虐、物质功利汹涌的全球化场域之下,学术也无奈地奔竞显学、趋时而动;也渐近浮躁、名利是尚;也囫囵西学,糟糠敝帚,有多少人能够钻进本民族尘封的故纸堆,本着摭拾民族文化精髓神韵的执着,向着骈文这样相对冷僻的专业领域不惮心力,孜孜讫讫?颜建华副教授就是会心于骈俪之文的赤忱研究者,他以学者的良知和担当,兼之以中国士大夫传布本民族优秀文化道统的殉道精神,不计生冷,不避物议,积十年之功,以富赡的资料、恢弘的视野、严密的构架、缜密的论述、公允的持论,截取个案,穷形尽相,完成了这部“以乾隆、嘉庆骈文为研究对象,注意从清代骈文发展源流演变、文化政策、学术文化思潮影响、地域分布、作家群体、幕府文化、艺术形式的新变等方面来观照乾嘉骈文乃至整个清代骈文,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揭示其兴盛、发展、演变、衰歇的轨迹,作深层次思考”的学术力作,诚如乃师北京大学教授廖可斌先生所言“评判无疑是深刻而公允的”,亦如其夫子自道“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始”,表明这部倾注青春心力、熔铸壮岁心血的作品是他以后踔厉学术的奠基之作。


《清代乾嘉骈文研究》解剖乾嘉这一清朝统治相对稳定、骈文一时勃兴的个案,点面结合,由此及彼,既有宏大描述,也有微观深入,更有本质揭橥。一方面,颜建华副教授抓住了云蒸霞蔚、炳炳烺烺的乾嘉骈文发展中无法避忌、必须透视的几组悖论予以条分缕析,剥茧抽丝:严酷的文字狱钳制了士大夫文人心性思想的同时还有文采风流的骈文鼎盛;乾嘉学派的笃实谨严与骈文的恣肆横溢也能相得益彰;“超宋迈唐”(钱钟书语)的骈文火暴于江浙一隅与骈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某种失衡;骈俪文体制固有之失与其所反映内容的丰富性、艺术的开拓性之间的辨证勾连;骈文在与桐城派等古文流派的颉颃角力中为什么不遑多让;江南商业文化的勃兴所呈现的功利取向与骈文的非“经世致用”、凌空蹈虚的贵族气质如何对接;幕府生涯的虚与委蛇、阿附逢迎与骈文性情彰显怎样交织等等。作者的眼光在敏锐的同时,更是以深邃、睿智的理性之光来提供了逻辑意义上的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作者还如实呈现了乾嘉骈文饶有自己时代特点的若干亮点:这个时期女作家骈文创作的数量和作品的繁盛迥非前代可比;骈文在发挥自己指事述意、缘情托兴的传统写作指向的同时,还趋向到说理、叙事一途;用武力悍然剿灭、承续大统的骑射民族满族的后裔作为统治者如何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促成了文风包括骈文的繁盛。这些,均以历史主义的眼光来考镜甄别。



在骈文艺术上镂析上,评析精准,窥及了骈俪之文的壶奥而高屋建瓴,不啻为读者捧出了一道享受骈文艺术这一珍馐的精美大餐。颜建华副教授坚持用《文心雕龙》《诗品》以降的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语汇,既拒绝一度以来盛行一时的庸俗社会学标签,也不倾心西方文论如建构主义、精神分析等等时尚概念,而是娴熟地用中国特色的审美符号来准确定位每一个作家的风格、特质,如胡天游之“奇涩古奥”,胡浚之“瑰丽富饶”,袁枚之“纯任自然”,王太岳之“华赡典雅”,汪中之“清丽”“狷洁”,洪亮吉之“雄奇高迈”……一个时期来,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习惯于从各个学科、各种主义、各种理论来评析,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形式则避重就轻,语焉不详,质言之,对文学作品艺术质量的评析就相对比较逊色,甚至缺席,最多也只是象征性张贴上几个艺术技巧的标签了事。颜建华副教授则专置《乾嘉骈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小说、戏曲影响》的一章予以重头聚焦。如乾嘉骈文“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方面又可以分博丽派、自然派、白描派,博丽派与三唐派相表里,讲究作品组织繁富、对偶精工、辞藻艳丽;自然派崇尚六朝派的美学趣味,这一派辞藻华美、选词矜炼高古,但不太讲求对偶的精切,尚多自然之趣;白描派是宋四六派的典型风格,喜用长联,很少用典,崇尚气势。”像这样涉及艺术方面的论述,精细到位,精湛中的。

根据颜建华副教授自己的学术研究体会,“研究乾嘉骈文,又有三难:一是材料之多,爬梳困难;二是流派之多,论之难公;三是非兼通汉宋之学、并工骈散文者,又难探其文心,识其精微,容易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对于一些专业性相当强的冷僻领域,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甚至诘屈聱牙。颜建华副教授这部专著则在考虑到表达的准确性、专业的逻辑性同时,也自然流露出科班出身的本色当行,其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造诣自然呈现,俨然有一股充沛的文气注入在字里行间,如“乾嘉骈文的兴盛,有其历史渊源,所谓其来也有自。在高潮过后,又自然会有流波的流转,所谓其去也有归。”这样的文字可以说,轻灵自然,智性中蕴涵着感性,好读、耐读、经读。又如“文字狱的扩大和泛滥其实与江南汉族地主本身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一手促成。不少汉族官员为邀功取媚,深文罗织,用士子的鲜血染红自己的乌纱帽。而民间告讦日炽,推波助澜,根漆永详统计的一百起文字狱案件中,涉及私人告发的(怀挟私人泄愤目的)达31起,有些甚至出于地方督抚捕风捉影的捏造。”这样的精炼叙述触目惊心,又是无法撼动的学术笔墨,饶有旨趣,显然与一些充满套板效应的迂腐、僵化、呆板的学术腔调迥异。
颜君与我系大学四年同窗,四年来,记得夕阳下坠的时候,我们有时相携麓山小径,逞一些口舌、意气之争,他淋漓酣畅的文字叫人钦佩。他文弱而有文气,内敛而有内涵,谦谦君子,文质彬彬。毕业后,同学们星散三湘,久不问音讯。十多年后,始悉颜君最初落泊于企事业单位做文秘,继之不断发奋,回炉母校湖南师大读硕,而立之年又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负笈杭州读博,在我知道的同学中,他这种砥砺、锻造自我,挑战、激活自我的努力堪称标高。我蛰居中唐柳宗元谪居十年的潇湘之源永州零陵凡24年,在应试教育的滚滚大潮中,也指导学生写过一些所谓“有文采”的应试之文,现在,拜读我的同学,执教在著名的长沙理工大学的颜君力透纸背的专业大作《清代乾嘉骈文研究》,骄傲欣慰之余更有振奋之感。他的硕士导师叶幼明先生,也是我们在大学的古典文学老师,说过“人生就是要留下几个脚印的”,不只是对颜君有这么多年的教诲,也将是对我未来人生的鞭策!我为什么不能汲取颜君攻克学术堡垒的勇毅精神于一二,践行于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呢?翘首岳麓,青春之梦依稀;碎步潇湘,更俟颜君健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72260101e82c.html原发地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9 08: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发到“学术妙笔”板块,但必须是原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08: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领教了,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22:22 , Processed in 0.32560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