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0|回复: 10

[【书香茶座】] 9月16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6 13: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白石是当代中国的国画画家,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原名齐纯芝,字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



齐白石自幼体弱多病,祖父齐万秉认为农耕不能赚钱,于齐白石4岁时起教授写字。14岁起齐白石作木匠,学习雕花木工。后来兼习绘画,25岁时起拜名士胡沁园、陈少蕃等为师,学习诗、书、画、篆刻。并开始兼以卖画为生,不再以雕花木工赚钱。



32岁时齐白石对刻印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向名家学习刻印。35岁时拜学者王闿运为师。1903年39岁时第一次到北京。40岁时,开始周游天下,以后到南北各地游历,饱览名山大川,使他开阔了眼界,师法大自然,充实了作品“造化”内容。



1917年齐白石决定留在北京发展,以卖画刻印为生。在此期间在学习石涛、朱耷、徐渭的基础上,吸收吴昌硕的技法,终于自成一家。后结识梅兰芳、艾青、徐悲鸿等人。1922年,在陈师曾协助下,其作品起于外国展出,受到重视。后受林风眠邀请,起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中国画。也曾在张恨水的北平私立北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



1949年后,齐白石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他为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的获得者。1957年出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3: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镜(1912年-1989年),女,字自明,新化人(现冷水江市毛易镇人)。1926年就学长沙周南女中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共青团。

1958年调任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1961年夏任纺织工业部办公厅主任。1989年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派遣,回湖南做抗日统战工作。

1938年苏镜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回家乡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建立了中共新化县工委,任书记。

1939年任中共益阳县委组织部长。同年秋,邓颖超调其去重庆任南方局妇委常委兼《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主编。

1941年调延安中央妇委,主编《中国妇女》,后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全国解放后,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专员,中央统战部机关总支书记、中联部办公厅主任。

1958年调任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

1961年夏任纺织工业部办公厅主任。

1989年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3: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一岚,1921年10月10日出生于天津塘沽。 1934年,就读于天津三八女子中学。 16岁,离津转赴延安,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晋察冀分局党委组织干事。 1942年,任《晋察冀日报》编辑。 1945年10月,从事播音行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电台台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等职。

◎金姝程新民冯心

她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播音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她实况播报了庄严的开国大典;她是邓拓同志的妻子。张家口,是她走上播音岗位的起点。

随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

撤出张家口

1946年,抗战胜利后极不平静的一年。 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向各解放区的全面反攻,内战爆发……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达到它向解放区全面反攻的顶点。

而就在此前,当国民党军队进攻冀热察一带之时,晋察冀军分区根据敌我形势分析,已经作出撤出张家口的决定。

对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丁一岚谈话录音纪录》中有着清晰而真实的记录:“1946年10月11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出了张家口。10日晚9时许,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完了最后一次节目,用钳子剪下了麦克风,在隆隆的炮声和震天响的爆炸声中离开了张家口。天是黑的,大家悄悄地走着,只有一个想头,赶快赶到目的地,把我们的广播电台重新建起来。

离开张家口时,大家心情还是比较沉重的。领导给大家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主要就是:进攻是一种战斗,撤退也是一种战斗,是为了最终目的的战略转移。电台设备不仅多,而且都比较贵重,托运这些设备很伤脑筋。比如唱片怎么运,没有箱子,大家就放在抽屉里,上面再钉上一个木头盖子,这便是箱子了。机器设备都要一一包装,大家费了不少脑筋。

行军路途也很艰苦,虽然刚进(农历)9月,但张家口地处塞外,已经很冷了,还下了大雪,大家都穿着大衣。更紧张的是一路上,国民党的飞机不断地轰炸,遇到的多了,大家都有了经验。敌机一来,大家就反穿上大衣,大衣里子是白的么,白面向外,这样与雪地就分不清了。我们的一个同志穿的是呢子大衣,是黑缎子里子,翻过来后,黑亮黑亮的,更是格外显眼,倒也给大家增添了一些乐趣。非常令人心疼的,是装载大部分器材的火车在宣化时被敌人的飞机给炸了,全部器材都损失了。好在并没有影响后来的工作。队伍走了一个多月,经过涞源一个村庄时休整了一段时间。最后到达驻地阜平栗园庄时已经是10月了。”

与丈夫邓拓革命生涯

患难与共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等。 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书香门第。 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预科,学习政法。十八岁,投身革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两度被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担任晋察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杂文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点邓拓担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他撰写的《燕山夜话》,及他和吴晗、廖沫沙合著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

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邓拓:“我和邓拓同志早在1937年秋冬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创之初就相识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非常严肃认真,且毅力很强。他带领报社一面与敌人周旋一面坚持出报。他经常骑在马背上构思,一到驻地,立即布置侦察警戒,然后动手编写文章。尽管敌人采取‘铁壁合围’、‘反复清剿’,在整个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从未停刊过。这和他的勤奋也是分不开的。而且他很注意新闻宣传的时效。重要的社论起草后,哪怕深更半夜,他也单身匹马赶到我的驻地让我过目,共同研究定稿。邓拓同志从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一直到1949年进城后,他毕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1944年5月,他主持编辑了《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囯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他满腔热情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对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多年来,邓拓同志为党培养了大批宣传干部也是他的一大贡献。

他博学多闻,才华出众。邓拓之子邓壮撰著的《诗思萦绕伴终生———回忆我的母亲丁一岚》一文中,记录了父亲母亲相识相恋的过程:“母亲写的文章引起父亲邓拓的注意,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1937年9月,母亲和一些进步青年从南京、上海出发,历时近两个月,到达了延安,并成为陕北公学的学生。在延安,母亲改掉了她原来刘孝思的名字,改叫于虹。母亲在陕北公学短暂学习后转到中央党校,毕业后被留校任俱乐部主任。”

“1938年11月底,改名为丁一岚的母亲与100多名青年战友在彭真、刘仁的率领下,离开延安徒步行军向晋察冀根据地进发了。母亲到晋察冀根据地后被分配到四分区妇救会工作。在母亲工作的地区,有一个出色的妇女积极分子,因为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支前工作,影响了家务劳动。封建意识浓厚的公公、婆婆,挑唆儿子对媳妇施行家庭暴力,竟致这位妇女干部被殴身亡。母亲义愤填膺,写了一篇名为《血的控诉》的通讯投给《晋察冀日报》。文章很快就发表了,对批判封建观念的丑恶,对号召全民族动员起来投身抗战,对维护妇女的社会地位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这篇通讯,使父母亲从相识到相恋,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1942年3月7日,邓拓与丁一岚在河北省平山县一户村民家中喜结伉俪。第二天,是“三八”妇女节,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及夫人张瑞华特为二人的新婚之喜举行了家宴。

1942年10月,丁一岚从平山县妇救会调到《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和邓拓一起工作和生活,丁一岚对邓拓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正直的学者品格和出众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49年9月7日,来到北平的丁一岚,在刚刚成立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以《在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工作的回忆》一文,真实地记述了她在阜平建立新的工作环境的过程。

丁一岚

天安门城楼上

播报开国大典盛况

1949年10日1日,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一天,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下午3点,将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的实况转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转播。由丁一岚和齐越两位播音员担任实况转播员。这一时刻,丁一岚终生难忘。那天,她留着齐耳短发,穿着蓝色双排扣列宁服,典雅端庄;齐越则一身灰色中山服,精神焕发。

丁一岚回忆:“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拐角处。而发射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桥一侧临时搭的木板小屋。精心挑选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最好的两个话筒,一个安放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专为领袖讲话设置;另一个是我和齐越播音时准备的。”

下午1点30分,丁一岚随同电台工作人员抵达天安门,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他们中间,亲切询问丁一岚和齐越播音的准备情况。得到满意答复后,周总理点头微笑。

2时45分,毛主席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委员们,从天安门西侧台阶处下车后拾级而上。当毛主席走到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时,广场上顿时欢声雷动。这是丁一岚第二次见到毛主席,上一次,她还是刚到延安投身革命的年轻学生……

当时针指向下午2时55分时,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正式播音。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主席走到立式扩音话筒前,当他以洪亮的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激情涌动。随即,毛主席启动了升旗电钮。五星红旗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冉冉升起。升旗仪式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全场肃立,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的54门礼炮28响,在广场上齐呜。

其后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海军、步兵、炮兵、骑兵、空军的阅兵仪式。阅兵式后,群众开始庆祝游行,直至晚9点多,庆祝游行队伍依然群情激昂,欢乐的情绪一直持续……

庄严辉煌的开国大典,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丁一岚和齐越共同播报和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晚年

用文字记录艰难岁月

“文革”初期,丁一岚的丈夫邓拓,因所撰著并发表的152篇针砭时弊的杂文《燕山夜话》,及他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的《三家村札记》,成为运动的首要目标。被冠以“三家村黑店的掌柜”、“反对毛泽东思想”等莫大罪名。 1966年5月1日, 54岁的邓拓含冤自尽。丁一岚在“文革”运动中也受尽磨难……

邓拓冤案平反昭雪后,在丁一岚的编辑与协助下,相继出版了《邓拓传》《邓拓诗词选》《邓拓书法选》《邓拓散文》《三家村札记》《邓拓藏画集》《邓拓诗文选》《邓拓评传》等著作。

离休后,丁一岚和当年一起打游击的老战友们共同撰著编辑出版了《晋察冀日报大事记》《晋察冀日报史》及《中国新闻史》。用文字记录下了当年从血与火的道路上走过的艰难岁月。

1994年,丁一岚获国务院授予的特殊荣誉奖励。

1998年9月16日,丁一岚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6 13: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见报丧,心中就生起无常的感觉。仿佛末日快要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3: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使他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独立自强的品格。1929年,考入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初中部。1932年,初中毕业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他毅然参加爱国运动,带头罢课并被选为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险遭学校开除,后考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史绍熙看到当时国家的贫弱和落后,为了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1935年史绍熙考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

爱国奉献

1945年,怀抱“工业救国”理想的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在英读书期间,因表现突出,被导师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中国获得内燃机领域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之后,史绍熙被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学院聘为研究员,并取得令国际学术界瞩目的成果。斯旺西学院非常希望留住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年轻学者,多次劝说他加入英国国籍,却被史绍熙婉言谢绝,理由只有一个: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史绍熙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恰在此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向他抛来橄榄枝,其导师也力荐他赴美工作。但他坚决表示:“工业救国是我的夙愿,我要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史绍熙冲破重重困难和阻挠,终于在1951年回到祖国,到母校天津大学任教授。记者曾在采访中问道,是否为一生的选择而后悔,他坚定地摇摇头:“国家的利益就是我们衡量一切的标准。”



开创中国多个第一

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

1956年,史绍熙被选任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这也是首次由我国专家自行培养内燃机高级人才;

1958年,担任天津大学第三机械系主任兼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

1959年,史绍熙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式燃烧系统,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过程,并于1982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后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

1972年,担任天津大学机械系主任;

1981年,担任天津大学校长;

1983年,创办学术期刊《内燃机学报》,这是中国内燃机行业唯一的高级学术刊物;

1987年,主持建成了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被国家科委聘请为首席科学家。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为了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史绍熙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四点多钟便开始工作,从无节假日。他的资料手提包随时都带在身边,在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都在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连在理发馆等候理发时,也在看资料。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最后一次去美国参加国际内燃机大会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由于会务接机失误,史绍熙自己拖着旅行箱在弯曲的山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及时赶到会场,参加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会议。史绍熙说:“我是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里唯一的中国人,这一席位来之不易,我不能因为开会迟到而造成人家对咱们国家有不好的印象!”

2000年4月,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有2位博士生要在6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在家中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博士生论文。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史绍熙参加。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抱病坚持撰写论文。那时,史绍熙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是因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为之动容。史绍熙生前最后一篇论文竟是在这种情形下完成的。不日,2000年9月16日下午3点28分,史绍熙停止了心脏跳动,他的电脑里和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6 20: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一岚的丈夫邓拓,哦。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16 20:27
丁一岚的丈夫邓拓,哦。谢谢介绍

邓拓和丁一岚的女儿叫邓小岚,去年才离世,似乎是融合了他们两个的名字。

点评

您知道的真多  发表于 2023-9-16 2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6 20: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白石好像也比较风流的,55岁还纳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2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16 20:50
齐白石好像也比较风流的,55岁还纳妾

历史学家陈垣和刘乃和似乎是师生恋,而且好像是上面准许的,五十年代社会已经不太接受这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6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16 20:52
历史学家陈垣和刘乃和似乎是师生恋,而且好像是上面准许的,五十年代社会已经不太接受这个了。

那倒不见得。我一个亲戚的老师就是师生恋,还是学生的家长看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4 03:17 , Processed in 0.35762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