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1|回复: 12

[【书香茶座】] 9月14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4 00: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明智,山西省芮城县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武乡县游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山西游击第二团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太岳纵队决死第一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大岳军区第四十二团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四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第二坦克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装甲兵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一九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1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侯外庐(1903~1987)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平遥人。1903年2月6日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 ,1987年9月14日卒于北京。1922年到北京求学,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从事学术研究,在中国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侯外庐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对上下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著作丰富,自成体系 ,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 。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合著 ,五卷) 、《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韧的追求》(回忆录)等。侯外庐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晚年,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他还曾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克勤(1913年-1988年),河南固始县方集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以及济南、淮海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平原省军区分区司令员、副军长。

生平

1913年,出生在今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吴上楼村。

1929年,余克勤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排长、红31军交通队警卫排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区队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支队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营长,冀鲁豫军区独立支队(赵谭支队)参谋长,和司令员赵基梅、政委谭甫仁率部转战于磁县、林县一带。

1940年,赵谭支队改编为新编第三旅,任七团团长,在盘丘战斗中,采用“牵牛”战术,歼灭日军100余人。后转战鲁西南屡战屡胜。

1941年,任教导第七旅副旅长、旅长。

1944年,率南下大队进入豫东,攻打民权县杨城据点,歼灭伪军300人。

1945年,任水东军分区司令员,在太康以西歼灭伪军1000人。他指挥欧阳岗战斗,歼灭日军80人,伪军600人。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战役。

建国后,任平原省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六十八军副军长。

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

后任第三十一步兵学校校长、第八步兵学校校长、洛阳步兵学校校长、济南军区步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9月14日,于河南洛阳病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0年9月14日,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张晓楼教授与世长辞。他做出的最后奉献是:捐出眼球角膜,使两位盲眼患者重见光明。张晓楼教授因此成为我国建立眼库以来第一个完成了捐献眼球遗愿的志愿者。

       9月15日中午,北京市顺义化肥厂工人张成如、义利食品厂工人曲国华,被旋风般地从家里接到了同仁医院,并直接进了手术室。下午4时,他们顺利走出了手术室。两名工人接受角膜移植后盲眼复明。他们泣不成声,感激共产党培养出了像张晓楼这样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医院专家。

       76岁的张晓楼教授是中国眼科医学界的巨擘,半个世纪以来他献身于眼科医学事业。50年代中期,他与汤飞凡教授合作,冒着失明危险,在自己眼中接种沙眼病原体,首次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授予张、汤二位教授“国际沙眼金质奖章”。几十年来,张晓楼在医疗、科研、教学和防盲事业中贡献突出,曾在国际国内获奖几十次。他是为毛泽东、胡志明等众多高级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诊病的专家,他也用相当多的时间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除病痛,直到病重、逝世前,他还坚持要求出诊。当他看到我国众多失明患者急需角膜,就奔走呼吁,倡导成立死后志愿捐献角膜的眼库。北京同仁眼库成立后,张晓楼教授第一个签名,表示身后愿捐献角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军,男,1969年8月出生,壮族,生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永新分局刑侦大队缉毒组民警,中共预备党员,三级警司。1996年9月14日晚11时20分左右,在与一名歹徒赤手空拳搏斗中,被歹徒用刀刺中心脏,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1996年9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给予劳军同志追记个人一等功;1996年9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劳军同志为革命烈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于1998年9月14日逝世,享年9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亦侠同志生平(1943-199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党组书记吴亦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9月14日8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吴亦侠同志1943年3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少年时代,他就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深得教师的赞赏。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

1970年至1982年,吴亦侠同志历任吉林省农安县、九台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干事,九台县委办公室秘书组、调研组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83年至1989年,吴亦侠同志历任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书记,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无论在九台县还是在长春市工作期间,他既抓宏观组织领导,又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在任长春市委书记期间,他全力推进全市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他积极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和工业企业改革,主持制定了长春市关于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和搞好横向经济联合的政策规定等十几个改革的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为长春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亲自调查发现、树立了“党义”、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东盛路派出所等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他重视科学教育,关心科教人员,经常到高校科研部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并亲自抓专家咨询机构的建立,推动开展宣传科技人员先进事迹的活动。

1989年至1992年,吴亦侠同志历任吉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委副书记。他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抓好分管工作。针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发展农村“龙型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他主持制定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率先抓了粮食经营体制改革试点、供销社实行“柜组承包”改革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努力扭转全省粮食、供销企业亏损,取得了明显成效。他组织领导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工作,坚持科教兴农,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农村专业化市场,组建了吉林德大、黄龙等系列产品加工集团,为解决农副产品买难卖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分管政法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强调政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标本兼治,领导和组织开展了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治安良好小气候区活动”,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993年4月至1996年6月,吴亦侠同志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分管机关政务、组织人事、计划财务、外事外经和信息工作。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围绕部党组确定的工作部署和重点,卓有成效地组织实施,协助一把手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农业部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基建项目和人才四项储备库,组织制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逐步完善了农业信息体系。他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增加农业非经营性投资、制定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全国十大片中低产田改造开发的规划,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他高度重视农业对外开放工作,提出要把农业外事工作的重点放在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智力成果,以及扩大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上。他极为重视机关建设,组织制定和修订了有关规章制度。按照部党组的部署,他认真抓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他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建议,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贡献了力量。1996年6月后,吴亦侠同志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人民政府代省长、省长、党组书记。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结合贵州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1997年全省财政收人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他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他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省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1996年、1997年全省农业连续获得丰收,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亏损大户水城钢铁公司为突破口,狠抓全省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努力组织实施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国有企业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他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壮大特色经济,着力提高全省轻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比重,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他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工作力度,强化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制,积极实施扶贫温饱工程、渴望工程、种子工程,认真组织落实深圳、青岛、宁波、大连四城市对口帮扶贵州的工作,强调扶贫工作和各项政策指施真正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建立稳定脱贫的一系列保证措施,加快了全省扶贫攻坚步伐。他十分重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快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提出并组织了以“保畅工程”为重点的公路管护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措施,积极发展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促进了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他努力推进贵州的对外开放,组织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招商引资的政策,使贵州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他高度重视项目库的建设,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项目,组织开展了调研论证和落实,领导了绿色产业工程的实施工作。他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加强全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各级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积极实施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他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大团结。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贵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倾注了全部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亦侠同志是中共第十三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吴亦侠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政治上强。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信共产主义,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错误地隔离审查,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在1989年的-中,作为长春市委书记,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吉林省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稳定省会、稳定长春的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吴亦侠同志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他勤奋好学,思维敏捷,理-底扎实,以过人的精力和惊人的毅力高效率、快节奏地工作,具有较高的领导艺术和协调能力,决策水平高,深孚众望。他思考、观察、处理问题,既善于一针见血抓主要矛盾,不断探索创新,又周到细致,全面运筹。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尚空谈,不图虚名,求真务实,说实话、办实事、见实效。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非常关心群众生活,亲自处理有代表性和倾向性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来信来访,亲自回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意见。他到贵州工作仅两年时间,就捐助了7名失学儿童。他经常深入基层生产建设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对事关全局性的经济工作他都亲自去抓,对重大问题亲临一线处理解决。

吴亦侠同志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组织观念强,坚持模范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顾全大局,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他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家属于女,绝不向组织提出个人困难,真正做到了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他待人真诚热情,凡事先为同志、为他人考虑,细致入微,有着火热的情怀,对退下来的老领导、老同志非常尊重、非常关心,无微不至地关照。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无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被他这种精神、这种情怀、这种人格魅力所深深感染,对他的高尚情操有口皆碑。吴亦侠同志患病后,尽管医生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劝他休息,但他总是治疗后马上返回工作岗位,以至最终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病重住院后以致病危期间,还在惦念贵州的工作,惦念贵州贫困地区群众,向探望他的同志询问贵州的情况。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贵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贵州各族人民倾注了满腔热情,倾注了全副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吴亦侠同志的一生,是勤学善思、求真务实的一生,是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尽心尽力、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优秀的领导干部,使贵州各族人民失去了—位好领导、好同志,这不仅是我们党的损失,而且是贵州各族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吴亦侠同志,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对党、对人民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对同志满腔热情、诚以待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勤奋节俭的优秀品质,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贵州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把富民兴黔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而努力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宗逊,1908年2月出生在渭南市临渭区赤水镇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进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读书。当时任教的是他的叔父张浩如。张浩如思想比较进步,在教学中提倡白话文,经常向学生讲五四运动和南北军阀混战的情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每逢节日,率师生到赤水镇上游行,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反对二十一条”等口号。

1922年王尚德由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奉董必武和党团组织的委派回渭南宣传革命,发展组织。与张浩如在赤水镇创办赤水职业学校,向广大师生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讲解社会进化史、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宣言》等。课外,张宗逊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1923年冬,渭南发生了数万农民以抗捐抗税为目标的“交农”运动。张宗逊和全校师生在王尚德、张浩如两位老师的组织领导下,发传单,贴标语,支持“交农”斗争。

1924年6月,赤水职业学校正式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此时,张宗逊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积极参加各种纪念革命活动,如马克思诞辰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在团支部的领导下,他下乡宣传革命,举办平民夜校,教农民识字,成立农民协会等,从而锻炼了自己。当时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宗逊奉党的指示,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1月,经党组织推荐赴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当时学校只有党组织,没有团组织,于是组织决定他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提出军校学员不许拥有双重党籍,跨党党员要退出国民党或共产党。于是, 张宗逊当即在军校的表格上签写退出国民党。这次共产党员身份公开的结果,是给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屠杀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提供了一份名单。由于张宗逊后来随政治科到武汉,才避开了那场惨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0月张宗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任军委军校部部长。1955年4月兼任军委训练部总监等职。同年5月,兼任总参军校部部长。1960年初,兼任军委军事训练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5月兼任总参军训部部长。在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领导下,他长期分管院校和军事训练方面的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我国国情和军队建设实际出发,撰写了多篇论文,有效地指导了全军的教育训练活动。60年代初,张宗逊亲自参与培养和总结了郭兴福教学法,协助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开展了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活动,直接组织领导全军的大比武,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从1952年起,他作为我军总参谋部的领导人之一连续主持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工作长达15年之久,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吕学俭,1928年生,山东荣成人.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山东财经学校.历任中共山东东海实验区宣传员,中共烟台市海滨区委文书、干事,辽宁省旅大市寺儿沟区民事调解、民政科科长;旅大市寺儿沟煤矿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辽东行政委员会通化财经办事处秘书、股长,通化矿务局宣传股股长、人事科科长、干部科科长、办公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东北煤管局监察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哈尔滨煤管局办公室主任,辽源矿务局副局长,舒兰矿务局副局长、局长,1965年后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处长,对外经济联络部副局长、局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0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党组书记、副董事长。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9月14日在大连逝世,享年7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23年,郑惕出生于山东临沂,15岁的时候,便加入了革命军队,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16岁,郑惕又谎报年龄加入了共产党。

虽然年纪较小,但是在部队当中郑惕的表现十分优异,很快他就成为了鲁南军区的一名特派员,开始了地下情报活动。

1944年,在前任政委牺牲以后,正式成为铁道游击大队代政委。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郑惕将军内心始终恪守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占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




在铁道游击队任政委期间,郑惕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此时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地下游击队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可是郑惕身上却永远都是那一身破旧的军装。

这身军装是多年前,郑惕受组织安排前往鲁南干部培训学校学习时发的。

在经过千里转战的风吹雨打之后,此时的这件军服已经破旧不堪,但郑惕一直没有舍得更换。

抗战后期,为了方便掩护,铁道游击队曾经在枣庄中兴开了一家煤矿。当时他们的条件实际上还算不错,在支援其他战场之外,甚至自身还能赚点钱。




然而郑惕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改善自身和队员的生活条件,在听说全国各地党组织纸张和笔紧缺,郑惕二话不说将自己的所有办公用具上交,同时带领铁道游击队省吃俭用,为组织工作提供支援。

除了生活作风优良以外,郑惕还极其擅长基层工作,当时的日军为了干扰游击队行动,经常在临城附近村镇里大肆散布谣言,一会儿说某某某已经被日军杀害,一会儿说某某叛逃,搅得群众之中鸡犬不宁。




每次他们都会派遣几名汉奸,装扮成老百姓前往村镇里闲聊,以此来散布谣言。

群众们大都是淳朴的,面对这种谣言很容易信以为真。

游击队的建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日军的举动很快取得了见效,甚至就连一些游击队员的亲属也信以为真,哭着找到组织讨要说法。

郑惕知道,这些谣言,传播的快,但是消散的也快,只要能够做出成绩,向群众证明游击队的实力与决心,便能够彻底挽回人民的信任。

经过多方探查,郑惕决定将目标放在临城外的一个日军据点上,这个据点紧贴着集市,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有几名日军到集市上撒泼,扰得附近人心惶惶。




在郑惕的安排之下,几名精明能干的游击队员带着枪,来到了集市附近的房屋顶,潜伏起来。

当天下午,四名日军再次前来集市,郑惕命令手下游击队员,每人盯住一个,一个手势示意,四名游击队员几乎同时开枪,集市上,四个日本兵同时倒地。

每一发子弹都正中头顶,没有造成任何平民死亡!其手法之精彩,执行之果断,即使现在看来依然难以置信。




郑惕: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任政委

郑惕接任铁道游击队政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时,抗日战争已经到达了尾声,伴随着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全国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对日军受降活动。

当时盘踞在峄县和临城的日军尚且有一千余人,而此地除了铁道游击队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军队,由谁来受降?怎么受降?成为了一个问题。

临城日军司令官在当地活动多年,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因此居然起了私自撤回国内的打算。




按照当时日军的条件,这个计划是完全可行的,临城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只要几天便能抵达青岛,只要到了海面上,中国军队就再也拿自己没辙了。

既然能够平安回国,那为什么要忍受屈辱向一支不足一百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呢?

况且临城的日军装备精良,手上不但有八挺重机枪,上百挺轻机枪以外,还有两门山炮,如果执意要走,单单凭借游击队的那几杆枪是怎么也拦不住的。




而郑惕显然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日军战败以后,临城守军非但没有缴械地打算,甚至还收缩兵力,全部聚集于城中,这显然是逃跑的前奏。

此时的郑惕只有二十三岁,但已经拥有了十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和大队长刘金山商量过后,两人达成了一个共识,绝对不能让这群日军就这么走了。

之后的几天,郑惕和几名队员迅速展开了对临城周围的铁路网线的调查,很快,他们便确定了日军的必经之地,那就是临城外几十公里的沙沟。




此时的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将一千名日军彻底困死在这里。

当年10月,待所有准备工作做完。临城的日军终于出动了,趁着夜色,一千号日军乘坐着一辆装甲列车,悄悄地离开了临城火车站。

此次撤退中,为了防范铁道游击队趁机搞破坏,车上的日军全副武装,列车外还架着几挺机枪。

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一路上居然畅通无阻,没有遭到任何骚扰。




当晚12点左右,列车到达了沙沟附近,忽然只听前面一声巨响,铁路居然被炸断了。

这枚炸弹安放得不可谓不巧妙,爆炸范围刚刚压在列车刹车距离以外,列车和车上的日军居然毫发无损,只是单单地截断了他们的路径。

眼见着撤退计划败露,日军司令官只得下令,返回临城再做其他打算。

可还没等列车再次启动,突然身后再次传来一声巨响。他们的退路也被炸断了!就这样,1000名日军彻底被困死在了列车里。




日军司令官到了此时仍不死心,借着列车掩护,他下令全员做好“玉碎”的准备,进行最后的抵抗……可不料,压根就没有人前来进攻。

此时正值深秋,气温已经逐渐冷了下来,再加之日军已经战败,列车上的日军逐渐陷入绝望之中。

列车的抛锚地点位于野外,附近全是茂密的山林,在敌我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们又不敢轻易下车,只得老老实实地待在车厢里。




这样一连过去了三天以后,这些日军终于认清现实,向铁道游击队无条件投降,这起事件也被称之为“沙沟受降”,1000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向不到百人的游击队投降,这其中不单单有我军将士灵活多变的战术特点,更浓缩着指战员的智慧与抉择。

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战果,郑惕功不可没。




郑惕的后半生,从抗美援朝到二炮司令

但沙沟受降这也是“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次高光时刻了,两个月以后,铁道大队接到了整编的命令。

这支奋斗在第一线的抗日游击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他们被编入鲁南铁路工委和华东野战军鲁南军区特务团,“铁道游击大队” 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政委郑惕也迎来了自己新的使命,那就是加入公安部队,在鲁南铁道管理局担任侦察科科长。




来到新的舞台以后,郑惕并没有懈怠,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对鲁南铁路的主导权进行了争夺,白色恐怖再次蔓延在山东大地。

鲁南所有的党政机关均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郑惕也陷入了绝境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找到我军大部队困难重重。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郑惕依然没有放弃。

他收拢了周遭的同志,临时组建了侦查小分队,带着这支部队一路向北,为了不给老百姓增加麻烦,这一路上,郑惕等人风餐露宿,即使再艰苦也没有主动寻求过任何帮助。




期间还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交火,经过多日的跋涉。最终他们找到了华野大部队,顺利汇合。

在听完郑惕等人的遭遇以后,华野负责人也是大受震撼,在他的建议下,郑惕留在华野,在许世友将军下的九纵担任第16团的政委,之后他还参与了解放自己家乡临沂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惕再次回到了公安部队,担任山东海防公安局副局长,后来当中央决定编写新中国公安军条令时,还曾经特意邀请郑惕前往北京配合工作。




抗美援朝爆发以后,郑惕随华东军区实习团前往朝鲜,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干部严重缺乏,郑惕被志愿军第24军留任担任70师副师长,参与了整场朝鲜战争。

由于多年来的杰出贡献,在1955年新中国授勋仪式上,郑惕被授予上校军衔,再次回到了部队中任职第二炮兵科技部部长兼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在二炮任职期间,郑惕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协调管理科技部和后勤部,1982年,被提任为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

从昔日指挥“火车”的铁道游击队政委到指挥“火箭”的二炮司令员,郑惕的一生完成了神奇的转变。




在老将军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不只是坚持,更是一种守候……

可惜的是,在2002年,这位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老将军,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2002年9月14日,郑惕因病逝世于北京医院当中,享年79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4 0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侯外庐,张宗逊听说过。至于杨尚昆就太有名了。林总不录,杨就知名度来说,似乎也可以不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0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14 00:18
侯外庐,张宗逊听说过。至于杨尚昆就太有名了。林总不录,杨就知名度来说,似乎也可以不录吧

大家知道杨尚昆的忌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4 0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侯外庐我常跟侯仁之搞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4 03:07 , Processed in 0.46825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