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12|回复: 8

相约星期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7: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不错 的一本书!

以下为网上搜到的介绍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详细资料
  这种期待,来自多重逻辑推衍,但他果然出现了,出现于遥远的美国,出现后又立即消失。一切与我们的期待契合。
  他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职业和专业与我们的期待简直天衣无缝。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目录:
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
必修课程
课程大纲
学生
视听教学
入校
教室
点名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视听教学,第二部分
教授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第六个星期二——一谈论感情
教授,第二部分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视听教学,第三部分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宪美的一天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毕业
结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1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呀!哎
自己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0 18: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发帖前了解一下版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1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转到这里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ansong00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21 11: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shen me shu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14: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网上搜到的书评

《相约星期二》——非读不可

--------------------------------------------------------------------------------
2002-9-24 12:37:43    增容   ? 来源:广州日报  
    很多朋友向我推荐《相约星期二》,崔永元的一期《话实说》也以《相约星期二》为题请来了上海的陆幼青和作家陈村先生,更加感觉《相星期二》非读不可了。在“榕树下”网站发布《死亡日记》的陆幼青先生坦然面对死亡的故事已经够让人唏嘘有加了,美国的那本正宗的《相约星期二》又如何呢?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是作家兼记者米奇·阿尔博先生。一次,作家偶然看到一家电视台的“夜”节目采访年迈、患了绝症的作家莫里·施瓦茨生——十六年前他是教阿尔博姆社会学的教授。于是学生匆匆赶往医院探视即将辞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学生会拒绝。这样,每星期二,学生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教授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后,这位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来交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该书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书排行榜。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出生、生活死亡的一个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着个人独到的理解。理论上看,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选择三种生活态度:生活呆板单调的人的观点是出生、吃饭、喝水、睡觉、结婚、衰老和死亡,这样活着就是经历一个生命的过程,全然没有意义;第二种基本的态度是将生活当作一种交易,面对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能从中能得到什么”?对任何新的经历的第一反应是“这对我来说值多少钱?”在以这种态度为基础的世界里,幸福变成了一种成功的竞争。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生活模式,其基本点就是竞争和效率,目的是得到;第三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源于艺术家的观点,这种基本观点是“我可以倾注精力给生活带来一些什么?,目的是给予,所谓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他自己也是幸福的。

  《相约星期二》就是这些与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学问题。在浮躁的都市,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涉足这方面的话题了?我们会说,每天按部就班地忙碌竞争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去思考人生?说来也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这么活着,好端端的时候不会去想活着的意义,出了毛病以后才会去想。一旦出了毛病,并且是不可挽救的毛病,就要步入生命的尽头时,“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还善”,这时想到的往往会是生命本质的问题。《死亡日记》好,《相约星期二》也罢,都是作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相约星期二》又是如何思考生活的呢?教授说,我们必须记住一个重要的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他由此得出结论: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是不是应当相约星期二?

  什么是人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的结论。莫里老人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临终前几天,教授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学生问教授,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教授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不就是前面论及的源于艺术家第三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吗?

  可惜在商品经济的年代,我们的文化太在意第二种生活态度,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财富越多越好, 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说——人云亦云的结果似乎就是真理,人们也因此迷惑而失去了判断力。

  然而生命本不应该永远如此沉重的,就像我们面前地上的草。既然是草它就会生长,它的义务就是说自己竭力地发绿,然后长高,然后充实自己,人不也情同此理吗?似乎每个人都有必要体会一下绝境的人生,当你的生命剩下的只倒计时的时候,也许才会了悟什么东西更加珍贵。

  掩卷长思,《相约星期二》确实非读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14: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喜欢?
很不错的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7 19: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满不错的,郭靖!
呵呵~~~~~!
黄蓉喜欢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9: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蓉儿来捧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1 03:31 , Processed in 0.46785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