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9|回复: 0

[【书香茶座】] 聊聊《论语》的翻译:针对粉丝解文的6项原则及其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 15: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4-1-2 16:35 编辑

发错了,把第8天的发了出去。应该存为草稿。只好改一下。改聊翻译。

把《论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只是顺便的事儿。但为了尊重《论语》,哪怕是顺便翻译,也还是定下了原则。一共6项。比五项原则还多了一项。

1)保留歧义。后人读《论语》难免有歧义。歧义在古代就有,所以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倾向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原则是或者不译或者设法保留歧义。

2)选择同字。一个古字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常常有多个词可以选择。从直译的大原则出发,我们尽量选择包含原字的词,除非原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不亦乐乎”中的“乐”,可以翻译为“愉快”、“高兴”,但是我们选择“快乐”,因为“快乐”中包含了“乐”字。

3)生熟相当。翻译一个字,可以选择常用词,也可以选择比较生僻的词。从接近原文的原则出发,应该选择生熟程度相当的词。

4)不添油醋。添油加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菜的口感,这在翻译尤其是名著翻译中是一种恶俗。“改善”实际上改变了菜的味道,而味道实际上没有好坏,只是风格不同,所以所谓“改善”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仅仅是味道变了,还谈不上恶俗。问题是读者是冲着原著来的,不是冲着你来的,你把原著的味道改变了,不仅侵犯了读者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还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同恶搞在后果上是一样的,虽然可能动机不同。如果原著是名著,这个问题就会更严重,因为读者对名著的期待会更强一些,添油加醋的后果也就更加恶劣。
另外,现在美食界也都在讲究原汁原味,翻译界再怎么也不应该比美食界还落后吧?
油醋都不能添,当然防腐剂、增白剂就更别说了。
不添油醋下面还有4条小原则:不加虚字、不加限定、减少标点、不加辅助。
4.1)不加虚字。不为了现代意义的“顺畅”而加字。例如“一言以蔽之”,翻译为“用一句话概括”,而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加“可以”和“来”这两个虚字。这样做,不影响理解,更简练,更重要的是更接近原文的味道。
4.2)不加限定。例如“三十而立”,直译是“三十岁独立”。很多人翻译为“三十岁能够独立”,添了“能够”2个字,这就因为人为增加限定而改变了原意。“能”或“能够”是有能力的意思,有能力“立”不一定“立”。当然,原文也可以理解为有能力,但这只是一种理解,翻译者应该尽量不限制读者的理解。
4.3)减少标点。原则是标点尽量少,标点可有可无的从无。标点的基础是断句、句读。标点是解读和翻译的基础。从尽量直译的理念出发,标点也要尽量接近古人。古人没有标点,那么现代的标点也要越少越好。
4.4)不加辅助。有人把“六十而耳顺”翻译为“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添加的字相当于辅助理解的帮手。这样翻译的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也限制了理解的多样性。

5)历史影响。如果不能保留歧义,一方面可以在按语中说明,另一方面最后的解读主要考虑历来解读中对学界对读者的影响。因为我们翻译《论语》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中国文化,猜度圣人意是次要的。中国文化受《论语》影响是一个历史累积的结果,历史上影响大的解读当然对这个累积的影响就大,所以我们的解读要考虑不同解读的历史影响。

6)不减字。有些翻译,都把“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内”略掉只译“自省”,大意是不错,甚至细微的意思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毕竟文字不同。

之所以定下这些原则,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针对杨树达这样的大家。杨树达是大家不假,但他也是孔子的粉丝。粉丝解文,在有多种解释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一定选择对孔子最有利的解释;而如果没有有利的解释,他们就会创造一个有利的解释。这种有条件要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捧的劲头,让读者怎么相信他们?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解文很可能是曲解歪解。

总的来说,我的大原则是翻译采取直译。直译的好处是保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风格,尽量不掺杂进自己的理解。如果原文模棱两可,则译文也模棱两可,让读者去选择,这样才能尽量少地误导读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1 23:08 , Processed in 0.312371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